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哈姆莱特》学习要点
哈姆莱特知识点总结
哈姆莱特知识点总结一、人物1.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本剧的主人公,也是最复杂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聪明、善良、敏感的年轻人,但也是一个内心深处深受痛苦和挣扎的人。
他在得知父亲被谋杀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而母亲的再婚更是让他陷入了困惑和愤怒之中。
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责任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最终选择了复仇,但在复仇的过程中也陷入了矛盾和挣扎中。
2. 克劳狄斯克劳狄斯是丹麦国王,并且是哈姆雷特的叔叔。
他是一个阴险、狡诈、冷血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他谋杀了自己的兄弟,并娶了兄弟的遗孀,篡夺了王位。
他利用的政治手段和欺骗,控制着国家的一切。
他是哈姆雷特的仇人,也是他的最大敌人。
3. 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是丹麦国王波隆尼斯的女儿,也是哈姆雷特的女友。
她是一个美丽、善良、敏感的女孩,对哈姆雷特有着深深的爱。
但由于哈姆雷特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她最终精神崩溃,最终自杀身亡。
4. 拉耐尔拉耐尔是奥菲利亚的哥哥,也是奥菲利亚深爱的人。
他是一个忠诚、善良、勇敢的人,但在父亲的影响下,也被卷入了政治阴谋之中。
在最后的混乱中,他与哈姆雷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双双丧生。
5. 波隆尼斯波隆尼斯是丹麦的重要官员,也是奥菲利亚和拉耐尔的父亲。
他是一个爱女心切、精明能干的人,但也是一个善用权谋、虚伪伪善的政客。
他对女儿的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之间发生了冲突,最终也被自己的政治阴谋所害。
以上只是《哈姆雷特》中部分重要人物的简介,每个人物都十分丰富复杂,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挣扎。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对剧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情节1. 谋杀《哈姆雷特》的故事从丹麦国王的谋杀开始。
丹麦国王被他的兄弟克劳狄斯所谋杀,克劳狄斯篡夺了王位,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
这一事件成为了整个剧情的引子,也是哈姆雷特复仇之路的起点。
2. 哈姆雷特的痛苦哈姆雷特得知父亲被谋杀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他对于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婚感到愤怒和痛苦,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人生和责任。
高一哈姆莱特知识点
高一哈姆莱特知识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
在高中一年级学习这部作品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着重介绍哈姆雷特的背景、主题、人物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要点。
首先,了解哈姆雷特的背景对于深入理解这个作品非常重要。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的父亲去世后,母后嫁给了叔叔克劳狄斯,成为了王后。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婚姻感到极度悲伤和愤怒。
此外,他还受到了幽灵的启示,得知父亲被毒杀,于是他决定要为父亲复仇。
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这部作品的核心。
他是一个复杂而深沉的人物,有着矛盾的思想和情感。
他思虑周详,常常陷入决策的迟疑中。
他的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正是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
哈姆雷特的犹豫让我们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道德和道义的界限。
除了哈姆雷特本身,其他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母后格特鲁德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她的婚姻和与克劳狄斯的关系成为了剧情的重要驱动力。
克劳狄斯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角色,他一直试图扭曲和掌控局势。
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恋人,她随着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痛苦和疯狂。
此外,哈姆雷特还涉及了许多重要的主题。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复仇。
哈姆雷特为了复仇而苦苦挣扎,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了复仇与正义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狂热与欺骗。
许多角色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他们用狡猾和谎言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此外,哈姆雷特还探讨了对死亡和存在意义的思考,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之一。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的要点。
诗歌与戏剧的结合在哈姆雷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莎士比亚的语言之美、形象意象的使用以及戏剧性的构建是这部作品的瑰宝之一。
读者在阅读时也要留意其中的隐喻和象征,以深化理解。
总之,高一学习哈姆雷特需要注意以上几个知识点。
了解哈姆雷特的背景、深入探讨他的复杂性和内心挣扎、理解其他角色的作用以及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其他要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从中受益。
《哈姆雷特》五幕逐一解析;
