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临《兴福寺半截碑》赏析
白蕉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人。
本姓何,名馥,字远香,笔名白蕉,号旭如,别署复翁、复生、济庐等,别署云间居士等。
为近代海派艺术代表人物之一。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
诗论亦富创见,诗名蛮声文坛,写兰尤享盛誉,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和徐悲鸿、邓散木被称为“艺坛三杰”,且有“白蕉兰、(申)石伽竹、(高)野侯梅”三绝之誉。
书法以“二王”为宗,兼取欧、虞诸家,超逸绝尘,冠绝时人。
亦擅篆刻,虽不常作,而高古绝伦,深入汉印堂奥,其自用印均出于己手。
为人秉性耿直,散澹自然,重品德而轻名利,以“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作座右铭。
一生清贫,常“于黑墨白米之间每相为短长”。
白蕉是民国书家中最典型的帖学代表人物,与其他人不同,白蕉更加深入地研究了二王及魏晋尺牍,在系统内进行革新,追溯至魏晋书风,纠正帖学末流弊端。
靠独立高洁的品格和高超的书法水平,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回归纯朴,汲取魏晋书风之精髓,将魏晋文士的高妙意趣化入寻常琐事且恰到好处,其神态直逼二王。
白蕉非拜名师传授,实为自学自悟。
白蕉取法晋人的第一条路径是由唐人溯源晋人,这是一条捷径,其早年学书初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与此同时对褚遂良、陆柬之等人法书也颇为用心。
师法“二王”,首要师其笔法,唐人对晋人的笔法保存可信度较高,白蕉走此捷径,不失为一上策。
除了学习唐人,白蕉涉猎广泛,同时对五代杨凝式、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王宠等人法书皆有钻研,真可谓汲取百家之长。
其成熟书风更是融会《鸭头丸帖》、《鹅群帖》诸书貌,现存白蕉墨迹法书主要有《自书诗册》、《兰题杂存卷》等。
其书学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 初成面目,师法欧虞1940年左右,初成面目:以《行书桃花源记》图表1为代表,这一阶段作品有着明显的欧虞楷书风貌。
欧虞基础。
欧阳询的楷书从隋碑而来,虞世南是智永弟子,但欧虞楷书从用笔到结体都不无相似之处。
而白蕉其他行书,则似乎虞体的成分多些。
现代帖学大家白蕉(下)
现代帖学⼤家⽩蕉(下)原稿:现代帖学⼤家⽩蕉下曹利华乔何意与理,更重意。
韵的实践在晋代,⽽韵的理论却在宋代。
我们知道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是北宋的意与理,更重意。
黄庭坚。
他说:“凡书画当观韵。
”“若论韵胜,则右军、⼤令之门谁不服膺?”清代刘熙载说:“黄⼭⾕论书最重⼀‘韵’字,盖俗⽓未脱尽者,皆不⾜以⾔韵也。
”⽽正是这个提出“韵”的理论的宋代,却崇尚“意”。
“尚意”书风坚定提倡者苏轼是这样说的:“吾书虽不佳,然⾃出新意”,“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韵”与“意”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呢?“韵”与“意”都具有感性的特征,但是“韵”更多的是⼀种⾮⾃觉状态,⽽“意”却是⼀种⾃觉状态,他包含着更多的理性因素和⽂化内涵。
因此它能提出晋代所能感知⽽在理论上⽆法概括的“韵”这个概念,⽽他们所追求的却是更有⽂化内涵的“意”境。
我们说⽩蕉的书法正是在唐法的基础上,将晋韵与宋意统⼀了起来。
我们欣赏⼀下代表⽩蕉最⾼⽔平的《兰题杂存》长卷,答案就清楚了。
胡传海在出版后记中称:“疏宕处采⽤了《平安、何如、奉橘帖》的安详舒逸的布局⽅法;流荡处表现了《得⽰帖》、《鸭头丸帖》势如滚珠的转承技巧;跌宕处嫡传了《⼆谢帖》顿挫有致的⽤笔⽅式;俊逸处汲收了《丧乱帖》⽓势开张的结字形式……当然,⽩蕉也不是⼀味地再现⼆王的⾯貌,细细品味柔然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蕉⽤笔更追求起落⽆痕迹,折笔相对减少;结字求简,⾏笔速度更快些;字距安排也⼒求变化。
”其实⽩蕉的书法远远超过了魏晋风范,⽽直逼唐、宋,特别是宋意。
《兰题杂存》中说得很清楚:“⾜下喜坡公法书,何妨看马鸣寺根法师碑,更参王僧虔⼿帖,⾜下若云此中消息,何预兰事,我谓然,则兰亦何预君事?”⽩蕉喜欢苏轼,在于情相通,意相连。
苏轼的观点虽然趋于中庸,但是在艺术上却提倡⾰新,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和个性特征。
