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刻苦学习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b84aafe5f0e7cd18525367a.png)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中华美德故事精选》读后感《中华美德故事精选》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中华美德故事精选》,对此有了深刻体会。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以故事的形式将我国历史上一些优秀的高尚道德情操呈现在我眼前。
其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上书救父的绨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咏叹“人身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广纳贤才而捉发吐脯的周公……他们都为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发奋好学”这一章节。
凿壁偷光的.匡衡,映雪读书的孙康,清贫志长的徐悲鸿,立志学医济世的扁鹊……他们都是在困窘的生活,简陋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获得巨大成功。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综观古今中外,哪一位名人不是通过刻苦努力而成功的?海伦·凯勒,这位致力于文化与教育事业的伟人,一岁半就失去了视觉与听觉,她面对厄运,没有向困难低头,刻苦学习,先后掌握了五种语言。
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春秋时期的孔子曾在晚年得到一本少见的《易经》,他一遍又一遍地认真阅读和体会,以至于串联竹筒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多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
使它成为新中国的精髓和精神财富。
《中华美德故事精选》读后感2从最早的原始社会,我国就已经出现“美德”的行为.。
到了古代时期,我国的“美德”行为就不断的扩张,有很多的文人,他们让现代的我们懂得很多,尤其是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高尚品德情操小故事的系列动画片,每集讲述一个人物都有为人类科学做出贡献的,能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能了解人生中具有的品质。
“少年柳公权”.在唐代时期,一位书法家柳公权让我们知道了要虚心向人求教,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帮助你,只有这样你才会更好。
中华华美德鲁班学艺的故事
![中华华美德鲁班学艺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5a74c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9.png)
中华华美德鲁班学艺的故事摘要:1.鲁班简介2.鲁班学艺的过程3.鲁班所学技艺及其影响4.鲁班精神的传承与应用正文:【鲁班简介】鲁班,姓公输,名班,字依智,又称公输子、班输、鲁子等。
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木匠、建筑师、机械制造家和发明家。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从小就对木工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鲁班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不断探索创新,成为了当时华美德鲁班的代表人物。
【鲁班学艺的过程】据传说,鲁班曾跟随华美德祖先神农氏学习技艺。
在神农氏的指导下,鲁班刻苦钻研,掌握了木工、建筑、机械制造等技艺。
他还发明了锯、刨、斧、锤等多种木工工具,使得木工劳动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在学成之后,鲁班将所学技艺传授给了更多的木匠,推动了我国木工艺的发展。
【鲁班所学技艺及其影响】鲁班所学的技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他改进了传统的木工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他还擅长建筑设计和施工,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宏伟建筑。
鲁班的技艺和智慧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木匠、建筑师和发明家都把鲁班视为行业祖师,尊奉他为华美德鲁班。
【鲁班精神的传承与应用】鲁班精神主要包括敬业、创新、传承和奉献。
他不仅精通技艺,还注重培养后辈,传授技艺,使华美德鲁班技艺得以传承。
鲁班精神在我国传统木工艺、建筑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当今社会,我们应继续弘扬鲁班精神,努力创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鲁班作为华美德鲁班的代表,他的故事传颂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木匠、建筑师和发明家。
班会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勤学”
![班会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勤学”](https://img.taocdn.com/s3/m/88df88e6998fcc22bdd10d0c.png)
班会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班会中要穿插进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勤学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
使得同学们正确理解勤学的重要性,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过程1、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意义主持人:众所周知,勤学和勤俭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一次在开了“传统美德——勤俭”班会以后,同学们十分正确的意识到了勤俭的重要,这次的班会也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同学们端正态度,并把勤学贯彻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
下面有几句关于学习的格言,请大家看一看,并进行讨论。
2、同学讨论关于“勤学”3、中华勤学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厉归真学画虎》《杜甫自幼学写诗》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万古流传。
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不开的。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杜甫七岁的时侯,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写出诗作《咏凤凰》的故事。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4、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三、教学总结这一次的主题班会主要还是靠同学自己主动去接受“勤学”这个概念。
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
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29ed0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e.png)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翻开《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一个个故事映入眼帘。
里面有许多爱国人士,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有爱国爱民的诗人屈原……文武双全的岳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岳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小在师父周侗的教诲下学习文学、武艺。
他天资聪颖、刻苦,就如他所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一生出入疆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牛头山、爱华山战果优异。
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知道这四个字不仅留在自己背上,更应该铭记在自己心里。
可这样的爱国之人却被奸臣秦桧陷害,被迫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可怜他的一世清白。
岳飞这样的爱国英雄被人们千古流传。
现今也有许多爱国的人,有战斗英雄黄继光,有为中华之崛起的周恩来,还有为国争光的徐悲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们现在不需要接受战火的洗礼,但要认真学习。
以前的贫苦生活能出奇才,我们何不认真学习呢?请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建设更美好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吧!成为祖国的栋梁,这颗种子在我心中悄悄地萌发。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2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这本书讲了许多古代杰出人物的美德故事。
如温席侍母、陆绩怀橘、曹操自勉、苗岭女杰等,还有许多名人,有刘恒、于谦、司马迁等。
这本书里的人物个个都很有美德:闵骞的后母很坏,冬天不让他穿暖,还经常打骂他。
这事被他父亲知道了,他父亲要把后母赶走,闵此骞还为她求情;王祥的后母对他很不好,但他却不记恨后母,还非常孝敬她。
有一次,后母生病了,想吃鲜鱼,但那时候是冬天,已经没有鲜鱼卖了,于是,王祥就到了河边,脱掉衣服,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终于捉到了两条鲤鱼。
美德故事读后感
![美德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bb8c2ddee06eff9aff8076d.png)
美德故事读后感美德故事读后感在这个寒假里,我重温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现在再看一遍,对其中《曾子杀猪》一文感触也深了。
文中记叙了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儿子吵着要和她一起去。
