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1c66f1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9.png)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2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1)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③注意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5.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
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学前教育史重点
![学前教育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791aa5960590c69ec37668.png)
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1.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社会公育2.最旱的儿童学校(虞舜时期)——“庠”3.《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4.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他们是专门辅导和教谕君主和太子的官员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三公的副职6.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由王应麟撰写7.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早谕教(一)学前教育1.“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2.“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3.“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4.“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二)胎教1.主张设立专门胎教处所—“蒌室”2.主张孕妇自身要有胎教意识二、选左右1.主张建立保傅制度,设置“三公”、“三少”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2.师、保、傅的选择标准为“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术者”三、重儒术•(一)主张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注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三)在道德教育方面,主张使太子从小形成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
•(四)在治国方面,主张德刑并举的治国方略•(五)他还主张教养结合•8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简答题)(一)及早施教1.家庭应及早进行,越早越好,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施胎教2.依据:“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二)严慈结合主张严教与慈爱相结合,反对无教而有爱;但是在严教问题上主张棍棒教育、主张体罚。
(三)均爱勿偏要求父母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当的慈爱(四)博习致用1.主张子弟博习多种知识,在教育时应以儒家的五经作为基本学习材料,此外还要兼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士大夫必备的学问。
2.在提倡博习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子弟经世致用的本领;他还提倡在家庭中要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
中国学前教育史全文知识点及各章练习
![中国学前教育史全文知识点及各章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774e818cc7931b765ce1512.png)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考核知识点(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四)古代的胎教(五)古代儿童教材考核要求(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1.识记: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2.领会: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二)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1.识记:(1)家庭教育的内容(2)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3.应用:分析总结我国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经验和局限(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1.识记:保傅制度与三母制度2.领会: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四)古代的胎教1.识记:胎教的内容和方法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五)古代儿童教材1.识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2领会:古代幼儿故事、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主要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1、在原始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2、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除生活教育、劳动教育和美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1、在原始社会会后期,确切的说大约在五帝时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寓的机构或场所。
2、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
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成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重点自考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重点自考](https://img.taocdn.com/s3/m/77bb125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8.png)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重点自考学前教育史是指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和重大事件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涉及到学前教育的起源、发展、成就和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研究的基础,对于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认识学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前教育的起源: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的那个时候。
早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就有对儿童的特殊教育和照料。
比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地都有对儿童的照料和教育的记录。
2.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在近代开始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学前教育逐渐从家庭私人领域走向社会公共领域。
德国的弗洛勒贝尔提出了幼儿园的概念,开创了学前教育的先河。
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
3.学前教育的发展成就: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在20世纪上半叶,学前教育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建立了普遍的学前教育体系。
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比如建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研究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创新了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
4.学前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资源不平衡,师资不足等问题。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学前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比如应对儿童发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等。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史的重点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的起源、发展、成就和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和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为今后的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437d137b90d6c85ec3ac628.png)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三公、三母制度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
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可见,师保之教的内容是较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第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第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高度重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四,我们分析评价古代胎教时还应请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胎教实际上也是母教。
不足:1、夸大了胎教的作用;2、胎教思想还是初步的,多是经验的简单总结,甚至带有迷信的成分;3、过于强调礼对孕妇的约束。
