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合集下载

语文小升初古诗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升初古诗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升初古诗知识点总结一、古诗的定义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用五言或七言的诗句组成的,常常受到字数和音韵的限制,形式上要求工整有规律,内容上追求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语言应精炼、含蓄。

古诗的创作要求极高,既要求诗句工整,而且要求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二、古诗的体裁古诗分为乐府古诗和正史古诗两大类。

乐府古诗是由乐府诗人创作的,其中包括了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乐府长短句等形式,其中以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为最为常见。

正史古诗是在正史上流传和收录的古诗,其中有正史五言诗和正史七言诗两种体裁。

三、古诗的特点1. 精炼高明:古诗的语言形式要求极高,每一字、每一句都要经过精心雕琢,力求表达得更加凝练明了。

2. 加工艺术:古诗是经过诗人精心创作构思,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了艺术加工,追求对事物的深刻把握。

3. 富有意境:古诗注重通过意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绚丽的意境,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4. 音韵和谐:古诗的音韵对古代诗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有着韵律美感,以引人入胜。

5. 以诗会友:古诗往往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和情感,是以情会友,以诗会友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四、古诗的名篇古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诗篇无论在艺术价值、历史地位还是对后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如《离骚》、《长恨歌》、《庐山谣》、《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五、古诗的学习方法1、注重领会:古诗要求通过反复阅读和精心体味,不断领会其中的意境和内涵,通过理解诗的意境来提高对古诗的审美水平。

2、注重朗诵:通过诵读古诗,感受其中的音韵美感和语言艺术,增强古诗的感悟力。

3、注重作文:通过模仿古诗风格或者是以古诗为材料进行创作,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六、对小升初学生的意义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理解古人情感的重要窗口。

学习古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小升初古诗必背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诗必背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诗必背知识点总结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必背是中国学生习得古诗诗意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方式。

小升初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古诗必背的知识点,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下面就古诗必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一、古诗必背知识点1. 古诗的背景知识古诗的背景知识是理解古诗的关键,只有了解古诗所处的历史时期、作者的生活背景、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古诗的诗意和意境。

2. 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古诗的韵律和格律是古诗的基本特征,包括古诗的音律、平仄、押韵、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对于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非常重要。

3. 古诗的修辞手法古诗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借代、意象等。

掌握古诗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古诗中的意蕴和表达。

4. 古诗的文化内涵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哲学、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的文化内涵,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5. 古诗的诗意表达古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意境表达,展现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古诗的诗意表达,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古诗必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1. 多读多背要想掌握古诗的知识点,就必须多读多背,不断地重复学习、背诵古诗,逐步形成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2. 注重实践在学习古诗必背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通过朗诵、演讲、写作等方式,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领会。

3. 多思多想在学习古诗必背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多思多想,通过对古诗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增进自己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4. 多听多讨论在学习古诗必背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多听多讨论,通过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5. 多写多画在学习古诗必背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多写多画,通过书写和绘画的方式,加深对古诗的诗意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基础知识汇总

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基础知识汇总

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基础知识汇总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基础知识汇总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基础知识汇总——由查字典语文知识拓展频道小编为您搜集整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帮助!(一)语言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1.清新其表现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四句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

2.平淡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

4.明快如白居易的许多的诗作都显示出这样特色,即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明的《饮酒·其五》。

6.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如《水调歌头》。

7.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8.清新清新就是清秀奇丽。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三)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息怒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

3.叙事抒情有些诗词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词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4.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届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6.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语文小升初重要知识点梳理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

语文小升初重要知识点梳理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

语文小升初重要知识点梳理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在小学升初中前,学生应该对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进行系统梳理,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对语文小升初阶段重要的古诗词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合适的格式来书写。

一、古诗词的背诵古诗词的背诵是培养孩子语感和文学修养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背诵内容:1.《诗经》中的诗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唐诗中的名篇-《春晓》(白居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古诗词的理解背诵古诗词不仅是为了培养记忆力和语感,还可以通过理解诗句的含义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理解的重点内容:1.诗句的字词意义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明月”指的是月亮,“把酒”指的是举起酒杯,问青天则是诗人表达对未知的疑问。