为了使儿子不跟着她,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
”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
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对他说:“我前面不过是骗骗小孩子的,何必真的杀猪呢?”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能反悔,我不希望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好榜样。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给儿子吃。
后来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成为了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
小时候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有时也不能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父母生气。
记得有一次,同学让我帮她写一篇文章,我虽然答应下来,心里却是很不情愿,所以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
最后那个同学对我很失望。
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啊,孔子也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
”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掉以前的陋习,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美德故事》读后感400字导读:读书笔记《美德故事》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德故事》读后感400字:我非常喜欢《美德故事》这本书,因为里面讲述的是勤奋好学、热爱祖国等许多中华传统美德。
它让我增长了历史知识,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西汉时期,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家境贫寒,父母没钱供他上学。
白天,他给人家当帮工,没有时间看书;晚上四周漆黑,又没钱点灯。
但他十分好学。
有一天晚上,匡衡发现邻居家的墙壁透过一丝光线,他就在邻居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的借着灯光读书。
匡衡每天坚持不懈、刻苦读书,最后终于自学成才。
读到这里,我十分感动,想想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这么优越,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晚上在台灯下学习,每天上学都是父母接送,要是我还不用心读书,不听父母的话,那该是多么不应该呀!和匡衡比,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完整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完整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cc1883b195f312b3069a5ce.png)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代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溃退,国家处在存亡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返乡守孝。
1126 年金兵大力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此刻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 " 精忠报国 " 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久铭刻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 "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假如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而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以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此后, " 精忠报国 " 四个字就永不退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激励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英勇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往救援,多次战胜金军,遇到宗泽的欣赏,夸赞他 "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可以过 ", 此后成为有名的抗金英豪 ,受历代人民所仰慕。
2.乐天做诗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十二月,白居易从校书郎调任盩厔县县尉。
当时正居住在该县的陈鸿和王质夫,有一天跟白居易结伴旅行仙游寺。
游完寺庙,在一块喝酒的时候,提及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三个人都感触不已。
王质夫站起来,邀白居易干杯,同时对白居易说:“那世上难得一见的故事,假如没有世上难得一见的人材来加以描绘润饰,就会跟着岁月的流逝,消逝得销声匿迹,未来就不再见有人知道了。
乐天兄擅长做诗,又是多情之人,写一写这个爱情故事,怎样?”白居易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就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有名诗篇《长恨歌》。
3.宋濂守信勤学宋濂小时侯喜爱念书,但是家里很穷。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https://img.taocdn.com/s3/m/5091fef94028915f804dc2e2.png)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8则)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讲,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假如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非常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不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小孩,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然而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如何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因此,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不记得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小孩。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依旧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依旧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因此在事业上不同凡响,差不多上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
俗话讲:“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青年。
铁杵磨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夫人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非常纳闷,上前咨询:“夫人婆,您磨铁杵做什么?”夫人婆讲:“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咨询:“哎呀!铁杵这么粗大,如何样能磨成针呢?”夫人婆笑呵呵地讲:“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慧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师敬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7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64b21851e79b8968022696.png)
《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7篇《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1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雪、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
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的练啊练啊,连续几个月,从清晨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战涸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们倦意袭来时,就拿锥子沙狠扎一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若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
还有百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五王冕痴个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中华美德故事》读书笔记2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里去拜师学艺。
见过师傅之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技术精湛,前来拜师的人很多。
蔡医生想收一个聪明的孩子为徒弟,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跟前,指着家门前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你瞧,这棵桑树最高的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那就用梯子呗!”“我家没有梯子!”“那我就爬上去采!”“不!你能够想出别的办法吗?”华佗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了一块小石头,然后将它往最高的树枝上抛。
