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公开课教学反思
“电解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电解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f8f4a89b9d528ea81c779d4.png)
① 通过 探究 实验 的操 作 , 让 学 生感受 化 学实验 的 乐趣 , 激 发 学生 学 习化 学 的兴 趣 , 培 养 学 生 严 谨 的 科
指 针 的偏 转 程 度
的导 电性 实验 :
实验 主要仪 器 : 电池 组 、 导线、 电流计 、 碳棒 、 洗瓶
( 盛有 蒸馏 水 ) 、 滤 纸
固课 堂 上 所 学 知 识 的 同 时 , 让 学 生 感 受 到 学 习 的
乐趣 .
实验 药 品 : 0 . 1 oo t l ・ I 盐酸 、 0 . 1 mo l ・ L 醋 酸
本 课 时 教 学 主要 包 含 3部 分 内 容 : 电 解 质 和 非 电
解 质 的 含义 、 电 解 质 的 电 离及 电 离 方 程 式 、 强 电解 质 和弱 电解质 的含义. 在本 节 教学 内容 之前 学 生 已经 学 习 了有关 “ 元素 与物 质分 类 ” 的知识 , 所 以在 本 节 教 学 设 计 中就 以“ 从 不 同角 度 对 物 质 进 行 分 类 ” 为 教 学 切 入点 , 起 到 了承 上 启 下 的 作 用. 然后通过本节 教学 中 “ 物质 导 电性 实验 ” 的设 计 , 使 学生 能 够 直 观 的体 验 到 电解 质溶 液 与非 电解 质溶 液 的 区别 , 进 而 设计 了 3个 问题 组 和“ 在 实践 中提 高 ” 环节 , 在 学 生思 考 、 讨论 、 练 习的 同时借 助教 材来解 决 本 节课 的教 学 重 点 与难 点 , 在 实验 与思 考 的过 程 当 中培 养 了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和 严谨 认 真 的科学 态度 . 教 学最 后 通 过 开放 性 课题 作 业
电解质概念讲课教案及反思
![电解质概念讲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b4865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b.png)
电解质概念讲课教案及反思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b.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c.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重点,电解质的概念和常见电解质的应用。
b. 难点,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行为。
3. 教学内容。
a.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
b. 常见电解质的应用。
c. 电解质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行为。
4. 教学方法。
a. 讲授法,通过讲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b.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电解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c.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教学过程。
a.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电解质溶液,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和重要性。
b. 讲解,介绍电解质的定义、分类和常见应用,并引导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在溶液中的行为。
c. 实验,设计简单的电解质实验,让学生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总结规律。
d.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e.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6. 教学评价。
a.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b.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c.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电解质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电解质的概念展开,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解质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30e4e0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3.png)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高中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中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电解质。
学生已经在前几个课时学习过水的离子化性质,本次课程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电解质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确定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掌握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电解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互动讨论法;4.全体讨论法;5.团队合作法。
讲授法是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并逐步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实验探究法也是本次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电解质的性质和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讨论法和全体讨论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自主探究知识。
团队合作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将本堂课中的实验内容分配给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本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良好的电解质是什么样的?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理论知识部分在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讨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通过向学生简单明了地介绍电离程度和电解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高三化学《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反思
![高三化学《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5263c7bb84ae45c3b358c43.png)
高三化学《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反思《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反思10月28日在一(一)班上了一节公开课《电解质及其电离》,一节课下来,尽心沉思,确实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首先以氯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提出问题: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本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引导学生学习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并进行辨析。
再学习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进行反馈训练,回扣概念。
几点体会:1、课堂小游戏。
电离概念较难理解,为了突破难点,设置课堂小游戏:男生代表钠离子,女生代表氯离子,找一部分女生代表水分子,氯化钠固体中钠离子氯离子有规律的排列,当水分子进入氯化钠固体,几个水分子共同带走钠离子、氯离子,和气一起自由移动。
课堂上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没有提前预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花的时间比较长。
如果能够提前排练,并且让学生拿不同的牌子或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代表不同的微粒,这样效果会更好。
2、在概念的辨析中,可以将概念的应用设置成题目,以训练代替单纯的讲解,即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进行辨析,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更重要的让学生处理典型的从不同角度设置的问题来检测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错在什么地方,知识的构建是否全面,在发言、讨论、教师点评中真正的掌握知识,感觉学有所得,老师也清楚学生掌握的情况。
