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防护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壳运动,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中,建筑物是最常见的人类破坏和安全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1.1 建筑物结构的易损性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地震的反应能力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通常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而砖混结构和木结构的建筑物则较为脆弱。
此外,建筑物的年代和建筑质量也会影响其抗震性能。
1.2 地震引起的震动破坏地震的主要破坏途径是震动,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建筑物产生惯性力、失稳、屈曲和破坏等后果。
大地震的持续时间较长,地震波的振幅较大,给建筑物结构带来更大的破坏威力。
1.3 地震引起的地基液化在某些情况下,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引起地基液化,这是由于土壤中的饱和水分被挤压而失去支撑性,使得建筑物的地基失去承载能力,导致结构的破坏。
二、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防护措施2.1 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其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具备较好的抵抗力和延迟破坏的能力。
其中包括合理选取结构形式、增加抗震构件、设置防护系统等。
2.2 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时,可以采用密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承担大部分的地震荷载,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3 加固和改造现有建筑物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物,可以通过进行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手段包括增加钢筋、加固柱子、加固楼板和墙体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2.4 地基处理和加固对于存在地基液化问题的区域,可以采取一些地基处理和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下加设振动器、注入加固剂或增加地基密实度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三、建筑物结构的破坏与防护的案例分析3.1 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1 次 生效 应 破 坏 . 3 移 和 层 间 位 移 分 别 不 宜 大 于 楼 层 两 端 弹 性 水 平 位 移 和 层 间位 移 平 在 特 定 的地 质 、 境 条 件 下 , 震 可 能 引起 崩 塌 、 坡 或 泥 石 流 均值 的 15倍 。此外 , 环 地 滑 . 可通 过设置防震缝将复杂 的建筑结 构体 划分 等 次生 灾 害 。 陡 峭 的 山 区或 丘 陵 地 带 , 碎 的岩 石 和 松 散 的 表土 可 为较规则 的单元。 在 破
能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振动 与下 卧的岩土层脱离 , 从而发生次生灾害 : 34 非结 构 件 的 安 全 。 如果地震前发生大量、 长时间降水 , 更易发生该类灾害。规模 巨大 的 出于 犯 人 的安 全 和 管 理 需 要 , 舍 设计 时 应 尽 量 采 用 非结 构 件 。 监 崩 塌 和 滑坡 灾 害 可 能摧 毁 地 面 的 建筑 物 , 埋坡 下 的居 民点 , 成 大 必须 使用 非结 构 件 应 满 足 如 下要 求 : 掩 造
防震 设 计 目标 和 特 点 。 关 键 词 : 震 监舍 地
一
摘要 : 论文通过地震破 坏建筑 物的原 理和监舍特点分析 , 出了监舍的 提
服极限 ; 此时岩石或土层不再具 有完全弹性 , 将产 生永久变形 , 进而 的整体性 , 在两个主轴方 向上的动力特性应接近。 对于监舍 , 建筑 的 导 致地 基 承 载 力 下 降甚 至 丧 失 , 基产 生 变位 、 动 。 虽 然 地 基破 坏 立 面 或 竖 向剖 面 应 规 则 , 构 的侧 向 刚 度 应 均 匀 变 化 , 向抗 侧 力 地 移 结 竖 消 耗 了地 震 波 的 能量 , 小 了震 动 对建 筑 物 的破 坏 ; 地 基 失 效 同 时 构件 的界面尺 寸和材料 强度 应 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 减 但 避免抗 侧力结构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作者:彭中进罗伟刘颖姣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2010年第03期摘要:论文通过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理和监舍特点分析,提出了监舍的防震设计目标和特点。
关键词:地震监舍防震设计0 引言云南省是我国地震灾害的高发地区。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强破坏性地震56次,其中有15次发生在云南,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为保证在押犯人的生命安全,在监舍设计时必须对予以考虑。
1 建筑物破坏原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种因素:振动破坏、地基失效破坏、次生效应破坏。
1.1 振动破坏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通过基础传递到建筑物上,引起建筑物本身的振动。
建筑物一般是按静力设计和建造的,耐受振动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度,其破坏程度取决于地震力的大小;但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复杂,破坏程度常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包括地震波频谱组成和延续时间,建筑物的材料性质,动力特性,以及地基条件和地形等环境因素。
1.2 地基失效破坏当地基强度较小或加速度很大时,地表层或下垫层可能达到屈服极限;此时岩石或土层不再具有完全弹性,将产生永久变形,进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丧失,地基产生变位、移动。
虽然地基破坏消耗了地震波的能量,减小了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地基失效同时又造成另一种灾害,如建筑物下沉、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水平变位,进而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
1.3 次生效应破坏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震可能引起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陡峭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破碎的岩石和松散的表土可能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振动与下卧的岩土层脱离,从而发生次生灾害;如果地震前发生大量、长时间降水,更易发生该类灾害。
规模巨大的崩塌和滑坡灾害可能摧毁地面的建筑物,掩埋坡下的居民点,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如果滑坡或崩塌造成河道阻塞,还有可能引发水灾;而大型水体下及附近发生的大规模崩滑,也会对坝体及周边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极大。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地震影响以及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
一、地震的影响地震是由于地壳发生破裂或接触面发生滑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其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破坏:地震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如结构的位移、变形以及部分或完全塌陷。
2. 负荷增加:地震震动会给建筑物带来额外的负荷,如地震荷载和惯性荷载,这可能导致结构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
3. 断裂和倒塌:地震可能导致土地断裂和土地滑移,进而引发建筑物倒塌。