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f40da5f78a6529647d53b8.png)
《学前教育史》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p30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2、“庠”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一定的剩余产品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③实行较为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1、宋代的慈幼机构①慈幼局: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②举子仓或予惠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2、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p321、慈幼礼俗:是慈幼观念与文化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①试儿(抓周)②洗儿会③命名仪式第二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指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一、胎教的作用①被看作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二、胎教的内容p33-35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①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②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③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①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使用右手进食②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生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子学习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③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六岁,学习简单的数字与辨别南北方位的名称④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七岁开始男女不能坐同一个席上,不能共用一个食具⑤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25a339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6.png)
《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一、早期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 欧洲启蒙时期对学前教育的影响2. 福禄贝尔和幼儿园的创立3.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运动二、学前教育理念的演变1. 行为主义与认知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贡献三、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实践1. 家庭式学前教育的兴起与特点2. 公立与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比较3.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四、现代学前教育的挑战与趋势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策略2. 科技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3. 早期教育的普及化与质量保证五、重要人物与文献1. 玛丽亚·蒙特梭瑞与蒙特梭瑞教育法2. 弗里德里希·弗罗贝尔的贡献3. 重要学前教育文献概述六、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1. 不同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2. 国际组织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指导原则3. 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标准与认证体系七、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方法1. 学前教育研究的定量与定性方法2. 案例研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3. 学前教育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应用八、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联1. 早期经历对儿童认知与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2. 学前教育对特殊需求儿童的适应性3. 家庭、学校与社区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九、学前教育的未来展望1. 面向21世纪的学前教育模式2.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学前教育策略3. 学前教育领域的创新与领导力培养十、复习题与讨论点1. 学前教育历史的重要转折点2.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问题3. 学前教育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学前教育史的主题进行的概括性描述,具体的复习资料应包含详细的历史事实、理论解释、案例分析以及参考文献等。
在准备复习资料时,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并且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政策进行更新。
学前教育史笔记
![学前教育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64403e94693daef5ff73d0c.png)
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
如简单的劳动工具制造、取火技术等。
2、生活习俗教育。
如不能侵犯氏族公共利益,尊敬长辈等。
3、原始宗教教育。
在自然、图腾、祖先崇拜中,儿童受到原始宗教的熏陶。
4、原始艺术教育。
如歌舞、绘制、雕刻等。
5、体格和军事训练。
儿童要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学习用弓箭等。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简单多样。
3、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考点)二、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目的(简答)1、儿童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基础;(社会)2、获取功名,光耀门楣;(家庭)3、立志做人,修养品德。
(个人)三、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考点)1、原则: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
(选择)2、方法:游戏、讲故事、体罚。
(填空、选择)第三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一、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太傅周公旦制定了教育文件——《世子法》,这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为我国保傅制度奠定了基础。
(填空)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世子法》,它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2008.7 填空)二、宫廷儿童教育制度(识记内容)1、宫廷儿童教育与一般家庭儿童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有制度作保证。
这便是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
(填空)2、宫廷中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台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和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这些人员称师、保、傅。
(填空、名词解释)3、三母制度是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名词解释)第四节古代的胎教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1、有记载的胎教,最早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f779b63e45c3b3567ec8b44.png)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一、“最”、“初”、“始”、“第一”、“首”(一)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载于《礼记.内则》。
(教材第10页)(二)中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教材第40页)(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的经验。
(教材第40页)(四)西周是中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
(教材第40页)(五)《三字经》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童蒙读物。
(教材第52页)(六)在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日记故事》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
(教材第56页)(七)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教材第83页)(八)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中国设立幼儿教育机构之始。
(教材第88页)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教材第89页)(九)户野美知惠是日本来华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教材第89页)(十)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教材第100页)(十一)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教材第100页)(十二)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教材第104页)(十三)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
(教材第114页)(十四)创刊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
