胡适的自由
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诗词
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诗词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词是他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中苦难历程后给读者留下的传世佳作,其深刻的思想和诗句令人发人深省,激励着我们不断地追求自由。
胡适曾能够领悟到自由的真谛,他将自由理解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无限的发展,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趋吉避凶的幸福感。
他用令人难忘的诗句灌输给我们:“长路漫漫,归来仍是少年,自由遍野,战死不屈,国家安危,负重行走,披荆斩棘,以往为引。
”这段诗句描述了追求自由的艰辛和勇气,激励我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胡适的诗词里,关于自由的思想也汇聚了他的乐观精神,他坚信有一天,世界上将涌现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自由唤起新生,梦天空洒神光,德行升腾智慧,心境改变世界。
”他认为自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精神,必须通过传承来发扬,他写道:“自由精神激昂共济,比文能动心决行,弹指经年英雄归,把明天写在昨日。
”胡适被称为“中国现代自由之父”,他的自由思想不仅受到中国的关注,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尊重。
他认为,自由的实现需要一个能够维持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古今无双功臣增,自由在仁义里升,天下有法皆公正,法度普及调和衷。
”他坚信,当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正和平等的待遇时,自由的实现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胡适的自由的诗词不仅是当时时代的见证,更具有指引人们向着自由的路途前进的重要作用。
他的诗词提出,自由的实现只有在每个人身上进行才能够得到实现:“宝剑自由缚而解,日日夜夜把光明,书本开篇中华民,心里能分清是非。
”他告诉我们,只有在深入洞察自己内心的勇气上,自由才能够得以实现。
从胡适的自由思想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在自由的追求中保持着一股勇气和坚定不移,无论是逆境中的坚毅,还是梦想中的志气,都应当深入到内心,让自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构筑出一切崇高的奋斗目标:“区区觉外境界限,了无痕迹身自由,随落霞低斜阳入,微风里有翱翔的乐。
”让我们把胡适关于自由的诗词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用它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用它来指引自己追求自由的大道,真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胡适 思想 总结
胡适思想总结胡适(1891-1962)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教育与文化领域的改革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胡适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认为只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
他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主张全面的个人自由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专制主义。
第二,胡适提倡现代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主张推崇科学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空洞的传统教育。
他提出了“立志志学学”、“东西学结合”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第三,胡适倡导文化独立。
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对外文化的依赖,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西方现代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他的“革命三人组”理论,即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日本文化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文化支持。
第四,胡适强调实践和行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社会。
他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只纸上谈兵、不实践的空谈主义。
他在教育和文化改革方面,不仅提出了理论,还亲自实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文化事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综上所述,胡适是一位思想开明、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他的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
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文化独立思想,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的实践与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容忍与自由 (胡适)
人生经历
留学美国。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 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 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礼记· 王制》
凡是断章取义破坏法律,擅自改变事物 的既定名称窜改礼仪制度,用邪道扰乱政令 的人,杀掉。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 怪诞的技术和器皿用来蛊惑民心的人,杀掉。 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 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 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 掉。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 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对于犯了上述的四 种该杀之罪的人,应该决然杀掉,不必再审 问,听取他们的申诉。
作品
有著作《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 十自述》、《藏晖室劄记》、《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 等。
著名文论:《文学改良刍议》1916年。“吾以为今日 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 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 俗语…..
自由
宗教信仰、艺术创作、思想、言论、著作出 版、大胆怀疑、公开主张等的自由。
胡适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 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凡不 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 不配谈自由。
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提倡个人 权利等。
