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秋词其一-刘禹锡)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秋词(其一)-刘禹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的学习主题是“秋词”,通过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词、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背诵默写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记忆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秋天的自然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进而引入本课主题《秋词》。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感知:教师首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词语讲解: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包括背诵默写《秋词(其一)》,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刘禹锡《秋词》教案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刘禹锡《秋词》教案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秋词》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 霄xiao
三、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

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

——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

开头便奠定了乐观明快的风格。

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

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

因此无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
衰”
5、齐读、背诵。

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4.诗词鉴赏:分析《秋词(其一)》的写作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5.创作背景: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秋词(其一)》的诵读与鉴赏,提升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2.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词的写作特色和创作背景,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如何在诗中表达对秋天的独特情感,理解“胜春朝”的深层含义。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对仗、意象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文化背景融入:将唐代秋天的文化背景与诗词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诗词。
-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诗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活跃,能够积极地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诗词中的一些深层次情感和意境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魅力。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多提问、多关注学生的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以及诗词中对仗、意象等写作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朗读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的一种写作手法或秋天景象的描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句,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秋词(其一)》教案
-诗词背诵:熟练背诵《秋词(其一)》,增强语感。
举例解释:
-诗词朗读: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要指导学生读出秋天的寂寥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
-词语解析:如“兴”字,在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作用是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2.教学难点
-诗词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秋天景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4.诗词赏析:分析《秋词(其一)》的写作手法,如对偶、排比等,感悟古诗词的美。
5.诗词背诵:指导学生背诵《秋词(其一)》,培养语感,增强记忆力。
6.诗词创作:启发学生借鉴《秋词(其一)》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
7.情感教育:通过学习《秋词(其一)》,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美好时光。
8.课后作业:布置与《秋词(其一)》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对讨论主题的引导,确保学生在讨论中能够紧扣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另外,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入更多与生活贴近的例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秋天诗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秋词(其一)》的写作手法在实际诗词创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秋词 刘禹锡 初中 教案

秋词 刘禹锡 初中 教案

秋词刘禹锡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和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时光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人独特感受和豪情壮志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景象,如落叶、寒风等。

(2)提问:秋天在古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季节?(3)引出刘禹锡的《秋词》,介绍诗人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词》,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3)教师点评,总结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师引导,总结诗文的主题和价值观。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齐读《秋词》,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培养记忆力。

(3)教师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表扬。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珍惜时光。

(3)提醒学生课后作业:熟读背诵《秋词》,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秋词其一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教案标题:秋词其一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与秋季相关的词汇。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来巩固和扩展词汇知识。

教学重点:1. 秋季相关词汇的学习和运用。

2. 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秋季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秋季的特点,如天气、树叶变化等。

2. 出示秋季相关图片或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和描述图片或实物。

Step 2: 词汇学习 (15分钟)1. 出示秋季相关的词汇表,如“秋天、树叶、枫叶、丰收、凉爽”等。

2. 逐个介绍每个词汇的中文意思,并帮助学生正确发音。

3. 进行词汇操练,例如师生问答、课堂游戏等。

Step 3: 听说训练 (15分钟)1. 播放秋季相关的听力材料,如描述秋天景色的录音或对话。

2. 学生跟读或模仿录音,强化词汇的听说能力。

3. 分组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日常对话。

Step 4: 阅读活动 (15分钟)1. 分发或展示一篇关于秋季的短文或文章。

2. 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词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对秋季的看法和体验。

Step 5: 书面表达 (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词汇,写一篇关于秋季的短文或写一封秋天的信。

2. 学生可以参考课堂讨论和阅读材料,表达自己对秋季的喜爱或感受。

3. 学生可以交换作文并互相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Step 6: 总结与反馈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秋季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生提出问题或困惑,并得到及时解答和指导。

3. 鼓励学生继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与秋季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并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教案

《秋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2、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点】1、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2、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大多古诗文中也把与秋天有关的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

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继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刘禹锡在遭受严重的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我们可以从《秋词·其一》中体会出来。

本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⑴秋风萧瑟,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⑶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篇一:秋词其一教学设计刘禹锡《秋词》——古诗词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品析语句。