(教材第115页)(十五)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
(教材第118页)(十六)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且以南京高师附小的教师俞子夷提倡最力。
(教材第120页)(十七)《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教材第126页)(十八)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教材第135页)(十九)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史重点笔记整理
![学前教育史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96aa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b.png)
学前教育史重点笔记整理名词解释:外国学前教育史部分1. 预成论: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2. 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将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泛智的思想乃系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活动的宗旨。
3. 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简化大众教育手段的一个显著成果,是其教育思想中的科学性与民主性结合的产物。
他坚信,通过这种简化了的教学方法,使最无经验、最无知的人也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4. 性格形成学说: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观点的影响下,欧文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从来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由他自己形成,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
他所说的这种外力包括遗传和社会环境。
他认为,人带着天赋品质降生,然后由社会予以形成。
(#)5. 〈白特勒法案》》:1944年,邱吉尔联合政府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法案,即〈〈白特勒法案〉〉。
该法案以当时教育委员会主席白特勒的名字命名。
〈〈白特勒法案〉〉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未能将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连贯起来的思想形成制度。
的学前教育。
凭证使家长们的选择范围,能自由选择公立的或私立的或民办的学校,家长若选择私立或民办学校则需自己再多交一些钱。
(#)7. 店铺幼儿园:这是1968年在西柏林出现的一种新的反对权威主义的幼教机构。
实行自由的解放式的教育,反对过去对幼儿进行的顺从、纪律、性的压抑及家长式的教育。
教育内容和方法由家长讨论决定,并轮流担当保育工作。
8. 白天的母亲:1974年,由联邦青年、家庭、健康教育部核准设立了另一新型的幼儿保教机构一一“白天的母亲”。
主要做法是:政府提供少量的经费,让一些年轻的妇女在照管自己的小孩之余,再帮助邻近的妇女在白天照管1――2个小孩。
学前教育史笔记
![学前教育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9ca572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f.png)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
2。
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
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
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f7301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7.png)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学前教育是指在正式义务教育开始之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基本教育和保教服务的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正式的学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普及始于近代。
下面是关于学前教育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古代学前教育:古代学前教育主要以家庭为中心,由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负责幼儿的教养和教育。
在古代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等,有些有专门的宫廷教育机构,负责皇室子女的教育,但普通人的幼儿仍然主要依靠家庭教育。
2.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兴起,学前教育开始在近代得到更为重视。
德国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先锋者,弗里德里希·弗洛贝尔被公认为学前教育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关注幼儿个体差异、重视幼儿游戏和自主探索、注重幼儿身体发展等。
这些原则对后来的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国际学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初,国际上开始兴起学前教育普及运动。
瑞士的蒙特梭利教育法、美国的幼儿园运动、俄罗斯的托儿所制度等都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这些教育法和制度关注儿童的自主性和综合发展,提倡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手段,强调观察、实践和体验。
4.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中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幼儿园在一些大城市开始兴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了幼儿园和托幼机构体系。
1990年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推进了幼儿园的普及,另一方面重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
5.学前教育的理论发展:学前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和理论探索。
蒙特梭利教育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社会文化理论等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理论提供了深入理解幼儿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发展的方法和指导。
6.学前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的特点包括关注幼儿全面发展、注重游戏和自主探索、尊重幼儿个体差异、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等。
学前教育史大一知识点
![学前教育史大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16bf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a.png)
学前教育史大一知识点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了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相关理论,了解学前教育史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下面将针对学前教育史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1. 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学前教育源远流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
人类通过教育来传承文化、培养下一代的能力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机构和教育体系。
2. 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演变不同国家在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以美国为例,早期的学前教育主要是由私人或宗教团体提供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而在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3. 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是指对学前教育本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其中,蒙台梭利教育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等是重要的学前教育理论,它们对学前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如美国的学前教育以公立学校和私立托儿所为主,中国的学前教育则包括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等多种形式。
5. 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发展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是培养优秀学前教师的关键环节。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各种师资培养机构和培训项目应运而生。
同时,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备受重视,各类学术研讨会和专业培训成为学前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途径。
6. 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意识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学前教育的现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未来,学前教育有望进一步发展,涌现出更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总结:学前教育史的知识点涵盖了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演变、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师资培养与发展,以及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fd1fab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e.png)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古代世界的学前教育1.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一些私人的幼儿教育机构。