高二年级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哈姆雷特》一、简介:哈姆雷特五幕悲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取材于12世纪一部丹麦史,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在大学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对人生正充满了幻想和希望。
突然,父王暴毙,母亲又很快改嫁新王即哈姆雷特的叔叔。
坚贞的爱情,忠贞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场面的友谊,都开始破灭。
就在他痛苦之际,父王的亡魂又向他显现自己被害真相,要他复仇。
哈姆雷特感到责任重大,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为选择最佳时机,也为整理自己混乱的思想,他开始装疯。
由于延宕,他最终落入新王的圈套,在一次决斗中与之同归于尽。
莎士比亚的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这部戏剧也是莎士比亚的创作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为副线,三者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
另外,又把悲剧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混合”。
二、分幕主要内容:第一幕:丹麦国王去世,王位由其弟弟继承,并与皇后结婚,王子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并对叔叔和母亲的婚姻表示极度愤怒与不耻。
此时,他被好友告知其父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当晚便去见了鬼魂,其揭露了现任国王杀兄篡位的罪行,哈姆雷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要为父报仇,并决定装疯。
另外,朝中元老波洛涅斯的儿子启程去法国,临行前告诫他的妹妹奥菲利娅不要再与哈姆雷特王子交往下去,因为王子没有真心,只是玩弄她。
之后波洛涅斯也命令女儿和哈姆雷特断绝关系,软弱的奥菲利亚决定顺从父亲。
第二幕:哈姆雷特的疯癫行为引起众人关注,国王和王后召见了哈姆雷特昔日的两位同学兼好友,要求他们去陪伴王子,并找出其行为怪异的原因。
此时波洛涅斯求见国王和王后,将哈姆雷特写给其女儿的情书给两人看,认为他的发疯是由失恋引起的,国王不太相信,决定用奥菲利亚来试探哈姆雷特。
同一时间,哈姆雷特见了两位好友,并敏锐的发觉他们是国王派来监视自己的,连讥带讽得骂了二人。
哈姆雷特相关知识点总结
哈姆雷特相关知识点总结剧情梗概:《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丹麦,在此之前国王哈姆雷特去世,王位由其弟克劳迪斯篡位。
哈姆雷特接连收到了父亲幽灵的来信,得知其父亲被暗杀,并且真凶就是其叔克劳迪斯。
由于父亲的灵魂告诉了他自己去世的真相,哈姆雷特决定要报仇。
然而他内心矛盾,犹豫不决,最终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包括装疯,装傻等等,以及与莱托和奥菲莉娅的爱情纠葛,对克劳迪斯的报复。
人物关系:1. 哈姆雷特(Hamlet):主人公,丹麦王子,心思敏锐,对父亲的死很痛苦,但犹豫不决,对复仇感到矛盾。
2. 克劳迪斯(Claudius):丹麦新国王,哈姆雷特的叔父,暗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位成为国王,是本剧的主要反面人物。
3. 莱托(Laertes):波洛涅西亚的儿子,奥菲莉娅的哥哥,对妹妹关心备至,为了妹妹的死,他也参与了复仇的行动。
4. 波洛涅西亚(Polonius):丹麦国王的顾问,奥菲莉娅和莱托的父亲,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起了一定的作用。
5. 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皇后(Gertrude):哈姆雷特的母亲,她对两位丈夫的死,以及她与克劳迪斯的婚姻会引起很多争议。
6. 奥菲莉娅(Ophelia):波洛涅西亚的女儿,哈姆雷特的情人,由于挣扎于父亲、哥哥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矛盾而最终自杀。
7. 罗森克兰兹和基尔登斯,他们两人的原名是罗森克兰兹侯爵和基尔登斯侯爵,现在是哈姆雷特的同学和朋友,但在此次复仇之事中,却成了政变者们的职业刺客。
8. 鱼贝里克:威廉·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的虚构人物,象征着卢梭式的“自然人”,不屑于向自己低一等的人学习。
主题:1. 复仇:整个剧情中,哈姆雷特追寻父亲的复仇之路颇具曲折性,而复仇这个主题也成为了整个剧情的主线。
2. 犹豫不决:哈姆雷特因着良知的控制和个人原则的束缚,反反复复地想要克劳迪斯为其父报仇,却又因为各种矛盾问题而迟迟不能得出决定。
3. 爱情: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真正的爱情对象,然而由于哈姆雷特的矛盾和对复仇计划的重振,奥菲莉娅选择了自杀。
哈姆雷特知识点梳理归纳
哈姆雷特知识点梳理归纳梳理归纳《哈姆雷特》的知识点,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 背景: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 形式:五幕悲剧,共二十个场次。
- 主旨: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王向叔父克劳狄斯复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虚伪,展现了哈姆雷特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和思想。
- 艺术特色:- 塑造了一个深刻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哈姆雷特,他是一个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机智勤思、软弱鲁莽的复杂人物。
- 运用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手法,如对话、独白、隐喻、反语、双关等,使戏剧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运用了巧妙而紧凑的情节安排,如幽灵出现、戏中戏演出、假装疯癫等,使戏剧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悬念效果。
- 运用了恰当而精美的舞台效果,如黑暗、风雨、音乐等,使戏剧具有浓厚的氛围和情绪。
分析一下《哈姆雷特》中最经典的台词,但这只是我的理解,可能不够准确或全面,你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或老师的讲解。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哈姆雷特最著名的独白之一,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有些事情在丹麦国里发生着,而丹麦国王却浑然不知。
”(第一幕第四场)这是霍拉旭对哈姆雷特说的话,暗示了国家政治上的腐败和黑暗,也为后面幽灵出现和复仇计划埋下伏笔。
“我要装疯卖傻。
”(第一幕第五场)这是哈姆雷特对霍拉旭和勃那多说的话,表示他为了掩饰自己复仇的目的而故意做出一些异常举动。
这也是戏剧中一个重要的主题——真实与虚假。
