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一
地球物理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如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波等)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分布的技术。
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物理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等信息。
三、实验内容1. 重力勘探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重力仪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重力仪测量地面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从而推断地下岩石密度分布。
(3)实验步骤:① 将重力仪放置在预定位置,调整水平,记录初始重力值。
② 沿着预定路线移动重力仪,每隔一定距离记录一次重力值。
③ 将记录的重力值绘制成曲线,分析重力异常分布。
2. 磁力勘探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磁力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磁力仪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磁力仪测量地面磁场的变化,从而推断地下磁性矿物的分布。
(3)实验步骤:① 将磁力仪放置在预定位置,调整水平,记录初始磁场值。
② 沿着预定路线移动磁力仪,每隔一定距离记录一次磁场值。
③ 将记录的磁场值绘制成曲线,分析磁场异常分布。
3. 电法勘探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法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利用电法勘探仪器测量地下电性差异,从而推断地下岩石的导电性和含水性。
(3)实验步骤:① 将电法勘探仪器放置在预定位置,调整水平,记录初始电流值。
② 沿着预定路线移动电法勘探仪器,每隔一定距离记录一次电流值。
③ 将记录的电流值绘制成曲线,分析电流异常分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重力勘探实验结果:通过分析重力异常曲线,发现实验区域存在一个重力高异常,推断该异常可能与地下岩层的密度变化有关。
2. 磁力勘探实验结果:通过分析磁场异常曲线,发现实验区域存在一个磁场高异常,推断该异常可能与地下磁性矿物的分布有关。
3. 电法勘探实验结果:通过分析电流异常曲线,发现实验区域存在一个电流低异常,推断该异常可能与地下岩石的导电性和含水性有关。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作业及最终答案.doc
地震勘探原理作业整理作业一1、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需要的设备?地震勘探基本上可分如下三个阶段: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设备,地震勘探装备是地震勘探的物质基础。
需要的设备分别是:地震勘探仪器,大型计算机集群和交互的工作站。
2、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什么?地震勘探仪器的任务是将由震源激发的,并经地层传播反射网地表的地震波接收并记诚下來3、地震勘探第一个阶段的成果是什么?地震勘探第一阶段的最终成果,就是地震勘探仪器产生的野外地震记录,它是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的原始依据和工作基础4、地震勘探仪器大致分为哪几代?地震勘探仪器经历了六代:第一代: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第二代: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第三代:集中控制式数字地震仪第四代:分布式遥测地震仪第五代:新一代分布式遥测地震仪第六代:全数字地震仪5、地震信号有效范围是0.001毫伏-100毫伏,要求地震勘探仪器的动态范围至少为多少?DR=201og(V max/V min)=201og(l00/0.001)=1OOdB,仪器动态范围为0-1 OOdB 6、对于一个满量程为4096毫伏的10位二进制电压表,输入信号电压为2231.5毫伏,转换的二进制数据是(不含符号位)多少位,量化电平是多少毫伏?输入信号电压〉1/2满谧程,所以转挽的二进制数据是10位的量化电平q=V FSR/2N=4096mV/2,()=4mV 7、叙述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反射波到达时间有关的特征,如到达时间、速度等,称为运动学特征。
动力学特征:地震波的波形特征称为动力学特征,它包拈振幅特征和频率特征。
8、叙述采样定理。
用低通滤波器从离散信号屮恢a原信号的条件是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f m)的两倍。
作业二1、叙述讲过的四种地震勘探检波器的种类,并说明哪种检波器是速度检波器,哪种检波器是加速度检波器。
速度检波器:电动式地震检波器、涡流式地震检波器加速度检波器:压电式地震检波器、数字地震检波器-MEMS加速度传感器2、叙述电动式检波器的性能参数?1、失真度(畸变系数)检波器是一线性振动系统,按理想状态,它的输出应当是一纯正的正弦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它的上面总含有其它的倍频于它的高频成分,使其看上去就不那么纯,这就叫做检波器的失真度。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你说这地震勘探啊,就好比是给地球做一次超级大体检!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神秘盒子,我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些啥。
地震勘探呢,就是我们打开这个盒子的一把钥匙。
简单来说,地震勘探就是利用地震波来探测地下的情况。
地震波就像是一个小调皮,在地下到处乱窜,遇到不同的地层、岩石啥的,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呢,就通过接收这些地震波的信息,来分析地下的结构。
你可能会问了,这地震波是咋来的呀?嘿,这就有意思了。
我们会人为地制造一些震动,就像敲鼓一样,让地震波产生并向地下传播。
这就好比我们在地球这个大盒子上敲了一下,然后等着看里面的反应。
那接收地震波的仪器呢,就像是超级灵敏的耳朵,能把这些微弱的信号都捕捉到。
然后,科学家们就开始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啦,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寻找地下的秘密。
这方法可神奇着呢!它能帮我们找到石油、天然气这些宝贵的资源,就像在地下的宝藏猎人。
你想想,要是没有地震勘探,我们怎么能知道哪里有石油可以开采呢?那我们的汽车、飞机不都得“饿肚子”啦!而且啊,地震勘探还能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这对预防地震灾害也有很大的帮助。
就好像我们提前知道了哪里是薄弱环节,就能更好地做好防范措施。
你说这地震勘探是不是特别厉害?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地球这个神秘盒子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里面的精彩世界。
咱们再深入想想,地震勘探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好的。