容忍与自由
创办《自由中国》;刊物宣扬自由、民主和 宪政,批评时政。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
南渡北归中的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南渡北归的一生中,胡适展现了许多卓越的精神品格,包括自由思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崇尚人文主义以及爱国情怀。
首先,胡适的主要精神品格之一是自由思想。
他致力于传播和倡导自由思想,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胡适坚信自由的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他曾经说过:“为自由的理想而追求真理,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他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保守的思维方式,提倡思辨和创新的精神。
其次,追求真理是胡适的另一个主要精神品格。
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和传播真理,认为真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胡适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来不断接近真理。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追求深刻的本质,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他在文化评论、翻译和教育工作中,都秉持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三,胡适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束缚和旧有的观念,勇于突破和改革。
胡适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运用自由而敏锐的观察力,以独特的视角去书写生活和社会。
他主张文学应该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胡适在翻译领域也有杰出的贡献,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引领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他的创新精神不仅在文学上有所体现,还体现在教育改革和思想启蒙上。
第四,胡适崇尚人文主义。
他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主张人文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胡适提倡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
最后,胡适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关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
在他南渡期间,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的落后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胡适呼吁中国人民要有自信、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内容分析
对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和解 读
02
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 想的形成
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晚清时期各种改革和革命 思潮兴起,为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历史背景 。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科学、自由等价值观念,对胡适的思 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他对自由主义教育的探索。
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早期倡导新文化运动
胡适早期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体现。
提出“教育独立”主张
胡适认为教育应该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以培养人的独立 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胡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 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种思想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倡导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总结词
胡适强调多元文化的价值,倡导开放、 包容的态度,认为这是促进世界文明交 流互鉴的重要途径。
VS
详细描述
胡适认为,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和贡献,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传统。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介 绍和推广各种文化传统,让学生了解和欣 赏不同的文化。这种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有 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教育应该注重多元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 鉴。
胡适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对胡适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其思想背景、内涵、实 践效果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全面评价。
胡适八事的名词解释
胡适八事的名词解释胡适,20世纪中国的知名学者、文化名人,他提出了“胡适八事”。
这八个事物或者概念涵盖了胡适学说的主要内容,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胡适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逐一为您解释这八个事物的含义,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胡适的思想。
第一、人本人本是胡适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人本是道德和伦理的基础,人的自由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
胡适主张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平等和人格的尊严,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和剥削。
他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主张尊重个体的选择和权利,追求个体的幸福和发展。
第二、民主胡适对民主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人本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民主是实现人本原则的最佳制度安排,是人们参与政治和决策的一种方式。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胡适主张民主能够实现社会的公正和人民的自由,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并充分尊重人们的选择和权利。
