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东亚季风与冷涌

合集下载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东亚南亚季风

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东亚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和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季风 来自大陆
干燥
赤道低压带北移 南半球的东南信 风越过赤道,向 右偏转而成西南 季风
湿润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 印 度 )
地 中 海 气 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因素上升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30动力因素下沉副极地低气压带60动力因素上升湿冷极地高气压带90热力因素下沉干冷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030东北东南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3060西南风西北风温湿温暖又湿润极地东风带6090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了
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7月
直射点在赤道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1月 Nhomakorabea7月
亚洲 低压 •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了!只能被 迫留在海洋上。 •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1月
亚洲 高压
• 副极地低气压带也被切断了!只能 被迫留在海洋上。
•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1006
994
1000 1018 1012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0 ° 热力因素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 ° 动力因素 干热 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 动力因素 湿冷 上升 90 ° 热力因素 极地高气压带 干冷 下沉

6.3冬季季风与寒潮

6.3冬季季风与寒潮

2
冷空气强度划分
全国性寒潮 区域性寒潮 强冷空气 一般冷空气
3
全国范围内取30个站分为5个区,一个区内有3/5的站有冷 全国范围内取30个站分为5个区,一个区内有3/5的站有冷 空气活动,则定为该区有冷空气活动。 当一次冷空气影响2 当一次冷空气影响2-5个区,并达到相同等级,并且其中 包括华北和长江2 包括华北和长江2个区,称为全国类。 4
§6.3 冬季季风与寒潮
§6.3.1 概述 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 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冷)高压,当高 压离开源地向南爆发时,在其东侧和南侧 可产生很强的北风或东北风,这就是冬季 常见的冷空气活动。 寒潮天气过程是指一种与强大冷高压相伴 随的大规模的强冷空气的活动过程。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 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和霜冻。
冷空气的关 键区(95%)
(70-90E,43-65N)
(3)西路
12
冰岛
巴伦 支海
新地岛
喀拉海
鄂霍茨 克海
寒 潮 路 径
I西北路径 II超极地路径 III西方路径 II超极地路径 III西方路径
13
频数最多区域的东部有较多冷空气活动
14
4. 冷空气活动与天气
冷高压的前沿一般都有冷锋存在,如果冷空气很强,达到 寒潮程度,则寒潮前沿的冷锋也被称为寒潮冷锋。 强冷空气或寒潮的天气:
10
冷高压中心常常存在逆温现象:
下沉逆温:下沉气流强 辐射逆温:天气晴朗
11
3. 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
III 冷空气的源地 I II 冷空气的源 地是指冷空 气开始形成 和积聚的地 区。 影响我国的 (I)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洋面。来自这个地 (I)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洋面。来自这个地 区的最多( 40%),达寒潮强度的次数也 冷空气有三 区的最多(约 40%),达寒潮强度的次数也 (1)中路(西北路) 最多。 (II)新地岛以东的北冰洋洋面。来自这个地 个源地。 (II)新地岛以东的北冰洋洋面。来自这个地 (2)东路

东亚季风和气候类型判断

东亚季风和气候类型判断

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
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大小和雨期长 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部、 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 重大影响。 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 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 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 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 其次使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对比:
东亚季风 风向 冬 季 性质 成因 风向 夏 季 性质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南亚季风 东北季风 干暖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季风 干冷
东南季风 暖湿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西南季风 湿热 气压带、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不毛之地
干旱
撒哈拉沙漠
赤道地区气流上升, 终年高温多雨
海陆 热力 性质 差异 冬夏 季风 交替 控制
气压带风带的季 节移动,海陆热 力性质差异
3、比较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1)以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例,比较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 类型的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气 候 特 征
气 温 降 水
气温高低
气温年较差
年降水量 各月降水量的分配
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的气温 逐渐降低,并且气温年较差 增大;年降水量减少。
致使出现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太阳辐射
(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 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可见,气温年较差大,年 降水量少是大陆性气候的 特点。 即:气候的大陆性表现为 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 少。

东亚冬季风气候特点

东亚冬季风气候特点

东亚冬季风气候特点1、东亚的冬季风原因和特点具体点~ 地理的1、冬季风知比夏季风强大,这是显著特点。

南亚季风是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大。

2、冬夏季的风向转变幅度大,在华北地道区接近180°。

3、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回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造成的影响较小。