3、学生离子书写比较差,可以课前提前练习,这样既可节省上课时间,又有利于学生本节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学习。
4、提问的方式可以变换一下,不能太生硬,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
通过本节课导学案、教案、课件及实验的准备,以及两次上课的体会,同组老师共同评课,对我的教学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电解质公开课教学反思
![电解质公开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5fae88cf111f18583d05afa.png)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教学反思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导电性。
根据考纲要求以及书本和教辅内容,我在设计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将“物质导电”、“电解质”的学习层次定位为使用(会判断),将“电离方程式”的学习层次定位为掌握(会写),而其他概念则能理解便可。
我希望通过实验法及对比法,环环相扣,能够协助学生理清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情感。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我将教学重点定为:电解质的概念;物质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而教学难点定为:电解质的概念;物质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我对该节课的整体设计为:探究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溶液、0.5 mol/L 盐酸、0.5mol/L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并以之为主线,串起整节课的内容。
通过介绍NaCl 固体在加热到熔化后也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插入生活中的电解质溶液使用及运动饮料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
以典型习题(含16种学生常见的物质)为辅助,引出非电解质概念,使学生理解并非所有不是电解质的物质都是非电解质。
通过列表格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实行对比,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0.5 mol/L 盐酸导电性比0.5mol/L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强,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由电解质的电离,引出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引出酸、碱、盐的定义。
在没上该节调研课之前,我怀揣着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对该教学设计的看法及憧憬是:内容丰富、实验有创意、衔接合理、能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而会是一节学生喜欢的课。
但是经过对调研课上学生的反应的思考以及调研课后各位前辈的点评指导,我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这节课,是一节学生想喜欢但无力喜欢的课。
为什么呢?(1)好的教学理念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我想该节课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为目标)是很好的。
高中化学_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8cde51b9d528ea80c77999.png)
课题:第二节电解质(一)设计人: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通过氯化钠、蔗糖等的导电性实验探究,准确描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进行辨析。
⒉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后的变化过程探究活动,准确描述电离过程,建立离子观,并能熟练书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⒊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后的变化过程探究活动,提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训练科学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大胆推理、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⒉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离子观的形成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数以万计、为数众多,为了更好地探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必须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尝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你分类的依据。
HCl NaOH 乙醇 NaCl 蔗糖【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类关系图【设计意图】以复习物质分类引课,与结尾整合化合物分类新角度相呼应。
【多媒体展示】运动饮料说明书、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说明书【质疑】氯化钠在其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学生】复习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熟悉物质入手引发思考,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强调和巩固科学方法的运用。
【学生】对氯化钠在其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做出预测【探究】设计实验证明:(1)氯化钠固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2)氯化钠溶液中的离子能够自由移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汇报现象、结论、对结论进行解释。
【教师】讲述氯化钠晶体内部结构,解释氯化钠固体中离子为何不能自由移动: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排列所形成的。
离子被束缚,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能导电。
(投影氯化钠比例模型)【设计意图】明确导电性实验为探究验证性实验,防止给学生带来“电离是在通电的条件下才发生”的误解。
高中化学_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76e03b31ed9ad51f11df22b.png)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2节电解质(第一课时)【课标分析】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实验。
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归纳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进而探究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化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概念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概括出抽象概念的能力。
【教材分析】鲁科版化学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二节内容,是在前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基础上,初步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和状态的有关知识,初步介绍了电解质及其电离及离子反应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化合物,为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
由学生初中以及前面一节学过的与本节相关的旧知识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1ebad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9.png)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本文旨在回顾我们在教学电解质平衡调节方面的经验,并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以期提高学生研究成绩和研究积极性。
教学亮点本课程的教学亮点有以下几点:讲授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如PPT、实验演示以及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参与度更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也使得学生对电解质平衡调节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实验演示的引导作用我们组织了多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解质的性质和感受到平衡调节的神奇之处,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求知欲。
