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二、《老子》五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1、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2、“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浑沌未开之时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产生之时的母体根本。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
向远方迁徙。 ③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也不去布阵。 ④ 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 ⑤ 使他们吃上合口的食物,使他们穿上美丽的衣服,使他们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① “居善地”的原则是立身处世,适应环境;
② “心善渊”的原则是内心沉静,虚怀若谷;
③ “与善仁”的原则是与人为善,仁慈悲悯; ④ “言善信”的原则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⑤ “政善治”的原则是用人得当,善于管理;
现实 意义
⑥ “事善能”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做事高效;
3、因此,要从“常无”中去观察宇宙变化的奥妙;因此,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万物生成的边界。
4、“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被称为玄妙。
5、玄妙啊玄妙,这是探究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
智慧之门为你打开——①宇宙万物的本源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 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 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 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 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 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 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 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 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 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 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哲学。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 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子静思好学,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 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 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 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 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 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 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高二语文(理)》《老子五章2》(课件)
《老子》五章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正音
观其妙(mià o) 观其徼(jià o)
玄(xuá n)
相生(xiāng)
斯恶已(è )
相和(hè )
处……事(chǔ)
什伯(shí )
所属(shǔ)
重死(zhò ng)
远徙(xǐ)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乘之(ché ng)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结构梳理
《老子》五章,每章成立成篇,其大意可 归结为: 第一章:对“道”的特性的阐述和描述, 开宗明义,树立高标。 第二章、第七十八章:先总结自然现象及 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 的例子,然后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 治国之道。 第十九章、第八十章:具体陈述治国主张。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2.第二章、第七十八章中,老子推论出了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这个“治国之 道”的要旨是什么?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2.第二章、第七十八章中,老子推论出了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这个“治国之 道”的要旨是什么? 总的要求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具体做法是以“无为”的方式,让万物生长变 化,不违背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创造的动力 (“生”“为”“功成”),而不可伸展占有 的冲动(“不有”“不恃”“弗居”);以柔 弱的方式,“卑下屈辱”,主动承担国家的耻 辱和灾祸。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3.老子在第十九章、第八十章具体陈述了 什么治国主张?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正音
观其妙(mià o) 观其徼(jià o)
玄(xuá n)
相生(xiāng)
斯恶已(è )
相和(hè )
处……事(chǔ)
什伯(shí )
所属(shǔ)
重死(zhò ng)
远徙(xǐ)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乘之(ché ng)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结构梳理
《老子》五章,每章成立成篇,其大意可 归结为: 第一章:对“道”的特性的阐述和描述, 开宗明义,树立高标。 第二章、第七十八章:先总结自然现象及 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 的例子,然后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 治国之道。 第十九章、第八十章:具体陈述治国主张。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2.第二章、第七十八章中,老子推论出了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这个“治国之 道”的要旨是什么?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2.第二章、第七十八章中,老子推论出了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这个“治国之 道”的要旨是什么? 总的要求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具体做法是以“无为”的方式,让万物生长变 化,不违背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创造的动力 (“生”“为”“功成”),而不可伸展占有 的冲动(“不有”“不恃”“弗居”);以柔 弱的方式,“卑下屈辱”,主动承担国家的耻 辱和灾祸。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0年上学期
3.老子在第十九章、第八十章具体陈述了 什么治国主张?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高二语文《老子》五章课件
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 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 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 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拓展延伸 研习讨论: 一,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就本章的 某一句段,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二、请谈谈你对“无为”“不言之 教”“唯弗居,是以不去”等观念的认 识与看法。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 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 《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 部思想巨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 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 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 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 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逐步衰 微,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 战事480多起。
作者介绍:
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李耳, 谥号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 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 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课文赏析: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是因为 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因为有恶 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是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 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是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高和下是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是由互 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是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拓展延伸 研习讨论: 一,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就本章的 某一句段,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二、请谈谈你对“无为”“不言之 教”“唯弗居,是以不去”等观念的认 识与看法。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 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 《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 部思想巨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 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 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 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 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逐步衰 微,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 战事480多起。
作者介绍:
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李耳, 谥号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 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 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课文赏析: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是因为 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因为有恶 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是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 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是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高和下是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是由互 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是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老子》五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 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 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第一章