4、副高对东亚气候影响巨大,但是对南亚季风影响很小答。

2、东亚的冬季风原因和特点具体点~13、东亚季风的性质及其对东亚的影响(具体点,谢谢!)冬季,东亚大陆为来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

由于各地处于高压的部位不同,各地冬季风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由北而南依次为,西北风,北风和东北风。

由于蒙古源-西伯利亚高压比较强大,由陆向海气压比较陡峻,所以风力较强。

冬季风性质:偏北风,低温干燥。

夏季东亚大陆为热百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由于此时气压梯度比冬季小度,所以夏季风比冬季风弱。

夏季风性质:偏南风,高温多雨。

东亚季风其影响范围大致包知括我国东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

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区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在冬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是低温,干燥道和少雨,而在夏季风盛行时是高温,干燥和多雨。

4、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东亚的冬季风来自北方(高纬度)——冷;内陆——干;东亚的夏季风来自南方(低纬度)——暖;海洋——湿。

所以东亚的冬季风性质是冷干,夏季风性质是暖湿。

5、亚洲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源地和性质是什么?1、冬季风:发源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

风向:偏北风。

特点:寒冷干燥,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控制我国时间长。

带来的灾害:大风、降温、沙尘暴、暴雪等。

2、夏季风:发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还有来自印度洋的。

风向:偏南风。

特点:温暖湿润,控制我国东部地区,控制范围比冬季风小,控制我国时间短。

不得不说东亚季风

不得不说东亚季风

不得不说东亚季风季风是指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着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一般冬夏之间稳定的盛行风向相差达120°—180°。

根据研究,全球有几个明显的季风气候区域。

即澳大利亚北部、西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沿岸若干地区。

而西非、东非、南亚、东南亚、东亚等地则为显著季风气候区。

东亚—南亚是世界上最闻名的季风气候区。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内,表现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反。

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东北为西北气流。

夏季盛行西南气流。

中国东部—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

冬季严寒干燥,夏季炎热湿闷、多雨,尤其多暴雨。

在热带地区更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我国的华南前汛期、江淮的梅雨及华北、东北的雨季,都属于夏季风降雨。

东亚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有:在低层有季风槽即热带辐合带、锋面,低空西南风和东南风急流也包括低层越赤道气流─西南季风和澳大利亚冷高压,中层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层则有南亚高压-青藏高压。

季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海陆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季节发生变化,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海洋为暖低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

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洋为冷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二是由于大尺度行星环流影响。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

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是西风带。

冬夏之间,这些行星风带有显著的南北位移,强度也有很大变化。

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

盛行风往往近于相反。

这种现象称为行星季风。

这种现象在低纬区30°N—30°S之间最为显著。

三是高原大地形影响。

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与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同样存在着季节性热力差异,必然产生类似于季风的现象。

冬季,高原是冷源,高原低层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其东南侧盛行北—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

在夏季,高原是热源,低层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性环流,其东侧出现西南风,使夏季西南风加强。

夏季,青藏高原巨大的热源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急流的形成、维持。

高中地理知识点: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显著。

所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

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特别提示:(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美国东南部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季风气候?(2)我国古代下南洋为了利于盛行风行船,最好选择哪个季节出发?(3)季风气候给我国农业带来哪些好处?提示(1)美国东南部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大西洋之间,大陆、大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所以季风特征不明显。

(2)冬季。

(3)夏季是我国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巧思归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分析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

形成我国季风环流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海陆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转换以及地形特征等综合形成的。

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的作用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得多,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自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陆地很快变暖,海洋相对较冷,气压陆地低于海洋,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是什么

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是什么

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是什么东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东亚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吗?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来欣赏一下吧。

东亚季风气候特点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

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亚洲与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

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并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

其中的偏北风南下影响亚洲东部大面积地区,这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夏季在印度一带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断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

北太平洋高压中偏南气流影响东亚地区,这就是东亚地区的夏季风。

冬季风特点:风向为偏北风,控制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甚至形成寒潮。

夏季风特点:风向为偏南风,控制时间短,影响范围小,带来丰富降水。

东亚季风的影响(1)季风气候对我国气温、降水的影响是: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 和)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夏季风来的时候普遍 ;冬季盛行从大陆( 和蒙古一带)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冬季风来的时候。

