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总
中医药 经典名方
![中医药 经典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6c5739c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e.png)
中医药经典名方
中医药的经典名方是历代医家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经过长期验证,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方剂。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名方:小青龙汤: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大承气汤:主治大便干结,脘腹胀满。
小柴胡汤:主治流行性感冒,妇人伤寒。
五苓散: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祛湿。
逍遥散:主治月经不调。
血府逐瘀汤:主治胸痛、头痛。
补中益气汤:主治乏力、多汗。
归脾汤:主治心悸、失眠。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证。
温胆汤:主治胆道感染、胆囊炎。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https://img.taocdn.com/s3/m/6547096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3.png)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中医里非常出名的10大方剂,这些方剂不仅疗效神奇,而且使用广泛,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六味地黄丸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鹿茸膏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中医名方与典故
![中医名方与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e50e42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5.png)
中医名方与典故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方,这些方剂通过丰富的中草药组合和独特的煎煮方式,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名方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也与一些古代典故有着紧密的联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名方与典故。
1.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以半夏为主要药物的方剂,具有清热宽中、降逆平肝的作用。
它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
故事中,卫国公子申生暴怒,将要处死一名忠臣。
忠臣之妻为了救夫,向申生献上了一碗酸汤。
申生喝下酸汤后,立即平静下来,释放了忠臣。
而这个酸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的前身。
2.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以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调补女性气血不足所致的症状。
这个方剂的典故出自《淮南子·精神篇》中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梅长苏的人,他有一位妻子因为身体虚弱而无法生育。
梅长苏心疼妻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最终发现了四物汤的配方,使妻子成功怀孕。
3. 桂枝汤桂枝汤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要药物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和痰湿证。
它的典故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主父偃得知汉高祖刘邦因发病而不能进食,便亲自到刘邦的寝室给他煮桂枝汤。
刘邦喝下桂枝汤后,恢复了精神,病情也渐渐好转。
4. 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以牛黄、雄黄、麝香、朱砂等药物为主要成分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昏迷等症状。
它的典故出自《晋书·王济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王济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时,经常使用逍遥散。
他的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病人,被称为“逍遥太医”。
中医名方与典故的联系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医术,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源远流长。
这些名方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名方的应用,它们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在学习和应用中医名方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f06b29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7.png)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一、引言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名老中医的医案、医话和医论一直被视为宝贵的财富。
这些经典的医学文献记录了许多医者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独特见解和经验,对于今天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通过深入研究其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医学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二、名老中医医案展示1. 王叔和的《王氏医案》在这部传世著作中,王叔和记录了自己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案例。
通过对疾病的辨证施治,他成功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其中包括了重症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这些医案不仅展现了王叔和的医术高超,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参考。
2. 黄元御的《太医荡微》这部医学名著记载了黄元御长期从事医学实践的医案和医学心得。
他在医治疾病时善于观察色、诊脉、问证,善于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中对于中风、痢疾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见解和疗法,对于后人学习和参考至今依然有着极大的价值。
3. 吴昆的《松洲医案》吴昆是明代松江人,他的《松洲医案》收录了他长期治病的心得和医案。
对于调理脾胃、治疗咳喘、消除疼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其中尤以治疗慢性疾病的经验为人称道,对于今天慢性疾病的辨证施治仍有着很大的启示。
三、名老中医医话谈论1. 论治疗原则在名老中医医话中,对于治病的原则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认为“以治未病为上”,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并且强调“治未病先治人”,即根据个体的气质环境、体质特点等制定治疗方案。
2. 论药物应用名老中医对于药物的应用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们重视中草药的气味、味道、性质等特点,注重药物的组方和搭配,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药方,对于药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理解。
3. 论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名老中医对于辨证施治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他们注重从整体上观察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014f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7.png)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按国家现行法规,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
《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1、六味地黄汤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
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