这得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还得有一群聪明能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起努力。
他们要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地点,精确地制造地震波,还要准确地接收和分析信号。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就像建房子一样,得一砖一瓦地精心搭建。
地震勘探也是如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影响结果。
咱普通老百姓可能对这些专业的东西不太懂,但咱可以想象一下呀。
要是没有地震勘探,我们的生活得少了多少便利呀!石油没了,交通瘫痪了;地质情况不了解,地震来了我们都不知所措。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一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姓名: 学号:专业:地球物理勘察技术与工程 级 一、实验目的1. 认识子波,对子波的波形有直观的认识。
(名词:零相位子波,混合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了解子波的分辨率与频宽的关系;) 2. 利用褶积公式合成一维地震记录。
二、实验步骤 1. 雷克子波()()))(21(22t f et r m t f m ππ-=- 零相位子波())2sin()ln(222t f et w m n t f m π-= (最小相位子波) n= m1/m2为最大波峰m1和最大波谷m2之比()())2cos(log *22xw t f et w m mt f m +=-π 钟型子波 xw 为初相m 为时间域主波峰与次波峰之比w(t)=exp(-2*Fm^2*t^2*ln(n))*sin(T-2*pi*Fm*t) n=m1/m2 最大相位子波(最大相位子波请同学们自己查找相关文献完成,非必须完成)其中f代表子波的中心频率, t =i*dt,dt为时间采样间隔,i为时间m离散点序号; 这里可以为f = 10,25,40,100 Hz等,采样间隔dt=0.002m秒,i为0~256;2.根据公式编程实现不同频率的零相位子波的波形显示;不同中心频率的零相位子波图f = 25:mf = 100:m3.其地质模型为:设计反射系数)(n r (n=512),n 为地层深度,其中0.1)100(=r ,为第一层介质深度;7.0)200(-=r ,为第二层介质深度;5.0)300(=r ,为第三层介质深度;4.0)400(=r ,为第四层介质深度;6.0)450(=r ,为第五层介质深度;其它为0。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当到达介质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和透射,反射波被检波器接受,生成地震记录。
反射系数表示地震波在两层介质分界面的能量重新分配,如r(100)=1.0,表示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时,只有一种波,反射纵波(或反射横波)。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3. 通过实验,提高对浅层地质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浅层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采集地震波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等现象,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反射波法,即通过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分析反射波的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器材(1)地震仪: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2)震源:用于激发地震波;(3)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4)计算机: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5)实验场地:用于进行地震波数据采集。
2. 实验步骤(1)实验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实验场地,确保场地平坦、开阔,便于地震波传播。
(2)地震波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测线,布置震源和接收器,激发地震波,接收其反射波。
采集过程中,注意控制震源和接收器的间距、排列方向等参数。
(3)地震资料处理:将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利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去噪、叠加等操作。
(4)地震资料分析: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反射波特征,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地震波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地质结构信息:(1)地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射界面,推断为沉积层与基岩的接触面;(2)地下存在一个倾斜的断层,推断为该地区的主要断裂;(3)地下存在一些小型的地质构造,如溶洞、地裂缝等。
2. 分析与讨论(1)实验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地下地质结构,为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质量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精度。
(3)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摘要地震勘探是一种以地震波为探测信号,利用地震波在地下或水下不同介质界面反射折射传播规律,探测地下或水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次实验以美国著名的San Andreas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地震勘探实验。
通过测定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进行了San Andreas断裂带的地震勘探研究,并对地震波速度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地震勘探;San Andreas断裂带;地震波速度;地质构造AbstractSeismic exploration is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 that uses seismic waves as detection signals and reflects and refracts at different medium interface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to detec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is experiment, San Andreas Fault Z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omplete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experiment. By measuring th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in different media,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Zone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 velocit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Keyw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San Andreas Fault Zone; seismic wave velocity; geological structure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物理原理。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地震勘探实验仪器报告