总结归纳的强调我们强调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通过一次次对研究内容的梳理,刻意造就学生对研究知识的掌握度。
同时这也有助于后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有利于今后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推广。
教学不足本课程的教学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互动环节不足教学中互动环节缺乏足够的设计和引导,没有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桥梁,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理论脱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研究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在后期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运用更多的案例,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其创新思维的激活。
结论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既是基础,也是重点,需要我们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为推动学科的发展做出努力。
高中化学_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26455734b73f242336c5f71.png)
教师课时教案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的已有知识中,知道金属可以导电,并且知道自由移动的电子是金属能够导电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不难引导学生得出物质导电所具备的条件,即有带电微粒且带电微粒可以自由移动,进而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对酸、碱、盐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那么通过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引入,酸、碱、盐和电解质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
从而了解到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更为以后书写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二、能力基础:1.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2.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3.阅读并分析材料的能力三、认识上的不足和困难:1电解质和导电的关系?2.电离和导电的关系?3.如何快速区分电解质、非电解质?本节内容抽象难懂,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观看动画、观看演示实验,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
本节课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法和迁移学习法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分析电离、导电、电解质的关系过程中结合演示实验、动画模拟、学案引导、强化概念、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迁移应用、归纳总结等课堂环节加深对概念理解。
效果比较理想,学生了解了电离及电解质的含义,能从微观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能解决基础的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1.本章教材知识内容特点本章教材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方法是处理物质分类的重要方法,而电解质中的离子反应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中的氧化还原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胶体的知识在化学中有独特的位置。
关于电解质课例的教学反思
![关于电解质课例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c8809deb90d6c85ed3ac68c.png)
关于电解质课例的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坪山高阶中学:由佳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坪山高阶中学举办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按照进度,我们刚好讲到《化学必修1》(鲁科版)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第一课时),因此我就选用其作为我彙报课(授课班级:高一(14)班)和反思课(授课班级:高一(20)班)的内容。
经过各位化学科组老师的指导和反覆的修改下,我的反思课比彙报课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基本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我对彙报课和反思课作一下分析。
表一彙报课与反思课的教学设计表一中给出了我的彙报课与反思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设计上来看,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仍然把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为重点内容,只是在反思课加入了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这是因为反思课选在高一(20)班。
另外,衔接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多了很多比较巧妙的过渡,设计的学生活动也更多。
实验的安排也更为合理。
这都是对彙报课的教学过程不断反思后得到的结果。
彙报课是在高一(14)班上的,这个班在平时表现是非常好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得也很认真。
但是那一天上课的时候,却表现得大为反常,课堂气氛很沉闷。
当然,彙报课中也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如:採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寓教于练,寓练于教;强调so42-、no3-、nh4+、oh-、co32-都是一个整体,在电离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就像我们的班集体一样,给学生以思想教育,将团结精神贯穿于教学中;从课后学生的反应后作业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很好;等等。
为此,反思课的準备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使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便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反覆思考和修改,反思课出了仍然保有彙报课中的闪光点外,还有很多成功之处。
第一,设计了一个与生活联络很密切的小实验来引入这节课,这样就使得这节课一开始就很吸引学生。
记得当时我走进去,学生看见我拿了一瓶可乐,马上就围了过来,他们很好奇,七嘴八舌的问,完全忘记了我其实和他们还不认识。
电解质课堂教学反思
![电解质课堂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c5ad60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d.png)
电解质课堂教学反思电解质课堂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电解质溶液内容是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知识点之一,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电解质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有关电解质概念、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几个方面的知识。
[摘要]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问题,是多年来的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我们可以首先检查方程式两次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果.[关键词] 电解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由于电解质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业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相连,而成为高考的常考知识点。
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各种题型。
