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苯巴比妥能治疗新生儿黄疸

合集下载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9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肠道益生菌妈咪爱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并分析肠道益生菌妈咪爱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口服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妈咪爱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避免新生儿黄疸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黄疸;苯巴比妥;肠道益生菌;安全性;有效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临床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较为常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摄取和结合能力低下,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为多种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1-3]。

而病理性黄疸,如果家属发现不及时,延误治疗,未结合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易导致新生儿后遗症。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儿科收治60 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分析新生儿黄疸中用肠道益生菌辅助给药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9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分娩的健康新生儿,Apgar≥8 分,无溶血、无感染性疾病,符合临床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
苯巴比妥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抗癫痫、镇
静催眠、麻醉等领域。

它的治疗原理主要涉及其对GABA受体的调节
作用及其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的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苯巴比妥对GABA受体的作用。

GABA(γ-
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通过
与神经元膜上的GABA受体结合来发挥抑制神经兴奋的作用。

苯巴比
妥可以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使得GABA能够更好地结合于受体,
从而增强其抑制神经传递的效果。

其次,苯巴比妥还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
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它们通过兴奋性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苯巴比妥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细胞
内钠离子通道的调节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异常放电的发生。

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还涉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
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包括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

苯巴比妥
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再摄取,从而对神经传递过程进行
干预,达到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苯巴比妥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增强GABA受体的功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以及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

这些作用相互协同,共同发挥着苯巴比妥的治疗效果。

然而,苯巴比妥也存在一定的副作
用和安全性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苏月群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05期[摘要] 综述目前国内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方法主要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和泳疗抚触护理等其他治疗。

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光照疗法;茵栀黄;苯巴比妥;同步换血[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197-02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出生2~3 d会出现黄疸,4~5 d时达到高峰,一般情况足月儿在7~10 d后,黄疸会逐渐消退,早产儿在2~4周后会消退,期间无伴其他不适临床症状,这种属于生理性黄疸。

如有①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具备其中1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如果未能及时有效治疗,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发胆红素脑病,非死即残。

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要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伤残率。

目前,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上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改进,现综述如下。

1 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

其作用机制为在光的异构化作用和氧化作用下,脂溶性的IXaZ型胆红素异构化为水溶性的IXaE型胆红素,IXaE型胆红素可通过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经尿液排出,从而降低了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起到治疗效果。

由于蓝光的波长为420~480 nm,与胆红素的吸收光谱非常相似,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蓝光照射的治疗效果最佳,但是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 μmol/L,且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能出现青铜症。

苯巴比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蒙脱石散联合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苯巴比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蒙脱石散联合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量无 明显 差异 ,而加 用苯 巴比妥 、双歧 杆菌 四联活
黄 疸指 数 ,每 天测 定 1次 ,并 于 治疗前 及 治疗 后 5 天、1 0天各抽 1 次静 脉血 行 胆红 素及 肝功 能检 查 , 临床 观察 患儿 有无 发热 、腹 泻 、便秘 、皮 疹等 不 良 新 生 儿 胆 红 素 平 均 每 日下 降 量 优于 常 规治疗 的新生 儿 ,同时新 生 儿黄疸 消 退时 间也 快于常 规 治疗 的新 生 儿
2 7例 。对 照 组 6 0例 ,男 3 1 例 ,女 2 9例 。两 组 日
尸< 0 . 0 1 , 提 示 苯 巴 比妥 、双歧 杆 菌 四联 活菌 片联 合 蒙 脱 石 散 治疗 新 生 儿 高 胆 红 素 血 症 有 效 改 善 情
况 好 于常 规治 疗 。
表 1两组 疗效 比较 ( 例)
素 具有 潜 在 的神经 毒性 ,严重 的 可导 致神 经系 统后 遗症 甚 至致 新 生儿 死亡 [ 2 . 引 。 传 统 的治疗 高胆 红 素血 症 的方 法有 :光 疗 、 中药治疗 、换血等 ,我 院在常 规 使 用 光疗 退黄 的基 础 上 ,应 用 苯 巴 比妥 、双歧 杆
① 显 效 :皮 肤黄 疸 消退 ,胆 红 素 值< 7 mg / c  ̄ ( 1 1 9 . 7 p mo l / L) :② 有 效 :皮肤 黄 染 明显消 退 ,胆 红素 值 下 降至 7 - 1 0 mg / d L ( 1 l 9 . 7 - 1 7 1  ̄ t mo l / L ) ; @无
月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 2 0 例,均符合 《 实用
新生儿 学》第 4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诊断标准【 4 ] 。 具备下列任何一项者 : ① 出 生后 2 4 h内 出现 黄 疸 , 总 胆 红 素 >1 0 2 p mo l / L;② 血 清 总 胆 红 素 足 月 儿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

