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论文《朱元璋的政治统治》
兰州商学院论文题目:朱元璋的政治统治院校:商务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班学生:党鱼德日期:2010 年12月05日一朱元璋的发迹和建立崭新的大明王朝 (4)1朱元璋的发迹 (4)2朱元璋的战略进攻和大明王朝的建立 (5)二政治统治的开始之官职的设立,更换以及对官员的监督 (7)1官职的设立 (7)2针对旧的相权和军权制度的更换 (8)3正常的检察制度和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9)(1)严密的监察机构 (9)(2)神鬼莫测的幕后监督 (9)三完整的律法制定和残酷的惩罚措施 (10)1真正的律法制定 (10)总结 (12)参考文献 (12)正文朱元璋的政治统治之道摘要:在中国历代开国之君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本是布衣出生,家庭贫穷且多兄弟姐妹,青年时因为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不得已剃发为僧。
元末,社会大乱,群豪并起,他为了“保全”自己,参加红巾军起义,然后在十余年时间里,赶跑元顺帝,扫清群雄割据,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文化程度为半文盲,年幼时未接受教育,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听村里的说书先生说的有关皇帝征战疆场,扫清障碍,建立王朝的故事。
青年的朱元璋经历了社会动荡,看到了很多的腐败和大量的农民因此失去土地,生活贫穷且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
因此他参加起义,打倒腐败,建立崭新的明朝。
这篇论文对这位布衣皇帝的统治下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刻的解析,以便于大家对朱元璋的统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统治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Abstract: in the Chinese imperial founding jun, zhu yuanzhang is the most iconic figure. He should be born, family poor cloth with many brothers and sisters, youth because social unrest forced shaven, in any case, a monk. The end of the yuan, social chaos, group of hao and since, he in order to "save" themselves, in the red army revolted and then in fabric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ime, drive away the yuan, clearing the emperor shun ieyasu regime, achievement the generation of imperial karma, created large Ming dynasty. Zhu yuanzhang cultural degree for semiliterate, when he was in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only did not accept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listening to the village storytellers Mr Said about the emperor for JiangChang obstacles, establish dynasty story. Youth of zhu yuanzhang experienced social unrest, saw many of corrup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lose their land, poor and full of reality helpless. So he in the uprising, overthrow the corruption, create a new, of the Ming dynasty. This essay to this common under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in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thoughts etc are profound analysis, so that you have a rule of zhu yuanzhang's more deeply.Keywords: rule of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ideology and culture一朱元璋的发迹和建立崭新的大明王朝1朱元璋的发迹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与政治实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君主,从他就任皇帝开始,一直到去世,他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治国思想,并且将其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以及他的政治实践究竟做到了多少。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疏财仁民、法度严明、道德自信。
其中“疏财仁民”体现了朱元璋关注民生的一面,“法度严明”则是他重视法律与纪律的一面,“道德自信”则是他倡导礼义廉耻与正确道德观念的一面。
疏财仁民是朱元璋治国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国家的财政应该能够支持民生的需求,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满足民众日常的生活所需,而不是浪费在无谓的战争上。
因此,他在财政上放宽了征收压力,减轻了百姓的税负,促进了各地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并采取了“田赋免役”政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压力,鼓励各地百姓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创业致富。
而法度严明则是朱元璋对治国规律的理解。
他高度重视法律与纪律,坚持执行法治,严格处置背法违纪的行为,通过军事、监督等方式,保障国家及文明社会的正常运转。
此外,他还创建了全国性的司法机构,对相对较弱势的群体给予保护,遏制了官僚系统不当行为。
他在很多领域使用了五刑,重视了法律的实效性和巨大威慑力,为后世的政治官迷提供了规范。
朱元璋还强调了“道德自信”的重要性,即领导者必须有一套高尚的行为准则并积极地推广这种准则。
例如,他鼓励公正、诚实、爱国、尊重他人、愿意助人为乐的德行,并对那些行为优良的平民和士人提供了途径和平台,积极推行了以重用人才为理念的人才政策,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建设与更新。
当朱元璋实践自己的治国思想时,他主要采用了三个方面的措施:领导层的精干管理,官僚传统体制的深度革新,以及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改革。
首先,他实现了领导层的精干管理。
他提拔并赋予高额的权力给那些勤奋益智的卓越领导人,并对那些缺乏纪律和道德的领导人进行补充和调整。
通过这种方式,他提高了领导层的质量,获得了忠诚的助手,并清除了内部反对者。
朱元璋的改革措施与政策
朱元璋的改革措施与政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建立了一个稳定繁荣的朝代。
朱元璋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改革措施与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对明朝和后来的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农业改革朱元璋非常重视农业发展,他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措施。
他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废除了租庸调制度,将土地重新归还给农民。
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朱元璋还建立了灌溉工程,修筑水利设施,以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供农业使用。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为明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财政改革为了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废除了过去的浪费和奢侈品,削减了官员的开支,减轻了财政负担。