第三、科学在胡适的眼中,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他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主张借鉴西方科学文明的经验,批判传统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胡适认为科学的精神不仅仅是追求真理和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行动准则,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第四、自由胡适对自由的理解是基于人本和民主的。
他认为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人权,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和责任。
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等方面,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的基础。
胡适主张个体的自由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实现,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
第五、科学与文化的结合胡适强调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他认为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时,应该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科学应该为文化服务,文化也应该借鉴科学的成果,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胡适主张科学技术要服务于人类健康、幸福和发展,而不是简单追求经济利益。
第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胡适强调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平衡与统一。
胡适的宽容与自由的认识
胡适的宽容与自由的认识在风起云涌的近代史上,要说哪个人的学问最大,影响力最大,估计不好评价。
但要说哪个人始终如一,温文尔雅,如君子、美玉,我肯定会说:胡适。
很多人都随波逐流,美其名曰在时代的潮流中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实际上乃是其思想的不成熟或趋炎附势。
胡适留美时期,就潜心学问,时刻关注着中国局势的发展。
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先秦名学发展,获得了其师杜威的盛赞。
罗素也说,胡适博士既通晓西方哲学,又熟悉中国哲学,非常难得。
国外的留学经历使得熟知中国文化的胡适具备了世界视野。
他终身服膺其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胡适翻译成“实验主义”,在学术上倡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还主张“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都须用实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罕见的,一直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才重新被人熟知。
胡适倡导的《文学改良刍议》使得他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在五四前后,站在了时代的浪尖上。
许多后来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是他的仰慕者,如郁达夫、郭沫若、顾颉刚。
郁达夫给胡适写了封信,其结尾如此写道:“我的信的最后的目的,已经说出了,你许不许我,我也不能预料。
然而万一你不许我的时候,恐怕与我的dignity(尊严)有些关系,所以我现在不能把我的名姓同我的学籍通知你。
你若说肯写回信来,约我几时几日在何处相见,请你写下记好address(地址)就对了。
”此时的郁达夫刚从日本回国,对胡适极其仰慕,可又怕丢了尊严,傲娇的姿态跃然纸上。
郭沫若当时同样也对胡适推崇备至,一次谈话中,胡适提到自己花了四天时间读了郭沫若的诗作《女神》,准备写一篇评论的文章。
郭沫若听完大喜过望,抱着胡适直亲。
此事徐志摩记载到了日记中“遽抱而吻之”。
郭沫若对于胡适这样有名望的人是很羡慕的。
不过后来就生出了很多摩擦,转换门庭的郭沫若甚至一再贬损胡适,在建国之前他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的新学界上也支配了几年,但那对于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形,几曾摸着了一些儿边际?”但是胡适直到1947年提名选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时还因郭沫若对考古的成就而提名郭沫若。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胡适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提倡教育独立,呼吁通过教育来救国,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对中国教育的自由独立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对后世起了很大的警醒作用。
标签:胡适;自由主义;教育胡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备受瞩目的一个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的代表,虽然他曾谦虚地说他不是学教育的,也没有专论教育的著作,但无可否认他在教育上的造诣和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一、胡适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自由主义是胡适一生的追求,他把自由主义看成一场运动,他说:“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提倡自由,崇拜自由,争取自由,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并进一步解释说人类历史上那个自由主义大运动实在是一大串解放的努力。
他认为自由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涵:1.自由主义之核心——自由胡适认为自由主义最浅显也是最核心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
但到底什么是自由呢?他说:“我们现在说的‘自由’,是不受外力拘束压迫的权利,是在某一方面的生活不受外力限制束缚的权利。
”他所说的自由含有解放的意味。
他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等方面,其中思想、言论自由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通过思想自由来进行思想革命,促进人们个性的解放。
他认为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主要有六点:无为、无治、高谈理性、无思无虑、不争不辨、知足)与现代的理念不符合,要进行改革,要通过思想自由来铲除这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
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不可否认他追求思想自由、思想解放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对于言论自由,胡适也是极为重视,他认为只有言论自由才能够促进个性发展,才能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才能培养健全的个人。
因此,政府应该给人民以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不应该搞专制,不应该限制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百花齐放,让人们各抒己见。
对思想、言论自由的争取是胡适终生的追求和信仰,而他也始终努力去实行和推广。
胡适为何离开了
胡适为何离开了
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文化评论家和政治家。
他在20世纪初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现代化和文化变革。
