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起主导作用。
本文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这样写道: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
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新的问题只有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精心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定义。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
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一以贯十”等就是这种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一、通过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讨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了;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摘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关键词: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突破定势挑战权威多途径作业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
对于小学生而言,强调培养其创造能力,并不是要他们立即作出什么骇世惊人的创造发明,而是要激发其内在的探索精神,培养一种积极更新既往方法,不断以新的思维方式处理学习活动的行为。
在诸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发散性思维训练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勃发创造力的基础。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发散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一、多角度思考多角度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作出两种以上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致的正确答案。
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如果把课文改编为电影剧本,请各位”编剧或导演”设想一下影片的开头。
同学们一听要当编剧、导演,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有的说:”开头以高大的青松为特写镜头,突出五壮士崇高的形象”,有的说:”以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斗场面开头”,有的说:”以五壮士跳悬崖时喊的口号声在山谷中回荡的情景开头”,还有的说:”以人们瞻仰五壮士纪念碑的情景开头”,有一位学生想得更妙:”连绵起伏的狼牙山慢慢地在银幕上移动,(画外音)一九四一年秋,……介绍完时代背景,即出现日寇大举进犯的场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大胆且合乎逻辑的想像中,不仅回顾了课文内容,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突破定势在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讨论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已经习惯的解题思路排除在外,突破定势,让其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进行思考,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
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课文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课中的谁?”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蔺相如。
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如下
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辩护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完善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发散性思维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拓展自己思维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超出当时的思维框架,跳脱一定的思维模式,离开传统的思维习惯,按照自己的脑海中的游览,让不同的观点汇集。
同时,发散性思维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思维模式研究文章,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够用独到的角度分析文章,进而把前人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挖掘出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此外,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具备跃然纸上的能力。
发散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收集足够的信息,在展开写作时充满创意,从而丰富并使得文章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呈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可以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出来。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思维能力、联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学修养,获得完整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集体情感。
学校和教师应该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从而有效地营造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拓展思维,提高文化修养,辅助学生全面发展。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语文教学在初中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问题或主题出发,产生多种不同的想法、观点和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来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传统的作业往往是固定的题目和答案,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填写。
而开放性的作业则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例如,在写作作业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对某个话题的看法。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培养起这种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
阅读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名著,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合作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不仅能够培养发散性思维,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摘要:对于学生的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也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阅读理解相关题目的解决,不仅如此,对作文的联想也会变得更广,使文章富有思想。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的目标逐渐转变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生潜能的发掘。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有热情。
本文将讲述初中语文中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发散性思维语文这门学科,包含了我国所蕴含的诸多的传统文化和许多的名家之作,其中,大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这对于学生对这些文化和名作的理解加大了许多的难度,而发散性思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名作内的深刻思想内涵。
较强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坚实基础,而具备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技能,良好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于在考试中,对语言知识的考核所占比重并不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学生拥有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对作文文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传统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讲解总是围绕课文内容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对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解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语文这一科目,其中融合了一些名家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一些句子中融合了许多作者的情感,这一情感往往不是作者直接表达出来的,都是通过一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初中生的基础不高,容易忽略这些包含思想的景物,即使也能意识到,但由于思想的有限,很难领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发散性思维的缺乏使学生对于这些名家的著作很难深入地理解。
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谈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中学刘国林(邮编 467200)摘要: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的体会:要引导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多方向思考问题。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语文多角度多方向时代的车轮在二十一世纪的轨道上奔驰。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可见,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在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此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正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运用。
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
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发散性思维的因素,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土壤。
掌握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定能有用武之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浅显体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首要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从中获取多种多样的答案。
这在语文教材中也能体现出来。
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作者一开始就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做了合理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这表明要想获得多种多样的答案,以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语文学习也是这样,从词语的运用、段落的划分,到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中心的归纳等,诸多语文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摘要:小学语文某种程度上是孩子一生创新思维的奠基阶段。
教师要注重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从重视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反向思维、营造发散思维氛围、培养创造能力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在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显现出独特性和有效性。
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全部活动的中枢,有利于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而发散型思维能克服和改变传统的封闭性、求同性、直观性思维模式,与科学的开放性、求异性、逻辑性思维模式相衔接。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就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做些分析。