其次,他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税收制度,收取了适当的税款来提高财政收入。
朱元璋还推行了货币统一政策,发行了统一的货币,统一了各地的货币制度,为经济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些财政改革措施使得明朝的财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后来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军事改革朱元璋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首先,他废除了军队中的私兵势力,统一了军队指挥体制,建立了严格的军纪。
其次,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朱元璋还建立了营垒制度,使得军队能够更好地对抗外来入侵。
四、教育改革为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推行了科举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选拔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
朱元璋还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推广了教育普及。
这些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朱元璋的改革措施与政策不仅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得明朝能够更好地应对外来威胁。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洪武初,“检校”为恶犬,“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 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
十五年,“锦衣卫”,“诏狱”
1、杀人如麻的四起大案
“空印案” :洪武八年-九年 数百地方长官
每“岁郭,桓布案政”司:、府洪州武县十吏八诣年户部核数钱万粮人军需诸 事郭“,桓且“以者国胡道,家惟远户立,部庸法预侍案,持郎”必也空先:。印明帝文洪示疑书武天北,下十平遇,三二部而年司驳后、官即罪二吏改犯十李,法彧以三者、为年,赵常;以。 及 边全 七 寄 其 诛是。德百借之故“,等 万 ,,犯蓝帝与 , 遍何也玉疑桓 词 天以。有为 连 下使自案奸奸 直 ,立受”,利省民国诛洪大,诸中者至三武怒自官人无今万二,六吏之,辞余十论部,家未?人诛左系大尝!六长右死抵有”年吏侍者破空;死郎数产印二,以 。万之《《万明佐下润律明人史史贰皆,…··刑榜死核郑今法士百,赃一志利》戍赃所旦传》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 开国制度 重典统治 身后政局
一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
崛起
建明 灭元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1364年,自立为吴王,占据南方 1367年,兴兵北伐
1368年正月,在应天府称帝,国号 “大明”,建元“洪武” 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元亡
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作战时军队临时调集, 事毕各归戍所,军士与统领军队的将帅没有 长期隶属关系 。
科举制度
明代规定获得府、州、 县学的生员资格后才能 参加科举,将官办学校 与科举密切结合。正式 考试三年一
乡试
生员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 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 (xie)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明朝的政治改革
明朝的政治改革明朝自成立以来,历经了数百年的兴衰。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改革尝试,但是效果参差不齐。
本文将主要介绍明朝的政治改革。
一、三大改革明朝的政治改革,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朱元璋时期、洪武年间,嘉靖时期,明思宗、明光宗时期。
这三个时期的政治改革被称为“三大改革”。
朱元璋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王朝地位。
他首先对袁四伯等藩镇实行限制,削弱他们的权力。
他还组建了锦衣卫,并加强了皇家卫队的训练。
此外,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并建立了津沽仓,以便储备粮食和军械。
洪武年间,朱元璋对于政治改革更加深入。
他废除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另设六部和都察院,取消了南北两京,设立了京师。
同时他还制定了肃贪吏的政策。
此外,他加强了农业、商业和海外贸易,使得国内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嘉靖时期,朝政逐渐萎靡,民间矛盾日渐严重。
嘉靖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局势。
他颁布了“大明律例”,规定了法律和刑罚。
他还设立了太监钦差大学士以监察官员,并降低了内库的权力。
此外,他还改革了军队、官员制度,并加强了對皇族的控制。
二、明思宗、明光宗时期明思宗和明光宗在位时期,明朝的政治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尝试着恢复朱元璋之前的制度,试图扭转明朝政治的多年衰落。
他们颁布了“实录”的政策,要求官员要实事求是,并且以实绩来衡量功过。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军队的管理,并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
在财政方面,他们减轻了百姓的税负,并设立了一些经济政策以提高国家财政的收入。
三、政治改革的成果与失败明朝在政治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
首先,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大力推行,从而削弱了藩镇的势力。
其次,朱元璋时期的改革使国家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另外,尽管在后期明朝的政治改革逐渐失利,但透过改革,明朝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制度,从而得以维持几百年的统治。
然而,明朝政治改革也面临了很多的困难与失败。
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研究——关于朱元璋时期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研究——关于朱元璋时期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明初是由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14世纪末创立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朱元璋时期的政治合法性是当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明代以及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结构、政治思想、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态,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演变和革新,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向:1.政治合法性的内涵及其形成:明初政治合法性的内涵是指朱元璋的统治被认为是合法的、合理的、合情的,并广泛得到人民的支持。
这一合法性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支撑了朱元璋的合法统治?本研究将从治平年间开始,通过对明初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分析,阐述其整体脉络与发展演变情况,具体探讨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内涵和形成过程。
2.朱元璋治理理念及其实践:朱元璋的统治思想和治理理念对明初君主制统治政治合法性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研究朱元璋的统治思想和治理理念,如何反映历史上的政治实践、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态?如何分析其统治思想和治理理念与明初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从历史文献资料、政治文件、秘闻等角度透彻探讨。
3.社会生态和文化环境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明初政治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环境。
