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分析
哥白尼的故事50字
哥白尼的故事50字哥白尼的故事。
哥白尼是一位波兰天文学家,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科学真理。
哥白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提出了日心说,这是一次革命性的科学突破。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才能开创新的科学时代。
哥白尼出生在波兰的托伦城,他从小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大学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古希腊的天文学著作,深受启发。
他开始怀疑传统的地心说,认为日心说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具争议的,因为它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和传统的学术观点。
哥白尼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开始了长达多年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最终,他在《天体运行论》中系统阐述了日心说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概念。
这一理论的提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大门。
哥白尼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在当时,哥白尼的理论受到了强烈的反对和指责,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有勇气挑战传统,勇于创新,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
哥白尼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观测和研究,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在科学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如此,不能轻言放弃,要有耐心和毅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在今天,哥白尼的故事仍然激励着我们。
我们要学习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挑战自己,勇于创新。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哥白尼的故事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成就激励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爱好者。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科学真理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但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让我们铭记哥白尼的故事,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哥白尼革命
每当史学家们著书立说论述科学中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时,首先跃入他们心头的便是宇宙中心问题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一改那种把地球看作是宇宙的静止不动的中心的观点,而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亦即众所周知的哥白尼革命。
这一变革,常常被描述为我们天文学参考系的一次全面性变更,是富有革命性的转变,而哥白尼本人也因为这场“宇宙概念结构中的革命”被称为“反叛的宇宙设计师”;托马斯·库恩更称其为一场“思想中的革命、一场人类宇宙观及人类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观念等的转变”,认为它不只是天文学基本概念的革新,人类对大自然理解上的一次根本性变更,更是西方人价值观转变的一部分原因。
然而,即使被这无数的歌颂与赞美冲击得眼花缭乱,我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来思考一下这个几个世纪以来众说纷纭的话题:“在这场被称作‘哥白尼革命’的变革中,哥白尼本人到底是不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场以哥白尼为始点的伟大的革命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又经过了怎样漫长的探索与发展?”,“这场革命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真的只是提出‘日心说’那么简单么?”首先,既然这个众说纷纭的时期被称作“哥白尼革命”,那么我们就不妨从这个主角谈起。
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十分强大;神权胜过君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和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按照教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他们安置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应占有特殊地位。
这样,托勒密体系正好为基督教义提供了“科学根据”,它变成了与宗教教义具有同等意义、同样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地心说”也就和人们由日常所见而积淀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连在一起。
科学在当时是神学的婢女,教会对新科学总是尽力压制,人们稍有科学探索的越轨行为,便会招来教会以异端名义的迫害。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是犹豫的。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当时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
第4讲 哥白尼革命
第4讲哥白尼革命文艺复兴以后,有三次科学革命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们在不同层次上不断地对人类的自恋情结进行着无情的摧毁。
起初,人类的直觉告诉我们,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着地球旋转,作为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但是,发生在16世纪的哥白尼革命,则揭示了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真理,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在浩瀚的星空中,地球不过是千万颗行星中的普通一员。
后来,直觉继续告诉我们,上帝在创造生命时,人类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
