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刺法灸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针灸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23d2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a.png)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PPT课件
![针灸疗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0bc11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7.png)
14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 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 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 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4
针灸处方常用选穴:
颈痛: 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阿是穴 配穴: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天柱、外关、 合谷、后溪
5
腰腿痛: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 配穴:环跳、秩边、殷门、承扶、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 昆仑、阿是穴(压痛点)
6
中风: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 下肢: 环跳、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太冲、太溪 配穴: 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 吐词不清加廉泉、百会 尿潴留加关元、中极、气海、水道、委阳 肾俞、 命门、八髎
15
电针法 定义:电针将电和针两种刺激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控 制刺激,电针疗法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来进行治病的。 配穴处方: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 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波形:疏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
16
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 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 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 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 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 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4
针灸处方常用选穴:
颈痛: 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阿是穴 配穴: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天柱、外关、 合谷、后溪
5
腰腿痛: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 配穴:环跳、秩边、殷门、承扶、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 昆仑、阿是穴(压痛点)
6
中风: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 下肢: 环跳、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太冲、太溪 配穴: 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 吐词不清加廉泉、百会 尿潴留加关元、中极、气海、水道、委阳 肾俞、 命门、八髎
15
电针法 定义:电针将电和针两种刺激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控 制刺激,电针疗法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来进行治病的。 配穴处方: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 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波形:疏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
16
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 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 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腧穴注射法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腧穴注射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55256a76eeaeaad0f33067.png)
13
(三)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2.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
常反应。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及毒副作用。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
14
5.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 以免损伤神经。 6.背部脊椎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椎为宜,避免直刺引起 气胸等。 7.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 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腧穴注射法
1
腧穴注射法
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 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是将针刺与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结合。
2
一 用具和常用药液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
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
(一)用具
(二)药物
1.中药制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 如葡萄糖注射液等。
15
Thanks
(五)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治疗后反应强烈的也可以间隔2~3日 注射1次。
10
三 临床运用
(一)适应范围 广泛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 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 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
腰 腿痛等
(二)处方示例 a.支气管扩张咯血:孔最。 咯血期间用双穴,每天2次,连续3天。 咯血止后,改为每天1次,或左右穴隔日交替,巩固治疗3~10天。 每次每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2ml。
(2)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
(3)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 液注入。
(三)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2.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
常反应。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及毒副作用。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血管内和脊髓腔。
14
5.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 以免损伤神经。 6.背部脊椎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椎为宜,避免直刺引起 气胸等。 7.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 药量也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腧穴注射法
1
腧穴注射法
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 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是将针刺与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结合。
2
一 用具和常用药液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
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
(一)用具
(二)药物
1.中药制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等。 2.维生素类制剂 如维生素B1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 如葡萄糖注射液等。
15
Thanks
(五)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治疗后反应强烈的也可以间隔2~3日 注射1次。
10
三 临床运用