“诸位,请把我当作朋友看待。
”(第二幕第二场)这是哈姆雷特对来访的演员们说的话,表示他对他们比对自己身边的人更加信任和尊重。
这也说明了哈姆雷特对艺术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理解。
“戏剧就是镜子。
它能把时代、风俗、人物都反映出来。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哈姆莱特知识讲解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2.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的语言;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字词汇总吮舐(shì)砧(zhēn)石哀恸(tòng)傀儡(k uǐ lěi)同衾(qīn)觊觎(jì yú)赫卡忒(tè)暴虐(nüè)延宕(dāng) 虔敬(qián)嫁奁(lián)横暴(hèng)课文精要理清结构1.写从英国逃回来的哈姆莱特向朋友说明事情真相商讨复仇计划。
2.写奸臣奥斯里克诱骗哈姆莱特比剑。
3.写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与敌同归于尽。
把握重点(高清未录)知识迁移(2014 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哈姆雷特内容分析讲解学习
学习资料1.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答:“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2.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3.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答: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4.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及其意义。
答:《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5.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6.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
清说出是哪四重?答: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仅供学习与参考.学习资料杀雷欧提斯。
《哈姆雷特》五幕逐一解析(名著阅读复习资料)
海头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资料《哈姆雷特》第一幕1.哈姆雷特的名言:“软弱者, 你的名字就是女人!”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答:克劳狄斯与王后结婚大典上,哈姆雷特看不出王后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并请求他留在王宫后,他发出的感慨,认为他父亲对他母亲真是怜爱的无微不致, 甚至不肯让强风吹抚於她的脸颊。
可是, 一月之内,她竟全忘记了,于是他发出这样的感叹。
2.先王的鬼魂出现的时候穿的是什么衣服?有什么样的表情?他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象显灵?答:他穿着他身披之盔甲,就是昔日他奋战那野心勃勃的挪威王时所穿的,他脸上蹙眉怒目,就和他当年在冰原上大破波兰雪车军时一样。
这个形象一方面表现了先王的威武与赫战功,另一方面表现他的愤怒之情。
3.霍拉旭他们为何竭力劝阻哈姆雷特不要跟鬼魂去?答:霍拉旭生怕鬼魂把他勾引至那汪洋大海或岸旁之峭壁边缘时, 再显露其恐怖原形, 令他丧失理智或发狂, 或是露出狞恶的面目吓坏了年轻的王子。
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关心。
4.老国王在告诫哈姆雷特不要忘记复仇时,告诫他如何对待王后的呢?答:老国王说“无论你是怎样的去进行此事, 别让你的脑子萌起报复於你母之念。
把她留给天堂裁判, 让她受自己良心的谴责及刺戳。
”第二幕克劳狄斯虽然不知道老国王鬼魂出现的事,但他心中有鬼。
哈姆莱特装疯后,克劳狄斯对此表示怀疑,他派大臣普隆涅斯去试探哈姆雷特。
普隆涅斯被哈姆雷特骗过去了。
克劳狄斯又派两个奸细---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来试探哈姆雷特,奸细也被哈姆雷特当面戳穿。
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
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正好这时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命戏子排演“捕鼠机”,自己加编新台词,准备试探克劳狄斯。
1.分析“戏中戏”的作用。
2.哈姆莱特是否真的疯?历来解释各异。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析《哈姆莱特》第二幕所表现的哈姆莱特性格的复杂性。
参考答案:1.为了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0《哈姆莱特》学习要点
《哈姆莱特》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内容感知《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
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
早在12世纪就流传着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依据其情节写过以中世纪的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
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基础梳理1.紊.乱(w ěn ) 迷惘.(w ǎng ) 虔.敬(qi án延宕.(d àng ) 暴虐.(nüè) 鞭挞.(t 匍匐..(p ú fú)2.⎪⎩⎪⎨⎧俘虏虏虐待虐虔敬虔 ⎩⎨⎧嘱托嘱瞩目瞩1.暴虐:凶恶残暴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该怎么办。
2.烟视媚行:微张着眼睛慢慢地走。
原形容新婚妇女举止安详,后转指女子行为轻佻放荡。
3.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静的意思。
安静:一是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喧哗。
如:阅览室里安静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哈姆莱特》
主题归纳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主要表现奥菲利娅与哈 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 以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 矛盾。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幕的奥菲利娅 的伤心与悲痛,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 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 揭示了他的矛盾与痛苦。从表面看来,冲突 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 人生的思索。