但是,19世纪中叶的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 –1882,英国)的革命,用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类并不是想象中的生命的特殊载体,他与千万种普通的生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进化得快一点而已。
最后,直觉安慰我们,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动物,是因为他们是有理性的。
但是,20世纪初的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革命,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他告诉我们,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是非理性的结果,是在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理性,不再是人类绝对的优越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理性主义不断战胜人类直觉的一个过程。
哥白尼革命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1.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Cosmos一词,是由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ca 560~ca 480 BC)创造的,原意为“一个和谐而有规律的体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文学的目的,首先是追求宇宙的和谐,而不是狭义地去拟合观测。
因此,对于古希腊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宇宙的奥秘。
构建模型、解释现象,要比追求实用、迎合世俗的价值观更加重要。
在他们的心目中,科学一定是美的,作为宇宙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谐与简单,就是这种美学的最高标准。
这种科学观,最终形成了绵延持久的学术传统,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其《蒂迈欧》(Timaeus)一书中,柏拉图(Plato, 428~348)是这样论述天体运行所应该采用的轨道:宇宙的本质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体系应当是绝对完美的,由于圆是最完美的形状,因此,所有天体运动的轨道都应该是圆形的。
哥白尼——精选推荐
中文名尼古拉·哥白尼外文名Mikolaj Kopernik别名未知国籍波兰出生地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出生日期1473年(癸巳年)2月19日逝世日期1543年5月24日职业天文学家,现代天文学开拓者毕业院校费拉拉大学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创立日心说,天文学成为一门科学代表作品《天体运行论》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
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
哥白尼经过长2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
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
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科学发现相关图片(6张)河畔的托伦城诞生了。
他的父亲是个当议员的富商,他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哥白尼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死了,他被送到舅舅务卡施大主教家中抚养。
务卡施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和当时波兰进步的知识界来往极为密切,并与意大利卓越的革命家、人文主义者菲利普·布奥纳克西是挚友。
在哥白尼念中学的时候,务卡施就带着他参加人文主义者的聚会。
1491年,按照舅父的安排,哥白尼到克拉科夫大学去学习天文和数学。
当时,波兰已经产生了一些有名的天文学家,如马尔卿·克洛尔,他于1450年写成《亚尔峰斯星象表订正》一书,并在许多国家讲学。
又如著名的天文学家沃伊切赫,曾编制天文历表,他就在克拉科夫大学讲课,是哥白尼求学时的数学和天文教授。
思想解放史录—哥白尼革命
思想解放史录——哥白尼革命一、地心说遥远的星空,神秘的宇宙,人们仰望苍穹,往往遐思无限。
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是什么样的地方,太阳又是个什么样的星球,如果万物由上帝来主宰的话,那么他又在哪里?远古时代人们坐地观天,观察天空、日、月、星辰的运行时,便相信所谓心眼见到的事实。
起初他们认为地球是一张四方桌子的桌面,被许多支架支撑着。
到了公园前610年,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是静止的。
之后,柏拉图时代的天文学家开始认为地球是圆的。
到了公元前120年,一位叫托勒密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写下了13卷巨著《至大论》,又称作天文集。
在他这部巨著中地球被描绘成绝对静止的星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在地球之外,分别是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和恒星与原动力天层这九重天。
无所不能的上帝就居住在最外层,也就是宇宙边界的原动力天层中。
由于上帝的推动,各天层的天体才得以自息绕地球旋转。
在当时托勒密能够提出这样完整系统的学说,尽管他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是相当可贵的,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逐步深入有片面性有错误并不奇怪。
然而由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符合基督教神学的观点,有人便把他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地心说被赋予了宗教的使命,人们开始相信自己与地球共同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之中。
圣恩笼罩万物,高高在上的上帝正目不转睛的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张绪山我们知道这个学说本身最初的创立并不是在《圣经》里,后来教会取得统治以后,它认为这个学说可以为己所用,于是他把这个“地心说”和“创世学说”联系在了一起。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是上帝创造的,然后上帝又在地球上创造了人,所以上帝创造的这个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
天上的星星都是(上帝)为了给人带来光明温暖,才由上帝创造的,这就是“地心说”。
托勒密的学说与圣经的说教不谋而合,开始为宗教所利用,成为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吴彤那么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宗教神学它把一切都看成是要证明上帝存在,上帝对人类,对世界,产生了那些很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奇迹,甚至证明奇迹的这样一个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有一个禁区要承认创世者是上帝,这是不容触动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前提下。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理性主义不断战胜人类直觉的一个过程。
