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制作视力表-
制作视力表——精选推荐

制作视⼒表
制作视⼒表(研究性学习)⼿册
研究主题:如何制作视⼒表
学校:青岛五⼗九中学
班级:初⼆(7)班
姓名:苗涵洋
课题名称:制作视⼒表
研究背景:
研究⽬的:运⽤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加强知识的运⽤。
研究过程:
研究⽅式:翻阅课本来查找相关的信息;上⽹查阅相关的资料;询问⽼师、家长来得到帮助。
课题研究计划:参考距离5⽶使⽤的视⼒表,并利⽤现有的数学知识做出距离3⽶使⽤的视⼒表的第⼀个,通过平移和旋转做出完整的对数视⼒表。
研究成果(以学⽣研究性学习报告、体会或作品呈现)
度量测试距离为5⽶的标准视⼒表中视⼒为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
空⽩缺⼝d,并填写下表1:
㈠.
㈡.根据书本p172图4得,b1:l1=b2:l2,理由:∵∠p1od1=∠p2od2,⼜∵p1d1∥p2d2,
∴∠d1p1o=∠d2p2o,
∴⊿d1p1o∽⊿d2p2o,
∴b1:l1=b2:l2.
㈢.根据㈡得出来的b1:l1=b2:l2,得出测试距离为3⽶的视⼒表中视⼒为
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缺⼝d,并填写下表2:。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一) 教学设计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是学生学习了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与旋转、轴对称,以及正方形、反比等内容后,引入的一个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对这些内容都比较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任务分析:《制作视力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课题学习内容。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借助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活动,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自己动手制作视力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与旋转、轴对称,以及正方形、反比等有关内容。
以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全等、相似、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
借助度量“E”的有关数据和动手制作视力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观念和能力,提高学生探索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在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度量“E”的有关数据和动手制作视力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观念和能力。
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及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1)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度量” 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生]是由一组字母” E”组成的视力表.[师]对,它是以能分辨” 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 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CD两个缺口).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 0.4, 0.5, 0.6, 0.8, 1.0,1.2,1.5,2.0 所对应的” 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投影片(课题学习A)图1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 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1) 观察上表你直观的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上表,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 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视力表中的各“ E ”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视力为0.1时,a=72 mm, b=72 mm, d=15 mm 可知” E ”的长和宽相等.15=7.5 . 215=5.3视力为 0.2 时,a=36 mm,b=36 mm,d=7.5 mm 可知” E ” 的长和宽相等,且 72=36,视力为 0.3 时,a=24 mm,b=24 mm,d=5 mm 可知” 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72=24, 3视力为 0.4 时, 72a=18 mm,b=18 mm,d=3.8 mm 可知” E ” 的长和宽相等,且 一=18,15=3.75 .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0.1 mm,所以有15 ~3.8 .44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 0.5 时,a=72 =14.5 mm, b=^72 =14.5 mm, d=®=3 mm 5 5 572 15a= =9 mm, b=9 mm, d= =1.9 mm. 8 8 7215a= =7.2 mm, b=7.2 mm, d= =1.5 mm. 10 10 7215a= =3.6 mm, b=3.6 mm, d= =0.75 mm.2020视力为 视力为 视力为 0.8 时, 1.0 时, 2.0 时,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 E'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0.1 时的” E”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0.2,0.3…2.0时的” 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活动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实际度量,并将各自的度量结果填在表格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去直觉的感知其中的奥秘,再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发现a,b,d数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标准对数视力表”中不同的视力所对应的”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从而所有“ E”形图都是相似图形。