绳子将那根树枝拉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好,很好!”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见院子里有两只山羊在打架。
几个孩子去拉,结果都没有拉开。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作文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368ff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1.png)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作文《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作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我读了《中华美德故事》一书,感受极深,收获很大。
我被书里面很多动人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勤奋好学的高士其。
他从小聪明过人,尊敬长辈,酷爱学习,长大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微生物专家。
他的伟大创举为我们少年儿童树立了典范。
高士其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与他平时刻苦钻研,发奋读书是分不开的。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鼓励我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起着积极地作用。
几年来,我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感到自己长大了许多,明确了学习目的,坚持天天到校,不早退,不迟到,自觉遵守《小学生守那么》;积极参加校内的各项活动,以日常行为标准的准那么严格要求自己,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当天的事当天做。
同时,还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讲究卫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会怎样做人。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时刻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两句名言。
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压力。
我想:我能像高士其那样,从小就抓紧时间,发奋向上,树立雄心壮志,我们的家园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更加富强起来。
因此,我们作为未来世纪的主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美德的优良传统。
从我做起,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绝不虚度年华,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建立我们的祖国学好真本领,使自己成为“四有“新人,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读书活动是大开眼界,懂得了很多道理,增加了许多知识,也了解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很多伟人。
小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华之崛起而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吧!《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个反响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书籍。
故事中的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让我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真善美。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0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d2822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7.png)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0篇《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中华美德故事》这部书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而且还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故事体现了爱国、正直、勤学、仁爱、诚信、机智、重孝等中华传统美德。
我最喜欢故事中的《勤学篇》,这部分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我印象最深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孙敬悬梁苦读的故事。
他因为自己读书时间一长就打瞌睡很着急,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行,最后他从屋梁上系一根绳子,另一头就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只要一打瞌睡歪头时,头发就会被绳子拉痛,他立刻清醒继续读书。
孙敬就是用这种方法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类似的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
这些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历史上那些有学问、成就辉煌事业的人,都是具有了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正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
只有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2《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精心挑选了六十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德故事,它们体现了爱国、正直、勤学、仁爱、诚信、机智、重孝等中华传统美德。
其中,《学痴王冕》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冕家里贫穷,没有钱读书。
他就在放牛时跑去学堂外听先生讲课,并默默记住;到庙里打杂时,夜里就借长明灯读书到天亮。
正是由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甚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诗人。
我们小学生现在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就更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才能报效祖国。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3今年2月至3月,我读了一本有知识性的书,名叫《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有八部份,共六十八个有趣的精美的中华历史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认罪的董宣、互相友爱的孔融,还认识了聪明善良的曹冲。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五篇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101f9cb9f3f90f76c61b5c.png)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五篇《中华美德故事》分十个专题,以故事的形式,将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优秀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事例生动地呈现给广大青少年。
以下是的《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五篇,欢迎阅读!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他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即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愉,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
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
还有西汉学家匡衡壁借光,远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
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的果实。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
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山有路勤力径,我们只有艰辛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我读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我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班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主题班会ppt课件
![班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主题班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a4680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f.png)
名人故事:
二
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名人故事:
二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名人故事:
二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469314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4.png)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最终让孟子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2. 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被后人誉为“精忠报国”的楷模。