二、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下几个要素在抗震设计中至关重要:1. 结构合理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合理,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使用适当的材料以及进行正确的构造连接。
2. 抗震准则: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抗震准则和规范,以确保建筑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地震的影响。
3. 基础稳固性:建筑物的基础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确保在地震时能够有效地分担和抵消震动力。
4. 结构耐力: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和构造应保持足够的耐力,以应对地震时可能遭受的巨大力量。
5. 隔震与减震技术:利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指的是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采用减震器降低位移和加速度;减震则是通过添加减震装置或采用柔性材料来减小地震荷载。
6. 预制化建筑:预制化建筑可以提高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从而增加其抗震性能。
7. 定期维护:建筑物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结构和连接件的完好性,及时修复潜在的问题。
结论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不容忽视,因此,抗震设计是建筑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只有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符合抗震准则和规范、稳固的基础、耐力强的材料、隔震与减震技术的应用,以及定期维护,我们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地震是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自然灾害,它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破坏。
本文将讨论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并探讨预防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影响。
一、建筑物破坏地震能够直接对建筑物产生破坏,尤其是在地震波作用下,特别是高强度地震。
地震波的强烈振动会导致建筑物发生倒塌、倒斜或部分损坏等情况。
常见的建筑物破坏形式包括结构破坏、墙体倒塌、楼板垮塌等。
首先,对于结构破坏来说,主要指建筑物的结构承受不住地震波的冲击而导致发生破坏。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质量不佳、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
在地震前,如果建筑物的结构不符合地震安全要求,那么一旦地震发生,其造成的破坏将更加严重。
其次,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墙体倒塌。
大多数建筑物的稳定性依赖于墙体的支撑作用。
然而,地震波可以使墙体发生剪切和压力,从而导致墙体的倾斜和倒塌。
尤其是在旧城区,一些历史建筑的墙体结构往往较为脆弱,更容易受到地震的损害。
最后,楼板垮塌也是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一种破坏形式。
楼板的垮塌会导致楼层之间的坍塌,对人员造成伤害甚至伤亡。
这主要是由于楼板承受不住地震波的冲击而发生破坏。
二、基础设施破坏除了建筑物,地震还会对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管道等,它们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破坏基础设施可能导致交通中断、供水中断、能源中断等问题,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困难。
首先,道路破坏是地震常见的现象之一。
地震波的震动可以导致道路塌陷、沥青路面破碎等,从而阻碍车辆的通行。
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道路维护成本较高,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使得道路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
其次,桥梁的破坏也是地震带来的重要影响。
地震波振动会对桥梁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使得桥墩发生位移、梁体断裂等。
当桥梁发生破坏时,会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
最后,地震还可能导致供水、供电和供气等基础设施的破坏。
地震波震动对管道系统产生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管道断裂,从而导致供水中断。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
建筑中的地震与抗震设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地震问题,以及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地震是由地壳中地质构造失衡引起的地表振动现象。
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与破坏性成正相关,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的力学效应。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破坏:地震产生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结构的震动,长时间或大幅度的振动可能会引发结构破坏,如倒塌、裂缝等。
2. 非结构性破坏:地震振动还会影响建筑物的非结构性元素,如墙壁、玻璃、装饰物等,导致这些元素的破碎或脱落。
3. 地基液化:地震振动会引起地下水饱和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骤增,导致地基液化现象,进而使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降低。
二、抗震设计原则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建筑物应能够在一定震级的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避免倒塌和崩溃。
因此,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要符合相应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2. 韧性:韧性是指抗震结构在遭受地震作用时能产生适量的延性变形,从而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破坏程度。
常见的提高韧性的方法是采用可延性的材料和构造形式,如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等。
3. 稳定性:建筑物应具备稳定性,避免产生不稳定的倒塌机制。
设计中需要合理分布和设置结构支点,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始终保持稳定。
三、抗震设计方法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强度设计法: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震区划、地震烈度和结构形式,确定相应的设计地震力参数,以保证结构的强度达到要求。
2. 动力特性分析法:通过对建筑物的固有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了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包括周期、振型等。
在设计中,需要注意调整结构刚度和附加阻尼比,以控制结构的振动响应。
3. 细部构造设计:对结构的细部构造进行设计,以确保连接节点和构造部位的抗震性能。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及抗震设计研究
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及抗震设计研究地震是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地球上的各类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种自然力量的释放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抗震设计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主要源于地壳的震动。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沿着地壳传播,与建筑物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系列动力响应。