(一)适应范围 广泛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 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 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
腰 腿痛等
(二)处方示例 a.支气管扩张咯血:孔最。 咯血期间用双穴,每天2次,连续3天。 咯血止后,改为每天1次,或左右穴隔日交替,巩固治疗3~10天。 每次每穴注入鱼腥草注射液2ml。
(2)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
(3)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 液注入。
刺灸法课件
![刺灸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c3522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2.png)
• 检查针尖: 主要检查针尖有无卷毛或钩曲现象。 • 检查针身: 主要检查针身有无弯曲或斑剥现象。
毫针刺法的练习
•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 •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三步进行: • (一)指力练习 • (二)手法练习 • (三)实体练习
(一)指力练习
• 主要在纸垫上练习。 • 用松软的纸张, 折叠成长8cm, 宽约5cm, 厚约2~3cm的纸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 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 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毫针的规格
•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毫 15 25 40 50 65 75 90 10 115
米
0
• 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直径(毫 米)
0.45
0.42
0.380.34来自0.320.300.2
8
毫针的检查
• 6. 震颤法
• 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 的提插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 气,增强针刺感应。
得气
• 得气 •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
度后, 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获得“经 气”感应。
• 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 针刺手法持续1~3min, 或更长时间, 才能达到有效刺激量。
• 因此,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 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毫针刺法的练习
•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 •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三步进行: • (一)指力练习 • (二)手法练习 • (三)实体练习
(一)指力练习
• 主要在纸垫上练习。 • 用松软的纸张, 折叠成长8cm, 宽约5cm, 厚约2~3cm的纸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 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 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毫针的规格
•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毫 15 25 40 50 65 75 90 10 115
米
0
• 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直径(毫 米)
0.45
0.42
0.380.34来自0.320.300.2
8
毫针的检查
• 6. 震颤法
• 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 的提插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 气,增强针刺感应。
得气
• 得气 •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
度后, 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获得“经 气”感应。
• 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 针刺手法持续1~3min, 或更长时间, 才能达到有效刺激量。
• 因此,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 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刺灸方法精品PPT课件
![刺灸方法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bf00c8844769eae109ed34.png)
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指艾灸。
二、灸法的发展
《庄子盗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
《孟子离娄》“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 年之艾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 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 毫针的构造
• 徐凤《金针赋》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
对烧山火、透天凉也作了系统的论述。
• 杨继州《针灸大成》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大补
、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 八法”
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应用有紧密的关系。
《说文解字》“灸,灼也”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
2 、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
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 捻转为泻。
(2)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 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3)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 退针为泻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为针者信其右”
多指持针法 两指持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 、角度 (1) 直刺
900
(2) 斜刺
450
(3) 平刺
150
2、深度:
察形气定深浅.观年龄定深浅.
辩病情定深浅.识部位定深浅
七、得气(needle sensation)
“气至”、“针感”,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后,施以提 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二、灸法的发展
《庄子盗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
《孟子离娄》“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 年之艾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 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 毫针的构造
• 徐凤《金针赋》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
对烧山火、透天凉也作了系统的论述。
• 杨继州《针灸大成》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大补
、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 八法”
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应用有紧密的关系。
《说文解字》“灸,灼也”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
2 、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
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 捻转为泻。
(2)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 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3)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 退针为泻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为针者信其右”
多指持针法 两指持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 、角度 (1) 直刺
900
(2) 斜刺
450
(3) 平刺
150
2、深度:
察形气定深浅.观年龄定深浅.
辩病情定深浅.识部位定深浅
七、得气(needle sensation)
“气至”、“针感”,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后,施以提 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针灸学--刺灸方法5.灸法 ppt课件 31页
![针灸学--刺灸方法5.灸法 ppt课件 31页](https://img.taocdn.com/s3/m/d2f845e480eb6294dc886c24.png)
2019/11/25
针灸学
(1)悬起灸
②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 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 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③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 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 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019/11/25
