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

合集下载

生理复习题目

生理复习题目

9·兴奋: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或电可兴奋细胞。
10·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完全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新的收缩过程可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称为强直收缩。如果刺激的频率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则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提高刺激频率,是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强直收缩。通常所说的强制收缩是指完全强直收缩
19.肾髓质渗透压梯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该渗透压梯度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持的?
20.什么是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两者形成的机制分别是什么?
21.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22.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异同。
23.什么是去大脑僵直,机理为何?
24.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它们如何进行体内的自动控制?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方式有几种?它们进行跨膜转运的特点是什么?
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和产生机制?
4.骨髓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制和特点是什么?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6.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重点部分》
一、名词解释重点(老师给的)
1.阈值:阈值是指外加刺激(固定了作用时间和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易化扩散: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小,但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

生理学-血液练习题

生理学-血液练习题

生理学-血液练习题一、A1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参与过敏反应B、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C、生理性止血作用D、吞噬细菌和异物E、使血液成为红色2、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占50%~70%B、中性粒细胞占20%~40%C、嗜碱性粒细胞占3%~8%D、嗜酸性粒细胞占0.5%~5%E、单核细胞细胞0%~1%3、在0.85%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A、红细胞叠连B、开始出现溶血C、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D、完全溶血E、无明显变化4、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是A、叶酸B、叶酸和铁C、维生素B12D、蛋白质和铁E、维生素B12和铁5、人体主要的造血原料是A、维生素B12B、叶酸C、蛋白质和铁D、维生素B12和铁E、叶酸和铁6、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产生抗体B、产生细胞因子C、参与过敏反应D、吞噬外来微生物E、产生慢反应物质7、白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成年人血液中总数为(3.5~5.0)×109/LB、总数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C、总数中,淋巴细胞占20%~40%D、总数中,单核细胞占3%~8%E、总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5%~5%8、不属于红细胞特性的是A、通透性B、可塑性C、趋化性D、渗透脆性E、悬浮稳定性9、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是A、红细胞叠连B、红细胞皱缩C、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D、出现溶血E、无明显变化10、与红细胞沉降率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渗透脆性B、叠连现象C、氧合作用D、黏滞性E、温度11、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的红细胞的正常值是A、5.0×1013/LB、5.0×1010/LC、5.0×1012/LD、5.0×1011/LE、5.0×109/L12、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正常成年男性数量(4.5~5.5)×1012/LB、我国正常成年女性数量(3.5~5.0)×1012/LC、叶酸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质D、含多种缓冲对,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E、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13、血小板的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成人血液中数量为(100~300)×109/LB、由成熟的单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而生成C、生成受EPO的调节D、进入血液的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4小时E、衰老的血小板在骨髓中被破坏14、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错误的是A、黏附B、释放C、沉淀D、收缩E、吸附15、不属于血小板释放的物质是A、凝血酶原B、5-羟色胺C、ADP和ATPD、Ca2+E、血栓素A216、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物质是A、Ⅲ因子B、Ⅶ因子C、Ⅷ因子D、Ⅺ因子E、Ⅻ因子17、与肝素抗凝相关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B、维生素EC、维生素KD、维生素DE、维生素C18、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是A、肝素B、TFPIC、5-羟色胺D、TXA2E、GPIb19、肾脏分泌的一种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物质是A、促红细胞生成素B、雌激素C、肾素D、生长素E、甲状腺素20、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A、血小板B、中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21、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活性B、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抑制凝血因子活性E、去除Ca2+22、血液中的血小板的正常量为A、(100~300)×106/LB、(100~300)×107/LC、(100~300)×108/LD、(100~300)×109/LE、(100~300)×1010/L23、生理性抗凝物质,不包括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B、蛋白质C系统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D、维生素CE、肝素24、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是A、磷脂B、凝血因子ⅫC、血小板因子D、Ca2+E、抗凝血酶Ⅲ和肝素25、凝血过程的最后步骤是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B、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C、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D、激活因子ⅫE、释放因子Ⅲ26、关于血液凝固的步骤描述正确的是A、凝血酶原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原的形成B、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C、凝血酶原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D、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E、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的形成——纤维蛋白原的形成二、B1、A.叠连B.凝集C.粘连D.聚集E.凝固<1> 、红细胞互相于凹面相贴称为A B C D E<2> 、血小板可彼此黏着的现象称为A B C D E<3> 、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为A B C D E2、A.血小板B.中性粒细胞C.红细胞D.凝血因子E.血浆白蛋白<4> 、出血时间主要与何种成分有关A B C D E<5> 、凝血时间主要与何种成分有关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运输O2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实现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复习及常考点题型训练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复习及常考点题型训练