XXXX大学XXXXXXXXX学院《地震勘探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地震仪器认识指导教师:XXX实验学生:XXX学号:XXXXXXX实验日期:2017-6-07地震仪器认识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如何用米格纸画二维反射波勘探观测系统。
2.通过实验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一般结构,对Geopen仪器的组成部分有所了解,并认识主机、采集站、电缆、检波器等部件的作用。
3.通过实验了解二维反射波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1.学会通过米格纸绘制二维多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技术指标如下:(1)仪器接收道数:12道;(2)道间距:2米;(3)炮间距:2米;(4)设计覆盖次数:6次;(5)偏移距:2米;(6)单边激发,滚动观测10炮;(7)在观测系统图上标注满覆盖区、有次料区和施工无资料区。
2.了解Geopen数字地震仪的结构。
3.认识主机、采集站和大线,并了解各位部件的联接方法。
4.分组,按照实验内容1的要求,在室外采集实际地震资料。
5.利用SeiSee软件,回放单炮记录,并在单炮记录上指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等。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Geopen数字地震仪。
四、实验步骤1.由教师在实验室内讲解如何绘制二维观测系统。
2.在实验室内由教师介绍Geopen数字地震仪的基本结构。
3.在实验室内由教师指导仪器联接,并进行演示。
五、实验结果1.上交绘制好的二维观测系统图。
2.选择实验中获得品质较好的原始地震单炮数据,并打印。
3.在打印出的原始地震单炮上,指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等各类型波。
001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方法简介
为什么入射 角是直角?
信号太弱,信噪比太低
第三步:水平叠加
把同一点的反射信
S
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号经过处理以后,进
行相加,从而可以加
强信号去除噪声
•T0=2H/V
R
多次迭加的观测系统
• 如图所示,24道接收,炮点 位于第一个检波器位置上, 每放一炮,炮点随整个排列 一起向前移动三个道间距 (d=3delt(x)),这样就组成 了四次迭加的观测系统。O1 点放炮的第19道,及其它点 放炮的13道,7道,1道均来 自共反射点R1
?
常规动校正
四次项动校正
视各向异性动校正
接 收 方 式
一点激发
多点接收
返回
几个单炮实例
不同地表条件下的单炮记录
二 进 制 增 益 控 制 系 统 实 例
随机干扰波
折射1 折射2 有效波
面波1
面波2
沙漠地表
区域异常振幅压制前后单炮记录
TR. 1--120
TR. 361--480
单炮记录
地表 基准面
第二步: 静校正
• 沿地震观测线的地形是起伏不平的。表层介质不 均匀,厚度也沿横向变化。这样势必导致反射波 因表层异常产生时差,直接歪曲地下深层的构造
形态。为此,为了消除表层影响,选择一个统一
的基准面作表层校正,由于这种校正与反射波的 传播时间无关,每一个记录道只有一个校正值,
所以称为静校正
第一步:自接自收的地震勘探
• 在地表平坦的情况下, 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与 实际的地层形态一致, 此时我们看到的地震 剖面就是对应的地下 结构 • T0=2H/V
T0
H,V T0
关于地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2.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3. 掌握地震波的检测和记录方法。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现象,当能量释放时,会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特性不同。
本实验通过模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观察地震波的传播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地震模拟仪;2. 纵波和横波发射器;3. 水槽、沙槽、木槽等不同介质;4. 振动传感器;5. 记录仪;6. 电脑及数据采集软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地震模拟仪放置在实验台上;2. 将水槽、沙槽、木槽等不同介质放置在地震模拟仪下方;3. 将振动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与地震模拟仪平行;4. 打开地震模拟仪,启动纵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5. 记录地震波在各个介质中的传播时间、振幅和衰减情况;6. 重复步骤4,观察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7. 将实验数据输入电脑,使用数据采集软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2. 横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其中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不能传播,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3.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中,振幅和衰减程度不同,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4.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与地震灾害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密切相关。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地震的基本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2.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和衰减程度不同,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3.