• 【参考译文】
•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说 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来称 名天地的本始;“有”,用来称名万物的根源。所以 要从“常无”中去观察体悟“道”的奥妙;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体悟“道”的终极。“无”和“有”这 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很玄妙的。玄 妙又玄妙,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 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 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 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 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 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
【参考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就知 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 什么是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 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声音由互相对立而谐和, 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 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 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 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 会失去。
《老子》课件
声相和,前后相随。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
❖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为。
《老子》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 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爱民治国,能无治乎? ❖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 五色令人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辞。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
❖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为。
《老子》第九章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 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爱民治国,能无治乎? ❖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
《老子》第十一章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
❖ 五色令人目盲; ❖ 五音令人耳聋; ❖ 五味令人口爽; ❖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课件
其人其书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 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 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 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
去爱自己。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课文解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 而是自作聪明之意。②见素抱朴: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见,显露、 表现。素,未染色的丝。抱,持守。朴,未雕琢的木。③绝学:抛弃学问(有人 认为是抛弃一切外在的学问,有人认为是抛弃那些讲仁义、圣智、巧利的学问)。
联系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下面的这种困惑 你有吗?你能尝试用老子智慧解决这个疑惑吗?请谈谈其中的道理。 “在人生路上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我都很努力朝着 目标迈进。可是当我获得了我追求的成功以后,我梦想的那些掌声、 鲜花、关注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落在我身上。我很失落。我还要再去 追求这些吗?可不去追求,我也会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老子》PPT课件
老子不老子孔子不论语墨子不墨子孙子不孙子论语孙子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道德经墨子被墨家学派视为墨家经典2021120第一节老子不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第五章 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 会的变革,春秋时期政权文化下移,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 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021/4/8
13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8
14
文体属于语录体,但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 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2021/4/8
12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子》的文风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 哲理,也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 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音调和谐,富于节 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
2021/4/8
7
《老子》读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 甲、乙、丙三种《老子》, 被 认为是《老子》最早的版本。 《老子》较早的注本是三国魏 王弼的《老子道德经》。通俗 读本有北京大学陈鼓应先生的 《老子今注今译》。
2021/4/8
8
《老子》的哲学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 万物之源,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2021/4/8
5
《老子》其书
《老子》即《道德经》,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 之世,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 传世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第五章 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 会的变革,春秋时期政权文化下移,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 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021/4/8
13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8
14
文体属于语录体,但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 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2021/4/8
12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子》的文风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 哲理,也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 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音调和谐,富于节 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
2021/4/8
7
《老子》读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 甲、乙、丙三种《老子》, 被 认为是《老子》最早的版本。 《老子》较早的注本是三国魏 王弼的《老子道德经》。通俗 读本有北京大学陈鼓应先生的 《老子今注今译》。
2021/4/8
8
《老子》的哲学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 万物之源,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2021/4/8
5
《老子》其书
《老子》即《道德经》,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 之世,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 传世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老子》五章ppt
• 第二章译文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恶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就产生了。所以有和 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与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由互相对立而 依存,音与声由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前与后由 互相对立而追随。因此圣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实行身教,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 据为己有,不依仗自己对别人有恩惠而达到利己 的目的,成功了不占有,只有不占有,才不会失 去。
• 第二章读后感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为美,为美而美,斯 恶已,极致论 • 对今天下之人,终日丰胸染发,追求奇异服饰,而 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够美, 倘若你够美了,但以为倾尽天下,美不胜收,独不知其 心而恶已,便有自古红颜多祸水之叹。有些东西,看着 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离,则可独善其身,而为美丽留 一份空间。 •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每个人都要学雷锋,若不懂得照顾好自己,便也做不了 多少好事,知善为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换角度思索, 人知善而求善,自己独不知为善,恶了自己终不得其名。 善恶相生,有无相生,有了有,但显见无也,无欲则刚, 是否可为有。
《 老 子 》 五 章
一、教学要求
•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学习要点
•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 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 人。一说即老聃dān,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 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 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 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 退隐,著《老子》。
《道德经》(老子)PPT课件
诵 国
老
塑学
道经
德典 人
子
格
1
道经
2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13
第四章
道……,而……或……。 ……兮,似……之……; 挫其……,解其……; ……其光,……其尘; ……兮,……或……。 吾不知……,……之先。