《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一、填空题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1、制备细胞膜一般可选的材料是,因为这种细胞没有。

2、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和,此外,还有少量的。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1)将分隔开;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2)控制;(3)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主要有3种:依靠交流;通过两个细胞交流;通过通道如交流。

4、植物细胞膜外还有一层,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和,对植物细胞有作用。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1、细胞中的“动力车间”是,它是细胞进行的主要场所。

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是,它是绿色植物进行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消化车间”是。

2、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有、(植物特有的细胞结构还有),动物特有的细胞器有,此细胞器主要与有关。

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细胞器有、。

3、原核细胞有的细胞器是,真核细胞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和。

4.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其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5、分泌蛋白是指在合成后,分泌到起作用的蛋白质。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可表达为,其中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6、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7、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它是由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8、生物膜系统极为重要。

(1)使细胞具有一个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和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广阔的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地进行。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020沪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2020沪科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选修1第3章人体的体液调节※什么是激素调节?★由动物体内特定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送来调节生命活动的方式称为激素调节。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及作用?★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垂体分泌的激素及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促进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的分泌活动,同时促进相应腺体细胞的增殖※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及作用?★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兴奋性※胰岛分泌的激素及作用?★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及作用?★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升高,促进脂肪氧化分解皮质分泌皮质激素:分别调节水、无机盐及糖代谢※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多肽或蛋白质类、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的作用本质是?★激素本身并不提供代谢所需的物质或能量,而只作为“信使”,将信息传递给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的传送途径是怎样的?★内分泌细胞→组织液→血浆(血液循环)→组织液→靶细胞※激素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什么?★主要取决于细胞表面或胞内是否有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激素的浓度很低,但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非常大,这说明激素有什么特点?★高效性(微量高效)※激素的实验探究★1.常用的实验处理方法(1)摘除法和移植法:摘除所研究的内分泌腺,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的特异性症状,将已摘除的腺体重新移植回去或注射摘除腺体的提取物,观察相关症状是否恢复,由此判断该内分泌腺的功能。

(2)饲喂法:在饲料中添加激素。

只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小分子激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会被消化液分解,不能用饲喂法。

(3)注射法:向动物体内注射某激素。

适用于各种激素。

一般是摘除法和注射法相结合来探究某种激素的功能。

2.一般思路3.实验案例(1)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①饲喂法:以蝌蚪作实验材料。

生理学知识点

生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思考题: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

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5易化扩散: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6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称。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 )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 )组成。

神经细胞二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仁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一,5〜100卩-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 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K+、Ca2+、Cl-通道);L 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氏体(特征性结构)厂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要 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酚,以及肽类神经调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

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一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_脂褐素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 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渭晰① 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着色浅,核仁大;② 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 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二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A )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 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

大脑与神经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一,5~100µ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K+、Ca2+、Cl- 通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要(核周质)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

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着色浅,核仁大;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A)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生理学每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生理学每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4种,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理是K+外流。

3.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

4.将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是三联管。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是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1.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血浆中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为最重要的缓冲对。

2.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形成,其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从而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溶血是指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

4.临床和生理实验中用到的各种溶液中,如溶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溶液,等于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溶液。

等渗溶液在临床应用广泛,如0.9%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2022版03血液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2022版03血液

生理学知识点考研真题2022版03血液第三章血液考查内容: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知识点1:血液的组成一、组成血浆:水;晶体物质(Na+、Cl-;小分子有机物);胶体物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A型题1.(2022,2022)血浆中能够转运胆红素和磺胺的蛋白质是:A清蛋白(白蛋白)答案:AB运铁蛋白C铜蓝蛋白D纤维蛋白层次:应用考点:血浆白蛋白的生理功能解析:血浆/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胶体渗透压、结合运输某些物质(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药物等)某型题2.(1992)血清清蛋白(白蛋白)的生理功能是:A维持胶体渗透压C具有某些酶的作用答案:ABB结合运输某些物质D缓冲作用和免疫作用考点:血浆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层次:记忆解析:血浆/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胶体渗透压、结合运输某些物质(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药物等)。