用熟地黄滋阴,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肾虚、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
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衍生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2、当归补血汤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https://img.taocdn.com/s3/m/853cc93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8.png)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
中医名家名方验方是指中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名家所创造出的药物配方,也叫各家名方,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这些名方大多来自古人的经典医学著作,是中医学自古流传下来的宝贵瑰宝,也是我国民族医学的精粹。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中医名家,他们创立了众多名方剂,如《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
这些名医们在治疗方面有着深厚的精神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它们的名方也行之有效,深受人们的欢迎。
《伤寒论》中常用的名方有“小承气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桂枝汤”,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吴茱萸饮”,用于治疗盗汗;“桂枝加芍药散”,用于治疗腹痛;“炙甘草汤”,用于治疗痢疾,等等。
另外,孙思邈的《金匮要略》中,也有不少有效的名方验方,如“柴胡桂枝汤”,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十全大补汤”,用于治疗虚劳;“安神定心汤”,用于治疗失眠;“补血生津汤”,用于治疗贫血;“乌鸡补心汤”,用于治疗失眠;“止血止痢散”,用于治疗腹泻。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中医名家创造的名方验方,如张仲景的《内经》中的“黄芩汤”,用于治疗咳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肝炎;张任肃的《仁施川脉学》中的“温气丸”,用于治疗腹泻,等等。
以上就是众多中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名家所创造出的名方验方,他们的经典名方已经影响了几千年,流传到今天,依然行之有效,受人们普遍接受和信任。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f774b81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5.png)
古代中国经典名方
古代中国有许多经典的名方,其中一些是传统中医药所传承的古方。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四物汤(或者加味四物汤):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用于调理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问题。
2. 逍遥散:是张仲景创制的一方名方,由甘草、茯苓、泽泻等草药组成,用于治疗痰湿内盛,胸闷嗳气等症状。
3. 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火热病症的经典名方,成分包括黄芩、黄连、连翘等,用于清热解毒、泻火除热。
4. 补中益气汤: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等,主要用于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5. 百合固金汤:用于治疗肺燥干咳,由百合、麦冬、沙参等组成。
这些名方经常被中医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或调理身体,它们在中医药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应当由专业医师指导,因为药材的配比和用量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
![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74aa05e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e.png)
古代的中医⼗⼤名⽅1、⼩青龙汤《伤寒论》概述:本⽅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
临床应⽤以恶寒发热,⽆汗,喘咳,痰多⽽稀,⾆苔⽩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散温化之⼒较强,应以确属⽔寒相搏于肺者,⽅宜使⽤,且视病⼈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3-6g)、⼲姜(10-15g)、⽢草炙(10-15g)、桂枝(去⽪,10-15g)、五味⼦(3-6g)、半夏(洗,10-15g)。
来源: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功⽤: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饮证。
恶寒发热,头⾝疼痛,⽆汗,喘咳,痰涎清稀⽽量多,胸痞,或⼲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体疼重,头⾯四肢浮肿,⾆苔⽩滑,脉浮。
(本⽅常⽤于⽀⽓管炎、⽀⽓管哮喘、肺炎、百⽇咳、肺⼼病、过敏性⿐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炎等属于外寒⾥饮证者。
)2、⼤承⽓汤《伤寒论》概述:⼤承⽓汤,中药⽅剂,出⾃《伤寒论》。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1)阳明腑实证。
⼤便不通,频转⽮⽓,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濈然汗出。
⾆苔黄燥起刺,或焦⿊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纯青,其⽓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燥,脉滑数。
(3)⾥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3、⼩柴胡汤《伤寒论》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参(18g);半夏清,(18g);⽢草炙,(18g);⽣姜切,(18g);⼤枣擘,(12枚)。
主治:(1)少阳病证。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https://img.taocdn.com/s3/m/3cab0d1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5.png)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一、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d561b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8.png)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医药历史悠久,其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验方。
这些验方是祖国医学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誉为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部分经典的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1.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经典验方,用以治疗伤寒病。
方中主要用草药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等。
《桂枝汤》具有祛风散寒、调节气血的功效,对于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四物汤》《四物汤》是由古代名医李东垣所创方剂,常用于补血、调经、滋补气血。
方中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熟地黄和白芍等草药。
《四物汤》被广泛运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对于经期不调、痛经等问题有显著疗效。
3.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出自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病毒感染、热病等疾病的经典方剂。
方中主要包含黄连、黄芩、知母等中草药。
《清热解毒汤》清热泻火、解毒生肌,对于高热、口干、咽干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4.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石膏汤》《石膏汤》是古代名医章介室所创方剂,常用于清热解毒、利尿退热。
方中主要包含石膏、知母、竹叶等草药。
《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对于高热、口干、小便不利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5. 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之《香砂养草饮》《香砂养草饮》源自名医董沛公的《本草纲目》,“砂”的含义为砂锅,采用砂锅熬煮药材,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滞的功效。
