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第2课时)word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第2课时)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6d5200a8114431b90dd879.png)
教
t
学
过
程
学生可能行为 预见及对策
教师手记
教 师 活 动
三 、 分 析 课 文
师:大量运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语言 既准确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加强 了语意,又使语句的章节和谐舒 的一大特点,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缓,具有音乐美。
师: “绿叶配红花” ,这甘当配角的荷 叶都如此之美,那女主角——荷花呢? 师:写荷花运用了哪些修辞?
授课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课 型
节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 学 环 节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第四段掌握几种常见的表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把文中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 又因为 “ 零星地点缀着 ” ,与 “ 一粒粒的明珠 ” 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 生:明珠——晶莹剔透 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 星星——忽明忽暗 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 美人——纤尘不染 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 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三者分别 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形成“凝碧的波痕”作铺垫,赋予 叶子以人的体态。
师:流水在作者的眼中是什么样子 生;脉脉含情。 的?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 法?
生:拟人、博喻。
师: “袅娜” 、 “羞涩”两词的本意是 生:女子的姿态、神态。 写人哪方面的特征?文中两词是写什么 样的荷花? 生:盛开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 师;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是要写荷花 花。 什么样的美?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5065c0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8.png)
原创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绘能力;2.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笔头、荷塘月色插图、教案、学生作业册;2.学生:作业册、铅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荷塘月色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月亮、荷塘和周围景色。
2. 想象绘画(10分钟)教师请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在荷塘边,观察月亮照射在荷塘上的景色,并用铅笔在作业册上进行素描绘画。
3.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请学生用描绘荷塘月色的词语进行讨论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名词、动词等来描述月亮、荷塘、荷叶、青蛙等元素。
4. 团队合作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描写能力较强的学生,再次观察荷塘月色插图,然后利用小组内讨论的词语和素描画出荷塘月色景象。
最后,学生团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5. 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各组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共同完善作品。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拓宽思维。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观察、想象、创造和表达在对自然景色描绘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语言表达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学生在作业册上继续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描述所绘画的荷塘月色景象;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进行描绘,并用语言表达进行描述。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在观察自然景色、进行绘画和语言表达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团队合作活动也使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创造力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e6222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d.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第一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c2d5f3b52acfc789ebc9fc.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型:精读课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通过4—5段赏析,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教读品读,语言鉴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美文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生命中的收获,这不但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
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体会与感悟”。
二:推进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a8da4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2.png)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教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和备课,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的《荷塘月色》一课,进行教案设计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美的古文。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情节和思想。
2.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熟练地运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结构分析:全文分四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段的主旨和意义。
2.语言表达:精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古文的特点与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关键的句型和词汇。
3.文化背景:结合荷塘、月色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古文风格和言辞比较繁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
2.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展示个人独特的文化见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与好奇。
2.分析:通过分段分析《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篇古典名篇。
3.演练:通过阅读、翻译、造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4.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和审美见解的自由发挥,进行个人思考和展示。
五、教学内容第一段:全文以“夜”为主题,首先描写荷塘的美丽夜景,配以月色的照耀,展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夜景图。
第二段:全文以“青蛇”为主题,独具特色。
作者通过写荷塘里那条活泼的青蛇,描写了一幅物泰则升、物竞天择的生态图画。
第三段:全文以“闲人”为主题,描写了荷塘边上一位随便打发时间的少年,以及他的几句话、几个心理活动,让人感受到溢满生命活力的景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26c1298583d049649b6658d4.png)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说学法 说学法
LOGO
朗读法 讨论法 写作法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说学法 说教法 说学法
LOGO
主体引导法 写作指导法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LOGO
说教学过程 1 2 3 4 回顾上节课内容 自主鉴赏文本 分析语言特点 布置课后作业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说课稿 第二课时说课稿) 第二课时说课稿
朱自清
大连市红旗高中 郑霄霞
说课内容
说教学目标 说教材
LOGO
说学法
荷塘月色
说教法 说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LOGO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
1、欣赏作者所 、 描绘的荷塘月 色的美景 2、学会运用叠 、 词、修辞手法 、传神动词等 描写景物。 描写景物。
鉴赏文中之景 以4、5、6段为 、 、 段为 主体,先朗读, 主体,先朗读, 后鉴赏,再仿写, 后鉴赏,再仿写, 体会文章的语言 美。
理解作者“ 理解作者“淡 淡的喜悦” 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和他追求自 由的精神。 由的精神。
教学 难点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说教材
LOGO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4 说教学过程 将已写成的三段文字连结成一个片断, 将已写成的三段文字连结成一个片断, 字数在300字左右。 字左右。 字数在 字左右 布置课后作业
LOGO
LOGO
在第一课时中, 在第一课时中,着重引领学生分析作者 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感情,在第二课时中, 通过文字所传递的感情,在第二课时中, 则着重分析作者感情的载体——语言。 语言。 则着重分析作者感情的载体 语言 同学们会发现,作者用田田绿叶, 同学们会发现,作者用田田绿叶,朵朵 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 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描绘出了 一幅令人神往的诗意画卷。 一幅令人神往的诗意画卷。但是在这诗 情画意中, 情画意中,却蕴涵着作者情感上的抑郁 困惑,艺术上的苦心孤诣…… 困惑,艺术上的苦心孤诣
《荷塘月色》教案-2
![《荷塘月色》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10ea10e8e87101f69f31959a.png)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
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
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
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
