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一
高数第4章第2节——一阶微分方程
例4 求解
解
分离变量,
并两端积分 得
dy y2
cos
xdx
,
解得
1 y
sin x C1,
即 1 sin x C , y
代入 y x0 1 , 得 C 1 ,
所求特解为 1 sin x 1 . y
说明:
初值问题:
g( y) dy f ( x) dx
y
x
x0
y0
的特解也可用变上限积分确定:
例1 求微分方程
解 分离变量,并两端积分,得 e ydy e2xdx,
解得 e y 1 e2x C , (C 为任意常数) 2
方程通解为 e y 1 e2x C ,(C 为任意常数). 2
例2 求微分方程
解
当
y0
时分离变量
,
得
dy y
2 xdx ,
两端积分
,
dy y
2
xdx,
得 : ln | y | x2 C1,
例8
解
由通解公式得:
y
e
4 dx x
sin x x4
e
4 dx
x dx
C
eln x4
sin x x4
e ln
x 4 dx
C
1 x4
(
sin
xdx
C
)
1 x4
(
cos
x
C
).
故所求通解为:y
1 x4
( cos
x
C ).
例9 解
由通解公式得:
故所求通解为:y cos x (tan x C ).
是线性方程 , 可用常数变易法或公式法求解.
例10 解
2013年苏教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一)知能过关演练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A.射进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B.照到该系统内的所有植物体叶面上的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生产者传递给全部消费者的总能量解析:选C。
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2.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假若一头大象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8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A.几乎为0 kJ B.108 kJC.2×106 kJ D.3×106 kJ解析:选A。
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大象同化的能量,且蜣螂与大象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3.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A.200 g B.250 gC.500 g D.1000 g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量计算,应用20%的传递效率计算。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叙述中错误的是()A.当狼捕食兔子并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B.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狼不可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解析:选A。
兔子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此时狼位于第三营养级,即狼捕食兔子,使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
5.(2010年高考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选C。
从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
多吃素食,是将人放在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只经过一次能量传递,这样人获得的能量最多,消耗的粮食总量最少。
选修五,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单糖 二糖
[答案] D
针对训练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 B.符合Cn(H2O)m通式的物质均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C.由于糖的分子式可以用通式Cn(H2O)m来表示,所 以在它们的分子中H和O的原子数比一定等于2:1 D.橡胶、电木、葡萄糖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A
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
[典例2] 分别取1 mol葡萄糖进行下列实验: (1)银镜反应时,需银氨络离子________mol,反应后 葡萄糖变为________,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与乙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完全酯化需要 ________g乙酸。 (3)若使之完全转化为CO2和H2O,所需氧气的体积在 标准状况下为________L,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
(1)其原因是(
)
A.蔗糖尚未水解 B.加热时间不够 C.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中和作催化剂的酸 D.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2)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
答案:(1)C (2)待煮沸后的溶液冷却后加入适量的 NaOH 溶液至溶 液呈现碱性,再加入新配制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互为同分异构体
规律技巧
一、葡萄糖和果糖的比较
二、葡萄糖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葡萄糖为无色晶体,熔点为146℃,有甜味,但甜度 不如蔗糖,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3.化学性质 (1)葡萄糖分子中的官能团及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 ①与银氨溶液反应: △ CH2OH(CHOH)4CHO+2Ag(NH3)2OH――→ CH2OH(CHOH)4COONH4+2Ag↓+3NH3+H2O。 ②与新制的Cu(OH)2反应: △ CH2OH(CHOH)4CHO+2Cu(OH)2+NaOH――→ CH2OH(CHOH)4COONa+Cu2O↓+3H2O。
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2.尝试完成检验土壤溶液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
3.体验无土栽培这项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无土栽培技术
教学用具:常规教具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幼嫩的小草,它们的根总是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到底土壤给植物提供了什么呢?
1.无土栽培的定义:
2.植物生长的三要素:氮、磷、钾
教学反思:
讲授新课:
教师先出示本节的学习重点目标让学生先自己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什么叫无土栽培技术?并举例。
2.如何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3.植物生长的三要素是什么?