例如孔子开办的教育机构就有专门为幼儿设立的教室,让幼儿在玩耍中学习。
自秦汉以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祭祀、教导为幼儿服务的社会机构,称为“公益施舍学校”,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
2. 希腊古代的学前教育希腊古代的学前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古希腊儿童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健康、强壮、智慧和美丽的公民。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提到,“三岁之后,开始自然修炼,七岁之后,可以接受正式的教育”。
希腊古代的学前教育重视运动、音乐和诗歌的教育。
他们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心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罗马古代的学前教育罗马古代的学前教育相对蓬勃发展。
儿童在罗马的家庭中接受教育,一方面是家长自己教导,一方面是请教育家或专业老师来教育。
罗马儿童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近代世界的学前教育1. 欧洲近代的学前教育18世纪,欧洲开始有了更多的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在英国、法国和德国。
在英国,启蒙运动和青少年教育改革使得幼儿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法国的孔代克学校是第一个专门为幼儿设立的学校,创办者是法国教育家费南。
2. 美国近代的学前教育19世纪,美国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个时期,美国的儿童教育主要是宗教机构提供的。
直到20世纪初,美国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
1873年,美国开始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称为种子学校,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
三、现代世界的学前教育1. 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20世纪,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学前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致力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2. 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a845a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f.png)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全面、均衡、科学的发展,帮助幼儿获得全面的身心发展。
学前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息息相关。
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学者和理论家,他们的贡献推动了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家长通过亲身示范和口头传授来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和道德观念。
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尊重儿童”的理念。
同时,古代中国还形成了一些智育教育的机构,如私塾、书院等,为学前儿童提供基础的知识学习。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智育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如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
二、近代学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
在欧洲,普遍出现了学前教育的机构,如孤儿院、慈善院等,为弱势群体的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和教育服务。
同时,在欧洲也出现了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如德国的弗雷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
他们提出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三、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建立20世纪初,学前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儿童发展理论和幼儿教育方法论。
儿童发展理论包括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交、语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为学前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幼儿教育方法论则是通过对幼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发展出一系列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如游戏教育、亲子共读等。
这些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四、国际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学前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模式和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点,改进和完善本国的学前教育体系。
同时,比较研究还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学前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发展。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a76e6b1ed9ad51f01df29a.png)
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学前教育(时代划分的原因:①社会阶级关系改变②生产力改变)170多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春秋末年)1、最早的教育机构——庠2、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礼记·内则》3、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中国胎教第一人——太任)4、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特点及对当代的启示奴隶社会时学前教育的特点:①有了专门的场所②出现胎教③有了阶级性④有了一定的计划性(最主要的)计划性表现在①有了记录《礼记·内则》②两种制度: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5、胎教始于西周嫘祖—人文女祖(发现蚕)妇好—女将军(商武王的妃子)中国胎教第一人—太任二、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春秋末年-1840年1、教育的目的、内容目的:①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②齐家治国的基础③光耀门楣内容:a、生活常规的教育b、初步思想道德教育【1孝悌2崇俭3诚信4为善】c、(早期)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教材——“三百千”{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无名氏的《百家姓》、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文化知识教育的利与弊、利:①实施文化知识教育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其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德智的发展②古代的知识教育、知识传授比较系统,制定了相关的教材,促进了学前教材编写的科学化③方法上重视儿童识字、习字、读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
弊:①知识教育目标上,过于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儿童情意品质的培养②知识教育内容上,过于重视德智,内容且难而枯燥,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过于成人化。
③知识教育方法上重记忆、灌输、苦学,儿童难以承受,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儿童的天性d、身体保健2、有关胎教的著作:①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②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3、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特点:①普及性、世俗性;②全面性;③功利性;④思想性4、胎教的经验与局限①胎教的内容:①注重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孕妇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注意控制情绪的波动是非常必要的③要十分重视孕妇饮食的调摄②古代胎教经验①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注重母体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③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④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③胎教的总特点①太交易成为独立研究的科目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养教一体化的现代胎教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③主要从医学角度论证胎教,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④重视“外象内感”,夹杂臆想成分【外象: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母体内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贾谊、颜之推、朱熹及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内容和特点1、贾谊:①早谕教(地位)②选左右(原则)③重儒术四、近代学前教育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内涵:指学前教育开始摆脱封建传统模式逐步向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大众化、国际化、教育研究方法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
学前教育史复习整理!!!
