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案
考察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等这些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和不断剥削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从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等英雄人物身上学到了要热爱祖国,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提示:在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1819年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并当选为总统。
师:除了玻利瓦尔还有谁在领导独立运动?
他们也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知识拓展
——介绍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这两位人物
6、利用玻利瓦尔(北)和圣马丁(南)从两个方向的进军过程图,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的特点
7、历史意义
师:经过多次战役的胜利,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
补充: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使拉丁美洲获得独立,并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从此,拉丁美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 玻利瓦尔
学生:圣马丁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思考
学生:1857年;士兵、农民、手工业者等等;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课本和分析材料,进行相互的讨论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之间的串连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2、原因
师:拉丁美洲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概括归纳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史前时期的人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知道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过程和方法:1、通过资料揭示人类的起源2、看图辨别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培养观察和识别能力,并理解形成人种差异的原因3、探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引导学生养成唯物史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2、认识历史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难点:氏族社会经历先是母系阶段后是父系阶段的原因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吗?该书探索了物种起源和进化的规律,指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与“上帝造人说”形成对立。

那么,人类究竟是古猿进化而来的,还是上帝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将解决这一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课文A、人类的起源1、南方古猿大约在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的头骨要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

(1)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水母------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2)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

“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

“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3)南方古猿是如何演变成人的呢(南方古猿向人转变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劳动。

正是由于长期的劳动,使古猿从地上站起来,能直立行走,从而实现了前肢和后肢的分工,前肢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迈出了向人类转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 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 公开课教案_1

第1课古代埃及(详案)一、课标要求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二、教学目标1、认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了解古埃及国家的发展历程;2、了解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掌握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发展的关系,了解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的原因。

3、了解古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三、重难点1、重点: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2、难点: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四、教学基本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导入:你知道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吗?(提问: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观察地图四大文明古国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文明会产生于大河流域呢?(因为:(1) 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2)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生长,适宜人类生存。

所以说古代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出现得最早的可以说是古埃及文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了解这个曾经无比神秘的国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这节课内容中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从整体上来说,要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其中重点是古埃及有哪些文明成就,难点是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因此,我把这课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篇章是自然成就埃及、第二篇章是埃及造就文明。

(二)新课探究:【第一篇章】自然环境孕育古埃及(一)地理概况(展示古埃及地图)1、观察地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书本古埃及地图,找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

非洲东北角。

(2)根据地理知识,分析该的气候条件。

古埃及地处非洲的北部,北临地中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3)谁孕育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尼罗河。

2、分析材料:在古埃及人中,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河,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受到了古代埃及人的赞美:“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请学生起来朗读)①什么说“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大发展带来灌溉水源,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年级第一课古代社会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九年级年级第一课古代社会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九年级年级第一课古代社会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九年级年级第一课古代社会篇1古代社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端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在原始社会后期,个体劳动逐渐取代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随之产生。

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分析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说明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奴隶社会后期,残酷的奴隶制度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入手,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严的等级制度;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能力目标1、利用史料分析、辨别的能力;2、通过教材中所给材料与小栏目,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3、在全面评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4、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远古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要勇于实践。

2、通过对原始社会有关内容的讲解,明了私有制与私有观念不是从人类诞生起就有的,进而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3、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通过对"独领风骚的中国科技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是全书的起始课,讲述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第一框讲原始社会,重点讲述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内容:远古史教学目标:1. 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基本状况和文化特征。

2. 了解远古社会的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文明的最初形态。

3. 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兴趣和阅读史书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人类在远古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

2. 远古社会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远古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对远古社会演变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教科书、教学PPT、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

二、讲授1. 讲解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包括人类的食物、住所、服装等方面。

2. 讲解远古社会的演变过程,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发展。

3. 使用案例和故事进行生动化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三、互动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远古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欲望。

四、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学生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五、作业1. 完成教科书上相关知识点的课后习题。

2. 阅读历史书籍,了解更多关于远古时期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远古史- 生活状态- 文化特征- 社会演变过程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较多,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吸收。

2. 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
结合教材内容展示北京人遗址,化石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等图片加强学生主观性
1、头部特征: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幻灯片,让学生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得出结论——北京人的头部特征与古猿区别不大,与现代人区别却很大。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突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打制石器: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指导阅读课本第5页的“自由阅读卡”,学生讨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什么不同?”接着指导阅读同页的“活动与探究”2,组织学生讨论(题目如书)。
3、用天然火:指导阅读课本第3页的“阅读文字”(介绍北京人遗址的灰烬堆),学织生讨论:“北京人遗址里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的灰烬堆?”(他们只能使用天然火,需要保留火种。)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得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的摩擦生火……
4、群居生活:指导阅读课本第2页的“文献资料栏:《韩非子》语句”,观察彩色插图1《北京人的生活》,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从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方面考虑
(生产工具、用火情况、社会组织)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年代距今久远,需要科学推断和合理想象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教学方法
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所以这节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历史,通过本课的讲述让他们了解人类的起源,通过了解元谋人和北京人相关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

