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概述·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互设计概述

1. 探索思想

如果我们问,交互设计是什么?⼤家从 IxDC 的定义中能很快知道答案。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缩写 IxD 或者 IaD),是定义、设计⼈造系统的⾏为的设计领域。在于定义⼈造物的⾏为⽅式(the “Interaction”,即⼈⼯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式)相关的界⾯。[]1

很显然,如果根据定义去看,我们应该是云⾥雾⾥,根本看不懂它的定义,也⽆法理解交互设计是什么,又为何如此去定义的。⾃然,这种⽅法就不可取。⽽当⽆法理解⼀个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不妨问问⾃⼰,为什么这个东西不是其他什么。

所以与其从正⾯去理解交互设计是什么,不如进⾏对它进⾏质疑与攻讦。当然,我们进⾏质疑与攻讦的⽬的,不是为了搞个⼤新闻,去否定交互设计的价值,⽽是通过这种质疑,去理解交互设计的合理性,存在的意义,从⽽加深对于交互设计的理解,在宏观层⾯去触及交互设计为什么是这样的。毕竟,⼀个合理的东西,从任何⾓度进⾏攻击都不应该会有破绽。

所以,第⼀件事,我们应该问问,交互设计是不是应该必须存在在世界上的?它的存在是有什么必然性吗?世界上没有交互设计,还能不能正常运作? 交互设计是如何诞⽣的?交互设计有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去研究交互设计?

只有我们肯定了交互设计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什么是交互设计。

2.交互设计存在的合理理性

2.1.界定交互设计的标准是什什么?

既然我们质疑交互设计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先要做的,应该是界定,什么能够称得上是交互设计?能被称为交互设计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切皆可以被称为「交互设计」,那么我们所有讨论的案例、理论、设计都将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出⼏个问题⾃问⼀下:

•⼀瓶⽔的包装设计能不能被称为交互设计?

•⼀个栏杆的指⽰设计设计能不能被称为交互设计?

•飞机的控制系统仪表盘设计能不能被称为交互设计?

•电脑的显⽰界⾯设计能不能被称为交互设计?

如果仅仅从「交互」的⾓度来考虑,包装、VI、仪表盘的设计都的确与「交互」有关。毕竟每⼀个⼈造物都对⼈的⾏为都具有引导或者是反馈作⽤。但是,难道存在交互,就应该被称为「交互设计」吗?然⽽如果以这样来界定「交互设计」的范围的话,你会发现,整个世界的⼈造物都可以属于「交互设计」的⼀部分,那我们还有必要去单独创造⼀个「交互设计」的词吗?我们⼤可以都叫它们「包装设计」、「VI 设计」或者其他「XX 设计」。⽽我们之所以创造⼀个单独的词来称呼,必然是有其独特性存在。⽽正是这种独特性,将「交互设计」从「包装设计」、「VI设计」等设计词汇中区分开来。

所以,「交互」并不是⼀个科学有效的界定标准,我们并不能,也不应该单纯地从「交互」这个字⾯意义来界定交互设计的范围,过分夸⼤交互设计包含的领域。

我们再思考⼀下,包装和电脑之间的差异在哪?飞机控制系统和⼀个指⽰牌之间的差异在哪?如果正常⼈都能理解⼀瓶⽔的包装,看懂⼀个指⽰牌的隐喻,那么我们是不是根本不需要设计任何的交互?但是如果是⼀个信息技术产物呢?打印机、电脑、⼿机,或者诸如飞机控制系统、动车控制系统这般庞⼤的⼈⼯系统,普通⼈能够快速理解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正是因为⼈⽆法快速去理解其中的运⾏逻辑,⽆法产⽣出合理的映射模型,才会导致⼈⽆法快速掌握和理解这些⼈造物,那么这些⼈造系统就失去了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让⼈快速掌握这些⼈造物,符合这些⼈造物的创造的意图呢?很显然,我们需要⼀个超脱于系统本⾝的「对话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有效地去和系统沟通,⽽这种「对话机制」就是我们所谓的「交互设计」。

