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1、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2、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黄鹤楼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学重点:
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在课本上做简单的批注。
3.《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课总结
小结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本课的三首唐诗。
2.在三首唐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用现代汉语把它改写成一篇美文,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阅读和理解唐诗的方法。
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五言律诗的节奏。
2.思考:这首五律中有一联诗句特别有名,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课下注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课下注释12.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2、《唐诗五首》①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②【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③【薄暮】傍晚。
薄,接近。
④【徙倚】徘徊。
⑤【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⑥【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⑦【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脸隐居不仕。
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
《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⑤【历历】分明的样子。
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⑦【萋萋】木茂盛的样子。
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⑨【乡关】故乡。
⑩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⑪【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⑫【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⑬【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⑭【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⑮【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⑯【孤烟】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⑰【长河】指黄河。
⑱【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⑲【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

诗人白居易给我们描摹了一幅()西湖早春图景。
生机盎然 清新亮丽
喜悦、赞美之情
主旨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全诗 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 诗人对西湖春天的赞美,体现出诗人 游湖时喜悦的心情。
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 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 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 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 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 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 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 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 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 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 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品味诗句,感悟情感 李白看到怎样的景色?心情又是如何?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气势的浩大,充分表
月下飞天镜,云生达 充结满了海诗喜楼人悦的和。万激丈情豪情,
意境?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静止 的山岭摹状出活动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
以月如明镜衬托江水进入平野后宁静; 奇幻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辽阔,天 空高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初晴后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
长记西湖,水光山色,浓淡相宜。
—宋·姚勉《柳梢青》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 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 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 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 的领袖。846年八月,白居易去 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 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 《长恨歌》极为著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答案解析】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12课《唐诗五首》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jì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诗人是怎样描绘山野秋天的景象的? 诗人在下面的颔联和颈联用四句写薄暮 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 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 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 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 恰到好处。
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 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 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 的色调。
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 这两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意思 是: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 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汉阳与 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 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 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 乡之情作铺垫。
1.如何理解诗歌首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 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 “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的意思。诗歌首联的意思是:秋天傍晚时 分,遥望山野,一片秋意颇浓的景象,表现 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第12课《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王 绩
野
东皋薄暮望, 树树皆秋色, 牧人驱犊返, 相顾无相识,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1.学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游”字交代了诗人李白的此行目的,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此行诗人李白豪情满怀,对未来有着美好期待。
学生2:不行,“行”比“游”更能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这种爱凝聚在诗人千万遍西子湖畔的行走中,这里的山山水水早已装在诗人的心中,被抚摸千万遍,而“游”就像一个过客,纵使炽热,也是游完就走,没有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
……
(四)背诵群诗
五、寄语诗心。
穿越时光隧道,我最想在 的 遇见 ,我想对他说: 。
师:请你说说“单车”是什么意思,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生:“单车”一辆车,随从少。使者出行按常理应该排场浩大,而王维却是“单车欲问边”,王维应该是名为出使边塞,实为被排挤出了朝廷。
2.师:我们还能从哪一联中很鲜明地感受到诗人这种被排挤出朝廷的心境。我们一起读一读。
全班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师: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示例:
天地之美美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机勃勃与春意盎然中:请看,春日暖阳下,几处早起的黄莺正在争夺向阳的树,想要在阳光的沐浴下亮出春天最美的歌喉;谁家的屋檐下新来的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一丝丝,一寸寸筑起新年的幸福与期望。
2.学生自由朗读并静心书写,然后同桌互相交流。
3.展示:
学生3:
天地之美美在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奇幻优美中。请看: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江面,就像仙人遗落在水中的一面明镜,天边的云霞变幻多端,就像那神奇美丽的海市蜃楼,疑心是天上高超的魔术圣手的杰作。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整体阅读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xǐ)倚驱犊(dú)萋萋(qī)燕(yān)然候骑(jì)仍怜(lián)没(mò)马蹄(二)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
(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野望》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 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 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 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 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 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 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 情。
注释:
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 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 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 ,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2.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 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 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 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
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 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 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 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 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 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
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Hale Waihona Puke 2•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里橘黄色的夕阳收敛了 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 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 茫茫大漠之中,一缕孤烟袅袅升起,绵延的黄河上接天穹, 下流远方,通红的落日如同一面大镜子洒下最后的一抹余 晖。
• 开元24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第 二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大破吐蕃军。王维 奉使出塞宣慰。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 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
1
使至塞上 王维
•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初中语文:唐诗《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黄鹤楼》

【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板
书
设
计
景:雾霭茫茫景:开阔奔腾
黄鹤楼落寞忧愁渡荆门送别开朗、思乡
人:思乡之愁人:思乡
景:奇美壮丽
使至塞上热爱、欢欣
人:失意—振作
同伴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交流充分
提问:这三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要求: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炼字,深入体会诗句中用字的精妙
小组讨论之后老师出示PPT进行讲解
提醒研读方法:对比替换,结合上下文,品析关键词
“孤”:景物的单调; “直”:景物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苍茫的感觉
课题:唐诗《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黄鹤楼》
【教学证据与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知识和工具理解其基本内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材解读
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要点
(本课题所包括的主要知识点)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内容所蕴含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重难点及成因
(请在“学习内容要点”序号前标注:△重点、○难点)
诵读诗歌,掌握“萋萋”、“怜”等字的含义,理解诗意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
在朗诵中体会这三首诗的意义并能够理解记忆
△领会《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黄鹤楼》的主旨情感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学生需自主总结三首诗“登楼思乡”、“欢欣鼓舞”及“送别思乡”情感。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无法深入分析关键词与背景、诗歌情感的关系。
品味“直”、“圆”用字的神妙,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了解诗歌中的炼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12.《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区教研听课)