从知识点方面来看,命题主要涉及到:(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2)盐类物质的水解;(3)离子共存;(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当然,在命题过程中,虽然题目千变万化,牵涉极广,由于电解质知识与社会生活、人体健康、生物酸碱等紧密相连,且在一些题目的解析中需要用数学思维(极值法)来解决,所以在将来的高考中仍将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一、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学习电解质,首先必须明确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是指:凡是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而进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的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它们的辨析我们只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即可。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说的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几个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_第2节 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2节 电解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8ecf767375a417876f8f16.png)
《电解质》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方法上以设疑、引导、总结、归纳为主,并通过使用实验、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在学的方法此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着观察一发现一讨论一解决问题的方法主线,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熟悉的内容或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建立新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含义,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②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科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以“联想,质疑“童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步:理应运动员抽筋现象导入新课,引出功能饮料,从而引出电解质这个概念,同时设置疑问:电解质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什么是电解质?第二步:通过导电性实验视频,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通过问题:(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什么异同点?(2)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哪些类别分别属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3)电解质一定导电吗?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吗?举例说明。
让学生明确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异同,以及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等,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然后通过完成合作探究,检测对知识的掌握。
最后介绍电解质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指导学生正确饮用功能饮料。
第三步:通过思考:金属与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一样吗?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导电?引出电离的概念,然后通过氯化钠电离的图片展示电离本质。
电解质公开课教学反思
![电解质公开课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01c8d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f.png)
电解质公开课教学反思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参加了一门电解质公开课。
这堂课以电解质为主题,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验演示展示了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通过对这堂课的观察和思考,我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详细介绍了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以及相应的离解常数和电离方程。
他还通过化学方程式的示范,阐明了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过程。
同时,教师还对常见电解质的性质进行了介绍,如NaCl、HCl、CH3COOH等。
教材的选取方面,教师使用了简明扼要的教材,内容简洁明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理解。
但是,在讲解电解质的性质方面,教师可以引入更多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方法在这堂公开课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验以及学生的参与讨论。
通过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生对于电解质的理解。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电解质的离子反应过程,这种直观的演示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于电解质知识的理解。
然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有时会过于依赖板书,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呈现示意图或实验现象。
如果能够加入更多视觉辅助工具,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效果通过这堂公开课教学的学习和观察,我认为教学效果整体上是良好的。
教师讲授的内容准确、清晰,学生对于电解质的理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互动方面,我观察到学生们踊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很活跃。
这种积极性的表现表明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部分学生在实验演示环节时没有充分集中注意力,对电解质的实验现象没有准确观察和理解。
这可能是因为实验演示过程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注意力,或者是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不够清晰。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9449d1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6.png)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教学反思背景本次教学主题为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电解质平衡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重要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向学生介绍电解质平衡的概念、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原因和症状。
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传达本课程的内容,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1. 电解质平衡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2. PPT演示文稿,包括清晰的图表和示意图。
3. 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用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对电解质平衡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2. 理论部分:介绍电解质平衡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维持平衡的机制。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病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原因和症状。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