他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他称赞张旭草书“意态⾃⾜”,强调⾃然,强调字外功夫,他说:“我书意造本⽆法,点画信⼿烦推求”(《⽯苞舒醉墨堂》)。
兴福寺半截碑
兴福寺半截碑重要碑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书名:兴福寺半截碑又名:吴文碑,镇国大将军吴文碑作者:王羲之类别:书法年代:东晋字体:行书书法特点:行气流畅,摹刻精良藏馆:陕西省博物馆作品简介《兴福寺半截碑》为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晋王羲之行书所刊碑刻。
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
721年(开元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为居士张爱造。
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久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
明万历间,王尧惠见之,语郡守移至西安泮宫,始显扬于世。
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碑身两侧浮雕阴文花朵,一凤立于花叶,叶两边各立一人,下一佛骑兽也立于花叶。
左侧佛向后,右侧向前,刻艺精湛。
[1]作品释文(1)……碑在京兴福寺陪常住……(2)……大雅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行书勒上……(3)也。
肇自石楼东镇,守封司地之班;金册西符,启命将军之秩。
虽……(4)师。
中尉总南宫之禁,其或胆刚如铁,……操紧明霜;酌龙豹之神韬……(5)之策。
名溢寰海,功埤动植,其谁由然哉?惟大将军矣。
公讳文,字才……(6)大夫行内给事,……父节……皇朝金紫光禄大夫,行内常侍,七貂……(7)之德,是使金铺接庆,玉玺承官。
长戟棨于司宫,高门联于寺伯。
公……(8)雅局就于孩年;量转奇规,英断裁于稚齿。
源之乎:鹏之为鸟,不飞……(9)法励已,荷公不私,补过愕愕于宫闱,匪懈兢兢于夙夜。
……(10)劳,抚公以秩,授公文林郎,适举从班也。
公谨密居体,谦光潜旨,问(11)(十二)之赏,非公而何?冬十二月,又……制转公右监门卫大将军,建(13)……宸。
神龙三年又……制转公镇军大将军行右监门卫……(14)社。
固以锋交卫霍,权冲田窦,横虎步于朱轩,……跪龙颜于青……(15)土之禄,敢对敭……天子之休命也。
唐元年又……制进封……(16)之册,三阶应历,八命腾迁,持大义而不可夺,保元勋而若无有,则(17)…………(18)皇上钦腹心之寄也。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9期2012年,敦煌书法家丁永明曾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学一年。
也是在那一年的一次偶然的聚会上,我们认识了。
从此,便以朋友相称,我喊他“老丁”,他卻喊我“冯老师”。
实际上我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他才是“丁老师”,我才是“老冯”。
他每次来北京,我都要请他来北大暂停,花一天时间关上门来探讨书画艺术。
有时请他示范行草书法用笔,有时二人书画合作,颇似古代武侠小说中的“闭关练功”。
还有一次,我拿出一本小册页请他演示古人笔法,他便将研习多年所得的古人常见行草笔法一一默写出,遂成一册,蔚为大观。
我让他在册页封面上题写“丁永明笔法示范”,他不愿意写,说“我们是兄弟之间交流,何谈示范”。
我坚持请他题写,理由是“兄弟之间亦可示范”。
他拗不过我,只好就范。
在册页的最后,他有如下落款:“时在戊戌初冬,和冯健兄探讨王羲之笔法。
永明并记于燕园。
”我们二人的友谊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当我拿起笔,想为永明兄的书法写点文字时,却感到并不是那么容易。
最初,我对他行草书的认知是他应该主要学习以徐渭为代表的明清大草。
但后来发现,他也不完全得益于明清大草,他虽然在体势上学习了徐渭行草的精华,但在笔法上,却把“二王”的笔法糅合了进来。
除此之外,宋人的笔法(尤其是苏轼和米芾)、清代八大山人、近代的白蕉、当代的张旭光等,他都有所取法。
甚至敦煌写经的那种缜密气象,也在他的作品(尤其是小字作品)中时有流露。
我观丁永明的书法,联想到的总是一个“气”字,由“气”而延展为“气韵”“气势”“气场”“气质”“气魄”和“气度”。
他的书法作品,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气韵”。
南朝谢赫曾提出绘画的“六法”,并把“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为历代画家所推崇。
