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 国家生态环境部官网
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国家生态环境部官网“交叉”会带来机遇,然而“边缘”又意味着不稳定,这种交叉与波动,在环境生态领域也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它有着一个特定的称谓――生态交错带。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交错带”?它与我们常见的那些生态系统又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生态交错带?生态交错带,也叫做生态脆弱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这个交界过渡区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生态环境条件与跟它交界的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作为生态环境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生态交错带如今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点。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交错带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得也最为明显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交错带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这些地区大多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较为薄弱的地区。
生态交错带有什么特别之处?生态交错带自提出之日就有很高的曝光率,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诸多方面。
在生态交错带里,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环境的变化对其中要素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交错带中容易发生环境退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交错带的自我修复能力弱,一旦受到影响,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生态交错带复杂的生态条件使得那里的食物链变长,生物多样性也有所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利有弊,坏处就是导致系统内部的物种与群落之间的竞争激烈,因此边缘效应比较显著。
在哪里可以找到?我国的生态交错带遍布全国各地,种类丰富多彩。
东北地区的生态交错带以森林草原交错带为主,分布于大兴安岭山地和燕山山地森林外围与草原接壤的过渡区域;西北的荒漠绿洲生态交错带主要分布于河套平原及贺兰山以西、新疆天山南北的广大绿洲边缘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交错带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红土层盆地及覆盖红壤的丘陵山地。
西南地区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交错带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岩溶山地区域,那里全年降水量大,融水侵蚀严重,加上过度的山体林木资源砍伐,经常会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西南山地农牧生态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横断山区,那里地质结构复杂,不同纬度的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土壤瘠薄,植被稀疏,受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生态退化的现象十分明显。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如何保护生态脆弱区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如何保护生态脆弱区在我们广袤的地球家园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区域,它们被称为生态脆弱区。
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对于外界的干扰和变化极为敏感,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脆弱区?又该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呢?生态脆弱区,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不稳定,抵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的稳定性差,容易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影响下发生生态退化的区域。
这些区域的生态平衡十分脆弱,像是处于悬崖边缘的巨石,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坠入深渊。
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条件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比如,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困难,生态系统本身就较为脆弱。
再比如,在地质结构不稳定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其次,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导致土地退化、森林减少、草原沙化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也给生态脆弱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那么,生态脆弱区都有哪些类型呢?常见的有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沿海地区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生态系统的生长和恢复周期长;喀斯特地区地下溶洞众多,地表水容易渗漏,土壤贫瘠;沿海地区则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了解了什么是生态脆弱区,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如何保护这些区域。
保护生态脆弱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状况变化,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至关重要。
课件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 贫困
过度开垦
一、生态脆弱区
5.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贵州喀斯特地区素有“喀斯特王国”之称,具有土层薄、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特征。生态 基础较为脆弱,石漠化面积大。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人地关系严重 紧张。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 的脆弱性,使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自学窗: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 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 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 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 月。以其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 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藏着荒漠 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综合治理措施 (2)构筑防护体系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综合治理措施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综合治理措施 (4)调整牲畜结(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案例: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 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 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 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生态脆弱区域如何开展生态修复
生态脆弱区域如何开展生态修复生态脆弱区域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生态失衡和生态破坏的地区。
这些区域通常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于生态脆弱区域来说至关重要。
一、生态脆弱区域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生态脆弱区域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是常见的问题;在山区,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系统破碎化严重;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湿地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些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物种多样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结构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减弱,生态服务价值降低。
2、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3、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生境破坏、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4、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二、生态修复的原则和目标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尽量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修复成本,提高修复效果。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生态脆弱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3、综合性和系统性将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统筹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4、可持续性确保生态修复措施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脆弱区域保护有什么挑战
生态脆弱区域保护有什么挑战在我们广袤的地球家园中,存在着一些生态脆弱区域,它们如同身体中较为脆弱的器官,需要我们格外的关注和精心的呵护。
然而,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生态脆弱区域往往具有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
比如,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适应了极端的低温和低氧环境,荒漠地区的动植物则发展出了在干旱缺水条件下生存的特殊能力。
这种复杂性使得我们在进行保护时,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内在的生态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
如果对这些生态系统的特性和运作机制认识不足,就很容易在保护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措施,导致生态失衡甚至破坏。
其次,经济发展的压力是生态脆弱区域保护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在一些贫困地区,为了摆脱贫困,人们往往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开垦荒地、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
这种短视的行为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例如,某些山区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大规模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
而且,在一些生态脆弱区域,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经济的选择有限,这使得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变得极为困难。
再者,人口增长也是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的一大难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等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在生态脆弱区域,这种需求的增长往往超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例如,一些草原地区由于人口增多,牲畜数量急剧上升,超过了草原的承载量,导致草原退化,生态恶化。
