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两汉文论概述剖析
两汉文论概述剖析两汉文论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从两汉文论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
两汉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两汉文论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的文化风气中,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充满着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多样性的思想交流奠定了两汉时期文论发展的基础。
在两汉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文论家和代表人物,他们对于文学的发展和表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时期的班固和鲁迅。
班固是两汉时期最著名的文论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东京赋》和《后赤壁赋》等。
鲁迅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文论以批判的力量和犀利的观点而闻名。
在两汉文论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较大。
儒家学说注重经典的研究和准确的阐释,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班固提出了"近事体叙"的观点,认为文学应该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时代变化有所表达。
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儒家学说相对应的是道家学说,道家注重超越个人情感和社会问题,追求无为而治和自然的境界。
道家学说对于两汉文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鲁迅在文论中提出了"命运论"的观点,认为文学应该超越个人和社会问题,关注人性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另外,佛教思想在两汉文论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佛教强调修行和超脱,提出了"生灭即空"的观念,这对于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两汉时期的文论家们研究佛教思想,吸收其中的智慧,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两汉文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和题材内容的丰富化,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和指导作用。
两汉时期的文论家们开拓了新的文学思想和表现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文论0901
《毛诗序》认为, “《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 国。” 再比如《大雅·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视四方,求民之 莫。……度其鲜原,居歧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 方,下民之王。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毛诗序》认为, 《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 世修德,莫若文王。
韩非警告世主如果喜欢听这样的言辞有可能 亡国,他说: 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 可亡也。 2、对这些进言,韩非提出应该以是否实际 有用作为评判的标准。他说: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今听言 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 则妄发之说也。
如果韩非的思想仅仅到此为止,那并没有提 出太多新的东西。但韩非据此明确提出所谓文与 用的关系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3、韩非进一步认为文与用对立。他编了这 样一些故事对此加以说明:
《毛诗序》通过对所谓变风情感表现问题的讨 论,提出对诗歌言情问题的看法。“发乎情,止乎 礼义”这一句话很重要,可以说概括了儒家关于诗 歌言情问题的基本主张。 2、六义 (1)概念及形成 所谓“六义”,是相对《诗经》提出的概念, 指风、雅、颂、赋、比、兴。“六义”的形成有一 个过程。
《周礼•春官》有六诗之说: “太师……教六诗,曰风、赋、比、兴、雅、 颂。” 《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楚王问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 可,其言多不辩,何也?曰:……墨子之说,传先 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 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4、韩非并非不懂艺术,其实韩非是很懂艺 术的。关于音乐,他谈到, “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反清徵者, 乃教之。” “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关于绘画,他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1)史学成就:①《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②《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成就: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②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③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科技成就
①医学:《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东汉的华佗等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②数学:《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③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剖析
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剖析一、历史背景两汉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西汉和东汉时期,这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两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环境西汉时期,刘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政治稳定并且有利于文化发展。
东汉时期,王莽篡位后不久恢复传统政权,并将专制体制推向极端。
这种政治环境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社会变革两汉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频繁的时代。
土地改革和农民起义等事件使得社会阶层动荡不安,而这种动荡也反映在了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二、特点分析两汉文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风格、题材和思想内容等方面体现出独特性。
1. 风格多样化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体和风格。
从简练明快的《陈涉世家》到精巧细腻的《红楼梦》,两汉文学呈现了多种风貌。
2. 题材广泛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题材,包括宫廷诗歌、乐府民歌、历史传记、道家哲学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
3. 思想内容丰富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探讨了普遍人性和人生的意义。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就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三、影响与价值两汉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文化传承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家和经典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文化遗产。
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被广泛传播,并延续至今日,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文学创作技巧两汉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现代文学作家仍然从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 历史研究价值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通过研究当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因此,两汉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两汉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和特点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与思想。
两汉时期中国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两汉时期中国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文学
两汉文学,以汉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
(一)汉赋
“汉赋四大家”:
西汉: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长门赋》、《上林赋》;杨雄,代表作:《甘泉赋》、《羽猎赋》
东汉:班固,代表作:《两都赋》;张衡,代表作:《二京赋》、《归田赋》
(二)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采集民间诗歌编选配乐而成诗集。
乐府名篇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其中,东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壁”。
两汉文论介绍课件
两汉文论在当代的应用与价值
文学教育
两汉文论对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具有 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现代文学教育水平。
文化产业