据启功回忆,溥心畬的山水绘画风格来源于其所珍藏的一幅南宋无款山水画作。
据说溥心畬曾反复研究这幅画的笔墨技巧并化为己用,但他花了五年时间才琢磨透这幅画的气韵。
白蕉笔下的魏晋风神(黄凰)
白蕉笔下的魏晋风神(黄凰)白蕉笔下的魏晋风神黄凰一、魏晋思想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书法史一般认为,在中国书法艺术上达到自觉与高度成熟的时期便是魏晋时代。
此时,儒释道诸说共鸣,老庄之学兴盛,这种思想的碰撞与解放成就了魏晋士人特殊的心态,后人用魏晋风度来概括这一时期士人特殊的心态与行为。
魏晋风度的理论形态——玄学,书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玄学打破了儒家经学在精神领域的独霸地位,重新激发了士人理想思想的自由与活跃,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个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些因素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反映在意识形态与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便是人的觉醒。
拥有各种优越条件的门阀士族们,此时的心思、眼界、兴趣便发生了从外向内的根本转变。
由环境转向内心,由经学转向艺术。
对人的评议,也由两汉以外在的功业、道德、学问的品评,从而转向内在的才情、气质、品格、风貌等。
人的内在的精神性取代了外在的行为节操,成了品评的最高标准和原则。
这种向内的精神性的追求,反映在哲学上,便有王弼所说的:“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事物之宗也。
”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和不可穷尽的,而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却都是有限的。
反映在艺术领域,则产生了“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这样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
而它们的内涵,就是要求作品生动地表现出入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是一种不可穷尽的内在神情。
这种追求人的“气韵”和“风神”的美学趣味和标准,与魏晋的人物品评、玄学思辨的要求完全一致,共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当人的觉醒导致了文的觉醒后,书法艺术也充分表现着这份自觉,体现出魏晋风度的内涵,这是魏晋书法繁荣的重要原因。
在玄学的影响下,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便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倾向于简淡玄远、超然绝俗的美。
它亦影响创作者的心态,使之能保持虚静的创作状态,而这些都是魏晋书法风格的重要成因。
白蕉书法对联作品欣赏(26副)
白蕉书法对联作品欣赏(26副)
白蕉先生像,1963年蒋兆和先生作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
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白蕉《隶书用清所尚五言联》庚辰(1940年)
【释文】用清自和畅所尚多古欢。
午昌道长先生教。
庚辰雲间白
蕉。
白蕉《行书蹈德正身八言联》乙酉(1945年)
【释文】蹈德咏仁神无不畅正身履道卑以自居厚德先生大雅之属。
乙酉夏复翁白蕉。
释文:观尽古今小感慨,化将静躁水虚和。
云间居士白蕉
【释文】白雲遥相识青天若可扪高风先生方家。
雲间居士白蕉。
行书七言联
释文:桂棹莫辞三百曲,梅花小寿一千年。
题识:文麟先生雅属,复翁白蕉。
钤印:大笔一秃、白蕉私印、兰王
尺寸:131×32cm×2
草书五言联 106厘米×17厘米×2
正文: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上款:温州工艺美术研究会属下款:白蕉
印鉴:白蕉私印。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白蕉书法十讲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名馥,字远香,号旭如。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
艺术特色白蕉的理论清澈而深入,非常自然、轻松地阐释了许多大而复杂的问题。
