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清代文学

合集下载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

二、清代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1、清初反浮求实学风、经世致用思想,促进了文 学社会功用的强调,使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关 注国运民生。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反对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顾炎武虽认为“诗本性情”,但更强调“为时”“为事”而 作(《日知录》卷21),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 录》卷19 ) 如:遗民诗歌忧时伤世, “学人之文”论史求实, 戏曲作品趋于雅正,如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等的悲剧意识超过娱乐格调
理、考据、辞章 (翁方纲)“肌理派”诗歌一时兴盛:脱离现实、专一讲 究学问材料 历史小说重史轻文;“才学小说”炫学逞能, 文学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3、清中叶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的 人文思潮。 袁枚“性灵说”诗论、诗作的构建,表现出 鲜明的个性解放、精神叛逆特色; 《儒林外史》、《红楼梦》中杜少卿、贾宝 玉等新人形象,则是人文意识觉醒的生动标 志。
为主线,以宫廷内外的政治社会生活为副线, 显示出作者杰出的结构能力 作者把自己的理想熔铸在人物形象之中,表现 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倾向性 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曲词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
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 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 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 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 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 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 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
2、古典形态的诗、词、骈文再度辉煌
①清诗
清诗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 前期的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 多以史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 诗坛大家在诗艺方面多所开创: 吴伟业 “梅村体”:叙事活脱、词藻富丽、情韵悠然,如 《圆圆曲》 王士祯 “神韵派”:将中国诗尚含蓄蕴藉的特征推向了极 致

清代文学1

清代文学1
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旨 周济:“非寄托不入”与“专寄托不出”
第三章 清代文章
二 清初其他散文作家 侯方域:体裁广泛,内容多样 《朋党论》《李姬传》 魏禧:善于议论的个性与明理致用的风格 《大铁椎传》 汪琬:纯正的风格
第一部 清代小说
主要参考书目
张俊《清代小说史》,“中国小说史丛书”,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李汉秋、胡益民《清代小说》,“中国古代文 学知识丛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二)思想内容
“孤愤”之书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 书”(《聊斋自志》)
暴露现实社会政治黑暗,同情人民反抗斗争 《促织》 《席方平》 《梦狼》 《窦氏》 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希望整肃文场 《司文郎》 《贾奉雉》 《叶生》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 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 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 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 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 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 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 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 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 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 “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 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 从新另抱矣。
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的特点
第一章 清代诗歌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铛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
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寄陈伯玑金陵》 东风作意吹白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

(完整word)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完整word)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简述清初三大学者.(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初诗文遗民学者/易代文人一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遗民学者,一为钱谦益、吴伟业、侯方域等易代文人。

第一节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相始终,前后延续二百余年。

其代表人物是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櫆,因皆为安徽桐城人,故名。

遵奉程朱道统,以继承秦汉唐宋古文相标榜,结为门户,世代相传,传人遍及全国。

当时有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之说。

现代人评桐城派是古典散文的终结。

方苞号望溪,康熙进士,因戴名世南山集案下狱,后官至礼部右侍郎。

有《望溪全集》。

方苞早年就说过:“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的话,结识戴名世,相与切磋古文十余年。

戴氏论文主张以言有物为立言之道,要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此说对方苞影响很大。

方苞出狱后,文学主张一本于皇家主张,从理论到实践,都站在正统立场上。

他强调文章要重视义理,在这方面即使是八大家也不合格,他们重文而见道不深。

要继承孔孟之说,程朱之道。

道统与文统是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见解,方苞欲在二者之间建立共存关系。

要写好明道之文,必须要学习古文的法则,这个法则出现在与道统相依存的道统之中。

这个统系的根源是六经、语、孟,左传、史记,唐宋八家古文,明代则是归有光。

强调古文与诗赋异道,古文要本于经术,依于事物之理,而诗赋则奸佥险小人可为。

他最著名的还是义法说。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为经,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即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要有条理方法,注重文章的形式。

是以经术为本,以六经、语、孟,左传、史记、唐宋八家文章所表现出的法度为归依。

具体说来,在语言方面,要求雅洁,不得放恣,不能杂以小说语,不能入语录语,魏晋六朝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

他的文章风格简洁深厚。

文章大多为助益政教之文,但也有例外,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先母行略》、《田间先生墓表》、《孙征君传》。

刘大櫆官教谕,有《海峰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1644-1839)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概况:1、小说获得长足发展;2、戏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3、诗、文、词出现众多重要作家和流派,取得相当大的创作成就;4、讲唱文学繁衍出许多新的品种。

