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里的物理原理
古诗词,成语和常用语中的物理哲理
![古诗词,成语和常用语中的物理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787d967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0.png)
古诗词,成语和常用语中的物理哲理
物理哲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从古代诗词、成
语和常用语中被人们所提及。
这些语言背后支撑的一系列思想和信念,解释了自然规律,为当时的理解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古诗是《静夜思》,它反映了一个人在宁
静夜晚思考的过程,即质量之间的引力,以及如何逐渐影响另一个物
体的力量,它把情感和物理学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整
体联系。
另一个典型的物理哲理成语是“远水不解近渴”,出自古代哲人
屈原的《离骚》,它所描述的是许多遥远的水源不能解决当地的干旱
问题,而是蓄水在附近更便利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物理力学中,通
过建立有效的供应系统可以更好地节省资源,实现均衡自然界。
再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种气候变化的谚语,它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像冰山一样大的变化,不是一天可以实现的,而
是通过长期不断的积累才能慢慢地实现,即热能的均衡,维持自然的
工作秩序。
总之,古诗词、成语和常用语中的物理哲理,在当代社会中仍有
重要的意义,它们启发我们发现自然世界的秩序,倡导科学思维,推
动社会进步,实现最终的共享福祉目标。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03e02c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8.png)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成语,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物理智慧,也引领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成语及其背后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力学类成语1.“力不从心”“力不从心”是在表示做事情时,明知对方需要自己帮忙,但自己的能力不足,力量不能支撑,从而无法实现,似乎很无奈,非常无力的感觉。
这里提到的力,其实就是物理力学中的概念,是一个代表物体作用力的量。
每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是由它的质量和位移量来决定的。
如果一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大于它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它就无法承受这个力,所以“力不从心”。
2.“顺手牵羊”“顺手牵羊”这个成语含有强烈的贬义意味,意思是利用自己方便的条件去偷盗别人的物品。
在物理上,这个成语其实与光学中的光线原理相关。
因为光线会沿着光的传播方向传播,所以当我们用手遮挡住一部分光的时候,另一部分光就会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
而这种原理恰好就是“顺手牵羊”的反应,当我们能够利用自己顺手的能力捞取到别人的财物时,实际上就是顺着光线获得了财物。
二、光学类成语3. “光明正大”“光明正大”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是清明正派,毫无掩盖。
在物理上,光明来自阳光,人们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明晰程度。
在相对论中,光速则常被用来比喻信息的快速传递。
4.“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这个成语是说人处于较高的地位或者居住在高处。
在物理上,高低处也涉及到物理的重力概念。
重力用来描述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也说明了物体在同一重力场中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学类成语5. “热火朝天”“热火朝天”这个成语形容气氛热烈,场面火爆,通常用于形容热闹而狂热的气氛。
实际上,这是出自于热力学中“热”这一概念,它表现在一定温度下的热量或者分子运动的快速程度。
6. “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心里缺乏安定,长时间处于压力中。
成语俗语与物理原理
![成语俗语与物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eaf82303d8ce2f00662381.png)
精品资源
欢迎下载 成语俗语与物理原理
1.“曲高和寡”:因为人的发声频率都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声带振动越
快,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也就寥寥无几。
“弦外之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确实存在超声波,次声波。
“听其声而辨其人”: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所发声音的音色不同。
2.“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句,它生动地说明了运动与
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①温度升高达到沸点;②还能继
续吸热,因而抽薪过后便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扬汤止沸”:扬起的汤由于向空气散热而使温度有所下降,回到锅中后,又会从锅里吸热,使锅里的水温微弱下降,暂时不满足沸腾条件而止沸,但由于
没断热源,瞬间过后温度又升至沸点,并继续吸热而沸腾。
“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雪时要放热,而雪融(熔)
化时要从空气中吸热,因而置身于空气中的人们当然会有此种感觉。
4.“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斩断乱麻,当然也就省力多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来提高功
效,缩短砍柴时间的。
5.“水中捞月一场空”:因为“水中月乃平静水面反射月光,人眼逆着反
射光看去而感觉到的虚像,所以当然会徒劳。
6 “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光线向地面弯曲,部分折射光进入人眼后,逆着光线眺望,便使人感觉到海面(或戈壁滩)
上似乎真有空中楼阁,实则虚无缥缈。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f5089e3aa00b52acfc7cac6.png)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成语中的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99b1874acf84b9d528ea7aaf.png)