针灸学
(1)直接灸
②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non—scarringmoxibustion)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 以使艾炷便 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 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 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 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 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 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 火灭也。”
2019/11/25
针灸学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
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
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等。
2019/11/25
针灸学
一、灸法的作用
(四)防病保健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 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 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 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 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 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 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310ad0aeaad1f347933f25.png)
50
额旁1线
•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 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 穴向下刺1寸
•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 怔忡、胸痹心痛、感冒、 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
51
额旁2线
•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 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 向下1寸
• 主治:胃痛、痞满、腹胀、 泄泻、胁痛等脾、胃、肝、 胆等中焦病
定穴与揣穴
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 “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 位,称“揣穴”
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 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
毒
17
18
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 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
77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原因
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 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 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 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27
28
29
30
31
弹法
刮法
32
针刺得气
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得气的指征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
额旁1线
•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 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 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冲 穴向下刺1寸
•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 怔忡、胸痹心痛、感冒、 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病
51
额旁2线
•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 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 向下1寸
• 主治:胃痛、痞满、腹胀、 泄泻、胁痛等脾、胃、肝、 胆等中焦病
定穴与揣穴
腧穴的定位,称“定穴”。定穴主要根据“骨度分寸”、 “自然标志”等方法确定穴位
医生以手指在穴位处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强烈的穴 位,称“揣穴”
消毒
除一次性使用的无菌针具以外,其他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消 毒
包括针具器械、医者手、患者施术部位及治疗室用具的消
毒
17
18
二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末节指 腹捏住针柄,适用于短小的针具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
77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原因
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 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 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 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
又称横刺、沿皮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角左右,横向刺入腧穴
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27
28
29
30
31
弹法
刮法
32
针刺得气
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得气的指征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热、
刺法灸法课件
![刺法灸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1376609ec3d5bbfd0a74b8.png)
(一)针具质量的选择
根据针具的“质”与“形”选择针具。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 腧穴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
16
四、毫针的检查 (一)检查针尖
(二)检查针身
(三)检查针根
(四)检查针柄
17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
一 )
强蓄 周积
于调 控自
静去 之浮
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和芒 针等
3
三棱针:放血、挑刺
4
皮肤针:扣刺皮肤
5
皮内针:埋针
6
火针:火烧红针尖,刺入腧穴
7
芒针:深刺,透穴
8
四、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一)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 (三)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 (四)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
30
1.双手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
31
挟持进针法
1.双手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 32 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2.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 持针,中指指端紧靠 穴位,中指指腹抵住 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 下用力按压时,中指 随势屈曲将针刺入, 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33
3.管针进针法 以针管替代押 手进针的方法
1.催气 2.行气 (三)注意事项
39
五、行针手法
二、捻转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运用
1.进针 2.催气 3.行气 4.针感保留与消减
40
六、留针法
(一)操作方法 1.静留针法 2.动留针法
根据针具的“质”与“形”选择针具。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 腧穴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
16
四、毫针的检查 (一)检查针尖
(二)检查针身
(三)检查针根
(四)检查针柄
17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
一 )
强蓄 周积
于调 控自
静去 之浮
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和芒 针等
3
三棱针:放血、挑刺
4
皮肤针:扣刺皮肤
5
皮内针:埋针
6
火针:火烧红针尖,刺入腧穴
7
芒针:深刺,透穴
8