通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系统地进行综述,正确的认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了解其治疗方法,早期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产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新生儿;黄疸;治疗;光疗;换血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当血中胆红素>85.0μmol/L时,引起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候群。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大于2w,早产儿大于4w;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具备其中一项即可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的常见病,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约有60%会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高达80% [1]。

近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重症新生儿黄疸可致核黄疸,是婴儿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此,早期预防及治疗新生儿黄疸则变得尤为重要。

现对近年来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 酶诱导剂常用的药物为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属核受体结构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激动剂,可增强配体蛋白、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1)和MRP2功能[2]。

其退黄原理是:①对肝细胞酶系统有诱导作用,刺激肝细胞内线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提高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②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转移到肝细胞内;③可能增加了蛋白含量的作用,借以提高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功能[3]。

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关于Rb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Rb蛋白属于一种核内磷酸化蛋白质B、低磷酸化的Rb与E2F结合而使之失活,使细胞停止于G1期C、高度磷酸化的Rb不与E2F结合,后者促使细胞从G1进入S期D、高度磷酸化的Rb失去抑癌作用,使细胞增殖失控E、低磷酸化的Rb失去抑癌作用,使细胞增殖失控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Rb基因编码的Rb蛋白有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低磷酸化)两种形式,Rb蛋白磷酸化程度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它通过与E2F相互作用来控制细胞周期。

在G0、G1期,低磷酸化(无活性)的Rb蛋白和E2F结合,使E2F失活,S期必需的基因产物的合成受限,细胞周期的进展受到抑制;在S 期,高磷酸化(有活性)的Rb释放E2F,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当Rb基因缺失或突变后,丧失结合、抑制E2F的能力,于是细胞增殖活跃,导致肿瘤发生。

2.下列辅酶或辅基中含有维生素PP的是()。

A、辅酶AB、辅酶ⅡC、TPPD、FAD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维生素PP即尼克酸及尼克酰胺。

辅酶Ⅱ(NADP+)组成脱氢酶的辅酶,其化学全名为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是由尼克酰胺、核糖、磷酸、腺苷酸及磷酸组成,故辅酶Ⅱ含维生素PP。

3.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

A、TPPB、NAD+C、生物素D、辅酶A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ABD三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糖有氧氧化的7个关键酶之一,由丙酮酸脱氢酶E1、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组成,参与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酯TPP、硫辛酸、FAD、NAD+和CoA(辅酶A)。

C项,生物素是丙酮酸羧化酶(糖异生的关键酶)的辅酶。

4.下列不能用作探针的分子是()。

A、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B、克隆的基因组DNAC、cDNAD、蛋白质E、RNA片段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探针是带有特殊可检测标记的核酸片段,它具有特定的序列,能够与待测的核酸片段互补结合,因此可以用于检测核酸样品中的特定基因。

新生儿黄疸可咋办

新生儿黄疸可咋办

新生儿黄疸可咋办我们听到过这样一句老话“十个宝宝九个黄,没事要多晒太阳!”,很多老人对黄疸不以为意,加重的小孙子要是有了黄疸,老人让家长多带着新生儿晒太阳。

但这种方法真的科学吗?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

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一般是新生儿出生1周左右发病,每个新生儿的身体情况不同,很多新生儿没有及时治疗出现残疾等并发症,所以,家长应当对新生儿黄疸引起重视。

一、是否新生儿都会黄疸?新生儿黄疸是非常常见的症状,新生儿早期的表现是皮肤及黏膜发生黄染,是新生儿持续发育的症状,这种多为生理性黄疸,足月新生儿一般是出生后3d左右发病,在4-5d进入高峰期,在7d以后逐渐开始消退,早产儿一般是在产后3-5d发病,在5-7d达到峰值,一般是2周以后开始消退。