2.意境的把握-《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述静谧的夜晚和明亮的月光,使读者沉浸在寂静的夜晚中,想起了遥远的故乡,表达了思乡之情。

3.修辞手法的分析-《春晓》(白居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里通过“春眠”和“不觉晓”的矛盾修辞,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宁静。

古诗词的背诵与理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锻炼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背诵,学生能够提高记忆力和语感;通过理解,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句的含义,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在小升初的语文学习中,重视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升初语文高频知识点(古诗文)(含解析)

小升初语文高频知识点(古诗文)(含解析)

小升初语文高频知识点(古诗文)一、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海上生明月,。

2.不敢髙声语,。

3.我劝天公重抖擞,。

4.空山不见人,。

5. ,,风吹草低见牛羊。

6.孤舟蓑笠翁,。

7.渭城朝雨浥轻尘,。

8.世事洞明皆学问,。

9.篱落疏疏一径深,。

10.日照香炉生紫烟,。

11. ,不及汪伦送我情。

12.孤帆远影碧空尽。

13. ,树阴照水爱晴柔。

14.春种一粒粟,。

15. ,忙趁东风放纸鸢。

16.牧童骑黄牛,。

17.知有儿童挑促织,。

18.窗含西岭千秋雪。

19.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1)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赞美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默写。

要正确解答此题,就要牢记所学古诗,并讲其分类,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完成填空。

名师解析:1.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诗句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可以看到海上升起那明明的圆月。

全诗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

备考冲刺: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一)

备考冲刺: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一)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一)小升初语文考试中,诗歌赏析分值最然不高,但是掌握了这一项,很容易得分。

以下内容是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讲解古诗的语言特色、诗词的风格、抒情方式。

1、春晓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古诗赏析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唐代诗人。

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

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

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

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2、浪淘沙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小升初语文重点总结古诗文选析与鉴赏技巧

小升初语文重点总结古诗文选析与鉴赏技巧

小升初语文重点总结古诗文选析与鉴赏技巧古诗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升初考试的语文内容来说也是必考的一部分。

掌握好古诗文的选析与鉴赏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本文将对小升初语文中重点总结古诗文选析与鉴赏技巧进行探讨。

一、认识古诗文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出现的古诗文,通常都是选取自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经典作品。

要想准确理解古诗文,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作家的生平和文学特点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二、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结构古诗文通常由前后两首组成,也有的是四首或者更多。

在分析鉴赏古诗文时,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理解古诗文的情感表达,再逐句解读每句诗的内涵,最后将整首诗的意境进行统一的理解。

对于小升初考试来说,古诗文的鉴赏重点主要是理解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分析古诗文的意象与意思古诗文中常常使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这些意象有助于深入领会古诗文的内涵。

比如,常见的意象有花、雨、月等,这些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当我们在解读古诗文时,可以从意象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诗人为何选择这样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在古诗文中有何作用。

四、掌握古诗文的韵律与格律古诗文在形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韵律和格律。

韵律是指古诗文中的押韵规律,而格律则是指每个句子中字的平仄和长度。

在鉴赏古诗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韵律和格律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同时,在写作古诗文时,也可以借鉴古诗文的韵律和格律,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优美。

五、注意对比和对照的方法古诗文中常常使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分析古诗文时,我们可以将相似和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体现出诗人的感悟和领悟。

同时,也可以将古代与现代进行对照,了解古诗文的时代背景,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区别。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必考点完整版!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必考点完整版!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必考点完整版!1、树木类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2、花草类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花:①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②用于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动物类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候鸟,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屋内或屋檐下,为古人所青睐。

①将其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②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④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⑤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5届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附答案解析

2025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共20小题)1.(2023•西乡塘区)同学们在筹备“中华文化阅读角”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请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古诗两首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任:任凭。

