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不可抛弃的传统教学方法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精选5篇)第一篇: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几点转变【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学过程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
由此,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的特征。
笔者就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心的,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这里谈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转变。
【关键词】模式转变转位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倾听学生在新课改中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将以往的“全方位指导”“学生倾听教师”“研究教材”“面向个体”“单评”转变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倾听学生”“教材、学生双研究”“面向全体”“众评”等,以适应新课改强调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下面我想就以下几个教学模式的转变谈自己的认识。
一、变“全方位指导”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
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讲话时间少而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发展创造力,还课堂与学生。
例如:我在讲解不等式组3<5x-1<4的整数解时,少提示同学:先把它改写成不等式组的一般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我巡视同学做的情况,并有目的的找两个同学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去讨论错对,选出正确的让学生去解每一个不等式并求出它们的解集,然后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下面要做什么,并以小组讨论出最后结果。
最后再让同学们讨论作出小结。
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
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
同时,教师在指导时还要注意设计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不要指导一步到位,要让学生有思考余地,让学生能有自我成功的感觉,从而有自信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传统与创新
课堂教学中的传统与创新在教育领域,讨论课堂教学的传统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如讲解、板书、教科书等;而创新的课堂教学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例如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传统与创新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向着创新的方向演变。
接下来,我们将从课堂教学的目标、方法、资源和评价等方面,探讨传统与创新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教师主导学习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注重考试成绩。
而创新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方面,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创新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在教学资源方面也有所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教科书和黑板,教学资源相对单一,学生的视野受到一定的局限。
而创新的课堂教学则倡导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渠道。
在教学资源方面,传统教学相对单一,而创新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在评价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强调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创新的课堂教学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包括口头报告、实践能力考核等。
在评价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考试成绩,而创新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指现代教育改革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新的教学方式所取代和改进的过程。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新课改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不再强调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跨学科思考和运用知识。
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讲解和传授。
而新课改中,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教师需要通过讨论、研究、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包括评价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记忆和机械运用。
而新课改中,教育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包括观察、记录、访谈等。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个别差异的平衡。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育资源主要由教师掌控和分配。
而新课改中,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将教育资源共享给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广泛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它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
这种转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班级课改小妙招
班级课改小妙招如下:
1. 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分享、互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4. 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7.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8.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以上是一些班级课改的小妙招,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创造一个积极、高效、快乐的课堂氛围。
高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与传统经验的整合研究
高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与传统经验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高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与传统经验的整合研究”课题组执笔:王华民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高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变革与传统经验的整合研究”,历经两年半,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辛勤工作,已按实施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现将课题的背景、课题的界定、支撑性理论、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成果、结论报告如下:一、课题的背景和课题的界定2005年秋,江苏等部分省市施行高中数学新课程,新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的形式、结构,新的内容、体系,使人们感到了数学教育的新希望.新的课程框架较原来有很大的变化,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课程,“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都面临着一次挑战,仅仅照搬原来传统的一套办法,是一种退步,但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又远没有建立,怎么适应这场变革?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显得势在必行.从教育形势看,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强烈的质量(分数)意识和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渴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学的水平、考试的成绩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参数.新课改如何兼顾教学质量,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教学的传统经验指的是(1)课堂教学采用苏联的“五环节”教学法,即:“复习引入、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学习活动侧重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课上以讲为主,讲解和板书都显得条理清楚,对学生易错的地方,也讲得很到位,对练习环节抓得很扎实,熟能生巧,并注意变式与反馈;(2)课外作业较多,考试较频繁.它们是重结果,以接受、注入式为特征.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方式1、教师及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相互讨论,合作地解决问题,再进行意义建构和数学运用,最后反思提高.方式2、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阅读自学.它们是重过程,以体验、探究、合作为特征.对比以上两种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它的优点:“双基”训练得扎实,上课容量大、密度高,节奏易于控制,考试成绩一般较好(命题的形式有待改进);其不足:以教师讲题、学生练题为中心,对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得少,自我探索、合作交流较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当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使课堂气氛和学生都“活”起来了,带给了学生终身受益的本领;但它也有一些不足:“双基”可能落得不够扎实,时间不容易控制,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学成绩在短期内难以得到体现.而初中数学新课改已进行了三年,从反映新课程的中考试卷和课堂反馈:部分学校的学生尝试动手、相互讨论的习惯已经逐步养成,但学校间差异较大,还有不少注入式的课.这批学生在05年秋季上高一,今年在高三学习.如何把握好传授知识和探究能力之间的“度”?对不同的课型是否应有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侧重点?如何进一步解决学生原来的依赖、被动接受等问题?这些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探索.二、支撑性理论1、顾泠沅先生的“寻找中间地带”的理论顾泠沅教授提出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之间“寻找中间地带”的观点,双方可以根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这一观点成为当时中美双方的共识.