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与地震灾害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密切相关,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器材安全可靠,防止发生意外事故;2. 操作地震模拟仪时,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振动;3. 实验数据采集过程中,确保传感器与地震模拟仪平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地震带断层探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断层探测是地震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探测,了解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为地震带的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测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2. 分析断层活动性质及与地震的关系;3. 了解地震带构造背景,为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三、实验区域实验区域位于我国某地震带,该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地震。
四、实验方法1. 地震勘探法: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2. 地质调查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收集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分析断层的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3. 物探探测法: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如重磁法、电法等,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
五、实验过程1. 实地踏勘:在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震带的地质构造背景,记录断层露头、构造地貌等地质资料;2. 地震勘探:布设地震测线,进行地震勘探,获取地震剖面图,分析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3. 物探探测:采用重磁法、电法等方法,探测地下断层的位置和规模;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地震带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质和构造背景。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地震带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分布较为密集,主要呈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北西向和北东向展布。
断层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宽度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之间;2. 断层活动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内断层活动性质以走滑为主,部分断层兼有逆冲和正断性质。
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表明断层活动较为活跃;3. 地震带构造背景: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区域地震带位于我国某构造带,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活动频繁。
地震带内的断层与区域构造背景密切相关,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源地。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地震勘探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地震勘探啊,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超级全面的身体检查!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神秘盒子,我们想知道里面装了啥,这时候地震勘探就派上用场啦!它的原理呢,其实也不复杂。
咱就好比往地球这个大盒子里扔了个小石子,然后听听它发出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地震勘探的方法呢,那可是有讲究的。
得先选好地方,就像咱出门找好玩的地儿一样,得找对地方才能玩得尽兴呀!然后呢,布置好各种仪器设备,这就好比给咱的探秘行动准备好工具。
接着,制造出地震波,让它在地底下传播开来。
嘿,这地震波就像个小侦探,在地球里面跑来跑去,把看到的听到的都带回来。
解释这些数据可就像是解开一个超级大谜团!你得有一双火眼金睛,从那些复杂的数据里看出门道来。
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做到的哟!得有经验,得有本事。
有时候那些数据就像一堆乱麻,得耐心地一点点去理清楚。
咱说地震勘探这事儿,就跟医生看病似的。
医生得通过各种检查来判断病人身体有没有问题,咱地震勘探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呀!而且这可是个技术活,一点都马虎不得。
要是弄错了,那可就像医生误诊一样,后果不堪设想呢!你说要是没有地震勘探,咱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不就少了很多嘛!那可不行,咱得把地球这个大宝贝好好研究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它相处呀!它可是咱的家呢!地震勘探的用处可大了去了。
可以帮咱找到石油、天然气这些宝贝资源,没有它,咱的汽车怎么跑?咱的暖气怎么热?它还能帮助咱了解地质结构,预防地震灾害呢!这多重要啊,就像给咱的家加上了一道保险。
所以说啊,地震勘探可不是小事儿,它是咱探索地球的重要手段。
咱得重视它,好好研究它,让它为咱人类服务。
让我们一起为地震勘探点赞,为那些默默工作在地震勘探一线的人们点赞!他们就像地球的守护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家园。
怎么样,地震勘探是不是很神奇?很厉害?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地震的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学会使用地震模拟仪器进行地震模拟实验。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的结果,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会受到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实验利用地震模拟仪器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通过观察地震波在模拟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分析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地震模拟仪器:包括地震波发射器、地震波接收器、地震波传播介质(如沙子、泥土等)、地震波传播路径、计时器等。