《哈姆莱特》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 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父亲的死让哈姆莱特 悲哀,母亲的不忠使他绝望,哈姆莱特万念俱灰,意欲自尽,父 亲的鬼魂却来对他揭发了叔父克劳狄斯杀兄娶嫂和篡夺王位的罪 恶,并要他复仇。哈姆莱特具有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然而 人性的腐化和现实的黑暗使其深感理想的幻灭。他要重整乾坤, 因而装疯与克劳狄斯进行殊死斗争。斗争的艰巨在于哈姆莱特是 这场谋杀的唯一知情者,复仇重任只能由他一人承担,加上忧郁、 优柔的性情,这使他在装疯努力复仇的同时,又陷入迟疑、自责 和拖延。哈姆莱特借“戏中戏”确认了克劳狄斯是凶手,却在克 劳狄斯私下祈祷时放弃了复仇机会;当他认为复仇时机成熟时, 却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而使自己陷 入被动。最终哈姆莱特除去罪恶的克劳狄斯,但是他也为此付出 了生命的代价。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潮,是新 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 点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 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 本思想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 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 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把关重视点由来世转到 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 科学的精神。
1.结合文本赏析本文台词的语言特点。
哈姆雷特知识点
哈姆雷特知识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哈姆雷特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剧情梗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一、剧情梗概《哈姆雷特》的剧情发生在丹麦王国。
故事开始时,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父亲突然去世,其叔父克劳迪斯迅速娶妻继位,成为新国王。
哈姆雷特受到父亲死亡和母亲再婚的双重打击,情绪低落。
不久之后,哈姆雷特遇到父亲的幽灵,被告知自己的父亲被克劳迪斯谋杀。
哈姆雷特决定延迟复仇,通过装疯来探测克劳迪斯的心思。
在此期间,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展开了一段爱情,但最终因复仇的任务而分道扬镳。
剧情的高潮发生在一个戏剧表演的时候,哈姆雷特通过表演揭露了克劳迪斯谋杀父亲的事实,使克劳迪斯露出了内疚的表情。
哈姆雷特在戏剧结尾处没有立即复仇,而是选择了等待更好的机会。
最终,哈姆雷特被卷入国家政治的阴谋中,他的亲友都受到了牵连。
在最后的决斗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拉尔提斯等人展开搏斗,最终将复仇进行到底。
然而,哈姆雷特也在这场激战中丧生,丹麦国王终于在混乱中得到了安宁。
二、人物形象1. 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本剧的主人公,情绪复杂多变,常常陷入思考和犹豫之中。
他既是一个智慧、哲学的人,又是一个渴望复仇的儿子。
2. 克劳迪斯(Claudius):哈姆雷特的叔父,目的明确,心机深沉,是该剧的反派角色。
他通过谋杀兄弟篡位,并试图摆脱哈姆雷特的威胁。
3. 奥菲利娅(Ophelia):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恋人,善良、温柔,但最终在家人和爱人的离去中崩溃。
4. 波洛尼厄斯(Polonius):哈姆雷特的父亲顾问,忠诚、老谋深算。
他受到哈姆雷特的误杀。
5. 奥西里克斯(Osricks):丹麦王室的一位侍从,在剧中扮演了一些辅助角色。
三、主题思想1. 复仇与悲剧:全剧围绕哈姆雷特的复仇行动展开,而复仇过程中的矛盾和悲剧元素成为了该剧的核心。
2. 犹豫不决与内心挣扎:哈姆雷特的犹豫行为成为剧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哈姆莱特》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新教材)第二单元《哈姆莱特》(节选) 知识点清单6 *哈姆莱特(节选)一、重点剖析1. 在奥菲利娅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娅之口极力赞美哈姆莱特?答案:哈姆莱特过去的形象:高贵、理智、青春貌美。
莎士比亚一连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等七个短语,借奥菲利娅之口从不同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说他近乎完人。
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学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
原因: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对邪恶的封建集团的挑战。
2. 在和奥菲利娅的对话中,哈姆莱特为什么多次让奥菲利娅出家?对话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冲突? 答案:哈姆莱特认为,如果奥菲利娅对爱情是忠贞的,那么她出家可以保住清白;如果她是伪装的,那么她出家可以避免“生一群罪人出来”。
一方面,这是哈姆莱特装疯的表现;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奥菲利娅,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中很难保全自我,不如趁早避开。
但奥菲利娅对此不能理解,对哈姆莱特其他的话也不能理解,她非常伤心,觉得自己“真是受了骗了”,甚至认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希望天上的神明能让他清醒过来。
这段对话表现了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的冲突。
3. 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答案:(1)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个是生与死的问题,一个是思想与行动的问题。
