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教师版)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题:《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教学难点】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学方法】讲析、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晒,后作“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二)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⑴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⑵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2.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3.形容词的活用⑴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⑵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变直)⑶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三)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特殊句式A 判断句;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C省略句;D 被动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挖空翻译+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劝学》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一、挖空翻译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取(取得)之于(从)蓝(蓝草),而(表转折,却)青于蓝;冰,水为(凝结成)之,而寒(寒冷)于水。
木(木材)直中(合乎)绳(墨线),輮(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车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圆规)。
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不复(再)挺(挺直)者,輮使之(它)然(这样)也。
故(所以)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就)直,金(金属制的刀斧等)就(接近)砺(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表递进,并且)日(每天)参(检验)省(省察)乎已,则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而行(行为)无过(过错)矣。
吾尝(曾经)终日(整天)而(表修饰)思(思考)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广)也。
登高(高处)而招(招手),臂(手臂)非加(更)长也,而(表转折,却)见者远(远方);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车)马者,非利(使......走得快)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于)水(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通“性”,天性、资质)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也。
积(积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产生)焉;积善(善行)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具备)焉。
故不积跬(古代称跨出一脚)步(古代称跨出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功(功效)在不舍。
锲(刻)而(表假设)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锋利),筋骨之强(强健),上(向上)食埃土,下(向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寄居、托身)者,用心躁(浮躁)也。
劝学荀子文言知识点总结
劝学荀子文言知识点总结一、修身养性荀子在《劝学》这篇文章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经过艰苦的修炼,才能够让自己的本性转为善。
他提出了“志士不忘在学”的观点,希望人们能够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钻研学问,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荀子强调了自己的理想境界,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克制自身的恶性。
对于学习的态度,荀子提出了“志士宁死不辱”的观点,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品质,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二、学习的方法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荀子还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他认为,学习应以实践为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才能够真正掌握学问。
荀子提出:“学至诚,则明”,也就是说,只有真心实意地学习,才能够深刻地领悟学问的真谛。
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学习需要敬畏,需要恭敬,需要认真对待。
他认为,只有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够不断地进取,才能够真正打开学问的大门。
同时,他还提出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领悟学问。
三、礼乐教化荀子在《劝学》中提出了他的礼乐教化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礼乐,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可以对人的思想进行引导,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和品德。
他主张,只有通过礼乐教化,才能够对人的恶性进行抑制,对人的善性进行培养。
荀子认为,礼乐是一种道德的教化工具,通过礼乐,可以对人的良心进行教化,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他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国家需要制定完善的礼乐制度,以实现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全面引导。
四、王道政治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荀子还对王道政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国家需要通过道德化的教育和政治体制的建设,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他提出,只有通过王道政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荀子主张国家需要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人的恶性进行惩戒,对人的善性进行引导。
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作品。
二、通假字。
1.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2.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 博学。
-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 参。
- 古义:验,检查。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今义:加入。
3. 疾。
- 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如“声非加疾也”。
- 今义:疾病;快。
4. 假。
- 古义:凭借,借助。
如“假舆马者”。
-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如“金就砺则利”。
- 今义:金子,黄金。
6. 爪牙。
- 古义: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
如“蚓无爪牙之利”。
-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
2. 名词用作动词。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使……快。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 其曲中规:“曲”,弯曲的弧度。
- 登高而招:“高”,高处。
4. 形容词用作动词。
-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
- 积善成德:“善”,善行。
五、一词多义。
1. 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以为妙绝(极了)-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 强。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3. 假。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4.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望也(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六、特殊句式。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
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
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劝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主要内容是对学习的思考和提倡,旨在唤起读者对学习的热情和意识。
下面是针对《劝学》的文言知识点归纳。
1. “燃灯夜战”燃灯夜战是指熬夜不睡觉而专心学习。
“燃灯”和“夜战”都是形容词作定语,表示学习时勤奋刻苦,努力不息,不顾疲劳。
在文言中,形容词作定语往往排在名词后面,一般不使用单独的形容词,而是使用复合词,如“见义勇为”、“勤劳肯学”。
2. “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是指成年人到了三十岁,不再会陷于困惑和彷徨之中,知道应该追求什么,该怎么做。
这个词语出自《论语·述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文言中,数字和颜色等表示数量或质量的词语往往有着特殊的寓意,需要注意。
3. “藏之名山,行之将远”“藏之名山,行之将远”意为躲藏在名山之间,再走得更远。
“藏”和“行”都是动词,表示行动。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非常形象生动,通常使用动词和名词搭配,形成复合词,如“临渊羡鱼”、“揠苗助长”。
4. “补天浴日”“补天浴日”比喻勤奋好学,用心不倦。
相传古时有个人叫“尧”,为了防止妻子耽误时间,将鸟笼悬在某处,让妻子必须在日出前营燕分飞,晚上才能回家。
后来“尧”成为伟大的天子,“营燕分飞”这种读书学习的方式也成为著名的学习方法之一。
5. “阅读”“阅读”意思是看书,阅览。
这个词在韩愈的《劝学》中多次出现,在学习思想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文言中,“阅”和“读”都是动词,表示读书学习的动作。
有时也使用“注”、“诵”等动词,有时将“阅”放在名词前面,表示专业、领域,如“医阅”、“经阅”。
6. “不徇耳目之欲”“不徇耳目之欲”意思是不追求眼前的享受和虚荣,追求的是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给人一种抽象、高妙的感觉,是文言中比较常用的表达方法之一。
在文言中,有时还可以用“志不在穴”、“志不在纸上”等形容词和动词,表达追求真正自我和声音。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出处。
二、实词。
1. 通假字。
-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 古今异义。
- 金就砺则利。
-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
- 今义:黄金。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古义:广泛地学习。
- 今义:学问渊博。
- 蚓无爪牙之利。
- 古义:爪子和牙齿。
-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 用心一也。
- 古义:因为心思。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3. 一词多义。
- 绝。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以为妙绝(极了)- 强。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假。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望。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望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三、虚词。
