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逐渐兴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批评旨在探讨和揭示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同时也倡导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在女性主义批评的引领下,中国文学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男性的成长、爱情和权力争斗,而对女性的关注相对较少。
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为女性的声音提供了平台,引起了文学界对女性经验和角色的重新审视。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性的命运和婚姻被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刻画出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权益和自主性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
其次,女性主义批评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具有女性视角的创作。
传统上,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视角所主导。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得女性作家的声音得以被听到。
艾青、王安忆等女性作家借助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的经验和观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使得女性作品能够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思想和感受,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最后,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界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强调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和其对女性权益的影响,呼吁通过文学揭示和纠正这种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议题得到了更多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儿子的大玩偶》中的女性自我认同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引发了对性别权力的关注,推动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批评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使得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到;它也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加多元和包容的面貌,使得女性作家的创作得以发展;同时,女性主义批评还推动了对性别权力关系的反思和批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
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
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
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
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
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
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露丝·伊瑞格瑞的女性主义批评
(1)她是法国派女性主义又一位重要批评家,提出了独特的“女性谱系”和“女人腔”的主张。
(2)所谓女性谱系,是伊瑞格瑞吸收精神分析学的思想提出的主张,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
①在前俄狄浦斯阶段,认为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是一个同时兼具男性创造力和母性的双*性*同体形象,而其女儿对双*性*同体母亲是完全认同的,这才是人类起始的女性谱系。
②俄狄浦斯阶段开始之后女儿转向了“恋*父”,一方面抛弃了双*性*同体的母亲,一方面肯定了父Q制,这一过渡是父Q制对女性谱系的压制与剥夺。
父Q制文化建立了一个男性形象的上帝作为母亲的母亲来压制母亲并排斥到社会价值之外,切断了女儿通向母亲的道路,女儿与女性潜在力量的关系也被切断了。
③该理论是要建立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女性谱系,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认同关系而不是“恋*父”关系,女性之间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单纯的作为客体而存在。
(3)所谓女人腔,是与女性谱系相联系的颠覆父Q制的主张,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
①这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永远在变化之中,是意义不定、无中心的,具有跳跃性、隐秘性和模糊性等特征,这就是与女性语系相对应的“女人腔”。
②女人腔的话语方式有一种包容二元对立的特征,像女性语系包容双*性的母亲一样。
③“女人腔”包容对立双方于一体的功能就消解了父Q 制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否定了父Q制对女性的统治与压迫。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1)肖瓦尔特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是第二阶段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女性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2)该书不再把女性文学传统仅仅看成少数几个伟大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突现,而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既有青史留名的大作家也有更多被湮没的一般作家。
她发掘了许多过去长期被湮没的英国女性创作资料,有力的展示了女性文学的持续不断的传统。
(3)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传统看成一种“文学的亚文化群”,并根据亚文化的共性将女性作家的创作分为女人气(即模仿主流传统)、女性主义(即反抗主流传统的价值标准,争取自己独立价值与权力)、女性(即摆脱依赖对立面而转向内心、自我发现)三个阶段,并对女性阶段的创作最为肯定。
(4)肖瓦尔特在其著作《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一书中关注了以前女性主义批评所忽视的种族因素,并从女性亚文化视角出发研究了美国女性创作中的各种主题、形象、文体、文化实践和历史选择。
这些研究显示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经进入了性别诗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之中。
(5)肖瓦尔特提出了建立新的独立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思路,即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模式和理论,要摆脱男性文学的束缚,不再使妇女适应男性传统方法,而要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
发展的世界。
(6)在方法论上肖瓦尔特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发展女性亚文化研究,不仅将女性主义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方法去阐释“女性文化”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的文学。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艾伦·莫尔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莫尔斯的《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分析了奥斯汀、勃朗特等人的著作,把她们视为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先驱,认为她们的作品汇聚成一股与男性主流文学传统不沾边却同样不断前行的强大潜流,形成了一种女性自我写作的传统,使得女作家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
(2)莫尔斯考察了女作家之间的相互友谊和共同兴趣,认为正是男性社会的拒斥促使女性作家相互关注、交互阅读作品,这有利于女性创作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传统正日趋扩大,影响也日益深远。