这种响应会在结构内产生变形和力的集中,引起构件的断裂甚至整体的倒塌。
因此,抗震设计是为了降低地震产生的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地震力来源。
地震力主要有地震作用、风作用和雪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
其中,地震作用是最重要的,因为地震产生的力和振动更加剧烈。
为了应对这种载荷,结构设计师会考虑采用适当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抗震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防止结构由于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力对建筑物的破坏。
工程师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韧性,以抵抗地震产生的力矩和剪力。
此外,适当的支撑系统和抗震控制装置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抗震设计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深入探究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方案。
其中,基础设计、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都是关键的研究领域。
在基础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地震波作用下的土壤液化和土壤侧向扩张是导致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基础结构,采用适当的地基加固技术,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耐震性能。
目前,常见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这些结构体系在抵抗地震作用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这些结构体系。
材料选择对抗震设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强度混凝土、钢材和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浅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及建筑减震防震措施
浅析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及建筑减震防震措施姓名:王涛班级:土木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有了大概的了解。
我对建筑防震减震方面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陈老师的介绍以及我查阅的相关资料,浅析一下本人对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以及建筑物减震防震方面的认识。
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一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亿美元。
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大地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如果发生在城市或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
我国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
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
另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建国头20年中,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错,埋设不合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能力脆弱,潜在着很大的隐患。
广大农村多属土、石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更差。
据估计,地震若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口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
譬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救灾花了6亿多元,重建用了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造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
去年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总数近40万之多,其中遇难者近8万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人民币,其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
建筑安全知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抗震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安全知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抗震
建筑设计原则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毁坏。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非常重要,也是建筑安全的基础。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的震源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到建筑物,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振动:地震波传递至建筑物,会使建筑物产生振动,振幅和振频取决于地震波的强度和建筑物自身的特性。
2.应力:振动会使建筑物产生应力,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建筑物的结构、质量和地震波的特性相关。
3.破坏:当建筑物的应力超过其承受力时,就会发生裂缝、坍塌等破坏现象,严重时会危及人身安全。
抗震建筑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抗震建筑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建筑结构的强度要足够,能够承受地震波的冲击。
2.建筑结构要有足够的稳定性,能够保持形状不变。
3.建筑物的柔度要足够,能够吸收地震波的能量。
4.建筑物的质量要足够大,能够抵抗地震波的力量。
5.建筑物的地基要扎实,能够承受地震波的载荷。
为了实现以上原则,抗震建筑设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在结构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根据地震波的特性和建筑物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
2.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标准的建造工艺,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强度、稳定性和柔度达到要求。
3.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维护,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和设备的完好性,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
总之,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建筑安全的基础,抗震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建筑物在遭受地震冲击时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与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地震的影响下,建筑物往往成为受害者之一,其结构承受的力量可能超出设计时预计的负荷,从而导致严重的破坏和甚至崩塌。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震会产生巨大的水平力。