(2)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4.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形成他复杂性格的原因有哪些?答案:形象: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哈姆雷特知识点归纳总结
哈姆雷特知识点归纳总结哈姆雷特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以及生动的性格描写。
下面就是一些哈姆雷特中的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剧情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丹麦王国。
当时的丹麦王是老哈姆雷特,他死后由他的弟弟克劳迪斯登上了王位。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他的父亲鬼魂来到了临时和他说话,并且告诉他他的死是被毒死的,而且凶手是他的叔叔克劳迪斯。
哈姆雷特决定报仇,但是他的母亲前不久就已经嫁给了克劳迪斯。
为了确认他父亲鬼魂所说的事情,哈姆雷特装疯装傻,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怀疑,利用了这些人演出了很多戏剧效果。
哈姆雷特在刺探情况的过程中误杀了多诺,被遣往英国。
英国国王要求要杀他,但是他的船遇到了海盗,哈姆雷特被缴获了。
哈姆雷特回到丹麦后,克劳迪斯安排了和他表妹奥菲莉娅分手的戏剧,并最终想杀哈姆雷特。
最后哈姆雷特和他的对手拉蒂斯做了决斗,哈姆雷特在决斗中被利剑刺死,并且拉蒂斯也被刺死了。
二、主要人物1.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本剧的主人公,他性格内向,情感矛盾,充满着优柔寡断的矛盾心情。
他深受他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婚之辱的困扰,从而导致了他的心理疾病。
2. 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叔叔,也是哈姆雷特的反派。
他杀害了自己的兄弟,篡夺了王位,并且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3. 奥菲莉娅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受到父亲和兄长的操控,导致了她的疯狂和死亡。
4. 拉蒂斯拉蒂斯是奥菲莉娅的哥哥,他和哈姆雷特结怨,导致了他们进行了最后的决斗。
三、主题和意义1. 挣扎和抉择哈姆雷特在剧中表现出了许多犹豫和矛盾的心情,他总是在思考着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个主题是整部戏剧的最核心的一部分。
2. 真理和谎言在戏剧中,真理和谎言之间的对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哈姆雷特在整个剧中都在站在真理和谎言之间徘徊,他不知道谁能相信,也不知道什么事情是真实的。
3. 复仇与宽恕哈姆雷特一开始便下定决心要为父亲报仇,但在过程中却犹豫不决。
整个剧中都在探讨复仇与宽恕之间的关系。
《哈姆莱特》 知识清单
《哈姆莱特》知识清单一、作品简介《哈姆莱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著名悲剧作品。
这部剧作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为父报仇的曲折历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中世纪的丹麦宫廷,哈姆莱特的父亲——老国王突然去世,其叔父克劳狄斯迅速篡位并娶了哈姆莱特的母亲。
哈姆莱特在父亲鬼魂的揭示下,得知父亲是被叔父所害,从此陷入了痛苦与复仇的挣扎之中。
二、主要人物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对世界和人类充满了美好的期望,但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困惑。
他一方面优柔寡断,对复仇计划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又机智勇敢,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巧妙应对。
2、克劳狄斯克劳狄斯是篡位的国王,是一个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的恶人。
他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杀害了自己的兄长,娶了嫂嫂,还企图谋害哈姆莱特。
3、乔特鲁德哈姆莱特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很快改嫁克劳狄斯。
她的行为让哈姆莱特感到困惑和愤怒,也反映了她的软弱和无常。
4、奥菲莉亚哈姆莱特的恋人,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子。
在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中,她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终精神失常溺水而亡。
三、主题探讨1、复仇主题复仇是《哈姆莱特》的核心主题之一。
哈姆莱特为了替父报仇,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复仇的过程不仅是对凶手的惩罚,也是对人性、道德和正义的探索。
2、人性的弱点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如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克劳狄斯的贪婪和残忍、乔特鲁德的软弱和自私等。
这些弱点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也让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和选择进行反思。
3、命运与自由意志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
他感到自己被命运所束缚,但又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这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自由意志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普遍心态。
4、道德与伦理《哈姆莱特》还探讨了道德与伦理的问题。
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如是否应该为了复仇而不择手段,是否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等。
高一语文哈姆雷特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目的
一 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 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 化的艺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 作品,理解作品的主 题。 2、把握哈姆莱特复杂 的人物性格;品味诗 一般的语言。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 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 反封建意义。