一、课题: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民课型:综合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认识并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上,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独立思考、想象及进行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知识链接、学法指导本课主要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及原有的课外知识,进一步认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并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1、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2、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使用的火是:(3)、北京人的生活:(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遗址最多的国家是:3、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2)、山顶洞人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北京人是如何得到火的?3、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可列表如下: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山顶洞人4、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这些信息的呢?五、精讲点拨:原始社会、氏族、六、归纳小结七、复习巩固选择题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蓝田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D.会不会用火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A.懂得钻孔技术 B.懂得人工取火C.会制作装饰品 D.开始使用天然火4.我们已发现的人类,请你按时间的先后排列()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现代人④山顶洞人A.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5.我国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是()A.元谋人B. 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6.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黄河流域发掘的原始人类遗址()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 D.山顶洞人7.下列各项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A.群居生活 B.人工取火C.使用简单语言 D.制造使用简单工具二、材料分析题8.“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几处较厚的灰烬堆,埋着烧裂的石头和兽骨……”阅读材料回答:(1)这则材料证明了什么?(2)材料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
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 教学策略选
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2.通过讲述北京 择与设计
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
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
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教
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2.通过观察
《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 学生学习能
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 力分析
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 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 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 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 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 道:1965 年 5 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 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 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 教学过程 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 170 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 什么秘密?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 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 器。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 化石。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4.头盖骨的分 量——关注“北京人”资料:1921 年至 1927 年,考古 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 3 枚人类 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 京人”图片资料:元谋人北京人牙齿化石对比设问:北 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

初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初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初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课题: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成
教材:初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的特点。

3. 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2. 掌握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的特点。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幻灯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起源。

二、讲授(1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介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的特点。

3. 介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的特点,并展开讨论。

四、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习题,写一个关于古代人类社会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类比性,便
片战争。明确“商品”、“贸易顺差”
得出结论。
于学生以
两个重要概念。
切身体会
顺差概念。
一、设置材料与问题,讲述新课
(师)导致鸦片
①分析归
第一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
战争爆发的直接
纳根本原

原因是什么。
因与直接
1.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
层层设问,步
原因,引导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步深入,追问每
纳梳理战
2.战争进程
们对照地图概况
争进程,有
第一阶段:英军进攻至天津,威
战争进程。
利于培养
胁清政府,道光帝派琦善和谈。
(生)对照地图,
学生阅读
第二阶段:英军进攻至南京,清
阅读课文,梳理
史实的能
政府屈服,关天培、陈化成在抵抗中
出战争进程的两
力。
战死。
阶段和主要特
3.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点。
②强调关
①清政府统治昏庸,敌视人民,
③详细分 析和讨论 战争失败 的原因,有 利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 对中国近 代有识之 士寻求民 族振兴崛 起之路线 索的理解; 也有利于 培养学生 历史核心 素养的形 成。
三、设置诘问,课堂小结
(师)引导,诘
①训练学
1.请简要对鸦片战争进行概括。

生较系统
2.请思考“鸦片战争是个偶然 发生的事件还是必要发生的事件, 这 个事件会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怎样 的影响?”
原因,引出
(教师追问:林则徐为什么要销
的关系。
“资本主
烟)
(生)阅读课文;
义”、“商品
②鸦片危害:课件呈现史料,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人教版七班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进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进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 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 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 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二、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使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进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 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 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 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 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问:读第5页小字,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 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 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3、战争失败的原因
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国家落后,军备松弛,政
府软弱,准备不充分等主客观原因,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课堂小结:略
四、检测反馈:(精选各种资料和练习册的部分题进行巩固检测,5分钟)
板书设计
历史背景
林则徐危害
虎门销烟
销烟
战争——两阶段
鸦片战争结果
中英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割地——
赔款——
通商——
总之——
失败的原因
启示
教学反思
高县柳湖中学集体备课卡
课题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主备人
严巨翠教者课型来自新课课时1
第周
星期
节数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次教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认识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2.林则徐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定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注意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自学提纲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辉煌史,辉煌让我们振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屈辱让我们冷静。“知耻而后勇”让我们一起来翻开屈辱的篇章……
二、自学(10分钟)
(一)独立学习——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把提纲中空白部分在教材上作好标记和批注,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并初步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作好标记,以供随后的交流和求助。

初中历史人教版第一课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第一课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第一课教案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自豪感和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3. 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明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2. 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的含义,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20分钟)1. 讲述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和特点。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记录讨论结果。

三、展示成果(15分钟)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

五、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的小作文,并要求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七、课后反思(5分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板书设计:1. 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明2. 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3. 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 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教学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次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初中历史教案开学第一课了解历史认识自己

初中历史教案开学第一课了解历史认识自己

初中历史教案开学第一课了解历史认识自己开学第一课:了解历史,认识自己引言:初中历史教案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从而认识自己。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世界的变迁和自身在其中的定位。

