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南开培优必修3种群和部落之种群的结构题库及详解
高三生物《种群》教材详细讲解、知识点突破和相关练习
《种群》教材详细讲解、知识点突破和相关练习[认知基础]自主提炼一、种群及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是生物生殖、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个体间能够进行基因交流,同种生物的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物种。
2.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越多,种群密度越大。
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是通过计算若干个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出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样方法一般适应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的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
计算公式如下,标志重捕法适应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
(2)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类型。
增长型的种群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的种群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的未来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存在三种情况: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牛等;雄多于雌:多见于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主要生物因素,也是最直接因素。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24_2025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三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和群落(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实例中,依次符合种群和群落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全部的鱼类和全部的鲤鱼B.蛇岛上全部的蝮蛇和全部的蛇类C.一座山上全部的草和一个果园中的全部生物D.卧龙自然爱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和全部生物解析:选D 某水库中全部的鱼类不是一个物种,也不是全部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蛇岛上全部的蝮蛇是一个种群,全部的蛇类不是全部生物,不是群落;一座山上全部的草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种群;卧龙自然爱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构成一个种群,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纳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简洁C.在群落水平上探讨草原,要探讨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解析:选C 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和动物的种群密度,而非动物的丰富度;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组成越来越困难;群落的范围和边界,是群落水平探讨的问题之一;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
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缘由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变更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困难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选C 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缘由有: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不同等;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变更群落结构并可能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困难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4.某池塘中,某种蝌蚪生活在表层,取食藻类,该种蝌蚪发育为成蛙后营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
高中生物南开培优必修3种群和部落之种群的演替题库及详解
高中生物南开培优必修3种群和部落之种群的演替题库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共91小题;共182分)1.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A. 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B. 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C. 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D.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2. 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呈“森林→草原→荒漠”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温度B. 阳光C. 水分D. 矿物质3. 群落演替达到最稳定的阶段是★★★★A. 地衣阶段B. 苔藓阶段C. 灌木阶段D. 森林阶段4.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A. 灌木阶段B. 草本植物阶段C. 苔藓阶段D. 森林阶段5. 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现时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B. 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C.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 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顶级群落6.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A. 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 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 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D. 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7.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 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 群落演替达到平衡状态时就不再进行了D. 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8.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①森林阶段②草本植物阶段③地衣阶段④灌木阶段⑤裸岩阶段⑥苔藓阶段A. ①②③④⑤⑥B. ②③④⑥①⑤C. ⑤⑥③④②①D. ⑤③⑥②④①9.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A. 人类活动会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B. 人类活动会减缓群落演替的速度C.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演替的方向D. 人类活动会降低群落的丰富度10.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 影响因素不同B. 起始条件不同C.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11.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含解析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卵、幼虫、蛹和成虫②某一池塘的全部生物③亚马孙丛林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长白山上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③④①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①符合种群的概念;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②符合群落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③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C正确。
2.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答案]A[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d——蓝藻(原核生物)属于a——生产者,e——腐生细菌(原核生物)属于b——分解者,即原核生物与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分别有交集。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是由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形成的统一整体B.生态系统的组成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若没有分解者会导致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堆积如山,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A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4.下面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B.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C.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D.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答案]C[解析]根据表中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知该食物网如图: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A、B、D正确;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人类大量捕杀鼠,狐狸和鹰的数量会减少,C错误。
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三)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和群落( 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 ( 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特点之间的关系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率,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纪构成,稳固型的出生率最大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不可以反应种群数目大小分析:选 B甲表示出生率,乙表示死亡率;丙表示性别比率,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丁为年纪构成,增添型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征,能够反应种群数目大小。
2.在裸岩演替为丛林的过程中,不行能发生()A.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由简单变复杂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能力由强变弱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分析:选 C 一般状况,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由简单变复杂;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能力由弱变强;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3.以下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分析:选A A 曲线图表示“先增添者先减少,后增添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此中物种Ⅰ后增添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物种Ⅱ先增添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B 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目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 曲线图中一种生物数目增加,另一种生物大批减少,表示“鱼死网破”的竞争关系; D 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加 ( 减少 ) ,另一种也跟着增加 ( 减少 ) ,表示捕食关系,但物种Ⅰ是被捕食者,物种Ⅱ是捕食者。
4.在“研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目动向变化”实验中,察看到血细胞计数板( 图1,规格为 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 2 分布。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目应计为9 个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制片刻,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分析:选 B计数方格中酵母菌数目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据图 2 可知,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目应计为7 个;活细胞的细胞膜等生物膜拥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可以进入细胞,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龙胆紫才能进入细胞;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 ;制片刻,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
高二必修3生物第四章试题汇编解析:种群和群落
高二必修3生物第四章试题汇编解析:种群和群落种群是退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一切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小编预备了高二必修3生物第四章试题汇编解析,详细请看以下内容。
(新课标Ⅰ卷)6.某种植物病毒V是经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达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添加可增加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达。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稻田中青蛙添加抑制病毒传达,缘由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应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项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项错误。