5. 总结: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电解质平衡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有了一定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1. PPT演示文稿的内容可以更加简洁明了,减少文字量,并增加图表和示意图的使用。
2. 教学案例可以更加具体和实际,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
3. 在互动讨论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 修改PPT演示文稿,减少文字量,增加图表和示意图,更加直观和易理解。
2. 搜索更多的真实案例,以丰富案例分析的内容,并与学生进行充分讨论。
3. 在互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对电解质平衡的基本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和分析相关问题。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下次的教学效果将更好。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电解质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电解质](https://img.taocdn.com/s3/m/e7de88481711cc7931b716fc.png)
鲁科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电解质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鲁科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电解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我采用了实验、讲述、实验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在运用动画演示和类比迁移等方法挖掘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电解质电离的规律,并进一步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要求学生能应用电解质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首先,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较好。
我在开始让学生讨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之前没有没有直接给出图片,而是先提问物理上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马上就能够将之与我们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无向性s 思考,从而节省了时间,为后面学生练习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提供了所必须的时间,而且效果很好。
电解质教学反思—郑若芸
![电解质教学反思—郑若芸](https://img.taocdn.com/s3/m/3a4e95897c1cfad6185fa720.png)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这节调研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中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
对于本课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我有如下的反思和体会。
一.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物质分类,进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化合物,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我让学生回忆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通过类比金属导电的原因,分析得出NaCl 溶液导电的原因及物质导电的两个条件,再由此引入电解质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讲解电解质概念里的关键字眼并在习题中具体分析。
目的在于寓教于练,寓练于教,避免学生将概念孤立起来记忆。
随后用同样的方法简单讲解非电解质,并用树状分类法归纳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呼应本课开始时提出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化合物”。
再将电解质分为强、弱电解质,并简单举例。
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用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来辅助学生理解电解质。
最后结合物质导电的条件和电解质的概念引出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并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将本节课前面刚学的物质导电的条件和电解质的概念串联起来,明白知识点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能为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反思:在本节调研课正式开始之前,我已在其他班中试讲过。
在试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会过多地强调电解质概念里的注意点及写题技巧,不停地重复啰嗦,以至于最终不够时间完成整个教学计划。
于是我及时调整,尽可能用更为精炼的语言讲明电解质。
但在最终的调研课中,我又由于担心课堂时间不足等问题,在讲解电解质的过程中,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直接灌输的内容偏多。
在完成学案中的习题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且基本都是学生集体回答,个别提问较少。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应用教学反思电解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应用教学反思电解](https://img.taocdn.com/s3/m/5fbd2e6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5.png)
《电解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应用教学反思电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解基本原理和电解质溶液的性质。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电解过程中的电子流动和离子迁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解过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电解基本原理2.电解质溶液的性质3.电解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实验示范或提问,引发学生对电解的兴趣和好奇心,了解学生对电解的初步认识。
2.知识讲解(30分钟)详细讲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包括电解液中的离子和电子流动、电解产物的生成等。
同时介绍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如导电性、电解度等。
3.实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电解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并进行相关计算。
4.电解的应用(20分钟)介绍电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电解制氢、电镀等,并展示相关实验。
5.总结和归纳(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拓展(10分钟)布置相关拓展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旨在引发学生对电解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电解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示范、实例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电解的概念和原理存在一些模糊和混淆,对于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也理解不深入。
在知识讲解环节,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际示例,对电解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解的原理和机制。
而在实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一些常见的电解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电解的应用环节,我通过展示相关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电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调整。
发现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困惑时,我及时进行澄清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电解原理》教学和反思
![《电解原理》教学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bd99c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a.png)