两汉文论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意、品牌和文 化传播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跨文化交流
两汉文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和迷信,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05
两汉文论的现代解读与启示
从两汉文论看现代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两汉文论强调情感的真实与自然,对现代文学 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要求有深远影响。
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
两汉文论注重文采、气韵和意境,对现代文学 创作中的审美标准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
两汉文论提倡多样性与创新,鼓励现代文学创作在风格上寻求突破。
两汉文论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文学批评的客观性
两汉文论强调批评应基于文本本身,对现代文学批评 的客观性提出了要求。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两汉文论注重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为现代文 学批评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两汉文论强调批评应有益于文学
两汉文论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1 2 3
奠定文学理论基石
两汉文论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本质、功能、风格 的理论观点,为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
推动文学创作繁荣
两汉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审美价值,激 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热情,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 荣。
深化文学批评意识
两汉文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鉴赏提出了独到的 见解,深化了后世的文学批评意识,提高了文学 鉴赏水平。
扬雄的《法言》
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知识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帝国时期之一,历时四个多世纪,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两汉时期有着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就为大家总结了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的知识点。
一、西汉时期1. 秦汉之际,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成为西汉的首都。
2. 汉武帝时,武力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少数民族,实现中华大一统。
3.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开端,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4. 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贸易往来,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得以广泛应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东汉时期1. 东汉时期著名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之一,奠定了东汉时期的政治格局。
2. 东汉时期的三国分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文化和艺术上的黄金时代。
3. 东汉时期著名的董卓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5. 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三、历史人物1. 刘邦:西汉的创立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重要皇帝,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 蔡伦: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者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张骞:西汉时期的一位使者,开创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5. 曹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提高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古代文学的两汉时期
古代文学的两汉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文学创作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诗歌的繁荣两汉时期,诗歌成为文人们最喜欢的创作形式之一。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汉乐府诗的代表人物刘邦、曹操、刘备等。
乐府诗是一种以民间歌谣为基础的诗歌形式,它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为主题,语言简练明快,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两汉时期,乐府诗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乐府诗,两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古风乐府诗集》等。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高度的成就,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时期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瑰宝。
二、散文的兴起两汉时期,散文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发展。
散文是一种以散漫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它以自由的写作风格和多样的题材为特点。
在两汉时期,散文的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涵盖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两汉时期的散文作品主要包括史书、笔记、杂记等。
其中,史书是最重要的一类散文作品,它以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记》是两汉时期最著名的史书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历史分析,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之作。
此外,两汉时期的散文作品还包括了许多著名的笔记和杂记,如《淮南子》、《齐民要术》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小说的初现两汉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起点。
虽然在两汉时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它们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汉时期的小说作品主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如《山海经》、《史记》中的民间传说等。
其中,《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基础的地理志怪著作,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源头之一。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指的是东汉和西汉两个朝代所覆盖的时间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黄金时代。
下面将对两汉时期进行解释。
一、东汉时期概述东汉时期,是指公元25年到220年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并以洛阳为东汉的都城。
东汉时期,政权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1. 政治发展东汉时期,实行了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引入了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光武帝刘秀充分借鉴西汉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
2. 社会经济繁荣东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城市经济逐渐兴起。
诸侯国的衰败与中央集权政策的推行使地方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3. 文化繁荣东汉时期,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
魏晋之际,文人墨客纷纷涌现,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二、西汉时期概述西汉时期,是指公元前206年到公元9年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并以长安为西汉的都城。
西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内战与外战,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1. 政治发展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了各封诸侯的政策,与诸侯国达成了共同的利益平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汉宣帝时期,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官僚制度更加完善。
2. 社会经济发展西汉时期,农业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得商品和文化传播更为便捷。
西汉还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贸易往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3. 文化繁荣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兴起了汉赋和汉诗,历史著作《史记》和《汉书》的编纂完成,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
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东汉和西汉都有着较为稳定的政权和繁荣的经济。