3. 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在冬天用自己的身体融化冰面,为继母捕鱼,表现了他的孝心和孝道。
4.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的匡衡为了学习知识,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最终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
5. 苏武牧羊:西汉时期的苏武被匈奴扣押在北海边,他在那里放羊十九年,始终保持着对汉朝的忠诚和信仰。
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如孝
顺、忠诚、爱国、勤奋、诚实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https://img.taocdn.com/s3/m/72306a3d7375a417866f8f12.png)
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 文天祥(1236—1283) 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 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 道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 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 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丞相, 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 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 然,终以不屈被害,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 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 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 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 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 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中华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勤劳勇敢 2.孝敬父母 3.宽容、惜时、立志、有恒心 益
关于勤奋的小故事
• • 1.映雪囊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 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 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 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 2.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 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 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关于诚信的格言
• • • • • • • • • • 1、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2、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 吐温 3、一丝一毫关乎节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可 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林达生 4、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5、虚假的坦白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巴尔扎克 6、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8、失去信用而赚的钱应结算在损失里。——罗马 9、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10、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 以生者。——朱熹
关于中华的故事传统美德
![关于中华的故事传统美德](https://img.taocdn.com/s3/m/d6f3c9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e.png)
关于中华的故事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反映了许多美德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孝道故事:《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让儿子孟子能够专心学习,三次搬家选择邻近好学的地方。
这个故事强调了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
友谊故事:《岳飞与精忠报国》
岳飞与精忠交情深厚,精忠甘愿为岳飞献出生命。
这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友谊、忠诚的价值观。
诚信故事:《钟馗嫁妹》
钟馗为了守护百姓,嫁妹之事虽有苦衷但毫不犹豫。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讲信修身、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忍让故事:《荆轲刺秦王》
荆轲为国家大义,忍辱负重,最终奋勇刺杀秦始皇。
这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忍让、舍小谋大的美德。
孟浩然修身养性:《过故人庄》
孟浩然通过修身养性,淡泊名利,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清高淡泊、宁静致远的美德。
这些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的具体体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
这些美德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5篇)(最新)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5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d1b400d4af45b307e97197d7.png)
《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15篇)近日,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好书,它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美德故事,非常引人入胜,它既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又使我深深地受到了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
这部书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勤奋好学、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不渝、勤劳节俭、尊师敬老等种种中华传统美德。
书中《勤奋好学》篇讲述了一些历史人物勤学苦练、刻苦读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读后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
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
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
这些故事我很喜欢,也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上那些很有学问、事业辉煌的人,都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
他们在生活很困难、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能够咬紧了牙关,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读好书,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感动天地的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至今,而故事的主人公更是被人们赞不绝口。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3bea816b4daa58da0114ad2.png)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篇一: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1、岳母刺字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2、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海瑞惩恶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他在淳安任县令时,当时奸相严嵩正得势,气焰非常嚣张。
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19821b31ed9ad51f11df281.png)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
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
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
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
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
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
”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刻
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
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