此外,人口的增加还带来了生活垃圾和污染物的增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政策和法律的不完善也是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的重要障碍。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比如,对于生态脆弱区域的划定和保护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模糊地带。
而且,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对生态保护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都严重影响了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效果。
高考《地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点05 土地盐碱化及其治理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 累下来,从而使地表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种土 地退化。 1.土地盐碱化分类
原生盐碱化:由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土壤条 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区域水盐 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积盐的过程。
塬
墚
峁
平坦的黄土高原,由于流水侵蚀切割,四周侵蚀形成沟壑,残留的高 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形成黄土塬;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形成黄土墚;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即黄土峁。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会使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
护坡工程 修筑水平梯田 缓坡 地段 封坡育林育草
拦截、涵蓄坡面径流 发展林果业生产
平整土地 保塬工程 营造护林网
塬面
合理利用水土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南方的红色荒漠与西北地区的荒漠一样吗?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 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 植物,称红色荒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考点0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
1.描述黄土高原的分布范围
南界为秦岭,大约在34°N, 北以古长城为界,纬度大致是40°N, 东部是太行山,大致界线是114°E, 西部是乌鞘岭,大约在103°E。
思考:黄土高原的位置具有过渡 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具体表现是什么?
位置具有过渡性的表现
1 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2 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 3 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4 森林向草原过渡 5 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与治理面临哪些挑战
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与治理面临哪些挑战生态脆弱地区,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这些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其保护与治理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然而,在实际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中,我们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生态脆弱地区往往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
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导致土地干裂、植被难以生长。
而在高寒地区,低温、强风等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构成巨大威胁。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更是让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暴雪、飓风等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平衡。
其次,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干扰是生态脆弱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过度放牧、滥垦滥伐、非法采矿等行为,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在一些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土壤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而在山区,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还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对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质、土壤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
再者,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较弱。
由于长期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
一旦受到外界干扰,生态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如,一些湿地在被填埋和开发后,其蓄水、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丧失,即使停止开发进行修复,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入才能恢复。
资金和技术的短缺也是制约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因素。
保护和治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生态修复工程、监测设备购置、科研经费等。
然而,许多生态脆弱地区往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费用。
同时,先进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技术在这些地区的应用也相对较少,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持,导致保护与治理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与治理
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与治理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脆弱区指的是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的地区。
如何保护和治理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区,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区多分布在高山、沙漠、草原等地,这些地区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
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最重要的保护手段之一。
在自然保护区内,可以设置专门的禁渔、禁狩猎区域,限制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的干扰。
同时,加强巡逻、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实施效果。
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利用的管理。
生态环境脆弱区多富集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合理管理这些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要进行环境评估,制定严格的环保要求,防止污染物排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治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治理工作包括生态修复、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生态修复是治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我们可以采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式,恢复植被,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同时,还可以通过湿地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些工作需要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治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土壤保护也是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容易出现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我们可以采取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措施。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也是保护土壤资源的有效途径。
最后,水资源管理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脆弱区的水资源供应困难,而水是生命之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尤为关键。
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对策有哪些
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对策有哪些生态脆弱区域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的地区。
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往往很难恢复,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社会问题。
因此,加强对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态脆弱区域通常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相对单一。
而且,其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较弱,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外界干扰十分敏感。
同时,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平衡容易被打破,一旦遭受破坏,可能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针对这些生态脆弱区域,我们可以采取哪些保护对策呢?首先,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对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潜在的生态风险。
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传感器网络等,获取全面、准确的生态数据。
同时,依据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
其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是关键之举。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脆弱区域,要采取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
比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
在土地荒漠化地区,可以采取封禁保护、人工种草、沙障固沙等措施,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区域,可以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技术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水平。
再者,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也是重要的保护手段。
在生态脆弱区域,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无序扩张。
根据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区域。
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什么?