顾泠沅认为,我国多年数学教育改革实践的主要经验: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性学习的取中、平衡,并按本国传统来进行整合,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他说,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执其两端而用之”([宋]朱熹),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2、波利亚关于数学学习与教学的三条原则数学大师波利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数学学习与教学的三条原则:主动性原则(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靠自己去发现;因为发现使理解最为深刻,容易把握事物间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也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最佳动机原则(导致学生学习最佳动机的是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是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魅力);阶段序进原则(学习过程的三阶段:探索阶段、形式化阶段和同化阶段).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选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业相匹配,既要有基本必修内容的统一性,也要有选修内容的灵活性.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1. 有助于新课程教学在滨湖区的顺利实施. 设计了本课题,它将与新课程同步实施,起理论引领、实践同步指导的作用。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填鸭式、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一、传统教学的优点(一)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系统地教授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能很快理解教材上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便于教师实施、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精力集中,产生共同的想法,引起共鸣,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感情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式有助于情感交流,也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
除此之外,教师边讲内容边写板书,学生也随着边听边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及难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课外辅导法、布置家庭作业法等。
其中讲授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无数先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改造流传下来的,它经过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主体,布置作业和课外辅导等是作为辅助地位存在的,这些主次方式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一)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
对于新教师来说,只要能讲清知识即可;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
政治新课改中应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政治新课改中应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实施。
高中政治新课改要求政治教学要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现阶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时,既要做到“稳中求变”,又要与时俱进,实现“变”中求“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务实高效。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与时俱进,跟上新课程改革步伐,但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也不能“一刀切”,不能彻底否定,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有所继承”。
一、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否定过去,应做到“有所继承”首先,教科书的引领功能不能变。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具有引领教学的功能。
教师只有熟悉把握新教材,才能正确使用新教材。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敬业精神必须保持和发扬。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敬业精神必须保持和发扬。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对于自主学习这种新的课堂模式,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完全由学生自主,学生展示,学生讲解。
确实,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但是,这种做法突然走到另一个极端,整堂课由学生来完成,任由学生发挥、自主展示,教师被彻底“解放”。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所以,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敬业精神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
这种敬业精神,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课前,教师应提前预设相关问题,通过学案或提问等多种形式把教学目标具体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这些问题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全程辅导,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生成答案。
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思考课程改革呼唤新观念,倡导新方法。
但是,在革新与纠偏的同时,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尺度,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教育对象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要求课程改革必须稳步推进,扎实有效。
语文课程改革,在处理以下几个关系时应把握尺度防止步入误区。
一、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课程改革,不是大破大立。
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并不能排斥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
在课改面前我们不必战战兢兢、举步维艰。
对照课改的新理念,我门应全方位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适用的,就要大胆地沿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虽然走过一段弯路,出现过许多问题,但绝不是一无是处。
多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语文教学中,烦琐分析、满堂灌、对口辞、政治说教、机械训练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自然要摈弃,而注重基础、强调感悟、积累和运用、强调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德育渗透等诸多好的做法乃然要继续发扬。
必要的时候,走些“老路”也未尝不可。
二、准确把握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重点之一,但培养创新精神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基础越扎实,人的可塑性就越强,创新就有了根基。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
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句话,“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之内的花样翻新。
”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能只重视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发展。
我们发现,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但减少了听、说、读、写的练习,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成不了,连课文都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载体,不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任学生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悟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更加有趣、生动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新课改所带来的变化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进行浅谈,探讨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1.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传授知识,而新课改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
在新课改中,语文教学已经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背”转变为“学生主动、老师引导”。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讨论、问答、研究活动等领域活动的展开,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鉴赏文学作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注重实践与应用。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在实际中体验。
以过去的课程为例,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只是被要求背诵古文,模仿古代作文,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
而在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实践与应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感性的体验和观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新性的表达,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际应用场景。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思维。
通过引入课外阅读和写作,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学科,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从传统的关注词汇、句法,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教学模式是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活动,进行实践和合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以多种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四、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一种通过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游戏目标、奖励机制和挑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并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反转课堂反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内容转移到课后自学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自主学习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讨论。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并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六、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给予个别学生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潜能和个性发展。
个性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动力。