黄疸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缺乏G-6PD,或者发生头颅感染等也会发生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黄疸对新生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黄疸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是胆红素脑病,一般是在新生儿出生1周后发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的情况下,胆红素会穿透新生儿的血脑屏障,要是没有及时治疗,就会发生中枢系统功能障碍,要是没有及时治疗,也容易导致永久性损伤,新生儿会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或者听力障碍、手足徐动,严重的患儿会形成永久性的脑瘫、智力降低,最终影响新生儿的一生。

三、新生儿黄疸降低后又增高是因为什么很多因素会导致新生儿黄疸反复增高、降低,主要因素是新生儿感染病原体后出现生理性黄疸,有些患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后,有发生病原体感染,出现病理性黄疸,黄疸多是宝宝出生后发生,先生理性黄疸、随后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紊乱,从而出现黄疸降低有增高的情况。

四、怎么知道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相关,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胆红素过多,出现无法及时处理胆红素的问题。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一种分解代谢物质,血红素的80%来自血红蛋白。

新生儿黄疸治疗需要几天

新生儿黄疸治疗需要几天

新生儿黄疸治疗需要几天作者:李雪利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6-18--02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黄染的情况。

出现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红细胞破坏生成胆红素过多、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胆红素肠肝循环等等有关系。

新生儿黄疸根据黄疸的程度、出现时间等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皮肤黄疸轻,大多在出生后的两天到三天出现,四天到六天达到高峰期,一周左右开始消退,两周内消失。

而病理性黄疸大多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可能在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比生理性黄疸要长,程度重,或者在皮肤黄染消退后又出现,并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或表现。

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导致核黄疸,出现胆红素脑病,出现惊厥、反应差、角弓反张、发热等,并可能遗留癫痫、听力损伤、智力发育障碍等异常。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并不需要治疗,病理性黄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新生儿黄疸主要通过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溶血筛查、肝胆B超以及磁共振等等检查进行确诊。

其中体格检查能够发现新生儿皮肤黄染的范围和程度,肝功能检查是确诊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指标,能够了解血清中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以及黄疸的类型。

其次,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计数能够了解有无新生儿贫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的情况,溶血筛查可进一步确认患儿是否存在溶血的情况,肝胆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能够有效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胆道系统疾病。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时血清总红素值在出生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小于6mg/dl,四十八小时内小于9mg/dl,七十二小时以内以及以后小于12.9mg/dl,如果大于这些数值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病理性黄疸。

因新生儿生后红细胞破坏多,肝酶发育不完善,处理胆红素能力较低,胆红素肠道重吸收功能强等,新生儿通常情况下在生后会出现胆红素升高的现象,属于生理性黄疸。

苯巴比妥的临床新用途

苯巴比妥的临床新用途

苯巴比妥的临床新用途作者:王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1期苯巴比妥又称鲁米那,临床上主要用于焦烦不安、烦躁、癫痫大发作、顽固性失眠症以及高热、破伤风、脑炎等病引起的惊厥。

但经过长期临床使用,发现其亦有许多新用途,兹介绍如下。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人应用苯巴比妥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可加快改善症状与体征,消退黄疸,降低ALT,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笔者认为,可能与苯巴比妥减轻肝细胞坏死,增加微粒体酶活性,加速胆红素结合,促进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等有关。

治疗方法:苯巴比妥30 mg/次,3次/日,口服。

30天为1个疗程,必要时间隔7天用第2个疗程,小儿用量可酌减。

治疗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据报道,有人应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治疗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均获痊愈。

用法:苯巴比妥2~4mg/kg体重,以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溶解为10%的浓度静脉注射,1次/6小时,至抽搐停止或刺激时不再引起伸肌反应后,将剂量减半,肌内注射,1次/8小时,延用1天停药。

一般用药2~4天。

应用苯巴比妥治疗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必须与包括使用东莨菪碱在内的综合治疗同时进行。

乙型脑炎呼吸衰竭除脑水肿因素外,还有炎症损害所致,这种情况则要慎用苯巴比妥钠。

治疗胆道蛔虫症据报道,张氏应用苯巴比妥(鲁米那)治疗胆道蛔虫症患者20例,效果显著。

用法:口服苯巴比妥,100 mg/次,待腹痛消失后,再服左旋咪唑驱虫。

结果:20例服药后5~10分钟腹痛消失,且未再发作。

苯巴比妥口服后被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的蛔虫体部分吸收,通过抑制其神经活动便之处于安静状态,消除因虫体蠕动反射性引起乳头括约肌痉挛性收缩,达到止痛目的,也便于虫体从胆道排出。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宜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钠。