社会生态和文化环境对朱元璋及其政治合法性构成的影响又是何种关系?如何解决紧张的社会矛盾、和缓地推进政治改革,从而推进长期稳定的统治?本研究将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等多角度来思考。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政治文件、生活秘闻、实证调查、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首先,收集、整理明初相关历史文献以及文件资料,结合生活秘闻、家庭传承谈话、民间故事等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朱元璋政治合法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其次,根据现实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查,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深入探讨和分析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因素,构建政治社会学分析框架,进行综合研究和深入探讨;然后,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呈现其深远的学术价值,探讨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最后,进行实证验证,验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推动其学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明朝(1368年--1644年)历时277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 —1398年)于1328年10月21日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
他从未经历过中国那个安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环境,直到他统治这个帝国并指导它的恢复工作。
明王朝诞生于半个世纪的扰攘纷乱中;在这个一切遭到破坏的年代,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进行日益直接诉诸于暴力。
贫苦出身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了统一的汉族王朝,并且不断的巩固直至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太祖朱元璋做出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必定使明朝政治制度有其特殊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
一、建朝伊始,制度的变迁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明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
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
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
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
"凡事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
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
大都督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
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力欲望极重,在统治基本稳定以后,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并把北平布政使司升为北京与南京并为两京,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
其所属机构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
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
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
朱元璋治国理念
朱元璋治国理念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坚持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道德修养和行政管理的管理方法,对于国家治理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治国理念比较全面,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不同的分类来详细介绍一下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政治方面朱元璋认为,政治稳定是治国的核心。
为了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取消了地方割据的现象,增强了皇权威。
其次,他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东厂和锦衣卫,维护国家治安。
此外,翰林院和南书房等机构,为皇帝提供了智囊咨询,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
同时,朱元璋也注意到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规定了明朝科举制度,减轻了世袭的官僚主义现象,使官场更加公正。
军事方面在军事方面,朱元璋更是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他通过改革军制,建立了兵部,将士兵分为五十人一团,增加了训练强度,并规定了士兵的奖惩措施,增强了军队的纪律性。
同时,他注意到军费的筹措问题,规定了定额讲缴制度,统一了军饷的管理,使得军队的精神和体力得到保证。
经济方面朱元璋在经济方面也有自己的治理方法。
他将繁荣的市镇设为县级市,建立了商人联合组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贸易。
同时,他也实行了农业政策,规定全国必须粮食为先,使得明朝的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水利工程,治理黄河与长江,增加了农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壮大了国家经济。
文化方面朱元璋也非常注重文化建设。
他在教育方面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有才华的人,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化人,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他也在文化交流方面下了功夫,推崇禅宗与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开展文化交流与对外贸易,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总之,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是综合性、全面性的。
他注重政治稳定、军事管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国家,为后世治理者树立了榜样。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及自己人生阅历的影响下,根据现实的需求,形成了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把以民为本作为核心,把礼仪教化作为重点,把官德建设作为关键。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厚德是人立身的根本,只有德治才能国固人安,他说:“人者国之本,德者身之本。
”一、以民为本为核心明太祖朱元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把百姓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以民为本成为他以德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曾强调:“民者,国之本也”。
朱元璋特别重视安民养民,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奉天安民养民,民安则国安,曾言:“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朱元璋坚持安民养民,反对劳民伤财,批评秦始皇、汉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长生,疲精劳神,卒无所得”,他认为人君就应该清心寡欲、勤政爱民,不做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使百姓辛勤劳作,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生活。