一、发散思维,重视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小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闯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学会反向思维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反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
有些人提出疑问,小学生就开始进行反向思维的训练会不会太早了啊?其实,反向思维的例子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就经常遇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心情舒展、个性张扬、情感释放的自由场所,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新知的肥沃土壤,能让学生自由表达见解、能有自己的想法,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更加多元化,根据学生的性格以及自身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锻炼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可以有更广阔的思想空间,学习更多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
发散性的思维不仅可以刺激学生大脑,还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散性思维;现状;意义;途径策略引言: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也是有限的,可是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摆脱过去的传统教学束缚,在好奇心与发散思维的带领下,多接触新鲜事物,学会的独立思考,不能仅限制在课本之中。
一、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现状(一)缺少交流互动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都是来自于课本,以及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及时教师讲解的再好,也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且,在教师的传统思想中,始终认为自己才是教学主体,会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之间没有合理的交流与沟通,导致教师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倘若缺少交流,教师就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二)传统教育影响在过去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过于死板,只是照本宣科,所以,教育部门一直在改善这一现象,不断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不仅对学生有影响,也让教师产生了固定的教学思维,没有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进行灌输式教学,没有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逐渐麻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阶段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际意义(一)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现代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之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初期的教育阶段,就应当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才能,这样才能为将来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
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符合教学之道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其大意是读书而不进行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圣人之言深刻地揭示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
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重在发散思维。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加强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效率和整体素质。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开放思路,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科学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生”的功效。
它的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它的功能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智,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它的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发射,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本人是这样进行教学实践的:一、在理解字词、组词造句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字、词是最小的语文单位,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字、词组成的。
所以在字、词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不放过一字、一词,处处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机会。
如在教授《小儿垂钓》一诗中,诗句“莲头稚子学垂纶”里的“学”是指“学习”,教师可以借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提问:“‘学’还有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开动脑筋,调动知识储备,经讨论回答出:“他学夜鹰叫中的‘学’指‘模仿’ ”、“教学中的‘学’指‘学科’ ”、“有才学的‘学’指‘学问’”等,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这个字在诗中的意思,还了解了它在其它语境中的用法。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养成了“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
在语文课组词造句时也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如用“骄傲”一词造句时,有的学生说:“他考了一百分就骄傲起来,这是不好的”。
在肯定这个学生的同时,教师又启发学生继续思考“骄傲除了有‘自满’的意思之外,还有其它的意思吗?谁能用这个词另造一个句子?”很快就有学生说出:“我为祖国繁荣富强而骄傲”,教室顿时掌声响起。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同学的革新意识为重点,以培养同学发散思维为切入点,〔教师〕从记忆教学转向思维教学,从“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今天,朴新我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的必要性(一)发散式思维的培养是上好语文课的必须要发散性思维,也就是扩散性思维、求异思维。
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培养同学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干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干从事创造性活动。
(二)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对个人思维形成的重要影响试图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思索问题是给同学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同学的思维能力处在开发阶段,从小培养自主思索、多元思索的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单一的思索模式无法满足小同学好奇的心理,引导同学多想问题,换位思索,换个角度,如此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下去,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对其整体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优良助益。
(三)发散性思维的含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发散性思维就是人脑受到某个场景或某个事物的刺激时,与之相关的所有事物场景在头脑中的再现。
发散性能力强的大脑,再现的场景和画面就多一些,否则就少一些。
有些大脑受刺激时相关的情景一个也不能再现,这是闭塞的思维。
发散性对人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
发散性越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越多,越能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正确方法。
发散性思维越强,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越有帮助。
创造性思维会将原有的许多情景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情景,也会创造出新的情景,新的事物,新的格局。
培养同学发散思维的策略(一)以身作则,引导同学教师的创造性是同学创造性的源泉。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摘要】想象力可以对学生灵感产生激发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师则对之必须加以保护、培养、唤醒,从而对学生开展各种想象加以有意识的鼓励,令其思维纵横驰聘、无羁无绊。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发散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夫识者有限,而思者无限,孰高孰下立判。
”而一系列实践活动也证明了:想象力是知识的活化,更是人在追求、愿望、智慧、知识等层面的延伸与拓展。
而几乎所有创新活动和思维都和想象密不可分,鲁班从苣草的叶子边缘想到锯子;瓦特由沸水不断冲击壶盖想到蒸汽机;好莱坞的巨额票房收入,实际上同样是想象力所创造的现实财富。
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也是以人的想象力为助推器的结果,想象力可以对学生灵感产生激发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师则对之必须加以保护、培养、唤醒,从而对学生开展各种想象加以有意识的鼓励,令其思维纵横驰聘、无羁无绊。
1.激发学生兴趣,展开幻想翅膀众所周知,创造力源于想象力,若是缺乏想象的话,各种发明创造都是空谈;同时,想象又是各种形式的创新的基础所在,若无想象,就没有各种发明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没有想象,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变得乏味而又枯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要对自身的见闻和想象自由地、不拘形式地写出来。
”第三学段则可以“写作一些简单的想象、记实文字。
”同时也提到了“要有效地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展开想象和幻想,写出各种想象中的事物。
”在习作指导过程中,以有利时机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想象的做法,一方面能够丰富写作内容、开拓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文章更加蕴含丰富、意境深远、生动活泼。
在此过程中,又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感、升华认识。
作为教师,一旦对儿童心理中爱想象这一特点有所忽视的话,往往会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更何况真正有童趣的作文必须含有想象的成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给读者留出一定想象空间的内容为数不少,而指导学生想象的一个最有效的载体就在于文本阅读――其同时也是“就地取材”写作想象作文的根源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摘要:小学阶段学生良好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不受固有知识的束缚和教学模式的局限,允许小学阶段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标新立异的想法。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结合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的运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一、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的习惯,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的习惯。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小学阶段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小学阶段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拓展小学阶段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对《狼和小羊》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说小羊会心甘情愿地被大灰狼吃掉吗?”此时学生会表现出极其活跃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部分学生回答道:“大灰狼向小羊扑过来,小样快速闪避,大灰狼便掉到河中淹死了。
”还有的学生会回答道:“大灰狼将小羊逼退到悬崖边上,当大灰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快速躲闪,大灰狼便掉进深渊了。