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四)争鸣(探究情感)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bcf96c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c.png)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整体结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语言的抒情性,领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学习文中运用动词、叠词语言的技巧,掌握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点抓住文中“感情与游踪”两条线索,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感知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文章精彩文段的语言美,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教法及学法指导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2、交流讨论法;3、点拨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在小学及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散文文体的阅读、分析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学生学习时难免会因为时代隔阂而产生理解障碍,对作者的思想把握存在一定难度。
所以会给同学提供相关历史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
并且高一学生对于语言、字句的鉴赏能力还有待加强。
所以,本节课会进一步学习如何赏析散文,以及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散文写作。
由于班上学生较为活跃、积极,并且在前两个单元的课堂上尝试采用对话教学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后的考察中发现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对话教学法与讲授法,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二、师生互动,赏析第五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荷塘上的月色。
1.两组同学朗读,另两组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明确: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用得很贴切的动词,并思考它好在哪里。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动词。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1ae5d43e45c3b3567ec8bce.png)
荷塘月色教案授课班级公管102班授课时间2013年5月12日教学目标1、知识(1)了解作者的矛盾心情以及产生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2)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2、能力(1)体会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以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物美的能力。
3、情感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用具U盘、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释题《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作者所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文题就点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2、背景《荷塘月色》最早发表于1927年7月出版的《小说月报》,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西院,二本文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不久,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的朱自清,此时陷入了苦闷彷徨,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超然。
在《一封信》里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式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是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0e63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f.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课文的主旨主题,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进一步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氛围。
第三部分: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情感的表达产生的影响。
3. 体会课文中所呈现的唯美意境和情感共鸣。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分段阅读,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课文对其引发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5.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实践和阅读广度。
第五部分:教学方式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讨论式教学法,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探讨。
3. 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准确梳理所学内容。
第六部分: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和思考深度。
2.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书面表达。
3. 学生对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意图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增进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美好,汲取智慧,成为有情怀的文学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上《荷塘月色》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上《荷塘月色》二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02f9664c850ad02de8041b8.png)
题目:《荷塘月色》说课稿说课内容: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单元教学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特点及地位《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认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①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②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是月下荷塘,荷上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幽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学生要学习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③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什么是通感以及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2)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文第4,5,6自然段的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
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这里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加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诵读习惯,训练美读。
S-01第二课时《荷塘月色》第二课教案
![S-01第二课时《荷塘月色》第二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9738d226fff705cc170abd.png)
返回 回目录页
题 探 究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借月夜荷塘美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 景抒发情怀。 景抒发情怀 。 对于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 历来有不同看法。 情 , 历来有不同看法 。 有人认为表现了愁闷的 心境, 有人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心境 , 有人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 有人认为 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 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 , 有人认为表现 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我们认为, 作者的思 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 我们认为 , 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 既有淡淡的忧愁, 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 , 既有淡淡的忧愁 , 又有 淡淡的喜悦。 说有忧愁, 淡淡的喜悦 。 说有忧愁 , 是因为低调情绪笼罩 着全文; 说有喜悦, 也是从作品出发的。 着全文 ; 说有喜悦 , 也是从作品出发的 。 比如 开头, 作者想起荷塘, 欣然前往, 到了荷塘, 开头 , 作者想起荷塘 , 欣然前往 , 到了荷塘 , 心系美景, 暂得自由, 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由 心系美景 , 暂得自由 , 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 赏景想到古人采莲, 淡淡的喜悦之情笼罩全篇。 赏景想到古人采莲 , 淡淡的喜悦之情笼罩全篇 。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景物特点
示
荷塘四周的景物显得静谧、 荷塘四周的景物显得静谧 、 冷 寂。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示
作者的心情
从其描写中, 从其描写中 , 可以读出作者隐 隐的哀愁, 隐的哀愁 , 可见他未能从不平静中 彻底地解脱出来。 彻底地解脱出来。
返回 回目录页
引 文 研 读 回答下面问题: 回答下面问题:
提 示
层次、层意、各层关系 层次、层意、
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最后总写月色。 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最后总写月色。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a9bc8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8.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一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高考对语文学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润和熏陶,要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特质,感受文学的意象美、形象美、色彩美,甚至语言文字的精炼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历来为人所称道。
文章结构采用了内在和外在双层结构,一层表现作者赏荷的路径,一层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本文的语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叠词、形象生动的动词,再加上新颖别致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读完全文,一副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在眼前。
学习本文,除了体悟语言艺术之美,学会鉴赏抒情散文,更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艺术思维。
