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旗城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5ba9477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8.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材料:地球仪制作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3.场地:教室空间足够进行地球仪制作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椭球体等,并通过地球仪模型进行直观演示。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过程中,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地球仪,讲解其特点和优点。
教师点评,总结地球仪的制作要点。
5.拓展(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地图、导航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7653357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课件、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又是什么呢?”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bfb8d24431b90d6d85c76d.png)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经线,认识赤道、本初子午线。
③通过阅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④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使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生活经验和资料阅读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②通过地球是个球体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主观、感性的认识逐步发展到深入、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③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养成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地球仪。
①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②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体验式学习2 、教学手段:地球仪、多媒体学习方法及能力培养1 、观察。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2 、实践。
通过制作地球仪,量算经纬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合作。
【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导入】(时间 2 分钟):同学们 , 在晴朗的白天 , 我们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 在十五的夜晚 , 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d843d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5.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理解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能够使用地球仪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通过制作地球仪和使用经纬网定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和划分。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使用地球仪确定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掌握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详细讲解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相关知识,如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数据等;清晰阐释经线、纬线、经纬度等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进行直观演示,展示地轴、赤道、南北极等的位置,演示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仪上的分布以及它们的方向等;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提出一些问题,如“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地点”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4.实践法:安排学生分组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球仪构造和经线纬线的理解;开展经纬网定位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地图、卡片等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球体的认识,教师详细讲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意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41026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14.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经纬度的应用较少,对地球仪的使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的认识。
–运用地球仪进行定位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经纬度的划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地球仪的使用,经纬度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仪的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提高学生运用经纬度进行定位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地球形状、经纬度划分及使用方法。
2.PPT课件:展示地球形状、地球仪图片等资料。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仪是什么?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作用。
–展示地球仪的经纬度划分,讲解经纬度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4bb042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a.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aaae6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9.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对于地球仪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演示法: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球的运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仪又是怎样的一个仪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aac744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e.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多数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等知识点认识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直观认识,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概念、构成及使用方法;学会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3.经纬度的划分及运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2.地球形状图片3.经纬网教学素材4.教学PPT5.练习题及答案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地球仪的概念、构成及使用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讲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其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尝试用经纬网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指出错误并讲解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dc181d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d.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地球,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
2.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地理案例,如地图、图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星球上?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通过地球仪模型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介绍一些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如地球仪的分类、制作工艺等。
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地球仪。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855d5c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b.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形态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和用法,了解经纬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和用法,经纬度的划分。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经纬网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用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用法,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制作,亲身体验地球仪的用法。
5.知识拓展:介绍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经纬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度的划分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68e3b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14.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理解地球上的事物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经纬度的划分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度的划分方法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经纬度划分方法的理解。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直观演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划分。
2.图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仪。
3.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仪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的概念。
同时,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制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经纬度的划分。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有关地球仪和经纬度的实例,让学生判断实例中涉及的是地球仪还是地球,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15be473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f.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及特点;2.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特点;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特点;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3.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能力;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构造;2.准备地球形状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3.准备地球仪操作演示,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4.准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形状的图片和实例,如地球仪、地球仪模型等。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特点。
提问:“地球为什么是球形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地理位置。
在操作过程中,提问:“如何找到某个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运用地球仪解决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3add37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7.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对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等可能比较陌生。
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等。
2.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各个部分,并解释其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地球仪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演变过程。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https://img.taocdn.com/s3/m/c4890b5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5.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的⑵葡萄牙航海家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_______。
地球的卫星照片确认了这一点。
⑶【参看图P4页图1.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千米。
⑷【参看图P4页图1.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叫做。
⑸【参看图P5页图1.4】地轴:地球转动时绕着的轴。
两极:与相交的两点。
北极是指对着的点。
最南端的点叫极。
地球仪上的线有和纬线,有5条重要的纬线圈,它们是、线和线、______圈和圈。
⑹【参看图P6页图1.6】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加圈叫,与之平行的圆圈叫。
是最大的纬线圈。
指示______方向。
赤道的纬度是,以赤道为起线,赤道以北称______,用“____”表示,赤道以南称______,用“____”表示,南极和北极各为0人们规定:全球___0到___0为低纬度地区,___0到___0为中纬度地区,___0到___0为高纬度地区。
【参看图P7页图1.8】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也叫00纬线)(7)【参看图P7页图1.9】经线就是连接并垂直于的线,也叫。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案-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https://img.taocdn.com/s3/m/264ed1f0172ded630b1cb6a0.png)
形的线外,再有没有圆形的线?
进课程进
展示幻灯片 4: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刚才所找到的
度。
线叫纬线
板书:(一)纬线 1、形状:圆圈
师问:所有纬线长度相等吗?长度有什么不 学生回答:不
同?
一样,赤道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总结
长,其它的越
板书: 2、长度:不相等,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向 两 极 点 越
递减。
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 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把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是围绕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 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于纬线、纬度、经线、经 度等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 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七、课时安排:第一章第一节第 2 课时
八、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幻灯片 1目标
对已学知
复习导入 幻灯片 3:这些你们都记住了吗?(内容见屏幕) 回顾回答 识 的 掌 握
学生回答完屏幕问题后,教师指着地球仪询问
情况,并未
学生地轴、北极点、南极点等。
定……高纬度地区”,并让学地球仪上找出泰
国,并判断泰国所在的纬度地区。
展示幻灯片 11:提示学生自查。
板书:5、低、中、高纬度的界限:30º、60º、
90º。
通过染色,
过渡:下面同学们继续在地球仪上找一条标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bdfa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02.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基础性的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仪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但对地球仪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理解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
2.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
2.地球图片。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结构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标记,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
问题可以包括: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经线代表什么?地球仪是如何表示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的?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仪,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请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72c57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b.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一般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色。
能力目标:(1)提出凭证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均匀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绘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察见解、演示法、议论法、列表比较法等认识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
感情目标:(1) 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量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和研究科学神秘的志趣。
(3)培育学生的察看力、想象力、空间思想能力,为培育学生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确定基础。
教课要点1.学会利用有关地理现象和数听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运用图表剖析纬线的特色和纬度的区分教课难点学会察看和使用地球仪教课方法1. 解说法2.合作研究法3.多媒体协助教课法教课准备多媒体教课课件、地球仪、地图册教课过程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正确地说出来。
我们今日就一同来认识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解说新课1.先经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认识,而后鼓舞学生经过察看、想象绘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示教师的看法:“我画出我想象的表示图,同学们看看如何”,经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不过崇敬教师的威望,培育创新的意识。
[ 解说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均匀半径,即6371 千米。
2.地球仪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一直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相互评判一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619e98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3.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经纬网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等教具。
2.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问题。
3.准备PPT课件,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经纬网的介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地球仪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概念,解释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展示经纬网的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网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触摸地球仪,观察经纬网的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4a21ca5ef7ba0d4a733bfa.png)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划分;经纬网定位课前准备: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二、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对地球有个整体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①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②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2、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多媒体展示课本第4页图1.2 地球的大小要求学生齐读并: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析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总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5](https://img.taocdn.com/s3/m/c2b724b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8.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差异。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应具备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度的划分,掌握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以及使用地球仪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度的划分及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地图、地球仪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地球仪模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
2.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等,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
3.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让学生理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应用。
4.经纬度的划分:讲解经纬度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5.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地球仪制作和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一、【说教材】“认识地球”这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在地球仪上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另外教材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除地球仪外,地图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
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地球仪”、“经纬网”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
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
点、线、面,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
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
5、知道地球仪和地图都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6、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