所以中国气候具有夏季、冬季、高温期与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大多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旱少雨。

(3)中国1月气温0°等温线大致经过和一线,此线以北的气温在0°以下,以南则在0°以上,因此中国冬季方温暖,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 ;7月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夏季全国普遍,南北温差。

第九讲东亚季风与冷涌

第九讲东亚季风与冷涌

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中心位于同一地区,即在西南太平 洋的新几内亚以东地区(图9.3)。这个特征反映了在这里有 最强的深对流活动。这个大范围的对流区不但为射出长波辐 射的分析所证实(从苏门答腊到180º E沿10º S有一条云量最 大值区,其主要中心恰位于新几内亚以东),而且也为热源 的直接计算所证实。从这个冬季风环流的主要上升运动区流 出的气流向南、北流动,以此在南北半球形成行星尺度的局 地哈得莱环流,即从印尼上升而分别在华北和澳大利亚南部 下沉。在200hPa最强的辐散南风(北风)位于10º N,140º E (30º S,160º E)。从印尼流出的高空辐散气流也流向东面, 辐合入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而在东印度洋有第二个高空辐散 中心。在其它年份或更长年份的平均图上,这个辐散中心并 不明显。这时可形成两个以印尼为上升支的两个瓦克环流, 东面的下沉支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西部的瓦克环流通过印度 洋在非洲东岸下沉。
像夏季风一样,冬季风也有明显的中期变化,即有 活跃期和不活跃期(中断期)。每个时期有5~8天的时 间。在活跃期,在华南沿海地区最低1~2km出现非常强 的冷涌,而中断期的特征是在南海出现异常的持续地面 南风。根据5个冬天8次异常活跃冬季风和5个异常不活 跃冬季风个例的综合研究,基本上肯定了前面所述的环 流演变过程,但也揭示了活跃期和中断期环流系统和过 程的显著差异。在活跃期开始,许多行星尺度的环流系 统几乎同时加强,包括高空槽东移,华南沿岸冷涌爆发, 热带对流区辐散环流加强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瓦克环流 加强,东亚局地哈得莱环流的高空回流支也加强,这又 使东亚急流中心加强,同时西亚急流明显减弱。在冷涌 的中断期,中纬度环流都表现出相反的变化。热带的变 化虽不够明显,但也有相反变化的趋势。这种冷涌活跃 和不活跃期热带相应在组织程度上的差别表明,冬季的 热带大气似是由中纬所强迫而不是反之,至少在东亚和 太平洋地区是如此。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蒙古、 西伯利亚 低温干燥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 西伯利亚 寒冷干燥
性质
温暖湿润
分布 地区
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 岛、日本)
南亚(主要在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及我国西南局部地区)
季风环流2.swf
流的成因有哪 些。
解说 导航
水平运动 季风环流 理想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季风
东亚季风 夏季 冬季 西北风 夏季
南亚季风 冬季 东北风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移动
赤道附近 印度洋 高温湿润
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风向夏季冬季夏季冬季东南风西北风西南风东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源地副热带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赤道附近印度洋蒙古西伯利亚性质温暖湿润寒冷干燥高温湿润低温干燥分布地区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南亚主要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我国西南局部地区
1、东亚季风是海 陆热力差异造成的; 请思考总结: 2、南亚冬季风是 源于蒙古高原,夏 1 、东亚季风的成 季的西南风是来源 因是什么? 于印度洋上北移的 2 、南亚季风的成 东南信风; 3、季风的主要成 因与东亚相比 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有何异同? 气压带风带移动也 3 、请总结季风环 是重要原因。

地理知识之东亚气候

地理知识之东亚气候

地理知识之东亚气候
地理知识大全之东亚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

特点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冬季温和湿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由来
由于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很大,从而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东亚西部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从而形成降水较少,年较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并且这一气候区由于东西部距离海洋的远近差异很大,从而东西部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明显。