关于他为何离开中国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政治原因:胡适曾积极参与中国政治,并在历史上多次担任重要职务。
然而,由于他与不同政治势力的冲突和分歧,特别是与国民党政权的矛盾,胡适在一些时期经历了政治打击和不稳定。
这可能是导致他离开中国的一个原因。
2. 学术环境和思想自由:胡适作为一位先锋的学者和思想家,在中国的传统学术环境下面临着限制和压力。
他主张开放的学术思想,强调独立思考和新观念的引入,这与当时中国保守的学术体制和观念相左。
他可能因为对学术自由的追求而选择离开中国。
3. 教育和研究机会:胡适曾在多个大学任教,并积极提倡现代教育方法和研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和学术环境的不稳定,他可能认为在中国发展自己的教育和研究事业变得困难。
因此,他可能离开中国以寻求更广阔的教育和研究机会。
4. 个人原因:个人和家庭原因也可能是导致胡适离开中国的一个原因。
他曾多次在国内和国外旅行,结识各种人士,并与外国专家和学者保持联系。
这些经历可能激发了他寻求新的机遇和发展的愿望,从而选择离开中国。
总的来说,导致胡适离开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学术、个人和家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他的离开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独立思考和新观念的追求。
胡适的自由精神之路和为人处事之道
胡适的自由精神之路和为人处事之道高一(13)班李汉胡适(1891—1962),五四时期开中国现代思想先河的启蒙思想家,郎溪上庄人。
原名嗣穈,行名洪骍,后受进化论”适者生存“的影响,改名适之。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因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而暴得大名,26岁便任北大教授。
胡适少年得志,对他的学术文章,同时代人有不同的褒抑。
1.九年的家乡教育胡适先生的童年是波澜曲折的,也许正是这波澜曲折的童年练就了他今后的自由精神的道路。
胡适3岁随父母去台湾,胡父便开始教他识字,一年功夫,竟能识一千多汉字。
对于后来的回乡缘由,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中是这样陈述的:“我们在台南住了十个月。
十九年五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台东是新设的州,一切草创,故我父不带家眷去。
”于是1895年正月,胡适又随同父母亲回乡,入蒙馆读书。
可胡适先生万万没有想到,1895年与父亲的离别竟成了一次无法回头的诀别。
不久后的七月初三日胡适的父亲胡铁花死于厦门,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时光,但父亲的教导却一直影响着胡适先生的一生。
胡适从小口齿伶俐、天资聪慧,九岁时,在塾师学好课业之余便开始选看家中藏书,十二三岁就给人讲书中的故事,大家都叫他穈先生。
九年的时间并不算长远,但浓厚的徽文化、徽思想已经牢牢刻在了胡适先生的内心。
此后,无论胡适先生到哪里,总是把“我是安徽徽州人”这句话挂在嘴边。
2、少年的赴美之路1910-1917年是胡适先生求学海外的时光,随着知识的增长,他的自由精神也在美国受到了西方先进思想的深远影响。
1910年胡适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后改习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
191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胡适1915年9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受业于杜威,主攻哲学。
1916年以书函与陈独秀、朱经农等讨论“文学革命”。
1917年4月获博士学位后即返回国内,人北大教授。
3、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大多数人们知道胡适都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他的《文学改良刍议》解放了千千万万被封建社会禁锢的思想,唤醒了广大青年的觉悟。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
论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和翻译家,代表作品有《无声告别》、《文学改良刍议》等。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哲学、文学、教育、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其中,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他众多思想中的一部分。
自由主义到底是什么呢?自由主义者认为,人的自由是最基本的权利,享有自由是所有人的义务和目标。
这样,自由就成为了尊严、平等、权利和责任的表现。
在胡适看来,自由主义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由主义思想主张个人自由,这使每个人能够享有社会和政治环境下最大程度的信仰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2.自由主义思想认为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自由负责。
个人的自由意味着负责任的行动和对他人自由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在实现自由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的一点。
3.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自由的价值在于可以为个体贡献、为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保护国家的道德、发扬爱国精神和尽最大努力为努力实现和平、自由的社会而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一个包容性的哲学思想,它提倡尊重和平等,追求自由和责任。
自由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们始终梦寐以求的社会形态,它是指各个阶层之间关系良好、充分地尊重他人、生活品质高、人与社会平等和谐的理想状态。
很多人认为,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相悖,但实际上自由主义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是可以相通的,因为自由主义思想通过尊重自由和责任的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平等和和谐社会。
在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自由主义思想还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发挥作用:1.促进创新。
在和谐社会中,自由主义思想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发明欲望。
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尊重和鼓励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环境中创新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培养个人能力和素质。
简述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简述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分析任何一个人、一个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时代背景,而应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讨论和考察。
胡适不仅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也是主张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先驱。
他的早期思想,也洋溢着时代气息。
胡适的一生大部分是用来宣传民主与自由宣传思想解放的个性独立的。
胡适的主要思想有一下主要几点:
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自由。