如论执笔,“怎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简单而平凡。
”论选帖,“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生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拿主意。
”论碑与帖,“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碑版多可学,而且学帖必先学碑。
”“碑宏肆;帖萧散。
宏肆务去粗犷,萧散务去侧媚。
”论字儿的神采,“作字要有活气,官止而神行,如丝竹方罢,而余音袅袅;佳人不言而光华照人。
”这个特点体现在其书法批评上也是如此,如论康有为用笔“颇似一根烂草绳”;论包慎伯草书用笔,“一路翻滚,大如卖膏药好汉表演花拳秀腿。
”真是太妙了,把别人能体会到但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非常轻松而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其书法在用笔结体章法上也是非常自然、非常轻松。
能自然已不易,能轻松更不易。
近世书家中能同达自然而轻松的也只有于右任、黄宾虹、谢无量等几人。
白蕉的书法明快清新、澹净古雅,而又不显孱弱单薄。
非常鲜活地展现了晋韵及唐法。
从明清到现代,许多“大家”象巨人一样在地面上高视阔步,但在晋韵、唐法这两座大山前表现出来的依然是迷茫、徘徊乃至顾此失彼,而白蕉则在晴朗的天空下信步于这两座山的峰颠。
至于白蕉先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到现在都感到不可思议,是眼界高、取法高、用功勤、个人天分与悟性的多方面统一?恒、兴、静为白蕉提出的学习书法过程中须做到的三境,是开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一个学书者的良方。
古路无行客 寒山独见君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6期摘要:白蕉交游對其书法的影响研究选取邓散木等与白蕉交往较为密切的三人,现存的信札、书迹等相关资料中还原白蕉与邓散木、徐悲鸿、包六科诸书法家交游的关系。
在与邓散木的交往中,白蕉因邓的篆刻水平而渐废金石篆刻,也相互探讨书学及硬笔书法。
与徐悲鸿的交往让白蕉在初学行书的道路上便奠定较好的基础,也为在上海的生活提供了经济支持。
与包六科的交游,让白蕉见到了日本“三笔”“三迹”书法,从而开阔了学书的视野,加深了对魏晋风韵的认识,也因包为他“磨合”毛笔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风格。
从白蕉与三人的交往,梳理出诸人对白蕉书法的影响,加强考察书家当时社会交游的真实性对白蕉书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白蕉;交游;书法;影响一、白蕉的书法概述白蕉(1907-1969),原名何法治,后因事改笔名为白蕉,又别署复翁、云间等,上海金山县人。
1940年,白蕉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
1957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1969年去世,后上海文化局为其平反。
白蕉善行草书、篆刻,亦擅长画兰。
其书法得晋人之气韵,为近代帖学的代表人物。
曾任哲学学术期刊《人文月刊》的主编,书法著作有《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云间谈艺录》等,后被金丹选编在《白蕉论艺》一书中。
现存书画作品有《行草自作笔法赋》《行书录王安石诗二首》《赠唐云手卷》《兰题杂存长卷》等。
沙孟海在白蕉《题兰杂稿卷跋》中评其曰:“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
造次颠沛,驰不失范。
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1]96当吴湖帆看到白蕉的成就与当时在书坛上的地位不相符,便发出叹息:“奈何曲高和寡,世人有所不识。
”[1]96当白蕉办个人书画展览时,王蘧常对白蕉虽然有“三十书名动海陬”的评价,翻阅近现代书坛的历史,白蕉彼时的影响远不如沈尹默、郭沫若诸人,白蕉的声名鹊起乃是后来书坛的事。
白蕉在当时与海上诸社会名流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的,如有较其大四十二岁的黄宾虹、较其大二十四岁的沈尹默,亦有对其职业给予很大帮助的黄炎培。
近现代最得晋王右军笔意之人白蕉《自书诗册》欣赏(附释文)
近现代最得晋王右军笔意之人白蕉《自书诗册》欣赏(附释文)不道行云失远期,闭门只有睡相宜。
却怜洛下杨风子,竟擅书名疾未医。