对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者更为适用。

方法:苯巴比妥钠4~8 mg/kg,肌内注射,2次/日,疗程1~19天。

用上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率74%,总有效率84%,明显优于仅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对照组。

苯巴比妥片的功能主治

苯巴比妥片的功能主治

苯巴比妥片的功能主治简介苯巴比妥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其主要成分为苯巴比妥。

该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等作用。

苯巴比妥片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苯巴比妥片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 镇静和催眠作用苯巴比妥片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发挥镇静和催眠作用。

它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紧张和失眠等症状,使人放松和入睡。

2. 抗惊厥作用苯巴比妥片具有抗惊厥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癫痫和其他形式的惊厥发作。

它通过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异常电活动的传播,从而减少或消除惊厥发作。

3. 肌肉松弛作用苯巴比妥片可以松弛肌肉,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

它常用于治疗肌肉痉挛性疾病,如肌肉痉挛、痉挛性斜颈等。

4. 麻醉辅助苯巴比妥片可以作为麻醉辅助药物使用。

在手术过程中,它可以具有镇静作用,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痛苦,同时也能协助麻醉药物的效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5. 解痉作用苯巴比妥片还具有解痉作用,可以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痉挛和抽搐。

它可以减少神经传递和肌肉的过度兴奋,从而减少痉挛和抽搐发作。

6. 其他用途苯巴比妥片还可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高热惊厥、阿尔茨海默病的激动状态和戒酒综合症等。

用法和注意事项•苯巴比妥片一般口服,按医生的建议剂量进行使用。

•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不可自行增减用药或长期滥用。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

•在使用苯巴比妥片期间,应避免同时饮酒或使用其他镇静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谨慎使用苯巴比妥片。

•在使用苯巴比妥片期间,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药物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总结苯巴比妥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等作用。

其功能主治包括镇静和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麻醉辅助、解痉和其他用途。

在使用苯巴比妥片时,需注意正确用药方法和剂量,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的发生。

浅析苯巴比妥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浅析苯巴比妥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浅析苯巴比妥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作者:刘春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7期【中图分类号】R 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7-0352-01苯巴比妥又称鲁米那、苯巴比妥那,属精神类药品,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中枢系统抑制作用。

它除了应用于镇静、抗惊厥外,还具有脑保护、降颅压、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

苯巴比妥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新生儿期,年龄的不同,应用的剂量和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实际应用中要正确的掌握苯巴比妥在新生儿期应用的特点,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 镇静作用当小儿烦躁不或高热时,可用苯巴比妥5-8㎎/㎏/次,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

2 抗惊厥作用苯巴比妥临床用于小儿高热、破伤风、脑膜炎、癫痫、颅内出血等引起的惊厥,可用苯巴比妥15-20㎎/㎏/次,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使惊厥得到迅速缓解。

若无明显效果,亦可配合安定交替应用,每4-6h重复使用。

本药作用时间长、安全,是常用的抗惊厥药,适用于反复多次惊厥者,可对抗中枢兴奋药中毒或高热、破伤风、脑炎、脑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惊厥。

[1]3 抗癫痫作用苯巴比妥是长效抗癫痫药,其脂溶性低,半衰期长,起效慢,常使用静脉负荷量的方法,起到迅速长效的作用。

可在大发作时口服,每次0.5-2.0㎎/㎏,每天2-3次。

用于癫痫持续状态时,每次5㎎/㎏,必要时4-6小时可重复注射,常与地西泮联合使用[2]。

4 防止早产儿颅内出血早产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多发病,也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活者可遗留脑瘫、痉挛性偏瘫和痉挛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显得尤其重要。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苯巴比妥可减少重度脑室内出血(PIVH)的发生及防止轻度出血的进展恶化,由于重度出血的预后更为严重,因而,认为仍有较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3]。

对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或等于1800ɡ,于出生后4-6h内静脉或肌内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20㎎/㎏•d(也可以分两次给药,间隔15-20分钟),24小时后给予维持量5㎎/㎏•d 共4-5天,此方法不但可以防止颅内出血,还可以防止颅内出血由轻向重发展。