哥白尼革命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尼古拉·哥白尼1473 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纳河畔的托伦,这是一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著名商业城市。
哥白尼10岁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
18岁被送进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在那里产生了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了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先后在波仑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
波仑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正是从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对希腊自然哲学著作的钻研给了他批判托勒密理论的勇气。
1506年,他回到阔别了十年的祖国波兰,开始构思他的新宇宙体系。
在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提出一种非地心说的宇宙论,他们假设宇宙的中心是一团大火,称为“宙斯的圣坛”,地球与太阳和行星一同围绕着这团中心火旋转,由于地球上住着的人们总是背对着它,所以看不到这团火的存在。
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里斯塔克提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由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心说,因而被称为“古代的哥白尼”。
哥白尼在托勒密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主张,提出了崭新的日心说理论。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因此他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应当是圆运动。
如果承认地球的圆运动,那么周日运动也应该是这样的。
行星的不规则运动也就不必用本轮均论体系来说明了。
正因为他忠实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天体运动所遵守的统一的圆周运动的理想,才提出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无比大胆的革新。
1509年,哥白尼写出了一个关于日心体系的《概要》,并将之抄赠朋友们传阅。
1512年,哥白尼被派往波罗的海海滨的弗洛恩堡教堂任职,此后三十年,一直为教区的穷人治病,深得人心。
在业余时间,他继续他的天文观测,其居住的小角楼成了“天文台”。
同时,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新的宇宙体系,于1539年写出了天文学史上的伟大著作《论天球的旋转》,系统论述了他的日心地动学说。
哥白尼的历史故事
哥白尼的历史故事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一位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医生,他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理论引起了一场科学革命,将我们关于宇宙的认知彻底改变。
本文将为你介绍哥白尼的历史故事,展示他对天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
1. 哥白尼的背景和早期生活哥白尼于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兰的托伦市。
他来自一个富有和有地位的家庭,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先后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大学学习,主攻医学、数学和天文学。
这段时间里,他对天体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对他未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哥白尼的地心说理论哥白尼最著名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而其他天体则围绕地球旋转。
然而,哥白尼通过观察和研究,相信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则围绕太阳运行。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理论,违背了当时的宗教和传统观念。
3. 《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哥白尼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完善他的理论,并在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地心说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推导,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观测数据。
尽管哥白尼并没有尽力去推翻当时的教条,但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思想的重大转变,对后来的天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哥白尼的遗产和影响哥白尼的地心说理论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理论不仅为日后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也为天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他的观点在数个世纪后才完全被人们接受,但这并不减损他对天文学的突破性影响。
5. 哥白尼的成就被赞誉由于他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哥白尼被誉为科学的先驱和天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推动了科学方法和观察实证的重要性。
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鼓舞了数代人追求知识、探索宇宙和挑战传统观念。
结语:哥白尼是一个具有伟大勇气和决心的天文学家,他挑战了传统的观念,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宇宙图景。
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
哥白尼式革命的真正完成哥白尼式革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这场革命彻底颠覆了古老的天动说和地心说的观念,将我们从封闭和迷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为人类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打开了崭新的大门。