(3)莫尔斯的批评方法也突破了新批评把文本看做封闭系统的形式主义框架,而对女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十分重视,虽然莫尔斯的理论并不系统而稍显混乱,但她作为率先寻找探讨女性写作传统的开拓性研究却对女性主义的文学史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1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9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简述巴巴拉·史密斯的女性主义批评
(1)史密斯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其理论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与黑人女性在政治上所受的性与种族双重压迫密不可分,强调批评者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作品的政治含义而且将其与所有黑人妇女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把文学批评自觉的同社会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性批评由此被定位为一种涉及性与种族政治的社会政治批评。
(2)史密斯努力寻找发掘黑人女性创作的传统,认为必须明确承认黑人女作家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她通过对大量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她们在文体、主题、意象、审美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区别于白人与男性作家的特点。
(3)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应该重视研究自身和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经验,而不应该受白人男性创作标准的束缚。
认为批评家应该从自身经历出发进行思索和写作,而不是用白人男作家的文学思想和方法去认识黑人妇女可贵的艺术资料。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6、生态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1.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 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 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马克思主义 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
‚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 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利 的主张; 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其关注的 焦点是男女社会权利的平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越来越多地用 ‚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以突出这种思潮 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强调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 的平等。朱刚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中指出,20世纪初 以前的‚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20世 纪60年代开始的‚feminism‛译为‚女性主 义‛。在特别强调妇女权利的地方,用女权主 义。
不过,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著作还是从18世纪后期开 始出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影响了世 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1791年发表的 《人权宣言》激发了各国妇女思考所受到的不平等待 遇,一些妇女领袖提出了要在社会各领域和家庭中争 取平等地位的主张。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 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文化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 一、女权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源 • 二、英美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三、法国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 四、批评与实践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和思想来 源
•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
—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 • 60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妇女的本质和 文化构成的探讨 • “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 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确定、以及我 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
•
• “女人腔”是指与男性理性化语言相对立的
一种非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人们说她 是神经质的,不可理解的,惶惑不安的, 满脑子奇思怪想的,更不用提她的语言, ‘她’说起话来没有中心,‘他’也难以 从中分辨出任何连贯的意义。”但这种非 理性的女性话语方式又有一种包容二元对 立的特征。因为,“一个人不能从另一个 中分开,我/你,我们总是复合在一起,这 怎么会出现一个统治另一个的情况呢?”
• 露丝伊瑞格瑞 • “女性谱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
类的身体已经被符码化地置于社会网络之 中,在文化中,并且被文化赋予意义,男 性被认为是雄健和有阳具(指创造力), 女性则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这不是生物 学的结论,而是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 义。”
• 《他看女人的反射镜》:整个西方哲学都是一种
理性主义传统,在其中,女性被定一位非理性, 一种需要和应当被超越的他者,一个被阉割得不 完整的男人。 “女性谱系”,就是要回到“前俄狄浦斯”阶段, 那时的母亲是无性别之分的,而女儿也是对双性 同体的母亲认同的。目的要恢复一种新型的母女 认同关系。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 上升为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女性不再沦为单纯 的客体。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课件
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助益 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 文化批评。 科洛德尼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 研究方法, 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 的有效性:“这些判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 道;它们(即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 思想态度永久地存在?”
从生物性别到社会性别
她们的结论促成这样一种思想在性别 研究中逐渐占据主流,即: 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必须 从生物决定论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性别差异源于简单的社会原因:“社 会对两性的训练是并且一直是不同的, 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因素,像兴趣和标 准等等。”
强调社会性别决定论的思想
1949年,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存在主 义角度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指出女性是 反对男性在一个精神压迫的行为中对他 们自己进行定义的他者。 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观点,为当代 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性别(gender)成为性别研究的关 键词。
反对雌雄同体的思想, 反对以这种理论作为 实现女性解放的策略。
主张重新阐释“女性 气质”
理由在于:
由于父权制,分配给女性的那 些气质特点如温和、谦虚、同 情、怜悯、温柔、直觉、敏感、 无私等等,其实都被视为价值 不高的气质特点,因而不被重 视。
而分配给男性气质的那些特点 如决断、勇敢、进取、坚强、 理性或逻辑思考等等,却被视 为具有更高的价值。
女性主义批评
• 人们习惯将男性与强壮、主动化等号,而将女性与弱小、被动相提并论。艾尔 曼将这种习惯称为“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文艺批评中的“大男子主义批评” 由此衍生出来。以男性的眼光和标准去阅读、批评,即使文艺批评中的性别歧 视。