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黑龙江科学HEILONGJIANGSCIENCE第12卷第2期2021年1月Voi.12Jan.2021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王静(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毕节551700)摘要:为有效减少黄疸新生儿的红细胞血色素,避免神经系统受损,减少新生儿因红细胞血色素引发的脑损伤问题,分析了新生儿黄疸几种常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利弊。

主要有换血疗法、照射疗法、药物疗法、高压氧治疗、应用血液制品、联合疗法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22. 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8646 (2021)02 - 0082 -02Researdi Progress of Infantile JaundiccWangJong(Bijiv Medical Col /gv , Bpiv 551700, China )Abstract : In order tv reduce the od blood cell HGB of jindice dents , avoid neoous system injuo , and reduce thepob/ms of cerebral injuo caused by od blood cell HGB ,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 its advantagesand dUadvantages of several common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antile -aundUe. The main methods are blood tonsfusion exchange , exposure , drug , hyperbaric oxygen , blood product and combined therapy.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ferencefor clinical treatmenl-Key words : Infantile -aundice ; Treatment method ; Research progress新生儿黄疸病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理性和病理性。

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临床进展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29期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症状及体征,新生儿黄疸引起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往往是由于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持续升高造成其脑功能损伤而引起,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黏膜变黄。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造成严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齿发育不全等,远期影响可致患儿的听力、运动及智力发育迟缓,对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婴儿中十分常见,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光疗、动静脉同步换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抚触治疗。

现对将近年来对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如下阐述。

充分喂养寻找一种能降低患儿胆红素的简便方法实有必要。

勤喂母乳,小儿喂食不足也有可能导致黄疸,良好的喂养方式和量可以促进消化道蠕动增加,促进胆红素从大便中排除,减轻黄疸程度。

药物治疗酶诱导剂:常用见于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

苯巴比妥作用机制:促使胆红素与葡萄糖醋酸结合,转化未结合胆红素剂量,加速其从肠道和尿中排泄;诱导肝内Y 蛋白,促进胆红素运输;诱导毛细胆管膜上的Na +/K +-ATP 酶活性,使胆汁分泌增加,诱导胆固醇降解酶,促使胆固醇分解成胆酸排出体外,从而增加胆汁和胆酸的生成。

尼可刹米能帮助胆红素转化,促进胆红素排泄。

单独用酶诱导剂疗效优于尼可刹米。

金属朴啉类药物和血红素相似,可竞争性地抑制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红素的产生,此为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新疗法,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其中锡朴啉以被美国FDA 批准使用,对溶血病及不适于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疗效显著[1]。

但目前尚未大量应用于临床。

白蛋白:新生儿静脉输注白蛋白可以起到退黄疸的作用。

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中的白蛋白联结后,被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

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或者血脑屏障,但是游离的非结台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研究