第一章《聊斋志异》——蒲松龄一、作者蒲松龄: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19岁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此后屡试不第。

31岁在江苏宝应县衙做幕僚一年。

40岁起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为塾师,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家。

71岁补为岁贡生,四年后病逝。

《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至少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聊斋志异》,三十九岁时进行初步结集,并且定下书名,此后仍在不断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慢慢地停止。

《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铸雪斋抄本乾隆16年;青柯亭刊本 1766年,最早刻本;张友鹤“三会本”目前收录篇目最完备的本子(近500篇 )二、《聊斋志异》的取材1.采自社会传闻或抄自友人笔记:《黑兽》“闻李太公敬一言”;《五羖大夫》“毕载绩先生志。

”2.改写前人作品:《凤阳士人》唐白行简《三梦记》中的一梦 ;《种梨》《搜神记²徐光》 ;《续黄粱》唐沈既济《枕中记》3.蒲松龄的虚构创造 :《王桂庵》《婴宁》《黄英》《叶生》《娇娜》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1.歌颂爱情《聊斋》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排行榜NO.1 《连城》,NO.2 《阿绣》,NO.3 《婴宁》,NO.4 《聂小倩》,NO.5 《乔女》,NO.6 《香玉》,NO.7 《阿宝》,NO.8 《娇娜》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故事《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悲剧故事《晚霞》,阿端堕水进入龙宫与舞女晚霞相爱,因被吴江王、人间王阻挠,晚霞自毁其容。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二章1、《诗经集传》朱熹中华书局1962年2、《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三章1、《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注中华书局1984年2、《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3、《战国策》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四章1、《论语正义》清·刘宝楠上海书店1986年2、《论语集解》程树德中华书局1990年3、《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4年4、《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1984年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楚辞集注》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1、《司马相如集校注》朱一清孙以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章1、《史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三章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1、《曹植集校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二章1、《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3、《陆机集》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第三章1、《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谢康乐府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鲍参军集注》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玉台新咏笺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庾子山集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2、《水经注》王国维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第六章1、《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2、《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七章1、《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4、《文选》南朝梁·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第四编隋唐文学第一章1、《王子安集》唐·王勃《四部丛刊》本2、《卢照邻集》、《杨炯集》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3、《骆临海集笺注》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陈子昂集》徐鹏点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二章1、《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3、《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三章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四章1、《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杜诗镜铨》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钱注杜诗》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1959年4、《读杜心解》清·浦起龙中华书局1977年5、《杜臆》清·王嗣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2、《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元稹集》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第六章1、《韦苏州集》唐·韦应物《四部备要》本2、《刘随州文集》唐·刘长卿《畿辅丛书》本3、《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孟东野诗集》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李贺诗歌集注》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6、《刘禹锡集》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7、《柳宗元集》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七章1、《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1962年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八章1、《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柳宗元集笺释》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九章1、《唐宋传奇集》鲁迅辑北新书局1927年2、《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4、《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十章1、《敦煌曲子辞集》五重民商务印书馆1950年2、《敦煌曲校录》任二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3、《花间集校》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南唐二主词》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5、《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畬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1、《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2、《王荆文公诗笺注》李壁笺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清代文学大纲2

清代文学大纲2

清代文学大纲清代文学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清代诗词文。

作为传统文体,其成就不如戏剧、小说。

然而相对于明朝,略现中兴趋势,学习中要注重不同流派的厘定、区分,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化。

本板块包括教材的第一章、第七章。

二、清代戏曲。

此乃重点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是“南洪北孔”和苏州剧派的创作,有关京剧形成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重视,其它内容一般性掌握。

本板块包括第二章和第八章的部分内容。

三、清代小说。

此乃又一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此外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以及其它比较重要的世情小说,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本板块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的部分内容。

本编综合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四)游国思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中国文学史(三)中科院文研所人民出版社1962.7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四)郑振铎人民出版社1957.12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刘大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清代文学评论史(日)青木正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中华书局1954清稗类抄选(文学艺术类)徐珂中华书局1984.10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湖南出版社1996.1中国历代文论选(四)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一、清代文学概况及诗词文绪论清代文学是三古七段中近古第一段的后半期,既承续了明中叶以来的文学发展趋势,又显示出集大成的特色。