2. 实验材料: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小木棒、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沙子、泥土、水、塑料薄膜等材料准备好。
2. 设置实验场地:在实验场地铺设塑料薄膜,将沙子、泥土、水等材料均匀铺在薄膜上,形成地震波传播介质。
3. 设置地震波发射器:将地震波发射器放置在实验场地的一端,确保其稳定。
4. 设置地震波接收器:在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另一端设置地震波接收器,确保其稳定。
5. 进行实验:启动地震波发射器,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地震波的振幅、传播速度等参数。
6. 改变介质:分别使用沙子、泥土、水等不同介质进行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7.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总结地震波传播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1)沙子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5m/s,振幅为0.5cm。
(2)泥土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2m/s,振幅为0.4cm。
(3)水介质:地震波传播速度为1.0m/s,振幅为0.3cm。
2. 实验分析(1)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2)地震波传播振幅与介质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显示,地震波在沙子、泥土、水等介质中的振幅依次降低,这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因素有关。
成都理工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一
地震勘探原理 实验一(4学时)
一、实验目的
编制和运行C 程序,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薄层调谐作用的特点以及和地震分辨率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1.计算薄层顶、底产生的反射波的叠加波形结果,反射波用雷克子波表示。
2.求叠加波形的最大振幅。
3.给定不同的薄层厚度,重复1和2的计算,最终形成振幅—厚度关系。
厚度从0开始,每1.6米计算一个振幅结果,共计算40个振幅结果。
4.用Excel 软件绘制振幅—厚度关系图。
5.用不同频率的雷克子波重复上述计算,绘图分析结果。
三、薄层模型及参数、雷克子波公式
厚度:H=0,1.6,3.2,…….,60.8,62.4 (单位:米)
1、模型1
V 1=3000,V 2=3464.1, V 3=4000
2、模型2
V 1=3000,V 2=3464.1, V 3=3000
3、雷克子波
2
222()
()(12)ft b t f t e ππ-=- 频率:f = 40,50,65Hz , 时间采样间隔:Δ=0.25ms , 子波长度:[2()]W L f =∆
四、实验报告内容
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及内容
2、基本原理阐述
3、实验结果分析
4、程序及其附图。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
1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一、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部分地传回地表,用专门的仪器记录返回地面的波的旅行时间,研究振动的特征,来确定产生反射或折射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并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及波的振幅与波形变化,探讨介质的物性与岩性。
就波的传播特点而言,地震勘探一般可分为反射波勘探和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1.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2.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Strata Visor NZⅡ数字地震勘探仪。
Strata Visor NZⅡ地震勘探系统一般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
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
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3.采集开机后,直接进入SCS软件。
(1)survey--new survey菜单:设置测区名称和测线号;(2)system--set date/time菜单:设置时间、日期;(3)geom--survey mode菜单:设置地震勘探类型,本次实验为折射波勘探,即refraction;geom--geophone interval菜单:设置检波器距离,即道间距,本次实验设为2m;geom--group/shot location菜单:设置shot coordinate炮点坐标、geophone coordinate检波器坐标(自动或手动设置)、gain 增益(本次实验设为HIGH 36)、use道设置(可选DATA、INACTIVE等,本次实验设为DATA)、freeze道冻结(叠加冻结,本次实验设为NO)等;(4)acquisition--sample interval/record length菜单:设置时间采样间隔、记录长度(时窗)和delay延迟,本次实验sample interval设为0.25ms,record length设为0.25m,delay 设为0;acquisition--filter菜单:滤波器设置,本次实验屏蔽采集滤波器,设为FILTER OUT;acquisition--correlation菜单:相关设置,本次实验屏蔽相关,设为OFF;acquisition--stack option菜单:叠加设置,本次实验设为auto stack,即自动叠加;acquisition--specify channels菜单:选定某些道,屏蔽某些道。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地震勘探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地震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和装备;(2)学会浅层反射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最佳窗口的选择;(3) 学会熟练地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和设备;(4) 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5) 利用地震仪探测风化基岩面深度;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实验原理:利用人工方法引地壳震动(炸药,可使震源震动),再用精密仪器按一定的方式记录地面上各接收点的振动信息利用对原始信息经一系列加工处理观测后的成果资料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
2实验内容:(1)了解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2)浅层地震仪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3)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设计;(4)浅层地震反射波野外采集技术;三、实验仪器设备Geopen24道地震仪、铁锤、检波器、电缆线、测线、主机一台。