东亚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侯。

总结: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

【地理知识大全之东亚气候】。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YU Shuqiu1,SHI Xiaohui1,LIN Xuechun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China;2.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geopotential height (GHT) and wind at 850hPa, GHT at 500hPa, precipitation rate, 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more than 600 stations nationwide in June–August from 1951 to 2006, and focusing o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10º–80ºN, 70º–180º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re studied by using statistical diagnostic methods such as 9-point high pass filter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composite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diagnosis, etc. It is concluded as follows: (1) EOF analysis of SLP i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he zonal dipole oscillation mode (APD) between the Mongolia depression and the West Pacific high, and APD index can be used as an intensity index of EASM. (2) EOF analysis of GHT anomalies at 500hPa i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shows that the first EOF mode is characterized with an obvious meridional East Asian pattern (EAP), and EAP index can also be used as an EASM intensity index.(3) The composite analysis of high/low APD index years reveals the close correlation of APD index with EAP at 500hPa (or 850hPa). The study shows an obvious opposit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APD index and EAP index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23, which passes the confidence test at 0.10level. (4) Both APD and EAP indexe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during flood-prone season in China and precipitation rate over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rea at 5% confidence level is mainly located from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the ocean around southern Japan, and the former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latter is a negative one.Keywords: summer monsoon; East Asia-West Pacific dipole; East Asian Pattern; precipitation1 介绍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每年的降水分布、降水带移动以及旱涝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夏季风控制。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7月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显著。

所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

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特别提示:(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17月)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美国东南部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季风气候?(2)我国古代下南洋为了利于盛行风行船,最好选择哪个季节出发?(3)季风气候给我国农业带来哪些好处?提示(1)美国东南部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大西洋之间,大陆、大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所以季风特征不明显。

(2)冬季。

齐鋼1J 1C«llir -iJ'物的生长。

巧思归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分析f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出现季节 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 西南凤形成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HV30°IJ0°副嵌地低气压带(3)夏季是我国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东亚季风

§10.3 东亚季风与低频振荡
大气低频振荡的一般情况 低频振荡的传播
低频振荡与东亚季风的活动
一.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㈠海陆热力差异 ㈡太阳辐射的径向差异 ㈢青藏高原与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产生了经典的海陆季风,即冬季大陆为
冷源,海洋为热源,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
洋为冷源,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海陆热机造成的风向变化反映 了季风的本质。若只考虑海陆热机是季风的唯一成因,则在所
㈢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进退主要是指副热带 季风北侧前沿的南北进退。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与东亚热带夏 季风进退有密切关系,但由于海上资料的缺 乏,目前尚没有关于热带夏季风进退的详细 研究。
§10.2 东亚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 亚洲季风区的热源(汇)分布 东亚季风的建立与维持机制 中国夏季风降水的水汽源地
沿海
进入
四.东亚季风与冬季风的交替 ㈠东亚冬夏季风的建立和撤退
一般所讲的冬夏季风的建立(撤退)都是 针对一个局部地区而言的。实际上,冬夏季风 都不是在一季风区的所有地方同时建立和撤退 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撤退的过程。因此, 对一季风区而言,所谓季风的建立与撤退包含 两个概念:
一是在季风区开始建立(撤退); 一是在整个季风区完全建立(撤退)。 对于整个季风区来说,冬(夏)季风的 开始建立也就是夏(冬)季风的开始撤 退,冬(夏)季风的完全建立也就是夏 (冬)季风的完全撤退。东亚季风比较 复杂,夏季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和 季风环流系统。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上,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地表 太阳辐射地理分布的季节变化,引起行星风系的季节变化。
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

东亚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环流

300
200
200
100
100
热带
150C
400
4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00C
400 300 200 100
亚热带
400 300 200 100
温带海洋气候
400 300 200 100
200C 00C
00C
400
4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温带
气候类型的判读
1.判断南 北半球
高气压
冬季风
低气压
东亚季风环流(7月)
低气压
夏季风
高气压
7
单一控制

热 力 全球性 环 流


带 近地面
太阳直射点的
和 南北回归运动
6



交替控制



气 活

风 带
下垫面
动 中
差异

7
单一控制







力 全球性 圈 近地面 带 太阳直射点的 节


和 南北回归运动 移


6


交替控制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终年温和多雨
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 ▲ ▲
热带雨林气候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西风带
E
D
副热带高压带
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

