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3)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受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农业观念。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东北农业案例分析,得出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表格归纳法【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老师:多媒体课件梅州柚子种植资料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QQ农场图片观察激发兴趣,引入学习主题。

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农场了都种了些什么?老师的农场里同时种植了北方的苹果梨,南方的香蕉甘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在同一个农场里同时种植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回答复习:必修二农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因素回忆农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因素总结: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分为自然,社会两大部分。

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新课讲解地理位置引导学生结合P60图4.1东北地区的位置,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纬度和海陆位置的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学生通过读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气候条件展示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干湿区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东北地区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冬寒夏热,雨热同期让学生读图分析总结东北气候特点,培养学习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地区气候类型的方法。

探究活动:阅读资料卡东北大米热销新闻,分组讨论东北大米质优受到杭州市民欢迎,这与东北气候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东北大米质量优于南方大米的原因。

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讨论总结气候对东北大米生长的影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一、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⑶通过分析东北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状,总结东北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学会科学地看待农业发展的前景。

⑷了解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学会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⑶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复习上课时内容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气候、地貌、土壤、植被以及工业基础、市场、交通、人口等,现在我们来分析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呢?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多媒体播放图4.4和图4.5][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东、中、西部各大概是多少mm?2.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呈现什么规律?南、中、北部各大概是多少度?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读图并讨论、回答][老师归纳]1.东北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大于700mm,中部是400—700mm,西部小于400mm。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因为距海愈远降水愈少,这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与东北地区农业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农业发展的现状。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合课本知识,设计课堂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农田,观察农作物生长状况,与农民交流,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讨论农业发展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图片,如金黄的麦田、丰收的果实等,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产生直观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东北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农业环境污染,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对策。
2.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农业观念。
3.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积极为家乡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方面的特点。
2.介绍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生长周期、产量、分布特点,分析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优化方向。
3.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5.docx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5.docx