基于以上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体会作者心情颇不宁静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月下荷塘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高一学生在知识面和社会阅历方面还很浅,对于散文的内涵理解不深,如何利用审美技巧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a0441a9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d.png)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提问:你们觉得荷塘月色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排比、拟人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抒情。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月色”、“荷塘”等。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从赞美大自然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荷塘月色》的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强调文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美好。
五、课后作业1.背诵《荷塘月色》中的精彩语句。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cd593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e.png)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1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1] [2] [3] [4] [5]2.《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读感知(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比较喜欢哪一篇?(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1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2f84a87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4.png)
教案名称: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高中语文(人教版)I不限年级不限学期I第一单元I 1荷塘月色计划讲课时间:一一第二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散文方面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
教学工具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配乐朗诵录相片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3、情感与价值: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教学难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1.讨论法.启发法2.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二、品读文本一)诵读、鉴赏第4段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型:精读课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通过4—5段赏析,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美;鉴赏本文语言技巧,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教读品读,语言鉴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
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美文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生命中的收获,这不但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
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体会与感悟”。
二:推进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
(一)大家回忆一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那么在这个圆形里,作者的重点放在那里?——荷塘。
对,从课文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写“荷塘”和“月色”。
课文哪些段落在描写这些景物呢?——4、5、6三段。
那么,我们分别给这三段命名。
(学生活动)“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的景色”。
今天,我们重点赏析4、5段,一起来欣赏朱先生笔下朦胧而优美、寂寞而静谧的荷塘月色。
(二)郁达夫先生曾说:“朱自清先生虽则是个诗人,他的散文也满贮诗意。
”而《荷塘月色》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配乐朗诵第四、五两段。
{舒伯特《小夜曲》}注意朗读的速度三、赏析第四段(一)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答: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二)3分钟时间,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优美语句,加以品味。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的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微风吹拂之下,荷叶轻摇,就像美丽的舞女在翩翩起舞,在水面上画出无数的绿色的圆圈。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荷花的香气很清淡,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
而“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也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样写既体现出荷香的清淡飘渺、沁人心脾,又烘托出气氛的优雅、宁静。
例:她笑得真甜//风来花底鸟语香3、荷花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这里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充满温柔的样子。
“羞涩”本来写女子神情,这里写荷花含苞待放,仿佛赋予了荷花生命力和感情。
{仿佛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这是博喻的修辞手法。
分别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不染纤尘的美质。
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还可看出作者对荷花倾注的喜爱之情。
4、荷波“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荷叶富有生气的风姿。
“脉脉”本来指默默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如“脉脉含情”。
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底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又叶子的“风致”想象到那叶子底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这样的荷塘美景,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样的体会?淡雅、清新、幽静(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比较)正符合我们上节课总结的朱先生散文的特点:清新、淡雅、充满诗意。
四、赏析第五段画完了《月下荷塘》,我们来看《荷塘月色》。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接触过的古诗,描写月色的句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一)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都写了什么景物?来写月色的什么特点呢?叶子、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若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正面写月侧面烘托(二)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来描绘月光。
泻:一个字由上而下,写出月光照耀的动感。
以动景写静景(瀑布)假如把“泻”改成“照”,好不好,为什么?(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想象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整个荷塘的样子。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洗:“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树影本是偶然印在荷叶上的,一个“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现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的真与美。
这一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了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汽相交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小结: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
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五、总结作者笔下这一切美景,是单纯的写景吗?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而发。
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
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的“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静。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在清华,在心中。
六、作业1、背诵课文4、5两段;2、利用本文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文字,描写你所喜爱的一处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
板书:荷叶亭亭的舞女的裙月下荷塘荷花明珠星星美人由远到近由动到静荷香渺茫的歌声(通感)由上到下荷波闪电月光如水薄纱似雾花叶若梦正面写月荷塘月色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朦胧飘渺侧面烘托教学反思:我准备的是《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教学参考上是从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进行教学建议,一是体会作者的情感,一是景物描写,一是语言品味。
因此,我考虑,上《荷塘月色》,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
第二课时再品味语言,分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为: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为:“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找出一处或一段,在旁边写好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课上一起来交流。
以学生的阅读感受为基点,再适当引导点拨,深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总体上下来感觉还可以,可是学生的主动性显得不是很够,比如说课前几乎不预习,课上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张口,正象“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经常不断的要强调一些东西,比如记笔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可是总不能达到我的理想的境界。
怎么能让学生讲起来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经常讲到的一句话,但真的很难做到。
所以,结合“好课标准”,我认为一堂好课不仅要学生有收获,更要让学生思维有所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习有所悟。
老师在课堂中在启迪学生、创设环境的同时,也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收获好的心情,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