这个观点在胡适的很多诗篇中都有所反映,在俄国留学时他就以“新俄万岁”为题写下了主张自由的《沁园春》一词,回国后,又有很多诗篇反映了他对封建专制的不满。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妇女解放。
胡适的这些思想主张无疑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的鞭挞,他认为那种只晓得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是忍心害理,是男子专治的贞操伦。
他主张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因为这是简历民主政治的前提,而人的素质提高,关键在于教育,在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
向往民主与自由。
查阅胡适的众多文集、诗篇,你不难发现,他的许多文章中都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充分表达他对民主制度的向往和追求。
胡适的思想与陈独秀的民主思想都是大致相同的。
不仅在于反专制更在于反礼教方面。
胡适、陈独秀等人对民主的向往与追求,不仅反映他们早期的进步思想,也代表着他们救国的热望。
浅谈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不认得个人 的利害” 。胡适关 于健全 的 仅是技术现代化 , 从胡适先生的早年 留学美 国的经历来 理 , 一个 国家 能否实 现现代 个 人 主 义 的 论述 , 集 中到 一 点 , 就是强调个 说, 当时西方 自由主义已经悄然生起 , 西方 化, 关键 的一 点就 在于能 否实现人 的现 代 人 的主 体 性 和 自主 性 。 化、 能 否 实 现 人 的解 放 。从 根 本 上 说 , 社 会 学术界的观点是 : 自由主 义是 由现代 性带 第二 , 重 视 个 性 与 自由 的 关 系 。胡 适 现代 化 的最 终 目 的 还 是 为 了 人 , 为 了进 一 来的一 系 列 论 述 , 其 思 想 源 头 可 追 溯 至 认为 , “ 发展人 的个性 , 须 有两个 条件 。第 步满 足人 的物 质文化需 要 , 离开 了这个 目 1 6 —1 7世纪 的宗教 改 革 。不 过作 为一 种 须使个 人有 自由意 志; 第 二、 须 使个 人 的 , 自觉 理 论 , 在 1 8世 纪 末 1 9世 纪 初 自 由 主 社 会 发 展 就 失 去 了起 码 的意 义 。
感悟 到 它 的 当代 意 义 。
关键词 : 胡适 ; 自由主 义 ; 思想; 当代 中 国 中 图分 类 号 : F 1 2 3 . 1 6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C N4 3 一l O 2 7 / F( 2 0 1 3 ) 0 2 —1 6 2
—
第一 , 提倡“ 健全 的个 人主 义” 。胡 适 点 。人的 自由的真 正实现 , 其实 就是人 的 所 谓 的健 全 的 个 人 主 义 , 要 表 达 的思 想 正 解放 。人的解放包 括两个 方面 的内容 : 一
那个社会所缺 少的 东西, 自由对于每 个人
论胡适柔弱不争的自由思想
本的 最 后 通 牒,对“二 十 一 条”要 求 中 的 重 要 部门作重大让步。原来在前一日的夜间我已 辗转不能入 睡,所 以 六 日 清 晨 我 便 上 街 去 买 了一 份 塞 拉 克 斯 城( ()*+,-./)出 版 的 晨 报。 拿 了 报 纸 ,我 走 到 工 学 院 后 面 狭 谷 上 的 吊 桥 , 俯视这一为 水 冲 刷 而 成、景 色 非 凡 的 千 年 幽 谷,我不禁想 起 老 子 的 名 言:“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先 !”这 些 最 坚 强 的 岩 石,还是被柔弱的水所征服了”。[0]("!0% 1 !0&) 胡适从此把 柔 弱 不 争 作 为 人 生 态 度,一 生 奉 行 ,“ 夫 唯 不 争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胡 适 晚 年 回 忆这种思想的形成时说:
[ 收 稿 日 期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批准号:"!%&’%()*" + ,, - ..""/)。 [作者简介]庄森(,0#/—),男,广东湛江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后,研究 方 向 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与 思 潮,中 国 当 代
一
胡适的柔弱 不 争 思 想 深 受 老 子 的 影 响,具 有 鲜明的道家 思 想 色 彩。在 中 国 思 想 史 上,老 子 最 早主张柔弱 不 争。《老 子》中,“柔”出 现 过 ,, 次, “弱”出现 ," 次,“柔弱”出现 * 次。老 子 从 对自 然 界 的 观 察 思 考 和 分 析 中 ,深 刻 阐 述 了 柔 之 胜 刚 ,弱 之胜强和人 之 生 也 柔 弱,其 死 也 坚 强 的 道 理。 老 子认为,“人 之 生 也 柔 弱,其 死 也 坚 强。草 木 之 生 也 柔 弱 ,其 死 也 枯 槁 ”。 人 活 着 的 时 候 身 体 是 柔 弱 的,但死了以 后 就 变 得 僵 硬。草 木 的 生 长 是 脆 弱
胡适自由事例
胡适自由事例
胡适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位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
他在童年时期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禀赋。
他提出了自由主义所应包含的四重含义:一是自由,二是民主,三是容忍反对党,四是和平渐进的改革。
晚年他又强调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在胡适看来,容忍是对异己的尊重,对不同意见的承认和接纳。
他曾说过:“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他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胡适的自由事例主要体现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
例如,他在留学期间受到了英美式自由主义的影响,并提出了自由主义所应包含的四重含义:一是自由,二是民主,三是容忍反对党,四是和平渐进的改革。
此外,他还曾在《新月》杂志上发表文章,主张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
胡适是一个倡导自由、民主、容忍和和平进步的人。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简介一、胡适生平(1891-1962)安徽绩溪县上庄村上。
这里农业不发达,主要靠经商。
高祖时已在上海黄浦江对岸的川沙开了个茶叶店,后来祖父在上海开了个分店,两个铺子就是其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胡适的父亲胡传兄弟5个。
读书,25岁时为秀才,27岁在上海龙门书院学习。
“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
对胡适影响较大。
其父后来投奔吴大澄(处理中俄边界的钦差大臣)后因政绩,以直隶候补知州分发各省候缺任用。
1889年47岁的胡传第三结婚,即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农家女,时年17岁)。
1891年胡适降生。
第二年胡传调往台湾。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与刘永福共同抗日。
患病,回厦门后去世,此时胡适刚4岁,母亲23岁就守寡。
(至1917年胡适学成回国,1918年其母去世,享年46岁。
从其母亲的一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不朽的。
胡适小时读四书五经,9岁开始看小说,先后看了30多部。
1904年随其二哥上海读书时(14岁)已能写象样的文章了。
胡适身体较弱,文绉绉的。
其母教子很严,慈母兼严父。
离乡之前,按风俗给他订了一门亲事(属于小脚女人,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即后来的妻子江东秀)。
去上海时,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讲,其防身之具二:一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在上海著名的中学梅溪学堂读书,这里提倡新学,胡适在此得到老师的器重。
因参与写匿名信骂上海道,并罢考。
1905年进入澄衷学堂,成绩优异,一年之内升了四级(共5级)。
在这里信仰进化论。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该学校为归国留日学生建立,多为革命派。