(浙江卷)4.以下关于环境容纳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理要素不会改动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要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植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答案】B【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能够超越环境容纳量,故A错误;环境条件假定改动,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动,而内源性调理要素不会改动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 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夏季植食植物的食物增加,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D错误。
(广东卷)6、在一动摇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动摇B、幼虫摄食改动了落叶松的丰厚度C、可应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动摇,故A正确,,丰厚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动落叶松的丰厚度,故B错;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才干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说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习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
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⑨性别比例○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
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
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
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C.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种群密度和数量变化是种群特有的特征【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A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的能力。
2.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答案】C【解析】甲图的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数量则是增长型,在t2时期的年龄组成应该是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数量相当的稳定型,所以A错误;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所以B错误;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增长速率最大,很可能属于年龄组成的增长型,所以C正确;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种群特征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图像的能力。
3.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回答下列问题:⑴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⑵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⑶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判断题含答案解析)
种群和群落(判断题)1.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解析】年出率为20÷100=20%,错误。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解析】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为1:1时,出生率最高,正确。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解析】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出生率会变低,错误。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对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错误。
5.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错误。
6.“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解析】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错误。
7.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错误。
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及草地植被的丰富度()【解析】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及草地植被的丰富度用样方法,正确。
9、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解析】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群落生物的分布,决定群落的结构,正确。
10.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解析】森林中不同鸟类的食物不同,由于食物种类具有垂直分层,鸟类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正确。
11.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解析】由于玉米是种群,不具有群落结构,错误。
12.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解析】由于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种群、群落、生态系统2
必修三第4、5章综合练习题二一、选择题: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a ~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 点出现D .控制种群数量在d ~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B .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 .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D .若图2中的曲线Y 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 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 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4.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
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5.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级群落。
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后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作业时限:25分钟作业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A ) A.种群和群落B.种群和生态系统C.群落和种群D.群落和生态系统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3.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4.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光照是影响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B.竞争促进群落资源的利用,能使物种丰富度增加C.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研究群落空间结构对植被恢复中植物的空间配置有指导意义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D )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群(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2 000 900 200干重/公顷)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6.下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对该图的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D )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C.图X中从上到下、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生物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增多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7.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8.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例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就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马尾松也是一个种群。
二、种群的结构(一)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通常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
例如,一个国家的人口中,青少年比例较高,就属于增长型。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量多,幼年个体数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二)种群的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对种群的出生率有很大影响。
例如,在蜜蜂群体中,雄蜂的数量远远少于雌蜂,但这并不影响种群的繁衍,因为蜜蜂的生殖方式较为特殊。
(三)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均匀分布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均匀,如人工种植的稻田里的水稻。
随机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是随机的,没有一定的规律,如森林中地面上的一些矮小的草本植物。
集群分布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如蚂蚁的巢穴。
三、种群的动态特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其数学模型为:Nt =N0λt ,其中 N0 为起始数量,λ为该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t 为时间。
例如,在实验室中,在理想的环境下培养细菌,细菌的数量可能会呈现“J”型增长。
2、“S”型增长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等因素,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
比如,在一个有限的草原上,羊的数量增长会受到草的数量等因素的限制,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
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6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分析(最新整理)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2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B.100只/hm2
C.75只/hm2
D.50只/hm2
12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B.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
D.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C.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固定的
D.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
11. 在 对 某 种 野 兔 的 调 查 中 , 调 查 范 围 为 1
hm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
0只,则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 ( )
A.125只/hm2
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
21.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 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一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出生率和迁入率高时,种群密度增大,相反,种群密度减小。
(2)间接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知识点二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可以根据年龄组成结构,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其类型及特点如下:类型图示种群构成特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种群密度变化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出生率<死亡率减少知识点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在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对于难以逐个计数的种群,可采取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取样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样方数量、面积适当。
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即只要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均正确,如下图(涂黑处为所计数个体,现取右、下两边):数据处理:对于计数的不真实值要进行取舍,然后再把各组数据相加,求平均值。
如下 表: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332233943其中第1组数据和第8组数据不真实,与其他组差别太大,应舍去,剩下的几组求平值。
(2)标志重捕法成立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计算公式: =标志技术要点: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例1】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 .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C .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D .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种群概念的正确理解。
高中生物必修3第4-5章答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问题探讨1.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思考与讨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练习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与讨论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练习1.提示: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