净香園御墨空山人语杂鹰啼,最爱山家傍小溪。
眼底青红齐不俗,匆匆来去燕飞低。
澉浦入山並后两绝句山骨秋来亦老苍,惊奇险绝两高岗。
山腰放眼南峰缺,东海潮来一角黄。
净香园墨加庚子黄山松烟天风嫁雪到高楼,装点明窗引黯愁。
孤坐已怜诗骨损,却教今夜梦杭州。
一分密意十分愁,有梦争如无梦休。
澹到梅花犹有恨,宵来寒勒玉枝头。
雪夜绝句潘逢吉松烟路入嵩山别有乡,古欢喜结四欧堂。
水岩能已三年渴,刀法新知顾二娘。
一生低首邕禅师,应笑覃谿未见知。
此是人间三弟一,山阴家法不参差。
与沈心老观四欧堂藏珍归寄湖帆曹素功尧千氏万寿无疆墨夜风兜面霞飞路,夹道相逢一驻车。
襟上红花娇欲滴,传将春色到谁家。
途遇庚白戏赠绿野风来作雨声,蕉窗夜夜别离情。
相思恐被鸳鸯笑,不向池塘看月明。
静极翻教有泪痕,浪寻诗卷伴银尊。
吴天咫尺分恩怨,会有伤心未可论。
瞻瓶蕉萃落红英,剩觉春愁细细生。
一树绿阴风未静,高楼长日不闻莺。
尧千氏始作书契书四绝句少作谈龙老子有深心,朝市如云不化霖。
忧乐自关天下事,花间袖手一沉吟。
春暮绝句唤梦回来鸟有心,晨窗清课写林禽。
瑶姬闻道忘西笑,一雨含情洗绿荫。
宿雨吟软风贴水意千层,天上灵扉叩不应。
忆向美人坠别泪,江山如梦月如灯。
相寻曾至白云隈,隐隐天风挟怒雷。
知我相思了无益,词成红豆忽成灰。
壮悔公子年未老,却讶款题行辈尊。
迎紫轩中我初到,诗句欲招小凤魂。
北地焉支小凤仙,以洪憲帝制时。
蔡松坡出京事而名艳传,亦壮悔京游时所眷也。
出入怀袖我珍惜,一扇关情要谢君。
憔悴何人不懒散,颇闻粉墨尚空群。
以上六绝句御宝渐见桃花缀绿潮,荳花眼大菜花娇。
先生策杖来何许,两面垂杨认小桥。
乡村风物爱田家,各有桃花近水涯。
始信焉支多恨事,村姑颜色胜如花。
下乡两绝茅斋粗饰遂堪居,瓶有奇花食有鱼。
门外榜书乞题凤,先生方读活人书。
负手看花日日晴,山茶谢了牡丹明。
《兰题杂存》———白蕉
《兰题杂存》———白蕉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出身书香门第。
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名馥,字远香,号旭如。
精书法,亦擅长画兰。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白蕉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但生性散澹自然,不慕名利。
诗论亦富创见,诗名蛮声文坛,写兰尤享盛誉。
书法宗王羲之、献之父子,始从唐欧阳询入手。
行草笔势洒脱,小楷特能,多参钟繇法,大字俊逸伟岸,亦具风致。
工写兰,无师承。
所作秀逸有姿。
能篆刻,取法秦汉印,泥封,而又参权、量、诏版文字,有古秀蕴藉之趣。
能诗文,著作有云间谈艺录、客去录、济庐诗词等稿。
他还治印,只是难得为人奏刀。
沙孟海《白蕉题兰杂稿卷跋》云:“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
造次颠沛,驰不失范。
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
白蕉《兰题杂存》在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中,手卷、册页、尺牍是最为随意和自由的几种表现形式,正、行、草可相间书写,高、中、低可错落安排,十分富有形式美感和表现力,随着卷子的打开,观赏者会感受到书写者随机变化的手法,犹如漫步园林,充分享受一步一景、景随身移的渐入佳境的妙趣。
白蕉在本卷的书写中,或行取楷意,举止投足顾盼有致;或行融草法,虽行色匆匆而不失法度,于此可见,白蕉真不愧是一代大家高手。
全卷浪漫天真,一派生机,笔致出神入化,墨色浓淡相间,星星点点,随手写来,妙趣天成而无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把“书法”二字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传白蕉在平时,把二王帖放大,张于壁间,反复把玩揣摩,故能深得其精髓,晚年自号“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可见积功之厚,前人努力如此,很值得我们效仿。
白蕉
白蕉《书法结构问题》现在讲到结构问题。
结构就是讲点画、位置、多少、疏密、阴阳、动静、虚实、展促、顾盼、节奏、回折、垂缩、左右、偏中、出没、倚伏、牡牝、向背、推让、联络、藏露、起止、上下、仰覆、正变、开阖之次序,大小长短之类聚,必使呼应,往来有情。
广义一点讲,关于行间章法,都可以包括在内。
结构以一个字言,好比人面部的五官;以行间章法言,好比一个人的四肢百骸,举止语默。
我们看见五官有残疾或不端正的人,除了寄予同情之外,因为过于触目诧异,或者觉得可怕;或者觉得可笑;或者是因为他的猥琐、他的凶恶,使你觉得此人面目可憎;或者像破落户、有烟瘾的人所穿垢腻且皱的绸袍子,把喉头的纽扣扣在肩膀上;或者像窭人暴富,欲伍缙绅,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处处不是; 或者像壮士折臂、美人眇目,这与作字的无结构,不讲行间章法所给予人的印象何异?从前《礼记》上说:“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作字不讲结构,也便是不成为书。