成语中的物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成语都包含有物理知识,归纳如下:一、光学类1、光的直线传播类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手遮天②高瞻远瞩③井底之蛙、管见所及、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凿壁偷光④日上三竿、立竿见影2、光的反射类①山水相映、水中倒影②水中月,镜中花(镜花水月)③海底捞月一场空④刀光剑影、浮光掠影、珠光宝气⑤波光粼粼3、光的折射类①星光摇曳②海市蜃楼、空中楼阁③潭清疑水浅4、色彩反差类①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一清二白②红花绿叶③万绿丛中一点红二、热学类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热火朝天、蒸蒸日上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④趁热打铁、油煎火烧、赴汤蹈火⑤炉火纯青三、声音类1、振动产生声音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掩耳盗铃③震耳欲聋、雷声隆隆④一个巴掌拍不响⑤鸣锣开道⑥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话不说不明,人不学不灵(人不教不会)⑦振振有词2、音调类厉声疾色、呼啸而来、尖声尖气3、音色类闻其声知其人4、声音响度类:①声音很响:如雷贯耳、高歌猛进、引吭高歌、震耳欲聋、雷霆万钧、惊天动地、龙吟虎啸②声音很小:低声细语、万籁俱寂、鸦雀无声、5、声音传播类:掷地有声、掩耳盗铃、雷声隆隆、登高一呼、交头接耳、充耳不闻6、乐音与成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腊味、弦处之音、闻千曲而后晓声(意同“读书万卷其义自现)、高歌猛进、有声有色、绘声绘色、高山流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欢欣鼓舞、可歌可泣、引吭高歌、长歌当哭、莺歌燕舞、轻歌曼舞、载歌载舞、歌舞升平7、噪声与成语:自吹自播、大吹大播、乱弹琴、胡打梆子乱敲钟四、运动和静止类:1、相对静止类:并驾齐驱、形影相随、如影随行、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比翼双飞、水涨船高2、相对运动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刻舟求剑、时过境迁、山不转水转3、速度快;①迅雷不及掩耳②雷厉风行③急如星火④风驰电掣⑤急风暴雨、暴风骤雨⑥急如星火⑦脱缰之马⑧一泻千里、一落千丈⑨归心似箭五、力学类1、压力压强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一针见血、脱颖而出③坐如针毡④如履薄冰⑤入木三分2、浮力类:冰山一角3、重力重心类:①头重脚轻②轻重倒置③落叶归根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4、合力类:①众志成城、水到渠成②众人划桨③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④九牛二虎之力⑤同心协力、因势利导⑥积羽沉舟⑦寡不敌众⑧群策群力、群起攻之5、力很大:①疾风知草劲②排山倒海,翻江倒海③滴水穿石④雷霆万钧、惊天动地6、力很小类:强驽之末、螳臂挡车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②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③以卵击石④互相促进六、物质特性、特点类:①真金不怕火炼、烈火真金(金的熔点高)②斩钉截铁、钢筋铁骨、铜牙铁齿、铜墙铁壁③血浓于水④沉甸甸⑤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七、扩散类:①入木三分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③泌人心脾④芳香四溢、香飘万里⑤墙内开花墙外香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效率类:1、提高效率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事半功倍、一举两得③一箭双雕、一石二鸟④抛砖引玉、四两拔千斤⑤惩一儆百2、效率很低类:①事倍功半②劳而无功(有苦劳无功劳)③人财两空④赔了夫人又折兵⑤偷鸡不成反蚀把米⑥肉包子打狗3、效率100%类(不可能之事);①无米之炊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e6e273cf111f18583d05ae7.png)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随波逐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3、扬汤止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釜底抽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6、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7、一叶障目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精里,因此,人是看不到远处的物体。
8、镜花水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9、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竿子之类不透度明的物体时,便在竿子后面的光能到达的区域产生了影子。
关于物理现象的成语
![关于物理现象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2f9060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e.png)
关于物理现象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独特意义和形式的固定词组,它们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在物理学这门学科中,也蕴含着一些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成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有意思的成语吧。
1. 兵贵神速这个成语源自于战争时期,意为战斗时需迅速行动。
在物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过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力,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发生加速运动,实现“兵贵神速”。
2.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形容进攻势头猛烈,不可阻挡。
在物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以破竹之势进行运动。
例如,一个滑坡上的滚石,由于重力的作用,不受阻碍地滚下来,势头如破竹般猛烈。
3. 动力源源这个成语意味着不断产生动力。
在物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持续施加于物体上的力,使其不断受到动力驱动。
例如,机械时钟的摆轮通过弹簧不断提供动力,让时针和分针源源不断地运转。
4. 快马加鞭这个成语形容加快速度,力求更快地完成任务。
在物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开动力车等交通工具时,加快马力来提高速度。
通过增加动力的输入,可以让交通工具行驶得更快,实现“快马加鞭”。
5. 浑水摸鱼这个成语意为在混乱的环境中进行捞取好处。
在物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在液体中进行实验。
例如,在一个水槽中放入一些小球,可以通过“摸鱼”的方式观察小球在流体中的行为,揭示流体力学的原理。
6. 钻牛角尖这个成语形容过于专注于细节而无法解决问题。