• A、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 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 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 者的悲剧。 • B、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 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 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 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 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 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思想发展过程
• A、理想破灭、精 神忧郁、思想危机 • B、深入思考、寻 找出路 • C、在思考中行动 (进入行动的思想)
• 善良忧郁的王子 愁容满面 沉默寡 言 性格也有明朗的一面,诙谐幽默 忧郁厌世、软弱迟疑、优柔寡断
To be or not to be
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 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 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 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 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 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 剧家和诗 人。本剧取材于12 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 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 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 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 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通过矛盾冲突塑 造了一个内向深沉、 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 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 家的典型人物。展示 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 史图画,深刻地反映 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 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 锐复杂的矛盾。
高一哈姆雷特知识点
高一哈姆雷特知识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学生需要了解的哈姆雷特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哈姆雷特这个角色。
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的父亲被其叔父克劳狄斯谋杀,而哈姆雷特则要为其父报仇。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思考的人,对于生活的无意义感到迷茫。
他经历了很多挣扎和痛苦,最终在尘世的混乱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通过装疯来隐藏他的真实目的,他设立了一个戏剧来验证克劳狄斯是否是谋杀了他父亲。
当证实其叔父的罪行后,哈姆雷特决定要用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杀死克劳狄斯。
然而,他的犹豫和拖延使得他错过了好几次机会,也导致了更多的混乱和死亡。
第三,我们来讨论一下主题和意义。
哈姆雷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他对于生活的哲思和对于宇宙的思索给了这部戏剧深度和复杂性。
哈姆雷特经常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死后的世界。
他对于人性的痛苦和罪恶的表现非常深刻。
在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人类真实面目的思考和揭示。
此外,在哈姆雷特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人物。
我们首先要提到的是奥菲利娅,她是哈姆雷特的女友。
她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同时她也是一个受到社会期望和父亲命令的束缚的人。
奥菲利娅最终无法承受种种压力,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此外还有波罗尼斯和拉尔忒斯,他们在剧中也有重要的角色。
波罗尼斯是奥菲利娅和拉尔忒斯的父亲,他试图控制奥菲利娅的一切,导致了她的崩溃。
拉尔忒斯是哈姆雷特的朋友,他在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哈姆雷特的结局。
在剧中,哈姆雷特最终被负责丹麦国家的维京战士佩尔特拉琴斯击中,并与毒药中的克劳狄斯一起死去。
哈姆雷特的死亡标志着一系列的混乱和死亡的结束,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孤独和接近终结的世界。
总结起来,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哲思和矛盾的复仇英雄。
他经历了很多内心的挣扎和思考,最终达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和解。
《哈姆莱特(节选)》重难点探究
难点 二
如何理解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
探究争鸣
对于哈姆莱特这一角色,争议最多的是他迟迟不行动起来为 父亲报仇的原因。你认为哈姆莱特行动迟缓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争鸣
写作特色
戏剧冲突尖锐复杂, 戏剧语言丰富形象
《哈姆莱特(节选) 》
重难点探究
1 结构图解 2 主题归纳 3 重点难点 4 探究争鸣 5 写作特色
CONTENTS
目
录
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源自重点难点重点一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重点 哈姆莱特在奥菲利娅面前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写的目 二 的是什么?