方中主要包含干姜、砂仁、大枣等草药。
《香砂养草饮》被广泛运用于胃肠疾病、风寒湿痹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以上所述仅是部分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的介绍,这些方剂通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传统,将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验方传承下去,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中医药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医疗史上,造福人类。
中医药十大名方
![中医药十大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3c2270f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d.png)
中医药十大名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其中,有十大名方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您介绍这十大名方。
1. 逍遥散逍遥散是由南宋时期名医杨继洲创制的方剂,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该方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作用,具有养心安神、理气活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心绞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以人参、茯苓、白术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具有益气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该方剂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 通草附子散通草附子散是一种治疗疲劳、虚寒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以元参、通草、附子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养血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因体虚引起的症状,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4. 八珍汤八珍汤是一种补气养血的经典方剂,由黄耆、当归、白术、党参等多种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益气补血、安神养心的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头晕目眩、失眠等症状。
5.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妇科调理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调经、养血安胎的作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妇科疾病。
6.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熟地、山药、枸杞子等为主药,能够温补肾阳、固精止遗、益气滋阴,是补肾养生的常用药物。
7.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羌活、防风、桑叶等药材组成,能够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对于风寒感冒、寒咳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8.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的理气解郁方剂,由柴胡、黄芩、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解表宣肺、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等症状。
9.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治疗胃寒、脾虚引起的消化不良、泛酸等症状的方剂。
该方剂以甘草炙制为主要药材,具有温中和胃、补脾养血的功效。
10.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治疗肺热壅盛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状的中药方剂。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1623b86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4.png)
中医十大名方中医十大名方⒈逍遥丸逍遥丸是中医药中的经典名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等症状。
逍遥丸的组成成分包括天麻、川芎、白芍等药材,具有安神、镇静的作用。
⒉灵芝养生汤灵芝养生汤是中医推荐的养生名方之一,适合人群包括抵抗力较弱、精神疲劳、失眠等人群。
灵芝养生汤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灵芝、黄芪、枸杞等,具有养心安神、调理气血的功效。
⒊四宝丸四宝丸是中医常用的名方之一,主要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改善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症状。
四宝丸的药材主要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等,具有补血、调理气血的作用。
⒋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药方之一,适用于胆胃寒症状,如胃寒、胆囊寒等。
温胆汤的组成药材主要包括干姜、陈皮、半夏等,具有温胃、暖胆的作用。
⒌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中医养生名方之一,适用于气血两虚、体质虚弱、乏力等症状。
十全大补汤的药材包括黄耆、当归、白术、熟地黄等,具有补气血、益精气的功效。
⒍桑叶茶桑叶茶是中医养生名方之一,适合高血压、高血糖等人群。
桑叶茶具有清肝明目、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
⒎保和丸保和丸是中医常用的名方之一,适用于治疗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问题。
保和丸的药材主要包括白术、茯苓、甘草等,具有健脾胃、调理消化的功效。
⒏归脾汤归脾汤是中医名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湿停、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归脾汤的组成药材包括黄芪、白术、陈皮等,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作用。
⒐细辛汤细辛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之一,适用于治疗伤寒初期症状如发热、头痛、身疼等。
细辛汤的药材主要包括细辛、防风、生姜等,具有散寒解表、发汗解毒的功效。
⒑回阳降逆汤回阳降逆汤是中医名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疗阳虚寒凝,阳气不足引起的乏力、畏寒等症状。
回阳降逆汤的组成药材包括肉桂、干姜、炙甘草等,具有温阳散寒、降逆止呕的作用。
本文档涉及附件:⒈名方配方表格(附件一):提供逍遥丸、灵芝养生汤、四宝丸等名方的配方。
⒉药材说明书(附件二):包括逍遥丸、灵芝、当归等药材的来源、功效等详细说明。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秘验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秘验方](https://img.taocdn.com/s3/m/96e2947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6.png)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秘验方1.扶脾消渴汤组成:人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20、沙参20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5克、甘松15克、葛根15克。
功能:健脾益气,和胃润肺,化精止渴。
主治: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的消渴病(糖尿病)。
加减运用:病初口干大渴引饮,尿糖(++)以上者加桑椹15克,女贞子15,渴减则去。
病症减轻后则兼扶气,加黄芪20克,桂圆肉15克;若服药而疗效甚缓,及脾气不得肾阳之肋。
加枸杞20克,菟丝子15克。
2、滋脾饮组成:太子参8克、扁豆8克、山药10克、山楂6克、白芍6克、莲子6克、内金5克、薏米8克、麦芽8克、葛根3克、大枣2克。
功能:甘酸升润,滋养脾阴。
主治:小儿脾阴虚证。
用法:水煎两次,混合后分3次服,日一剂。
加减运用:气阴两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黄芪;大便干燥加麻子仁;虚热加胡黄连、地骨皮。
3、健脾胜湿汤组成:炒白术9克、制川朴4、5克、白蔻仁3克、广藿香9克、新会皮6克、石菖蒲6克、广木香6克、炒枳壳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车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运,分化湿浊。