他在此加入竞业学会主力的《竞业旬报》,用白话文写了不少文章,为其以后提倡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1908年17岁的胡适从第24期主编《竞业旬报》。
这时两江总督端方撤换校长,破坏共和,学生抗议,要求退学。
于是,一批进步教师成立新公学,由于经费困难,一些旧教员不肯任教,胡适人作为一年级新生,被聘为教员,月薪80岁(不发全)。
胡适的自由主义及其现实困境
贾 如
( 长安 大 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
摘 要: 自由对 于每 个 人 和 每 个 国家 来 说是 不 可 或缺 的 。 胡 适 的 自由 主义 思想 产 生 于小 农 经 济 大 肆其 道 , 民族 经 济 苟延 残 喘 的 时
胡 适的 自由主义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 知识 分子一 厢情愿 的味道 。胡适做 到了“ 大胆 的假设 ” , 却 没有 做到“ 小心 的 求证” 。 他只注重 自由主义理论 的合 理性 与超前性, 却 忽视 了它产 生 以及能否发展 的社会历史前 提。当时的社会现实难 以容纳胡 适的主张, 他 的 自由主义理论 无法摆脱 与超越 多重 困境 , 从而 陷
代. 这将胡适的 自由主义思想的变成 了不能转为现 实的精神乌托邦。即使这样 , 仍 不能掩盖 胡适 的 自由主义思想的奕奕光彩 , 如今回
顾 胡适 的 自由主 义思 想 , 依 旧能 感 受 到 其 深 刻 的 当代 价值 。
关键词 : 胡适 ; 自由主 义 ; 现 实 困境
天覆地载 . 万物悉 备 , 莫贵 于人 。 自由的问题本 质上 说就是 人的问题 。 自由并不是脱离 自然 的规律 , 而是认识规律 , 掌握规 律. 运用规律 , 并最终落实到现实行动 中的终将 或趋 向实现的活 动 。 自秦朝封建大一统起 , 国家专制的味道极为浓厚 , 自由的缺 失已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 的传统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胡适提 出的 自 由主义思想 , 不论 是对 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 , 无 疑带 来了积极 的 意义和强大震撼力。 但是 , 保守的社会 环境使胡适提 出的 自由主 义的实现方法举步维艰 。思想 的可行性 与现实方法的局限性 同 时并存 . 在 当时中国特有 的社 会条件下 , 思想 被架 空 , 不 能转化 为现实的 自由主义思想 , 也就成了精神乌托邦 。
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及基本内涵
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及基本内涵摘要:在现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胡适是一位非常值得探讨的人物,其自由主义观念尤为著名。
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主要有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实验主义和美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实践。
根据这些来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胡适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胡适;自由主义;基本内涵1929年,胡适针对国民党政府发布的“保障人权”的命令,发表了《人权与约法》一文。
随后众多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发动了影响深远的人权运动,向国民政府要人权和自由。
人权运动虽然参与人数不多,并且持续时间也比较短,但运动中所体现出的政治思想不仅对当时中国许多的知识分子,并且对后来资产阶级右翼的政治主张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胡适是这场人权运动的发起者和核心人物之一,他虽然没有像罗隆基那样在人权理论方面作细致深入的研究,但是他的一些著作以及平常的言论中折射了诸多的人权思想,尤其是其人权主义观念对中国现代化影响深远。
一、胡适自由主义的来源每个思想家思想体系的建立都与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和民族传统息息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环境固然对胡适人权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但是胡适的留学经历,更是对其人权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余英时先生曾经提及:胡适留学美国的七年是他思想体系定型的关键时期。
1.易卜生个人主义思想对胡适自由主义的影响个人主义产生之初是作为反对神权、保护人权的思想利器出现的。
个人主义思潮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在20世纪初期传入我国。
个人主义以保护个人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权利都要让位于个人权利。
个人主义认为其他权利都是建立在个人权利之上,是个人权利的集中表现,其他权利内涵的阐释都要以个人权利为基础。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个人人格独立、个体思想自由以及个体的社会责任。
易卜生认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体要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产生独立自由的思想,并为之向社会负责。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文档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文档自由主义之于胡适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可说是在他留美十年间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在杜威、罗素等国际学界泰斗的影响下形成的。
1917年7月,胡适由美返沪。
“五四”前后,以胡适为核心而形成的胡适学派人群成了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
这些人以办杂志为主要方式大力宣传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论述其“自由”思想。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中国的问题不能谋求一次性的“根本解决”,只有一点一滴的渐进改良才是可行之道;发出“一个国家拯救须始于自我的拯救”的呐喊,强调铸造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国民。
在20、30十年代的中国,胡适与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起将自由主义由空泛的思想文化启蒙推向具体的政治舆论监督,对北平军阀政府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前后相继的统治履行了以边缘姿态严格监督的责任1、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之主要内容1.>文化自由主义:实现自由主义宪政之基础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首次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作用。
这个时期,胡适大都是以“个人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异语同义词的,个人主义可说是胡适自由思想的核心。
他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介绍也是文化层面的,因此将其称为“文化自由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1健全的个人主义对于健全的个人主义,胡适这样表述“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Individuality),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可说就是是直接来自于“易卜生主义”,主要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个性、才能,“救出自己”第二是要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胡适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五四时期“救国”意识的表现。