4.:人们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将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制成植物培养液,用来栽培植物,这种方法。
2.植物生长三要素是氮、磷、钾
3.氮:枝繁叶茂
磷:茎杆粗壮
钾:硕果累累
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并找出学习目标的答案。
回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学生齐背诵本节重点
学生完成补充习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一课时)
2013年苏教版生物必修1全册精品课件 第四章 第二节(一)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Hale Waihona Puke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2.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绿体中的色素对光的吸收特点: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 而对红外 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 类胡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3. 结果分析 经层析后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 通过 色素带的分布、宽窄程度、颜色可以分析出 色素的种类、含量和溶解度高低.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特别提醒
在滤纸条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
素带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 距离最远的相邻 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新知初探·思维启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时间及 科学家 实验过程(方 法)及现象 实验结论
17世纪中叶, 第一次试图用定 植物生长所需要
比利时的范· 量的方法研究植 的养料主要来自 海尔蒙特 物的营养来源 水 ___, 而不是土壤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合成糖类等有 机物
栏目 导引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二、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1. 恩吉尔曼的实验 丝状绿藻 (1)生物材料: ____________和好氧细菌. 红光区和蓝光区 (2)实验现象: 在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了 大部分的好氧细菌. (3)实验结论: 叶绿素主要吸收 红光和蓝紫光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及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5)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
【解析】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是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 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核电 荷数越小,金属性越强。(1)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2)金属性 最强的是Na。(3)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氯的非金属性最强,其对应的最高价含 氧酸是HClO4。(4)非金属性最弱的非金属元素Si的气态氢化 物最不稳定。(5)金属性最强的Na对应的NaOH的碱性最强。
(3)写出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__H__C_l_、__H__2S__,比较其稳
定性强弱:__H__C_l_>_H__2S___。 【解析】因A原子的L层电子数与K、M层电子数之和相 等,
所以A的核电荷数为2×8=16,A为硫元素;D原子的K、L层电子 数之和等于电子总数的一半,则D原子的核电荷数是(2+8)×2=20, 为钙元素。根据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并都能形成离子,排除氩元素, 则B为氯元素,C为钾元素。
4.(1)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产生 的原因。 (2)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吗?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二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是逐渐 递增的吗? (4)你能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H3PO4、H2SO4、HClO4的
酸 性强弱以及P3-、S2-、Cl-的还原性强弱吗?
1.“三看”法比较简单粒子的半径大小
2.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下列粒子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B ) A.Na+<Mg2+<Al3+<O2- B.S2->Cl->Na+>Al3+ C.Na<Mg<Al<Si D.Cs<Rb<K<Na
人教版生物高二(上):第四章第二节(一)随堂即时巩固
1.“人妖”是泰国的特色旅游之一.在泰国,法律规定“人妖”的性别为男性,是通过药物催促,手术辅之,生理机能戕残而成.这里的“药物”主要指的是()A.雌激素B.雄激素C.神经递质D.淋巴因子解析:选A.人妖是通过过量打针、吃药、注射雌激素,包括口服避孕药等,使内分泌失调,产生男人女性化的方法形成的.2.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D.雌激素解析:选D.垂体能分泌促激素,可促进相应器官的激素分泌,分析各个选项,与此相符的是D. 3.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物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选A.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为拮抗作用,且两者都由胰岛分泌.4.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催乳素和胰岛素的结构分别是()A.垂体、卵巢、胰岛A细胞B.垂体、下丘脑、胰岛A细胞C.下丘脑、垂体、胰岛B细胞D.下丘脑、卵巢、胰岛B细胞解析:选C.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作用于垂体;催乳素是由垂体分泌;胰岛素是由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5.人体内,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①呆小症②糖尿病③白化病④血友病⑤巨人症⑥侏儒症A.①②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⑥D.①④⑥解析:选C.呆小症是幼年时缺少甲状腺激素引起的;糖尿病主要是缺少胰岛素造成的;白化病、血友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造成的,侏儒症则是生长激素过少造成的.6.下列动物腺体中都能产生激素的是()A.睾丸和垂体B.肠腺和胰腺C.乳腺和肾上腺D.卵巢和肝脏解析:选A.激素是由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产生的,属于内分泌腺的有睾丸、垂体、卵巢和胰岛.而肠腺、胰腺、肝脏和乳腺都是外分泌腺,分泌的物质都不是激素.7.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A、B、C、D四只雄性小狗,A不做处理,B、C、D分别做手术处理.几个月后,得到如下表所示结果(单位:毫克/100毫升血液),根据不同实验条件下小狗体内激素的变化情况回答:(1)A(2)B狗被切除了__________.(3)C狗被切除了__________.(4)D狗被切除了__________.(5)正常情况下,长得最肥的狗是: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个实验结论分析题,所用方法是生理学上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动物体某器官切除,观察动物生理变化,从而推断该腺体的功能或向这种动物体内注射该腺体的提取物或移植该腺体组织,通过对动物生理现象的观察并与正常生长发育的动物作对比研究,确定该腺体所具有的分泌功能及分泌物的作用.从题设条件不难看出,不做任何处理的A是作为对照的,通过其他各组数据与A组的比较,不难推出被切除的结构.答案:(1)对照(2)甲状腺(3)垂体(4)睾丸(5)D。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学案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学案设计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一课时一、学习目标本节内容在生物课标中属于“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范围,具体教学目标是:①、能够说出细胞膜的结构;②、能够正确认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③、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④、认知的自觉性,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有相应提高;⑤、初步形成建立生物模型的思想;二、教材分析本节隶属第四章,该章共有三节。