示范教案一新编精编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第二课时●课题制作视力表(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探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索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从而增强大家学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能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学重点探究视力表中的奥秘●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指导探索法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具准备视力表一张三角板一个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课题学习 A)第二张:(记作课题学习B)第三张:(记作课题学习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视力表中的各个”E”型字母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作了一番研究,并已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视力表,并能根据研究结果自己制作一个视力表.Ⅱ.新课讲解[师]请大家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1.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5,1.0所对应的”E”,并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取编号为①②的两个”E”,按下图的方式把它们放置在水平桌面上.12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时我们说,在D1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投影片(课题学习B)[生]因为①号”E ”与②号”E ”都水平放置在桌面上,它们与桌面的边缘是垂直的.因此P 1A 1∥P 2A 2,又P 1,P 2,O 在一条直线上,所以∠O 为公共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 △P 1A 1O ∽△P 2A 2O ,所以2121l l b b =,即2211l b l b =. [师]从大家的分析中可知,当人离①号”E ”的水平距离l 1与人离②号”E ”的水平距离l 2满足2121b b l l =时,用①号”E ”测得的视力和②号”E ”测得的视力相同. 3.按照上述方式,将①~⑤各个”E ”排列成下图所示的样子.先自己猜想应得出的结论,然后和同学交流,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与否.1与在D 2处用②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3处用③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4处用④号”E ”测得的视力,在D 5处用⑤号”E ”测得的视力都相同.经过讨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师]大家做得非常棒.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Ⅲ.课堂练习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1.由标准视力表中的b 1=72 mm,l 1为5 m,可计算出l 2=3 m 时,b 2的值得2121l l b b = ∴b 2=43.2 mm所以应制作一个”E ”型图,使得它的长与宽都是43.2 mm.从上节课我们的讨论结果看,视力为0.1的”E ”型图与视力为0.2的”E ”型图中的a ,b ,d 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中的①号”E ”型图中的d 为9 mm.2.确定了①号”E ”型图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规律分别求出视力为0.2,0.3…2.0时的”E ”型图的大小.如下图.3.由标准视力表中的各行”E ”间的距离,相应地确定本视力表的行距.测试距离为3 m 的视力表就制作完成了.Ⅳ.课时小节本节课学习了如何找视力相同的图形”E ”的大小和它的落脚点,并能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Ⅴ.课后作业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8 m 的视力表.图6Ⅵ.活动与探究为了求出海岛上的山峰AB 的高度,在D 和F 处树立标杆DC 和FE ,标杆的高都是3丈,相隔1000步(1步等于5尺),并且AB 、CD 和EF 在同一平面内,从标杆DC 退后123步的G 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C 在同一直线上;从标杆FE 退后127步的H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E 在一直线上,求山峰的高度AB 及它和标杆CD 的水平距离BD 各是多少?解:连结EC 并延长交AB 于点K ,∵△AKC ∽△ABG ,△ABG ∽△CDG∴△AKC ∽△CDG ∴DG KC CD AK =,即1236KC AK = 同理得△AKE ∽△EFH ∴FH KE EF AK =即6AK =1271000KC + ∴⎪⎪⎩⎪⎪⎨⎧+==127100061236KC AK KC AK 解,得⎩⎨⎧==307501500KC AK ∴AB =A K+B K=1506答:山峰的高度AB 为1506步,标杆CD 与AB 间的水平距离为30750步.。
八年级数学《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教学案例湖北省宜昌市第七中学李春梅课件制作:许倜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及其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3、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自觉意识,并且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探究视力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辅助手段: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设计思路:1、本课题学习旨在结合前面学过的相似多边形及位似图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电脑操作,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的能力,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能力。
2、本堂课运用“Z+Z”智能教育平台——《超级画板》来制作课件,充分利用了其绘画、测量、动画等功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教学过程及课堂实录: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好!首先我想进行一项现场调查(众生好奇地望着老师)。
知道自己的视力情况的同学请举手(众生全部举手),那么,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生1:我是通过视力表知道的。
生2:我是配眼镜时通过电脑验光知道的。
师:通过视力表这种方式知道自己视力的同学请举手(90%以上的同学举手)。
师:看来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通过视力表知道自己视力的。
其实视力表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大家想知道吗?众生:(热烈地)想!师:今天就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我们一起来探索视力表的奥秘。
【评】教师简明的语言,创设一个学生熟知而又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自然而又快捷地揭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新知:1、通过观察测量探究视力表中“E”的形状及各个“E”间的关系师:首先请观察视力表(大屏幕显示视力表),你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数学知识吗?(学生小声议论,然后一部分学生举手)生1:我感觉每个“E”的外形是正方形。
《制作视力表》教案