难点 一
如何理解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学习要点一、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二、学习的步骤和内容:《哈姆莱特》是英国莎士比亚所写的著名的悲剧。
对于这部分作品,相信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这一句名言,就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
1919年后被介绍到中国,现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简介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
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中期(1601~1607年):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
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代表作《哈姆雷特》(16O1)展现了一场进步势力与专治黑暗势力寡不敌众的惊心动魄斗争。
《奥赛罗》(1604)描写了一幕冲破封建束缚又陷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阴谋的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悲剧。
《李尔王》(1606)描写刚愎自用的封建君王在真诚和伪善的事实教育下变为一个现实而具同情心的"人"的过程。
《麦克白》(1606)则揭露权势野心对人的毁灭性腐蚀毒害作用。
这时期所写的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等也同样具有悲剧色彩。
晚期(1608~1612年):这时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
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
《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
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一、基础知识学习。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匍匐(púfú)意旨(zhǐ)暴虐(nüè)祈祷(dǎo)轻蔑(miè)难堪(kān)怪诞(dàn)忏悔(chànhuǐ)踌躇(chóuchú) 迷惘(wǎng)延宕(dàng)虔敬(qián)紊乱(wěn)劝诱(yòu) 嫁奁(lián)陨落(yǔnluò)横暴(hèng)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神魂颠倒:【注音】:shén hún diān dǎo 【释义】:神魂:精神,神志。
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
(2)紊乱:【注音】:wěn luàn 【释义】: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
(3)涂脂抹粉:【注音】:tú z hī mǒ fěn 【释义】:脂:胭脂。
搽胭脂抹粉。
指妇女打扮。
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4)鞭挞:【注音】:biān tà 【释义】:鞭打。
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5)当机立断:【注音】:dāng jī lì duàn 【释义】:当机:抓住时机。
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6)陛下:【注音】:bì xià【释义】:对君主的尊称。
(7)殿下:【注音】:diàn xià【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现用于外交场合。
(8)创伤:【注音】:chuāng shānɡ【释义】: 1. 伤害。
2. 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
3. 指伤口。
4. 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
(9)烟视媚行:【注音】:yān shì mèi xíng 【释义】:烟视:微视;媚行:慢行。
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3、词语积累。
荒疏辜负包涵惶惑吮吸隔屋放箭旨意词藻愚妄衷心禀赋一时无双二、课文内容学习。
1、请同学们阅读本文,了解本文出场的人物有哪些?哈姆莱特、霍拉旭、奥斯里克、贵族、国王、雷欧提斯、王后、众人。
2、请同学们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两人欲合谋杀死哈姆莱特,国王让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比赛用剑上涂上了毒药,结果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两人都被剑击中,哈姆莱特在死之前拿剑刺死国王。
3、本文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什么来写的?主要围绕着哈姆莱特的复仇来写的。
4、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
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5、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6、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7、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
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
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
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8、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9、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10、如何看待本文的悲剧性?哈姆莱特的结局一方面对于他来说是个悲剧,但是他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成功地做到了复仇。
哈姆莱特的反抗最终是以自己的鲜血换来了人性的觉醒。
作者对冲突双方的重新定位,使作品突出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的尖锐激烈的阶级冲突,也使后人从哈姆莱特的失败中总结出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三、分析课文内容: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
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 因失恋而疯狂” 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
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
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2、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
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