一、清王朝政治、文化政策对文学的影响清代是一个文化专制的王朝。

思想上,尊崇儒学,让朱熹以第十一哲配享大成殿,宋代理学成为清代官学。

学术上,编集《四库全书》等古籍,既是空前的典籍整理,又是残酷的文化禁毁,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

行政上,大兴文学狱,形成人人自危的文化恐怖,大大扼制了清代文学的生机,使大部分文人远离现实,埋头古籍,考据之风大盛。

诗坛上的肌理说,文坛上的桐城派,小说界的《东周列国志》、《镜花缘》都深受其影响。

二、清代人文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清初人文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

清代文学——精选推荐

清代文学——精选推荐

清代⽂学概说 明末腐败的政权在满洲军事⼒量和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双重压迫下,很快呈现崩溃之势。

⼀六四四年,李⾃成攻⼊北京,崇祯帝⾃缢⾝亡。

继⽽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协助下,击溃李⾃成军,占领北京,揭开了我国最后⼀个封建王朝—— 清的帷幕。

在清初⼀⼆⼗年中,民族⽭盾仍然很尖锐,由汉族⼠⼤夫所发动的反清武装⽃争和清政权对这种反抗的镇压,⼀度进⾏得异常酷烈。

直到康熙初年,民间的抗清活动才逐渐衰落。

⾄⼗七世纪末即康熙中期,经过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准噶尔噶尔丹之叛以及收服台湾之役,国内的战争⼤体宣告结束,清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确⽴了稳定的统治。

它直接控制的⾏政区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的。

对于清代⽂学,结合政治与社会变化的情况,我们将之⼤致地划分为三个时期:⾃清⼈⼊关⾄雍正末年(1644—1735)为前期,⾃乾隆初年⾄道光⼗九年(1736—1839)为中期,⾃道光⼆千年鸦⽚战争⾄宣统三年⾟亥⾰命(1840—1911)为后期。

前期与中期,是中国社会按照其⾃⾝规则发展变化的时期,⽂学⽅⾯也是如此;后期(即通常所说的“近代”)则是中国社会受到外来⼒量强烈冲击⽽发⽣剧变的时期,⽂学同样受到这种历史剧变的深刻影响。

下⾯,我们先介绍前期与中期的社会政治情况及⽂学演变,然后再谈后期。

清前期和中期,在嘉庆以前,因康熙、乾隆均在位年久,⾼层权⼒结构稳定,国⼒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从经济⽅⾯来看,清初的战争⼀度曾造成严重破坏,但随着强⼤封建帝国的建⽴,它的恢复也很快。

尤其是由于历史上沿长城⼀线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紧张对抗⾄此完全解除,使统治者有可能通过削减赋税来争取民众的⽀持,加之康熙⼗分重视⽔利建设,⿎励⽣产,农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也有明显的增长。

在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稳定以后,⼴⼤民众的⽣活较之天灾与战乱频仍的明末⽆疑要好得多,这是清政权能够为⼴⼤汉族百姓接受的⾸要基础,也是从民族意识出发的反清⽃争难以坚持下去的关键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目录( 一 )前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这一论断出自于(D)A.《尚书.尧典》B.《毛诗大序》C.《吕氏春秋。

古乐》D.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此说出自(B)A.《毛诗大序》B.《尚书。

尧典》C.《吕氏春秋。

古乐》D.《河图玉版》3.‚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厥。

‛此说出自(C)A.《宋书。

谢灵运传论》B.《尚书。

尧典》C.《吕氏春秋。

古乐》D.《周易〃中浮》九二4.‚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

‛这段筮辞出自(A)A.《周易〃贲》六四B.《周易〃中浮》九二C.《周易〃归妹》上六D.《卜辞通转》三六三5.《弹歌》所表现的是(A)A.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B.冬令蜡祭是情况C.战争场面D.婚嫁场面6.在甲骨卜辞与《诗经》之间,呈现出过渡状态的是(C)A.古乐B.舞蹈C.《周易》筮辞D.神农氏的《丰年之咏》7.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B)A.原始宗教B.劳动生活C.原始歌舞D.想象或幻想8.在远古神话中,有‚造人‛和‚补天‛两大功勋的神话人物是(A) A.女娲B.羿C.禹D.鲧9.远古神话中为民除害的善射者是(D)A.鲧B.禹C.黄帝D.羿10.使神话具有文学特征的三个关键因素是(A)A.情感、形象和想象B.情感、情节和人物C.形象、想象和语言D.舞蹈、情感和形象1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C)A.《楚辞》B.《文选》C.《诗经》D.《全唐诗》12.《诗经》原本称为《诗》。