朱元璋强调敬民,他每次看《尚书》到“敬授人时”,经常感叹后世的君主不能敬天爱民,他们意识不到民与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轻视百姓的利益,他感叹道:“古之帝王视民何尝敢轻!故致天下长久者以此而已。
”朱元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勤政爱民、忧民。
朱元璋说:“自昔先王之治,必本于爱民。
”他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如之前大治之世一样,必须要爱民。
朱元璋一生勤勤恳恳,为百姓谋取利益,他“常以勤励自勉”,他心存百姓,忧思民事,天没有亮就起床办理政务,或者半夜披衣而起,处理事务,就是为了第二天天一亮就派发出去,能够及早的处理。
他回忆到:“未旦即临朝,哺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
二、礼义教化为重点明太祖朱元璋用礼义教化来贯彻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他把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天下的事情有轻重缓急,但是教化必须优先,尤其是在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时候,他说“治国之要,教化为先。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明太祖朱元璋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之一,他的治国思想和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太祖的治国思想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四个方面:置百姓于重、节制权贵、依法治国和重视教育。
置百姓于重明太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百姓的劳动和贡献。
因此,他强调富国强农,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福利。
他实行了“七税法”和“十五严禁”,没收豪强地主的地产和奢侈品,并将它们分配给贫苦百姓。
他也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例如降低赋税、减轻苛捐杂税、实行“抚恤制度”等等。
这些政策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节制权贵在明太祖的治下,他实行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和惩处制度,恢复了权力的分散和平衡。
他强调官员要有廉洁奉公的品德,不接受贿赂、不窃取公款、不剥削百姓。
他实行了“靖难之役”,打倒了当时的一些强大的官僚集团和权贵家族,稳定了政治局面。
他也禁止私学和私塾教育,删除了一些神秘和危险的文化书籍。
这些措施限制了权贵的力量和影响,使政治更加清明和稳定。
依法治国明太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使权利和义务得到明确和规范。
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条例,例如《大明律》、《太和正音谱》等等,规定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审判程序和刑罚种类。
他强调法律公正、严明和公开,司法官员必须实事求是、无私无欲。
他也重视统治层面的法制建设,注重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工、合作和监督。
这些措施使法制建设得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完善,有利于建设一个公正、安定和自由的社会。
重视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国家更加文明、理性和富有创新力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机构、学校和科举考试制度。
他强调教育要面向百姓,不分贵贱、不分贫富。
他要求官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
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得到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的都城建设与明朝的城市规划历史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
朱元璋的都城建设与明朝的城市规划历史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
其中,朱元璋在明朝时期对于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这些举措也成为了明朝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历史遗产,对于现代城市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朱元璋的都城建设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选择了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城建设。
朱元璋坚持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他按照临近山脉、靠近江河的原则选址,同时注重城市的防御功能和居住环境,打破了以往中国都城多为平原地理条件的传统。
在都城建设方面,朱元璋注重城市布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他规划了巨大的都城城墙,城墙周长数百里,高度也达到数十米,不仅起到了防护作用,也成为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朱元璋还规划了宽敞的街道和整齐的街区,将城市划分为几个区域,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用途,例如政治、商业和居住等。
同时,朱元璋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
他挖掘了运河,增加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发展。
他还修建了许多湖泊和水塘,为城市供水提供了便利。
这些水利工程对于明朝以后的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明朝城市规划的历史遗产朱元璋的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成为了明朝时期城市规划的典范。
明朝各地的城市也在朱元璋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在明朝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布局合理规划:明朝各个城市的布局都比较规范和合理,注重空间的科学利用和交通的便利性。
城市的街道、街区和建筑都有一定的规划和统一性。
2. 城市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明朝的城市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宫殿、寺庙等宏伟建筑,也有街市、民居等普通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也体现了明朝时期的文化艺术特色。
3. 水利工程建设:明朝各地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建了许多高水塘和灌溉渠道,提高了城市的农田灌溉和水源供应能力。
4. 文化艺术特色的体现:明朝的城市规划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特色。
例如,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布局的平衡性,寺庙建筑注重宗教意义和庄严肃穆的特点。
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
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他的治国策略和政治理念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政策调整,这些举措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以及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一、政治理念1. 兴文治国:朱元璋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致力于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注重培养人才,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鼓励人们学习经史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 爱民治国: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民的福祉,他认为君主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推行土地制度改革,提倡生产农业技术,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 重视廉政:朱元璋强调廉政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致力于建立一个反腐败的体系,加强官员的监督和约束,深入推动廉洁政府建设,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治国策略1. 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明朝的统治地位。