第一节主要从实验实例和生活实例来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这种膜的特性与结构有关,所以第二节内容是学习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的结构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现象-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体现出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学习过程(一)目标引入回顾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制作,讨论制作细胞膜的材料,归纳出细胞膜的功能特点;1、2、3、?细胞膜功能特点与细胞膜结构有什么关系呢?(二)学习探究1、欧文顿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物质比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因此,欧文顿提出,细胞膜是由组成。
?细胞膜的成分仅仅是磷脂分子吗?2、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动物细胞膜。
证明细胞膜主要成分是和。
?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如何共同组成细胞膜的?3、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倍,从而提出:。
?依据磷脂分子的特性,请画出磷脂双分子层在水中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4、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组成细胞膜具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不是的,而是具有。
?尝试画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三)课时作业课堂练习1.细胞膜主要成分是( )。
人教版必修1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第1课时氯气
褪色
用
有色布条褪 氯水有漂白作用,起
色
漂白作用的是 HClO
(2)可用于杀菌、消毒。
三、氯水的成分与性质 1.氯水的成分。 (1)氯水中的化学反应及物质的电离。 Cl2+H2O===H++Cl-+HClO,H2O H++OH-, HClO H++ClO-,2HClO=光==照==2HCl+O2↑。 (2)氯水的成分——“三分子、四离子”。
2.氯水的性质。 氯水成分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性质的多样性。
涉及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Fe2++Cl2===2Fe3++2Cl-, Cl-+Ag+===AgCl↓, 2HClO=光==照==2HCl+O2↑, Zn+2H+===Zn2++H2↑, CO23-+2H+===H2O+CO2↑。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 1 课时 氯气
[学习目标] 1.知道氯存在形态以及主要以氯化钠的 形式存在于海洋中。2.能正确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3.从 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 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4.知道氯气与水 反应的产物,能正确列出氯水的主要成分。
3.液氯、新制氯水、久置氯水的比较。
项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氯
新制氯水
久置氯水
成分 分类
Cl2 纯净物
HClO、H2O、Cl2、H+、 H+、Cl-、
Cl-、ClO-、OH-
H2O、OH-
混合物
混合物
颜色 黄绿色
浅黄绿色
无色
性质 强氧化性
酸性、强氧化性 (漂白性)
酸性
棕色瓶盛装,放于阴
保存 特制钢瓶 凉处,一般现用现配
人教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教案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学习目标1.了解煤、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及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
2.掌握煤的干馏、液化、气化的原理及利用。
3.掌握石油的裂化、裂解反应及聚合反应的定义及应用。
4.了解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绿色化学的含义。
5.认识到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重点:煤的干馏、液化、气化的原理及利用,石油的裂化、裂解反应及聚合反应的定义及应用,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绿色化学的含义。
本节教学难点:石油裂化的原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前言: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消耗大量的能源。
在得到所需的产品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
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
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赤潮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课】第一课时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迄今为止,煤、石油、天然气仍是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如何实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煤的组成及其综合利用1.煤的组成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主要含C元素,还含有少量的H、O、N、S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煤的综合利用主要是通过煤的干馏、煤的液化、和气化,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
(1)煤的干馏煤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高温使之分解,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
煤干馏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煤干馏产物中可获得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萘、酚类等。
煤的干馏实验装置如图: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和用途煤的汽化和液化就是使煤变成清洁能源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煤的燃烧效率等也得到提高(2)煤的气化将煤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主要反应为:C (s)+H2O(g) −−→−高温 CO(g)+H2(g)这是一个吸热反应,所需热量一般都由同时进行的碳的燃烧反应来提供。
高一化学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氯
(3)与H2O反应:
①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 ②溶于水的Cl2部分与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l2+H2O HCl+HClO 。
根据已学知识思考新制氯水中的成分(分子、离子)?
