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古诗词鉴赏《登飞来峰》
古诗词鉴赏《登飞来峰》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古诗鉴赏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注释:(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诗歌主旨: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重点写自已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登飞来峰知识清单
《登飞来峰》知识清单一、疏通诗意1、翻译2、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借云抒发不怕困难,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是,。
(3)描写飞来峰全貌,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是,。
二、诗歌赏析1、本诗表达什么情感?表达诗人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2、谈谈本诗揭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
(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只有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才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3、赏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1)“千寻”运用夸张,借写古塔志高,写诗人立足点之高,为议论做铺垫。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千寻”正面写塔高,“见日升”,侧面衬托塔高。
(3)虚实结合。
前一句实写千寻高塔之景,后句虚写鸡鸣日升的辉煌景象,表现诗人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情怀。
4、本诗中“浮云”有何深意。
运用典故,指奸邪小人。
本诗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5、分析本诗是如何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前两句借写古塔之高,写诗人立足点之高,为下文做铺垫;后两句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说理,表达诗人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说明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
6、其他哲理性诗句。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
《登飞来峰》古诗解析《登飞来峰》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从诗的结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的结构《登飞来峰》整体结构属于七言绝句,共有四个体裁,并且整首诗没有明显的转折点。
每个体裁都以"人"与自然景物的对比为主题,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意境的描绘1. 第一体裁:诗人以“孤云”、“寡鹤”作为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的孤独和寂寞感。
同时通过"云尽"、"山出"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2. 第二体裁:诗人运用"犹自为劳"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行为进行对比。
通过描绘人在登峰过程中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3. 第三体裁:通过“冷松”、“白云”等描写,展现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能看到的美丽景色。
其中的"云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
4. 第四体裁:通过“西风”、“日暮”等描写,表达了登上峰顶后回首的情感。
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意在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
三、情感的表达1. 孤独与寂寞:诗中多次使用孤独和寂寞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登上飞来峰的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情感也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净宁静的向往。
2. 劳累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人登峰的艰辛和劳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种情感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困境的反思。
3. 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诗人运用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奇妙景象的惊叹和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4.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人以"乱峰胜构陷买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贪污腐败的反思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总之,《登飞来峰》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七年级语文登飞来峰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登飞来峰知识点一、课文简介《登飞来峰》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以丰富的意象、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打动了人们。
讲述了作者返乡登飞来峰的经历,融入了峰的自然景观、山民的生活、道德信仰和文人情怀,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二、重点语句1. “峰呀,依旧是那崚岖的小路,还是那红梅绿松,还是那秀丽的山色!”这句话是描绘峰的自然景观,运用了生动的词语,表现出峰的美丽与神秘。
2. “也许读书人的天地比不上你们无字的乐土。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体现了文人的情怀和对山民生活的尊重。
3. “这一天的采茶,叫我的意识特别集中,所以记得格外清楚。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采茶的认真态度,也提醒人们要做好集中精力的功夫。
4. “那些山峰一上一下的,直直伸出去的景象,使我领略到同一山中,居然有千差万别的变化。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对峰的深入体验,也表现出了对自然美的感悟。
5. “不,不仅如此,我的精神、我的灵魂,也因为这无限的、高古的、清丽的、凄婉的、浓郁的情韵,而得到一种极大的滋养。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峰上受到的心灵洗礼,也提醒人们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
三、重点内容1. 自然风光:《登飞来峰》以风景描写为主线,生动地表现了登山者眼前的美景,又通过风景的变化,表现了神秘、千姿百态的大自然。
2. 禅意哲理:《登飞来峰》运用日常事物描写禅理,融汇了禅宗印象主义和诗情画意,呈现了禅家境界和人生哲学。
3. 内心感悟:《登飞来峰》主要是作者内心感悟的记录,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传达给读者,引导人们走近自然,关注内心,提高精神层次。
四、写作思路1. 登飞来峰的景象如何激发了作者的情感?2. 《登飞来峰》中体现的哪些禅意哲理?3. 如何将“精神世界”与“自然风光”进行有效的结合?4. 《登飞来峰》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启示是什么?五、总结《登飞来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座精神旅程的终点。
通过作者对自然的深度感悟和对心灵的反思,从而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理解世界,感受自然之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层次。
初中必背古诗文42《登飞来峰》朗读+课文+译文
作者:王安石朗诵:方明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解: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知识点
《登飞来峰》知识点(编者:朱在彬)(2017/12/1)(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升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用“闻说”从侧面衬托飞来峰和塔的高耸,巧妙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为下文登高揽胜后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表现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浮云”,比喻、双关,既指眼前所看到的云层,又指困难、障碍以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后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答:议论抒情。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答: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7.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全诗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扩展资料: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登飞来峰 考点整理
《登飞来峰》宋 . 王安石,。
,。
参考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应天塔,听说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站得高自然看得远。
诗歌赏析:1、“浮云”,既是实写,指天空中漂泊的白云;也是比喻,比喻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