4.发挥想象欣赏诗情画意
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在表格内完成)
质疑释疑环节
教什么
怎么教
5.有效帮助
集体交流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炼字: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中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教学重点
结合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三环
六步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环节
学什么
怎么学
1.课题导入
朗诵导入
2.揭示学标
方法手段
通过多媒体
3.自学指导
自学的内容
自学的题目
自学的歌,初步感知
(1)学生齐声朗诵(正音)
(2)学生点评朗读效果,引发对诗歌内容的思考
巩固提升环节
练什么
怎么练
6堂上练习
模仿赏析《使至塞上》时所用三个步骤来赏析《渡荆门送别》(在表格内完成)。
【板书设计】
景情
征蓬
孤寂落寞、抑郁悲愤
归雁
借景抒情
【效果反馈】
【教学反思】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情感:
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作者的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不禁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件古诗五首《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一、诗人成就之比
VS
李白:我有一百种玩飞花令的方法
王维:你倒是来啊!
王维
李白
● 王维(701—761),字摩 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 、画家,有“诗佛”之称。
●诗歌成就:边塞诗、山水诗 、律诗、绝句等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代表诗作:《山居秋暝》《 相思》《使至塞上》等。著 有《王右丞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
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zhēng péng chū hàn sài,guīyàn rù hú tiān。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 北里 归飞 大蓬 雁也 正飘 翱出 翔汉 云塞 天, 。
dà mò gū yān zhí,cháng héluòrìyuán。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
李永强g
意雄 境浑 高壮 远阔
拓展思考
王李二人是友是敌?
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王维李白犹如盛唐的白玫瑰与红玫瑰一般,他们 各自夺目绽放,他们信仰不同,一个遁入佛门,一个 信奉道教,他们出身不同,地位迥异。他们性格差异, 志趣不投。但是他们都才华横溢,既生瑜,何生亮?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 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 镜,云层缔构幻出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 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三、创作背景之比
开元二十五年(737), 王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
份出使凉州,当时河 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 吐蕃,唐玄宗命王维 出塞慰问将士、察访 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 诗作于赴边途中,写 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解析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 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 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 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 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 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 《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 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 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 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 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 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 王望
绩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 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 身官宦[huàn]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 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 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 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 《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 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 《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 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 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 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 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 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 中。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四川省德阳东汽八一中学肖嵋【教学设计】这两首诗虽各有风韵,但由于它们同属行旅诗(羁旅诗)就给我们走进它们提供了一些共同的途径。
所以我设计了借助行旅诗的一些解读途径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读懂它们的方案。
在解读过程中我将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这两首诗气韵上的共同特点,让他们明白这两首诗不仅同属行旅诗,而且它们还是盛唐气象的极佳代表。
我将教学过程中分为三板块,第一个板块读诗:这个板块要求学生积累五言律诗的停顿规律,感受诗歌节奏之美。
第二个板块品诗:在学生了解了行旅诗的相关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分析《使至塞上》并引导学生总结这类诗歌赏析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据此自行解读《渡荆门送别》并适时补充相应的答题模板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诗歌。
第三个板块:悟读:我带领学生一起发现两首诗都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诗可谓之“盛唐气象”。
最后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齐读(诵)诗歌结束教学。
教学目标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行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
3.积累行旅诗相关知识和“盛唐气象”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学会行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掌握行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学会朗读、品味节奏——品读美点、学会方法——1.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诵课文。
3.体会诗人情感。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1分钟)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情。
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清丽,幽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清新、细腻;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悲凉、哀伤。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感受与之不一样的唐诗气韵。
先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两首诗,让我们先从音韵上去感受它们。
一、活动一学会朗读品味节奏(一)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提示学生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文章思想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文章思想内容
第12课《唐诗五首》文章思想内容《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
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
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难舍难分的情绪。全诗写得新颖别致、
丰采殊异。
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
之情。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一诗,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写送别的景致
送 友 人
和送别之事。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以浮云孤飞,来去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定,喻游子之心;落 日将下,依依不舍,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天镜:指水中所见一轮明月之影。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仍:频频。 怜:爱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渡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国这个地方游历。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 的广阔的原野。江水沿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日圆。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被赞为“千古壮观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 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出使边 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 寂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喻故人之情。 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
衬托离情别绪。
这是一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
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
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
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情有景,情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jì
Yān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 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 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火,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说前敌统 帅正在燕然前线呢!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 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 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 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 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这实 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并在凉州节度使幕 府中任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 访军情。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中,如同飞下的明镜,天上的 云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更应怜爱我的故乡的江水,(它)情意深 深,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 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 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 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 流。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 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 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 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 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 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 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 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 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叙事
山水 远景 绘 月云 近景 景
别
俯视
仰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 抒情
拟人
留恋故乡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 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 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 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重点探究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 什么?请说明理由。
全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 途秀丽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 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 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 恋、思念之情。
渡 荆 门 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远渡地点 出蜀目的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途中经过西
北征边蓬塞居/出延。/汉塞,归雁/入/胡天。
感觉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边塞,又似北归 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那苍茫无际的沙漠中,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边 上落日正圆。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 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 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 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 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与天边云霞图)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 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 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 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 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 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 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 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 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
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 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 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仍 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了解有关诗的作者的文学常识 及时代背景。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 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诗中个别词、句的特殊含 义和意境。
4、领会诗词的美。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 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 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 丞。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 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 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 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 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 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长江南岸,其状如 门, 又与北岸之虎牙山相对,水势湍急,十分险要。 荆门外:指荆门以东,过此即入古楚国境内。 来从:作“来到”或“来向”解。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 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 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 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 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 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 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 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 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 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 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 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 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