”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发散性思维得到积极的发展,为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运用重新组织语言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织,这样可以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变通,使小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悟优秀文章的写作方法。
例如,在对《草原》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第一段内容作为例子进行语言重组练习,然后对学生讲:“同学们,你们谁见过大草原?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一问题,然后描绘出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部分学生回答道:“草原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就像一床巨大的绿色棉被”等。
语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整理精校版)

语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相长1207 19:55::语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是将来学生探索解决各种难题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第一,教学生要首先理解发散点本身。
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
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例:山东章丘四中教师张雪莲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
接着她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
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
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
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
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
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第二,鼓励学生质疑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首创精神和自我负责精神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任意提问题,由师生共同作答的方法。
这种方法学生不按教师思路,自己去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发散”,一种“求异”的体现。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摘要: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提倡从一个目标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发散性思维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利于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开拓小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小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打牢基础。
教师可通过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发散性思维对小学语文的影响以及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发散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对发散性思维的认识不足,设计的教学环节与小学生实际相脱离,无法深入渗透发散性思维,导致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在新的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挖掘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小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发散性思维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一)有助于小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审题不清,经常看几眼题目就进行解答,导致出错。
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小学生不拘泥于固定的思考方式,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让小学生在发散思维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学会审题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以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沿用填鸭式的方式,教师一味地向小学生灌输知识,不考虑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感受,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强,语文课堂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背离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宗旨。
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则打破了这一局面,小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中学习,找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也掌握了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小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注重锻炼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降低语文知识的难度,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重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拓展思维的能力,包括联想、扩展和综合等多种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首先,提问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对于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这个人物,你会怎样做?”这样的提问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其次,情境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
比如,让学生设想他们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描述他们正在经历的情景,并让他们展开联想,想象自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样的情境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写作锻炼。
写作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要求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进行联想和扩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团队合作。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实施方案和展开创意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最后,学生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写作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情境引导、阅读扩展、写作锻炼、团队合作和学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对文章进行赏析。
如今,部分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思维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提出疑问的空间非常有限。
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不会质疑文章,只会按照既定的流程学习。
由此可见,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断地解决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锻炼思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引发质疑,增强批判意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质疑,让每个学生以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主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自己对该篇文章的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一)引导学生质疑传统的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授课,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程度较差。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改变课堂重心,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同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图,了解文章的大意、写作方法及作者传达的感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就应用了上述方式进行教学。
笔者首先预留部分时间给学生熟读文章,让学生直接感受文本大意,随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文章时的感触和思考。
讲述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学生既可以复述故事,也可以讲述从文章中悟出的道理,还可以为大家讲解文本中需要重点记忆的词汇和用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增强了课堂参与感,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引导学生批判提出独特见解的能力,是学生在语文阅读课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中,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培养具有发散思维能力的人,是迫在眉睫的事。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劳动技能主要不是靠体力,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
智能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人才是资本,具有发散思维能力的人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最宝贵的财富。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对学生进行启智思维的过程,也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思想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实践,逐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发散思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条件。
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升华,认知水平提高,增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一、发散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哲学家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面的话。
”这些话揭示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什么是发散思维呢?简单说,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它往往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它的结果可以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较短时间内发表较多观念,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定势的约束,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的成分,因此它更多地表明了发散思维的本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摘要】本论文阐述的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前提是训练好思维品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始终要贯穿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发散性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初中各科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任务,更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以某一事物为出发点,多角度、多方向的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发散性思维品质的三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进行培养。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顺畅,反应迅速。