2、知人论世,感悟人生教学重点: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熟悉理解诗意。

2、搜集有关秋的诗词3、搜集刘禹锡的有关资料及生活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包蕴极其丰富的情感,传达出耐人品味的人生哲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阅读古诗词,品味古诗词呢?今天我们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阅读古诗词。

二、欣赏悲秋诗词,感受悲凉心境教师问题导学:秋,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在多数诗词歌赋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你知道哪些写秋的诗词?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诵读诗词,理解诗意,品析诗句。

秋,在多数文人眼中是悲凉的,总与离别、凄苦、愁绪、抑郁有割舍不掉的情缘,但在刘禹锡眼中秋却与众不同。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教师朗读指导:根据意义和音节划分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读,齐读。

2、教师问题导学:(1)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你最欣赏那句诗词?说说理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这两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教师总结:《秋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大诗人刘禹锡的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季的特点和意义;2.掌握秋季相关的汉字词语;3.学会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二、教学重点1.掌握秋季词汇;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秋季的意义;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复杂句子构造。

四、教学内容1.词语积累•秋天•落叶•金黄•枫叶•凉爽•蛋黄色•秋千•摇曳2.词语运用例如,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季的句子:•秋天来了,天气变得凉爽了。

•气温下降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

•枫叶寥落,路上寂寞无行人。

•在公园里,小孩子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风吹过树叶,枝条摇曳生姿。

五、教学过程1.词语认知:呈现秋季的相关图片和颜色搭配等,向学生展示秋季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秋季。

2.词语学习:以基础词汇为主,在学生熟悉基础的秋季汉字词汇后,再加强对秋季的了解。

3.词语操练:请学生根据所学秋季词汇构造简单的句子,如“秋天的天气很凉爽。

”等。

4.句型练习:引导学生去结合已学词汇构造更长的句子,如“秋天的风很大,吹得树叶摇曳生姿。

”。

5.课堂小提问: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补全秋季词语,例如“天气变得非常……”应该填“凉爽”,或者“树叶的颜色变成了……”应该填“金黄色”等。

六、课堂作业1.小作文: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写一篇关于秋季的小作文,长度在150字以上。

2.景物描写: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描写一张秋季的图片。

七、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秋季的理解和情感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秋季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进入到秋天的氛围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天。

此外,在操练环节,也让学生结合所学秋季词汇多造几个句子,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对于秋季词汇的记忆。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秋季词汇运用的能力,达到更加深入的掌握的效果。

秋词(其一)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秋词(其一)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答喜欢哪一个季节,引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三)朗读训练1.既然熟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读诗除了要字音正确、语言流畅,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2.划分节奏,根据节奏齐读。

附:朗读节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诗。

最好能当堂成诵。

(四)小组合作,解词明意学生了解作者,联系相关背景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秋词》中你最欣赏那一句?好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2.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归纳。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思考: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前面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明确:杜牧的《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思考:我们学过的哪首诗词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思考: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三中学宋丹丹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及诗歌创作背景,并读准字音句读,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理清诗歌大意,明了诗人的写作思路。

3.学习诗人面对挫折和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的写法,明白诗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诗歌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PPT课件,微课视频,精品课堂录课设备教学流程:一、关于“秋”——导入部分: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安达是一个四季比较分明的城市,在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回答)我们曾经诵读过很多首古诗了,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古诗中出现的比较多的季节是哪个呢?(学生多数回答:秋季)在我们读过的古诗中,秋天大多数时候是什么样的?谁能根据记忆中深刻的诗词来说说。

(学生回答)确实是这样,所以,“秋士悲”成为了古诗中常见的一种创作主题,古诗读得多了,更是感觉秋天确实就是这个样子,下面,同学们来一起看一个老师制作的微课小视频,感受一下“秋愁”。

(播放微课视频)看完视频之后,有没有让你觉得秋天是一个特别让人悲伤的季节?(学生多数回答:有)那如果让你现在也写首诗描写秋天,你会不会也写得特别悲伤?老师听到一些同学说不会,为什么呢?确实是这样,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写作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个性,那古代诗人中,有没有这样有个性的诗人写下了独特的作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词》(其一),一起欣赏一下古诗中与众不同的秋天。