1. 而。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2. 于。
-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3. 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助词,了)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向上、向下)2. 名词用作动词。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
5、《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輮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2、《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3、《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0、《劝学》中,作者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1、《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基础知识1. 文言定义:文言,又称古文、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起源于上古,通行至明清,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2. 文言特点:- 语法简练,词序相对固定。
- 多用单音节词。
- 虚词使用频繁,如“之、者、也、乎、矣、哉”等。
- 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和异体字。
3. 文言分类:- 古文: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
- 骈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排偶文。
- 散文:唐宋以来的单行文。
-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特定文体。
二、文言实词1. 名词:多有具体意义,如“仁义礼智信”等。
2. 动词:动作或状态的表达,如“行、止、思、学”等。
3. 形容词:形容事物特征,如“贤、愚、美、恶”等。
4. 数词:表示数量或顺序,如“一、二、三、百、千”等。
5. 量词:与数词搭配,表示单位,如“个、件、匹”等。
三、文言虚词1. 助词:用于调整语句结构,如“之、者、也”等。
2. 连词:连接词语或句子,如“与、及、乃、而”等。
3. 介词:引出对象或时间,如“于、以、自、从”等。
4. 叹词:表达情感,如“嗟、呜呼、噫”等。
四、文言句式1. 主谓句:最基本的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被动句:表达被动意义,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 省略句:省略主语或宾语,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排比句:多个相似的句子并列,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文言修辞1. 比喻:用已知事物比喻未知事物,如“玉不琢,不成器”。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 夸张: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4. 反问: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如“孰能无过?”六、文言阅读技巧1. 识字辨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2. 句读理解:正确划分句子结构,理解句意。
3. 上下文联系: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和句意。
4. 古今对比:通过现代汉语对照理解文言。
七、文言写作技巧1. 选词用句:恰当使用文言词汇和句式。
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语文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语文劝学知识点一、通假字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5.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6.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7.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8.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二、古今异义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今:帮凶)2.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四、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7.輮以为轮(省略句)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解释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4.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8.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六、一词多义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2、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③以为妙绝(极)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3、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4、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知识点归纳
《劝学》知识点归纳《劝学》知识点归纳《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劝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二、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今:帮凶)2、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三、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四、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7、輮以为轮(省略句)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解释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3、輮使之然也(然:这样)4、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六、一词多义1、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2、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③以为妙绝(极)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3、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4、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理解性默写(教师版)2
5、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理解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劝学》中,作者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1、《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劝学》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解释下列成语: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槁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_ 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 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登高而招7、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_ 9、 积善成德_五、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今义;今义: 今义:今义:今义::六、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 兴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 汉大兴兵伐匈奴 ③ 大楚兴,陈胜王2、 疾①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君有疾在腠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疾恶如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于① 青,取之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而青于蓝1、 輮以为轮 古义:2、 故木受绳则直古义:3、 金就砺则利 古义:4、 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5、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6、用心一也古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2、而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__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_______________3、之①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④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___⑤不如须臾之所学___________________4、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_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___________5、者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陈胜者,阳城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八、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輮(之)以(之)为轮】⑸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知识点整理(教师)
《劝学》知识点整理(教师)劝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课文之一。
本文将对《劝学》这篇文章进行知识点整理,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一、《劝学》的作者及背景《劝学》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他是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文化名臣。
杨万里生活在中国明代南京,他一生涉猎广泛,善于写景抒怀,是一位以自然山水为写作主题的著名诗人。
他的作品清新委婉,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劝学》也正是杨万里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教诲和期望。
二、《劝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劝学》主要以劝告学生努力学习为中心,内容充满了正能量、鼓励和教育意义。
整篇文章通过对学习各个方面的描述,表达了劝学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价值,对学生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学习的重要性文章开头即点题,直接宣称“学习之道,力行之”。
这句话给人以最初的提示,告诉读者学习是一条道路,需要付诸行动。
接着,文中细致地描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读书勤奋虽不见,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揭示了学习的奥秘,表明只有不断的勤奋学习,才能在写作时流畅自如。
2. 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劝学》在对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描述中,以写作为例子,揭示了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技巧。
例如,文中提到“五柳先生”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使得文章充满了启发性和教诲性。
3. 学习的价值《劝学》通过描述学习对人的价值,进一步加强了劝学的力度。
文章中提到,“文如其人”,通过学习可以使人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然后文章又通过对知识的描述,表达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它引用了“小窗幽记”等典故,告诉读者只有将知识融汇贯通,才能产生更大的学习价值。