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研究

文章编号:WH R202002016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研究马金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妇幼保健院,黑龙江牡丹江㊀157000ʌ摘㊀要ɔ目的:分析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选择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苯巴比妥治疗,观察组通过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㊁不良反应发生率㊁肠黏膜功能㊁治疗前后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高于对照组的64%,P<0.05.观察组的发热㊁腹泻㊁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低于对照组的40%,P<0.05.观察组的内毒素㊁二胺氧化酶㊁DG乳酸等肠黏膜功能分别为(0.42ʃ0.04)U/L㊁(3.74ʃ0.41)U/L㊁(8.03ʃ1.12)m g/ L,均优于对照组的(0.56ʃ0.07)U/L㊁(4.38ʃ0.52)U/L㊁(10.25ʃ1.73)m g/L,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胆红素相比,P>0.05,观察组治疗后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为(5.51ʃ1.01)m g/d l㊁(3.87ʃ0.51)d均要优于对照组的(6.76ʃ1.04)m g/d l㊁(4.63ʃ0.53) d,P<0.05.结论: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ʌ关键词ɔ苯巴比妥;肠道益生菌;新生儿黄疸㊀㊀新生儿黄疸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中有80%的早产儿以及50%至60%的足月儿都会出现新生儿黄疸症状[1],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胆红素大量堆积而对器官组织产生损伤,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新生儿死亡,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但是单一药物治疗的疗效不高,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2].新生儿黄疸是因为胎儿在母体中处在缺氧状态,娩出后肺循环建立,并且大量的红细胞遭到破坏,引发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苯巴比妥治疗,该药物可以降低血浆胆红素浓度.本次研究针对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进行分析,以下为具体内容.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基础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根据随机的方式分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的男㊁女人数分别为13例和12例,年龄在2~7d,平均(4.5ʃ1.1)d,体质量在2.1~4k g,平均体质量(2.86ʃ0.72)k g.对照组中的男㊁女人数分别为14例和11例,年龄在2~8d,平均(4.6ʃ1.2)d,体质量范围在2.0~4.2k g,平均体质量(2.79ʃ0.88)k g.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差异.纳入标准:1)经过疾病史㊁影像学和临床症状等内容,所有患儿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2)患儿的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儿;2)严重药物过敏史的患儿;3)胆红素脑病和先天性胆道疾病患儿.1.2㊀方法所有患儿都给予营养支持㊁低流量吸氧㊁水电解质平衡㊁补液㊁保暖㊁维生素补充等治疗.对照组进行苯巴比妥口服治疗,每次15~30m g/k g,每天2次,治疗时间为3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肠道益生菌联合250m L开水口服治疗,每次0.5g,每天3次,治疗时间为5d.1.3㊀观察指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㊁不良反应发生率㊁内毒素㊁二胺氧化酶㊁D-乳酸等肠黏膜功能㊁治疗前后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且皮肤黏膜恢复正常,经皮胆红素小于6m g/d l为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皮肤黏膜和黄染消失,经皮胆红素在6~8.9m g/d l 为有效.患儿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皮胆红素高于12m g/d l.1.4㊀统计学分析通过S P S S17.0检验相关数据,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χ2检验,表示方式为%.对肠黏膜功能㊁治疗前后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进行t检验,表示方式为均数ʃ标准差.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2㊀结果2.1㊀治疗效果比较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表1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n=25)15(60)8(32)2(8)23(92)对照组(n=25)10(40)6(24)9(36)16(64)χ25.7110P0.01682.2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发热㊁腹泻㊁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2.3㊀肠黏膜功能比较观察组的内毒素㊁二胺氧化酶㊁DG乳酸等肠黏膜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2.4㊀治疗前后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比较182021年3月第5期中外女性健康研究妇幼健康两组治疗前的胆红素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详情见表4.表2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发热腹泻呕吐总发生率观察组(n =25)1113(12)对照组(n =25)33410(40)χ25.0936P0.0240表3㊀两组肠黏膜功能比较( x ʃs)组别内毒素(U /L )二胺氧化酶(U /L )D G乳酸(m g/L )观察组(n =25)0.42ʃ0.043.74ʃ0.418.03ʃ1.12对照组(n =25)0.56ʃ0.074.38ʃ0.5210.25ʃ1.73t8.68244.83245.3860P<0.0001<0.0001<0.0001表4㊀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比较( x ʃs )组别治疗前胆红素(m g/d l )治疗后胆红素(m g /d l )退黄时间(d)观察组(n =25)12.28ʃ1.845.51ʃ1.013.87ʃ0.51对照组(n =25)12.36ʃ1.916.76ʃ1.044.63ʃ0.53t 0.15834.31115.1663P0.87480.0001<0.00013㊀讨论新生儿黄疸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胆红素逐渐堆积所导致的皮肤以及其他器官黄染情况,主要分成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其中生理性新生儿黄疸可以转化成为病理性[3],如果患儿的疾病程度比较轻,可以在接受对症治疗2~3d 后自动痊愈,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很容易会导致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损伤,最终会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主要是通过苯巴比妥药物治疗,该药物能够有效地抗癫痫,抗惊厥,同时还能发挥催眠镇静的作用[4],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改善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从而发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体内的肠胃功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由于新生儿在出生之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所以体内的βG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比较高,而且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是没有细菌的,所以胆红素在代谢时没有可以作用的细菌,就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5].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的胃肠道功能和作用,临床上也可以以此为治疗点进行治疗.比较常见的肠道益生菌,可以有效地作用在肠道中,促进肠粘膜分泌抗体,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修复机体内肠道粘膜免疫屏障功能,对于肠道内存在的毒素以及有害菌可以有效地进行清除,同时促进其它有益菌的生成,所以能够良好地改善患儿的肠道功能.苯巴比妥具有镇静㊁催眠㊁诱导肝酶的效果,可以降低患儿的胆红素,并且改善肝功能指标,但是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儿采用该药物无法取得显著成效[6].益生菌可以作为抗原来产生免疫激活的效果,刺激免疫系统,提升机体免疫力.研究发现,肠道益生菌与致病菌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关系,肠道益生菌属于微生态制剂,对于患儿肠道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作用,可以刺激机体消化酶的分泌,增加绒毛高度.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肠道内的胆红素无法还原为粪胆原,无法促进胆红素代谢[7].在苯巴比妥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肠胃功能,促进肠粘膜分泌S I gA 抗体,对于肠道内有害菌群和毒素的消除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8].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发热㊁腹泻㊁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内毒素㊁二胺氧化酶㊁D G乳酸等肠黏膜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治疗后胆红素以及退黄时间均要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P <0.05.提示: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可以达到协同效果,互相调节与补充,能够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可以更好地消除症状,改善患儿的胆红素代谢,取得良好的治疗成效.综上所述,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在短时间内促进患儿黄疸症状的消失,同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参考文献[1]邹军.黄疸茵陈颗粒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评价[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5):5136G5137.[2]李文霞.茵栀黄颗粒㊁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苯巴比妥片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期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J ].健康大视野,2018,(22):48.[3]王建刚,肖韵.苯巴比妥联合退黄洗液药浴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03):72G74.[4]岳云杰.双歧杆菌苯巴比妥茵栀黄治疗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 ].健康大视野,2019,(04):87.[5]葛利玮.苯巴比妥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 ].母婴世界,2017,(16):86.[6]齐辉.探讨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1):141G142.[7]文松.苯巴比妥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J ].母婴世界,2020,(20):96.[8]何蓉.苯巴比妥钠与肠道益生菌共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19,03(20):99G100.28妇幼健康W o m e n 'sH e a l t hR e s e a r c h 2021年3月第5期。