他废除了地方势力,削弱了士大夫的势力,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确保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2. 加强军事力量:朱元璋深知军队在治理国家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他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重视训练和装备军队,加强边防和军事防御体系,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3. 经济发展:朱元璋注重经济的发展,他提倡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他修筑水利工程,发展交通运输,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和交流。
4. 社会稳定:朱元璋非常注重社会的稳定,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加强了对犯罪的打击,并建立了有效的司法体系,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总结: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对于明朝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注重培养人才,推动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他重视人民的福祉,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坚持廉洁政府,推动社会的廉政建设。
朱元璋的帝王智慧
朱元璋的帝王智慧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以其卓越的帝王智慧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明朝逐渐稳定并繁荣起来。
下面将从军队管理、农业政策和教育改革等方面,来探讨朱元璋的帝王智慧。
一、军队管理朱元璋在军队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确保了明朝的稳定和安全。
首先,他建立了兵籍制度,明确了士兵的来源和任务,使得军队组织更加严密,作战更加有序。
其次,朱元璋重视军事训练,注重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他亲自巡视军营,讲解战术技巧,督促士兵勤练武艺。
此外,朱元璋还采取了激励措施,对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将士进行奖励,鼓励军队士气高涨。
二、农业政策明朝初期,朱元璋积极实施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重视农民的生产技术培训和土地管理,鼓励农民勤劳致富。
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他倡导深耕细作,推广水利灌溉,提高农田灌溉能力。
此外,朱元璋还注重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发展灌溉、选种、施肥等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并有效缓解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三、教育改革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改革,他积极推行士人选拔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他设立了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为国家官员。
朱元璋提倡文治,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他建立了全国的县学制度,推行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考试制度,培养出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专业人才。
此外,朱元璋还大力发展士子教育,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教育,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传统价值的继承。
朱元璋的帝王智慧不仅体现在军队管理、农业政策和教育改革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他注重社会稳定,实行法治,秉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民生。
他还重视节约,从政治、经济到个人生活中推行节俭,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
总结起来,朱元璋的帝王智慧表现在他对军队管理、农业政策和教育改革的重视上。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朱元璋使得明朝逐步确立起强大的军队、繁荣的农业和良好的教育制度,为明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来的帝王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第$期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顾锦春,叶剑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摘%要]近!"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试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
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宗藩制的建立。
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
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
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
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明时代之大势,行天下之大道心得
明时代之大势,行天下之大道心得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大势和大道,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明代的大势体现在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和兴修水利工程,增加了农业产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稳定了社会秩序。
同时,朱元璋设立了监察机构,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得明朝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明代的大势还体现在经济上的繁荣发展。
明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推行海禁政策、发展海外贸易、加强内外贸易的管理等,使得中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特别是明代后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经济形势更加昌盛。
同时,明朝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产量,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第三,明代的大势还体现在文化上的繁荣。
明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不仅有诗人、文学家如杨慎、文征明等人的杰作,也有书法家、画家如唐寅、文徵明等人的艺术成就。
同时,明朝还重视教育,兴办了国子监、府学等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明代也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如明代的郭守敬发明的天文仪器——浑仪,以及郑和的航海技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总结来说,明代的大势体现在政治上的统一稳定,经济上的繁荣发展以及文化上的繁荣。