![学前教育史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0fd7e85ce2f0066f4332259.png)
学前教育史复习整理一、基本概念1、行为课程P129①概念:由张雪门提出。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首先应注意的是实习行为。
②内容: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儿童的社会环境2、《幼稚园课程标准》P83①这是我国于1932年10月正式公布并颁布是第一个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样我国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②共分为三部分: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
③具有中国化和科学化的特点。
3、恩物 P340①恩物是福禄培尔设计的供幼儿游戏时使用的一系列玩具。
②福禄贝尔认为,恩物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是上帝的恩赐物,因此叫“恩物”。
③恩物通常有六种。
4、儿童之家 P355①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的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
②在儿童之家里专门为儿童设计了活动室和休息室。
③“儿童之家”甚至连课程安排也打破多少分钟一节课的规范,强调个人学习和个别活动。
5、艺友制由陶行知提出,“凡用朋友之道在幼稚园里跟着幼稚园教师学做幼稚园教师的途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大批幼稚园教师。
6、活教育 P178①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
②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
③活教育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探索的结果,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精髓,对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7.五指活动(P177)①五指活动是由陈鹤琴提出的,他将幼儿园的课程定为“五指活动”。
五指:生长在幼儿的手掌上的,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
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
②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
③陈鹤琴指出: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
8.颜氏家训(P34)①《颜氏家训》是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根据自己求学,为官,生活,处世的经历与体会,写出的我国第一部我国封建社会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学前教育史复习整理
![学前教育史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7ffe06267ec102de2bd89fe.png)
学前教育史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 颜氏家训P34:由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所写的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
全书分为7卷20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活教育P178:由陈鹤琴于1940年提出活教育思想,1947年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主要思想即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和训育原则。
3. 恩物P340:是福禄培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供幼儿游戏时使用。
按照福禄培尔的理解,这些玩具都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的,是上帝的恩赐物。
福禄培尔力图以恩物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训练他们手的活动技能。
恩物通常有六种。
4. 儿童之家P355: 1907年初,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的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免费的幼儿学校。
“约法三章”:家长每天按时接送、密切配合、报告表现给校方。
5. 行为课程P129: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张雪门1966年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它首先注意的是实际行动。
6.幼稚园课程标准P82: 1932年10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1936年7月修订。
由我国专家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编订的,虽然吸收和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幼儿园课程标准,但洋为中用,富有中国特点。
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七项的目标、内容及最低限度要求)、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17条)。
7. 癸卯学制P48: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拟定,清政府于190 4 年颁布。
学前教育史知识大要
![学前教育史知识大要](https://img.taocdn.com/s3/m/1f5ad3a4a58da0116c1749f6.png)
3
56.概念:“恩物”
57.概念:蒙台梭利“感官练习材料“
补充(见教学PPT):
1.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为什么夸美纽斯被称为里程碑式的人物?
2.宗教情怀对一个教育家的成长有哪些影响?试以夸美纽斯为例作
分析。
3.卢梭论述自然教育目的的基本理由是什么?
4.概念:自然人(卢梭)
5.卢梭绍述感觉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6.试结合卢梭有关幼儿教育理论,分析“安吉幼教模式”的可借鉴之处。
7.什么是“有准备的环境”?
8.蒙台梭利怎样论述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9.蒙台梭利感觉训练玩具有哪些种类和具有怎样的特点?
10.蒙台梭利怎样论述幼儿“自由”和“工作”的?