但是,这场革命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她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本文将逐一阐述此问题,并结合5个例子来证明这场革命的真正完成。
首先,谈论什么是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式革命也被称为科学革命,是指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数学家、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论,彻底颠覆了“天动说”的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突破了“天圆地方”的枷锁,探索和发现性质和规律,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古代传统和宗教、基于经验和实验的新型自然科学体系。
革命必须有革命的方式,哥白尼式革命也不例外。
在哥白尼的思想渐渐被人们所认可的时候,革命也正在隐隐地发生。
这场革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哲学方面的追求、科学实验的不断推进以及传统权威的挑战。
一、哲学追求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哲学,所以在哥白尼式革命中,哲学思想的追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哥白尼的理论认为,地球绕日而转,这一观点背后的思想是天体运动规律和地球的位置,而这一思想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是宇宙由一个不动的核心——天球以及各个固定不动的天体组成,而地球则是存在于这些天体中的一个天体。
然而,哥白尼式革命主要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突破了出来,尝试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规律和本质。
二、科学实验推进哥白尼式革命的突破来源于对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实验。
众所周知,哥白尼是参军打战的身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会研究气象、测量地球的大小、和时间有关的计算等等。
他甚至在自家的天文台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以确保自己的科学理论的可靠性。
当时,人们需要精确的观察和研究,来验证哥白尼的理论是否正确,于是就开始进行精确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实验验证,这是科学实验推进的新里程碑。
三、传统权威挑战在哥白尼式革命中,传统权威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康德哥白尼革命
康德哥白尼革命哥白尼由于把恒星的运动部分归之于观察者的运动从而解释了恒星的表面上的运动一样,康德则通过揭示客体与心灵相符合——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而证明了心灵的先天原则如何适用客体。
“这种情形正与哥白尼最初的思想的情况相同。
哥白尼假设一切天体都围绕观察者旋转,因此不能很好地说明天体的运动。
于是,他假定观察者旋转,恒星静止不动,以尝试其是否更易于成功”。
——“依据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所确立的例证,使形而上学革命化,以改变迄今为止一直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程序,这种尝试即纯粹思辨理性批判的主要目的”。
康德以前的哲学认为,真理即是知识符合对象,我们的认识能力围绕着事物展开,努力去寻求事物的本质,这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哲学。
康德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知,我们所能知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只是事物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其实康德的意思是物自体不可知)。
而事物如何在我们面前显现,决定于我们的认识能力,通俗地理解,比如人有色盲,则具此一颜色之物可能显现为彼一颜色。
当然,康德其实主要不是表达这种意思。
这种意思主要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但的确有相通之处,而又有很大不同。
所以,当时哲学界有人称康德是贝克莱主义,是有些道理的;而康德听了很生气,以为大不同,也是有道理的。
康德的主要意思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于人类先天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先天直观形式如时间和空间,包括人类先天的知性结构和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等四个方面下属的十二种范畴。
正是这些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的先天认识能力,决定了人类知识如何可能,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
正是康德,让近代哲学发生了转向,即由本体论哲学转向认识论哲学,转向研究人的认识能力。
真理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知识,正如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因此哲学界认为康德的哲学革命意义之重大就如天文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一样。
康德的哥白尼的革命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即普遍必然性不能来源于经验,而只能是先天的。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先天的认识对象。
按照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真理仅在于知识符合对象,由此决不可能说明知识的先天性。
于是,康德仿照哥白尼提出日心假说的方法,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
认为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即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因而一方面外界事物提供给我们认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则由主体赋予它们普遍必然的形式。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其哲学的基本原则,他一方面以突出主体能动性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限制了知识以便为道德自由留地盘,亦即为形而上学留地盘,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从认识领域转到道德领域。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
因为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表现(Erscheinungen)”,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Dinge an sich)”。
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