②尔:你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的传说。

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树:这里指梅花。

(1)对比两首诗的内容,照样子填写表格。

古诗描写的事物生存的环境特点《竹石》竹子《墨梅》坚贞自守(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竹石》题于郑燮自己的《竹石图》上,王冕的《墨梅》是题在他所创作的《墨梅图》上。

B.这两首咏物诗前两句写品格,后两句写特点。

C.郑燮的《竹石》中,“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表面看是咏物,实际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称为。

《竹石》表达了诗人。

而《墨梅》则表达了诗人。

(4)你想把哪一首诗的后两句诗送给哪位革命前辈?请简单写出理由:2.(2023•拱墅区)穿越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牧童生活吧。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诗句中表示数字的字词,其作用是什么?选择一项?A.“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B.“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茂盛;“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C.“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D.“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乡村傍晚的热闹。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理解不确切的是哪一项?A.对自然生活的向往B.对乡野牧童的同情C.对乡村景色的赞美D.想远离喧嚣,回归安宁(3)“弄”是“玩耍,把玩”的意思,你认为诗句中的“弄”妙在哪里?3.(2023•增城区)古诗鉴赏。

常见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古诗词鉴赏

常见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古诗词鉴赏

常见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古诗词鉴赏常见的小升初语文常考知识点——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

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小升初语文常考的古诗词鉴赏知识点。

一、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形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个字。

其结构简练紧凑,形式规整,可以保证意境的凝练和诗情的抒发。

在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五言绝句的阅读理解题。

对于这类题目,学生首先要仔细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以下是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

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词语和意象,探究诗句的深意,从而做到真正领会和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二、词牌和古诗词在小升初语文常考的古诗词鉴赏题中,还会出现词牌和古诗词的题目。

词牌是指古代词曲的曲调和节奏,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通过对词牌和古诗词内容的分析,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进而选取合适的答案。

例如,以下是一首郑燮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采用了柳体格律,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分析诗句的字数和音律,了解诗句的构成和字音的韵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

三、句法和修辞手法在古诗词鉴赏中,学生还需要了解句法和修辞手法的应用。

句法是指句子的构成和语法规则,而修辞手法是指诗人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以达到艺术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句法和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借代、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游子吟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游子吟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游子吟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

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

在这里“心”字双关。

古诗赏析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

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凉州词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凉州词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凉州词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古诗赏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

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

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

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

“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

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小升初古诗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诗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诗知识点总结古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小升初阶段,学生们需要学习古诗,对于古诗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将对小升初古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们参考。

一、古诗的类型1.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指每句诗都由5个字组成的古诗形式。

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指每句诗都由7个字组成的古诗形式。

比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律诗:律诗是古代的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形式,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4.绝句:绝句是指由四行构成的古诗形式,每行五言或七言。

比如《静夜思》和《江雪》。

5.词:词是一种短小精美的韵文,以曲调为伴唱。

比如《浪淘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二、古诗的名篇1.《静夜思》:作者李白,五言绝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江雪》:作者柳宗元,五言绝句,描绘了江南风光,墨染江雪的诗意。

3.《春晓》:作者孟浩然,五言绝句,描绘了春天的清新和生机。

4.《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七言绝句,表现了登高远眺的豪情与深远。

5.《鹅》:作者骆宾王,五言绝句,通过描述鸭子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三、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1.比喻:用猪八戒口若悬河比喻说话能言善辩。

2.拟人:把非人事物看作人来描写。

如《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拨清波。

3.排比:通过将同类事物并列起来加以表现的手法。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利用排比描写江水奔流的壮丽和人生的短暂。

4.夸张:夸大和缩小事物的特点。

如诗里说的水天一色,时光飞逝。

5.对偶:指在上下句或左右句之间取得一种对称的关系。

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四、古诗的表现主题1. 自然: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变化的感叹,如《春晓》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春天乡村的景色。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七步诗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七步诗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七步诗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古诗赏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1。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之夏日绝句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之夏日绝句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之夏日绝句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之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二、古诗解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3.天涯:天边。
4.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5.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古诗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古诗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