《区域农业发展一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核心突破】核心要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条件和布局【归纳总结】1.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口然条件【方法技巧】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插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电力和广播电视的建设.(2)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治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农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4)壮大集体经济:搞好资源开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外來投资.(5)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状况.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思考点拨】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2.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典题探究】【例1]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读“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例区域植被 类圮人口密度 (人'平方「米)年降水fit (毫米) y 常 年 河农业 植被200〜400600〜620河100〜200・・・区 域 界 线丄Bi小池丛、 碱蓬1〜50 380〜390(1)综合图和表格屮提供的信息判断本区可能为 地区,并简要分析木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2) 试分析造成图中A 、B 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A 区域人口密度 __________ (大或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区域人口密度 __________ (大或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 为原因为【针对练习】45°1.读2006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1)〜(2)题.0.7 0.60.5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1) 黑龙江、吉林是我国未来粮食增产规划的核心区,其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是 ()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 B.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D.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2)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A.南粮北运B.北粮南运C.东粮西运D.各地自给核心要点二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归纳总结】1. 建设商品粮基地要具备的条件 (1) 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2) 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3) 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 (4) 交通运输方便.2. 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1)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口较少,余粮多,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作为商品粮; (2) 宜农荒地数量很多,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3) 黑土肥力很高;(4) 夏季高温多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很大;(5) 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便利. 3. 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好处(1) 建设商品粮基地可以充分合理利用多种地域性条件,为粮食生产选择最适宜的自然环境; (2) 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平衡粮食余缺有很大的作用;人坦疋投占空;可坦値之垒①的匸B:(3)合理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可减少粮食运输费用.4.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见下表【方法技巧】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口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活动捉示】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 1.2. 在《地理2》屮我们己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 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一一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3. 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 他地区的情况相似.(1) 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2) 结合《地理2》屮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典题探究】【例2】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 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 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仃)〜(2)题.22080 L =-I ------- - —i — — ------- -- —I —.——I —. 40—1—1 ------ 1—1—1—1—1 1—1—1 1—1—1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2(年)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年) 1990-2002年东北三省冇效漁溉面积变化图4990^2002年东北三省溝溉用水駅变化图(1) 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①农田有效灌溉而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②农田灌溉用水暈都呈增长态势 ③灌溉用水量口 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④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A.①②B. (2)(3)C.②④D.①③(2) 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①水土资源丰富②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③水资源呈东多西少的特点 ④耕地资源集屮在东部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针对练习】2.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一畜牧一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冇200 芻1X0M 160面更14010*120 呵(X)辽宁 ■ ▼ 1吉林 *黑龙江 240200160)2080它溉用水址$辽宁 —▼—吉林 -■一黑龙江(1)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2)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屮部产粮区Z间的一种竞争关系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核心要点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归纳总结】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屮出现的问题(1)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2)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 环境污染严重等.(3)成因: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农业区域存在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十地沙化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胡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西部直原区1退耕还节r 人工草场一、;車业经济1易地直肥]粮負饲料ji畜牧业【方法技巧】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好,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活动提示】1.阅读表4. 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对行的途径有哪些?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 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活动提示】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 基上种廿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桑树和廿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Z路的起始地z—.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图4. 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典题探究】【例3】下图为“我国屮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年降水fiCunO 1000 SCO 600 400 200 0(1).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针对练习】3.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小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Z 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Z 处是(2) 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4) 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美国玉米带 中国玉米带 纬度38° N 〜45° N 42° N 〜46° N地形平原 平原梅拔高度5)1000800600400200 喙k 巴J100呛 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B.沙漠、 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0.沙漠、 林地、草地.林地 (2).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③种植业、 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0 kn - • ---- ③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从自然条件看:•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4.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实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东北地区为何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北农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完成课题研究。
3.组织小组汇报、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综合素质。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让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其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东北地区的农业景观、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2.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农场、农业科技园区等,使其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4.结合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制定后续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农业景观等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
2.向学生简要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基本特征。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吗?那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何特点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大连信息高中:顾双飞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教材内容详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但因文字及图形信息容量大,提取信息,把握重点,发现规律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二、学生分析本课是高三复习课,涉及教材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

但因过去时间较长,具体内容遗忘很多。

农业区位相关内容已经复习过,学生掌握很好。

但区域知识薄弱,为分析问题设置障碍。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思想;2.能够通过地图提取东北地区位置、自然条件等;3.实现知识迁移,能够独立分析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推断其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规范分析问题步骤,学生把握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2.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3.开展讨论探究,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培养探究区域发展的爱好和热情2.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对农业发展方向探究,熟悉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规律性,树立遵循自然规律的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2).教学难点:地图读图;农业发展方向分析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猜猜看”——出示几组农作物图片,请同学竞猜农作物名称。

第一组为粮食作物;第二组为油料作物;第三组为杂粮;第四组为纺织原料;第五组为糖类作物……学生能够说出农作物的作用,知道农产品的味道,但它长的什么样知之甚少。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表述: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二)学生情况分析优势: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第三章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优势)、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对比(第一章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分析区域特征、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我校学生还具有绘画的特长。

不足: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三)教学方法和媒体以启发教学为主的学案教学。

依据上节课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本节课对东北地区的三个农业生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这三大方面展开的。

利用学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本节课板书采用的是框架式,把区域农业的分析思路清楚地呈现给学生。

为了强化学生对区域农业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在最后环节,选取了研究“北京市的农业发展”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和已有知识,通过讨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3)通过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学会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确定依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二、本节教材分析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麻城一中马丽俐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课标解读:①以某区域为例,教学应注重案例的应用与分析;②重点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③结合区域特点确定发展方向,针对面临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并分析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问题情境,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分析,形成分析思路。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引导学生观看《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的视频,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歌曲当中唱到的北大荒在哪里吗?从而引入《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学习,解读课程标准,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归纳总结。