这样一来,不仅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而且更严重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的限制而把握宇宙自然之统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其结果完全是消极的。
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
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分析
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绪论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哥白尼革命,理解哥白尼的革命道路之艰辛和他在发表“日心说”时的犹豫。
让人们明白哥白尼革命对近代及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牛顿思想的影响。
研究现状:哥白尼革命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它对我们现在科学以及思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基本很少,“日心说”在我们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了。
本论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总结并归纳了哥白尼革命的意义和它的影响,在人们更好认识哥白尼革命的道路上提供了方便。
1 哥白尼革命的必然性哥白尼革命作为人类文明由蒙昧到光明的转折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起点。
1543年哥白尼《天球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天文学和宇宙论思想上一场剧变的序幕,我们称之为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是人的宇宙概念以及人与宇宙之关系的概念的一次转型。
总的来说,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在文艺复兴思想史上的这一幕,被一再的宣称为西方人思想发展的划时代转向。
但这场革命也揭开了天文学研究中许多最晦暗和最隐秘的细节。
哥白尼是为数不多的一群最早复兴整个希腊化技术性的数理天文学传统的欧洲人之一。
《天球运行论》不仅模仿《至大论》,而且它差不多只是针对当时一群有能力阅读托勒密论著的天文学家。
《天球运行论》正是为解决在哥白尼看来托勒密体系及其继承者尚未解决的那些行星问题而著。
在哥白尼的著作中,地球运动的革命性观念最初只不过是这位熟练而又忠实的天文学家试图改良计算行星位置的技巧时一个反常的副产品。
这是《天球运行论》中第一个重要的不协调之处:激发哥白尼之革新的目标同革新本身之间的不相称。
哥白尼说,对当时天文学的坦率评价表明,靠地心说解决行星问题希望渺茫。
托勒密天文学的传统方法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还产生了一个怪物。
他断定,在传统行星天文学的传统思想中,一定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近代科学是在一场科学革命中诞生的。
这场革命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是在既有的古典数理科学中的一场基本概念框架的变革。
由哥白尼所发动的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是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
l.中世纪的宇宙结构基督教兴盛之初直至黑暗年代终结,希腊精致的宇宙理论被当作异端加以抛弃,代之以犹太人原始粗陋的宇宙图景:宇宙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或大帐蓬,天是盒(蓬)盖,地是盒(蓬)底,圣地耶路撒冷居盒(蓬)底的中央,日月星辰悬挂在盖上。
这就是所谓宇宙帐蓬说,它连大地球形的概念都没有。
随着欧洲第一次学术复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代表的希腊宇宙论开始深入人心,特别在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理论融合入基督教神学之后,地球地心理论获得了正统的地位。
地球居宇宙中心的思想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人类及其居住的地球被置于上帝的怀抱之中,它沐浴着上帝的光辉,被圣恩所笼罩,上帝位处宇宙的最外层,推动着宇宙的运行,注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
人生活在地球上,无比安稳,如同母腹中的胎儿,从母体吸收着营养。
整个宇宙全都以地球为中心,朝着人类的地球闪烁星光。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还被附会于一种人间的等级结构,天上高贵,地下卑贱,越往高处越进入神圣美妙的境地。
但丁的《神曲》则这一等级宇宙作了诗意的描述,在他的《天堂篇》中,但丁在少女贝亚德的引领下依次上升到了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原动天),并在原动天那里窥见了上帝的景象,沉浸在至高无上的幸福之中。
实际上,经过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注释加工过的托勒密宇宙体系,正好是一种等级宇宙,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物质构成之中:地上物体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而天上物体由透明无重量的以大构成,地上的物质是速朽的,而天上的以大是永恒不朽的。
对托勒密体系的背叛,不仅是一种天文学上的变革,而已也是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决裂,不仅是一种宇宙图象方面的改变,而且也是对当时宗教情绪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挑战。
哥白尼革命的历史背景及主观动机分析
势力 十分 强大 ; 神权 胜 过君权 , 为实 际 的统治 者和 成 反动 势 力 的总代 表 . 照教 义 , 按 自然 界是 上帝创 造 出 来的, 上帝 按 照 自己的形象 创造 了人 , 并把 他 们安 置 在地 球 上 , 球 在宇 宙 中 应 占有 特 殊 地 位 . 地 这样 , 托 勒 密体 系正 好 为基督 教 义 提 供 了“ 学 根 据 ” 它 变 科 ,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20 0 7年 第 2期
物 理通 报
物理 学史与教 育
哥 白尼 革 命 的历 史 背 景 及 主 观 动 机 分 析
林 炳 艳
( 南 钱 库 高 级 中学 浙 江 苍 南 350 ) 苍 284
客观 环境 所致 . 1 哥 白尼 革命 的历 史背 景 1 1 宗教 势力 的影 响 . 中世 纪教会 的 以
宇 宙 中心 , 静止 不动 . 勒密学 说 能较好 地 说 明当时 托 观 测 到 的天体运 动 , 已沿用 一 千多年 , 欧洲 天文 并 在 学 中一直 处 于统治 地 位 .
2 1 宗教 思想 的束 缚 .
更多 的 是来 自宗教 的因素 . 首先 , 白尼之 所 以 哥 要 寻找一 个如 实反 映 宇 宙 图 景 的 理论 , 因为 他 坚 是 信 , 然宇 宙是 万能 的上帝 所创 造 , 么它 必定是 一 既 那 个 完美 和谐 的系统 , 为“ 因 造物 主不 创 造 累赘无用 的 东 西 ,而 有 一 种 将 多 种 现 象 归 于 同 一 原 因 的 能 力 [ ” 基 于这 样 的宗 教 信 仰 , 不满 地 心 说 所刻 画 。 . ] 他
哥白尼何以“革命”-解构到重建