这种水平力通常由地震波产生,对建筑物产生摇晃和振动,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
当水平力超过建筑物的承重能力时,建筑物就有可能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其次,地震还会引起建筑物的地基沉降和土体液化。
由于地震波的影响,地基会沉降或出现裂缝,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和损坏。
同时,当土壤处于液态状态时,其承载能力会急剧降低,加剧了建筑物的破坏。
第三,地震还会使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变形。
由于地震波的振动作用于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物往往会发生剪切、弯曲和扭曲等变形,从而引起脆性破坏。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实施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受损害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建筑材料、地基环境和地震波特性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改造,选用适当的建筑材料,以及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和工艺。
首先,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
建筑物的结构应该具有良好的静力和动力性能,以便减少地震时的变形和破坏。
这通常涉及到建筑物的布局、支撑结构和支撑杆件的选择等方面。
其次,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抗震设计中,应该优先选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结构等。
同时,建筑材料的质量也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和验收。
第三,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基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的地基环境对其抗震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物的地基应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便在地震时能够承受地震波的作用。
地震灾害下建筑物破坏机理及令人关注的问题
地震灾害下建筑物破坏机理及令人关注的问题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震中及周边地区的建筑物会因地震波的横向和纵向振动而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人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也需要在不断加强。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灾害下建筑物破坏的机理,探究其中的原因,以及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一、弹性和非弹性破坏建筑物的破坏可以分为弹性和非弹性破坏。
建筑物在受到地震波作用时会产生弹性变形,这种变形是可逆的,一旦地震波结束,建筑物就会恢复原状。
但是,如果地震波的能量足够大,建筑物会发生非弹性破坏,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
例如,墙体的破损、柱子变形等。
二、建筑物破坏的原因建筑物在地震波的作用下,主要是由于地震波产生的地震力和建筑物结构本身的不合理设计所致。
在设计建筑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地震波的作用力,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在设计中应考虑到该地区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
大地震波的作用力会导致破坏机理不同于小地震波。
除此之外,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也是影响破坏机理的重要因素。
建筑物的结构复杂度、材料的选择、建筑物的高度、宽度等都会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例如,高层建筑外墙外挑、框架结构和悬挂式结构被认为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地震波相对于这些结构容易产生横向振动而导致破坏。
另外,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破坏模式,例如地面的结构、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变化等都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三、令人关注的问题除了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和设计等问题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一些与地震相关的问题。
比如,灾后重建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同的地区需要根据地震波的情况来制定抗震设计标准,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灾后救援的相关工作,及时组织人员和资源进行应急处理,避免灾情加重。
另外,我们需要重视震中附近的场所因灾开放的风险控制工作。
在灾后,各种场所可能会因检测问题、资金原因或者官僚主义繁琐的手续等原因,导致未经检查、未经加固就重新开放,造成了安全隐患。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与抗震设计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与抗震设计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它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
建筑是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场所,而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常常是致命的。
因此,抗震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和抗震设计的常见方法。
一、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地震是由地下的断层运动带来的,震波会通过地面传播到建筑物,产生水平、垂直和旋转的地震反应,从而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波的水平振动会对建筑物产生强烈的横向力,导致建筑物产生侧向移动和变形,这种效应被称作“地震偏心力”。
2. 地震动的剪切力会导致建筑物产生抗剪扭转和抗扭转的能力削弱,导致建筑物振动角速度的增加。
3. 地震波的垂直振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和地基产生影响,可能会导致地基侵蚀、沉降或剪裂,从而使建筑物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二、抗震设计的常见方法针对建筑结构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的地震条件,抗震设计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一般情况下,抗震设计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采用加强结构设计。
这种方法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添加一些强度和刚性元素,如加强墙、加强柱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2. 采用减震措施。
在建筑物的结构中设置减震器,当地震发生时,减震器会消耗一部分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建筑物的损伤。
3. 设计抗震层。
在建筑物的地下部分设置一层较加完整的混凝土结构,以分担地震偏心力和抗剪力,从而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4. 采用防震支撑与抗震墙。
该方法主要是针对钢结构的建筑,通过设置一些措施,如防震支撑和抗震墙等,加强构造抗震能力,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5. 采用数值分析和试验研究。
使用计算机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抗震研究和分析,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构设计方法。