四、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一)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 (三)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 (四)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
30
1.双手进针法
爪切进针法
31
挟持进针法
1.双手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 32 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2.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 持针,中指指端紧靠 穴位,中指指腹抵住 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 下用力按压时,中指 随势屈曲将针刺入, 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33
3.管针进针法 以针管替代押 手进针的方法
1.催气 2.行气 (三)注意事项
39
五、行针手法
二、捻转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运用
1.进针 2.催气 3.行气 4.针感保留与消减
40
六、留针法
(一)操作方法 1.静留针法 2.动留针法
刺-灸-法-毫针刺法PPT幻灯片
![刺-灸-法-毫针刺法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ad31f20680eb6294dd886cfc.png)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2021/3/10
18
三、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长短粗细 +0,5
个人情况 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
2021/3/10
26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树枝或柴草,后来在 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独特功效。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021/3/10
21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2021/3/10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2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2021/3/10
23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2021/3/10
18
三、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长短粗细 +0,5
个人情况 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
2021/3/10
26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树枝或柴草,后来在 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独特功效。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021/3/10
21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2021/3/10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2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2021/3/10
23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5刺灸法总论2灸法PPT课件
![5刺灸法总论2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bbed0349649b6649d74714.png)
(三)施灸的剂量
灸之生 熟
灸量大
灸量小
(大炷、多壮、时间长) (小炷、少壮、时间短)
病人
壮男体强
妇孺老羸
病情 部位
初病、实证、急重
肌肉丰厚处
(腰背、腹、股臀)
久病、虚证、轻缓
皮薄肉少处
(头面、胸、肢末)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蒜
操 作:
片
蒜 泥
灸
灸
适应证:瘰疬、肺结核、腹中积块、未溃疮疖等。
灸法种类和应用
(一)艾炷灸
(3)隔盐灸
操作:神阙灸
2、间接灸
适应证:①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等;②亡阳虚脱证。
(4)隔附子饼灸
操作:
适应证:①疮疡久溃不敛,虚寒性外科阴证; ②阳痿、早泄、遗精等命门火衰证。
灸法种类和应用
前言
2、施灸材料
性属温热,纯阳之性;芳香无毒,主灸百病
艾叶 易燃,渗透
艾
药源丰富,价廉
艾绒 ①芳香;②易燃,温和;③使用方便
其他
一、灸法的作用
防病保健
逆灸-“无病而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保健灸
(《针灸聚英》)
扶阳培元, “卫外而为固”
刺灸总论ppt课件
![刺灸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05e3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4.png)
•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光 针、磁针等。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刺法灸法ppt课件
![针灸刺法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d0dc445022aaea998f0ffd.png)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 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针灸刺法灸法
交感 返回本节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三角窝穴位:
4)神门 部位 在三角窝内靠对 耳轮上脚的下、中l/3 交界处
主治 镇静、安神、消
炎、止痛 、降压、戒
断综合征
针灸刺法灸法
神门 返回本节
三、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耳屏穴位 : 5)肾上腺 部位 在耳屏下部外侧缘 主治 三抗一低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滞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现象 针身弯曲
弯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 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刺法灸法ppt课件
![刺法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09630ded630b1c58eeb506.png)
得气的表现
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勾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 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影响得气的因素
医生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患者 体质 病情 环境 温度 噪音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 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 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提插法 捻转法
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 捻转法 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
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飞法 震颤法
循法
方法 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 疏通气血 激发经气
弹柄法
方法 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 催气 守气
刮柄法
方法 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作 用 催气 守气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 等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松针状 钩 钝 针身: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圈柄、花柄 (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角度 艾灸
摇柄法
方法 直立而摇边摇边退 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 泄气,细细捻搓数 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催气、行气
作用
震颤法
方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 催气 守气
针刺得气
得气的定义 经气感应 针感
第一篇针法灸法类32页PPT
![第一篇针法灸法类3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1b3b2d1580216fc710afd1b.png)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终始》 第九
病 症 少气,脉躁,四肢厥冷,形肉未脱
病 机 邪实于内,气虚于经
刺法
缪刺:出血-祛除邪气 浅刺-不伤正气
移神:调动正气
令聚气可布 散气可收
泻法 深
稀按其宥
极出其邪气
鬚:等待 方:正当
补泻与浅深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灵枢·官针》 第七
名称 深度
一刺
浅
二刺
中
三刺
深
部位 皮肤 肌肉 分肉
释“三刺至谷气”
目的
出阳邪,来血气
出阴邪
下谷气
皮肤 肌肉 分肉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难》
名称
深度
部位
卫气层
浅
Hale Waihona Puke 皮肤营气层中
皮杨肤玄操:“引阴以和阳”,“内阳以和阴”.