91在托马斯•库恩之后形成的科学史(尤其是科学思想史)的经典叙事结构中,1543年出版的《天球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所谓“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的重要标志,甚至堪称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哥白尼革命”这一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康德,虽然他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颇为激动人心的词组,但在1787年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的前言中,这位打破中世纪教条迷梦的思想巨人郑重立誓:我们应该严格地遵循哥白尼基本假设的路线。
此“革命”非彼“革命”一个词必须要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形成一套解释,也才成其意义,尤其是“革命”这类被赋予特殊色彩的汉语词汇——虽然库恩以降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史家已经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史料中挖掘出足够多的历史细节,但都不足以抵抗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涌现出来的固有含义。
换而言之,当我们学着库恩使用“哥白尼革命”这个词组时,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时空错位”——此“革命”非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不等于“哥白尼革命”。
汉语中的“革命”来自《周易•革卦》中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强调新旧王朝更迭的实质是“改易天命”,特指改朝换代、政权变动。
英文中的“革命”(revolution)来自拉丁文revolution,本为“旋转、循环”之意,后来引申为人类社会新旧秩序的剧烈变动。
近代日本学者借《周易》典故将revolution 翻译为“革命”,为流亡日本的兴中会党人所接受。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古老的词汇回流中国,大行其道,逐渐成为现实政治的法统依据。
在历史与现实交互的背景中,《天球运行论》的书名在汉语语境中也有了耐人寻味的双关色彩:若究其本意,它的原版拉丁文书名De revolutionibus o r b i u m c o e l e s t i u m 里的r e v o l u t i o n i b u s 是revolution 的夺格(ablative case)复数形式,书名可直译为“论天球的旋转”(早期有汉译“天旋论”);若以“革命史观”看去,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或Copernican Revolution 确实又有了“改易天命”的意味,它要作为现实政治法统在历史中的映射,与“辛亥革命”一类的观念同构,加入到整个近代人类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中。
历史趣闻天文学家哥白尼精神分析 哥白尼革命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天文学家哥白尼精神分析哥白尼革命是怎么回事
导语:哥白尼精神是从哥白尼对天文学的研究态度中汲取出来的。
哥白尼除了为后人留下了自己宝贵的研究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学习并了解到哥白
哥白尼精神是从哥白尼对天文学的研究态度中汲取出来的。
哥白尼除了为后人留下了自己宝贵的研究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学习并了解到哥白尼精神,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向前发展,遇到事情敢于多思考而不局限在他人的研究中原地不动。
这种精神被称为是一种科学的,有理论知识的精神。
这种精神表现了哥白尼内在的优秀品质。
哥白尼精神在现在看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事物不能有偏见,要坚持真实存在的那一面,不能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而宣传错误的理论。
通俗的说就是坚持事物真实存在的现象,不管是否对自己有利或不利。
而不像教会为了自己的私利向民众宣传错误的思想。
哥白尼精神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就是不根据自己的感觉却评论任何一个事物,而是要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个人的观点。
所以说哥白尼精神是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导向标。
哥白尼因为受到舅舅的影响,对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舅舅的指导下,哥白尼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他用独特的方法来观测夜空现象。
他的这种创新性精神也在哥白尼精神中占有很大比重。
总结哥白尼精神,第一是科学性,第二是创新性,第三是无私性。
这样的精神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十分需要。
我们要正确学习哥白尼精神,为个人及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哥白尼革命是怎么回事
哥白尼革命是一本著作,这本书中涵盖了哥白尼多个方面的理论知生活常识分享。
再探“哥白尼革命”
再探“哥白尼革命”哥白尼革命,即日心说的提出和推广,标志着天文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尽管距离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已经过去了数个世纪,但对于这一革命性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依然不断,学术界和公众对此持续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再次聚焦哥白尼革命,探究它的历史背景、科学内容、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哥白尼(1473-1543)生于波兰,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医生。
在哥白尼所处的时代,地心说(即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观。
地心说模型在解释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比如行星在天空中逆行、恒星的视位置似乎没有变化等现象。
而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哥白尼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即日心说,他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二、日心说的科学内容日心说是哥白尼在其著作《天球运行论》中提出的。
该理论提出了日心说观念并阐述了一种全新的宇宙模型,即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动,同时自转。