主治:脘痞腹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身倦困重或头身重痛、面浮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脉濡缓或濡数,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
用法:一日一剂,清水煎成二服,上下午各服一次。
加减运用:脾虚气弱,湿伤中阳者加党参、干姜;苔腻而黄,口苦溲赤者加黄芪、黄连;身肿腹胀较为严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4、温阳健胃汤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服法: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
功能: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胃腕痛属于中虚气滞型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
加减:食欲不香去党参,加炒山楂、鸡内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上曲;睡眠欠佳加熟枣仁、夜交藤。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2fa426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8.png)
国宝级名老中医疗方大全以下是一些国宝级名老中医的疗方,是中医药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疗方源于数百年的中医传统,经过世代中医医师的实践和总结,被证实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1. 四物汤: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妇女调经、养血等方面的问题。
四物汤:用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妇女调经、养血等方面的问题。
2. 小柴胡汤:包括半夏、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小柴胡汤:包括半夏、黄芩、柴胡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 逍遥散:由麻黄、知母、杏仁等草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逍遥散:由麻黄、知母、杏仁等草药组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
4.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治疗寒热之间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煮而成,适用于治疗寒热之间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
5. 补骨脂汤:由巴戟天、牛膝、桑寄生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膝酸软等骨骼问题。
补骨脂汤:由巴戟天、牛膝、桑寄生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常用于治疗关节炎、腰膝酸软等骨骼问题。
6. 炙甘草汤:包括炙甘草、法半夏、法半夏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炙甘草汤:包括炙甘草、法半夏、法半夏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7. 十全大补汤:以人参、黄耆、白术等中药材为主要成分,常用于治疗虚弱、疲劳、气虚等问题。
十全大补汤:以人参、黄耆、白术等中药材为主要成分,常用于治疗虚弱、疲劳、气虚等问题。
这些疗方是中医药的精髓和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作为用户,请在使用疗方之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确保正确使用和无不良后果发生。
注意:以上疗方仅供参考,具体用法、用量和疗效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384d3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8.png)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中医经方历来被视为宝贵的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方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应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讲解中医十大名经方,包括其来源、组方原则以及治疗应用等方面。
第一名:《黄帝内经》千金方《黄帝内经》千金方是中医经典之一,它收录了大量关于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知识,并且包含多种经方。
这些经方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二名:《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另一部重要经典,其中最有名的经方之一就是桂枝汤。
桂枝汤能够温经散寒、解表利水,对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非常有效。
第三名:《本草纲目》四君子汤《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其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经方。
其中四君子汤是一种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的经方,常用于治疗虚弱、乏力等症状。
第四名:《神农本草经》麻黄汤《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其中麻黄汤是其中一种著名的经方。
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状,具有温通遣邪的作用。
第五名:《外台秘要》牛黄解毒丸《外台秘要》是明代医学家王肯堂所著的一本名医传记,其中收录了大量名方,牛黄解毒丸即为其中之一。
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
第六名:《本经逢原》逢原散《本经逢原》是医学家徐祖作于明代的一部中医经方著作,其中收录了逢原散,是抗病毒、抗菌作用非常强的经方之一。
逢原散常用于治疗感冒、喉咙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第七名:《千金方》四物汤《千金方》是中医急救学的经典之作,收录了多种经方。
其中四物汤是一种补血养颜、调理月经的经方,对于妇女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第八名:《证治准绳》小柴胡汤《证治准绳》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小柴胡汤是其中一种经典的解表剂。
小柴胡汤常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咽喉痛等风寒感冒症状。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4b2e7a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9.png)
古中医十大名方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古代,中医医生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些古中医名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瑰宝。
下面,我们将介绍古中医学的十大名方。
1. 人参麻黄汤人参麻黄汤是经典的古中医名方之一。
它由人参、麻黄、桂枝、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人参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寒热不均、胸闷、咳嗽等症状。
2. 四逆散四逆散是由吴茱萸、附子、干姜、甘草等组成的名方,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胃脘、四肢怕冷、脉沉等症状。
四逆散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祛瘀的作用。
3.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抑郁、烦躁、胸胁疼痛等症状的古中医名方。
它由柴胡、芍药、黄芩、甘草等药材组成,可以疏肝理气,调和阴阳。
4. 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汤是古代治疗热毒病的名方,由黄芩、黄连、石膏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口舌生疮、疮疖肿痛等症状。
5.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一种滋补古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党参等药材组成。
它可以补气养血,益气固表,常用于治疗气虚、血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6.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调理女性月经的古中医名方,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可辅助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7. 温胆汤温胆汤是一种古代治疗胆虚寒滞引起的胆囊疾病的名方。