4、“身份”批评阶段:80年代以后
• 崛起于70年代末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启发了各少数族裔的女性主义者, 她们分别将本民族的妇女文学置于中心位置,考察种族和社会性别在 双重文化、种族交往中的作用。“身份”批评认为,种族区别和社会 性别区别一样,是后天人为的,不是生理的,实质是文化和社会的建 造。
• 芭芭拉•史密斯是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论黑人女性 主义文艺批评》中提出,以往的文艺批评均忽略了黑人妇女作家,她 的理论构想解开了“身份”批评之先,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批评乃至 整个文艺批评领域。这种对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研究,衍生出“后殖 民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身份”批评推向新的高潮。
•女性主义研究的对象:
妇女的创作、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我们既可以对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加以批评,如王安忆、
陈染、铁凝等的带有明显的女性意识的文本;也可以对男性作家笔 下的女性形象加以评析,如贾平凹的《废都》、苏童的《妻妾成群》 都有大量的女性形象。 许多男性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2、露西•依利加芮,代表作《镜子》,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将妇女受压怕的根源归结为父权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在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多元理论的启发下充分挖掘妇女间的区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批评中以“女性主义”为主要立场与角度的批评。
“feminism” ,汉译原为女权主义,后又译作女性主义,究其原因,倒不在于前者那个“权”字有过于剑拔驽张的色彩(女性争取平等的就业权、教育权、选举权本就是合情合理之举) ,而在于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并不只体现在外在显见的不合理的制度方面,更在于一系列隐蔽内在的对女性的文化形塑与规训。
这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语言、符号与文化体系,男性社会制造出不可能威胁父权秩序与权威、侵犯他们的权力与利益、符合他们理想与标准的“女性” 。
女性主义批评
7/21/2020
9
二、思想先驱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对先辈思想理论继 承的结果。女性主义有两个当之无愧的理论先驱者,她们 是20世纪前半期对世界文坛和批评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英国 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这两位批评 家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批评实践方面,都为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开拓了方向。
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
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
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
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
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
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
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 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 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
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7/21/2020
11
(二)波伏娃
西蒙·德·波娃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主要讨
流话语下的社会传统观念和习俗,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
面,尤其是在对女人的社会定位上融入了父权专制和性政治的
思想,强调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
7/21/2020
12
所以,波伏娃认为,女性成长的过程即是被社会观念和习 俗规定、束缚的过程,女性从一出生便被约定如何梳妆打 扮,如何穿衣,如何与别人交往,如此等等,女性的自然 天性被压抑形成了男权话语下的女性角色,被社会局限于 家庭和生育的狭隘天地里。社会强加于女性的观念和思想, 又反过来促使女性按照男性化社会的要求约束、改变自己, 去适应这个压抑自己的社会为她制定的价值取向。同时, 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使女性不得不 依赖于男性,为了生存她们去适应男性的一切爱好和习惯, 成为男性把玩和欣赏的对象,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 从而成为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造成女性这种结局 的根本原因,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阳性崇拜”和男权中心 文化。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1)概述: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性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性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性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性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性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重新审视文学体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性别和性别关系的展现与内涵的研究手段。
它既属于社会理论,也属于专业文学研究,旨在发掘文学作品中男女概念的表达、叙事形式和潜在的性别偏见。
这种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早期的二十世纪,以及1960年前后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女性主义者和女性学家的作品为基础。
女性主义者起初是希望社会本身实践性别平等,关注那些因性别不公而受到压制和忽视的女性,扩大女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等;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就从而制定出来。
2 女权及其影响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争取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同性恋权利以及支持和抗议男性主流社会文化的权力等。
它的研究从性别的角度剖析作品,从性别角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不同性别背景和文化状况下性别偏见如何干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现,还有性别偏见如何反映在作品的结构和意义上。
3 电影领域的发展一些电影,特别是一些新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由本质上分裂开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摄影本身出发,采取不确定性的视角,将女性、男性、生活、性别等不同的维度综合起来,通过改写视角去理解生活、社会、家庭以及小范围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它还通过视角和美学形式表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态度、行动和价值观,诠释了女性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发展的重要变化之一。
4 总结随着女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权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研究理论也根据女权理论而发展出一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目的是在于以不同的视角揭示社会文明中的性别版图,揭示男女关系的新机遇,进一步平衡男女力量,是一种对文学的新的思考方式,对以后的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流派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流派(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黑人女性批评和女TX恋女性批评也丰富了这一阵营的理论。