《肌难肉经集注》虞庶注:“经言春夏养阳,言取一阴之气,以养
于阳,分虑肉成孤阳。经言秋冬养阴,言至阴用事,无阳气以养其阴,
故取一阳之气以养于阴,免成孤阴也。 ” 春夏取阴抑阳
秋冬取阳抑阴
论浅深与寒热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一难》
原则
方法
论浅深之刺
《难经》 皮肤 肌肉 分肉
致,求取、获得(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明·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必致一阴 必致一阳
二、针 刺 气 血 与 浅 深
《难经·第七十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
3.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 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
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 针自如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1.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明确 (2)选择针具: 针根无松动 光滑 挺直 无锈蚀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4)针刺补泻
● 针刺补泻原则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针灸刺法灸法
针尖勾毛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穴位和四肢部分(前 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 位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2.毫针刺法
●刺手 掌握针具 ●押手 固定穴位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1)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方法 静留与动留(其间行针) 时间 一般病证,得气即可出针,或酌予留针 10~20分钟。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 病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
● 注意观察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遗漏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针刺流程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气、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1.构造
质地 金、银、合金 针尖 松针状 针柄 圈柄、花柄、平柄、 管柄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 坚韧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尾 艾灸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毫针
针
针
针
针
针
尖
身
根
柄
尾
针灸刺法灸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返回本节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2.规 格 长短规格
寸 1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0.5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数
直 0.4 0.4 0.3 0.3 0.3 0.3 0.2 0.2 0.2 0.2 径5 2 8 4 2 0 8 6 3 2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
胸部及四肢的穴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
部的腧穴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4)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针刺注意事项
( 1)禁刺: 1)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 2)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
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 子 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毫 针
1.jpg
针灸刺法灸法
火 针
返回本节
三棱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皮肤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皮内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穴位注射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主要内容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行针与得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 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
三、针刺操作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
捻转补泻法 小、慢、轻 大 、快、重 疾徐补泻法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开阖补泻法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法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吸补泻法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平补平泻法 均匀提插捻转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五)留针与出针
留针─候气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提 插 法
提插提法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针灸刺法灸法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针灸刺法灸法
第五节 针灸法
针灸刺法灸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学习目标
• 1.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手法及 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3.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了解灸法的种类、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 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3.修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 专注 1.纸垫练针 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 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 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
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 针自如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1.针刺前的准备
(1)诊断明确 (2)选择针具: 针根无松动 光滑 挺直 无锈蚀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4)针刺补泻
● 针刺补泻原则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针灸刺法灸法
针尖勾毛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选择体位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穴位和四肢部分(前 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 位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2.毫针刺法
●刺手 掌握针具 ●押手 固定穴位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1)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方法 静留与动留(其间行针) 时间 一般病证,得气即可出针,或酌予留针 10~20分钟。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 病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
● 注意观察
出针 防止出血与疼痛、遗漏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针刺流程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行针
指切 夹持 舒张 提捏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气、针刺补泻、留针与出针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1.构造
质地 金、银、合金 针尖 松针状 针柄 圈柄、花柄、平柄、 管柄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 坚韧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尾 艾灸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毫针
针
针
针
针
针
尖
身
根
柄
尾
针灸刺法灸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返回本节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
2.规 格 长短规格
寸 15 1 1.5 2 2.5 3 4
5
毫米 0.5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数
直 0.4 0.4 0.3 0.3 0.3 0.3 0.2 0.2 0.2 0.2 径5 2 8 4 2 0 8 6 3 2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头面、颈前、
胸部及四肢的穴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头项和背
部的腧穴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4)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针从捏起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补泻
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捻转补泻 疾徐补泻 开阖补泻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平补平泻
留针
间 歇 行 针
出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针刺注意事项
( 1)禁刺: 1)病人状态:过饥,过饱,酒醉,劳累过度。 2)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
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 子 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
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针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毫 针
1.jpg
针灸刺法灸法
火 针
返回本节
三棱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皮肤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皮内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穴位注射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主要内容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修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行针与得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 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 露出针尖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
三、针刺操作
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法 重插轻提 轻插重提
捻转补泻法 小、慢、轻 大 、快、重 疾徐补泻法 疾而徐之 徐而疾之 开阖补泻法 揉按针孔 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法 迎而夺之 随而济之
呼吸补泻法 呼进吸退 吸进呼退 平补平泻法 均匀提插捻转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五)留针与出针
留针─候气
得气
医者 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 患者 酸、麻、胀、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提 插 法
提插提法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 多用于四肢穴位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针灸刺法灸法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目录
第五节 针灸法 第六节 针灸治疗 第七节 其他疗法
针灸刺法灸法
第五节 针灸法
针灸刺法灸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学习目标
• 1.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常用的行针手法及 得气在针刺中的意义。
• 2.熟悉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 3.了解主要针刺补泻手法。了解灸法的种类、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横刺(平刺) 皮薄肉少 头面部 透针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针刺的深度
部位
个体差异 病情
参考腧穴常用深度
年龄、体质、胖瘦 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针灸刺法灸法
返回本节
三、针刺操作
(3)行针与得气
行针
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的感应, 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