这些大势正是明代得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明代行天下之大道的心得。
它们的存在使得明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朱元璋的个人力与领导能力明太祖的领导风格与影响力分析
朱元璋的个人力与领导能力明太祖的领导风格与影响力分析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领导人,其中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明朝的创立者,他展现了卓越的个人力量和领导能力。
本文将分析朱元璋的领导风格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朱元璋的个人力朱元璋生于明朝建立之前的乱世,他出身寒微,没有任何优越的背景。
然而,他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政治、军事和治国方面展示了卓越的个人力量。
首先,朱元璋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在起义初期即显示出卓越的军事天赋,通过灵活的战略和勇敢的战斗,成功地击败了其他起义军和倭贼,最终在明朝取得了胜利。
其次,朱元璋具备杰出的政治才能。
在明朝建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例如实行土地革命、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开疆拓土等。
这些政策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拥有卓越的领导力。
他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勉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一个高效的领导团队。
他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能够激励他人与他一同前进。
二、明太祖的领导风格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展现了独特的领导风格。
他的领导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纪律和法治。
明太祖在建立明朝后,全面加强了法律体系的建设,并采取了严格的纪律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
他注重吏治,对官员廉洁自律有严格要求,使国家政治更加廉洁和高效。
其次,朱元璋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提倡儒学,并大力支持经学、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
他建立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为士人提供了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使国家得到了一批才德兼备的官员。
最后,他倡导谦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明太祖不仅自己谦逊谨慎,也要求他的子孙后嗣保持这种品质。
他的这种谦虚坚韧的品质使他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并且广为影响后世。
三、明太祖的影响力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创立者和领导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开创了明朝的繁荣时期。
通过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朱元璋使明朝成为东亚最富裕和强大的国家之一。
朱元璋巩固皇权的措施
朱元璋巩固皇权的措施朱元璋,这位从乞丐变成皇帝的传奇人物,真是个不折不扣的“逆袭达人”。
话说,在他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他可谓是费尽心思,真是想得多,做得也多。
这位大明开国皇帝采取了许多独特的措施,既有智慧,又有些许的幽默感,让人忍不住想为他竖个大拇指。
1. 设立内阁与权力集中1.1 内阁制度首先,朱元璋觉得,权力得集中才行。
他设立了内阁,意在把大权握在自己手中。
他的内阁可不是随便的人都能进的,得是能干的才行。
朱元璋用的那些大臣,个个都是身怀绝技,能够帮助他治理国家。
想想看,一个开国皇帝,能把乞丐生活的经历变成治国理政的智慧,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内阁的设立,不仅让他可以更好地掌控政局,还能防止权臣专权。
嘿,这招真的聪明。
1.2 皇权至上不过,别以为朱元璋就止步于此。
他还明确了“皇权至上”的原则。
这位皇帝认为,皇帝是天命所归,谁都不能和他争权夺利。
为了让大家都明白这一点,他可没少下狠手。
对那些胆敢挑战自己权威的大臣,朱元璋简直是毫不留情,直接下令将其铲除,真是“风头劲劲”。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威,让整个朝廷都不敢轻举妄动。
2. 加强集权与地方控制2.1 地方官员的选拔朱元璋还很聪明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他知道,地方如果不稳,的政权也难以稳固。
因此,他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地方官员选拔制度,确保忠诚之士进入各地官职。
你想啊,官员们心里明白,谁能当上官,全靠皇帝的“眼光”。
而这些官员们自然也得在地方好好表现,才能留得住饭碗。
这一招简直是双赢,既让地方官员不得不向皇帝低头,又增强了对地方的掌控。
2.2 杜绝贪腐当然,朱元璋在防止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他意识到,贪腐会让百姓不满,损害皇权。
所以,他还专门设立了“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行为。
你说这可不就像在班级里请了个监督员,时刻盯着大家?这让那些有点小心思的官员们心里不由得发毛,生怕被抓到把柄。
朱元璋这手段,简直是让贪官们闻风丧胆。
3.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控制3.1 弘扬儒学除了政治手腕,朱元璋在文化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5.27明初四大案之财务两大案
各位晚上好,我是司马懿。
接下来三天我将简单地讲解“明初四大案”和朱元璋大兴冤狱的治国之道。
今天我们讲的是财务大案——空印案与郭桓案。
1398年,15世纪的开始,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开始了长达三十一年的皇帝生涯。
这三十一年不仅仅巩固了大明的疆域,还为大明朝之后的统治奠定了基调。
朱元璋的统治风格众所周知,雷厉风行,吃苦耐劳,手段残暴,思想单一,标准的能干的开国皇帝。
而“明初四大案”和朱元璋的统治思想密不可分。
我们就通过这四个案件来看朱元璋的洪武盛世。
“明初四大案”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洪武九年(1376)的空印案(一说洪武十五年,1382),洪武十三年(1380)的胡惟庸案,洪武十八年(1385)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蓝玉案。
这些案件中,胡惟庸案影响最大,杀人最多,时间最长,一般史家认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被株连为胡惟庸案的结束。
胡惟庸案直接导致了朱元璋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奠定了明朝“皇帝最大,谁离皇帝最近谁最牛逼”的政治基调。
其余三案,蓝玉案株连人数居于亚军,空印案和郭桓案不分上下。
而且这还不算完,其他的小案不计其数,比如奠定了地区性考试基础的“南北榜案件”等,这里我们不做展开。
那么作为开国皇帝,不施恩泽却一味用严刑重典的明太祖朱元璋究竟为什么兴起大大小小这么多的案件来诛杀功臣与官员呢?我们先来看“空印案”。
每年地方都需派人至户部(财政部)报告财政收支账目,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
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印信才算完成。
因为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有些省份往来路途遥远,如果发回重造势必耽误很多时间。
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如果有任何疏漏只要在空白书册上重新誊写就好了。
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只不过法律没有更改,只是官员之间的常例。
这个常例,户部知道,中央其他部门也知道,主印官知道,其他地方官员也知道。
朱元璋治政: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
朱元璋治政:营造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治政向来十分严厉,甚至有很多时候还很苛刻,但对于有能力又有品质的官员,他却不拘一格予以大胆任用。