或《诗三百》,尊其为‚经‛,是在(D)A.战国初期B.战国末期C.秦代D.汉代13.《诗经》所收录诗歌的年代是(A)A.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B.从尧舜时代到西周末年C.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D.从春秋初年到战国中期14.《诗经》现存的诗歌共(B)A.三百篇B.三百零五篇C.三百一十一篇D.五百篇15.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B)A.班固《汉书。

1清代文学概论

1清代文学概论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③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
前期遗民诗人忧时伤世,关注国运民生,高扬抗清复明,多以史 诗般的内容和坚贞崇高节操而称重当时、影响后世。
④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清词中兴
明清鼎革之际,变俗为雅,成为文人写心工具。“阳羡派”代表陈 维崧,“浙西派”领袖朱彝尊,独树一帜的纳兰性德,或尊苏、 辛,或宗姜、张,或学南唐二主,各领风骚,在清初词坛号称 “三大家”。
著名文人吴伟业等寄托心曲的剧作,多以抒情性冲淡戏剧性,脱离 舞台演出; 剧作家李渔则注重戏剧性,多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其 《闲情偶寄》的编剧和表演理论,表明戏曲重心由“曲”向“戏” 转移。 《长生殿》和《桃花扇》显然是剧作家注重社会历史意识和戏剧性 这两方面的产物。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清圣祖康熙皇帝
康熙是清朝的第二个皇帝,讳玄烨, 顺治帝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 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卒于康熙 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 12 月 20 日),帝号清圣祖,年号康熙。他 8 岁即位,在位61年,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 在位期间,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安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国家的统 治,同时在军事上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最 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雍正四年(1726) 江西乡试正考官
查嗣庭: 其二是八股取士的羁縻政策。 考题“维民所止” 其三是文字狱的血腥镇压。 →雍正无首 其四是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
雍正时进士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 书。”

清代文学2012

清代文学2012



2、清代思想文化专制 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尊孔崇儒,重用“理学名 臣”,继续推行八股科考; 通过组织编书消磨学者们的心性,并借机删削篡 改、查禁销毁一切不利于朝廷统治的书籍; 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汉学的盛行——文 学上: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桐城派古文成了 正宗,脱离现实、专一讲究学问材料的“肌理派” 诗歌兴盛;历史题材小说重史轻文,“才学小说” 盛极一时——文学发展出现严重的滞化现象。

﹡短篇 文言:《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谐铎》、《子不语》等。 白话:李渔《无声戏》、《十二楼》;艾 衲居士《豆棚闲话》等。 明清文言短篇小说六大系列:剪灯系列、 艳情系列、虞初系列、聊斋系列(拟唐传 奇)、阅微系列(拟晋志怪)、世说系列 (拟志人)。

﹡小说观念的更新: ①更加注重小说惩恶扬善的社会功能; ②在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 ③对人物塑造提出更高要求(发展到典型 化的高度)。

爱情主题的超越

爱情的审美化(纯洁——高洁——圣洁) 1、题材的净化——“凡私家秽语皆删” 2、情感的深化:才貌的结合——帝王家罕 有之情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看:叙事视角/性别视角——美与审美 “他者”的介入——情深妒亦真 杨的“排他”行为的爱情化阐释
5、戏剧







﹡传奇 苏州派:清初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该派以李玉 为首,主要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 魏、丘园等。因为他们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 都有共同的特点,故称苏州派。 李玉:一笠庵主人,《一笠庵四种曲》(一人永占), 《清忠谱》 朱素臣《十五贯》、朱佐朝《渔家乐》、方成培《雷峰 塔》、吴伟业《秣陵春》、尤侗《钧天乐》(文人派) “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李渔:《笠翁十种曲》(《奈何天》、《比目鱼》、《蜃 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 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风筝误》是李渔的喜剧代表作。(形式派)

清代文学第二章第三章 学生版

清代文学第二章第三章 学生版

第二章清初戏剧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讲教学目标:了解清代戏曲发展概貌,掌握《长生殿》、《桃花扇》。

教学重点和难点:《长生殿》、《桃花扇》。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清初剧坛一、清初戏曲概貌戏剧和小说一样,都是清代文学的主要样式,但其各自的演变趋势却并不平衡.清初的小说作品尽管不少,但小说的高潮和名著主要在中期的乾嘉时期;而清初戏剧尽管数量少于中期,但却达到了清代戏剧的高峰.清代中期戏剧尽管数量和品种不少,但罕有能与前期的李玉、李渔、洪昇、孔尚任这样的大家相抗衡者。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反映到戏曲创作中,“垂戒来世”、“惩创人心”,成为戏剧创作的主调,出现了《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而吴伟业、尤侗以及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剧家集团和李渔的创作成为其前奏。