通过这节开学第一课,学生们将了解历史的重要性,探索自己与历史的关系,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目标概述:了解历史的意义在讲解历史的意义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对历史的思考。

例如, "你认为历史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和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历史的定义和意义。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通过它我们可以学到智慧、警示与启发。

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事件和现实事件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讲述某个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或者对比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历史的重要性。

比如,对比家族历史和家庭传统,让学生们意识到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产生的影响。

三、启发思考与探索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历史和自我认知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历史和自我的认识。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下问题:我们的身份是如何受到历史的塑造和影响的?历史中的英雄和事件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学生们能增强对自身与历史的联系的认识,培养积极学习历史的兴趣。

结论:通过开学第一课的设计,学生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到自己与历史的紧密关系。

了解历史,认识自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
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持续影响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一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对世界文明有何贡献?
二、授课(25分钟)
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持续影响力。

2.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0分钟)
通过举例说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如丝绸之路、科技、文化等方面。

三、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中华文明对他们的意义和影响,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源,我们应该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后作业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做好笔记。

2. 家长介绍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中华文明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但在讨论环节,可能需要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其更深入地思考中华文明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一、教材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

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

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

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

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发现的意义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二)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五、教学策略讲述法、讨论法。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难点: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流程】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西方有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我们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

这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奇有趣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类人猿是一种类似于人的猿类,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

(板书)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元谋人】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多少年呢?【距今约170万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境内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址。

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这些遗址中,哪一个最为著名?【北京人遗址】下面,我们来讲闻名世界的“北京人”。

(板书)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2、距今年代:约70万年——20万年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先后发现40多个北京人遗骨,总共发现了6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块面骨,15个下颌骨,152枚牙齿,此外还有十多块下肢骨。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第1课历史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区别与联系;3. 掌握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教学重难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主要特点;2. 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1. 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2. 班级地图;3. 多媒体设备。

课前准备:教师找一幅中国地图,标出黄河和长江的位置,为学生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黄河长江的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15分钟)1. 人类起源于华夏地区;2. 古代华夏先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3.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区别与联系(15分钟)1. 黄河流域的文明:以黄河为中心,水土肥沃,农业发展较早;2. 长江流域的文明:长江文明较晚,但发展更为迅速,水土资源更为丰富。

四、总结中华文明的特点和成就(10分钟)1. 古代华夏人勤劳勇敢,勇于开拓;2. 中华文明的成就有建立了古代诸多朝代、发明了众多科技成果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写一篇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小作文。

七、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温故知新,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和成就。

在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根据地图结合课文文字介绍描述战争进程,两个阶段: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两个人物:民族英雄关天培和民族败类琦善
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学生归纳讨论割地-----领土主权,香港问题
赔款-----加重人民负担
通商-----关税主权,打开市场
总之: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的开端(从条约各影响去理解——主权破坏,革命任务。教师用前后历史史实去化难为易)
(二)合作学习——同组同学相互交流,初步解决独立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把通过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好记载,以便下一步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师生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20分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鸦片从何为来??
(引出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历史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得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后的商品输出,市场占领,正常贸易不能达到目的,于是采用丧失人性的鸦片毒害——教师尽可能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储备进行理解。思考点设计———看课文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你可以看出些什么?)
3、战争失败的原因
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国家落后,军备松弛,政
府软弱,准备不充分等主客观原因,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课堂小结:略
四、检测反馈:(精选各种资料和练习册的部分题进行巩固检测,5分钟)
板书设计
历史背景
林则徐危害
虎门销烟
销烟
战争——两阶段
教学准备
自学提纲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辉煌史,辉煌让我们振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屈辱让我们冷静。“知耻而后勇”让我们一起来翻开屈辱的篇章……
二、自学(10分钟)
(一)独立学习——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把提纲中空白部分在教材上作好标记和批注,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并初步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作好标记,以供随后的交流和求助。
鸦片战争结果
中英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割地——
赔款——
通商——
总之——
失败的原因
启示
教学反思
2、鸦片有什么危害??
(学生联系对毒品的认识结合教材从政治,军事,国民身体精神等方面自己归纳,完成课文思考题,读《炮子谣》加以体会)
3、鸦片怎么禁??
(学生介绍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展开话题:如果你是英国人对林则徐这一举动你可以看出什么?作为中国人,林则徐的做法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震撼?教师介绍一句话: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3、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介绍两句话给学生“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
的继续”、“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学生讨论:这场战争是否是由于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是否没有林则徐禁烟,战争就不会爆发?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战争的必然性和本质
(二)中英《南京条约》
1、战争过程和结果
高县柳湖中学集体备课卡
课题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主备人
严巨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者
课型
新课
课时
1
第周
星期
节数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次教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认识英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2.林则徐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定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注意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学习林则徐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难点
重点:《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法
讲析法、联系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阅读归纳和小组合作探讨法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