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什么?
生态脆弱区是指环境敏感度高、生态系统脆弱易受损的地区。
在生态脆弱区存在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脆弱区的开发和人类活
动常常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植物、动物的栖息地和生境。
2.水资源危机:生态脆弱区常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由
于气候干旱、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因素,水资源稀缺,水源污染和水体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
3.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生态脆弱区往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
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长期气温升高。
这可能导致干旱、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4.贫困和社会不公:生态脆弱区通常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
弱,人们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
生态破坏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潜力,限制了人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导致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5.社会文化冲突:在生态脆弱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自
然资源往往引发社会运动和文化冲突。
原住民群体、生态
环保组织与开发者之间的冲突和分歧愈加突出,对当地社
会稳定和发展带来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环境与发展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可持续的措施,例如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推动可持续农业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和减轻贫困等,以实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资料
• 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有: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
• 第三阶梯: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 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 其次,从人口承载力看,我国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多分布于
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人口承载力较强。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人口的承载水平有限,不适宜容纳大 规模人口,以免对土地、资源等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加重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三,从城市用地看,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用地方面受
(2)地形条件
宏观上,地形影响着城市的分布,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 在第三阶梯上,因为第三阶梯多为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平 原地形;从微观的城市内部来看,地形条件影响着城市内 的居民点分布、城市规划、道路布局、城市轮廓、建筑布 局、商业网点的形成等。地形的坡度、高差决定了土地是 否适宜开发建设。
• 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将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 级阶梯。
高差小于5m的地区是比较适合开发建设的,5~20m 适合低密度开发,20m以上不适宜开发。坡度0。~10。 的土地可用来进行建设,有实际利用价值,而坡度10。 ~45。之间的土地有景观价值,大于45。则只适宜进行保 护。
(3)水文条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古代的城市选址更是讲究“背 山面水”的良好风水条件,水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 备条件之一。水文条件对土地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河谷、大理石含水层、50年一遇的洪犯平原、地下 水回灌区等地都要禁止开发。
• 地貌。我国陆地地貌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
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研究
问题陈述
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自然环境、社 会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多个方面。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以下两个核 心问题: 1)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有效缓解生 态脆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生态脆 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4、完善金融支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扶贫提供有力支 撑。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贫困人口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同时, 加强金融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的规范使用和效益最大化。
5、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将生态保护与修复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通过 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生态贫困会限制当地居民对 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从而影响生态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而生态资 本的积累和增值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生计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有助于 减轻贫困。因此,促进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之间的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法:
研究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信息。分析这些数据 发现,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 生产方式落后、教育医疗条件差、政策制度不完善等。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些 地区的贫困现象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很多家庭几代人都陷入贫困状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自然 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生态脆弱 地区的农民迁移到适宜居住的地区;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 能力。 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生态环境脆弱带名词解释
生态环境脆弱带名词解释
生态环境脆弱带是指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系统容易受到破坏和恢复能力较弱的地区。
它们通常是一些特殊的地理区域或环境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 高山地区:高山地区常常遭受严寒、强风、缺氧等极端自然条件的影响。
这些地区的陡峭地形和脆弱的土壤,使得植被稀疏、水资源有限,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2. 沙漠地区:沙漠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植被稀疏,土壤贫瘠。
在这种环境下,生物多样性有限,生态系统容易受到破坏,例如沙漠化和荒漠化现象。
3.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包括北极和南极,气候寒冷且极度恶劣。
这些地区的冰雪覆盖、缺乏光照和开展生命活动的资源,使得其生态系统特别脆弱。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环境影响显得尤为敏感。
4. 适应性差的湿地和岛屿:湿地和岛屿往往受限于水资源,气候、
地理等制约因素,其居民和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和变化反应相对脆弱。
例如,海平面上升、水体污染等因素对岛屿居民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加显著。
这些地区的脆弱性和容易受到破坏的特点,要求人类更加谨慎地开展活动,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限制过度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植被覆盖,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与生态恢复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凸显。