《电解原理》教学和反思电解原理是化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电解过程的必备内容。
本文将从教学和反思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高电解原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单向搬运工,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的引路人。
在电解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和理论探讨中。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电解的基本概念和电解质的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设计,探索解释电解现象的原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电解质的导电性与非导电性之间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电解质的分解现象。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解过程。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电解实验,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将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培养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然而,对于电解原理的教学,我们也需要进行反思,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电解实验是电解原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解的原理和过程。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和设备,确保学生可以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电解原理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实验技巧和思维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并且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电解原理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实验操作不当的地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关于电解质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电解质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1120c1e6c175f0e7cd137ab.png)
82
用—总结升华”四个环节展开。课前,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预 习学案,复习酸、碱、盐概念和传统分类观,为本节课的学习 做好铺垫。课上 以 学 生 实 验 为 切 入 点,用 改 进 的 实 验 仪 器 测量不同物质的导电性,指导学生筛选实验数据,让学生自 己提出问题: 为什么 NaCl 固体不导电而溶液导电。随后通 过视频模拟出 NaCl 形成自由离子的微观过程,解释导电原 因。以熔融 NaCl 可以导电的视频归纳出形成自由离子的 另一情况,进而建立电解质概念、电离概念。再通过书写具 体的离子方程式,对方程式分类,定义酸、碱、盐,加深学生 对电解质、电离 等 概 念 的 理 解。 本 节 课 授 课 过 程 教 师 紧 抓 实验数据这一线 索,层 层 设 疑,环 环 相 扣,引 领 学 生 在 解 决 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概念,初步形成微粒观概念,形成新的分 类观,并学会了一种新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待测物质: NaCl 固 体,KOH 溶 液,稀 硫 酸,NaCl 溶 液, KOH 固体,稀盐酸,KNO3 固体,NaOH 溶液,蔗糖固体,KNO3 溶液,NaOH 固体。
一重要学科思想,还学习了一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在保证 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 学效果显著。
学生: 固体都不导电,导电的都是溶液。 教师: 再使用 Excel 的筛选功能,对物质进行筛选,结果 见图 3。 教师: 为什么 NaCl 固体不导电,而它们的水溶液却导电 呢? PPT: 视频展示 NaCl 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教师: 回忆 NaCl 微观构成,什么组成 NaCl? 学生: 钠离子和氯离子。 教师: 讲述氯化钠溶于水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微观 过程,解释 NaCl 固体不导电,而它们的水溶液却导电的原 因,从而引出电离概念。得出形成电解质的一种条件。 教师板书: 电解质概念( 中间适当留空) 。 教师: Na + 和 Cl— 从不能自由移动到自由移动,只有水 分子能起作用吗? PPT: 视频展示熔融的 NaCl 导电。 教师: 我们得出形成电解质的另一种情况。因此,电解 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水溶液、 熔融状态不是并列关系的,满足其中一种情形就是电解质。 教师: 初中我们学过有机物蔗糖和酒精。无水酒精是 否导电? 酒精和蔗糖的水溶液是否导电? 演示实验: 测量无水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溶液的导 电性。 教师: 非电解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 教师: 为更清楚地表达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过程,引入 电离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解 质形成阴阳离子的过程的方程式。 总结归纳,根 据 物 质 是 否 可 以 电 离 可 分 为 电 解 质 和 非 电解质,电解质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根据电离方程式的 产物,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通过学习,建立概念, 形成新的分类观和微粒观,并学会一种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课后反思] 整节课设计思路明确,改进实验效果明显,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给予学 生 充 分 的 时 间 去 思 考,在 提 出 问 题、解 决 问 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建立概念并加以应用。实验数 据的运用贯穿了 整 个 学 习 过 程,学 生 不 仅 学 习 了 微 粒 观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导电性。
根据考纲要求以及书本和教辅内容,我在设计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将“物质导电”、“电解质”的学习层次定位为使用(会判断),将“电离方程式”的学习层次定位为掌握(会写),而其他概念则能理解便可。
我希望通过实验法及对比法,环环相扣,能够协助学生理清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情感。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最后我将教学重点定为:电解质的概念;物质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而教学难点定为:电解质的概念;物质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我对该节课的整体设计为:探究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溶液、0.5 mol/L 盐酸、0.5mol/L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并以之为主线,串起整节课的内容。
通过介绍NaCl 固体在加热到熔化后也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插入生活中的电解质溶液使用及运动饮料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
以典型习题(含16种学生常见的物质)为辅助,引出非电解质概念,使学生理解并非所有不是电解质的物质都是非电解质。
通过列表格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实行对比,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0.5 mol/L 盐酸导电性比0.5mol/L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强,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由电解质的电离,引出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引出酸、碱、盐的定义。
在没上该节调研课之前,我怀揣着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对该教学设计的看法及憧憬是:内容丰富、实验有创意、衔接合理、能体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而会是一节学生喜欢的课。
但是经过对调研课上学生的反应的思考以及调研课后各位前辈的点评指导,我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这节课,是一节学生想喜欢但无力喜欢的课。
为什么呢?