33
五、东亚季风的水汽来源
①越赤道气流从南半球带来充沛水汽,直接进入我国南海及大陆中部和东部。 ②西太平洋副高西南侧东南风将太平洋湿气团带入亚洲大陆,影响我国沿海、 朝鲜、日本等地。 ③来自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也将印度洋上充沛水汽带入大陆。
34
六、季风的形成机制
Halley(1686):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50年代以后:季风现象主要是行星风带季节性位移的结果。 70年代末:1979年季风试验,人们开始认识到青藏高原的热力 和动力作用以及南北半球气流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现在: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大地形的作用和 南北半球气流的相互作用。
17
亚洲季风环流系统
18
19
20
一方面它们的来源、季风成员及其影响的地区是不同 的。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在东非沿岸 (40°N)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急流,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 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槽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 很大的影响。
东亚季风有它自己的成员,这支季风起源于澳大利亚高 压,在105~125 ° E附近越过赤道以后,在南海、西太平洋地 区也成为西南气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 ITCZ。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又变成西南气流,与北 方冷空气活动配合,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
中国天气(八) —东亚季风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气象业务培训部 宋燕 博士 教授
Email:songyan@
1
干旱
一、 东亚夏季风
参考书: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朱乾根等,气象出版社
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季风的概念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 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早期季风 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性 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另半年吹东北风。

季风教案 掌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的不同原因

季风教案 掌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的不同原因

江南,塞北?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形成的不同原因,理解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于东亚季风形成的作用,理解季风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掌握通过等压线图判读风向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等压线图,掌握东亚地区夏季风特点和形成原因;通过填写表格,掌握东亚冬季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通过亚洲地形图的判读,掌握东亚季风的范围,理解青藏高原对于东亚季风分布的影响;通过读太阳直射点移动图,掌握南亚季风的风向和形成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季风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事物的利弊双重性。

二、教学重点重点:掌握两种季风的形成原因,理解青藏高原对于亚洲季风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过程引入:江南2幅图片江南是我们生活的地区,对此我们应该非常熟悉首先,我们来看看江南地区的气候江南地区夏季的气候特征是什么?——炎热,多雨夏季江南地区的风向是?——东南风东南风来源于哪里?(读亚太地区图)——太平洋请学生描述东亚地区的气压分布——太平洋地区气压高,亚欧大陆气压低风从太平洋地区吹向亚欧大陆,风向为何是东南风?(读东亚地区夏季气压分布图)——由东向西,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东南风夏季东亚及太平洋北纬30度地区,为何太平洋地区的气压高?(读图)气压高说明——气温低为何夏季海洋气温比起同纬度陆地气温低?——(提供提示图片,土壤和水)水的比热高,陆地的比热低,夏季海洋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所以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相对海洋气压高,陆地气压低,所以造成东亚地区在夏季出现盛行风向为东南的风。

学生练习推理冬季东亚地区的盛行风向(红色部分为学生填写内容)教师总结,所谓季风就是某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状况。

东亚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在亚洲东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就是以季风气候为主。

在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影响下,会对东亚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受季风影响的哈尔滨在降水方面:夏季多,冬季少在气温方面: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不受季风影响的巴黎在降水和降水方面:表现平均提问:要是你,你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提问: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夏季风的影响冬季风的影响教师对东亚季风进行整体总结:展示表格,季风带来的影响读我国季风区范围图:东亚季风的整体范围大致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为什么季风不能深入我国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地形的限制读图:地形图与季风范围图对比青藏高原的存在导致了江南地区湿润的气候我们来一起看看北纬30度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地理景观,而到了太平洋沿岸却成了江南湿润的气候。