《制作视力表》教案《制作视力表》教案一、教材分析“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后的课题学习。
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开设是本套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节内容与本章的第一节线段的比、第五节相似三角形、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的内容都有关系,是本章内容的一个综合运用。
与图形的平移、数据的测量、统计与物理学科中的凸透镜成像、视角等内容都发生着关系。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练习巩固以上的数学、物理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通过对视力表的观察、充分挖掘视力表中所蕴含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丰富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生活、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对l1、l2、b1、b2数据的测量、分析、统计、观察、对比,经历图形“E”的形状、大小、位置、平衡、旋转的过程,充分感知: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发展统计观念,获得从所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四章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比、相似图形与位似图形的概念,对相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一个较强的感性认识。
本节作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课题研究,是对本章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和实践应用。
八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对比、统计、归纳的能力和一定的阜新意识,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愿望,这些对本节内容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但包括数学中的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等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一次考查,如果没有物理知识作铺垫,将较难理解大“E”与小“E”为何因为测试距离的不同而可以同时衡量同一视力。
所以就本节内容,学生在用b/l来刻画视力的理解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4.3_制作视力表-

P2 a(
视角不变,视力一定。 视力一定,视角不变。
想一想
P1
b1
P2 b2
3m L2 5m L1
桌 面
a(
O
你知道了吗?
怎样利用测试距离为5米、 视力为0.1的视标 ,来制作 一个测试距离为3米、视力仍 为0.1的视标 ?
试一试
视力
测试距离5米
(单位mm) (单位mm)
a
测试距离3米
a
0.1
72.7
36.5
40.7
5 测 米a 试 距 离 2.8 a 米
0.2
20.4
12.9
0.3 0.4 0.5
23.0 18.3 14.5
10.2
8.1
好视力邀你爱眼护眼
1、某市疾病控制中心专家2004年度 追踪调查该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 况发现: 四成小学生 八成中学生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根据你 的卧室条件,自制一张视力表, 经常测试视力.
你知道吗?
6月6日---国际爱眼日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你的视力 怎么样?
你对视力 表了解吗?
制作视力表
的 对 数 视 力 1.5 表 米
测 试 距 离 为
我国现在通常使用的视力表有两种:
国际标准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 后者为我国廖天荣先生所创。
原温州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教授
常见视标:
视力表中是 否蕴含着一 定数学知识 呢?
0.1 48.0 48.0 9.6 9.6 9.6
0.2
0.3
24.1
15.2 12.1 9.6
24.1
15.2 12.1 9.6
4.8
3.0 2.4 1.9
数学制作视力表实践报告

数学制作视力表实践报告对“课题学习一-制作视力表”一课的课例评析。
这是一堂数学专题学习活动课一-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典型课例。
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究视力表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掌握视力表的制作方法。
这一过程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既学到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人着重从一下方面对本课进行讨论评价。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有层次、环环相扣的问题,创设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如开始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几个视力表,举例以前所见到的视力表等。
再观察分析这些E型图的特点,过渡到怎样制作E型图,进而探究两个E的关系,到制作E型图,拓展到根据相关条件制作符合要求的E型图。
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课题学习的价值。
本课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标,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如在小组合作测量了视力表中“E”的有关数据后,对数据的分析,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小组成员的交往、协作能力,得到实验结果后与他人的交流、表述等。
老师在此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空间和时间,各组成员都有机会做汇报展示,小组交流合作的任务达四次之多,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对课题学习模式的探讨。
课题学习要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 -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如这节课所体现的相似、位似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初步形成对相似图形的整体认识;获得- - 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
制作视力表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得出结论,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运用结论,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用视力表测过视力呢?那么“视力表”中是否蕴含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我们能否利用这些数学知识制作一张视力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综合与实践课——《制作视力表》二、合作交流,解读新知活动一:“一个”E1、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测试距离为5m 的标准对数视力表,你能发现它有哪些特点呢?2、量一量:请同学们度量视力为0.12的“E ”对应的a 、b 、c 、d 、e 、f 、g 、h 值,再以四人为一小组将度量的数据汇总到下表中,并与你的小组成员一同观察数据,看看你们有怎样的发现?得出结论:(1)“E”的外边图形是正方形,a=b ;(2)c=d=e=f=g=h=1/5a=1/5b ;3、通过对“E”的探索,现在你能说说看,如何作一个“E”吗?活动二:“一行”E1、在视力表中,除0.1对应的E 只有一个,其余视力对应的每一行中都由多个E 构成,那么如何作出“一行”E 呢?(教师投影演示视力为0.2的一行E 通过旋转、平移得到,或是轴对称得到)bac feg d h2、得出结论(1)同一行都是E都是全等的;(2)同一行E之间可以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互得到;活动三:“一列” E1、观察表格,思考:视力与a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2、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分别计算每一个视力中的a与视力为0.1中a的比值,并观察比值,看看此时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设计说明:通过观察视力表,可以发现从上至下,视力在逐渐增大,而E的大小却在逐渐减小,通过思考此问题,让学生从表格中发现数的规律以及E图形的变化规律,再通过计算进一步证明提出的结论,从而验证了每一列E都是相似的。
“制作视力表”教学设计