在文化方面,两汉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艺术瑰宝,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汉文论介绍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1、“情志”说(论诗歌本质):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 之蹈之也。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文论的 标志)
•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 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3、 “美刺”说(论诗的作用)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 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 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 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 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 怀其旧俗者也。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二、重要理论家及学术论争
• 1、西汉前期的道家文艺观: 《淮南子》 • 2、司马迁:儒道结合 • 3、封建正统文艺观的建立:《礼记· 乐记》到《毛诗大序》 • 4、儒家定于一尊:杨雄、班固 • 5、东汉反传统的进步文艺思潮:王充 • 6、文学批评的进一步经学化:王逸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发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白:哀怨起骚人 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欧阳修:诗穷而后工 陆游: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李贽: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 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选 读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历经多个时期的发展,其中包括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这些时期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简要介绍:
两汉文学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包括东汉和西汉两个朝代。
在东汉时期,文学盛行于儒家经典的传承和注释上,如《论语》和《孟子》等。
西汉时期则以辞章文学为主,其中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
魏晋文学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其特点是思想多样化和文风开放。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集中在辞章文学和诗歌创作上。
魏晋时期的骚体诗,以曹操、曹丕和曹植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
南北朝文学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分裂的时期,文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南朝的文学以乐府民歌为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民间的生活。
北朝的文学则以文学和骈文为特色,如北魏的《元气》和南朝的《世说新语》。
总结起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也通过表达各种思想和情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新变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新变观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和明清。
一、先秦两汉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发生期,这时的文论并不成熟,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秦时代的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与其他学术的界限还不太明显,当时的言论就会涉及文学问题,但是并不系统,文艺形式也不完备,但在理论体系的阐述上已能直抒其实。
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初步总结了文艺的特性及其社会作用。
有些论述虽不是直接论述文学的问题,却涉及文艺的思维方式、批评方法和政治的或哲学的思想基础。
而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所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知人论世”。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这也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总的来说,孔子的“反苛政”、“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责君轻”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政治思想基础。
两汉时期的《毛诗序》是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的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诗具有讽谏的意义。
在先秦“诗言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辞乐章是“感于物”而“发于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言志抒情上强调主体的感受力和感情色彩,并做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恰当限制,承认文学对于现实的依赖性。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
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 两 汉 文 论
b.“文情理通”:内情与外文统一。《淮南 b.“文情理通” 内情与外文统一。 缪称训》 文者所以接物也, 子缪称训》“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 欲发于外者也。以文灭情者失情, 欲发于外者也。以文灭情者失情,以情灭 文者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 文者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即 言外文与内情应统一。 言外文与内情应统一。 c.“曲得其宜”,“服习积贯”,“不传之 c.“曲得其宜” 服习积贯” 出神入化之技艺在于技巧, 道”:出神入化之技艺在于技巧,技巧的 习得在于苦练,神化技艺不可传授, 习得在于苦练,神化技艺不可传授,只靠 因心会神以修炼。这显然受庄子影响。 因心会神以修炼。这显然受庄子影响。 d.“中有本主”:艺术贵在独创。 d.“中有本主” 艺术贵在独创。
② 汉代文论的主要内容。 汉代文论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诗经》的研究评论; 一是对《诗经》的研究评论; 二是对屈原及作品研究评论; 二是对屈原及作品研究评论; 三是对汉赋的研究评论。 三是对汉赋的研究评论。
二、《淮南子》的道家文论和司马 淮南子》 迁的“发愤著书” 迁的“发愤著书”说
1、《淮南子》的道家文论 淮南子》
① 汉初道学对文论的影响。 汉初道学对文论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之训,倡无为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之训, 而治,让民众休养生息。 而治,让民众休养生息。于是陆贾等人倡 导发扬道学。 导发扬道学。 在文论领域,贾谊评屈原,刘安论美丑, 在文论领域,贾谊评屈原,刘安论美丑, 司马迁谈文, 司马迁谈文,都有倾向道家思想取向的色 就连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彩。就连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都不属 儒家影响, 儒家影响,而是道家之不拘一格之真性情 思想的影响。 思想的影响。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汉高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汉高 祖之孙。他召集门客编写了一部子书, 祖之孙。他召集门客编写了一部子书,名 淮南子》 又名《淮南王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淮南 鸿烈》 其思想以道家为主, 鸿烈》。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吸收了儒家 思想成分,其中也涉及一些文艺问题, 思想成分,其中也涉及一些文艺问题,主 要有以下4 要有以下4点。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中国古代文论笔记第一、先秦时期:(一)先秦“诗言志”得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
”朱自清在她得《〈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就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得纲领”。
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
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就是抒发作者得志向怀抱得(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得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得用法得大量考证,指出早期得“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得,如《诗经》中得商《颂》及周《颂》;②记诵得;③由于早期得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得。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一般出填空或者问答题,问答主要就是联系后世来说。
(二)孔子《论语》就是先秦文论重点。
主要应该掌握:1、确立了文学批评得标准,提出“思无邪”说;“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得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就是提倡一种"中与"之美。
《诗》三百中得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得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就是提倡音乐得乐曲,要中正平与,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但就是注意,对于“思无邪”得解释,各家不一,一般不会出题。