(2)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努力发掘寻找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并重新予以评价,以建立独立的女性文学史,同时揭示出女性作者之间存在着的亲密关系,以鼓励当代妇女加强联系和团结挣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凯特•米勒特。
②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是卡普兰、莫尔斯、吉尔伯特、格巴和肖瓦尔特等人。
③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3)法国派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地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①对“女性本质论”和“女性文学传统”等命题均持怀疑态度,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固有的“女性文学传统”,客观上反而加强甚至维护了父*权制的文学史观。
②她们的批评吸收了德里达结构主义和拉康解构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思想,面向未来将重点放在“女性写作”上,期待建立一种标举差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莉丝蒂娃、西苏和伊瑞格瑞等。
(4)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是与黑人妇女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这一现实密切相关的。
①她们一方面长期与黑人男性一样受到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在黑人圈内她们还要受到黑人男性的压迫。
②经受双重压迫体验而写出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自然有其独特性,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为了强调这种独特性进而改变黑人女性文学受冷落和曲解的状况。
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巴拉•史密斯、苏珊•威利斯、迈克多威尔等。
(5)女TX恋主义文学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点:①把异性*恋主义观念同父*权制联系起来对之采取激烈批判态度。
②力图寻找和建立起一个女TX恋文学的传统。
③努力建立一种女TX恋主义的批评原则。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文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强调通过关注性别问题来解读文学作品。
它关注女性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并对传统男权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进行批判。
女性主义批评已经对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重要的讨论和变革。
1. 背景女性主义批评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通过研究和反思传统男权制度对女性造成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对女性在文学创作和叙事中的边缘化问题。
该批评方法试图揭示并改变现有文学观念中存在的隐含偏见。
2. 文学分析方法2.1 叙事视角通过审视并分析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女性主义批评者探索作者如何表达并塑造女性形象,并关注其是否存在刻板印象、陈旧观念或偏见。
他们尝试从女性视角去解读作品,探索其中潜在的意义和隐含信息。
2.2 人物角色研究女性主义批评者关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并通过对其性别意识、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他们探讨女性角色是否被刻画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或者只是男性故事中的配角。
2.3 文本解读与历史背景联系女性主义批评也将文学作品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
通过了解特定时代和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批评者揭示作品如何与这种限制相互作用,并在改变现状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3. 对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3.1 数据收集与文学重启女性主义批评引发了大规模对忽视或 marginalize 女性作者和女性题材的文学进行重新发现和重新评估。
它推动了女性写作的复苏,并扩展了传统文学观点以包括更多种类的声音和经验。
3.2 其他形式的批判理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也影响到其他领域,例如种族理论(Intersectionality),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性取向研究等。
这些理论方法重视在交叉性别和种族层面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传递更全面的信息。
3.3 文化认同和社会变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揭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抵抗,促进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并为争取妇女权益和探索新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框架。
课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社会性别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女性主义者确定了“性 别”(Gender)与“性”(Sex)之间的区别,其内 涵在于强调影响男女两性发展的非生物因 素———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引导人 们将对性别差异含义的质疑,转移到对构成(所 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些含义的社会文化 因素的质疑。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
(一)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阅读)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作为读者的批 评,分析过往一切由男性创造的文学文本。 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 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 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她们试图打破男性 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女性视角来重新审 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 新的阐释。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理论反思(伊莱恩·肖沃尔特的 《论女性主义诗学》 )
80年代以后的“身份批评”(苏珊·S.弗里德曼的 《超越妇女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论社会身份 疆界说以及女性主义批评之未来》)
法国的妇女运动则更趋向于从理论上寻求男女
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自始至终注重理
论建设而轻本文评论,法国女性文学批评尤因 其批评家的学术个性而为学界所瞩目,代表有
理论先驱之二: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 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 方妇女的“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 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 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 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 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 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 歧视开战的序幕。
埃莱娜·西苏(“女性写作”),露丝·依利格 瑞(《镜子》)和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妇 女的时间》)等,主要探索女性的身体、欲望 和情感特征。
女性主义批评
7/21/2020
14