苯巴比妥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苯巴比妥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苯巴比妥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刘忠阳;李传英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3(019)016
【摘要】@@ 1998年12月~2000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60例,采用苯巴比妥早期应用,在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中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刘忠阳;李传英
【作者单位】272200,山东省金乡县妇幼保健院;272200,山东省金乡县妇幼保健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苯巴比妥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探讨 [J], 辛崇玲;郑敏;滕怀兰
2.茵栀黄颗粒、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苯巴比妥片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期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J], 从欣;吴缨
3.苯巴比妥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52例临床分析 [J], 张烈萍
4.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苯巴比妥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探讨 [J], 辛崇玲;郑敏;滕怀兰
5.苯巴比妥在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 [J], 马香军;王仁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蓝光辅助茵栀黄与苯巴比妥钠用于新生儿黄疸防治的临床效果

蓝光辅助茵栀黄与苯巴比妥钠用于新生儿黄疸防治的临床效果

蓝光辅助茵栀黄与苯巴比妥钠用于新生儿黄疸防治的临床效果邓如海;张晓琳【期刊名称】《医疗装备》【年(卷),期】2017(030)018【摘要】目的探究蓝光辅助茵栀黄与苯巴比妥钠用于新生儿黄疸防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接收的新生儿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而试验组则采用苯巴比妥钠及蓝光辅助茵栀黄治疗,对比两组防治效果.结果试验组新生儿发生黄疸12例,发生率为17.7%;对照组发生黄疸30例,发生率为4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钠能够有效防止新生儿黄疸,而在已发生黄疸新生儿中,采用苯巴比妥钠及蓝光辅助茵栀黄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总页数】2页(P115-116)【作者】邓如海;张晓琳【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7【相关文献】1.分析探讨单纯蓝光、蓝光联合茵栀黄、蓝光联合茵栀黄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J], 张少华2.蓝光辅助茵栀黄联合苯巴比妥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研究 [J], 唐新玉;丁雄3.蓝光辅助茵栀黄联合苯巴比妥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研究 [J], 常素芳4.蓝光辅助茵栀黄联合苯巴比妥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徐丽;唐文燕;谭玮5.分析探讨单纯蓝光、蓝光联合茵栀黄、蓝光联合茵栀黄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J], 张少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
薛睿晗
【期刊名称】《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年(卷),期】2024(46)6
【摘要】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使用苯巴比妥治疗)和观察组(使用苯
巴比妥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

分析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光疗时间、
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下降至正常值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苯巴比妥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
治疗新生儿黄疸,能促进患儿康复,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提升疗效,且较为安全可靠。