尤其在一些脆弱区域,环境破坏更加严重,治理与恢复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与生态恢复的课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困境在中国境内,西南地区的水土流失、北方草原的退化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污染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典型代表。
这些区域由于各种原因,如人为开发、气候变化等,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土壤质量下降,水源减少等。
这些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的挑战治理生态环境脆弱区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这些区域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治理的效果。
其次,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连,需要综合治理,协调各方面利益。
再次,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问题,治理策略需要差异化。
最后,由于治理需要时间和长期的投入,政府和各方力量的持续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的路径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治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形成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科学完备的监测系统,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掌握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治理和恢复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研发出适合脆弱区域的治理技术和工程方案。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
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方,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范围界定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范围界定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生态多样、环境复杂的国家。
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区也越来越多。
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范围进行界定。
生态环境脆弱区是指由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
一般包括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比较严重的区域。
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地区。
这些区域的自然条件复杂,环境变化大,水、气、土资源不平衡,地形地貌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不高。
同时,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等人类活动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生态环境脆弱区问题日益加剧。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范围界定。
依据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自然特征、人类活动特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因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由于过度人为开发和环境脆弱,土地受到严重水土流失影响。
2. 水资源紧缺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3. 湿地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太湖流域、西南亚热带等地区,由于人为干扰和生态系统失衡,湿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4. 矿山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大宁、富源等地,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和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5. 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南、云南西部、中国南沙群岛等地,由于人为活动带来的破坏和物种外来入侵,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以上就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范围界定。
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湿地保护等,力求保护这些生态脆弱区,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一、生态脆弱地区1.概念:生态脆弱地区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2.分布: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大多位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脆弱生态产生的原因1.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
2.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冰等灾害最为常见。
洪水和暴雨还会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
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治理水土流失(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积极发展旅游业。
(3)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一、判断题1.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只与气候、地形、土壤有关。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使区域自然灾害多发。
()3.黄土高原修建淤地坝的目的是保土蓄水。
()4.黄土高原地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发展旅游业。
()5.提高林草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脆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6~8题。
6.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B.风力强盛C.土质疏松D.高原地貌7.现代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①营造宫殿、建御花园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④退耕还草⑤植树护坡、打坝建库⑥露天开挖,开挖原生地面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⑥8.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D.人类只能减轻或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谷发育,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保护如何加强保护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保护如何加强保护在我们广袤的地球家园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区域,它们被称为生态脆弱区。
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敏感和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破坏,并且在遭受破坏后,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脆弱区呢?又该如何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呢?生态脆弱区,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自身稳定性较差的区域。
这些区域可能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地形复杂等,也可能是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
从地理分布上看,生态脆弱区遍布世界各地。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岩溶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黄土高原地区等都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这些地方往往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的生态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呢?首先,生态脆弱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在这些区域繁衍生息,如果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直接威胁到这些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其次,生态脆弱区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空气等,如果这些功能受损,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此外,加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护好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