这祥,波伏娃就首次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所 虚构的种种“女人的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表现,严格说来,波伏娃的这种分析还只是静态的,但却为 后起的女权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作为先行者,沃尔夫与波伏娃的思想中都还存在不少矛盾, 如沃尔夫对妇女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较强略有微词,认为 这会损害文学的美学风格;波伏娃有时又用男性的学批评标 准来衡量、评价女性的文学作品;等等。但总的说来,她们 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都为女权主义批评树立了榜样, 开辟了方向。
7/21/2020
3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先驱
一、现实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催生物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两 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妇女解放运动亦不可 能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席 卷欧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男人作为社会的主宰,其人 性、政治地位、权力等方面无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高扬, 而妇女则一直是被压抑的对象,在男人面前,女人一直是 劣等公民。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地位亦成为几百年来妇女 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妇女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历程是与 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历程共同向前发展的。
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
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
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
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
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
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
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 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 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其理建构上存在有理论上的悖论, 如企图超越所有的男性理论,然它又必须借助已有的 概念进行思维。又如过分强调性别差异,忽视了两性 的共同点和女性的内在差异(如不同种族、不同阶层、 不同国籍的妇女之间的差异)
25
阅读书目
张京媛编选:《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2
女权主义批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 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女性则被置 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 颠覆父权制的社会结构,揭露所有话语中潜藏的若隐 若现的“性歧视”。
10
(1)批判象征父权制社会秩序的符号体系
例如: 在英语中 female (女性)和 woman(女 人)的构成依赖于男性的male和man,是他们的派 生词,如同《圣经》中女性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 创造。
8
1949年,波伏娃出版了 《第二性》,被誉为西方 女权主义的“圣经”。她 认为西方社会是由男性控 制的家族式社会,女性是 社会中的第二性,处于附 属地位。同时,她还系统 清算了男作家作品中所虚 构的“女人神话”,批评 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 误解。
9
四、女权主义批评的视野
1.对父权制的反抗
五、女性主义批评
1
一、定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 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2
二、女权主义运动史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掀起的大规模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权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斗争矛 头是指向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以争取政治平 等、经济平等、职业平等以及精神解放为主要目的。
(法)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26
5
女权主义运动路线:女权→女性→女人
6
三、女权主义批评的思想先驱
英国作家伍尔夫和法国作家波伏娃是西方 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先驱。
7
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女 权主义批评的奠基之作 《一间自己的屋子》。
在书中,她一方面指责男 性将女性视为次等公民, 并牢牢掌握着政治、经济、 社会和文学大权,另一方 面,强调女作家应有“一 间自己的屋子”应争取独 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如: 林白 陈染
21
(2)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心理。
如:安妮宝贝 琼瑶 冰心 池莉
22
(3)女权主义批评还突破文本研究框架,关注女性 作家的生平、传记和个人情况。着意讨论女作家的 个人生活经历与文本的关系。
如:萧红 张爱玲
23
六、女性主义批评的简评
女权主义批评从性别的角度彻底动摇了以男性 为中心的文学批评传统。同时女权主义批评由 于与女性文学、女性世界有天然的亲和力以及 它向女性经验的倾斜,打开了一个沉睡了千年 的女性世界。
汉字中也可以发现歧视女性的痕迹,甲骨文中 “女” 字呈现双手交叉胸前、席地踞坐的姿态。
11
很多带女字旁的汉字诸如“委、安、婉、奴”都有驯 化之意,还如“奸、妒、妖、婪”之类都是贬义。这 些都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本身就体现着对女性的 压迫。
12
(2)对父权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如太阳/月亮、文化/自然、白昼/黑夜、父亲/母亲、 理智/情感等,这些二元项不是平等的,而是具有等 级制的。
普遍规律建立文学阐释和批评准则。
14
2.女性阅读与写作
女性视角:女性主义批评的基点 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观照、介入作品。它包括一套
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
15
女性阅读:作为读者的女性 女性书写:作为作家的女性
16
五、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范围
1.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
被男性创造的女性形象 被男性歪曲的女性形象:恶魔、淫妇、妖女、悍妇 被男性利用的女性形象:圣母、天使
在男/女的对立中就潜伏着父权制的价值观:男性的 一方总是代表着主动、积极、创造、主导等正面的、 肯定的价值,而女性一方则是被动、消极、平庸、 从属的,代表着负面的、否定的价值。
13
(2)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 心主义进行批判 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掩饰并美化现实中的男女不平
等关系,以维持父权制社会的稳定秩序。 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批评纯然基于男性经验并作为
3
第二阶段是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 即强调“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一反初期注重 “平等”的策略,改弦更张,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 的独特性,注重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体验、象征 表达和内在情思。
4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代女权主义,即将 “女权”、“女性”加以整合折衷的重“女人”的女 权主义。不再提倡男女的对立或女性一元论,而是注 重多元论,提倡男女文化话语互补,即女人成为女人, 男人成为男人,在充分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 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
17
吉尔伯特.古芭《阁楼上的 疯女人》
《简·爱》 《神雕侠侣》
18
2.发掘女性文学传统,从男性垄断的文学史 中清理出一条女性文学线索。
重建文学史。 建构女性文学史。
19
3.关注女性作家
女权主义批评格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特别是表现 女性意识、女性世界的作品。
20
(1)女性意识与女性的身体。在创作中,女作家往 往用女性的身体去体验和认识世界,表现女性的欲望 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