14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2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1
第八章
……若水。 ……善利……而不争,处……之 所……,故……道。 居……,……善渊,与……,…… 善信,……善治,事善……,……善时。 夫唯……,故……。
15
第五章
天地……,以……为……。 ……不仁,以……为……。 ……之间,其犹……乎? 虚而……,动而……。 ……数穷,不如……。
老
塑学
道经
德典 人
子
格
1
道经
2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13
第四章
道……,而……或……。 ……兮,似……之……; 挫其……,解其……; ……其光,……其尘; ……兮,……或……。 吾不知……,……之先。
14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20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21
第八章
……若水。 ……善利……而不争,处……之 所……,故……道。 居……,……善渊,与……,…… 善信,……善治,事善……,……善时。 夫唯……,故……。
15
第五章
天地……,以……为……。 ……不仁,以……为……。 ……之间,其犹……乎? 虚而……,动而……。 ……数穷,不如……。
道法自然:《老子》ppt课件
(《 22章》) ☺这是相辅相生的智慧原则。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老子相辅相生的的智慧法则和处事之则最典型体现于: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警惕物极必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22章》) “夫惟不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 22章》) ☺善守柔弱之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 “不为而成”。(《 47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 无败,无 执故无失”。(《 64章》)
☺这是无为而为的智慧原则。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知足之足常足矣”。(《 46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46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
这些以自然无为不刻意而争为核心理念的智慧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信仰模式的有效确立显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法自然
——《老子》与现代管理的智慧
一、老子其人其书
1、作者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他大约生活于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而 略早,他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
于是,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究竟何为“反 自然”的行为?在企业管理领域里“反自然” 的行为有哪些?你能列举多少?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其实,推崇自然思想,拥有“无为而治”的管理艺 术,是极高明的管理境界。
管理学界为此已经有“无为管理学”的诞生。(殿 学军教授,《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1997)。
这正是新道家成为“显学”的现实根据。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老子相辅相生的的智慧法则和处事之则最典型体现于: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警惕物极必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得,多则惑。”(《22章》) “夫惟不争, 天下莫能与之争”。(《 22章》) ☺善守柔弱之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 “不为而成”。(《 47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 无败,无 执故无失”。(《 64章》)
☺这是无为而为的智慧原则。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与智慧原则
“知足之足常足矣”。(《 46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46章》)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
这些以自然无为不刻意而争为核心理念的智慧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信仰模式的有效确立显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法自然
——《老子》与现代管理的智慧
一、老子其人其书
1、作者
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他大约生活于春秋末年,与孔子同时而 略早,他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
于是,我们想讨论的问题是:究竟何为“反 自然”的行为?在企业管理领域里“反自然” 的行为有哪些?你能列举多少?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其实,推崇自然思想,拥有“无为而治”的管理艺 术,是极高明的管理境界。
管理学界为此已经有“无为管理学”的诞生。(殿 学军教授,《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1997)。
这正是新道家成为“显学”的现实根据。
三、《老子》智慧的现代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PPT教学课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斯不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有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 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选自老子第八十章,反映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主张回到原始状态,违背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对它有四种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参考译文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不一定善。 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 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越充足,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有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 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因此,“圣人” 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本章选自老子第八十章,反映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主张回到原始状态,违背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小国寡民”是这一章的关键,历来对它有四种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参考译文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不一定善。 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 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物,尽全力帮助别人,他自己反而越充足,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 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共79张PPT)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 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 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 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 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老子》五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 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 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 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 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它是中国历史 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 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 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 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 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 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 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
13、不出户,知天下。
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 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 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 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
《老子》五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 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 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 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 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它是中国历史 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虽然很薄(不到六千中 文字,因此足以用一张报纸登载),但却包含着 许多精神食粮。整个系列的道家哲学家,都用此 书作为他们自己思想的起点。
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 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 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 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
13、不出户,知天下。
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积累老子名言
(摘录红字部分并背诵)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 子”。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 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 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 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 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 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 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 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 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 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 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 极限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 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分析
▪ 老子主张的“道”具有怎样的特性?
