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2 周边山系: 北部-阴山 南部:秦岭 东部:吕梁 山、中条山 西部:六盘山、贺兰山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亿立方米
100
50
44.2
43.1
43.04
36.2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2002年全国各油气田石油产量
万吨
6000 5013
5000
4000
3000
2672
2000 1000
0
1351 438
394
444 1005 610
60 214
14 380 65
502 251
380 188 97 157 3 29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分布图
推测
资源量 64.3%
探明储量 11.9%
控制储量 3.8% 预测储量 7.6%
潜在 资源量 12.4%
探明 控制 预测 鄂潜尔在多斯盆推地测石油资总资源源序量列直方图
10.185 902.7833 3.7209 6.2788 55.2353 85.88
85.88
80
储 70
量 、 80000
资 源
60000
量 (108m3)
40000
20000
天然气 石油
11831.44 3363.57 6042.62 5108.2

鄂尔多斯盆地部分油区长6地层划分及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部分油区长6地层划分及特点

127研究区域属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地史过程中长期稳定发育起来的大型盆地。

该盆地中生界发育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在不同地质时代中发育有石油、煤及其它矿产资源,它的地形构造比较复杂。

在地质分层上也是在不同区块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有些区域出现了地层缺失。

研究区钻遇的地层中最多的地层从上到下是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

为了能明确的区分不同的地层,对于不同地层的特点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在我们所钻遇的地层中部分油区的主力层位在长6地层,如何很更好的把握长6地层的特点、精细的划分地层,在资料解释中显得特别重要。

测井资料解释中,在进行地质分层时,依据的是测井成果图中的曲线,测井曲线直观的反映地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

 测井曲线基本上都会显示出自己明显的特征。

在解释时依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地质分层。

研究区域地层一般都比较浅,大多都是到长6底就结束了,由于这些井一般地层比较浅,曲线的特性反映的明显,所以也就比较好分层,在解释这些井时基本上能够很准确地把握主力油层。

1 长6油层组研究区域长6油层组可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共4个亚组,一般长110~160m。

各组之间在伽玛曲线上一般都会有明显的尖子,可以用之作为分层的标志。

只要能准确的把握长6的特点基本上就能够进行正确的分层,然后依据测井曲线反映的特性进行测井解释,把相应的测井资料解释得比较合理,有效。

该油层组含多套薄的斑脱岩,它们不仅沉积稳定,分布广泛,而且测井曲线特征明显,易于识别,是本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长6电性特征及各亚组划分标志如图1所示。

1.1 长61油层组长61与长62分界是以长62顶部一层不太稳定的斑脱岩组成,对应的电性特征为高伽玛,自然电位为泥岩基线,中-低电阻率。

分界放在其顶部或上部砂岩的底界。

长61一般长30~40m。

1.2 长62油层组长62与长63的分界是以长63顶部一套薄的斑脱岩为标志层,测井曲线上显示为明显的高自然伽玛,自然电位为泥岩基线,中-低电阻率,声速曲线呈高尖单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地层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层特征-定边

鄂尔多斯盆地层特征-定边

录井综合知识西安长庆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地层的岩性组合规律(定边)安定组(J2a)在随钻录井中,以安定组顶界泥灰岩作为划分下部地层的标志层。

该泥灰岩层位于安定组顶界,录井为一套厚约2-15米的青灰色、灰黄色泥灰岩,夹少量膏质团块,岩屑滴冷盐酸(5%)反应冒泡强烈,电测曲线上以高伽玛、高声速、高电阻为特征,该层分布广且稳定,是盆地中生界地层对比及油层卡层主要的标志层,一般用它来卡取延9、延10油层及正确划分安定、直罗、延安组地层,并初步确定长6油层组顶界。

直罗组(J2z)直罗组在盆地内分布稳定,厚度一般250-300米,最薄一般180-200米。

其岩性特征为一套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底部为含砾砂岩。

直罗组底砂岩,一般厚度在20-30米之间,测井曲线为大段低伽玛、负自然电位异常,,成分石英约占80%,长石约占15%左右,含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泥质胶结,较疏松,岩屑一般呈散砂状,钻时较低,特征明显。

一般用它的顶界来辅助卡取延9、延10油层及对比划分此下地层。

延安组(J1y)延安组厚度一般为250-300米;最厚达450米;新安边地区较薄,小于250米。

该组岩性特征为一套含有机质丰富的黑灰色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与页岩组成的煤系地层。