七、合作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摘要:我国的素质教育现今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财富,是本民族昌盛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落实,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导向。
本文在新课改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传承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融合为目标,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更为普适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小学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变化,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重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此提高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加深爱国情怀。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以语文教学为媒介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保证语文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每个教育阶段都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教师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担。
从语文学科当中学习各种简单的古诗词、文言文以及现代优秀篇章,在文学熏陶中提升语文国学水平,有助于让学生形成“真、善、美” 的人文价值观。
传承国学经典就是延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将国学经典引进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传统文化,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体会周恩来的理想和抱负,并横向对比不同时期不一样的爱国情怀。
2.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人修养、学识都处在储备阶段,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增强自身感性认知,构建有深厚基础内涵的人文理念,为今后学习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消化吸收,而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一方面讲解知识,另一方面进行习题训练和考试,学生只需被动接受。
而新课改中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通过设计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教学评价的改革上。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侧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评价,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新课改中教学评价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教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课堂讨论等,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既关注学生的答题正确与否,又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进上。
传统的教学环境以教室为主,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教学。
而新课改中教学环境更加开放和自由,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互动。
教师通过调整教室布置和使用多媒体教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评价的改革和教学环境的改进等方面。
这种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知识的授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也需要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适应新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方式。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新课程改革)是指教育部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旨在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全面调整和改进。
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下面将介绍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教师的角色是主导的,而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会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则需要认真听讲和记笔记。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等。
而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可以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实践活动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同,新课改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取学生的演讲和参与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教育技能和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变化。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讲授法”的教学误区及建议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讲授法”的教学误区及建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对中小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纲要》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通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有的教师以为“讲授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故陷入了认识误区。
一、教师对“讲授法”的认识误区1.认为讲授法是注入式教学的象征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学生接受教师的讲授必然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只有发现学习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
其实,接受———发现,机械———有意义,这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
这两个维度之间是互不依赖和彼此独立的。
发现学习由于内容不同可能是机械的(如迷宫学习),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如学习科学概念);接受学习由于内容不同可能是机械的(如记乘法表),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如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由于有些人从理论上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等同,把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等同,因而造成了不少混乱。
从许多教学案例与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害怕运用“讲授法”,怕被人斥之为运用注入式教学。
“讲授法”被简单地理解为压抑学生个性、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一味的被灌入知识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心理与实践教学上对讲授法敬而远之。
2.认为讲授法的目标仅局限于知识技能层面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矫枉过正导致有人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思路,就不是一堂实施新课改的,进而导致讲授法的教学目标被误认为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缺乏“自主、合作、探究”,有的教师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新理论。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是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改中,教师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环节,让学生合作探讨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多元化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在新课改中,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更综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也不例外。
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在线互动讨论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课程划分比较死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交叉。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的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内容概述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近十年,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新与旧教学模式关系如何处理,一直困扰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
我们学校近十年来的积极探索、一线实践和总结反思,以及调查研究,从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六个方面)、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师当前教学的现状、教学过程中存有的突出问题)两方面实行了总结和阐述,指出了区别,摆出了现状,找出了症结,提出了对策:既不能抛弃了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不要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符合课改要求的都能够继承和发扬,甚至发展;能促动课改健康发展的创新都能够大胆的实践和验证,甚至推广,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憧憬希望和前景,希望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中思考、探索、研究;在新课改中实践、锻炼、成长,全面稳健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推动素质教育。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经历风风雨雨迄今已走过了近10个春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已进入了全面推动和持续深化的新时期——义务教育的新目标——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就是义务教育全面、科学、和谐的发展。
除了明确职责任务、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评估行政手段之外,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教育质量就成为实现新目标的核心工作。
也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两大重点解决的问题,最终却落到了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批判的节骨眼上。
即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关系的处理问题上。