【总页数】3页(P1284-1285)
【作者】薛睿晗
【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苯巴比妥钠片治疗新生儿黄疸200例
2.茵栀黄颗粒、布拉
氏酵母菌散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血清TRF和CRP水平的影响
3.茵栀黄口服液、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血清NSE、ALP、FFA的影响
4.苯巴比妥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5.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黄疸苯巴比妥血药浓度测定

新生儿黄疸苯巴比妥血药浓度测定

新生儿黄疸苯巴比妥血药浓度测定
许俐;李惠芬;李文茹
【期刊名称】《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年(卷),期】1998(6)1
【摘要】本文对黄痘新生儿6名进行肌肉注射笨巴比妥10mg/kg,对7名新生儿
进行口服苯巴比妥5mg/kg,通过两组血药浓度测定比较,表明:肌注一次其血药浓度可维持一周以上。

建议一次肌注代替多次口服给药。

【总页数】2页(P63-64)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苯巴比妥;血药浓度;测定
【作者】许俐;李惠芬;李文茹
【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儿研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70.5
【相关文献】
1.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奥沙西泮的血药浓度 [J], 徐晖
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 [J],
荣荣;邹广杰;张启丽;邹良宏;李明泉;张美燕;于治国
3.新生儿黄疸苯巴比妥血药浓度测定 [J], 许俐;李惠芬;李文茹
4.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血药浓度 [J], 祝文兵;阳利龙;何周康
5.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拉莫三嗪、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 [J], 熊友健;涂琼;卢庆红;吴澄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苯巴比妥能治疗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用苯巴比妥治疗是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

这种黄疸是由于大量红血球破坏,形成大量胆红素时,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还不健全,不能将胆红素很快排除,使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所至的黄疸。

使用苯巴比妥后,可以诱导肝细胞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使其代谢增加,而促进胆红素的代谢,降低了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使黄疸消退。

对于新生儿黄疸应先查明病因。

如果属于阻塞性黄疸,就不能使用这种药物治疗。

用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黄疸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用药。

方法:口服苯巴比妥,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分3次,每隔8小时服一次;肌内注射,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分2次。

在应用时,可先采取肌内注射,后改为口服给药的方法。

在应用苯巴比妥治疗过程中,应反复检查血清胆红素的含量,如低于8%--10%毫克以下时,应考虑停药。

经治疗后无效,可改用其它方法进行治疗。

新生儿黄疸治疗建议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7-10天消退,为生理性黄疸,在黄疸期间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不需特殊治疗。

若黄疸提前或推迟出现,或出现上面所述各种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医院系统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危及婴儿生命。

什么原因会导致大便发绿?
(1)母乳喂养儿大便发绿
大便的颜色与胆汁的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肠上部的胆汁含有胆红素和胆绿素,使大便呈黄绿色。

当大便推送到结肠时,胆绿素经过还原作用,又转变为胆红素,这时大便呈黄色。

母乳喂养的小儿的大便偏酸性,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部分胆红素转变为胆绿素,使排出的大便呈浅绿色,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宝宝吃奶好,全身情况正常,新妈妈可不必担心,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宝宝长大,会有进步。

(2)着凉
孩子吃的奶有点偏凉了或者孩子的腹部、脚部受凉都可能大便发绿。

这是因为,受凉会导致肠蠕动过快,在结肠胆绿素来不及被还原成胆红素,故呈现绿色。

这是产生绿色大便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种原因引起的绿色大便,可能还有像感冒一类的症状。

如果只有绿色大便,注意腹部保暖,尤其在晚上,过几天就会恢复。

如果有感冒症状,应同时对感冒进行对症治疗。

(3)饥饿
有的宝宝因没有吃饱,饥饿会使肠道蠕动加快,出现绿色大便,宝宝因饥饿有哭闹不安等表现,容易与其它述情况区分。

这种情况只要增加奶量,让宝宝吃饱就可以了。

(4)加强铁的配方奶粉
人工喂养的小儿大便呈偏碱性,能使部分粪胆红素进一步转变为粪胆原,粪胆原是无色的,所以大便多呈浅黄色。

如果宝宝吃的配方奶粉中的铁质没有完全吸收掉,也会让他的大便发绿。

所以,大便发不发绿,问题并不是特别大,你只要看孩子的大便次数、大便的性状如果都正常,就不用特别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