日心说的提出,意味着天文学从传统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转向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这一理论不仅在宇宙观上有着革命性的作用,更在科学认识方法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天文学理论,它对人类认识宇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心说的提出打破了地心说的传统观念,推动了天文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进程。
日心说的提出和推广,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和理解。
日心说的提出不仅在宇宙观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认识方法,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四、再探“哥白尼革命”的当代意义哥白尼革命虽然已经发生了数百年,但其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史和天文学史研究领域,对哥白尼革命的再次探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其影响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绪论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哥白尼革命,理解哥白尼的革命道路之艰辛和他在发表“日心说”时的犹豫。
让人们明白哥白尼革命对近代及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牛顿思想的影响。
研究现状:哥白尼革命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它对我们现在科学以及思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基本很少,“日心说”在我们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了。
本论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总结并归纳了哥白尼革命的意义和它的影响,在人们更好认识哥白尼革命的道路上提供了方便。
1 哥白尼革命的必然性哥白尼革命作为人类文明由蒙昧到光明的转折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起点。
1543年哥白尼《天球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天文学和宇宙论思想上一场剧变的序幕,我们称之为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是人的宇宙概念以及人与宇宙之关系的概念的一次转型。
总的来说,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在文艺复兴思想史上的这一幕,被一再的宣称为西方人思想发展的划时代转向。
但这场革命也揭开了天文学研究中许多最晦暗和最隐秘的细节。
哥白尼是为数不多的一群最早复兴整个希腊化技术性的数理天文学传统的欧洲人之一。
《天球运行论》不仅模仿《至大论》,而且它差不多只是针对当时一群有能力阅读托勒密论著的天文学家。
《天球运行论》正是为解决在哥白尼看来托勒密体系及其继承者尚未解决的那些行星问题而著。
在哥白尼的著作中,地球运动的革命性观念最初只不过是这位熟练而又忠实的天文学家试图改良计算行星位置的技巧时一个反常的副产品。
这是《天球运行论》中第一个重要的不协调之处:激发哥白尼之革新的目标同革新本身之间的不相称。
哥白尼说,对当时天文学的坦率评价表明,靠地心说解决行星问题希望渺茫。
托勒密天文学的传统方法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还产生了一个怪物。
他断定,在传统行星天文学的传统思想中,一定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这是首次有一位在技术上胜任的天文学家出于其研究的内在理由而拒绝历史悠久的科学传统,正是对这个技术性错误的内行的了解启动了哥白尼革命。
已经感觉到的那种必要性是哥白尼发明的来源。
但是,对这种必要性的感觉是一个新的东西。
2 哥白尼革命的历史背景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十分强大;神权胜过君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和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按照教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他们安置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应占有特殊地位.这样,托勒密体系正好为基督教义提供了“科学根据”,它变成了与宗教教义具有同等意义、同样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13世纪,天主教会在托马斯·阿奎按照神学面貌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理论进行了改造之后,把它定为宗教信条,以致在御用天文学家甚至整个西方社会中奉若神明。
“地心说”就和人们由日常所见而积淀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连在一起。
科学在当时是神学的婢女,教会对新科学总是尽力压制,人们稍有科学探索的越轨行为,便会招来教会以异端名义的迫害,因此新科学的微光很难闪亮。
谁要是对教会表示怀疑和反对,便被认为是亵渎神圣和大逆不道,就要受到制裁。
13世纪时,一位通晓天文学的西班牙卡斯提腊国王阿尔芳斯感到托勒密体系的结构太复杂,曾说了一句“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要是向我征求意见的话,上天的秩序可能安排得更好些”,便被指控为异教徒,连王位也被废除了。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犹豫了。
在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托勒密体系。
其核心是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托勒密学说能较好地说明当时观测到的天体运动,并已沿用一千多年,在欧洲天文学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地心说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首先是托勒密高超地运用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严密性,对亚里士多德、阿波罗尼和希帕克等前人的学说进行系统地整理。
其次是它与当时推崇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十分融合,亚里士多德为地心说给予了充分论证。
那时这个体系在预言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变化方面取得了值得赞美的成功,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理论都做不到这么好。
由此可见,地心就是整个宇宙的重心。
由于难以设想宇宙中存在足以推动地球转动的力,亚里士多德选择了没有重量的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整个宇宙的动因则来自宇宙之上的“第一推动者”.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地心说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内核是完全一致的。
在当时的观察所要求的精确度范围内,这样解释事实是相当成功的。