(板书:题目)讲授部分:二、关于《秋词》——教学部分:(一)《秋词》初体验每个人与一首诗,一篇文章相遇时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学习古诗,吟诵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走近诗人,下面,老师先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给同学们示范朗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要做到明字音,知句读,笔准备好了吗?(老师示范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认识来融入感情地吟诵这首诗,谁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刚才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都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解,那谁能试试用一个“词”来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初步印象?同学们都很用心地在读这首诗了,老师也发现了同学们的困惑,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为什么会在秋天有这样的感悟?他倒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风雨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走近诗豪——刘禹锡。

《秋词》教案(通用7篇)

《秋词》教案(通用7篇)

《秋词》教案(通用7篇)《秋词》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刘禹锡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刘禹锡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秋词(其一)》,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能够翻译并解释诗句。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 学会运用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悟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艺术魅力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秋词(其一)》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难点1. 对比古今对秋天的不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新思维。

2.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1)同学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景色宜人的时候。

你们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象吗?(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教师适时补充秋天的自然特征,如落叶、金黄的稻谷等。

2. 介绍诗人及背景(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他被誉为“诗豪”,与白居易齐名。

(2)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特别是他被贬朗州后,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 引入课文,激发思考(1)展示《秋词(其一)》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刘禹锡是如何用诗歌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的?4. 朗读课文,感受情感(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2)邀请几名学生尝试朗读,教师给予即时的反馈和指导。

5. 初步解析,理解意象(1)挑选几个关键词句,如“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讨论这些词句如何反映出诗人对秋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以及与古人悲秋情绪的对比。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语音指导我们来一起朗读《秋词(其一)》。

同学们要注意,这首诗的朗读要带有节奏感,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秋词》其一详案

《秋词》其一详案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详案)教学目标:1、巩固格律诗相关知识,感受音声之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高洁、乐观与豪情。

3、塑造学生面对挫折不退缩积极向上的品格。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高洁、乐观与豪情。

2、塑造学生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品格。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

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洛阳,是我们的老乡,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与柳宗元是至交,世人称为“刘柳”,与白居易来往诗词颇多,二人并称"刘白"。

白居易曾经评价他: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所以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为何有此称呼呢?我们从这首《秋词》去一探究竟吧!二、明诗体,学吟诵(5分钟)1、《秋词》其一是一首七言诗,又是绝句,所以是一首七绝。

2、我们知道,古今声调是不同的,大家按照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标注一下本首诗的平仄音。

注意,红字是入声字,按仄声标。

仄仄平平平仄平自古逢秋悲寂廖,仄平平仄仄平平我言秋日胜春朝。

平平仄仄平平仄,晴空一鹤排云上,仄仄平平仄仄平便引诗情到碧霄。

点明格律诗平仄要求:一三五放松,二四六严格3、老师示范平仄读法,注意平声比仄声读的时间要稍长,入声字短促。

生齐读一遍。

4、把诗竖着书写,让学生找韵字,明确“廖”“朝”“霄”,这些字在每句诗的最下端,所以又称作韵脚。

点明格律诗押韵要求:双句必押,首句可押可不押,同时让生感受韵脚要延长读,师生配合读一遍诗。

三、解诗义,感诗情(28分钟)1、师出示注释,生齐读一遍。

2、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这么说有没有依据呢?我们看看古人写的诗,来评判一下。

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miǎo悲望如思何。

---汤惠休《秋思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着重解读《秋词(其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秋词(其一)》的全文诵读、生字词解析、诗句理解、诗意赏析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
1.诵读《秋词(其一)》,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1.提高古诗词诵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增强语感;
2.提升对古诗词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3.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学会评价作者情感及观点;
4.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韵律与节奏:通过诵读《秋词(其一)》,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平仄韵律,理解节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活跃,每个小组都能够围绕诗句的意象、表现手法及诗人情感进行深入讨论。他们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的火花,也发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和解读。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其实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和空间。
在文化背景介绍环节,我简要介绍了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古人对秋天的特殊情感和文化内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对他们理解诗词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我也反思,是否可以通过更生动的故事或者互动环节,让这部分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意象的理解与运用:分析诗中的“晴空一鹤”、“便引诗情”等意象,掌握意象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效果。
-诗人情感态度:解读诗人刘禹锡在诗中所表达的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态度,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举例:《秋词(其一)》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两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积极评价,以及这种情感态度如何通过诗句的韵律和意象来体现。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其一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其一教案北师大版