(语义双关)2、“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语义双关)3、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1)写塔极高。
(特点)(2)第一句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第二句虚写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前程。
(手法)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在写景中议论)(2)内容理解——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3)蕴含哲理——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
6、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示例:这两句运用了议论、描写的表达方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表达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课后拓展:1、列举有关登高望远的名句(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1)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境相似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形式相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1)《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归纳:1、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锐意进行变法改革时的抱负的诗句;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最高层寓意各是什么?答: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答: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的意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蕴涵的哲理。
答:★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一览无余。
★启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
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登飞来峰》王安石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王安石诗歌鉴赏《登飞来峰》王安石诗歌鉴赏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体裁:七言绝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相关知识】《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注释】①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②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④浮云:浮云:暗喻奸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⑤缘:因为。
⑥最高层:最高处。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上,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21课《已亥杂诗》《登飞来峰》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已亥杂诗》《登飞来峰》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1.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写作背景:(了解即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二、题目解说:(了解即可)“登”是登上的意思,“飞来峰”,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
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地点和缘由。
三、精读诗歌:翻译:飞来峰顶端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了峰顶。
四、主题思想: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知识梳理(一)注释1.飞来山上千寻塔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2.不畏浮云遮望眼眼:视线;六、简答题: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惧挫折,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3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的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蕴涵的哲理。
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一览无余。
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4.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和“最高层”的寓意是什么?(1)“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2)浮云:①暗喻奸佞的小人。
登飞来峰知识点归纳 登飞来峰知识点梳理
《登飞来峰知识点归纳登飞来峰知识点梳理》登飞来峰全文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不怕艰难险阻,立志变革的决心。
对于这篇课文需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整理的登飞来峰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三、课文翻译注释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自缘:因为。
译文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
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四、问题归纳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
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
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五、课文主题《登飞来峰》: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上面就是登飞来峰知识点归纳了,你学会了吗?。
【登飞来峰知识点归纳登飞来峰知识点梳理】相关。
中考语文必背-《登飞来峰》-语文综合知识.doc
2017中考语文必背:《登飞来峰》|语文综合知识-科学安排、合理利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中等以上的学生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复习工作能够科学有效,为了做好中考复习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为各位考生准备了2017中考语文必背的内容。
【原文】作者: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译文一: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译文二:在飞来峰上有一座高八千尺的宝塔,听说在鸡叫的时候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朝阳,不怕天空中的浮云遮挡住我的视线,是因为我身在高处,天下的事物我一览无余。
【重点字词】(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10〕寻: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11〕闻:听;〔12〕畏:畏惧,害怕;〔13〕遮望眼:遮住远望的视线;【同步练习题】《登飞来峰》(宋)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词语积累:千寻:缘:眼:最高层: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登飞来峰》预习资料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重点词语】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自缘:自然是因为。
缘:因为。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登飞来峰)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内容】: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后辞官退居南京。
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有《临川集》。
第 1 页共1 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登飞来峰注释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登飞来峰注释
导读: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总结: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归纳:
1、表明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锐意进行变法改革时的抱负的诗句;写出《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这首诗中,“鸡鸣日升”、“浮云””最高层”寓意各是什么?答:“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三四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三四句的意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它蕴涵的哲理。
答:★脚下云雾缭绕、浮云翻滚,但我再也不用担心它们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视野开阔,远近景物一览无余。
★启示: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相关推荐:中考语文古诗文考前辅导:《渔家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