赵子昂云:“学书有二:一日笔法,二日字形。
笔法不精,虽善犹恶;字形不妙,虽熟犹生。
”冯钝吟云:“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需映带均美。
”是的,初学作字,先要懂得执笔,既然懂得了执笔,便应进一步懂得运用,运用懂得之后,然后再学习点画体制。
扬雄说:“断木为棋,刑革为鞠,皆有法焉。
”书法的神韵种种,在学者得之于心,而法度必资讲学。
康有为说:“学者有序,必先能执笔,固也。
至于作书,先从结构入,划平竖直,先求体方,次讲背向、往来、伸缩之势,字妥帖矣。
次讲分行布白之章法,求之古碑,得各家结体章法,通其疏密、远近之故;求之各书法,得各家秘藏验方,知提顿方圆之用。
浸淫久之,习作熟之,骨肉、气血、精神皆备,然后成体。
体既成,然后可言意态也。
”古人讲结构,往往混入于笔法,如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无名氏的《书法三昧》、李溥光的《永字八法》等,实在是当时馆阁所尚,虽有精要处, 而死法繁多,使人死于笔下,学者不去考究,何尝不能暗中相合。
白蕉书法探究
白蕉书法探究刘军【摘要】清末民初碑派书风虽占据书坛的主流地位,白蕉却依然坚守着帖学之道,以"二王"书法为依归,其书风则主要体现在"古、淡、雅"三字上,保持着纯粹的帖学思想.【期刊名称】《书画世界》【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二王"书法;白蕉;碑派书风【作者】刘军【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白蕉是民国书家中最典型的帖学代表人物,清末民初碑派书风虽占据书坛的主流地位,白蕉与其他人不同,却更加深入地研究了“二王”及魏晋尺牍,在系统内进行革新,追溯至魏晋书风,纠正帖学末流弊端。
他靠独立高洁的品格和高超的书法水平,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回归纯朴,汲取魏晋书风之精髓,将魏晋文士的高妙意趣化入寻常琐事且恰到好处,其神态直逼“二王”。
白蕉取法晋人的第一条路径是由唐人溯源晋人,这是一条捷径。
其早年学书初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与此同时对褚遂良、陆柬之等人法书也颇为用心。
师法“二王”,首要师其笔法,唐人对晋人的笔法保存可信度较高,白蕉走此捷径,不失为一上策。
除了学习唐人,白蕉涉猎广泛,同时对五代杨凝式,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王宠等人法书皆有钻研,真可谓汲取百家之长。
白蕉早期以欧、虞为阶梯初探“二王”笔法,中期则直接师法右军得其神韵,从其晚期成熟书风来看,为其所用者更多的是王献之一路。
他依靠着自己对“二王”书风独到的理解及不懈的追求,取得了成功。
其书学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940年左右,初成面目:欧阳询的楷书从隋碑而来,虞世南是智永弟子,但欧虞楷书从用笔到结体都不无相似之处。
而白蕉其他行书,则似乎虞体的成分多些。
欧体中宫紧,而虞体中宫宽;欧体多相背之势,虞体多相向之势。
虞世南楷书虽为山阴嫡传,然而隶意明显,似过于王羲之、智永,白蕉结字多取相向之势,没有采用虞世南那种平缓右伸的横画和捺画。
书法名家白蕉作品图片欣赏
书法名家白蕉作品图片欣赏白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出来的书法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我国书法界中有重要的作用。
他的书法现如今受到许多人的欣赏。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书法名家白蕉作品图片。
书法名家白蕉作品图片白蕉,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
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
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
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
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
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