1.2思想与言论自由胡适文化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一直所强调的学术独立与思想言论自由,这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始终贯穿他终身的言论与行为。
胡适号召人们去积极争取自己的言论自由,认为只要能积极争取言论自由,便一定能得到言论自由。
1.3充分实现世界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
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
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
伟大的胡适:
胡适深受影响,毕生信仰自由、平等,并宣扬自由主义和怀疑主义。
自称XX教他怎么怀疑,XX教他怎么思想。
胡适的自由思想太过浓厚,一直在指导他进行选择。
关于选择后的结果,他不是预言者,他竭尽所能让选择离他想的靠近,无奈现实障碍重重。
所以,在胡适最后一场演讲中,他说:
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就在这次演讲结束,胡适站在讲话的地方,突然面色苍白,身体一晃,重重地摔在了水磨石地上。
人们赶忙就地急救,打强心针,可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终年七十二。
胡适教书几十年,桃李满天下,这次演讲会的在场者许多都是胡适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比如XX,XX等。
看到自己的祖师爷倒下,在场者无不悲恸哭泣。
撇开其他不说,胡适作为学者,思想家,他主张的自由、平等,这些都代表着人类的追求与意义。
胡适所走过的路,是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是人类绕不过去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自由”——谈新文学运动前后胡适文学思想发生发展【内容摘要】在中国的新文学发生过程里,胡适的作用毋庸置疑,他高举白话文学的大旗,他所提倡的文学八事,都可以看做他的自由主义主张在文学领域里的体现。
实际上胡适在诸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见解,所以考察他的文学主张也就不能仅仅就文学谈文学,本篇就是基于此种见解,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上观察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时期内真实的思想状况和他的文学主张的内在思想基础,从给新文化运动的解读提供一个更为坚实广阔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自由主义白话文新诗革命价值重估“近来所关心之问题,如下所列:(一)泰西之考据学,(二)致用哲学,(三)天赋人权说之沿革皆得其皮毛而止,真可谓肤浅矣。
”①曹伯言223这是胡适在他1913年1月25日的日记里所记他关心的问题,颇似提纲,总的说来,这是他在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初学农后又转入文科后不久对于自己将来学习方向的一个大致的思考:从泰西考据学中,他似乎看到了他一直倾心的雄踞有清一代学术主导地位的训诂考证之学在现代西方文明环境下生存下去的有力理由。
而所谓致用的哲学反映于他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就是他对于白话文的大力提倡与普及,反映在文体革新上,则是他对于新诗的衷爱,而他对于赋人权学说的关注,直接引发主导他一生的自由主义思想。
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的观点著述其思想基质都是自由主义的主张。
因此,从一个不仅限于文学的视角再来审视胡适学术历程就十分的必要了。
一.胡适的学术背景人们对于新文学运动中胡适角色的认识,似乎是把他定位在一个离经叛道者的位置,好像他就是致力于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普及,而对于传统文学甚而传统文化好像他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实际上,胡适自身的学术背景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与传统彻底断裂而彻底西化。
只要知道他幼年时代所阅读的书目便可略知一二:《学为人诗》、《原学》(系他父亲胡传自己所编)、《律诗六抄》、《孝敬》、《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由朱熹编注)②,此外还包括他人注释的《书经》、《礼记》等,皆不出儒家十三经的范围。
这不仅限于胡适,整个那个时代的学人的国学根底都非常深厚,因为他们不得不从传统中走来,他们今后无论浸染怎样的西学知识,也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治学的基础总是脱不去国学的底色,胡适如此,王国维如此,陈寅恪如此,钱穆如此,闻一多朱自清亦如此。
当然,后来胡适经过在上海梅溪、澄衷、中国公学等处接受了七年不中不西的新学堂教育,然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又受到了西方现代学术的训练。
其中在美的七年留学生涯,又为他学业成长的关键阶段。
正是在这七年,胡适不仅接受了系统的西方学术训练,亲身接触了、体验了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传统而且自觉地深入专研本国的传统典籍,思考中国文化革新的路径,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而奠定了其一生志业坚实的基础。
后来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拿欧洲文艺复兴来做比附,实际上他实实在在的认为现代是接续上宋代民间文学的白话文传统的时候了。
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经济及其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学术潮流艰难继承、转向、发展、融合并最终独立构建自身体系的过程在知识分子学术研究历程上的清晰反映。
从他童年以及幼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来看,胡适既不能彻底同传统文化决裂而一味提倡西方文化,也不会泥古不化而不知革新,他所要做的与其说是“文学革命”,到不如说是在一个新的语境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接续,这种接续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儒家本位的经典阐释,而是要寻找清中叶以降大行其道的乾嘉考据学派朴学的严谨细密的考证功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证据、重事实的优良作风与现代西方科学精神的会通之处,于文学方面来说,就是努力发掘那些并非附会的潜藏于民间的白话文传统并努力发扬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报以科学求实的谨慎态度,有一分理,说一分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胡适的双重文化的教育背景使得他有更广阔的眼界重新打量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这个“数千年未遇之变局”复杂形势中继续健康的发展流传下去的问题。
毋庸置疑,胡适能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和他这种开阔的眼界不无关系,他对于西方文化深刻的理解让他不只是站在另一种文化的立场上了一味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而他幼年时代所受到的扎实的国学教育又使他理性的思考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将来的出路,要看清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真实地位,这些教育背景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胡适文学观的哲学基础胡适留美期间主修的就是哲学专业,虽然在这期间他也修过诸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但他用功最深且最有收获者还是哲学的学习。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述,由此可见,如果要全面分析胡适的文学观点就不能略过其哲学思想的根底,他在文学、史学等方面的见解无不是基于他的哲学观点,而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便是自由主义与实证主义,尤以前者为重。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形成于留美时期。
