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植被 植被多样性包括天然植被和人工栽植植被,是城市 绿地的基础,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城市植被覆盖程度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一般情况下,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 植被多样性较高;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植被覆盖率低, 物种较为单一,遇到风沙或暴雨肆虐,地表裸露易发生 自然灾害,加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6)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计算其生 态承载力等
• 着重选取未来产业,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选择合适的生活生产方式。
4.总结
• 本文研究了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特征,用什么方法进 行城市化路径选择才能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普遍不高, 自然环境、生态因素成为其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 此在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 制约,应着重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并限制 人口规模,以免对环境产生过大的压力,城市用地也要 结合脆弱区地形地质条件综合考虑。
• 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将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 级阶梯。 •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之南、横断山以西,喜马 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 第二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盆地有: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 • 第三阶梯: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辽 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4)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影响着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进而影 响到城市的发展。例如,在高寒地区,不适宜人类及其 它生物生存,城市不易形成,形成之后也不易扩大;而 对于生物体,寒冷气候使生物的生长期漫长,作物常常 是一年一熟,与气候温暖湿润、作物一年两熟或三三熟 的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寒冷气 候的制约。 另外,在城市建设和布局方面,气候条件也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城市空间布局,如工业区一般应位于居民区的下 风向,居民区内部也应该注意日照、通风等的因素,注 意建筑的朝向和间距。
高差小于5m的地区是比较适合开发建设的,5~20m 适合低密度开发,20m以上不适宜开发。坡度0。~10。 的土地可用来进行建设,有实际利用价值,而坡度10。 ~45。之间的土地有景观价值,大于45。则只适宜进行保 护。
(3)水文条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古代的城市选址更是讲究“背 山面水”的良好风水条件,水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 备条件之一。水文条件对土地的使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河谷、大理石含水层、50年一遇的洪犯平原、地下 水回灌区等地都要禁止开发。
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方法构建
3.1现有城市化路径选择方法的不足 • 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本质上是进行城市战略规划。
3.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
• 目前,我国城市战略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研究是脱节的, 规划中只少部分地涉及生态环境,并未使内容建立在生态 环境基础上。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说,这种方式只 会弱化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规划实施的效 果和城市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把城市战略规划和脆弱生 态环境判定结合起来,充分考虑脆弱生态环境因素,最终 实现城市良性发展,具体步骤如下。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 及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流程研究
作者:张理茜,蔡建明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11)
报告人
1.背景 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 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方法 构建 4.总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背景
近年来,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由城市发展而导 致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 “瓶颈”,世界银行指出,环境危机每年会消耗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8%到12%,这其中绝大部分环境损耗是城 市社会经济活动所致。生态环境脆弱区是指生态环境本 底差,弹性差的地区,是中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也 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人地矛盾突出已经是生态脆弱区生 态退化的根本原因。我国1/3的国土生态环境脆弱,因 此生态环境脆弱区亟需我们的关注。
(1)归类
• 首先研究生态环境脆弱类型,确定其脆弱性属于干旱区 、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还是交界区。
(2)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
• 城市从建立至今,往往经过了数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时 期的发展各有特色,而生态环境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变 化,有良性也有恶性,因此,要对以往的城市化发展特 征进行梳理和总结。
(3)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
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
2.1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概念、基本内涵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环 境发展水平的一种度,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指自我发展能力差、对外部条件改变反映 敏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生态系 统替代能力弱的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差。
“生态环境脆弱”是指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 是本质,而“生态环境差”则是属于现象的范畴, 是在原有基础上累积发展得到的生态环境的状态。 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可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状 况,这取决于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发展。 同理,在非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存在着生态环境 较差的局部。
表2,在不同的自然地基中,承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碎石、 角砾、粘土、粗砂、中砂、细砂、大孔土、沿海地区淤泥、 泥炭。一般情况下,承载力越弱的地区越不适于高强度的 土地利用和开发。此外,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 冲泡等也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应当给予充分的考虑。
(2)地形条件 宏观上,地形影响着城市的分布,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 在第三阶梯上,因为第三阶梯多为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平 原地形;从微观的城市内部来看,地形条件影响着城市内 的居民点分布、城市规划、道路布局、城市轮廓、建筑布 局、商业网点的形成等。地形的坡度、高差决定了土地是 否适宜开发建设。
2.3.2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 首先从产业选择看,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受到的约束较小,
•
•
产业选择自由度较大。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则势必要着 重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限制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就算是资 源丰富的地区,如果选择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也要首先 考虑开采资源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及环境带来哪些严重的 影响,影响大的,就不能在这些地区发展。 其次,从人口承载力看,我国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多分布于 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人口承载力较强。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人口的承载水平有限,不适宜容纳大 规模人口,以免对土地、资源等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加重 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三,从城市用地看,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用地方面受 到的限制也同样较小,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向任一方向扩 展;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有的丘陵沟壑纵横,城市的扩 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2.3.1 脆弱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判定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普遍不高,本文主要从 地质、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几 个方面来论述脆弱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 (1)地质条件,主要包含地形地貌、岩土与土的类型及工程 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 建材方面。
• 地貌。我国陆地地貌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 地5大形态类型。目前我国城市多数分布于平原、丘陵 和盆地中,山地和高原城市数量相对较少。从城市发展 水平来看,分布于平原、丘陵和盆地中的城市无论从规 模、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方面来讲,发展状况都比分布于 山地和高原的城市良好。 •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 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构造运动是 一种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强烈的地方不适宜布局城市。 • 天然建材。建筑地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载体。
2.2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类及各自城市化发展 特征
• 不同的地区其生态环境脆弱性体现在不同的 方面,根据这些差别,将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分为: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交 界区等。 • 表1中分别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 区的特征、城市化特征及适合其生态环境特 征的发展模式。
2.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影响因素
• 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历程进行分析和追溯,并结合第二 步的分析,找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发展中的特色和主要 问题。
(4)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 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作用机制。确定在当前的经济增长 方式和空间布局方式下,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良性发展还是 恶性发展。
(5)情景分析
• 分别分析城市在优先发展经济、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3种发展策略下的城市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