如图(1)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1)打开采集软件,设置参数,如图(2)所示2)激发震源,然后收集地震波的传播图像。
如图(3)3)观察波形好坏,可以通过‘增益’来控制显示。
如图(4)4)进行满覆盖次数观测,储存数据,待会实验室室内处理。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如下:1、预处理:预处理是数据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
是把野外采集的数据磁带转换成处理系统所能接受的共中心点CMP道集所涉及的全部处理过程。
2、滤波: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的数字处理方法成为数字滤波。
包括:褶积滤波、递归滤波、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扇形滤波、时空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等。
3、反褶积:消除激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受滤波作用的处理方法成为反褶积也叫反滤波。
反褶积就是设法消除子波的影响,达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目的。
4、数度分析:是指从实际资料中求取叠加速度的过程。
5、动校正:把反射波时间t校正到炮检中心点自激自收时间0t。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z1=p1*v1;
z2=p2*v2;
z3=p3*v3;
d=(4*z1*z2*(z3-z2))/((z2-z1)*(z3+z2)*(z2+z1));
b=((z1-z2)*(z3-z2))/((z2+z1)*(z3+z2));
for(i=0;i<35;i++)
{
x=2.0*(h0+i*dh)*f/v2;
五、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试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薄层频率特征曲线,还有由实验所得的数据很直观的可以看出韵律型薄层和递变型薄层所具有的特点,我体会到了自己去编写的程序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特征曲线。并且通过改变地层的厚度可以得到特征曲线,通过改变波的频率也可以得到特征曲线。
在实验中我们应当注意地层的速度和密度参数,不能随意填写,应当符合薄层的波阻抗的变化。
二、基本原理阐述
通过编写下式的Zoeppritz方程:
式中: 为反射 波 的反射系数; 为反射 波 的反射系数; 为透射 波 的透射系数; 为透射 波 的透射系数。
用程序解出Zoeppritz方程:已知纵横波速度和入射角已经地层密度,通过该方程的矩阵解出纵横波的反射和透射系数,改变上下层的速度,画出AVA曲线图
实验一薄层频率特征曲线
一、实验目的及内容
实验目的:通过C语言程序编写相对振幅值的表达式,同时改变地层参数,得到韵律型和递变型薄层的频率特性曲线;从而直观的看出两种类型的薄层频率特征曲线的不同。了解不同类型薄层的作用,同时熟悉C语言编程。
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编写C语言程序,相对振幅值反映了经过薄层反射后的能量变化。得到不同地层参数的薄层频率特征曲线,将程序所得数据用EXCEL画出,观察特征曲线的变化并进行讨论分析。
地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分析地震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释放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壳内部能量传播的方式。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本实验主要研究纵波和横波在实验装置中的传播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地震波模拟装置:用于产生地震波,包括地震波发生器、振动台、放大器等;2. 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震波,包括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等;3.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地震波数据,包括数据采集卡、计算机等;4. 分析软件:用于分析地震波数据,如MATLAB、Origin等。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装置,确保各部件工作正常;2. 将地震波模拟装置中的地震波发生器设置为特定的振幅和频率,产生地震波;3. 将振动台放置在实验装置的底部,将地震波接收器放置在振动台上;4. 启动数据采集系统,开始采集地震波数据;5. 改变地震波发生器的振幅和频率,重复步骤3-4,采集不同条件下的地震波数据;6. 利用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幅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振幅分析,发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分散,导致振幅减小。
同时,振幅与地震波传播距离成正比,即传播距离越远,振幅越小。
2. 频率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分散,导致频率降低。
同时,频率与地震波传播速度成反比,即传播速度越快,频率越高。
3. 速度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速度分析,发现地震波在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制和运行相关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纵波、横波以及面波的传播规律;理解地震子波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流程。
二、主要内容
1、运行和阅读P_and_S_waves.m和rayleigh_waves.m两个matlab程序,观察纵
波、横波以及面波的传播规律,并分析对比体波和面波的主要特征(参考附图1、2)。
2、编制显示地震雷克子波的matlab程序,并在同一张图上绘制主频为15Hz和
45Hz的零相位地震子波图形(参考附图3);
3、阅读并运行synseismic.m程序,绘制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流程框图,
synseismic.m程序运行参考结果见附图4、5、6。
绘图并分析地震子波主频为10Hz,15Hz,20Hz,25Hz和30Hz情况下地震合成记录的结果。
三、实验报告内容
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基本原理阐述
4、实验结果分析
5、程序及其附图
6、实验体会
附图1纵波和横波质点运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示意图
附图2 Rayleigh面波质点运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示意图
附图3主频为15Hz和45Hz的零相位地震子波图形
附图4主频为10Hz的零相位地震子波(上)及其振幅谱(下)
附图5某一反射系数序列(上)及其振幅谱(下)
附图6合成地震记录(上)及其对应的振幅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