它由人参、茯苓、泽泻等药材组成,具有温胆通经、化痰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
8.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泻等症状的名方。
它由熟地、山药、山萸肉等药材组成,可以补肾养阴,固精止泻。
9. 麦冬羊肉汤麦冬羊肉汤是古代治疗肺燥咳嗽的名方。
它由麦冬、羊肉、沙参、麦芽等组成,具有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可缓解因肺燥引起的干咳、咽干等症状。
10. 桂枝汤桂枝汤是古中医名方中最著名的一方,由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等组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00首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00首](https://img.taocdn.com/s3/m/9397e38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8.png)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00首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9)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棟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墨早莲500【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昡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橋红各五两(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鸟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社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功用】健牌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相霍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白术15云等12当归10川10白芍10熟地12我甘草5生菱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2006年11月04日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桂枝汤【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
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风寒.【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特征】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二陈汤【组成】半夏8.0g,茯苓5.0g,生姜2.5g,陈皮8.0g,炙甘草2.5g【功用】燥湿化痰、止呕健胃。
【主治】胃中寒湿、痰浊、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脾胃不和等。
【特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梅尼尔氏综合症。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 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组成】龙胆草8g 黄芩9g 桅子9g 泽泻10g 木通4g 当归8g 生地8g 柴胡8g 生甘草5g【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特征】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
病人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者是妇女带下黄臭等,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亦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取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4.使用注意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g 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10g【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特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苓桂朮甘汤【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10g 灸甘草6g【功用】健脾利水,温化痰饮。
【主治】中焦阳虚,水饮内停的痰饮病【特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者。
温经汤【组成】吴茱萸9g 桂枝6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丹皮9g 阿胶9g (烊化)麦冬9g 党参9g 甘草6g 半夏9g 生姜3片。
【功用】温经祛瘀,养血调经【主治】用于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
【特征】小腹冷痛,月经量多、淋漓不止,月经延期日暮发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
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夹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碍者。
4. 使用注意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六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9g 白术9g 茯苓去皮9g 甘草炙6g,陈皮9g 半夏12g【功用】健脾止呕.【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特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症.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18g 人参8g 炙甘草9g 白术15g 当归6g 陈皮6g 升麻6g 柴胡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特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术、功能性低热。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 使用注意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十全大补汤【组成】人参10g 白术15g 云苓12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2g 炙甘草5g 生姜3片大枣5枚黄芪15g 肉桂9g【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
【特征】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归脾汤【组成】白术15g 茯神12g 龙眼肉12g 黄芪12g 酸枣仁12g 人参9g 木香8g 炙甘草5g 远志肉8g 当归10g 生姜5片大枣2枚【功用】补血益气,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血气两虚,脾不统血。
【特征】心脾血气两虚证,证见心悸,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乏食少。
病人面色萎黄,舌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诸如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经期超前,月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象细者。
四物汤【组成】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0g 川芎8g【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
【特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
【特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
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知柏地黄丸【组成】熟地18g 山萸肉12g 山药15g 泽泻9g 云苓12g 丹皮9g 知母6g 黄柏6g【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
【特征】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证。
小建中汤【组成】芍药18g 桂枝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饴糖30g.【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特征】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临床应用及研究】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又为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