返回
1.氯水的成分
(1)氯水中的化学反应及物质的电离: Cl2+H2O===H++Cl-+HClO, HClO H2O H++ClO-,2HClO H++OH-,
1.物理性质 颜色 黄绿 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溶解性
气体 刺激性气味 有毒
1 体积水溶解
2 体积氯气
返回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返回
(2)与非金Biblioteka 反应:思考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你对 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 认识?
返回
①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
光照
2HCl+O2↑。
(2)氯水的成分: ①三分子:Cl2、HClO、H2O; ②四离子:H+、Cl-、ClO-、OH-。
返回
2.氯水的性质 氯水成分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性质的多样性:
返回
注意:
(1)饱和氯水(呈黄绿色),属于混合物,若久置,则 最终变为盐酸(无色),故久置的氯水颜色褪去(无Cl2),
氧化性减弱(无HClO、Cl2),酸性增强(盐酸为强酸)。
(2)液氯是氯气的液态形式,属于纯净物。
返回
(4)与碱反应:
返回
漂白粉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易失效,其原因为: Ca(ClO)2+CO2+H2O===CaCO3+2HClO ;
光 2HClO=====2HCl+O2↑ 。
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一课时
一、本节教材分析:本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氯气的性质、用途,二是Cl-的检验,再在科学视野中对卤素作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从海洋中富含的大量的食盐入手,引入海洋中富集的元素氯,然后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其化学性质,从舍勒对氯气的发现引入实验室制法,再安排氯气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最后学习氯离子的检验。
本课时(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介绍了人们熟悉的含氯元素的盐,让学生在认识上有一种亲近感;由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按下来介绍氯原子的结构。
本课时的重点是学习氯气的性质。
教材安排氯气与金属及非金属的反应,以使学生了解其在反应中体现出的强氧化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利用讲故事的手段来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美景及晒盐场,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结构预测氯元素原子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和性质。
对氯气与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通过学生阅读图片和观看视频总结反应现象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这些化学反应,并得出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第1课时 电解池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上述装置的弱点: 1.H2和Cl2 混合不安全 2.Cl2会和NaOH反应,会使得到的NaOH不纯
Cl2 +
H2 -
淡盐水
阳极 金属钛网
阳 极 室
精制饱和 NaCl溶液
H+ Na+ Cl-
Na+
OHCl-
OHH+
OHH+
离子交换膜
NaOH溶液
阴极 碳钢网
阴 极 室
H2O(含少量NaOH)
1.关于电解氯化钠水溶液(铁做阴极、石墨做阳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uCl2溶液
电镀铜
1. 定义:应用_电__解__原理,在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金属
或合金的方法。
2.电镀池构成: 镀层金属作_阳__极,镀件作_阴__极,含有_镀__层__金__属__离子的
盐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又叫电镀溶液)。 3.目的:使金属 抗腐蚀 能力增强且增加金属表面的
耐磨性和美观性。
Cu
e-e-
-+
-+
+-
阳极
阴极
②
③
+-
④
阳极
阴极
电解原理分析
+ -ee--
熔 在电电融通解解熔电杨池融时洋阳的这失极氯些声发化微音生钠粒氧中如化含何反有移应哪动些?微粒?阳C
失去N电a+ 子和化C合l—价升高
极e-e-
Na+Cl-
C阴 极
N阴a离+ 向移阴向极阳移极动,Cl-向阳极移动
Na+
ClCl-
Cl- Na+ Na+ 熔融NaCl
新课导入 奥运金牌是纯银镀金,按照规定,镀 金不低于6克;银牌则是百分之百纯 银,铜牌中95%-98%的成分为铜,再 加上一部分锌。预计6000枚奥运奖牌 将会用去超过1吨的黄金和白银。
2023届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体液免疫
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体液免疫[学习目标] 1.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身份标签①成分:一般为蛋白质。
②特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2)识别方式: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
2.体液免疫(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
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
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判断正误(1)病毒、细菌及人体细胞的分子标签是不同的()(2)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4)浆细胞会在抗原的刺激作用下产生抗体()(5)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6)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直接刺激就会分泌特异性抗体()答案(1)√(2)√(3)×(4)×(5)×(6)×特别提醒(1)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2)在二次免疫时,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的增殖分化,也可来自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一、体液免疫的过程1.分析体液免疫的研究历程,回答相关问题:(1)1948年,法格雷乌斯证明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二节第1课时电解原理