惜罹难““””,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
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专职干部。
书法名家白蕉作品图片1919年,白蕉12岁时,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局陷入混乱,所以在学生时代,他积极投入报国爱国的热潮,曾担任重山县青年部长,并与进步同乡创办进步刊物《青年之声》,宣传爱国思想,同千百万工农群众去迎接北伐军。
1923年,白蕉16岁时,告别故乡,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通过同学蒋丹麟结识徐悲鸿,与徐悲鸿、周练霞、徐建奇,和戚石印夫妇一起加入蒋梅笙组织的诗社。
稍后,白蕉又结识于右任,现存白蕉最早作品即1926年与于右任合作的书法长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政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白蕉因此失学。
后应鸿英图书馆董事长黄炎培之邀,到图书馆任《人文月刊》编辑,抗战爆发,图书馆基金告罄,拟遣散馆员,陈宝鸿建议推选白蕉为馆主任,白蕉做了大量工作,使图书馆赖以维持。
在任图书馆主任期间,白蕉写成《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一书,影射蒋介石不要重蹈袁世凯之覆辙,受到黄炎培、柳亚子、叶楚伧赞赏,此书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内战时,难民饥寒交迫、陈尸街头,上层统治者却花天酒地,白蕉愤然作《悲上海》诗,痛斥当局的腐败。
白蕉书法十讲
白蕉书法十讲白蕉书法十讲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名馥,字远香,号旭如。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曾主编《人文月刊》,著有《云间谈艺录》、《济庐诗词稿》、《客去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
1 人物简介2 人物生平3 艺术特色4 三绝诗书画5 艺术成就6 著述理论7 人物年表8 相关链接1.人物简介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治法,又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又署复翁、复生、济庐、海曲等,别号有云间居士、束海生、法天者、养鼻先生、不出不入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上海金山人,能篆刻,精书法,亦擅长画兰,能诗文。
白蕉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
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
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
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
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
惜罹难“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
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专职干部。
1907年11月3日,白蕉出生于上海金山县张堰镇。
1919年,白蕉12岁时,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局陷入混乱,所以在学生时代,他积极投入报国爱国的热潮,曾担任重山县青年部长,并与进步同乡创办进步刊物《青年之声》,宣传爱国思想,同千百万工农群众去迎接北伐军。
1923年,白蕉16岁时,告别故乡,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通过同学蒋丹麟结识徐悲鸿,与徐悲鸿、周练霞、徐建奇,和戚石印夫妇一起加入蒋梅笙组织的诗社。
《论书绝句一百首》笔记
论书绝句一百首笔记一西京隶势自堂堂,点画纷披态万方。
何必残砖搜五凤,漆书天汉接元康。
笔记注释:西京,代指西汉。
隶势,指隶书。
隶书是西汉的代表文字,西汉亦是隶书发展之颠峰,其气势堂堂。
成语有相貌堂堂,和这里的“堂堂”同意。
五凤,元康分别是汉宣帝的一个年号。
天汉,是汉武帝的一个年号。
漆书,指写在竹简上的墨迹。
西汉隶书存世不多,在五凤年间的残砖中有少量流传,为时人所贵,争相收藏。