这种关系近十年来,经过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度过了磨合期,两种教学关系相对默契有机的结合,形成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自己作为教学主管(教务主任),近十年来的亲自经历和一线实践、积极探索和总结反思,以及调查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启迪,并实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一)课程改革理念&传统教育理念: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
新课改下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
新课改下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不可偏废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一方面要大胆的进行创新改革,另一方面也要继承过去、现在证明是好的,对提高教学有帮助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
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传统方法在这种革新浪潮的推动下,创新思维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寻求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接受新思维的同时,有些人偏颇的、片面的认识传统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甚至全面否定它们,其中也包括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方法,片面的追求教学方法上的新、奇、特,最终不得不重头再来有鉴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大胆的进行创新改革,另一方面也要继承过去、现在证明是好的,对提高教学有帮助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
做到两手多要抓,两手多要硬。
具体可概括为三句话:注重实践、加强积累、突出读、写。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古人不是有那么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吗,由此可见古时的人就充分认识到实践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种重要性也在具体的语文总目标和教材中体现出来了,例如,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
”再比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等。
这些话实际上多围绕了一点来讲的,即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实践,因此我认为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口头回答或语段写作训练,所有这些都是着眼与让学生动脑想、动笔写,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作者:司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7期司宽(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西藏山南856000)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明显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去克服其弊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克服弊端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42-02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一定时期的产物,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的,也都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变化。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不断显现出来,并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相冲突。
这种冲突表现得十分突出,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寻找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去努力解决教学方法上的冲突,从而更好地去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其教学任务。
1.在过去的集体教学中,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教师的掌控和管理为主体,教师通过备课(备学生)组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适应教师的教学,学生只得紧紧跟着老师的思维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
因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思维很难得到体现和发挥。
新课程的精神是要求教师尊重和赞扬、欣赏每一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精神理念,要求广大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自身的价值。
以下这几类学生要特别关注:①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困生);③升学无望的学生;④犯过错误的学生;⑤有严重过错和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⑥看法、意见与自己不统一的学生。
尊重学生也就是说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自己的学生;②不侮辱和打骂自己的学生;③不大声吼斥自己的学生;④不孤立自己的学生;⑤不羞辱、嘲笑自己的学生;⑥不当全体同学的面随意批评自己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中不可抛弃的传统教学方法
王海军
高中新课改已推行好几年了,一些有识之士在教学理念、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的确使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为之一新。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可全部抛弃,其中一些好的经验、方法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继续采用和推广。
一、教师的课堂示范诵读
新课改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时下一些老师却把自己完全退到了幕后,变成了教学的旁观者。
例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从不进行示范诵读,甚至还没让学生朗读,就急着进行课堂的互动、分组讨论等活动。
还有些教师用多媒体放一段视频朗读,也不管其是否合适,放完了就算完成了朗读这个环节。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节课从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习气氛异常活跃,但学生最终未能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美,对文章缺少最起码的感性认知。
众所周知,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外壳。
我们要体会一篇文章的语言之美,必须从语音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品味和分析。
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诵读经典诗文开始的,可能他们诵读之初根本不懂其中之义,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字有了良好的感知和亲和力,自然就会慢慢理解文字的魅力。
因此,我们认为传统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学生诵读,并且自己也应参与其中,进行示范诵读。
很多老师也懂得诵读的重要性,但迫于课时的紧张,把这方面舍弃了,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笔者曾有幸聆听过一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讲课,讲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对写作背景作以简单介绍之后,他开始示范诵读,感情完全投入,朗诵
到感人处,声泪俱下,在场之人无不受到深深的震憾和感染。
之后学生的情绪、思维也显然被调动起来了,对课文难理解的地方积极发言,见解都很深刻到位。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教师的诵读对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当然,教师的示范朗读一定要读得好,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必要时教师还可进行领读,让学生跟着模仿。
二、教师的课堂板书
新课改提倡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使得课堂的容量更大、效率更高,教学内容显得更直观、更形象,知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但当前一些教师图省事,不管有没有必要,动辄就用多媒体,事实上,这样的多媒体只是将粉笔板书变成了电子板书。
这样一来,老师省了事,但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即使想记笔记也没办法记全记完整——教师鼠标点得太快,而且最要命是的学生不知老师何要切换到下一页。
如果经常上这样的多媒体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在传统的教学中,板书一直是教师要练好的基本功,板书的好坏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到了新课改以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盛,这种电子板书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种电子板书,“一俊遮百丑”,教师的“书法”都很不错,但实际上却不利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如果教师能运用粉笔板书,不仅会对学生的书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教师的板书的内容有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有较充分的时间记笔记,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所以我们提倡课堂板书,教师要敢于献丑,没必要用多媒体展示的,就采用手写的方式,会更自然、更真实一些。
当然,板书也不是越多越好,要适量、适度,一句话,要恰当。
三、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讲解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过程,有利于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但现在很多的新课改课堂,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课文主题思想或主题相关拓展进行研讨,花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对文本却不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
课上学生的参与热情确实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又提高了多少,恐怕情况不容我们乐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一言堂式的讲,的确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现在有些新课改课堂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讨论代替分析,以学生的自主理解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对课本上基础知识却知之甚少。
考试检测时,学生们的作文写的还基本不错,立意大多很新颖,但前面的字音、字形等基础题却失分太多。
所以,我们认为,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分析讲解,以补充学生理解的不足,纠正理解上的偏差,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讲解能让学生回归文本,回归基础知识。
总之,许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有它的优点,不可将其全部一棍子打死。
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统一起来,使我们的课堂更合理、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必将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并不断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