在物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研究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有时候,过于沉迷于琐事,可能会让我们无法看到问题的整体,导致无法解决问题,就像“钻牛角尖”一样。
7.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意为做一件本来不需要做的事情。
在物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于物理现象的描述过于复杂或不必要。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追求浪漫而给物理现象增加了不必要的解释,就像“画蛇添足”一样。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dcf85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7.png)
成语中的力学
摘要: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2.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应用
3.成语中的力学寓意
4.总结
正文: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力学相关的词汇,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力学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例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水滴通过长时间的作用力逐渐磨损石头的过程,展示了力学中“恒久的力量”这一概念。
【2.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应用】
许多成语都包含了力学原理的应用。
例如,“顺水推舟”,这个成语运用了浮力的原理,表示顺着水流推动船只,使其前行。
又如,“临阵磨枪”,这个成语则包含了摩擦力的原理,形象地描述了在关键时刻通过磨枪来提高枪的锐利程度。
这些成语展示了古代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3.成语中的力学寓意】
成语中的力学寓意丰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如“借力打力”,这个成语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暗示了在一定条件下,巧妙地利用对方的力量来反击对方。
再如,“得力助手”,这个成语将人比喻为物
体,强调了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力学在生活中的寓意。
【总结】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凝结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力学相关的思想和观念,它们既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力学现象的认识,也反映了力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afa523a87c24028915fc385.png)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缙云中学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缙云中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05739ff121dd36a32d8247.png)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浙江缙云中学(321400)吕燕萍中国的成语数不胜数,并且内涵丰富,引人思考。
更可贵的是很多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的物理知识源远流长。
下面摘录几款,以飨读者。
一、船到桥头自会直也作船到桥门自会直。
该成语比喻事先不必多虑,到时候自有解决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船到桥头自会直?流体(气体和液体)有这样一个规律:液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这个规律叫做柏努利原理。
可以证明,如果液体沿着一条有宽有窄的沟向前流动,那么在沟的狭窄部分它就会流得快些,而在宽的部分它就会流得慢些。
因此,由柏努利原理可知,宽处液体的压强就比狭窄处液体的压强大。
当河水在流经桥门时,就象流经到了狭窄处,其流速大,压强就小;而桥门两边水的流速相对就小,压强就大。
船航行到桥门时,自然会被压向低压区——桥门,船就从桥门中间过,因此用不着担心。
不过,作为一种处世哲学“船到桥头自会直,何用老大多费力”就不对了。
也正是由于液体有这个规律,在海上航行的船只不能并排航行,以防船只相撞。
当两艘轮船平行地航行着的时候,在它们的船舷中间就好象有了一条狭沟,因此,这里的水流明显比两船外侧水流速大。
两艘轮船的相对两侧从水里受到的压强比两艘船外侧部分受到的压强小,两船就在这大小不同的压强作用下而相互靠拢,出现碰撞事故。
1912年秋天,远洋航轮“奥林匹克”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轮船之一,就与一艘比它小得多的与它相距一百米左右几乎跟它平行疾驰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相撞。
这次撞击非常剧烈,“豪克”号把“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
二、海市蜃楼传说蜃(大哈蜊)能吐气形成楼台城市的景物,叫海市,也叫蜃楼。
当然蜃不能吐气形成楼台城市。
所以,此成语用于比喻虚幻飘缈的事物。
实际上蜃景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却是常常可见的。
夏天,沙漠中干渴的旅人常会在远处看到一片闪光的湖水,或者郁郁葱葱的树木。
不大一会,这些景色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1587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d.png)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1、刻舟求剑【解读】比喻人的视野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不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刻板、不灵活。
【物理知识】这个人选错了参照物。
因为船是相对于剑运动的,船与剑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选择与剑相对位置相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确定剑的位置。
2、千里之外【释义】此指江河水势汹涌,直冲而下。
后来指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物理知识】相对高度越高,水落到较低的地方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速度越大。
所以“河水汹涌而下”的解释,凸显了河水的高速。
3、瓜浮李沉【定义】指泡瓜、李子等。
夏天放在冷水里吃。
描述一下夏天的生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一般瓜果内部是空心,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轻。
当全部浸入水中时,F浮> G瓜,即瓜全部浮。
但桃、李等水果都有核仁,放入水中,F会浮起来。