东亚季风及其天气影响

东亚季风及其天气影响

(Li & Zeng, 2003, Adv. Atmos. Sci.)
(An et al.,2015)
亚洲季风气候学-分区
陶诗言和陈隆勋曾把亚洲季风区分为南亚(印度)和东亚季 风区。根据最近的研究亚洲季风可以向东延伸到西太平洋,成为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图8.2)。由于亚洲季风区通过两半球之间 的相互作用(如跨赤道气流),与澳洲季风有密切的关系,人们 又把亚洲季风区与澳洲季风区统称为亚澳季风区(图8.3)。同时 亚洲季风区与非洲季风区密切相关,又可称为亚非季风区。
冬季降水
图8.10 亚洲季风区长期平均(1981~2010)的冬季(当年12~次年2月)降水分布图 单位:mm· d-1 (柳艳菊提供,2018)
冬季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
14.51 3.98 30.96 41.03 14.00 25.25 17.84 (-13.42) 30.03 NEC
(-4.57) (-18.24) 23.15 23.98 32.70 NC 48.72 1.14 NWC 20.05 (-373.15) 105.77 491.55 (-17.82) 58.41 (5.55) TP YHRB NWNP 32.85 70.28 1.58 101.02 (25.47) SC 3.94 27.59 130.37 (-75.20) BOB 122.48 103.53 (-31.28) SCS 141.63 369.70 (91.55) SWNP 261.33 592.22
区,其中季风特征表现最明显,范围最大的是经典的亚洲和非洲季风(合称亚
非季风),其次是澳洲季风区和南美的季风区。
夏季太阳辐射加热地表,由于陆面的热容量低于海洋的热容量产生了海 -陆热力差异。
这是最基本的动力因子,它引起低空的湿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并在陆地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9.6 冷涌过程示意图,T1和T2分别表示T0之后12~ 24和24~48小时
当冷涌向赤道方向传播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 情况(对冬季MONEX时期)表现为两个阶段。第 一个阶段的特征主要为地面气压显著上升,第二阶 段则为地面露点急降。在这两个阶段之后地面风通 常加强,出现北风加速。天气分析和卫星云图确定, 第二阶段实际上即一般所谓冷锋过境,在南海平均 南移速度为~11m·s-1(图9.7)。第二阶段在天气 图上很难追踪,它的移速很快,平均南移速度约 40m·s-1。从这个传播速度以及地面风与等压线交角 的时间变化看,第一阶段可能是重力波,这个解释 与Lim和Chang的理论工作是一致的。他们指出,在 风-质量调整过程中重力波型的瞬变运动在热带会 产生涌,其情况很类似于前面的观测结果。两个阶 段之间一般有几小时到大约一天的时间间隔。在上 游台站较短,下游台站较长。
像夏季风一样,冬季风也有明显的中期变化,即有 活跃期和不活跃期(中断期)。每个时期有5~8天的时 间。在活跃期,在华南沿海地区最低1~2km出现非常强 的冷涌,而中断期的特征是在南海出现异常的持续地面 南风。根据5个冬天8次异常活跃冬季风和5个异常不活 跃冬季风个例的综合研究,基本上肯定了前面所述的环 流演变过程,但也揭示了活跃期和中断期环流系统和过 程的显著差异。在活跃期开始,许多行星尺度的环流系 统几乎同时加强,包括高空槽东移,华南沿岸冷涌爆发, 热带对流区辐散环流加强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瓦克环流 加强,东亚局地哈得莱环流的高空回流支也加强,这又 使东亚急流中心加强,同时西亚急流明显减弱。在冷涌 的中断期,中纬度环流都表现出相反的变化。热带的变 化虽不够明显,但也有相反变化的趋势。这种冷涌活跃 和不活跃期热带相应在组织程度上的差别表明,冬季的 热带大气似是由中纬所强迫而不是反之,至少在东亚和 太平洋地区是如此。
上,在越南沿海可看到一较冷的地区。这除了冷涌作用外, 也由于沿岸的水温比南海其它地区较冷的缘故(图9.6)。由 上可见,在东北季风季,冷涌的西部和东部有明显不同程度 的海气相互作用。
图9.5 (a)1974年12 月地面温度时间剖面图 (沿东北-西南方向), 图相应于东南沿海的南 海地区;(b)同(a), 但是对低空风速(n mile·h-1)
世界各地区的冷涌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和