(2022)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A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C运输作用B维持血浆正常pHD免疫作用答案:ABCD层次:记忆考点: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解析:血浆蛋白的功能包括: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激素结合,维持激素的半衰期;③作为载体运输低分子物质;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⑤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⑥营养功能;⑦维持血浆正常pH。

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反映肝脏功能三、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A型题3.(1996)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异常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容积百分比C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答案:E层次:记忆考点:红细胞比容的概念解析:红细胞/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绝对的精辟精湛!生理学重点总结 (自己整理)

绝对的精辟精湛!生理学重点总结 (自己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

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

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生理学—血液简单知识点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生理学—血液简单知识点

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生理学—血液简单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体育教师招聘笔试运动生理学—血液简单知识点导语:教师招聘考试中,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血液这一模块,是某些地区的易考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在高一生物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所包含的重点知识点较多,需要重点复习,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3、细胞膜功能: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五、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六、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高一生物第三章必背知识点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二、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三章血液教案

第三章血液教案

《生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
二.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

例如贫血等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2、何为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重点复习检测
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
3)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什么是止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生理学基础》。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血浆(blood plasma ):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成分。

2、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会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4、胶体/晶体渗透压(colloid/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胶体可溶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6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的沉降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

8、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9、血型(blood group ):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C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0、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 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1、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12、血小板(platelet ):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