4、随波逐流【释义】波浪起伏,随流水漂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从他人的行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生的,它传递能量和振动。
如果水不流动,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在流动,漂浮物不仅会振动,还会随着水水平流动。
即浮子上下振动,水平运动。
随波逐流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
5、扬汤止沸【定义】舀开水,防止沸腾。
比喻暂时紧急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理知识】直到锅底的柴火被抽干,外界供给的热量停止,水的沸腾才会停止。
6、釜底抽薪【释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汤漾停止沸腾是反义词。
【物理知识】水沸腾吸热。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走,就会停止供水加热。
如果你不能从外面吸收热量,水就会停止沸腾。
7、抱雪向火【释义】比喻你所做的事与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你很费力,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物理知识】火的目的是保持人体的温暖,也就是吸收热量。
把雪抱到火上,雪不仅会从火源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吸收热量。
8、枕戈待旦【解说】凶器是枕头,等待天亮。
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即使睡觉也绝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杀敌。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894223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d.png)
2013-02教育创新汉字是宇宙智慧的化身,是世界上最圆满的智慧符号,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其实,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除了汉字,还有许多,比如语言。
细细品味我们的语言,里面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还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成语等语言,会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活化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诗词。
一、关于力现象的语言1.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叶落”必然“归根”。
2.人们常常用“轻而易举”比喻事情容易做,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质量较小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较小,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自然就容易举起来了。
3.孤掌难鸣:原意是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孤掌自然不能鸣了。
4.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当然人感到很不舒服。
一针见血包含着同样的物理学原理。
5.劳而无功: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尽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并没有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的成效当然等于零。
6.一泻千里: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速度也越大。
二、关于热现象的语言1.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金的熔点为1064℃,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远低于金的熔点,金何惧火来炼?2.危如朝露:比喻处境极危险。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6ca58c4360cba1aa811dac9.png)
51全视界ZI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它不仅具有文字简练、意味深长的特点,而且有些成语中,还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海市蜃楼”等成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刻舟求剑”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带着宝剑乘船过江,当船正在行驶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立即用刀在剑落水的船帮处刻上记号,并宣布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到对岸后,船停了下来,他便根据船上刻下的记号下水去捞剑。
结果怎么也捞不到。
这个成语故事告诫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不能不看事物的发展变化墨守成规,而应当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求剑者之所以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
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剑沉底后,相对船的位置不再改变,这样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可以捞到剑。
现在船在流水中,并从剑掉下的地方驶到了对岸,所以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了。
“掩耳盗铃”来源于《吕氏春秋·自知》,原作“盗钟掩耳”或“掩耳盗钟”。
说的是有一个人得到一口大钟,想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没法背,就想用锤子来砸碎它,刚一砸,钟就响起来,他怕人家听到钟声来夺他的钟,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从物理学角皮来讲,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具备发音体、介质、耳朵。
把耳朵捂住,对盗铃人来说,声波因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由于耳膜没有感受到声波而未引起振动,当然听不到铃声了,但对其他人来说,听到声音的条件具备,是会听到铃声的。
“海市蜃楼”,蜃是指蛤蜊。
古人认为海市蜃楼是由蜃吐气而成。
海市蜃楼现在用来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不存在的事物。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海市蜃楼的成因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的反射或折射时,把远处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造成奇异幻景,而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海边和沙漠地区。