不同的变率,但它们的演变与结构有相似性。首先, 它们是起源于中高纬扰动通过与发展的时期,这时, 一个冷空气堆建立起来,并且在山脉以东形成大尺 度向极地的气压梯度。第二是以后冷空气都以浅薄 的冷盖(~2km厚)形式向南传播,在其前缘造成 突然的温度下降,并有流体静力学引起的气压脊 (涌升)相伴。当冷涌移入热带地区时,强烈的地 表热通量使冷空气减弱,冷涌逐渐失去了其冷空气 特征,但仍保持强的经向风和低露点温度。因为沿 冷涌前沿有强的低空辐合,因而经常在热带与副热 带激发深对流的发生发展。图9.8是沿北半球南北向 山脉冷涌从中纬移入副热带的概念模型。
图9.8 沿北半球南北向山脉冷涌从中纬移入副热带的概 念模型。冷涌的前沿是地面冷锋,细曲线代表地面等压 线;H与L分别是地面反气旋和槽的位置;虚线是中层 波动的位置与位相
当冷涌到达近赤道地区后(尤其在海洋大陆),会产生 大量云系,其中有明显的深对流。图9.9(a)响冬季风云系 和降水的主要天气尺度环流系统。一般在整个热带季风区都 可有深对流和暴雨,但最显著的地区位于南半球季风槽及其 以北从苏门答腊经过印尼到西南太平洋一带,这里有最强的 天气尺度过程的强迫作用。在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北 部和新几内亚强对流的日变化很大,这可能与海陆风效应有 关,另外这里天气尺度变率也很大,因为向东传播和向西传 播的云系都到达这里。当有大尺度冷涌以偏北风形式入侵, 同时有西传的赤道扰动移入时,加里曼丹北部海面上空的对 流活动便增加。对流活动的形成一般开始于午夜。离岸的陆 风在加里曼丹北面不远处与冷涌气流相遇而产生辐合,在那 里形成对流单体。以后这些对流单体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 为有组织的对流系统-中尺度云砧,并伴有水平范围约200 km左右的降水区。早上8时(地方时)许,海上对流活动最 为旺盛,中午过后海风开始,对流云系便开始减弱。
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中心位于同一地区,即在西南太平
洋的新几内亚以东地区(图9.3)。这个特征反映了在这里有 最强的深对流活动。这个大范围的对流区不但为射出长波辐 射的分析所证实(从苏门答腊到180ºE沿10ºS有一条云量最 大值区,其主要中心恰位于新几内亚以东),而且也为热源
的直接计算所证实。从这个冬季风环流的主要上升运动区流
西部的西沙站,也可观测到中等程度的温度下降以及第一次
冷涌引起的气压上升。但在南海东北的东沙站,由冷涌造成
的温压变化一点也不明显。这说明沿台湾海峡及南岭以东的
中国东南沿海南流的冷空气在南海东北受海洋影响变性相当
快,而在南海西部,起源南岭以西华南沿岸的冷空气在陆地
上停留较久,因而要更冷一些。这股空气沿越南沿岸南流, 伸入到近赤道地区,因而在冬季(如12月)地面平均气温图
来自南海的高空流出气流也沿赤道流向中东太平洋的非洲东 岸,以此加强东西瓦克环流圈。这表明,虽然近赤道地区的 对流受来自北方中纬度寒潮爆发的脉动影响,但它们自身的 影响并不一定显著地反馈到北部中纬度环流中。因而冷涌似 乎是中纬度控制的现象,它可能影响到极南的大范围赤道地 区。图9.4是上述整个过程的示意图。由上可见,南海冬季季 风的爆发和脉动虽然是一次次天气尺度的过程,但它与天气 尺度和行星尺度的过程有密切关系。像前面已经指出,南海 冷涌时期,局地哈得莱环流将加强,同时东西向环流也加强, 因而海洋大陆的高空流出稳定加强并持续几天。日本附近的 高空急流也加强,整个来说,冷涌期间中纬和热带的一些主 要环流系统表现出显著相关和一致的变化,这也是中低纬相 互作用的一种方式。
在冷涌期间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行星尺度环流具有显著
的几天时间尺度的短期变化。在华南沿岸冷涌出现前,华北 冷平流引起的冷却作用增强,通过加强下沉运动使东亚局地 哈得莱环流加强,与华北热汇加强的同时,以日本为中心的 东亚急流加强,这是由于哈得莱环流加强后高层非地转气流 增强的结果。中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亚洲西部的急流变 化与东亚急流的变化反向,后者的最小值略落后于前者之最 大值。这种反向关系可能是由高层向赤道的经向风产生的科 氏力减速造成。这种经向气流在冷涌前和之间皆出现于急流 上游地区。在日本北部加深的高空槽迅速的东移可能是华南 沿岸东北冷空气爆发的前兆。在冷涌之后不久,南海赤道地 区天气尺度扰动中的对流将加强,以此维持或增强已经加强 的局地哈得莱环流,但是局地哈得莱环流的增强在冷涌之后 并不会持续太长(不超过1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冷涌向赤道地区的传播是非常迅速的。图9.5是沿中国东南沿 海和南海地区冷涌的演变实例。在1974年12月3日12Z和5日 12Z(世界时)先后有两次冷涌出现,它们与锋面的过程有 关。在南海北部,冷空气非常迅速地侵入到18ºN左右,以后 以略慢的速度向赤道移动。第二次冷涌在10月12Z开始。冷 涌之后一直南到12ºN温度几乎同时下降和气压上升,在南海