延安组煤层发育,碳化程度高,密度较小,部分煤屑可燃,电性特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吗、高时差、大井径。

根据主要煤层可以划分为十个砂层带。

特别是延6、延8、延9顶部煤层稳定,从岩矿特点来看,十个砂层带各有其特殊性,但也有一定的延续性。

延10 底砂岩,厚度不等,在5-45米左右,测井曲线为低伽玛、负的自然电位异常,录井中为厚层浅灰、浅灰褐色中、粗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主要用该层顶界对比卡取长4+5及长6各油层。

该组砂岩岩性特征一般普遍为细—中粒长石砂岩,底部为石英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岩石主要碎屑成分,由上至下石英递增,长石渐少,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相当于延1-6)石英含量一般在35-40%,长石含量一般在30-35%;下段(相当于延7-10)石英含量在40%以上,长石含量为30%左右,其中底部砂岩(延10)石英含量高达70-80%,长石含量仅5-10%。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1
³ á Ä ­ ¶ ð Ð ¿ Ð Ä
23
30
39
50
88
29
3
石油资源序列状况
截止2001年10月底,探明油田33个,探明地质储量10.185×108t,可采 储 量 2.1094×108t ;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3.2965×108t , 可 升 级 的 控 制 储 量 2.7833×108t ;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6.496×108t , 可 升 级 的 预 测 储 量 3.7209×108t ; 潜 在 资 源 量 10.6672×108t , 可 升 级 的 潜 在 资 源 量 6.2788×108t ;推测资源量 55.2353×108t ,总资源量 85.88×108t 。 2002 年 计 划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108t ,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比 为 1∶2.8∶3.7∶6.3∶55.2。盆地石油资源结构合理,勘探潜力大。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½ û Ô ­
· Ó Á Ï
º ­ ·
º ­ Ë Õ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纸坊组(T2Z)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一般厚度为280~~灰绿色泥岩间互。

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

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

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

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

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

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

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

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

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

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及岩性简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及岩性简述

T1l 260~280 海西期(无明
灰色、灰白色块状砂岩夹同色泥岩及砂砾岩。
显的构造运
P3s 250~280
动)
下部紫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上部为棕红色含钙质结核。
P2sh 140~160
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互层,夹薄层砂岩及粉砂岩,上部夹 有1~3层硅质层。

盒5
中统
盒 子
下 石
盒6
组盒 子
盒7
二叠系
灰色、灰白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夹薄粉砂岩
、黑色泥岩及煤层(底部为北岔沟砂岩),主要含气层系
古生界
太原组
太1
太2
石炭系 上统 本溪组
本1
本2
马六
马五11
马 马五12
五 1
马五13
马五14
马 马五21
奥陶系 下统
马家沟
五 2
马五22
P1t1
P1t2 C2b1 C2b2 O1m6 O1m511 O1m512 O1m513


系统
新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下统
中统
侏罗系
中生界
下统
上统 三叠系 中统
下统 上统
层 组
洛河组 宜君组 安定组 直罗组 延安组 富县组
延长组
纸坊组 和尚沟组 家沟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
符号 Q
R K1l K1y J2a
厚度 (m)
主要运动
主要岩性
10~200 喜马拉雅运动 0~10 晚期燕山运动
J1f
厚层块状砂砾岩夹杂色泥岩。
T3y
1000~ 1100
印支运动
上部为泥岩夹粉细砂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中部以厚层块 状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炭质页岩,下部为长石砂岩夹紫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作者:鞠志勇洪涛吕宇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鞠志勇,洪涛,吕宇(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占国土4%,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山西部分地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周围被山系包围,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山脉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盆地内部海拔较低,一般在800-1400米。

以长城为界,北部为干旱沙漠草原区,南部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地形复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古生物;古地理;资源中图分类号:K928.3文献识别码: 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87-011、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征鄂尔多斯地层区侏罗系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其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

由于受印支运动末期抬升的影响,早侏罗世早期鄂尔多斯沉积区处在剥蚀阶段,至晚期仅在盆地的东北部、中东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接受沉积。

到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以后,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上升,使大部分地区延安组上部遭受剥蚀,地层缺失。

中侏罗世晚期,在燕山运动早幕的影响下,盆地又被抬升,使盆地西部平凉——盐池——鄂托克旗一线为一近南北向展布的沉降带,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异。