砖瓦上的刻字与原作有差异。
启功先生思想中有一点即提倡原帖,不提倡碑帖。
这句是说,与其搜寻碑刻,不如看竹简上的漆书,更能领会书法的精髓。
二翠墨黟然发古光,金题锦帙照琳琅。
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
笔记注释:古人评论书法作品喜欢用比方使得自己的感觉观点更加形象,容易被听众接受,在“平复帖”身上,明代的张丑和宋代的米芾想到了两个很妙的事物,“饮太羹玄酒”“火箸划灰”,仔细看看原帖,确实如此。
彦先为贺循字,循多病,见于《晋书》本传,或谓彦先卒于陆士衡之后,则此非贺氏。
然“恐难平复”,只是疑词,非谓即死也。
此帖当属于陆氏入洛之前,所谓“临西复来”,殆吴子杨将往荆襄一带,行前作别耳。
此帖自宋以来,流传有绪。
传世晋人手札,无一原迹,二王诸帖,求其确出唐摹者,已为上乘。
此麻纸上用秃笔作书,字近章草,与汉晋木简中草书极相似,是晋人真迹毫无可疑者。
帖中字有残损处,释文有据偏旁推断者。
三大地将沉万国鱼,昭陵玉匣劫灰余。
先茔松柏俱零落,肠断羲之丧乱书。
笔记注释:流传到日本的中国“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丧乱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有专家考证说是唐朝大和尚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的,被列为日本国宝。
《丧乱帖》为行草墨迹,白麻纸,纵28.7厘米,横63厘米。
共八行,全文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
授权首发丨白蕉临《兴福寺半截碑》赏析
授权首发丨白蕉临《兴福寺半截碑》赏析洒落精微,澄澈虚和——读白蕉临《兴福寺半截碑》——刘光一唐高宗咸亨三年(672),武骑尉朱静藏镌刻了由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单字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一并刻石的还有太宗答敕、皇太子笺答以及玄奘所译的《心经》。
据说这件作品凝结了怀仁和尚二十余年的心血,摹刻俱佳,流传广泛,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津梁。
四十九年后,即开元九年(721),兴福寺僧人大雅又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兴福寺碑》。
这件碑刻后来出土于明万历年间,由于出土时仅存下截三十余行、七百多字,故又称《兴福寺半截碑》。
此碑碑文部分缺失,导致后人对其内容多有误读,因而此碑又被误称《吴公碑》、《吴文碑》、《荐福碑》等,现存西安碑林。
在《兴福寺碑》刻成一千两百多年后,1941年的深秋,白蕉以《兴福寺半截碑》拓本为底本,通临了残存的这七百余字。
二白蕉(1907—1969),本姓何,名馥,又名治法,字远香,号旭如,又号复翁、复生、济庐、云间居士、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曾为上海美协会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筹委会委员、上海中国书画院画师等,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徐悲鸿、邓散木被称为“艺坛三杰”。
1969年2月,白蕉在“文革”中含冤辞世。
提到白蕉,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其萧散、飘逸一路的行草书,但最能代表白蕉书法高度的,当属其晚年的草书作品。
一般认为,白蕉学书经历了由楷书到行书,再逐渐到行草、草书这样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在白蕉的存世书作中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尽管白蕉早年的楷书作品我们极少见到,但从相关记载来看,白蕉曾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两家下过极大工夫,并由此上溯锺繇、王羲之,由“平正”追“险绝”,从跌宕转疏淡。
当下对于白蕉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白蕉辞世这个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里,白蕉的个人书风逐渐定型,其创作逐步走向鼎盛期。
同时,从1957年开始,白蕉多次举办关于书法的讲演,也完成了不少谈书法学习的文章(详见《白蕉论艺·导言》,金丹著),这些都为这个阶段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