“制作视力表”教学设计作者:万静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09期摘要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为主的“综合与实践”该如何处理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和课堂内探究的关系?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以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的教学案例为载体,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发现;论证;表达中图分类号:G305,TE321,Q34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251-01一、内容解析“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题,综合与实践课题的开设是本套教科书的一大特色,它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开拓创新的意识,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回顾展示,视频(探究掠影),展示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过程。
本环节设计了“回顾”与“展示”两个活动,视频“探究掠影”回放课前自主探究的历程:1.收集材料:生活中有哪些类型的视力表?2.原理探索:视力与物理凸透镜成像,生物学近视眼的矫正等有何关系?3.问题聚焦:(1)视力表中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2)如何认识视力?(3)视力表的制作方案?【设计意图】1.视频画面隐含对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2.视频过程体现了问题探究过程:“问题背景”、“提出问题”、“问题聚焦”、“问题探究”,片头视频既是自主活动的总结,又是课堂深化探究的开始。
【第二环节】小组汇报课前“问题聚焦”提出了很多问题,促成全班分成4个小组:材料收集小组,生物、物理原理探索小组,测量操作小组,小小制作家小组。
课内小组代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汇报:(1)生活中有哪些视力表?(2)几何画板演示眼睛成像大小的成因,本环节展示一个组对“人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专题探究——“1视角”。
【设计意图】跨学科的课题,需要为全班学生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探究活动是自主的,也是多元的,有的小组从测试中不仅提出了问题,对“视力”的理解方式有多种,他们有从物理成像原理理解的,也有从生物机理的视角理解。
《制作视力表》课件

P2 a(
视角不变,视力一定。 视力一定,视角不变。
你知道了吗
P1
a1
P2
a2
5m L1
3.3 L 2
a(
m
O
才艺展示
我要设计一个测试 距离 为2.8米的视力表 ,你现在能 提供一套设计方案吗?
算一算
视力 0.1
测试距离5米
(单位mm) (单位mm)
a
测试距离2.8 米 a
72.7
36.5
视力不良
2、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 有哪几种?它们与我们 讨论的视力表是一种什 么换算关系?整理调查 结果并写出调查报告。
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说给大家听听吧!
结束寄语
世界 是美的,只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数学是美的,只 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
愿同学视力好,心灵 更美!
40.7
5 测 米a 试 距 离 2.8 a 米
0.2
20.4
12.9
0.3 0.4 0.5
23.0 18.3 14.5
10.2
8.1
好视力邀你爱眼护眼
1、某市疾病控制中心专家2004年度 追踪调查该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 况发现: 四成小学生 八成中学生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根据你 的卧室条件,自制一张视力表, 经常测试视力.
你知道吗?
6月6日---国际爱眼日
3月3日--全国爱耳日
你的视力 怎么样?
你对视力 表了解吗?
“对数视力表” 发明人 是
缪天荣
. 温州 瑞安
原温州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教授
帮老师解 决问题
假如老师需要一 个测试 距离为2.8 米的视力表 ,你 能帮老师设计吗?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1)

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 “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 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 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 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借助视力表为 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 的思想. 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 流的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 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 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 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度量” E ”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 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视力表”是学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 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 E ” E ”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 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 、CD 两个缺口).F 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 0.1, 0.2, 0.3, 0.4, 0.5, 0.6, 0.8, 1.0, 1.2, 1.5, 2.0所对应的” E ”的长a ,宽b ,空白缺口宽d ,(如图2).[生]填表如下:(投影片 课题学习B )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 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 E ”A b 图1D投影片(课题学习A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 E ”,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CD两个缺口).图1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1.5,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投影片(课题学习A)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
制作视力表

请标增进率 不均匀。从0.1到0.2为大一倍,从0.9到1.0仅大1/9。只能
反映视力中的一部分,如光感、手动等只能用文字来表达,造 成统计上的困难。因每行视标的差距不等,所以视力减退与屈 光不正之间的程度,不能完全成正比。对数视力表视标增进率 相等,每行相差倍数相等。因采用5分制记录法表示视力的各 个等级,0分表示无光感,1分表示光感,2分表示手动,3分 以上才不算盲,4分以上为视力表测得的视力,5.0为正常视力。 视力减退与病变或屈光不正的程度成正比,便于临床与科研工 作的统计分析。由于对数视力表有以上特点,故目前在防治眼 病的科研课题中较多使用。
对数视力表 缪天荣于1959年设计了对数视力表,其结构 特征是视标大小按几何级数增减,1990年被定为 国家标准视力表,即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标准对数 视力表”。
缪天荣(1914-2005),浙江瑞安人。我国著名眼科 专家、“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发明人,国家 《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起草人。193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 医药专科学校医科。曾任江苏医学院医师,成都航空委员 会空军军医训练班翻译、教官,成都中央、华西、齐鲁三 大学联合医院医师,温州瓯海医院眼科主任。1953年后, 历任浙江医学院副教授、温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长期担任 《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著有《眼压测算图》、《简略眼 和模型眼》等。
Snellen视力表 1862年Snellen提出由笔画粗细相似的字母组成测试视力的表 格,即字母视力表。目前最常用的是E字母视力表,视标笔画宽度 约为1分视角,字母高度、水平宽度均为5分视角,水平字母之间的 宽度为4~6分视角。 Snellen视力测试是一种测量“最小阅读力”形式的视力检测 方法,经典的Snellen分数表达法为最小分辨角的倒数。
王海丽-----制作视力表