(摘自《年轻人·中学生读本》2009年第8期)成语中的物理知识◇文/粱丽云死虾免费赠送美术大师齐白石早年卖画,为简便起见,画中物以数量计算。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9f9de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d.png)
成语中的力学(原创实用版)目录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2.成语与力学的关联3.成语对力学的启示4.结论正文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在众多成语中,我们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力学知识。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那么,成语中的力学概念是如何体现的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些成语中看到力学概念的影子。
比如“力不从心”,这个成语描述的是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了力在作用过程中的局限性。
又如“四两拨千斤”,这个成语形象地说明了杠杆原理,即用较小的力可以产生较大的效果。
这些成语虽然不是直接从力学角度出发,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现象的认知。
那么,成语与力学之间有哪些关联呢?我们可以从一些成语故事中找到答案。
例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刻剑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这些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力学的直观理解和探索。
此外,一些成语还能给我们带来力学方面的启示。
比如“柔能克刚”,这个成语表达了柔弱的力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战胜强大的力量。
在力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如在材料科学中,某些具有柔韧性的材料可以更好地承受外力。
这也启示我们在研究力学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之,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力学知识。
通过对这些成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力学现象的认知,也可以从成语中汲取灵感,为我们今天的力学研究提供启示。
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d932c573b3567ec102d8ae0.png)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这些生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能注意分析,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在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是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列举一些事例。
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子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像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62bb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2.png)
成语中的力学
摘要: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2.成语与力学的关联
3.成语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成语力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正文:
一、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特别是力学领域。
许多成语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比如“杠杆原理”、“力的合成”等。
这些成语为我们理解力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抽象的力学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二、成语与力学的关联
1.“四两拨千斤”:这个成语形象地说明了杠杆原理,即利用较小的力,通过杠杆的作用,可以放大力的效果,从而实现移动较大的物体。
2.“力的合成”:成语中的“众志成城”便是力的合成的一个典型例子。
它表示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3.“摩擦力”:成语“水滴石穿”描绘了水滴在长时间的摩擦作用下能将石头磨损的场景,体现了摩擦力的作用。
三、成语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中的力学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还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建筑中的“四两拨千斤”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搬运重物;团队合作中的“众志成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四、成语力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成语力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让我们从文学、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力学知识。
成语中的力学概念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杠杆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力的合成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5cb76f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c.png)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中国成语有许多内容,是我们五千年所积累下来的,当然,成语中免不了会涉及⼀些物理知识。
⼩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枕⼽待旦 【释义】:兵器为枕,以待天明。
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
形容杀敌报国⼼切。
【物理知识】:⼠兵枕在兵器上,可以清楚的听见远处的敌军的动向,是因为固体可以传声,且固体的传声效果好于空⽓传声,速度快于空⽓。
与此相关联的⽣活现象:铁路⼯⼈趴在铁轨上便可听到远⽅是否有⽕车到来,趴在桌⼦上听敲桌⼦的声⾳会更⼤⼀点。
掩⽿盗铃 【释义】:把⽿朵捂住偷铃铛,以为⾃⼰听不见,别⼈也会听不见,⽐喻⾃欺欺⼈。
【物理知识】:声⾳经过声源的产⽣,介质的传播才能进⼊到⼈⽿。
他听见的铃声减弱便是从⼈⽿处削弱声⾳。
在⽣活中,我们也是利⽤相同的道理减弱噪声,例如捂住⽿朵、带上隔⾳⽿罩等。