相对于那种面对上天茫然无知是一种莫大的进步,它在人类历史上应该是有一定地位的,在推动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中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哥白尼也曾承认他得益于“地心说”不浅。
凯德洛夫指出,科学上的革命从一种世界图像到另一种世界图像的过渡并非谬误到真理,而是从比较不完备的相对真理到另一比较完备的相对真理.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必然会受到在当时比较完善的“地心说”的攻击,这也是哥白尼顾虑之一。
查阅国内的科普材料或科学史著作中关于哥白尼革命的描写,很容易见到对科学战胜宗教的赞扬之辞,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义,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从此,自然科学就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
《圣经》的一贯正确和绝对真理的画皮被撕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也随之被打碎了”[1]。
“我们承认哥白尼日心说是天文学的革命,是因为它吹响了科学背叛神学并起来反抗的号角,它号召人们为砸碎神学的枷锁,为科学的生存权利而战。
《天体运行论》是对宗教教义的公开审判,它判决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上帝也没有特殊的宝座。
更重要的是,既然传统的宇宙观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末没有什么信条不可怀疑,不可改变的了。
所以日心说的创立标志着科学从神学束缚中的解放,从此自然科学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
“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了新的宇宙结构理论——日心体系。
他把天文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近代天文学诞生的标志,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3]。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是天文学上的革命,又是自然科学向教会权威的挑战,从此以后,自然科学就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开始独立地大踏步地前进了”[4]。
凡此种种。
将哥白尼革命意义的焦点定在科学反抗宗教的斗争上,一般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考虑:哥白尼所处时代是中世纪的后期,虽然文艺复兴已在艺术领域广泛开展,教会在当时的知识环境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哲学作为神学的婢女局限在经院哲学的范围内,自然科学的开展受到宗教教义信条的严格监视与控制。
哥白尼学说因其具有与《圣经》明显抵触之处,自然会引起基督教文化权威的压制,而其学说最终的完善壮大与广泛传播确实从教义理论内部与大众心理层面动摇了教会基于两球体系的神学正统解释。
其实,认为哥白尼革命是科学反抗宗教的革命只是其表象,若深究下去,从历史角度来讲,哥白尼革命,包括哥白尼在内的许多重要科学家,如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不仅均无明显的反宗教动机,而且大多都有较强的宗教观念。
哥白尼学习过神学,终身的正式职业是弗洛恩堡教堂典事。
哥白尼的工作针对的并不是宗教信仰的荒谬性,在他的《天球运行论》序言给当时教皇保罗三世的信中,可以看出哥白尼本人对自己的学说存有很多宗教上的考虑。
哥白尼并不是反宗教的科学斗士,他曾意识到自己的学说可能与教会产生冲突,并明确地试图得到教会的谅解:“教皇陛下,我完全可以设想,某些人在听到我在此书中将苍穹的旋转归因于地球的运动之后,就会大叫大嚷,说既然我主张这样的观点,就应当立即被哄下台来。
我对自己的著作还没有偏爱到这种程度,以至于不顾别人的看法;而且尽管我知道哲学家的深思与俗众的看法相去甚远,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在上帝所允许的人类理性所及的范围内探寻万物的真理,但我还是主张那些相当错误的意见应当予以摆脱。
”[5]哥白尼在这封信中还透露出他有意无意地在维护上帝的地位:“用来确定天球体系运动的数学传统如此不可靠,我对此深思了很久。
最后我开始恼火,因为哲学家们并不能为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为我们建造的有秩序的宇宙提出正确的理论,因为他们在别的方面对同宇宙相比极为渺小的事物都细心地做了研究。
”[6]由此可以看出,身为神职人员的哥白尼对宗教是亲和的,造物主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他的科学研究,至少可以说宗教与科学在哥白尼的工作中是不冲突的。
哥白尼之后的杰出天文学家第谷以其卓越的天文观测工作与详尽的观测资料为哥白尼日心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可以算作是哥白尼革命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然而,第谷倾向于维护教会赞同的地心说体系,在理论上反对日心说:“按照古人的说法和《圣经》的启示,我认为只能把地球安置在世界的中心。
”[7]第谷本人也同意哥白尼体系具有多种优点,他最终建立起一套与日心说在数学上等价的地心说体系,维护了教会的传统。
第谷通过对新星与彗星的观测在实际上打击了传统解释,但他并未对此做出过多的阐发。
3 哥白尼的顾虑及思想斗争日心说还面临来自理论的诘难——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攻击。
日心说直接否定了地心说,这就注定了日心说在许多原理上同旧物理学相冲突。
例如,按照自然位置说,地球只能保持静止,不能转动,否则会导致地球崩溃。
哥白尼则设想由于重力使地球保持球形,而且“太阳、月球和行星可能也有这种性质”。
这样,哥白尼就用重力取代了自然位置说,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论点。
在论及地球为何会旋转时,哥白尼认为这是球本身所具有的倾向,这种形状决定运动的观点同物体运动必受推动的旧动力学直接相悖。
种种对立使哥白尼深知,如果日心说一旦公开,必然招致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攻击。
哥白尼对自己的理论不能与观测结果完全取得一致而不满,总想作进一步改进。
当哥白尼见到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的书籍时,已处于弥留之际。
日心说虽然说明了许多现象,但它也带来了一些需要予以说明的问题。
即如果地球转动,则应观察到恒星视差(地球如确实在绕日公转,则从其椭圆轨道之此端运行至彼端,在此两端观测远处恒星,方位应有所改变),从旧物理学来看,还应存在落体偏斜等现象;但人们却并未观察到这些现象。
哥白尼给出的解释是,前者因恒星离地球太遥远,因而周年视差非常微小,所以难以观察到;后者则是地球转动时,附近的物体也随着转动(这也要等到17世纪伽利略阐明运动相对性原理以及有了速度的矢量合成之后才被驳倒)。
这些解释对于那些深受旧物理学影响的人来说,是不能信服的。
另外,由于日心说在行星运动上采取了正圆轨道,使得它在说明观察现象时也存在某些偏差。
哥白尼曾力图消除这些偏差,但却徒劳。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哥白尼踌躇多年的关键,是有道理的。
“日心说”体系还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其理论依据源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宇宙先定简单和谐论.贝尔纳曾指出:“对于这项革命性的改变,他所提出的理由基本上是哲学的,是审美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