2.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提出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能用东北农业发展的分析思路,分析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布局。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共分为视频导入、合作探究、思路总结、案例迁移、练习巩固、课后延伸六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进行相关指导和评价说明(全班分四个学习小组,分抢答和合作探究两类题型,抢答题自由举手抢答,合作探究题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抢答题每答对一题加两个星,合作探究题答对加五个星,每纠错或补充一次加一个星)2.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一: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分析东北地区优越的农业区位条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同的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趋势。

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区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概念的需要。

区域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稳定的农业地域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复习必修2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分布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统筹、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教学难点: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农业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农业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农业区域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必修3都是以某区域为对象,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方向,本节在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同时,本节也是学习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加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本章节的主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高二学生现状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本节课的难点为:气候条件是人类最难以改造的因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二、教学方法教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对东北地区地理条件的分析将采用启发式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讲授法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

•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情:现阶段的高二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对地理学中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具有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学生现在还存在一定差距。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撰写一篇分析报告。报告中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分析。
3.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设计方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报告和设计方案,互相借鉴、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热情。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关注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7.总结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展示图片:呈现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肥沃的黑土地、丰收的农田等图片,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直观的认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如此重要?”“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生活联系: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东北农产品,如大米、玉米、大豆等,从而认识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东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
2.阐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第3版内容来源: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设计者:孟雅,张若君/河南省巩义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标准相关要课程求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分析东北地区降水温度及地形图,分析农业布局特点、地理条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能解释别的地区的农业布局原因。

2、教材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及农业布局特点。

3、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中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还是相对薄弱,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同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别较大,有些较难的问题,需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及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通过对东北地形图降水图等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1.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第一题。

2.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第二题。

3.完成导学案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创设情境导入设疑1.导入: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分布,请学生说出农业类型,导入新课。

2.设疑: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目标2:通过对东北各自然图的对比分析,分析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二)自学释疑同伴互助2、自学反馈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效果。

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完成目标1检测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

完成目标一、二检测。

思考热量条件对东北农业的利弊。

检测学生农业地理条件分析思路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蒙古栋、白桦、人参、鹿茸、
柞蚕、苹果
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马、牛、羊
(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
学习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1:通过图片及第二单元的问题研究:分析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和到保护北大荒的变化。
方法2:给资料“黑土流失触目惊心”进行分析。(见后边资料1)
通过阅读资料2:“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则”,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在从区域内部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小方向。
1、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2、东北区域内部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用表格比较法)
农业区域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强调东北地区的突出优势,黑土地及森林资源。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二、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
结合书本70页活动,让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农业区
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林业和特产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知识结构: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引导提问: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北黑土地区面临着什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黑土资源?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教师适时点拔,从而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东北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把区域生态建设的分析模式迁移过来)
知识结构:
二、东北地区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补充资料:
资料1: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这块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地之一。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有60~80厘米厚,最深可达1米,当时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说,从广义上讲黑龙江省全部都处于黑土区。而在全省现有的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已高达8000万亩。目前,已有I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在松嫩平原腹地的明水县繁荣乡民富村也有一条骇人的大侵蚀沟。据村书记陈孝忠介绍,15年前这条沟还很窄,一步就能跨过去。随着雨水的冲刷这条沟越来越大,现在已有10公里长,平均深度5米,最宽处约有50米,而且宽度每年扩展。明水县水务局水保站站长丁洪军对记者说,明水县地处黑土带的中心,境内没有河流,加之地形平缓,50年前这里没有一座永久性的桥。而现在已经有500多座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桥涵,都是为侵蚀沟而造成的。专家们对目前黑土耕地现状极其痛心。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说,现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0.5~1厘米的黑土表层,而形成1厘米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黑土区有可能退化成不可逆转、名副其实的"北大荒"。
4、
5、
第二课时:
学习主题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
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得出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结合书本72页的活动和书本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取信息,加以说明为什么东北地区能取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2、主要的林业基地
3、畜牧业生产基地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这些基地主要分布的地区,得出区域内部农业布局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