2、论文学得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中国古代文论得基本概念与术语。
其实质就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得认识与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两汉文学研究
两汉文学研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被划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在这些时期内,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传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
本文将探讨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在西汉时期,由于秦朝的统治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而东汉时期,则因为天灾战乱等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文学作品呈现出较为压抑的色彩。
二、文学特点1. 诗歌两汉时期的诗歌,多以“乐府”、“风雅”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抒发情感真挚,讲究音韵和律诗格律。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离骚》、《陌上桑》等。
2. 散文两汉时期的散文,多以“赋”、“志”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描写细致入微,气势磅礴。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汉书》、《后汉书》等。
3. 小说两汉时期的小说,多以神话传说为主题。
其特点是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白蛇传》、《搜神记》等。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西汉时期楚国儒生屈原所写的一篇长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
它以楚国被秦灭亡为背景,表达了屈原对士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经历的苦难的宣泄。
2. 《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班固所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它记录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3.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绘了一幅丰富而细致的官场、贵族社会的图画,并富有深邃的人生哲理。
四、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其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论两汉时期
古代文论
《礼记·乐记》
蒋孔阳先生认为:“《乐记》的原书,应当是‘先秦旧书’。河间献王 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这就说明 了《乐记》所本的原书,是《周官》及先秦诸子言乐事者。它里面有孔、 孟的言论,有荀况的《乐论》,还有《易·系辞传》、《左传》、《吕览》
对赋的评价:扬雄对赋的评价早年很高,晚年否定。主要是人为辞赋片面地追求形式上的 靡丽,忽视了儒家传统的文质关系的原则。
古代文论
对屈原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
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批评其作品“过以浮”,即作品极其华丽的 文辞,不似儒家经典那样质朴;“蹈云天”,是指屈原作品中上 天入地的夸张描写额,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不符合孔子“不 语怪、力、乱、神”的精神。
两汉文论
一、文论概观
两汉文论概观
(一)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 道家文艺思想 以无为本,注重神虚意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 儒家文艺思想 保守性、文学性、神学化
(三)白虎观会议到王朝灭亡 多元化文艺思想 融会今古文,兼通数家法
两汉文论概观
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 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 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 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小知识: 谶纬之学
二、两汉文论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
(一)西汉初年到汉武帝时期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到东汉章帝的白虎观会议 (三)白虎观会议到王朝灭亡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这科并不完全是按照课后的大纲出题,大题会考综合型的,需要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来回答,不能只背单个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吃亏。
省考科目,出题有可能会偏,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书,书上写的大概要有个印象,这样即使出的题真的不会,就靠记忆写上一些与题意相同的答案,也是有可能得分的。
加黑体的部分是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部分,每章后面的是结合全文综合性的大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两汉时期
第二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两汉时期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汉代儒家思想在先秦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形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的文艺思想也发展成为封建正统的文艺思想,其基本纲领就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明确提出美刺讽谏说。
在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上进一步形成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
道家文艺思想的潜流一直存在。
第一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重要建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二是在《史记》中专门为文学家设传,并对作家们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展开评论,推动了古代作家论和作品评论的发展。
一、“发愤著书”说(一)“发愤著书”说的理论背景▪《诗经》:《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小雅.四月》云:“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孔子:“诗可以怨”▪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淮南子》:“愤于中而形于外”▪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之后,很多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对此从不同角度作了论说,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李贽、金圣叹、张竹坡、蒲松龄、廖燕等。
▪“发愤著书”说自司马迁提出后,贯穿古代文论史始终。
(二)“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这种面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激情和“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的进步的优秀传统。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文论发展与成熟
第一,突出了“怨刺”的观点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第二
,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的不合作;第三,对《楚辞》的艺术成
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以
道为主、儒道合流的倾向)
9
二、《淮南子》的文艺思想
1、《淮南子》概说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 写的。据《汉书·艺文志》:“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 三篇”,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 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 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高诱《淮 南叙目》中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出入经道……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 近 代梁启超:“《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 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大家好
1
第二讲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 文论的发展与成熟(1)
2
第一章 汉代文论
3
第一节 汉代文论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
汉王朝统一中国之后,逐渐形成了全国大一统的 强盛的封建大帝国。这样的政权也需要选择和建立一 套与之想适应的思想文化系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 务。先秦儒学经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的改造 ,成为了官方的统治学说、指导思想,也就成为用来 指导文艺、文学的方针政策。我国两千年的儒家正统 文学思想,就是在两汉时代正式确立的。汉初的道家 思想和汉代经学都是两汉文学批评产生的温床,并且 不同的历史阶段受不同的主潮思想的影响。因此,汉 代文论的发展进程大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8
第二节 西汉前期:道家文艺观
主导下的儒道兼综思想
一、西汉初期对屈原及《楚辞》的评论显示出一种道 家的人生处世态度。
淮南王刘安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 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