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发展品德发展的特征

合集下载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胡锦涛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因而,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特点而采取的教育对策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年龄特点。

中学生年龄多为11-12岁到17—18岁,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1)他们还带有儿童那种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的特点,同时他们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力求懂事达理,要求别人尊重,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在发展中他们的品德常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与独立、自觉与不自觉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2)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社会情况,开始关心家庭问题,关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关系国家和国际大事,考虑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与职业。

但是,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

(3)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血气方刚、好胜要强、敢说敢干,富有热情与正义感,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对人对事往往只看一点,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引言品德是指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品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中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其品德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身心发展与品德发展1.身心发展对品德发展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快速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情感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其品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身心健康与良好品德的关系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中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基础。

只有保持良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家庭教育与品德教育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孩子优秀品质和道德素养最重要的场所。

父母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责任。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应该注重方法和方式,如言传身教、榜样引领等多种方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学校教育与品德教育1.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学校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在这里,中学生可以接受到全面的品德教育。

2.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社会环境与品德发展1.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中学生品德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和学校合作培养优秀人才的意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六、结论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全面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不仅包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还包括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全面性体现在中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知识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内心真正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进而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准则。

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面临的道德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中学生品德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培养中学生的品德时,要关注当下社会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

第三,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每个中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不同,因此他们的品德发展也会有所差异。

有的中学生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他们的品德发展相对较快;而有的中学生可能在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因此,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措施。

第四,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系统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培养和引导。

这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家庭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第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通过课堂教育、社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社会教育则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补充,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中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延续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品德培养。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人群,他们的品德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学班主任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此进行简述。

第一,性格特点鲜明。

中学生由于受到天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截然不同。

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脾气温和、稳重,有的性格外向、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因此,中学生品德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

第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因此,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这就要求品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来认识自身,从而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

第三,社交能力逐渐增强。

中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需要与各种人进行沟通交流,因此,社交能力也逐渐增强。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效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最终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责任感逐渐加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业和生活责任,这也促使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加强。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懂得自己对自己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最终产生勇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格。

第五,价值观逐渐形成。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等,这些价值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正确的道德标准,懂得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珍贵的,懂得爱国、爱民族、爱人类。

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未来。

总之,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稳定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品德教育师们的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具有指导意义。

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德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塑造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逐渐追求独立性。

在品德发展中,中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需要学会区分是非、善恶,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他们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守法的品质,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中学生应该培养和展示爱心、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等美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三、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进行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们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预防不良习惯的形成。

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们应该学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应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政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中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七、注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注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价值观开始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和行为规范逐渐确立等。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这是指中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独立性,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责任。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还包括价值观开始形成。

中学生在面对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和选择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他们开始思考什么是对错、好坏,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并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例如,他们可能会对诚实、友善、公平等价值观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努力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第三,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还表现为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等。

通过这些行为,他们逐渐培养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还包括行为规范逐渐确立。

中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接受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他们开始明确自己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和问题,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行为规范。

例如,他们会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守时等,这些行为规范会渐渐成为他们的习惯和自觉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价值观开始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和行为规范逐渐确立等。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中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社会适应与责任担当、价值观培养与道德选择、情感体验与人际关系建立。

首先,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

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努力进行改进和完善。

通过培养自律、自信、自立等品质,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和挑战,逐渐成为一个有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意识的人。

其次,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社会适应与责任担当。

中学生逐渐从家庭环境走向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适应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并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

同时,中学生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包括学习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等。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成为一个有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的人。

第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价值观培养与道德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需要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选择。

通过学习和实践,中学生能够逐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诚实、正义、公平等,同时也能够学会正确的道德选择,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等。

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最后,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情感体验与人际关系建立。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和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培养情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有情感体验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

综上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社会适应与责任担当、价值观培养与道德选择、情感体验与人际关系建立。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品德观念开始形成。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开始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会开始关注公平、正义、诚信等品德观念,并尝试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这些观念。

2.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行为。

他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们会努力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追求品德上的完美。