三、结论地震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设计建筑物时,必须考虑不同的地震条件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采用合适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与规避措施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与规避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给人类带来数百年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对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影响。
如何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是建筑师们一直以来的难题。
本文将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入手,探讨如何规避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一、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地震能够对建筑物产生影响是因为建筑物是可以振动的结构体系,所以地震会给建筑物带来振动。
据研究显示,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有以下几点:1、破坏结构体系地震会使建筑物产生摆动,从而使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产生扭曲、变形、破坏等,进而导致建筑物整体倒塌。
2、损伤建筑部件地震的地面振动能够使建筑物产生横向力、重力、剪切力等,从而损伤建筑物内部各个部件,例如砖、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等。
3、导致地基塌陷地震产生的振动可以导致地基塌陷,从而使建筑物发生倾斜、崩塌等问题。
4、影响地下管网地震的振动还可以影响到地下的管网,如水管、天然气管道等,从而加剧地震的破坏程度。
二、规避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建筑师们正在不断探索和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地震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规避措施:1、加建筑物抗震强度建筑师们在建筑的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体系进行加固,例如增加混凝土墙、加强钢筋混凝土柱和梁等。
2、用轻质材料轻质材料比重较轻,容易振动消散,因此在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们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如轻钢结构、轻质隔墙、轻质隔断、轻质石膏板等。
3、建设地震支撑系统地震支撑系统包括减震器、缓冲器、加固桥墩等,可以通过消耗和减缓地震能量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
4、增加安全出口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建筑师们还会增加安全出口,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地震期间,人员可以通过安全出口安全地撤离建筑物。
总之,地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无法挽回。
因此,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地震对建筑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建筑师们切实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将地震对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地震影响建筑物
地震影响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地壳运动,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地震发生后,建筑物的破坏是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影响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包括建筑物受损的原因、如何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性以及应对地震风险的措施。
1.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机制地震引发建筑物受损的主要机制包括振动、液化和地震引发的地质滑坡。
振动是最常见的机制,当地震波传播到建筑物时,建筑物会随之振动。
这种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元件受到额外的应力,从而可能导致墙壁开裂、柱子弯曲或倾斜,以及地基的沉降。
振动的幅度和频率取决于地震的强度和距离震中的距离。
液化是另一种破坏建筑物的机制,通常发生在含有大量地下水的地区。
地震波传播时,地下水可以使土壤变得类似液体,导致建筑物的基础失去支持,从而引发倒塌。
地震还可以引发地质滑坡,这会导致建筑物被滑坡物体埋没或破坏。
2. 建筑物的地震抗性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建筑工程师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地震抗性。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策略:- 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师和工程师使用抗震设计原则来设计建筑结构,包括使用强大的支撑系统、加固墙体和柱子,以减少地震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 基础设计: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应考虑地震力的作用。
深基础、地下墙和桩基是一些常见的基础类型,可用于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性。
- 结构材料:使用高强度和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木材,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性。
- 建筑物连接:建筑物中的连接件,如螺栓和焊接,也需要特别设计以确保在地震时不会断裂或松动。
3. 地震风险评估在建筑物的地震抗性方面,关键的一步是进行地震风险评估。
这种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建筑物所面临的地震危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评估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的位置、频率和强度将影响地震风险。
地震烈度图和地震历史数据对于评估地震危险性非常重要。
地震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地震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地震是自然界最为猛烈的地球现象之一,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中,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旨在加深对这一重要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一、地震的影响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物产生影响:1. 结构破坏: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直接作用,可能引起建筑物部分或整体的破坏,甚至倒塌。
2. 建筑震动:地震产生的地面震动会传递到建筑物内部,引起建筑物的摇晃或振动,影响人们的正常活动。
3. 地基液化:地震引发的地面震动会对地基产生巨大压力,可能导致土壤液化,进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二、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地面震动的冲击,保持结构的稳定。
2. 抗震能力评估:进行地震系数计算和地震荷载估算,全面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设计满足抗震需求。
3. 设计标准符合性:依据国家相关抗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符合规范要求,提高抗震性能。