如通过类比想象,把一些相近、相似、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再造出多种形象,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摆脱各种偏见和框框束缚,实事求是地灵活到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独特性就是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识模式,能够别出心裁的综合各种复杂的诸多因素,产生一种新颖的不同凡响的“成果”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针”有什么作用时,许多老师只说“针”能用来缝衣服,而那些善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老师,则引导学生继续想象,然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针可以改造为钓鱼钩;还有的说可以挑刺等等,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根据上述的三个品质,结合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里活动;发展和提高能力的重要动力。
要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高效的发散性思维活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我认为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但爱因斯坦又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不会的知识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应用却等于没教。
也就是说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发散思维太欠缺,是不利于学习和运用知识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何为发散思维呢?简单地说,发散思维指的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
发散思维在各门学科里都应用得非常广泛,在语文科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只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很多看似有难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学习语文必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知识储备库,随时准备调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语文知识学活学精学透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三个方法:一、引导学生“想”语文科的内容决定学生必须会“想”,一个不会想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无异于盲人摸象,记住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片段,却感悟不到文学作品的内涵。
语文学科原本是一个多彩的复杂世界,而不是课文的简单组合。
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其实只是这空间中的一个“点”,由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限的内容。
从“点”到“面”。
让学生领略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
也有一些学生会产生疑惑,他们认为自己每一堂课都在用脑思考,都在认认真真地“想”,怎么能说没用到发散思维呢?然而,这里所说的“想”并非指学生针对课本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产生的一点理解,而是指从原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拓宽学生的思路。
这也就是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语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善于多向思维,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巧设问题情境,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和批改方法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训练方式;发散性思维;流畅性
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实施“创造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没有创造力,党没有希望,国家没有希望,民族没有希望。
”因此,培养创造型的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善于多向思维。
所以我们在重视聚合性思维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异想天开,不落俗套。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从培养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
而要培养这三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如
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巧设问题情境,鼓励多角度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独霸”讲台。
要始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要具有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设法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探索求异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
如在教《故乡》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的人?提出多种设想,供学生研究探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屡遭失败,降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不敢拓宽思路,不知从何处入手思考;太容易的问题则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课堂问题。
问题设计的巧妙,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方位思考问题,训练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巧设问题情景,而且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面
向的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给学生出示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延迟判断,对学生讨论中形成的意见,教师要暂缓下结论。
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延迟判断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使学生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萌发的一些创新性的思维受到抑制。
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只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理解,且言之成理与答案意思相近,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即使学生回答的意思不对,甚至是可笑的,教师也不要简单的否定或嘲笑,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而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回答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耐心的解答,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发展,思维得到训练。
二、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由思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鼓励学生自由的思考。
1 续写结尾。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都带有无穷的余味。
或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尽情去想象;或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有待于读者去深入地挖掘。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在学完全篇文章后及时安排学生课下续写文章的结尾。
这些文章结尾的续写可以使学生
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的创造性,给每一篇文章续写出丰富而又完美的情节。
如:学完《小橘灯》一课,可以安排学生续写出文中当年的小姑娘现在是什么样子,她过着怎样的生活;学完《变色龙》一课后,可以安排学生续写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的事件,离开广场后路遇将军哥哥的情景;学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游行大典结束后,对老百姓会怎么样?对小孩子会怎么样?对大臣们和骗子会怎么样?反过来这些人又怎样看待皇帝?然后写出课文的续篇。
2 编课本剧。
随着影视文化的普及,看电视剧已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有相当多的学生也想过把演戏的瘾。
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在学完有关剧本的知识后,让学生把一些情节丰富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自编自演,比如:《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荷花》等课文都可以完全由学生自由结组改编成独幕剧或课本剧,并在班上进行表演。
"
3 创造性复述和主题演讲。
复述课文是对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对已经学过的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在不脱离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或部分情节的加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更应当增加对有情节的课文内
容的创造性复述。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当我长大了的时候”,“假如我是……”等为主题的演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自己未来那多彩的人生。
语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课上四十五分钟,又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作文教学及批改的方法虽然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实作文教学及批改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1 一题多写。
思维是一种高度紧张而精细的智能活动。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经验、观点、心理个性不同,其思维的方向、角度、质量也就会不同。
同一个作文题目,会有不同的写作思路。
例如:以《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可写的角度很多:成绩进步了是快乐:帮助别人度过难关是快乐;看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是快乐;听到“嫦娥二号”成功探月是快乐……。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针对同一作文题目写出两篇、三篇,甚至更多篇不同内容的作文,内容不同则思路不同,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2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高考采用较多的作文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的特点是不设置审题障碍,开放性强,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学生既可以用给出的话题,如:“理解”、“奋斗”、“起点”……做题目,也可以在话题前面、后面或前后加上适当词语,自拟作文题目。
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体裁来表达内容。
这样的作文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应加强话题作文的训练。
3 自评自改与互评互改相结合。
作文批改采取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写作能力。
一篇作文写完后,教师先不要急于收上来,可以找2~3名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评一评”,看该文是否达到写作要求,指出该习作中的优缺点,如:词语的运用、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
然后由小作者本人总结一下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写的还不满意,需要做怎样的修改。
学生在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活动中是以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的,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广泛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
作为一名教师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路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