三、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
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难点: 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易错点: 视力表制作原理的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让学 生独立发现体会,再互相交流,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能 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 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讨 论交流、反思总结。
二、教学目标
(一)课标总体目标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 以实施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 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会反思参与活动的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 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 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 意识和能力。
生3:视力为0.3时,a=24 mm, b=24 mm, d=5 mm,发现”E” 的长和宽相等, 生4:...... 生5:照这样的话,每个E可以近似的看成正方形。因为我们测 量有误差,所以大家测的长度上稍微会出现不等的时候。 师:总结的真好。大家根据测量知道每个E可以看成正方形,那 么各个“E”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发现展示给同组学生) 生:既然这些“E”形图都近似的看成正方形,而所有的正方形都 相似,所有这些“E”形图都相似。并且我们还发现同一行的E大 小一样,可以通过旋转,对称而得到。 师:总结的很正确,观察的很仔细。
生:按照上面大家讨论的结果,可以猜想得出,在D1处用 ①号”E”测得的视力,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 在D3处用③号”E”测得的视力,在D4处用④号”E”测得 的视力,在D5处用⑤号”E”测得的视力都相同. (经过讨论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师:大家做得非常棒.根据刚才大家讨论出的结论,我们 可以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设计意图】:通过复制制作“E”,探究图形间的规律。 本环节关键点比较多,测量工作比较大。 【活动效果】:本环节关键点比较多,测量工作比较大, 计算量比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允许学生带计算 器,否则一节课无法结束这么多的内容。
制作视力表 教学设计

制作视力表教材分析:《制作视力表》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是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节内容。
借助“制作视力表”感受并理解E图形中蕴含的有关数量关系、图形变换、图形相似及其相似比等有关内容。
本节内容的不仅研究数学图形,还与数据的测量、统计与物理学科中的凸透镜成像、视角等内容都发生着关系。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练习巩固以上的数学、物理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同时以视力表为载体,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对视力表的观察、充分挖掘视力表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人类生活、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经历对数据的测量、分析、统计、观察、对比,以及经历图形“E”的形状、大小、位置、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中充分感知:相似图形、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发展统计观念,获得从所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故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本节综合与实践涵盖内容丰富,不仅蕴含数学知识,还涉及物理知识,对学生和老师都富有挑战,故我将本内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视力表”中E图形间的联系,并根据探索的数学知识制作一张视力表;第二课时则研究视力与测试距离间的关系,会制作改变测试距离后的视力表。
教学重点:探索视力表中E图形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制作视力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角不变,视力一定。 视力一定,视角不变。
想一想
P1Leabharlann b1P2 b23m L2 5m L1
桌 面
a(
O
你知道了吗?
怎样利用测试距离为5米、 视力为0.1的视标 ,来制作 一个测试距离为3米、视力仍 为0.1的视标 ?
试一试
视力
测试距离5米
a
测试距离3米
(单位mm) (单位mm)
a
0.1
72.7 36.5
八成中学生
视力不良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根据你 的卧室条件,自制一张视力表, 经常测试视力.
制作视力表
的 对 数 视 力 1.5 表 米
测 试 距 离 为
我国现在通常使用的视力表有两种:
国际标准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 后者为我国廖天荣先生所创。
常见视标:
e
量一量
a
c
d
b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视角:外界物体(AB) 发射来的光线在眼内节 点N处所形成的角(图 ∠ANB)为视角。
P1
P2 a(
23.0
43.6
5 测 米a 试 距 离 米 3 a
0.2
0.3
21.9
13.8
0.4
0.5
18.3
14.5
11.0
8.7
才艺展示
假如我要设计一个测试 距离 为8米的视力表 ,你能提供 一套设计方案吗?
本节课你体会最深的是什 么?说给大家听听吧。
作业
市疾病控制中心专家2002年度追踪 调查岛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发 现: 四成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