三、抗震设计的关键因素实现有效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地震研究: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地震的深入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了解地震的发生机理、地震波传播特性等,可以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构设计:合理的结构设计是抗震设计的核心。
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选择、连接方式等都需要考虑地震影响,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地基处理:优质的地基是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基础。
通过正确的地基处理措施,如加固、加厚、排水等,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 抗震设备:建筑物应配备抗震设备,如减震器、阻尼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
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分析
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分析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造成的影响极为严重。
地震引起的能量释放能够引发建筑物的倒塌、结构损坏,甚至对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对于减轻灾害损失、提高抗震能力以及灾后重建至关重要。
首先,地震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及材料造成影响。
地震的震源释放出的地震波会在传播过程中对建筑物产生巨大的振动力。
这种振动力会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分布,导致建筑物发生扭转、倾斜等破坏。
特别是那些没有足够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往往容易遭受破坏。
此外,地震振动还会对建筑物的材料造成疲劳损伤,导致其性能下降,进而加速结构崩溃的过程。
其次,地震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站等公共建筑物,它们对城市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地震会对道路地基、桥梁支撑结构及水电站的水域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破坏。
沉降及液化现象对土壤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基础设施的崩溃和破坏。
这将直接导致交通瘫痪、断电、供水中断等灾难性后果,给整个城市的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另外,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地震往往会引发山体滑坡、地裂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这些灾害将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改变,进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
例如,山体滑坡可能会摧毁建筑物,地裂缝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地基的不稳定,泥石流可能会淹没建筑物。
这些次生灾害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及基础设施造成的破坏程度,给灾区的安全和恢复重建带来更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提高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势在必行。
这需要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及日常维护过程中充分考虑地震因素。
例如,采用适合地震区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加固现有建筑物、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因素,避免兴建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或者采取增强基础设施稳定性的措施。
地震灾害影响下的建筑抗震设计分析
地震灾害影响下的建筑抗震设计分析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地震灾害影响下的建筑抗震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地震灾害对建筑的破坏形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结构倒塌这是地震破坏中最严重的形式,往往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结构倒塌通常是由于建筑物的整体强度不足、结构体系不合理或关键构件失效等原因引起的。
2、墙体开裂地震波的作用会使墙体产生裂缝,严重时会导致墙体失去承载能力,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梁柱节点破坏梁柱节点是结构中的关键部位,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剪切破坏或锚固失效,从而影响结构的传力性能。
4、基础不均匀沉降地震可能导致地基土发生液化、滑移等现象,引起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进而使上部结构产生裂缝甚至倾斜。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有效抵抗地震的破坏,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建筑结构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抵抗地震作用,各构件之间应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确保地震力能够合理地传递和分配。
2、规则性原则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突变和不规则的情况,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和应力集中。
3、多道防线原则结构体系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和剪力墙、框架结构中的梁和柱等,当第一道防线破坏后,后续防线能够继续抵抗地震作用,提高结构的抗震可靠性。
4、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中,应使柱子的抗弯能力大于梁的抗弯能力,梁的抗剪能力大于其抗弯能力,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避免出现柱子先于梁破坏的不利情况。
三、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要素1、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是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
应避开地震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选择坚硬、稳定的地基土,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建筑物破坏原因分析以及加固技术综述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引起了大量建筑物的破坏,这部分是因为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和连锁反应导致的。
然而,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中相对较好地承受了冲击,这得益于预防性的地震设计和加固技术的应用。
在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动力学因素:地震动力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的震级、震源位置和震中距离等因素都与地震动力学有关。
大地震所造成的地面加速度和速度变化会引起建筑物的摇晃和变形,从而导致破坏。
2.结构设计因素: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决定其抗震性能的关键。
一些建筑物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地震力的作用,结构设计不合理、刚度不足、抗震能力不强,容易在地震中破坏。
此外,一些老旧的建筑物在建造时没有遵循抗震设计规范,也容易受到地震的损害。