同时,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水平。

3. 社会责任感逐渐增强。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4. 人际关系逐渐复杂。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面临更多的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

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对自己友善,有的对自己不友善。

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们也会学会辨别和拒绝不良影响,避免与不良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5. 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他们会学会自我管理,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6. 问题意识逐渐增强。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

他们会对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不合理现象产生疑问,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他们会通过思考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品德观念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问题意识的增强等方面。

学生德育成长变化情况

学生德育成长变化情况

学生德育成长变化情况
学生德育成长变化情况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学生德育成长变化情况:
1.道德认知的提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校教育的深入,他们对于道德原则、伦理规范和价值观的理解会逐渐深化。

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2.道德情感的丰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体验。

他们开始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愿意为他人做出贡献。

同时,他们也会对不道德行为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羞耻、内疚等。

3.道德意志的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他们开始学会自我约束,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诱惑,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

同时,他们也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4.道德行为的改变:随着学生德育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提升,他们的道德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同时,他们也会更加自律,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人。

总之,学生德育成长变化情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引导和培养,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简要回答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价值观念建立、行为规范养成、情感态度培养等。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意愿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

中学生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个人,还是社会的一员,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的困境,参与公益活动,帮助他人。

他们逐渐明白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中学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

他们开始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并且努力去实现。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和选择,积极追求真、善、美,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中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接受更严格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要求他们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定。

他们逐渐养成了早起、做作业、遵守交通法规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他们还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循社会公德,遵守道德底线,形成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中学生逐渐培养出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经历身心发展的变化,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而复杂。

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友谊和亲情。

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情感,理解和关心他人,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应对情感问题和冲突。

他们还逐渐形成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价值观念建立、行为规范养成和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

这些特点的形成和发展,将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定位提供基础和保障。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PPT课件

科尔伯格通过这些回答来了解被试者进
行到底判断的依据。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将 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又包括 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 发展阶段论: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应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 请求。
两难故事
Ben应不应该偷药, Why?
法官该不该判Ben的 罪,Why?……
有一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 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Ben,只有该 国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新药可 以救她。但是该药造价昂贵,且药剂 师又以十倍于它的成本来销售。Ben 尽全力才凑到要价的一半,无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得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 允许赊账。但是药剂师拒绝了他,并 高调的宣称他发明的这种药就是为了 赚钱。Ben无路可走,只得在夜间闯 入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 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 不能采用偷的方式。
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 最重要的。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 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 的生命价值。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 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 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 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 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 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 妻子的死负责。 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 反对:要救妻子的命是合情合 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 理的,但偷东西时犯法的。 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 不道德的。
三个水平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实际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下面将从思想品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思想品德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自主的价值观念。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责任以及个人的追求。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中学生在这一阶段也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辨别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估并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

其次,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学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逐渐融入社会,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中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可以通过校园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参与社团组织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主动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最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管理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性,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推动学生不断成长。

总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品德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教育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首先,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我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

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的情感进行较为准确的认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他们能够理解并评估自己的行为,更加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开始形成自己对品德的观念和理解。

其次,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自我管理。

中学生逐渐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对学习任务的解决办法的选择、对情绪的调节和对行为的控制等。

他们能够自主地设定学习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实现这些目标。

同时,他们也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纠正,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第三,社会协作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

因此,他们逐渐培养出合作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社交和交流中,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学会倾听和合作,能够与他人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还包括价值观塑造。

中学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中学生开始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他们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并进行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

他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对道德和伦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品德基础。

总结起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协作和价值观塑造。

中学生通过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与团队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选择,从而在品德上不断成长和发展。

这些特征在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这些特征,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塑造良好的品德。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的发展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和个性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进行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中学生正处于接触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接触到不同的人、事、物,接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他们可能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品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可塑性强。

中学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品德还处于塑造的过程中。

他们的品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和培养得到改善和提升。

因此,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来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与自我意识相结合,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努力塑造自己积极向上的形象。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还包括主动性和选择性。