第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关键。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生态脆弱区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责任追究机制,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在生态脆弱区内的违法开发、破坏生态等行为。
第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至关重要。
在生态脆弱区,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浅谈我国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及其治理措施
浅谈我国西部的⽣态脆弱区及其治理措施⽣态脆弱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该交界过渡区的⽣态环境条件与跟它交界的两个不同⽣态系统的核⼼区域有着⼗分明显的区别。
我国西部绝⼤部分省区位于⽣态环境脆弱区,其中宁夏、西藏、青海、⽢肃和贵州是全国⽣态最脆弱的五个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态交错区分布⾯积最⼴、脆弱⽣态类型最多、⽣态脆弱性表现也最为明显的国家之⼀。
我国的⽣态交错区⼤多位于⽣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这些地区⼤多是我国⽬前⽣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民⽣活贫困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较为薄弱的地区。
作为⽣态环境变化最明显的区域,⽣态交错区⽬前已成为我国⽣态保护的重点。
⼀、⽣态脆弱区的特点⽣态脆弱区具有以下特点:⼀是其损失不可弥补;⼆是对于⼈类引起的变化特别脆弱;三是如果这⼀损失或退化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和⽣态系统不稳定性增加,将可能产⽣⼴泛的不良连锁反应。
在⽣态交错区⾥,⽣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环境的变化对其中要素的影响也⽐较⼤,所以交错区中容易发⽣环境退化现象;另⼀⽅⾯,由于⽣态交错区的⾃我修复能⼒弱,⼀旦受到影响,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我国⽣态脆弱区的成因1.⾃然条件恶劣、⽣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的⾃然⽣态环境状况表现为: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
⽔⼟流失、⽯漠化、沙漠化、草原退化、⽣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及沙尘暴频繁发⽣等,表明⽣态环境恶化已经⾮常严重。
西部⽔⼟流失⾯积占全国的80%,沙化⾯积占全国的99%,草原“三化”⾯积(退化、沙化、盐碱化)占全国的93.2%。
坡度⼤于25°的坡耕地占全国的70%,⽯漠化⾯积占全国绝⼤部分。
2.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包括各省区,虽然总⾯积约占全国总⾯积的71.7%;总⼈⼝却占全国⼈⼝总数的28.5%。
但整个西部地区的GDP、农业总产值和⼯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9%、25%和6%。
西部处于⼯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传统的基础产业、资源开发产业为主体,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量的初级能源、原材料进⼊市场,主导功能不明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较弱。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保护
什么是生态脆弱区保护在我们广袤的地球上,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区域,它们被称为生态脆弱区。
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脆弱,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和破坏,一旦遭到损害,恢复起来非常困难,甚至可能永远无法恢复如初。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脆弱区保护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关乎着我们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生态脆弱区,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这些区域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自然条件本身就较为恶劣,比如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气候极端等;有的则是因为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十分显著。
首先,它们的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
这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够复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其次,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功能较弱,比如水源涵养能力差、土壤保持能力低、气候调节能力有限等。
再者,这些区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性极高,哪怕是轻微的干扰,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生态脆弱区呢?这是因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生态角度来看,生态脆弱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虽然脆弱,但却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这些区域遭到破坏,将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经济角度考虑,生态脆弱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资源等。
但如果我们采取掠夺式的开发方式,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最终影响到当地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合理保护和利用这些区域的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可持续产业,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还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双赢。
从社会角度而言,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类及各自城市化发展 特征
• 不同的地区其生态环境脆弱性体现在不同的 方面,根据这些差别,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分为: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交 界区等。 • 表1中分别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 区的特征、城市化特征及适合其生态环境特 征的发展模式。
2.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影响因素
(1)归类
• 首先研究生态环境脆弱类型,确定其脆弱性属于干旱区 、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还是交界区。
(2)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
• 城市从建立至今,往往经过了数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时 期的发展各有特色,而生态环境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变 化,有良性也有恶性,因此,要对以往的城市化发展特 征进行梳理和总结。
(3)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
(6)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计算其生 态承载力等
• 着重选取未来产业,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选择合适的生活生产方式。
4.总结
• 本文研究了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特征,用什么方法进 行城市化路径选择才能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普遍不高, 自然环境、生态因素成为其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 此在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 制约,应着重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并限制 人口规模,以免对环境产生过大的压力,城市用地也要 结合脆弱区地形地质条件综合考虑。
2.3.1 脆弱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判定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普遍不高,本文主要从 地质、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几 个方面来论述脆弱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1)地质条件,主要包含地形地貌、岩土与土的类型及工程 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 建材方面。
(5)植被 植被多样性包括天然植被和人工栽植植被,是城市 绿地的基础,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城市植被覆盖程度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 植被多样性较高;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覆盖率低, 物种较为单一,遇到风沙或暴雨肆虐,地表裸露易发生 自然灾害,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高差小于5m的地区是比较适合开发建设的,5~20m 适合低密度开发,20m以上不适宜开发。坡度0。~10。 的土地可用来进行建设,有实际利用价值,而坡度10。 ~45。之间的土地有景观价值,大于45。则只适宜进行保 护。