第二节电解池第1课时电解原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电解池中电子的移动、阴阳离子的移动、阴阳两极上的反应及其变化、电流形成的过程和原理。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对电解过程的系统分析认识的思维模型,理解电解的规律,会判断电解的产物,会书写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一、电解原理1.实验探究:电解CuCl2溶液(1)按下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原因分析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解质溶液导电,形成闭合回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就是被电解的过程与负极相连的b极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析出金属铜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与正极相连的a极上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产生了氯气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2.电解和电解池(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阳极、阴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也称电解槽)。
(3)电解池的构成条件①直流电源;②两个电极;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④形成闭合回路。
3.电解原理(1)电解池的两个电极必须是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2)在电解池中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是阴极(√)(3)电解池中,电子从阳极流入电源正极(√)(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实验发生化学变化(√)(5)电解池的阳极发生还原反应(×)1.如下图所示装置中属于电解池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参考答案】③⑥【试题解析】根据电解池的构成条件逐个判断。
①②⑤无外接直流电源,不能构成电解池;④无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⑦中蔗糖属于非电解质,不能构成电解池;⑧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电解池。
2.如图所示是电解稀盐酸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
试回答下列问题:(1)a电极为________,b电极为________。
(2)c电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________反应。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消物质
量
胞吐
第二关
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中,属于主动运输的
是( C)。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恭喜你,答
D.水分子进出细胞
对了!再接
再厉!
第三关
下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KNO3溶 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 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 )
8、下列与细胞膜有关的四个选项,能说
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是(D )。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胞吞和胞吐
9、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穿过了几层膜?( ) A、A0 B、1 C、2 D、3
课堂小结
物质跨膜运输 的方式(小分 子和离子)
自由扩散
被动运输
顺浓度
协助扩散 梯度
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
问题讨论: 1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
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要消耗能量 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运输,不要消耗能量
2你认为以上哪种方式对于活细胞完成各项 生命活动 最重要,为什么?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
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 4、下列哪项与轮藻细胞吸收钠离子无关?( ) • A、核糖体 B、线粒体 C、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D、高尔基体
影响三种运输方式速率的因素及速率的比较:
运
运
运
输 速
输 速A
B
输 速
A
B
率
率
率
浓度差 O 浓度差 O 耗氧量
第四章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问题探讨
同一株水毛茛,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 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 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 1.这两种叶形有什么区别 这两种叶形有什么区别? 1.这两种叶形有什么区别? 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一样吗?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一样吗? 这两种形态的叶 一样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性状却表现出明显不同? 为什么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性状却表现出明显不同? 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化了吗? 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化了吗?