13、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的过程。

14、血小板凝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着。

依赖于纤维蛋白原、钙离子等的参与。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4、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①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②抑制是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第二节体液与环境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2、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1、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4、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的影响,称为反馈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称负反馈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1、主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2、被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70~-90MV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6、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2、血液又称全血3、在有防凝剂的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的50%~60%;下层不透明的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的物质,即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4、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5、血液的基本功能:①运输O2、CO2②调节功能③防御和免疫功能6、血液中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又统称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7、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血细胞形态的作用8、血浆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为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9、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一样: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的作用10、等渗溶液:%NACL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第二节血细胞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①运输O2和CO2②缓冲酸碱度变化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3、表示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4、正常的红细胞是在红骨髓中发育成熟的,原料为铁和蛋白质,成熟因子为维生素B12和叶酸5、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有关6、血小板的基本功能:①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②凝血功能③参与生理止血第三节生理性止血1、血液由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2、血液凝固后1~2H,血块又发生收缩析出淡黄色液体,该液体称为血清3、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少了纤维蛋白原第四节血型与输血1、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不同与有无分型2、ABO血型系统的分型:血型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A抗BB型B抗AAB型A和B无O型无抗A和抗B3、输血原则: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1、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2、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3、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心缩期和心舒期均缩短,但心舒期缩短更为显着4、室缩期占:①等容收缩期占:心室开始收缩→房内压〈室内压↑〈A压A压即动脉压→心室容积不变②射血期占:心室进一步收缩→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室血液射入A,心室容积变小5、室舒期占:①等容舒张期占:心室舒张开始→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室容积不变②充盈期占:心室进一步舒张→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房血液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6、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70%来自室内压降低抽吸作用30%来自心房收缩进入心室的7、在心脏泵血过程中,在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降低速度最快8、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9、每分搏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10、心输出量影响因素:心舒末期充盈量、动脉血压、收缩力1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①↑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②↓→心肌初长↓→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12、后负荷A血压①↑→搏出量↓→心输出量↓②↓→搏出量↑→心输出量↑13、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14、心率①↑〈160~180次/分→心输出量↑②↑〉160~180次/分→心输出量↓③↓→心输出量↓15、第一心音: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引起的振动16、第二心音;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17、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18、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约100次/S,故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窦性节律19、心肌兴奋时的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时间上相当于心室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心肌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其意义使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有利心室同步收缩第二节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㈠动脉血压的概念与正常值成年人安静时的值①收缩压:指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达到的最高值;其正常参考值为~100~120MMHG②舒张压:指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其正常参考值为~60~80MMHG③脉搏压即脉压=收缩压-舒张压;~30~40MMHG④平均动脉压指在1个心动周期内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脉压,约100MMHG㈡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及异常①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正常人的血压随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状态而变化;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增长血压渐升高②血压异常:成人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MMHG可认为是高血压,舒张压低于50MMHG或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③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一定高度的平均动脉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的血液量的必要条件2、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足够血量充盈心血管系统,心脏射血动力和外周阻力小动脉口径是形成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缓冲了收缩压维持了舒张压3、足够循环血量前提心脏射血—外周阻力→①1/3搏出量→外周②2/3搏出量储存大A中→大动4、脉扩张→①缓冲收缩压②心舒期大A回缩→①维持舒张压②1/3搏出量→流向外周5、心脏射血是间断的,外周的血流是持续的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搏出量②外周阻力③心率④大动脉弹性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7、搏出量: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②↓→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8、外周阻力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②↓→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外周阻力主要受小动脉口径影响,外周阻力对舒张压影响大,而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9、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10、大动脉弹性如硬化时↓→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11、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生理情况下二者相适应;若循环血量减少如大出血或血管容积增大如中毒性休克均可使血压降低12、中心静脉压指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流量及速度13、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4、迂回通路:是经过真毛细血管15、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其动力是有效滤过压16、有效滤过压组成因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值①正值—组织液生成在毛细血管动脉端②负值—组织液回流在毛细血管静脉端17、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及与水肿的关系:组织液生成过多引起水肿,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炎性微动脉扩张或静脉回流受阻,如心衰→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如肝病或肾病→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③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通透性↑如过敏→部分血浆蛋白漏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④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迷走中枢: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递质,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2、心交感中枢: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B1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3、交感缩血管中枢:支配绝大多数血管,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a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4、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降压反射:是保持动脉血压稳定的最重要的反射5、反射过程:血压↑→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冲动↑→延髓『①心迷走中枢+②心交感中枢-→心输出量↓』『③缩血管中枢-→外周阻力↓』→血压↓6、肾上腺素常用作强心急救药,去甲肾上腺素常用作急救时升压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常用作强心急救药7、其中血管紧张素Ⅱ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第五章呼吸第一节概述1、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整个过程可分4个环节①肺通气②肺换气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换气2、呼吸的生理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第二节肺通气1、肺通气的原始动力是呼吸肌节律性舒缩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之间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2、吸气→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入肺呼气→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3、胸膜腔内的压力称胸内压4、为什么胸内压是负压在于:①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②肺组织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产生了回缩力5、胸内压=-肺回缩力6、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组织处于扩张状态②