秋词(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诵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朗诵诗歌,感知诗意。

难点:朗诵诗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温习旧知:由课前吟诵引入背诵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二、导入新课:咱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绚烂多彩的秋季,都会生发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确实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

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的赋秋之作——《秋词》。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出示学习目标,一起确认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诵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学习新知:1.走近作者:学生4-6人一组交流预习资料,查缺补漏,互通有无,展现后教师加以补充强调。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朝闻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贞元七年中进士。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阻碍专门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初读诗歌解诗意:1)指名同窗朗诵,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拍和重音,读出情感。

2)点明诗歌文体,寻觅韵脚,纠正节拍和重音。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读诗歌悟诗情1)诗的前两句采纳了什么手法?解读自古:★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能够说开辟了“悲秋”之先河。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朝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o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o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领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o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o理解诗人独特的秋景感受,感悟其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诗句,如“自古逢秋悲寂寥”,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

o引出课题《秋词(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3.初读诗歌,正音断句(7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o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o学生个别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理解诗意(10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o小组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答疑解惑。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

5.赏析诗歌(13 分钟)o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秋景?o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鹤”这一意象的作用。

o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与众不同之处。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7.布置作业(3 分钟)o默写诗歌。

o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欣赏。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解释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o翻译诗歌。

2.拓展作业o仿照《秋词(其一)》,写一首描绘其他季节的诗。

六、板书设计秋词(其一)刘禹锡意象:晴空、鹤手法:对比情感:豁达乐观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初步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赏析诗歌的环节,部分学生对意象和情感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秋词(其一)-刘禹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秋词(其一)-刘禹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秋词(其一)-刘禹锡》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刘禹锡这位唐代闻名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理解《秋词(其一)》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诗人,字文叔,号稽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济源市),自幼敏锐过人,擅长诗文。

他的诗作以豪放清丽、风格漂亮著称,被誉为“刘长卿之后,又一豪放派大家”。

2. 诗歌赏析:《秋词(其一)》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情感。

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情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导学过程:1. 讲解背景知识: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逐段解读《秋词(其一)》,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赏析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

5.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写一篇与《秋词(其一)》相关的作文或诗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导学评判:1. 考察学生对刘禹锡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 评判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及表达能力;3. 评判学生对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4. 评判学生写作训练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刘禹锡的作品,深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3.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3: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么诗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4: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把这种形式的作品叫什么呢?叫古诗。那么,上了中学以后,就要知道,这样去称呼它是不合适的,它应该有个更科学的名称:近体诗。并且是近体诗里边的七绝。(原因:1,四句。2,二、四句押韵。)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讨论;本诗的大意:(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
胜:胜过,超过 与“红于”有异曲同工之妙。“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春: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悲。
教学反思:
(其实: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他自己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惹人围观,他居然以此为乐。
排:排云而上。表现这只孤独的鹤所呈现出来的非凡的气势。上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引,“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五、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由此,他能写出这样一篇作品来,一点也不奇怪)
六、拓展一:
比较《山行》与《秋词》 二者均为写秋之作,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拓展二:
《配套练习》P22页,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四:小组合作探究:
关于本诗里边的词语运用,你认为那个词语用的好,能说说理由吗?(每个小组一句)
自古:包含一切,没有例外么?有,为什么还这么说?为了突出下文的“我”
悲: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晴空:这里只指秋日晴空,并以此为全诗大背景。
一:孤单。正因为孤单而独特,诗人眼中的这只鹤和别的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单个的,所以就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意义。用“一鹤”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问题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课 题
秋词(其一)
课 型
课时
1课时
评 价
主备人
集备时间
组长审核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重点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