晚侏罗世早期由于地壳的再次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内陆湖泊。

并且在中侏罗世晚期和玩侏罗世早期出现了沉积中心从西部到东部的变化。

到了晚侏罗世晚期燕山运动第二幕的影响,使盆地周边断裂褶皱作用进一步加强,仅在盆地西缘盐池马坊沟-千阳坊河一带形成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沉降带,接受沉积。

2、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内古生物在本地区的古生物主要是有丰富的孢粉、植物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组成。

其中孢粉在全区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只是在巴彦浩特盆地、贺兰山地区分布较少。

通过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作为不同组的指示相。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主要地壳运动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怀远运动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第 15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晚古生代沉积-构造特 征:早古生代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盆地
整体抬升,遭受志留、泥盆纪、早中石炭 纪约一亿年的剥蚀后,进入晚古生代的海 西构造阶段,盆地在本溪期接受一套海 相—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石灰岩、 铝土岩及煤层沉积;太原期盆地接受一套 海陆交互为主的暗色砂泥岩夹石灰岩和煤 层沉积。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1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目录 盆地基本特征 盆地构造概况及发展简史 盆地油气层概况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第2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一 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特征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以不整合面为重 要界限,为多构造体制、多演化阶 段、多沉积体系、古生代地台及台 缘坳陷与中新生代台内坳陷叠合的 克拉通盆地。
吕 梁 山


第6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面积大小 盆地面积37×104km2,本部面积
25×104km2。
第7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行政区划:
内蒙古15×104km2 (中部), 陕西11×104km2 (中北部) 宁夏5×104km2 (全境) 甘肃4×104km2 (东部) 山西2×104km2 (西部)
第 12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 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
第 13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 14 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256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的区块,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

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属于上个世纪初期,经过勘探开发后期,油气的产能逐渐下降,需要重新对盆地进行精细的地质研究,寻找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不断扩大油气勘探的范围,获得更多的油气产量。

1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中间下陷,边缘隆起的沉积盆地,陕北斜坡是一级构造单元,盆地的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深度浅,开发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也存在差别。

盆地内有大小一百多个小的油田,除个别油田处于西部边缘的褶皱带上,其余均分布在陕北斜坡上。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一个长期沉积的凹陷区域,经历完整的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形成特殊的沉积模式,得到油气聚集的圈闭,为合理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

形成了三叠系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油藏、侏罗系的古地貌油藏等,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分析,应用现代化的勘探开发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量,满足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探开发的需要。

2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重新认识盆地的地质特征,为提高盆地的勘探开发效率,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掌握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取最佳的开采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能,满足盆地开发的技术要求。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含油气特征区域构造形成的鼻隆带,燕山运动使盆地四周持续上升,中间下沉,斜坡受到挤压应力的作用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使其发生变形,导致地层波浪起伏,形成了鼻状的隆起带,具有非常大的聚集空间,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差异性压实作用引起的局部隆起,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因为沉积环境不同,沉积作用的不均匀特性,形成了不同的粒径、岩石类型及成分的差异。

相同沉积厚度的岩石,砂岩的沉积厚度大些,而泥岩的沉积厚度小些。

复合鼻状构造,是由区域构造和差异压实作用组合而成的一种地质构造类型。

也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结合油层顶部的标志层特征,研究区域的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

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

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

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

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

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

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

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

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

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

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

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旧称“宜君砾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宜君县高楼坬老虎塔。

地层厚度0~85米,从东北往西南变厚,主要以洪积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色、紫灰色砾岩夹砂、泥岩条带或砂岩凸镜体,与下伏芬芳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芬芳河组: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千阳县芬芳河。

鄂尔多斯盆地芬芳河组为一套山麓相和山前冲积相沉积,仅发育于盆地西缘和西南缘一带。

地层厚100~1200m,岩性以红色砂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及灰岩和砂岩块为主,与下伏安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安定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

鄂尔多斯盆地安定期,水域扩大,水体加深,湖泊环境形成,气候仍然炎热干燥,主要发育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

地层厚度40~130米,其岩性在全盆地可分为两段,上部为泥灰岩夹泥页岩,下部主要是灰黄细砂岩及灰黑色页岩,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

直罗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直罗镇。

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盆地西部局部地区为湖相沉积。

地层厚度80~140米,岩性一般分为两个沉积旋回,上部以曲流河、三角洲相砂泥岩为主,下部以辫状河、曲流河砂岩沉积为主,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延安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位于陕西延安市。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冲积扇~河流及河湖三角洲相含煤岩系。

地层厚度100~300米,根据区域煤层和岩性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延1~延10共十个油层组。