当时他接受了严格的现代民主政治训练,深受新大陆自由主义气氛的熏陶;在杜威、罗素、安吉尔等国际知名思想家的影响下,胡适确立了其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的思想信仰。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曾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实验主义》的长文,并借其老师杜威来华演讲的声势,大力宣传实验主义的根本观念,即“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提倡“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怀疑精神。
这也是他在美期间学术上的主要成就。
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学术研究中所创作的实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为中国哲学史提供了新的范式,现代学者公认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得以成立的标志。
此书的优长诚如蔡元培先生序中所言:“第一是证明的方法”,包括考订作者时代,辨别著作真伪和解释各家方法论;“第二是扼要的手段”,即“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对儒、墨、孟、荀各家的长短“还他一个本来面目”;“第四是系统的研究”,显示各家“递次演进的脉络”。
③《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这些特点恰好反映了胡适治学的两面,即继承清代汉学考证方法的一面,现代学术理念的自由主义、历史主义的一面。
其中自由主义终其一生都是他始终不渝坚持的理论主张,不论在哲学、政治抑或文学方面他持论都以自由主义为基础而阐发,虽则在新文化运动的时期,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尚在酝酿积累之中,他也没有明确标榜过自由主义这样的主张,但是他从那时就开始对于个人思想、言论自由而不被频繁变换的政治格局所左右的境界心向往之,他后来总结的理想的自由主义的境界是:一.学术独立,二.追求民主,前者系指个人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不将世俗功利浸染于学术之中。
此外还有国家学术独立。
1947年9月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写成《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此中他提出了中国学术独立必须具备的四项条件:(一)世界现代学术的基本训练。
中国自己应该有大学可以充分担负,不必向国外去寻求。
(二)受了基本训练的人才,在国内应该有设备够用与师资良好的地方,可以继续做专门的科学研究。
(三)本国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工业问题,医药与公共卫生问题,国防工业问题等等,在国内都应该有适宜的专门人才与研究机构可以帮助社会国家寻求解决。
(四)对于现代世界的学术,本国的学人与研究机关应该和世界各国的学人与研究机关分工合作,共同担负人类学术进展的责任④而胡适所期待的那个理想中的中国应该是“人本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国”,胡适认为:“只有自由可以解放我们民族的精神,只有民主政治可以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来解决全民族的困难,只有自由民族可以给我们培养成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
⑤基于以上的认识,胡适在新文学中提倡白话文,提倡新诗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只有白话文能够更为自由的表达个人的思想,同时也只有白话文才能在现代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与必要的形势下更好的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和世界各国交流同时让更多的外国人更方便正确的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在这样的自由的环境里,我们才能理性的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不致造成与传统的断裂而失去我们文化的深厚根基,后者更是胡适所看重的。
或许在钱玄同1926年4月致周作人的信中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重新认识或可作为同一阵营的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个注脚:我们以后,不要再用那“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的态度来做“讠也讠也”之相了。
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
若有人肯研究孔教与旧文学,鳃理而整理之,这是求之不可得的事。
即使那整理的人,佩服孔教与旧文学,之是所佩服的确是它们的精髓的一部分,也是很正当,很应该的。
但即使盲目的崇拜孔教与旧文学,只要是他一人的信仰,不波及社会——,亦当以有害于社会为界——也应该听其自由。
⑥这和胡适的哲学、文学主张不谋而合,他所寻求的就是在没有政治势力干扰下作纯粹的学术研究,无论引西如中还是古为今用,总之是要自由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为外部环境所拘,不为传统旧思想旧规则所限,从事实出发,以证据说话。
因此,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与陈独秀、钱玄同、易白沙、周作人等同仁一道掀起文学革命的汹涌浪潮就是自然而然了。
三.新文学中胡适的学术研究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和陈独秀、蔡元培一道在文学、哲学和社会生活方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新运动,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这一运动拉起民主(人权)、科学的大纛;蔡先生整顿北大,以“兼容并包”、“细想自由”、“教育独立”的治校方针为新思潮、新文化护航;胡适在这时期发表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尝试集》、《胡适文集》等著作,以其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为整个运动提供了典范。
关于这一历史情形,陈独秀晚年曾有明白的交代: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
⑦胡适自谦“但开风气不为师”,其实新文化运动为克服民族文化危的“文艺复兴运动”,其职责即是创造新的文化范式。
这种新的方式具体体现于新文化运动,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一套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建构新的学科框架;一方面又通过新的成果、新的人格精神,提供工作典范和道德模范。
但既然是雏形,就相对粗糙,需要精雕细琢;既然是框架,就留下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初期主要是在文学和道德连个领域取得突破。
所谓提倡新文学,发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
胡适的先导作用亦是表现于此。
在文学领域,他以一篇《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继后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论短篇小说》等一系列文章,为新文学的发展铺垫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