▪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 道: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 知道丑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就 知道恶了。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 生的,难和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的,长 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的,高和下由互相 对立而存在的,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
▪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 “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 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 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 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 才能消灭。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 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 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表现单纯、坚守朴 素,减少私心,减少欲望,抛弃学问,没 有忧愁。
▪ 治国应该去除哪些东西?
▪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 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 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 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 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 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 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 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 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 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 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 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 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
安土重迁。
▪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
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
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
相往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
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总论
▪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 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 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所以老子提出 “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等种 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 冲动。
▪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 “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 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 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 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 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 咎。
▪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 弊,亦可养人。
▪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 寡欲,绝学无忧。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 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 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 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 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 不会失去。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译文
▪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 在。无声啊,又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 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作天 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 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大 成为逝去,逝去成为辽远,辽远又返转还 原。
君主甘居下流为何能成为圣人期许的君主?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六十六章》)
▪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 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
▪ 怎样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在一个社会生活中,老子主张人要发挥创造的 动力,而不可有占有的冲动。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 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 圣智、仁义、巧利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
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 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
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 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 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 说,能承担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算是国家 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这样的人才算是 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
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 轻。
▪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 “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 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 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 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
正言若反
▪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 肯定。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 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 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 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 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 有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 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 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 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 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 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 功而居功的行为。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 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 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 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 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 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 来。
▪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和政治措施。
▪ 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 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等语中, 就是以“愚”“缺”“屈”“拙”“讷” 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 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 的意思。
▪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 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 “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 。” 常枞 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 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喜!是已。 天下之事已尽矣,何以复语子哉?”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 前580年~500年之间,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 (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 店)曲仁里人”。春秋时 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 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 化胡经·序说第一》:“以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 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 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 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 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 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 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 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 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 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 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 极限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
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 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分析
▪ 老子主张的“道”具有怎样的特性?
▪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 道: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 知道丑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就 知道恶了。所以,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 生的,难和易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的,长 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的,高和下由互相 对立而存在的,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 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
▪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如果说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如果说得出,也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之始,用 “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 抛弃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 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 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 才能消灭。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 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 使人的认识有所依从:表现单纯、坚守朴 素,减少私心,减少欲望,抛弃学问,没 有忧愁。
▪ 治国应该去除哪些东西?
▪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 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 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 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 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 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 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 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 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 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 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 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 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
安土重迁。
▪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
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
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
相往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
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总论
▪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 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 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所以老子提出 “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等种 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 冲动。
▪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 “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 有意地不作为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 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 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 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 咎。
▪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 弊,亦可养人。
▪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 寡欲,绝学无忧。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 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 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 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 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 不会失去。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
译文
▪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 在。无声啊,又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 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作天 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 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大 成为逝去,逝去成为辽远,辽远又返转还 原。
君主甘居下流为何能成为圣人期许的君主?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六十六章》)
▪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 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 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而治。
▪ 怎样理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在一个社会生活中,老子主张人要发挥创造的 动力,而不可有占有的冲动。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 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 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 圣智、仁义、巧利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
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 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
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 力量,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克刚,天下没有 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 说,能承担国家的耻辱,这样的人才算是国家 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这样的人才算是 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
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 轻。
▪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 “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 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 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 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
正言若反
▪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 肯定。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 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 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 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 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 有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 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 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 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 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 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 功而居功的行为。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 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 徒。虽有车船,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 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 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 安适,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互相听得到,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 来。
▪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和政治措施。
▪ 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 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等语中, 就是以“愚”“缺”“屈”“拙”“讷” 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 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 的意思。
▪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 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 老子曰:“然 。” “吾齿存乎?” 老子曰:“亡 。” 常枞 曰:“子知之乎?” 老子曰:“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 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喜!是已。 天下之事已尽矣,何以复语子哉?”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 前580年~500年之间,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 (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 店)曲仁里人”。春秋时 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 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 化胡经·序说第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