3.施工质量因素:施工质量是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建筑物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其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如果施工工艺不规范、材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都会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破坏。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加固技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常用的加固技术包括:1.钢筋混凝土加固:通过在现有建筑物的结构中添加钢筋和混凝土,增加其承载力和刚度,提高抗震性能。
2.钢结构加固:在现有建筑物结构中添加钢结构构件,使其承载力和抗震能力得到加强。
3.预应力加固:通过在现有建筑物的结构中施加预应力,提高抗震能力和结构的稳定性。
4.土木加固:通过改变土体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增强土体的抗震性能。
除了以上技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加固技术,如隔震、减震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总结起来,汶川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破坏主要是由于地震动力学、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加固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加固、预应力加固、土木加固等。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抗震设计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及抗震设计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而又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和建筑物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地震产生的震动力量往往具有巨大的能量,足以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崩塌。
因此,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 结构破坏:地震的震动力量会使建筑物内部结构产生破坏,如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开裂、破碎、断裂等。
这种破坏会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下降,无法承受地震力量,从而造成崩塌或部分坍塌。
2. 倾斜和位移:地震震动会使建筑物产生倾斜和位移,导致结构失去平衡,进而引发结构破坏。
建筑物的倒塌通常是由于地震引起的结构破坏导致的,如柱子、梁、墙体等承重构件的破坏。
3. 非结构破坏:地震还会引起建筑物非结构部分的破坏,如墙面、窗户、天花板、设备等的脱落、破碎等。
这些非结构破坏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逃生通道和安全设备的功能造成影响。
了解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后,下面我们来看看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
1. 抗震设计与规范: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保证其抗震性能的关键。
设计师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基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形式、材料和结构参数,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此外,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符合安全要求。
2. 结构加固与改造:对于已经存在的老旧建筑物,可以通过结构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加固措施可以采用增设剪力墙、加固柱子和梁、设置钢筋混凝土套筒等方式,增强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提高抗震性能。
3. 非结构部分的防护:除了结构部分,建筑物的非结构部分也需要进行抗震防护。
可以采用加固墙面、加装抗震支撑、设置防震装置等方式,确保非结构部分在地震时能够稳定并不脱落。
4. 安全疏散设施与应急预案:建筑物应配备完善的安全疏散设施,如紧急疏散通道、逃生楼梯、避难层等。
此外,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疏散、救援和医疗救护等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地频发的地震灾害,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越发重视。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考虑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
本文将从地震的危害性、抗震设计的意义、抗震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现代建筑中的抗震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地震的危害性地震是由地表以下的地壳运动引起的,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作用上。
一方面是地震波的振动作用,它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周期性的横向和纵向振动。
另一方面是地震波的地面运动作用,它会使建筑结构受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推挤、拔起和扭曲。
这些作用会导致建筑结构的破坏和倒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抗震设计的意义抗震设计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和倒塌,从而提高人们在地震中的生存率和避免财产损失。
2. 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
抗震设计能够减少地震灾害对生产设施、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从而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
3. 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抗震设计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和修复的成本。
三、抗震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抗震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力的计算与分析。
根据地震活动的地震动力学特征和建筑结构的动力学特性,采用地震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和分析地震力,并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
2. 抗震设计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技术。
根据建筑结构的功能需求和抗震性能要求,设计抗震结构形式和采用相应的构造技术,如加固墙、减震装置、剪力墙等。
3. 抗震设计的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
选择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和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4. 抗震设计的检测和监测。
在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各个阶段,进行抗震设计的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抗震性能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对建筑物破坏的原理分析与监舍防震设计
论文通过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理和监舍特点分析,提出了监舍的防震设计目标和特点。
标签:地震监舍防震设计
0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地震灾害的高发地区。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强破坏性地震56次,其中有15次發生在云南,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为保证在押犯人的生命安全,在监舍设计时必须对予以考虑。