图9.2 1980~1984年5个冬季(12月~2月)侵入中国 的西伯利亚高压路径。左下角是西伯利亚高压路径的概 略图
在北半球冬季季风期,行星尺度的主
要对流区从一般在印度夏季位置移到所谓 近赤道的海洋大陆地区,即马来西亚、印 尼和南海。虽然热力直接环流基本上与夏 季相似,但冬季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它在近赤道地区的强对流性降水及潜热释 放是直接位于很冷的亚洲大陆之南,以此 造成强的南北加热梯度。这不仅是冬季全 球最主要的热源,而且也是整个大气中所 有系统中最大的热源。
不明显。这时可形成两个以印尼为上升支的两个瓦克环流,
东面的下沉支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西部的瓦克环流通过印度 洋在非洲东岸下沉。
辐散风分布
图9.3 上图: 200hPa 下图: 850hPa
简单的看来,行星尺度的冬季风环流可以看作
是东亚局地哈得莱环流的一部分。对流层下部的一 支即为流向赤道的东北气流。这支气流不断地受到 来自西伯利亚冷空气涌的增强。它的上升支由海洋 大陆附近赤道槽中的强对流造成。这支局地哈得莱 环流的强度对于冬季纬向平均的经向输送是最重要 的。与夏季风有中断和活跃时期之分有些类似,这 个环流的强热源也有明显的脉动,这主要表现为海 洋大陆地区半静止赤道槽强度的变化和南海传播性 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衰减。近赤道对流系统随时 间的加强,有些是与中国沿海的冷涌有关,这种冷 涌主要在大气最低层明显。
图9.7 冷涌两阶段传播示意图。(a)不受阻挡的前 边缘;(b)不受阻挡的冷锋
冷涌的出现是世界范围的。冷涌除了在东亚地 区经常出现以外,在落基山东坡的北风冷涌在冷季 也经常观测到。它可以影响北美的大平原和墨西哥 沿岸地区的天气。它可以导致这些地区在一天内温 度下降30℃,北风强度可达20m·s-1以上。在有利的 大尺度天气形势下,起源于北美中高纬度的冬季冷 涌可以向南传播到热带地区。中美洲的冷涌能够在 墨西哥东部和中美洲引起明显的降温,阵性强,冷 季的大雨以及加勒比海地区海温的降低。在南美安 底斯山以东,冷空气侵入到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一 年四季都可发生,极端的冬季冷涌事件可在阿根廷 东部到巴西南部的大范围地区产生霜冻。许多研究 揭示,安底斯山以东的冷涌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冷 涌在结构上是类似的。
出的气流向南、北流动,以此在南北半球形成行星尺度的局
地哈得莱环流,即从印尼上升而分别在华北和澳大利亚南部 下沉。在200hPa最强的辐散南风(北风)位于10ºN,140ºE (30ºS,160ºE)。从印尼流出的高空辐散气流也流向东面, 辐合入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而在东印度洋有第二个高空辐散
中心。在其它年份或更长年份的平均图上,这个辐散中心并
高等天气学系列讲座 单元三: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第九讲 东亚季风与冷涌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9.1 冬季风的形成和变率
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当高压 离开源地向南爆发时在其东侧和南侧可产生 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这就是冬季风(图 9.1(a))。这种强北风和东北风的产生很大程 度上与非地转运动有关。当东北季风向南流 向南海及印尼一带时,可形成冷涌,最后流 入到赤道区的赤道槽内,加强那里的对流和 降水(图9.1(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