清代戏剧作家作品数量都十分可观。

据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和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诸书统计,清代杂剧的数量在1300种左右,传奇的数量约在1100种左右,共约2400种。

相比之下,杂剧的数量尽管多于传奇,但艺术质量却每况愈下;清代戏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传奇创作方面,而又以清初传奇为重头戏。

清初传奇创作主要有三种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身份和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二是以吴伟业、尤侗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较强的案头化倾向;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将讲求戏曲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作为最高目标。

继此三派之后,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并代表清初感伤审美思潮重要实绩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二、文人派剧作家吴伟业作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皆“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曲折反映了当时亡国士大夫的悲观绝望心情。

尤侗字展成,号悔庵,晚号西堂老人,长洲(今苏州市)人,有《西堂全集》。

明清间他曾五应乡试不中,顺治间以贡生授永平推官,不久又以惩罚旗丁罢官。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

古代文学史马工程教材第四册目录目录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1章上古神话第2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第3章《诗经》第4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第5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6章屈原与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1章秦与西汉散文第2章西汉辞赋第3章司马迀与《史记》第4章东汉辞赋第5章《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第6章汉代乐府诗第7章汉代文人诗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1章三国文学第2章两晋文学第3章陶渊明第4章南朝文学第5章北朝文学第6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1章隋及初唐文学第2章盛唐诗歌第3章李白第4章杜甫第5章中唐诗坛第6章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第7章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第8章传奇与敦煌文学第9章晩唐五代诗坛第10章词的兴起与晩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1章北宋初期文学第2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3章北宋前期词坛第4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第5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6章北宋后期诗词第7章南宋前期文学第8章陆游与中兴诗坛第9章辛弃疾第10章南宋后期的文学第11章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第六编辽西夏金元文学绪论第1章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第2章元代诗词散文第3章说唱艺术与诸宫调第4章元代前期杂剧第5章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第6章王实甫与《西厢记》第7章元代后期杂剧第8章元代散曲第9章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第1章明前中期诗文第2章明代文言小说第3章《三国志演义》第4章《水浒传》第5章明代戏曲第6章汤显祖第7章《西游记》第8章《金瓶梅》第9章晩明诗文第10章明代话本小说第11章明代词曲与民歌第八编清代文学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第2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3章清初白话小说第4章《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第5章《儒林外史》第6章《红楼梦》第7章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第九编晚清文学绪论第1章龚自珍的诗文第2章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第3章宋诗派的兴起与桐城派的承变第4章古典小说的畸变第5章光、宣、民初的诗文第6章“小说界革命”与晩清戏曲第7章藏、蒙古、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清代文学一讲清代文学总论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是编书.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好像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他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是反宋明理学。

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袁枚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①清诗。

从总体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②清词。

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

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

李渔的理论和剧代表明代以来戏曲创作由“曲"到“戏”转移。

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
大学语文
清代文学
时代特征: 一 时代特征: 极端的专制.军机处,南书房. 1 极端的专制.军机处,南书房. 腐败严重.捐纳制度. 2 腐败严重.捐纳制度. 统治阶层竞为奢靡,贪于享乐. 3 统治阶层竞为奢靡,贪于享乐. 思想桎梏.以朱学为则. 4 思想桎梏.以朱学为则. 文字狱.庄廷鑨《明史稿》 戴名世《 5 文字狱.庄廷鑨《明史稿》案,戴名世《南山 吕留良诗文案. 集》案,吕留良诗文案. 考据风行. 乾嘉之学" 6 考据风行."乾嘉之学".
清代文学——
五 清代小说
大学语文
⑵ 文学价值: ① 结构:类似于《水浒传》的板块结构. ② 大力抨击科举制度. 王冕,周进,范进. ③ 士林人物在道义原则上的虚伪性. ④ 重建原始儒学精神的代表人物. ⑤ 代表隐士情调的市井人物.
清代文学——
五 清代小说
大学语文
⑶ 艺术特色: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 乃秉持公心,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 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② 写实性: 慎毋读《儒林外史》 "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 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清代文学——
二 清诗
大学语文
王士禛: 3 王士禛: 《秋柳四首》第一首: 秋柳四首》第一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