1 建筑物破坏原理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种因素:振动破坏、地基失效破坏、次生效应破坏。
1.1 振动破坏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通过基础传递到建筑物上,引起建筑物本身的振动。
建筑物一般是按静力设计和建造的,耐受振动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度,其破坏程度取决于地震力的大小;但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复杂,破坏程度常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包括地震波频谱组成和延续时间,建筑物的材料性质,动力特性,以及地基条件和地形等环境因素。
1.2 地基失效破坏
当地基强度较小或加速度很大时,地表层或下垫层可能达到屈服极限;此时岩石或土层不再具有完全弹性,将产生永久变形,进而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甚至丧失,地基产生变位、移动。
虽然地基破坏消耗了地震波的能量,减小了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但地基失效同时又造成另一种灾害,如建筑物下沉、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水平变位,进而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
1.3 次生效应破坏
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地震可能引起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在陡峭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破碎的岩石和松散的表土可能由于地震所产生的振动与下卧的岩土层脱离,从而发生次生灾害;如果地震前发生大量、长时间降水,更易发生该类灾害。
规模巨大的崩塌和滑坡灾害可能摧毁地面的建筑物,掩埋坡下的居民点,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和伤亡;如果滑坡或崩塌造成河道阻塞,还有可能引发水灾;而大型水体下及附近发生的大规模崩滑,也会对坝体及周边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
2 监舍防震设计目标
建筑物防震设计是指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防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抗震设防必须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根据建筑物结构遭到不同烈度地震的影响,确定结构、构建、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总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2.1 小震不坏——遭遇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2.2 中震可修——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2.3 大震不倒——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预估的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 监舍的防震设计
监舍是监狱内部用于犯人住宿的建筑,一般为多层钢筋混能土建筑。
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性,监舍的防震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合理选择地基基础
监舍数人员密集型建筑,防震要求较高,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3.1.1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3.1.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如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3.1.3 地基为软弱黏土岩、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其他严重不均匀条件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3.1.4 合理选择建筑环境,避免地震时发生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构成伤害,如避免将监舍建在松软的山坡上或陡峭的坡脚下。
3.2 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建筑物的设计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对于较大的建筑结构,应布置多道抗震防线,且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
或塑性变形集中。
结构件方面,应合理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横筋,避免剪切破坏限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限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限于构件破坏;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构件间的连接也应保证足够的强度,要保证:节点的破坏不先于所连接的构件;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先于所连接的构件;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3.3 建筑体型简单对称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应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两个主轴方向上的动力特性应接近。
对于监舍,建筑的立面或竖向剖面应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应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界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应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如果建筑平面不规则,其空间结构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
此外,可通过设置防震缝将复杂的建筑结构体划分为较规则的单元。
3.4 非结构件的安全
出于犯人的安全和管理需要,监舍设计时应尽量采用非结构件。
必须使用非结构件应满足如下要求:
3.4.1 建筑非结构件和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4.2 附着于楼面结构的非结构构件必须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破坏其他重要设备;
3.4.3 围墙或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导致的结构破坏(围墙破坏可能导致犯人大规模出逃等监狱安全事故)。
3.5 消能减震设计由于云南出于高强地震频发地区,而监舍又属于需重点保护的单位,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对消能减震予以考虑。
消能减震设计时,应根据罕遇地震下的预期结构位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消能部件。
消能部件一般由消能器及斜撑、墙体、梁或节点等支撑构件组成。
消能器有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或其他类型;消能部件可根据需要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设置。
4 研究结论
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4.1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原理主要有振动破坏、地基失效破坏和地震次生效
应破坏;
4.2 监舍一般为多层钢筋混能土建筑,容纳人员多,其用途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防震设计的特殊性;
4.3 监舍防震设计能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4.4 根据监舍防震设计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防震设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