一、中心法则和中心法则的发展 复制 复制 翻译 转录 RNA
DNA
蛋白质
逆转录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生物性状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酶的合成
基因
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 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 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课堂练习
1、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 C ) 、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 A.基因的遗传定律 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 . C.中心法则 D.自然选择学说 . . 2、金鱼草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在强 、金鱼草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 在强 光低温条件下开红花,在遮阳高温条件下开白花, 光低温条件下开红花,在遮阳高温条件下开白花,这 个实例说明( 个实例说明( D) A.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 B.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 C.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基因型相同, 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
课标阐释
激趣诱思
1.运用图表文字资料分析海水热 量收支状况。(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海水温度、盐 度、密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时 间变化规律。(地理实践力) 3.结合图表文字材料探究海水温 度、盐度与密度分布差异的影响 因素。(综合思维) 4.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自然及生产 生活中的现象。(综合思维、地理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时空 区 分布 域
变化规律
原
因
分布简图
时间 同一 分配 海区
夏季水温 高,冬季水 温低
夏季海水热 量收入大于 支出,冬季海 水热量收入 小于支出
不同 纬度 空间 海区 分布 同纬 度 海区
低纬度水温 高,高纬度 水温低
暖流经过水 温高,寒流 经过水温低
太阳辐射能 从低纬向高 纬逐渐递减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链接生活每年8月份,红海水温可达32 ℃,甚至深200米以下的海 水水温也达21 ℃,堪称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如果你想去洗热水 澡,就去红海,它不会让你失望的。为什么红海成为世界最热的海 区?
提示:纬度低,晴天多,大气能见度好,太阳辐射强;海域封闭,与外 部海洋水量交换少。
自主预习
同一纬度,暖 流水温高于 寒流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时空 分布
区
域 变化规律
海面至 水温由表
水下 层向深层
1 000 米
递减
空间
分布 1 000 米
以下
水温变化 不大,经常 保持低温 状态
原 因 分布简图
太阳辐射能 是海水热量 的主要来源, 而太阳辐射 首先到达海 水表面,越向 深处海水得 到的太阳辐 射能量越少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化学电源》
a极 b极
稀H2SO4
CH4
O2
KOH溶液
用途广泛的电池
用于汽车的铅蓄电池和燃料电池
用途广泛的电池
用于“神六”的太阳能电 池
笔记本电脑专用电池 手机专用电池
纽扣电池
摄 像 机 专 用 电 池
各 式 各 样 的 纽 扣 电 池
化学电池的分类
普通锌锰干电池
一次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 锌银纽扣电池 铅蓄电池
练习3:氢气是燃料电池最简单的燃料,虽然使用 方便,却受到价格和来源的限制。常用的燃料往 往是某些碳氢化合物,如:甲烷、汽油等。请写 出将图中氢气换成甲烷时所构成的甲烷燃料电池 中a极的电极反应式: a b CH4+10OH- - 8e-=CO32- +7H2O
,
此时电池内总的反应式:
CH4+2O2+2KOH=K2CO3+3H2O
Zn 2MnO2 2NH4Cl 2MnOOH Zn( NH3 )2 Cl2
氢氧化氧锰
优点:制作简单、价格便宜。 缺点:放电时间短,电压下降快。
3、碱性锌-锰干电池 电解质: 电池反应: Zn+2MnO2+2H2O=2MnOOH+Zn(OH)2
KOHபைடு நூலகம்
负极:——Zn Zn + 2OH- - 2e- = Zn(OH)2 正极:——MnO2 2MnO2+2H2O+2e- = 2MnOOH+2OH单位质量的电极材 料放出电能的大小
2.负极失电子所得氧化产物和正极得电子所得还原产 物,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如+4价的C在酸性溶液中以 CO2形式存在,在碱性溶液中以CO32-形式存在); 3.溶液中不存在O2-:在酸性溶液中它与H+结合成 H2O、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它与水结合成O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细胞工程简介
植物细胞工程
课标领航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要点突破
一
经典例题透析
知能过关演练
课标领航
1 .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基础和表现条 件。 2 .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过程和培 养条件。 3.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理论基础和过程。
情景导引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所在“神舟”四号 上为一批特殊的“新人”——烟草细胞举办了特殊 的“婚礼”。将两个“新人”放入融合室中,当充 满液体的融合室中加上直流电场,两个原本相互游 离的细胞一下子贴到一起,开始了“窃窃私语”。 紧接着,在瞬间高压脉冲的作用下,细胞膜被击出 了小孔,透过这微小的空间,两股细胞质展开了 “心灵沟通”。渐渐地,细胞核也扭捏着“亲热” 起来,20分钟后,它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个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即时突破2 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 节渗透压 B.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 织的生长和分化 C .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 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 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2.理论基础——细胞的全能性 (1) 概 念 : 生 物 体 细 胞 具 有 使 后 代 细 胞 形 成 完整个体的潜能 。 ___________________ (2) 基础: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本物种所 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 套_______ 基因 。 激素 及 (3) 实现条件:离体、提供营养物质、 ______ 其他适宜条件。