(3)水文条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古代的城市选址更是讲究“背 山面水”的良好风水条件,水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 备条件之一。水文条件对土地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河谷、大理石含水层、50年一遇的洪犯平原、地下 水回灌区等地都要禁止开发。
(4)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影响着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进而影 响到城市的发展。例如,在高寒地区,不适宜人类及其 它生物生存,城市不易形成,形成之后也不易扩大;而 对于生物体,寒冷气候使生物的生长期漫长,作物常常 是一年一熟,与气候温暖湿润、作物一年两熟或三三熟 的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寒冷气 候的制约。 另外,在城市建设和布局方面,气候条件也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城市空间布局,如工业区一般应位于居民区的下 风向,居民区内部也应该注意日照、通风等的因素,注 意建筑的朝向和间距。
2.3.2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 首先从产业选择看பைடு நூலகம்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受到的约束较小,
•
•
产业选择自由度较大。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则势必要着 重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限制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就算是资 源丰富的地区,如果选择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也要首先 考虑开采资源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及环境带来哪些严重的 影响,影响大的,就不能在这些地区发展。 其次,从人口承载力看,我国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多分布于 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人口承载力较强。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人口的承载水平有限,不适宜容纳大 规模人口,以免对土地、资源等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加重 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三,从城市用地看,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用地方面受 到的限制也同样较小,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向任一方向扩 展;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的丘陵沟壑纵横,城市的扩 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 及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流程研究
作者:张理茜,蔡建明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11)
报告人
1.背景 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 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方法 构建 4.总结
1.背景
近年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由城市发展而导 致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 “瓶颈”,世界银行指出,环境危机每年会消耗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8%到12%,这其中绝大部分环境损耗是城 市社会经济活动所致。生态环境脆弱区是指生态环境本 底差,弹性差的地区,是中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也 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已经是生态脆弱区生 态退化的根本原因。我国1/3的国土生态环境脆弱,因 此生态环境脆弱区亟需我们的关注。
• 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将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 级阶梯。 •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以西,喜马 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 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有: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 • 第三阶梯: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 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
2.1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概念、基本内涵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环 境发展水平的一种度,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指自我发展能力差、对外部条件改变反映 敏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生态系 统替代能力弱的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差。
“生态环境脆弱”是指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 是本质,而“生态环境差”则是属于现象的范畴, 是在原有基础上累积发展得到的生态环境的状态。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可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状 况,这取决于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发展。 同理,在非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存在着生态环境 较差的局部。
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方法构建
3.1现有城市化路径选择方法的不足 • 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本质上是进行城市战略规划。
3.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
• 目前,我国城市战略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研究是脱节的, 规划中只少部分地涉及生态环境,并未使内容建立在生态 环境基础上。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说,这种方式只 会弱化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规划实施的效 果和城市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把城市战略规划和脆弱生 态环境判定结合起来,充分考虑脆弱生态环境因素,最终 实现城市良性发展,具体步骤如下。
• 地貌。我国陆地地貌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 地5大形态类型。目前我国城市多数分布于平原、丘陵 和盆地中,山地和高原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从城市发展 水平来看,分布于平原、丘陵和盆地中的城市无论从规 模、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方面来讲,发展状况都比分布于 山地和高原的城市良好。 •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 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构造运动是 一种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强烈的地方不适宜布局城市。 • 天然建材。建筑地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载体。
表2,在不同的自然地基中,承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碎石、 角砾、粘土、粗砂、中砂、细砂、大孔土、沿海地区淤泥、 泥炭。一般情况下,承载力越弱的地区越不适于高强度的 土地利用和开发。此外,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 冲泡等也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应当给予充分的考虑。
(2)地形条件 宏观上,地形影响着城市的分布,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 在第三阶梯上,因为第三阶梯多为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平 原地形;从微观的城市内部来看,地形条件影响着城市内 的居民点分布、城市规划、道路布局、城市轮廓、建筑布 局、商业网点的形成等。地形的坡度、高差决定了土地是 否适宜开发建设。
• 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历程进行分析和追溯,并结合第二 步的分析,找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发展中的特色和主要 问题。
(4)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 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作用机制。确定在当前的经济增长 方式和空间布局方式下,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良性发展还是 恶性发展。
(5)情景分析
• 分别分析城市在优先发展经济、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3种发展策略下的城市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