三、《劝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1. 文采华丽杨万里是一位文采斐然的文学家,他的文章通篇都洋溢着诗意和秀美的形象。
他善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2. 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杨万里的作品大多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自然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启示和感受。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 理解性默写-劝学(教师版)
二、劝学知识精炼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⑤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⑥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⑨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⑩。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⑪,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注释】①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③暴:同“曝”,晒干。
④博学:广泛地学习。
⑤须臾:片刻,一会儿。
⑥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⑦彰:明显,清楚。
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⑧生:通“性”,天赋,资质。
⑨跬: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⑩舍:舍弃;停止,止息。
指不放弃行路。
⑪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⑫躁:浮躁,不专心。
【翻译】(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4
1、《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2、《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劝学》中,作者通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
4、《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5、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6、《劝学》中,作者通过“,”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7、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这一例作了补充。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生版)
1、《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2、《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
3、《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8、《劝学》中用“”,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荀子《劝学》知识点总结
荀子《劝学》知识点总结一、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天生三才,养生等秩,故各言学。
”天生的才能只是起点,想要成就大事业还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
荀子认为学习是一种修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才能和修养。
荀子还指出:“人生贵居,圣学贵道。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道德价值,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高尚追求,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此外,《劝学》还通过举例说明了学习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论述了学习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说荀子在《劝学》中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习的方法荀子在《劝学》中提出了“上智自立”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一个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聪明、老成、明达、通达、通变、通乱”等六种境界,而达到这些境界的关键就在于“上智自立”。
所谓“上智”,即指的是人格和品德的高尚,而“自立”则是指立足于自身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荀子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上智自立”的品质,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永葆初心,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此外,《劝学》中还强调了“勤学”和“审问”的学习方法。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勤奋的努力才能取得学习的成果,而通过审问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关于学习的态度在《劝学》中,荀子对学习的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荀子认为,学习是一种追求高尚和道德的活动,是一种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
另外,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持之以恒和不断进取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
通过对学习态度的阐述,《劝学》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除上述主要知识点外,《劝学》还论述了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学习的标准、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看出,《劝学》是荀子的一篇思想精深、内容丰富的文章,对于现代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课题:《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教学难点】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教学方法】讲析、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晒,后作“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二)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⑴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⑵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2.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3.形容词的活用⑴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⑵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变直)⑶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三)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特殊句式A 判断句;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C省略句;D 被动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B2)2.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
(C)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2)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A)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3)8.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五)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一词多义1.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假如、如果)4.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6.而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③知明而行无过矣(而且,表并列)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⑤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连词,表顺承)7.于①青取之于蓝(从,介词)②而青于蓝(比,介词)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介词)8.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②圣心备焉(了,语气助词)(七)重点词语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金.就.砺则利(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5.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6.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7.而闻者彰.(明显,清楚)8.假.舆马者(借助,利用)9.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10.骐骥..一跃(骏马)11.驽马十驾....(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镂,刻、雕刻)13.蟹六跪.而二螯(蟹腿)14.用心..一也(使用心力)第二课时(八)重要句子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它)比蓼蓝颜色(更)深。
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九)理解性默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3.“,”,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6.“”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0.《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11.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答案】1.学不可以已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1.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巩固练习(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彰.(清楚)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 D.而绝.江河(横渡)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用心一.也 D.范增数目.项王4.与例句中“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七十者.衣帛食肉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5.下列各句中“而”与《捕蛇者说》中“吾恂恂而起”的“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尝跂而.望矣②蟹六跪而.二螯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7.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相当于“从”,后者相当于“比”)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8.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而思矣..者 B.吾尝终日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10.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颁白者不负于戴于道路矣1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与普通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D.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第三课时(二)拓展阅读12.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