(1)好的教学理念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想该节课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为目标)是很好的。
反思这个节课当中学生的练习情况以及课后对该节课的反馈,各位前辈的提议及点评是对的:一节课并无法承载物质的导电、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这么多个概念的理解甚至使用,一下子让学生判断16种易混淆的物质也是太为难学生了。
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水平以及考纲的要求,非电解质其实能够用“化合物中,除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为电解质外,其他为非电解质”一句话带过。
而根据考纲的要求以及教辅对知识的考核规律和顺序,强、弱电解质则可在稍后的练习中补充。
16种易混淆的物质也应做适当的删减。
因而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改为:在理解物质的导电及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会判断哪一些物质能导电、哪一些物质是电解质。
(2)好的教学理念需要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好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而在该节课的教学方法上,我觉得我们高一化学教研组的设计还是不错的。
首先,直观的“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初中的物质导电知识与电解质该两个知识点顺利的串接起来,而以该实验为主线,环环相扣引出接下来的知识,能够辅助学生理清思路,也能让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次,将解决矛盾首抓主要矛盾,再抓次要矛盾的哲学方法渗透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即引导学生找主次关键字词,逐个理解突破,该法在促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矛盾的水平之余,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再次,该节课采用了边学边练的方法,巧妙的习题设置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利于教师即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起到了承接下一知识的作用。
最后,板书采用树状分类法,PPT及学案采用列表格的方法,该两法均有对知识实行分类、归纳、对比的作用,能够协助学生理清思路,再次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当学生看到该两法的便利性及有效性后,学生也会逐渐意识到该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将之内化。
(3)好的教学理念需要有效的教学行为
我想,当一节完好的教学设计出炉之后,教学的成功与否以及教学理念的成功贯彻与否还要看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行为。
首先,课前让学生整理好心情,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后面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而从开学伊始,便要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此前,前辈对利用好课前三分钟的建议是非常好的,因而我在学期伊始便要求学生在预备铃响时,快速拿出书本及学案,并阅读书本(或学案)里上节课要求预习的该节课相关的新课知识。
而在此节调研课预备铃响后,学生能够积极地整齐地阅读书本P30-31的新课内容,在此阅读期间,我注意到了学生对于方程式阅读的错误(“等于”,“加”),于是在上课前即时纠正(“生成”,“和”),这个点也得到了前辈的认可。
其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教态、语速、语音、语调、音量音准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课上的心情。
此前我对上述方面还是颇为自信的。
而在与前辈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存有的问题。
我虽然做到了教态自然、语调起伏、语言表达流畅、活力激情。
但是因为我的语速过快,加之扩音器的麦靠得太近使得音色失真,会让学生觉得很烦躁,在学习内容如此多的情况下,更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走神。
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反应,多用眼神与之交流,放慢语速,避免被自嗨及激动冲昏头脑!更要调节好扩音器,让学生能够在悦耳动听的声音环境中快乐地吸收知识。
第三,教师板书外观应规范整洁,内容上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利于教学中的强调。
而在此节课中,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对于板书内容上的设置,前辈们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
而外观上,书写仍有待练习增强。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互动”。
这个点是我要好好学习的。
在前辈的提点以及自己的反思后,我总结如下:
①在促成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下,要想在整节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疲劳阶段有力地推动一把,针对性的提问就需要适当地取代整体性的提问。
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具体情况,针对性提问即能够提问眼神游离的学生、昏昏欲睡的学生,也能够提问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等等。
②投影学生的练习实行评讲、强调有时会比学生上台练习更有效果和效率。
如何有针对性的挑选学生的作业实行投影讲评呢?这就需要教师对练习所关联的知识要点和学生常犯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练习时,走下讲台,留意每一位学生的练习情况,与之交流并适当提点,找出两到三个典型用于教学讲评。
③眼神交流与语言交流的结合。
眼神交流与语言的起伏除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外,更有助于针对性的调动个别不在状态的学生的积极性。
这个点对于新老师的我来说,需要下意识地去培养。
当然在这个节课中,我做到了,但仍需持续努力实践直至内化。
④课本与学案、板书的有效“互动”、结合,在一定水准上也能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前辈们反映,现在的学生过于依赖学案和教辅,而书本大多是空白的,但是课本知识是基础,是先辈们知识结晶的最简要概括,若抛开课本,学生易抓不到重点,从而影响课后的学习效果。
因而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书本为纲,以学案及教辅为辅,充分的理解课本,以及学案、教辅对课本知识重点的扩展,画出重要知识以及适当旁注。
第五,每节课后,有针对性的作业练习和对接下来学习重点的提点,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
而即时与学生做适当的交流,从其中获得对该节课的反馈,不但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与提升,也有利于调动这些同学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最后,感谢每一位来听课以及给予我宝贵意见的老师们,有你们的支持与提点,我才能够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