减弱噪声还有其他两种办法:其⼀便是从声源处,例如消⾳器;其⼆便是传播途径处,例如隔⾳墙、马路上的隔⾳带以及双层的玻璃。
夜深⼈静 【释义】:形容深夜没有⼈的声响,⾮常寂静。
【物理知识】:这⾥涉及到了声⾳⼤⼩也就是响度的单位,即分贝,符号为dB。
绕梁三⽇ 【释义】:形容⾳乐⾼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物理知识】:我们都知道声⾳由振动产⽣,振动停⽌发声停⽌,但并不代表声⾳停⽌。
声⾳是有传播速度的,我们听到的声⾳都是发声体在我们听到声⾳前的瞬间发出的。
所以振动停⽌,不代表声⾳停⽌。
所以振动停⽌便没有了声⾳这句话是错误的。
10个物理学易错点 要对弹簧中的弹⼒有⼀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形变,就会出现其弹⼒随之发⽣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突变(细绳或⽀持⾯的作⽤⼒可以突变),所以在利⽤⽜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速度的情形。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fd1b46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3.png)
成语中的力学摘要:一、成语中的力学概念引入二、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分析1.杠杆原理2.浮力原理3.动量守恒原理三、成语中的力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2.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3.动量守恒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成语中的力学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五、结论正文:成语,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力学相关的原理和智慧。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成语的分析,探讨其中的力学原理,并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杠杆原理。
在成语“举重若轻”中,就蕴含了杠杆原理的思想。
杠杆原理是指在保持力臂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力的大小,可以减小所需要的力矩,从而使得举起重物变得轻松。
在现实生活中,杠杆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如剪刀、钳子、起重机等,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其次,浮力原理在成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成语“水滴石穿”描述了水滴虽然力量微小,但通过长时间的滴落,最终能够将石头磨穿。
这一现象正是浮力原理的体现。
浮力原理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液体重量。
在古代,浮力原理被应用于制作木船、测量水位等方面。
再者,动量守恒原理在成语中也有一定的表现。
在成语“破釜沉舟”中,舟在水中行驶时,破釜后舟的重心降低,从而增加浮力,使得舟能够更快地前行。
这一现象可以看作是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
动量守恒原理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不变。
在我国古代,动量守恒原理被应用于制作投石器、弓箭等武器。
可以看出,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原理的应用使得古代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里的物理原理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
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
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
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
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
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
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 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2.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2.1 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
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
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2 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
薪:柴草。
把锅底的柴火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 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
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
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
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
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
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
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3.1 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
《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
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
后世多说“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 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
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4.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 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
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
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 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
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
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