11.蒙台梭利论述教师角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三公、三母制度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
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可见,师保之教的内容是较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第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第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高度重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四,我们分析评价古代胎教时还应请注意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胎教实际上也是母教。
不足:1、夸大了胎教的作用;2、胎教思想还是初步的,多是经验的简单总结,甚至带有迷信的成分;3、过于强调礼对孕妇的约束。
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第三,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因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
第四,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制定了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第五,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第一,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第三,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第四,儒家思想规范和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基础(经济、思想)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得城市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破坏,不少妇女走进工厂,参加近代大工业的生产劳动。
由家庭完全承担的学前教育已不适应这样的社会现实。
这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
因此, 从根本上说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虽变法失败,但其思想影响并未消失, 他们对西方儿童教育的介绍,建立学前教育制度等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有 :(1) 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2) 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3) 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4) 提倡女子教育 , 为幼稚师资的培养莫定舆论基础。
《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是我国第一部学制。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是随着新教育制度的产生而确立的。
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是同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产生的。
1. 蒙养院的对象蒙养院招收“3岁以上至7岁之儿童”2. 蒙养院的设置“章程”规定,蒙养院不单独设立,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3. 蒙养院课程“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点钟。
教科书由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组成。
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的各种教科书。
外国家庭教育著作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
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4、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蒙养院内教师称 " 保姆 ", 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
训练保姆的方法,是在育婴堂和敬节堂中,选一识字妇女当教员,如堂内无识字的,可以请一识字老妇人入堂任教。
这样的保姆是“三从四德”模范的执行者和宣传者。
5. 蒙养家教合一“章程”又明确规定“蒙养家教合一”, 蒙养家教合一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个是蒙养院要辅助家庭教育,二是用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由此看来,建立蒙养院真正用意在于加强家庭教育。
(二)从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中,不难看出 :第一 ,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 , 在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 , 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 ,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个一般规律,又反映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的学前教育。
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由日本人担任,课程、教法也参照日本,甚至设备也由日本购进,表现出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
父母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儿童教育完全由公立政府负责.他设计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教”的理想教育制度。
人本院,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
人本院也称胎教院,是对孕妇和胎儿进行集体胎教的社会公益机构,是实施儿童公养公教的重要措施之一。
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公育制度的又一级。
婴儿出生后,在人本院 6 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
若育婴院后设慈幼院的,则育婴院收婴儿至两岁,三岁幼儿入慈幼院至五岁,六岁入小学院。
如果不设慈幼院 , 则婴幼儿总归于育婴院。
儿童在育婴院接受完全的学前公育教育。
总之,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公养”、“公育”的思想 , 强调胎教的意义, 阐述了胎教的内容和方法,阐发了婴幼儿教育宗旨和管理制度等,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进行的设计,虽然未能实现,但在思想上有冲破封建传统学前教育的进步意义。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贯制。
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同时,他的构想也存有唯心主义和封建教育的糟柏,应予以否定。
一,贾谊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社会作用贾谊基本上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礼治思想.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2,论胎教1)婚配对象的选择:先辈的遗传与品德可以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2)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一方面指母体本身的环境,一方面指母体周围的外界环境.3,论早期教育1)继承了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思想.认为幼年时期形成的道德品行根深蒂固,和人的天性溶为一体.2)强调将儿童心智发展的水平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3)应尽早增强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4)早期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决定于教育者是否能够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恰当地转换教育方法.4,论品德修养1)明确"品善之体"即具体的道德概念.2)积小成大,防微杜渐3)重视环境的影响5,论教学方法:涉及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内容深浅多少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颜之推认为人在幼年,心理纯净,精神专一,可朔性大,此时进行教育是最好的时机。
教育孩子应从婴儿时开始,这不仅利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而且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
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实行胎教。
颜之推对古时圣王实施胎教的做法深为赞赏。
(二)威严而有慈“威严而有慈”就是将慈爱与严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要爱护,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爱护的职责,更有教育的义务,教育好子女,才是对子女最大的爱护。
在他看来,以体罚教育孩子,是完全必要的。
(三)均爱而不偏袒所谓均爱,是指父母对所有子女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当的慈爱,而不应偏袒个别孩子。
否则,客观上会助长他们的骄横暴慢习气,还会导致兄弟不睦。
(四)广泛学习,重视实用颜之推要求子弟博习多种知识,他认为家庭教育也不能仅限于学习五经,还应兼习百家之书,以及琴、棋、书、画、文学等今后士大夫生活所必备的学问,认为非五经均为杂艺,行有余力,方可学之,而且只可兼习,不可专业。
(五)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年幼儿童性情未定,常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人,故为父母者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儿童必须“与善人居”、“慎交游”、“交益友”。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揠苗助长。
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三)教育应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育者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为要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具有自然主义教育倾向,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