二、植物组织培养
1.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
(1) 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的植物体的器官
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如:
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和有机添加
剂)和其他外界条件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经脱分化、再分化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2)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效 地防止细菌等的污染,保证培养材料、培养基、 培养用具完全无菌。因为如果在培养基上有细菌 等微小的生物存在,它们比植物细胞具有更强的 新陈代谢能力,它们比植物细胞生长、繁殖得更 快;而且它们会产生毒素,使培养的植物细胞很 快中毒死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求进行一系 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
2.全能性高低 (1)受精卵>生殖细胞(卵细胞>精子)>体细胞 (2)植物体细胞>动物体细胞 (3)囊胚期细胞>原肠胚时期细胞 【特别提醒】 ①同一生物个体发育时期越早, 其细胞的全能性越高。 ②人的成熟红细胞由于无遗传物质,所以不具 有全能性。
3.分化细胞的全能性 (1)从理论上讲,分化的体细胞应该具有全能性, 因为它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细胞核 基因与受精卵的完全相同。但在生物体内并没有 表现为全能性,原因在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 有在脱离了母体限制、离体培养时,在一定外界 条件刺激下,才能表现出细胞的全能性,如植物 的组织培养。 (2)动物细胞由于高度分化不易表达, 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要想让细胞核的全能性 表达出来,须将体细胞核放入去核的卵细胞中, 构成重组细胞,然后重组细胞就可表现出全能性。
(1)那么这两个“新人”的细胞膜融合的原理是什 么?(2)融合细胞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其原理又是什 么?
【我的思考】 胞的全能性。
(1)细胞膜的流动性。 (2) 植物细
基础自主梳理
一、细胞工程的概念及细胞的全能性
1 .细胞工程概念: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 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 细胞器 水平上, 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__________ 遗传物质 或获 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____________ 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1) 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花药或从花药中取出花粉
粒 ( 小孢子 ) ,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花粉胚
或花粉愈伤组织,最后长成花粉植株。由于这种
植株含有染色体数目只相当于体细胞的一半,故
又称单倍体植株。
(2) 单倍体植株经过染色体加倍就成为纯合体植
株,利用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即时突破1 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 .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 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B.生物体内细胞由于分化,全能性不能表达 C .卵细胞与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 性很高 D .植物细胞离体培养在一定条件下能表现出 全能性
解析:选 C 。此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 首先,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完整的个体,所以全 能性最高;第二,体内每一个体细胞都是通过有 丝分裂形成的,都含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 全部基因,理论上讲都应该具有全能性,但由于 分化,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因而体 内细胞并没有表达出全能性;第三,卵细胞在一 定条件下,全能性表现比体细胞高,但与受精卵 不同,细胞的分化程度也很高;第四,分化的植 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但要表达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离体培养。
二、植物组织培养 1.过程
脱分化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无病毒 植物。 (1)快速繁殖、培育_________
色素 和杀 (2) 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 ______
虫剂等。
人工种子 。 (3)制造_____________
(4)应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培育。
思考感悟
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标志是什么?
【思考· 提示】
长出完整植株。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 1.过程
离心
PEG
思考感悟
2.意义:在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 作物新品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思考· 提示】 细胞壁。
核心要点突破
一、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的全能性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 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特性。从理论上讲,生 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1.全能性原因 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 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 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