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7、肺的回缩力由肺泡表面张力和弹性回缩力构成,表面张力占肺回缩力的2/3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脂蛋白,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其生理意义是:①降低肺泡液层表面张力有利于肺扩张②防止发生肺水肿③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其病理意义:发生肺不张或肺水肿9、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是肺静态通气功能的1项重要指标10、时间肺活量,又称用力呼气量;是指在一次最深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时间肺活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动态指标11、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12、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第三节气体的交换和运输1、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该气体的分压差;气体总是由分压高侧向分压低侧的方向扩散2、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1、基本的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脑桥存在着能完善正常呼吸节律的呼吸调整中枢2、CO2、H+、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途径①CO2:一定浓度的CO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的必需的生理刺激物,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②0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③H+:只能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二节机械消化1、紧张性收缩:是胃肠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之一,保持胃肠形态和位置2、蠕动:是胃肠平滑肌共有运动形式之一3、容受性舒张:胃特有的运动形式4、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5、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喂排空6、胃运动使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动力7、胃排空速度:排空快慢的顺序,依次为糖、蛋白质、脂肪第三节化学消化1、盐酸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能将蛋白质水解为膘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3、粘液:粘夜能与胃粘膜分泌的HCO3-结合,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4、胰液的组成: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5、肠激酶和胰蛋白酶本身所激活6、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的一种7、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与消化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8、胆盐的生理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第四节吸收1、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2、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的形式由小肠吸收入血3、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由小肠吸收入血4、脂肪主要是甘油、甘油一脂、脂肪酸,由小肠吸收;进入淋巴为主第五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1、当副交感神经兴奋,其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效应器的M受体结合,使胃肠运动增强,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多2、当交感神经兴奋,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肠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胆囊舒张,括约肌收缩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受下述因素影响:①肌肉活动:影响最为显着②精神活动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④环境温度:在20~30度的环境中最为稳定2、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第二节体温1、机体深部平均温度称为体温,正常人腋下温度为~度2、体温的生理变异:①昼夜的变化②性别,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③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规律性变化④年龄⑤其他,肌肉活动3、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全身的骨骼肌4、几种主要的散热方式:①辐射散热②传导散热③对流散热④蒸发散热当外界气温高于或等于体表温度,此时蒸发散热便成为体表散热的唯一方式5、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6、下丘脑为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7、目前认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起调定点作用第八章肾脏的排泄第一节概述1、肾脏排泄物质种类最多,量最大2、正常人每昼夜24H尿量1000~2000ML,在病理情况下,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则称为多尿;每昼夜在100~500ML范围内,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第二节尿液生成的过程1、尿液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2、滤过的结构基础是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3、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4、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5、正常肾糖阈为~L160~180MG%第三节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糖尿病患者或静注高渗糖者,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重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水重吸收减少,于是尿量增加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3、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情况,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则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反之,大量饮清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少,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种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第九章神经系统生理第二节突触生理1、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2、根据功能分:①兴奋性突触②抑制性突触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特异投射系统:有专一的传入途径、引起特定的感觉2、上行激活系统是一种多突触结构,易受药物影响3、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漫投射到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4、躯体痛:产生和消退迅速,感觉清楚,定位明确5、内脏痛:疼痛缓慢、定位不清、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于切割、烧灼不敏感6、牵涉痛: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些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牵张反射的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通过支配的神经,反射性引起该肌收缩,称牵张反射2、牵张反射的类型: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3、肌紧张:维持躯体姿势4、腱反射: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5、牵张反射的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自主神经纤维的分类:①胆碱能纤维②肾上腺能纤维2、M受体: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3、N受体:箭毒阻断N2受体4、a受体:酚妥拉明为a受体阻断剂5、B1受体分布在心肌组织上;B2受体分布在支气管;心得安是B受体的阻断剂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1、第二信号:人类特有的第十章感觉器官第一节视觉器官生理1、不经眼调节正好能使6M以外物体发射来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并形成1个倒立缩小的实象2、正常眼看6M以外的物体不经眼调节即成像于视网膜上,产生清晰视觉3、眼的调节:①晶状体的调节:通过晶状体凸度增大②瞳孔的调节:瞳孔缩小的反应③双眼球会聚4、视黄酮有消耗需维生素A补充,若缺乏维生素A导致视紫红质合成减少或缺乏,而产生夜盲症5、视敏度:视敏度又称视力6、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第二节位听觉器官生理1、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①气导:声波主要→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又称前庭窗→内耳;声波次要→鼓室气体振动→蜗窗又称圆窗→内耳②骨导:声波→颅骨→内耳2、声音感受器是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位于基底膜上第十一章内分泌第一节概述1、又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称激素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①相互协调②相互拮抗③允许作用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1、生长素主要生理作用:①促进生长: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若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称为侏儒症②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使血糖升高,促进脂肪分解2、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对腺垂体有调节作用的多肽,称下丘脑调节性多肽3、抗利尿激素:增加肾脏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第三节甲状腺1、甲状腺激素:①对代谢的影响:产热效应基础代谢率显着增高、物质代谢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可加速蛋白质分解、对糖代谢的作用:总效应使血糖升高②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③其他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心血管的影响心率增快、对消化的影响促进食欲第四节肾上腺1、糖皮质激素:①对物质代谢的作用:血糖升高、肝外蛋白质分解、呈向心性肥胖②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促肾糖皮质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③对其它组织器官的影响: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三多一少;小血管舒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诱发或加剧胃溃疡;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第五节胰岛1、胰岛的生理作用:①对糖的代谢:使血糖降低②对脂代谢:促进脂肪合成和储存③对蛋白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2、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生理部分THE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血液复习题(知识点)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血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血细胞比容课反映血液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测定有助于诊断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2.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血浆:血液的液体成分。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循环血量: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贮备血量: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4.血液的主要机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2)运输功能(3)免疫保护功能5.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成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和Cl-。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成正比。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6.血浆蛋白的生理特性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各种血浆蛋白所含的比例,在不同动物中有较大差别。