如此⼀来,界定交互设计的标准似乎就浮出⽔⾯了——⼈造系统能否被⼈脑快速理解。 如果⼈造系统很简单,那么就不需要存在任何其他「对话机制」,因为⼈脑能够快速理解这个⼈造物。⽽⼈造系统很复杂,⼈脑⽆法理解⼈造系统的话,那我们就需要交互设计,来辅助我们驾驭⼈造系统。

⽽将此标准套到前⾯⼏个例⼦中,我们能发现,「包装设计」、「VI 设计」很⾃然地被排除了,因为它们简单到并不需要存在任何其他「对话机制」。仪表盘和电脑的显⽰界⾯被保留下来了。有的⼈马上开始质疑了:明明仪表盘的设计是属于⼈机⼯程学的领域啊,为什么被这个标准界定到了交互设计呢?的确,仪表盘设计,根据我们的经验,是不应该属于交互设计的范畴。那么,是这个标准出问题了吗?

没错,是出了问题,我们少了⼀个限制条件。因为在传统⼯业设计领域中,是有专门研究复杂⼈造系统的「对话机制」的学科的——那就是⼈机⼯程学。打印机界⾯、仪表盘、⽅向盘等所有物理界⾯相关的设计,均能⽤⼈机⼯程学的理论和⽅法指导和完成。⽽电脑也是

复杂系统呀?难道这个界⾯设计是⼈机⼯程学的范畴吗?

回过头来看交互设计的发展: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提供了⼈机界⾯的第⼀篇⽂献《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机⼯程学》;在1960年,LikiderJck⾸次提出“⼈机紧密共栖”的概念,被视为⼈机界⾯的启蒙观点;在1969年,召开了第⼀次⼈机系统国际⼤会,同年第⼀份专业杂志“国际⼈际研究(UMMS)”创刊。我们会发现,交互设计的第⼀篇⽂献发表在⼈机⼯程学上。于是,我们不经要问了,交互设计和⼈机⼯程学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现在的交互设计会是⼀个独⽴学科呢?

2.2.交互设计为什什么能成为独⽴立学科?

既然⼈机⼯程学能解决所有物理界⾯相关的设计问题,那么「交互设计为什么能成为独⽴学科?」,这是很⾃然会产⽣的第⼆个问题。毕竟,如果没有特异化的问题产⽣,没有对应的特殊的理论、⽅法和思想出现,那么⼀个学科是不应该被独⽴出来的。

虽然物理界⾯能⽤⼈机⼯程学的理论⽅法指导,但是信息技术诞⽣出来的那些虚拟界⾯(屏幕)呢?⼈机⼯程学的⼤部分理论、⽅法和⼯具在电⼦屏幕这个⿊⾊平⾯前似乎发挥不了太多作⽤。因为虚拟界⾯完全没有物理限制,操作限制。我连续按⼀个键,每⼀次都可以反馈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屏幕可以呈现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机⼯程的想象范围。那么⼈机⼯程学的理论、⽅法、⼯具⽆法全⾯地指导这个新兴事物的发展,这个领域必须去寻找新的理论、技术、⽅法的⽀撑。⽽最后,在认知⼼理学、⾏为学等学科中找到了指导思想。⽽揉捏了⼈机⼯程学、认知⼼理学、⾏为学的这个独特新型研究领域,它拥有了⾃⼰的理论、⽅法、⼯具,最后形成了单独⼀个学科。⽽这个学科,便被称为「交互设计」。

如果我们返回到历史进⾏验证的话,我们能够找到证明我们推理的历史事实:

交互设计发展期(1980年-1995年):理论⽅⾯,从⼈机⼯程学独⽴出来,更加强调认知⼼理学以及⾏为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指导。[]2

经过如此的溯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造系统能否被⼈脑快速理解」是界定是否是交互设计的⼀个必要条件,⽽另⼀个必要条件则是 ——「对话机制」的呈现不是物理界⾯,⽽是虚拟界⾯。

所以我们界定⼀个设计是不是属于交互设计的范畴,只需要问⾃⼰两点便可界定交互设计:

1.⼈造系统复杂吗?它能否被⼈脑快速理解?

2.⼈造系统的「对话机制」是物理界⾯还是虚拟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