王兴宗,江宁人,仆隶出身,在当时来说几乎与贱民相差无几了。
但他品质很好,又有才干。
朱元璋打下南京时,王兴宗来投,被安排在“猪腰子脸”身边,当个亲兵即警卫兵,很为朱元璋器重。
浙东婺州即后来的金华被打下,当时缺知县,朱元璋马上想到了王兴宗。
但李善长、李文忠听说后却认为不可,因为王兴宗出身太低贱了。
可朱元璋却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兴宗跟随我很久,我了解他。
他勤廉能断,一般的儒生、法吏没人比得上他的。
”即认为用人不在于他出身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才干与品性,因此最终朱元璋还是将王兴宗安排到了金华任知县。
果不出所料,王兴宗在金华干了3年,政绩突出,远近闻名,升为南昌通判,后又升迁为嵩州知州、怀庆知府。
在出任怀庆知府时,王兴宗碰上了大计,各地官员纷纷到达南京,等候吏部一一考核。
唯独对于王兴宗,朱元璋做了这番指示:“此公廉明勤恳不贪,你们就不必考他了。
”洪武十年五月王兴宗被提升为直隶苏州知府,后又被提为河南布政使。
李仁,唐州人,最初为陈友谅政权的招讨使。
常遇春率军征战湖广时,李仁归降,被朱元璋授予黄州府知府。
因政绩突出,洪武三年被调任为朝廷给事中、吏部侍郎,一年后又被升为吏部尚书。
后来因为受牵连被降谪为青州知府。
又因为“在郡多善政”“政最”,再次被朱元璋破格提升为户部侍郎。
从五六品的外官黄州知府调为京官给事中、吏部侍郎,再到二三品的吏部尚书,李仁只花了1年多的时间;后又因为他在青州政绩突出,考核下来为优秀等第,再次被破格提升为户部侍郎。
由此可见,对能干又忠于职守的优秀官僚,洪武皇帝朱元璋是相当之重视。
张琬,鄱阳人,洪武初年参与大明朝廷会试,因成绩优异,被朱元璋授予言官给事中,后又改为户部主事,相当于财政部的司局级领导干部。
上任没多久,张琬就将户部的情况搞得一清二楚。
有一天,洪武帝突然间问起:如今我大明财赋收入有多少,户口与人口数有多少?诸大臣不知所措,一时答不上来。
洪武帝朱元璋的皇权建立野史
洪武帝朱元璋的皇权建立野史在中国历史上,洪武帝朱元璋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雄心勃勃、有着坎坷经历的人。
本文将回顾洪武帝朱元璋的统治时期以及他建立皇权的过程。
一、朱元璋的起步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生活十分艰难。
他曾经历过数次的战乱,深受苦难折磨。
在这个困境中,朱元璋懂得了生存的艰辛,也积累了对权力的渴望。
二、农民起义与南京建都朱元璋以其聪明才智和出众的领导能力,带领农民起义军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随后,他将南京作为自己的首都,开始了自己的皇权建立之路。
三、洪武改革洪武帝朱元璋上位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被称为“洪武改革”。
他进行了土地整顿,减轻赋税负担,废除了一些旧制度,推行新政策,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四、平定韩林儿之乱洪武帝朱元璋在统治初期,面临着重重困难。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韩林儿之乱。
韩林儿是明朝建立初期的一位军阀,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统治。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洪武帝成功平定了韩林儿之乱,巩固了皇权地位。
五、驻军辽东与北方边防为了巩固对北方的控制,洪武帝决定派遣军队进驻辽东。
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明朝在北方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六、文化繁荣与官方编纂《明史》洪武帝的统治时期,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他的引导下,文化繁荣起来。
洪武帝还亲自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七、权力的集中与朱棣的威胁朱棣是洪武帝朱元璋的四子,他在洪武帝晚年时对朱元璋的权力产生了威胁。
朱棣率军发动靖难之役,试图夺取皇位。
然而,洪武帝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决心坚守皇权,最终战胜了朱棣,确保了明朝的稳定发展。
八、洪武帝的禅位与晚年生活洪武帝在位近三十年后,决定退位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享受晚年生活。
然而,他很快因为疾病去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统治生涯。
洪武帝朱元璋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有争议的时期。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建立了强大的皇权,巩固了明朝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
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2)(二)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立布、按、都三权分立的多头地方行政体制。
明.3(三)罢中书省、废承相,由皇帝直接领导中央各行政部门。
其实,由于朱元璋的独断.4(4)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化军事统帅权。
明初沿袭兀制,以发兵权归兵部,统 (5)(五)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设六科给事中,建立按所辖地区、部门分工的分察制度,.5(六)建立皇帝私人的侦缉队锦衣卫,加强秘密的政治控制。
锦衣卫本为皇帝的一支内.6(七)整顿内廷侍服系统,禁止后妃、宦官干政。
明太祖对于政出宫闲及宦官干政给统.7二、朱元璋政治蓝图的实质及其非现实主义 (9)三、正统以后明朝政治的困境: (18)四、结语 (23)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余兴安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左承相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并连及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承涂节等人,是为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党案”飞然而,这一政治事件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几个重要政治人物、以及三万余名与之有关的或者根本就毫无关联的生灵的政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终结,而在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经过长期谋划与酝酿后的政制改革的到来。
这一政治制度变革的推行与完成实质上揭开了中国专制政制史上新的一页,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至此已臻于登峰造极。
明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推动的、以废除承相制度、更定一六部官制为中心的政制建设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
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王,除早死的赵王祀、韩王松外,共二十三位亲王,分驻全国各通都大邑、边睡要塞。
显然,从明朝诸王的分布来看,朋朝的藩王已不是如唐宋时只食禄、不临民的享乐王了。
明太祖说得明了:“天子有子,其嫡长者守邦以嗣大统,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万姓。
”I1]因此,洪武时期,诸王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他们不单仅有天子一等的冕服车旗邸等,有少者三千,多者一万九千人的护卫甲士;而且还可以过问地方政事,而地方有司长官每月朔望得渴见亲王,有事更须随时应召。
特别是亲王所握军权尤重:朝廷调遣地方守镇兵,“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不得发兵。
”IZJ又,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阴亲工以其宗室之尊,俨然成了朝廷派往各地方的政治军事代表,及随时准备靖难讨贼的军事统帅。
洪武时期的诸王分封及由此而确立的一整套宗室分封、袭爵、禄傣制度,实则是朱元璋为确保明朝在朱氏家族中长久延续所做的培上护根的努力。
(二)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立布、按、都三权分立的多头地方行政体制。
明袭了元朝时的格局,设行中书省为地方第一级行政机关,置行政平章政事、左承、右皿、参知政事亦与元朝大体相同。
茧然另有提刑按察使司及都卫指挥使司分掌监察、司法与军队,但其地位毕章不能与之相抗衡,行中朽省实为地方一切政务的总撰。
尽管在明初尚未出现地方势力坐大,对抗中央朝廷的现象,但是这种行政体制实为地方分权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此在朱元璋心中是晓然洞明的。