血浆蛋白在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纤溶以及参与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修复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特性。

血浆中还含有一些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和氨等非蛋白氮(NPN)。

代谢产物中的大部分经血液传至肾脏,随尿排出。

此外,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挥发性低级脂肪酸等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细胞膨胀、细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成为溶血。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摸的破裂和发生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则脆性小;反之。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笑,则脆性大。

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脆性会显著增大或减小。

8.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常用于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血沉。

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形成叠连。

从而使其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小,与血浆的摩擦也减小,于是血沉加快。

红细胞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的变化。

通常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时,红细胞叠连、沉降加速;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时,则红细胞不易叠连、沉降减慢。

9.红细胞的功能(1)气体运输(2)维持酸碱平衡(3)免疫功能10.血红蛋白的测定11.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生成部位成年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骨髓中生成○2生成过程造血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一般分为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和前体细胞三个阶段。

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为:造血干细胞→各系造血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BFU-E→CFU-E)→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3主要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物质。

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

前二者在核算(尤其是DNA)合成中起辅酶作用,可促进骨髓原红细胞分裂增值;铜离子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激动剂。

维生素B12在小肠被吸收时,需要内因子R结合蛋白参与。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爆式促进激活剂(BPA)早期红系祖细胞为其靶细胞,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

○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在肾脏合成。

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CFU(BFU也可),促进其增殖、分化;抑制红细胞的凋亡;促进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

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贫血、缺氧和肾血流量减少,均可促进EPO的合成与分泌。

○3激素多种激素可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雄激素。

雄激素主要通过促进EPO的产生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它也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

这也可能是雄性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雌性动物的原因之一。

雌激素可通过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1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主要功能生理特性:(1)白细胞渗出(2)趋化性(3)吞噬作用(4)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功能:(1)中性粒细胞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

它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趋化性强。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内有溶酶体和一些特殊颗粒,不含溶菌酶,能进行吞噬,无杀菌能力。

它的主要机能是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自身不具备吞噬能力,但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含有组胺、肝素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细胞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渗出血管变成巨噬细胞。

它能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体内发挥防御作用。

(5)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根据其生长发育过程、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

13.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特性: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生理特性,保证其生理功能的实现。

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的表面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其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中存在着收缩蛋白系统,可使血凝块回缩;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的诸多凝血因子并可浓缩局部凝血因子,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血小板功能:(1)生理性止血(2)参与凝血(3)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4)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14.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液凝固实验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5.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因子X的活化型Xa和其他凝血因子共同组成的复合物。

因子X活化为Xa,可以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途径,全部凝血过程也因此被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凝血系统。

○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凝血因子XII转变成具有活性的XIIa,从而启动凝血过程。

○2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不是来自血液,而是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组织释放的因子III进入血液与有活性的因子VIIa结合启动凝血过程。

该途径又称为凝血的组织因子途径。

VIIa与因子III的复合物,还可以同时将因子IX激活成IXa,使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源性凝血途径联系在一起。

外源性途径的血凝速度比内源性途径要快。

通常情况下,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2)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因子II)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只需几秒钟便可激活形成凝血酶(IIa)(3)纤维蛋白的形成IIa形成后,催化因子I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单体互相交织成疏松的网状,可溶且不稳定。

继而在XIIIa作用下,以共价键形成牢固的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纤维蛋白形成后交织成网,血细胞被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并可堵塞在血管破损处,起到止血作用。

血小板释放的某些凝血因子使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的液体血清。

16.机体的抗凝系统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不易发生凝固,与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血管受损的部位、血流的稀释作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生理机制有关。

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体内存在着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抗凝物质:(1)抗凝血酶III(2)肝素(3)蛋白质C(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7.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过程,抗纤溶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可以清除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保证血流在血管内的畅通,利于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纤溶的基本过程:(1)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美元主要在肝脏内合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有两种途径:一条是内源性激活途径,使凝血与纤溶相互配合,保持平衡;另一条是外源性激活途径,防止血栓形成,在组织修复、愈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酶可将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分子分解成许多可溶性的小肽,总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发生凝固,其中一部分具有抗凝血作用。

纤溶酶还能水解II、V、VIII、X和XII等凝血因子。

18.血型、ABO血型及其鉴定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9.红细胞凝集血型不相容的个体的血滴混合时,其中的红细胞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20.输血的原则(1)输血前必须坚定血型,输同型血。

(2)家畜在情况紧急时,可允许初次输给少量血量未明的同种血液,再次输血时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并遵守输血要求。

(3)成分输血。

将血中分离出的不同成分选择性地输给受血者。

21.交叉配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