岩性为灰白色砾岩、中~粗砂岩、灰绿色细~粉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不等厚互层,与下覆地层(富县组/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

延安组是马岭、元城等油田的主力含油层位。

富县组:属侏罗系下统,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

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末期逐步抬升,延长组遭受剥蚀,使上覆的富县组呈充填式沉积,以残积相~河流及河湖相沉积为主。

地层厚度0~156米,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按粒度有“粗富县”、“细富县”之分,按色调(泥岩)细富县有“红富县”、“黑富县”之别。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以及黄绿色、紫红色、灰紫色等杂色泥岩及含菱铁质鲕粒的铝土质泥岩(残积相沉积),与下伏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延长组:属上三叠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盆地为一大型淡水内陆湖泊,气候温湿,植物生长茂盛,经历了一个湖盆扩张-收缩的漫长过程,形成了一套自生自储的生油岩系,主要为一套以砂、泥岩为主,局部见煤(线)和油页岩(长7)的沉积建造。

地层厚度800~1500米,总体北粗南细,厚度北薄南厚。

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组合,其自下而上可分为五个岩性段及10个油层组(长1、长2、长3、长4+5、长6、长7、长8、长9和长10),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中厚层粉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

延长组为鄂尔多斯内陆湖盆形成后发育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也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勘探层系。

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

地层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

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

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

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刘家沟组:属三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刘家沟。

地层厚度40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紫灰、灰白色块状斜层理砂岩为主,夹灰紫、紫灰、灰白色泥岩、砂砾岩,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

石千峰组:属二叠系上统,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鄂尔多斯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北部等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以西25公里的石千峰。

石千峰期华北地台整体抬升,海水退出,鄂尔多斯盆地演变为内陆湖盆,以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并且受气候干燥影响,形成了一套棕红色沉积建造。

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棕红色含砾粗砂岩与棕红色泥岩-灰绿色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石千峰组千5段是神木-米脂地区主要含气层系之一。

石盒子组:属二叠系中统,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及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东5公里的石盒子沟。

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期沉积格局继承了山西期的特点,以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及浅湖沉积为主。

地层厚度200~350米,上部主要为紫红色、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白色块状砂岩、含粒砂岩夹泥岩,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

石盒子组盒8段是苏里格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山西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一带。

山西期海水从鄂尔多斯地区退出,盆地由陆表海盆转变为近海湖盆,沉积环境由海相逐渐转变为陆相,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地层厚度50~120米,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山西组是榆林、子洲等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

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

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本溪组:属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辽宁本溪以西6公里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期,受中央古隆起影响,自西向东以潮坪-泻湖-障壁岛-浅水陆盆环境为特征。

地层厚度10~50米,为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本溪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背锅山组:属奥陶系上统,分布于宁夏固原、陕西陇县和泾阳一带,命名地点在陕西陇县背锅山。

鄂尔多斯盆地背锅山期,中奥陶世海退继续,仅在盆地南缘局部地区接受了一套浅海灰岩相沉积,含丰富珊瑚、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化石,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与下伏平凉组呈假整合接触。

平凉组:属奥陶系中统,分布于宁夏贺兰山、固原,甘肃平凉,陕西陇县一带,命名地点在平凉官庄。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台地及整个华北台地全部抬升为陆,仅在盆地西缘沉积了一套碎屑岩和南缘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厚度150米左右,岩性为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

马家沟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开平盆地冶里附近的马家沟。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

地层厚900米左右,根据旋回和岩性特征划分为马一~马六共六段,马五又分马五1~马五10十个亚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块状白云岩、灰岩夹泥质云岩及膏盐岩。

受奥陶世末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马家沟组上部地层经受了长期的风化侵蚀,顶部风化壳白云岩岩溶孔洞型储层发育,是靖边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亮甲山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北石门寨北1公里的亮甲山。

鄂尔多斯盆地亮甲山期,海水继续海侵,鄂尔多斯盆地古陆依然存在,沉积区域分布在鄂尔多斯古陆的东、南缘及贺兰山地区,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厚度50-150米,岩性为富含燧石条带及团块的中厚层白云岩,与下伏冶里组呈整合接触。

冶里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冶里。

晚寒武世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直到早奥陶世冶里期,海水从盆地南、东及西南地区入侵,仅在盆地东、南和西部边缘地带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碳酸盐。

地层厚度50-110米,岩性为灰、黄灰色薄-中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与下伏凤山组呈整合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