2018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三复习方案: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含答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本章知识体系】【本章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4.生物的种间关系5.群落的演替【基础知识梳理】1.相关概念(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2)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3)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4)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衰老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法:调查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包括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②法:调查运动能力强的动物;计算公式:③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蚯蚓;④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调查微生物。
(3)种群的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集群分布。
3.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曲线=N0λ;①数学模型:N②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③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率___________。
(2)“S”型增长曲线①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②特点: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 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③阴影表示在生态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环境阻力);④应用:a.渔业生产的捕捞在K/2时最合适;b.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①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间接因素:食物、气候、天敌、传染病、人类影响等;③特点: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4.群落的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
(2)种间关系①(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同生共死);②(如图乙):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③(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④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南开培优必修3种群和部落之种群的结构题库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共91小题;共182分)1. A∼D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A. AB. BC. CD. D2. 在一片草地上,靠近水源处与远离水源处相比,物种数量多,牧草长势好。
这体现了群落的★★★★A. 垂直结构B. 水平结构C. 分层结构D. 时间结构3. 森林群落中有植物垂直分层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 温度B. 湿度C. 阳光的光照强度D. 土壤的p H值4.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 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C. 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 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5. 农田管理中经常除草可以★★★★A. 加剧生物与环境间的斗争B. 促进种内互助C. 加剧种间竞争D. 减轻种间竞争6.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 种群密度B. 适应的普遍性C. 群落的垂直结构D. 群落的水平结构7. 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A. 光照的阴暗B. 地形的起伏C. 温度的高低D. 种群的特征8. 珊瑚虫与藻类共同生活在浅海中,藻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为藻类提供营养,这二者的关系是★★★★A. 寄生B. 竞争C. 捕食D. 互利共生9. 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 生存竞争B. 占据空间C. 生物进化D. 资源利用10.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物种组成的数量比例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11.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 温度、食物B. 温度、光照C. 温度、温度D. 光照、食物12. 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 群落B. 种群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13. 一个池塘中长期生活着藻类、水蚤、虾、鱼、微生物等,这个池塘的生物构成了★★★★A. 种群B. 群落C. 生态系统D. 生物圈14. 森林生态系统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A. 以木本植物为主B. 土壤肥沃C. 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D. 不施农药15. 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牡蛎、鱼类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 群落B. 种群C. 生态系统D. 物种16. 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牡蛎、鱼类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 群落B. 种群C. 生态系统D. 生态因子17. 为了减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了一种形态结和生理特性与其相似,但毒性相对低的真菌,从而使该果树增产。
园艺家利用的是种间关系中的★★★★A. 寄生B. 共生C. 竞争D. 捕食18. 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A. 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B. 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C. 两个群体的的食物来源几乎相同D. 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19. 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20. 实验室中,进行了两类细菌对食物竞争的实验。
在两类细菌的混合培养液测定了第Ⅰ类类细菌后一代(即Z t+1)所占总数的百分数与前一代(即Z t)所占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在图中,实线表示观测到Z t+1和Z 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Z t+1=Z t时的情况。
从长远看,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将会发生什么情况★★★★A. 第Ⅰ类细菌与第Ⅱ类细菌共存B. 两类细菌共同增长C. 第Ⅰ类细菌把第Ⅱ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出D. 第Ⅱ类细菌把第Ⅰ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出21. 生活在同一生物群落中的种群a和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与b为捕食关系,其中a是被捕食者B. a与b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C. a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b种群的制约D. b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22.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植物C. 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D. 动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主要与光照有关23.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24. 以下不属于某森林中生物群落范畴的是★★★★A. 动物B. 落叶C. 地衣D. 细菌25.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B. 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D.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26. 对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 决定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27. 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 ①③B. ②④C. ③④D. ①②28.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 亚马孙河谷中的热带雨林B. 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 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 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29. 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生态学意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D.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30. 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概括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年份197019721974197619781980狼种群数量101220251818驼鹿种群数量1901151451059598A. 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B. 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C. 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D. 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31. 下列各组均属于捕食关系的是★★★★A. 狼吃羊和噬菌体侵染细菌B. 狐吃兔和大的鲈鱼吃小的鲈鱼C. 蛇吃鼠和牛喝水D. 鸟吃虫和羊吃草32.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 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中的全部生物B. 大兴安岭的红松林中的所有生物C. 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所有菌落D. 在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33.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多呈镶嵌分布B. 某岛屿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C. 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D. 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3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35.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当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部而变为菌核,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表皮;至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口部长出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
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为★★★★A. 共生B. 寄生C. 竞争D. 捕食36. 有关生物群落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一般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群落中的植物一般会存在分层现象,动物则不会D. 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有所差别37. 今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多地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导致多人死亡。
H7N9禽流感病毒与感染者的关系是★★★★A. 互利共生B. 寄生C. 捕食D. 竞争38. 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A. 寄生B. 互利共生C. 竞争D. 种内斗争39. 环境条件变差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A. 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B. 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C. 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D. 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40.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
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
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叫★★★★A. 互利共生B. 竞争C. 寄生D. 捕食41. 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 竞争、捕食、共生B. 共生、捕食、竞争C. 竞争、共生、捕食D. 捕食、竞争、共生42. 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温度B. 阳光C. 水分D. 矿物质43. 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A. 种群的数目B. 种群的关系C. 生物的食性D. 生物的空间配置44. 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性可能不同C.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45. 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A. 共生、竞争B. 竞争、共生C. 寄生、竞争D. 共生、寄生46. 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B. 水葫芦与浮萍C.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D. 螳螂与黄雀47.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