所以,洪武九年,朱元璋便下令罢去行政平章政事等官,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只掌民政与财政,使之与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洪武八年改称)成为平行机关,互不统辖,任何人和机构都不可能握有一省的军政全权,在制度上便消除了割据自重、对抗朝廷的可能。
(三)罢中书省、废承相,由皇帝直接领导中央各行政部门。
其实,由于朱元璋的独断专行,即使实行宰相制度,身当行政首脑之任的丛相实质上也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的;而且明初的四位皿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及胡惟庸也均未获善终。
但是朱元璋的一切政治举措皆是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出发,所以,在洪武十气年废相之前的汽、四年间,便着手从制度上一步一步地削弱垂相的的权力了。
如洪武十年六月,命政事启皇太子裁决奏闻。
这实质上与元朝以皇太子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便籍制臣下形异心同。
十一年二月,又诏令诸司奏事毋关白中书省,表明中书省已被视为皇帝与广大臣僚间沟通的障碍。
因此十三年的罢中书省、废承相实质上是这一过程的自然延续,并为这一过程做了总结。
废巫相后,六部的官秩得到提升(从正三品升到正二品),皇帝与各政府部门间已没有任何中间性的环节,各部皆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实质上是兼任宰相了。
为防范后世君臣再行更张,朱元璋还传下严厉的遗训:“后世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承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策者,文武群臣即时幼奏。
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14](4)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化军事统帅权。
明初沿袭兀制,以发兵权归兵部,统兵权归大都督府,军队的指挥与管理权已相分离。
但朱元璋仍嫌大都督府的权力过重。
所以,洪武十三年将之一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府,并将各军府所辖卫所进行交叉分配,使之犬牙相错,不能连成一片。
明太祖的分权思想又在军事组织中得以实现。
(五)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设六科给事中,建立按所辖地区、部门分工的分察制度,壮大行政监察队伍。
洪武十三年的废御史台,全直到十五年才建立都察院,可见明太祖一方面对旧制不满意,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建立新的监察体制也是颇费思量的。
都察院内的工作部「1按所辖省份的不同分为浙江、湖广等十二道(后定为十三道),各置监察御史数人,其总编制后定为110人。
这个数目比除明朝以外监察御史员数最多的清朝(额定68员)亦多出将近一倍。
六科给事中制度虽有宋代给事中分治六房之制为先导,但作为一项完整的制度实为明朝始创。
明代给事中与中央六部相对应,人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察六部工作,给事中额定56人,这个数目亦为历代给事中员数之冠。
(六)建立皇帝私人的侦缉队锦衣卫,加强秘密的政治控制。
锦衣卫本为皇帝的一支内廷亲军,掌侍卫及卤簿仪仗。
因为贴近皇帝,在雄猜的明太祖领导下便又担负起秘密调查的工作,所谓“盗贼奸究、街涂沟恤、密缉而时省之。
”l5]可以不经外廷法司的任何法律手续,直接逮捕和审问官民人等,完全是特务的行径。
锦衣卫专事侦察的人员当时名为“堤骑”,这500人,到后来增加到数万人,最多时竟达十五、六万之多[0],实质是皇帝以个人的意志超越于国家法律之上,直接豢养的一支用以监视臣民的庞大的特务组织,并开永乐以后设置东厂、西厂及内行厂等直接由宦官把持的组织,壮大特务侦缉队伍之先河。
(七)整顿内廷侍服系统,禁止后妃、宦官干政。
明太祖对于政出宫闲及宦官干政给统治造成的危害显然也是明悉的。
所以,他在一方面建立宠大的内廷侍服组织宦官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及女官六局一司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再三严诫:“皇后止得治宫中殡妇之事,宫门之外,不得予焉”;外‘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律预政事”。
甚至在洪武初年就“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I8J对于宦官,规定只“供酒扫侍奉”,“不得兼外臣文武衔”,“救诸司不得与相往来”。
也如对后妃一样,铸铁牌,上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字样,置于宫门口。
这样,朱元璋在十数年间便根据自己的设计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体制,为行文简明,我们估名之日“洪武体制”。
通过对洪武体制的具体分析,我们看到,这一整套政治制度实质上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第一,宗族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治稳定的一条纽带,基于血亲关系及共同的利益,朱氏子孙能同气连枝,精诚合作,共守江山。
第二,藉以推动行政运行、实施统治职能的文武官僚都是靠不住的,保不定谁在凯觑皇帝的位置,特别是几个权力集中的职位更是日后的祸乱之源,因此,必须贬抑其权威、分化其职权,增强行政督察,甚至不惜以不光彩的特务手段侦伺之。
第三,随着制度的确立,整个政治系统就会在新的体制中运转,制度可以规范一切,而他所设计的这一系列政治制度已至为完善,所以“凡我子孙,钦承联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191 从朱元璋这一系列主观臆断出发,洪武体制在结构上的确颇具奥妙。
皇帝居于中,宗室守其外,’基于血亲关系,互相支持,共守江山。
朝廷没有了承相,分管人事、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工程建筑的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些部门的首长们地位相当,各当一面,不会有任何人形成号召全体文官的力量,当然不必顾虚他们有朝一日起而争权了。
也没有一个统率一切军队的大将军,即使有谁图谋武装政变,也是难以得逞的。
都察院与锦衣卫,一个以法律为准绳,一个以特务的侦缉手段,对上自大臣,下至庶民的全体国民进行监视,一明一暗,互为表里。
朱氏后世子孙即使没有他朱元璋一样的才干勤勉,只要不过于荒唐,做一个守成之君,则朱明的天下就会永世其昌了。
二、朱元璋政治蓝图的实质及其非现实主义在我们对朱元璋的政治体制设计作出评价之前,有必要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作一简要的回顾。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夏、商、周时代的政体尚属脱胎于原始军事民主制的共主政治。
夏后、商王及周天子的权威的形成是基于强大武力下的屈服和血缘上庶宗对嫡宗的尊重。
尽管各诸侯国要定期朝贡中央的君主,但这仅仅体现为二者地位上的不平等,是藩属国对宗主国的敬礼,并不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实质上的政治和行政的领导关系。
秦统一以划天下为郡国,实行中央集权。
以后,这种以皇帝及中央朝廷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史上,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替代小国林立的诸侯分封制代表了历史的一种进步,而且,诸侯分封制中所体现的分权原则也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矛盾的。
所以,后世许多朝代的皇室制度中即使有分封之名,但并无分权之实。
如唐代皇室子弟即使封王也只给予优厚的待遇,只在皇宫附近建置高宅大第,令其居住,不得任职。
而宗室、外I戚、附马、非亲戚不得相往来;若违禁往来,要受处罚。
宋朝更不直接封王,皇子被封为王,封爵仅止其身,子孙不得世袭。
秦汉以后任何一次分封制的实施无不在较短的时期内遭到惨重的失败,使皇权的稳固、民生的安定,受到一次大的震荡和冲击。
汉初分封终至七国之乱,西晋分封引发八王之乱,便是前车之鉴。
然而,朱元璋对此却似乎视而不见。
或许因其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中国乡里社会宗族或成员间的互相救助、和睦相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在其后来的施政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吧。
但更重要有是他从另一个角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在封建诸王时对廷臣说:“称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
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要之,为长久计,莫过于此。
”I明他通过历史的比较,将分封制的实施与否同朝代柞命的长短联系起来,远借周朝之经验,维持柞命长久,莫过于分封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