中学生在品德发展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决策。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自主选择和实践来发展自己的品德。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还表现为社会性。

中学生的品德发展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也与社会密切相关。

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和品德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因此,中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他们需要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包括多元化、可塑性强、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社会性。

这些特点对于中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品德及其心理结构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及其特点1、道德特点:(1)社会性(2)相对性(3)道德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维持(4)价值规定性(二)、品德及其特点1、品德含义:即个人道德面貌,指个体依据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2、品德特点:a、稳定性b、个别性c、自觉性(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

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二、品德心理结构(一)品德因素结构1、道德认知: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感情:指人的道德情感能否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指人在道德情境中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指道德意向与观念支配下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品德的功能结构1、生成结构2、执行结构3、定型结构第二节、品德形成与道德教育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个体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道德舆论影响,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主要阶段:1、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依从2、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3、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信奉三、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内部: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原有道德知识与信念外部:1、家庭与社区环境2、学校道德教育环境3、社会道德教育环境4、社会道德文化四、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是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证。

2、道德教育效果取决于是否遵循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节、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一、道德教育把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从而使个体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基本文明规范教育(基本道德要求,具有人类社会生活普遍性)2、道德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理想的人格)3、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4、理想信念教育三、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1、主体原则(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主体)2、实践性原则3、榜样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四、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1、道德知识学习2、道德辩论与价值澄清3言传身教4、典型事例5、情景陶冶6、道德实践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与道德信念的形成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5~6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水平I:前习俗水平(4~10岁)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水平II:习俗水平(10~13岁)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去向阶段3、水平III: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三、吉利根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晶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

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

并努力加以提高。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

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

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学生发展品德发展的特征:A伦理道德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的结构更为完善B品的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成熟。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有效的说服(低正高正反)。

树立良好榜样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给与恰当的奖励于惩罚。

,,
2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1创设有利环境,宽松心里环境,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内容,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答错问题的心理恐惧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发培养创课教授创思,发散思维,自我设计,推测和假设,头脑风暴,
3心里健康的教育意义: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对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4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目标他主要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应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由低到高的6层次。

情感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一级由若干连续的子类别构成。

接受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反映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分为直觉模仿操作连贯习惯化。

4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和方法: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能效感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相互试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5构建主意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给学生所传递的,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

学生观: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学校的。

教师观,教学观
6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的实用言语
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充分的示范与讲解必要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组织粗略常用的方法: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

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常用的方法,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9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过程需要不同信息加工。

1信息流外部刺激首先达到我们的感觉器,从而推动感觉器把它转化为神经信息这种信息就会被感觉登记,2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

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着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和邪恶系着自身因素
1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是直接影响,班级规模是重要因素,班级的性质是重要因素,对教师的期望。

11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率。

刺激和反映之间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练习率:指任何连接,练习运用增强不运动减弱,准备率。

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连结实现就会感到满意。

联结不是实现就烦恼,学习着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

12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基本环节,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和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的11对应的关系,引入哟恤的结构化教学结构,并随之练习和操练允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学习。

13态度的实质和结构: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映本身,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14教学测量的评价与分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和标准参照,配置型和诊断性,正式和非正式。

15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激发求知欲。

变换教学情景,配合学生经验。

16心里评估的意义: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检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17教师的九大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与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18布鲁纳对发现教学提出的四项原则教师要将学习情景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是学生对问题产生清晰的定向,配合学生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材逻辑顺序。

确保学习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学习动机
19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技能形成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
20如何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提供多种变式,重视知识之间的练习建立网络化结构。

21教学测量与评价功能: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成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22价值辨析的过程: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知道自己的道德行动,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清徐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分为三阶段七过程,1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选择,2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自己的选择,3行动阶段,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23复述策略的方法: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头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4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24发现教学的四个阶段: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从理论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并修正,根据时间在实验中获得的结果以及先前的知识在仔细评价基础上所引出的学习结论,
25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内部条件:认知失调,人类具有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里平衡。

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的心里倾向性。

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行程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侧和行为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