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寡人之于国也PPT完美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养生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是;这样 养:供养
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动作 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没有尽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直:只是、不过,耳:罢了,语气助词
• 直……耳,:只是……罢了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
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战鼓咚咚敲响,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开始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 请:请允许我。 • 以:用 • 喻:比喻。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移:迁移 于:到、往 粟:谷子,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亦:也,然: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了解 之: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义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自己 一个什么
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最新《寡人之于国也》-(共50张PPT)课件PPT

教民
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仁 政
王 道 之 始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保护鱼类(渔) 按时砍伐(林)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初 步 措 施
王 道
繁兴六畜(牧)
根 本
之 成
生产粮食(农)
措 施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句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题例讲析
例题1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形,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 对,是这样的
孟子又提出了那些措施,设想那些结果?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负戴(颁白者)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 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 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 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 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使对方容易接受。通过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诱使对方说出否定 自己观点的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共34张PPT)

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句。 重点习惯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2.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 3.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与思考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 做个比喻:(在)咚咚地击鼓,兵器已经交锋(的时候), (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 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借 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没有一百步罢了,这也是 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 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兵器
击鼓,名→动 用 喜欢 第二-四段 打比方 请允许我 衬字 拖着 逃跑 有的 才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凭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只是 这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通“毋”,不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要 罢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先秦散文
一是以记叙历史人物思想活动、 历史事件的历史散文如《左传》等。
二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论说 散文即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 《孟子》等。
千秋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 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 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亚圣府 孟子后裔居住的地方
孟府仪门→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3.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
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5.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6.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7.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8.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 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 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 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寡人之于国也(共23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共23张PPT)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 、
1、顺应农时,合理开发 利用资源。
王道之始
解 效果:养生丧死无憾
决 2、发展农牧业生产,使民
问 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 题 姓有礼仪。(养民教民) 王道之成
效果:衣帛食肉,不饥
不寒
民加多
最后一段为了加强论证力度,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反面论述,批评统治者的虐政。
----对比,“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 莩”对比,批判统治者的残忍不仁。 ----比喻,驳斥归罪于岁的荒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 ,字 , 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 “ ”并称,元代文宗时封他为“ ”。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 君轻”的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 孝悌之义。提出“性善”论,反对“霸道” 。他常 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但由于他的这些主 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 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结 论:
除暴政 施仁政 行王道
提出问题 尽心焉 移其民 寡人之民 移其粟 不加多
分析问题
五十步笑百步 走
则无望民

之多于邻
梁惠王 邻国之君
未施 国也。
仁政
解决问题 行仁政
之始 之成
之果
斯天下之 民至焉。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 “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
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只是情节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D。
例题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
第一部分
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提 出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第一次设喻,请求梁惠王 的回答。
第3自然段梁惠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第4-5自然段中,孟子紧紧抓住梁惠王的 答话,又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 明何为“王道”。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 走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 仗,就请让我用打仗来打个比 方吧。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 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 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 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 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 样呢?” 梁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 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 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曰:“王如知此,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
国也。不违农时, 众比邻国增多啦.
谷不可胜食也。数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
罟不入洿池,鱼鳖 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
不可胜食也。斧斤 就吃不完。
以时入山林,材木 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按时节),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
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
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
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
.
8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吸引,于是决定
离开邹国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
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的徒弟。通
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
9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 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A。
例题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
答案:A。
例题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 “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罪〗以岁为罪,认为年岁有罪过。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例题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 的是( )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答案:D。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 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 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例题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
• 或:有的人。
• 以:凭借。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通“只”,只是,不 过。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
“五十步而后止”。
如:如果。
曰:“王如 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则:连词,就。 无:通“毋”,不要。 望:希望。 于:比。
邻国也。
【达标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 古义: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凶恶 。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春秋无义战” ;“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请以战喻 古义: 请让我;请允许我
;今义: 请求 。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逃跑
;今义: 步行

【达标训练】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 B )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②填然鼓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③是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语助词,起衬字 的作用,没有实际 意义。
• 少、多:形作动,减少; 增多。
孟子对曰:“王 • 请:请允许我。
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
• • •
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作动。 之:音节助词。
而走,或百步而 • 曳(yè):拖着。
后止,或五十步 • 兵:兵器。
而后止。以五十 • 而:修饰连词。
步笑百步,则何 • 走:逃跑。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时代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
预习案二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 ( hào )战 衣( yì )帛( bó ) 弃甲曳( yè )兵 涂有饿piǎo( 殍 ) 鸡豚( tún ) 狗彘之畜( xù ) 数( cù )罟( ɡǔ )不入wū( 洿 )池 无( wù )失其时 谨庠( xiánɡ)序之教
颁( bān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申之以孝tì( 悌 )之义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诵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一
本文共有7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自然段 ),段意: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 2—4自然段 ),段意:
孟子用“五十步笑一百步” 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 5—7自然段 ),段意:
昔孟母,择邻处;
孟 母 教 子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 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为梁惠王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即使“民加 多”的措施。)
整体感知二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
C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少 )
D请( 表敬副词,用于向 )以( 介词,用…… )战喻
对方表示要做某事
来,拿……来
E填然鼓( 动词,击鼓 )之 F弃甲曳( 拖着 )兵而走( 跑 ) G多于( 比 )邻国
疏通第1——4段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 之:助词,插入主谓间, 无实义。
• 于:对于。 •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 河内:黄河西部。 • 凶:荒年,年成不好。 • 察:观察。 • 无如:不如,比不上。 • 之:代词,这样。 • 加:更。
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 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 合理。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 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 十五年,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 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 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 廷,将何以利吾国?”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 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于是有了孟子与 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也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 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A.①③④ B.⑤⑥⑦
④结构助词“的” ⑤⑥⑦都是代词
C.②⑤⑥ D.③④⑦
【问题讨论】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 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有一点区别,但在本质上 是一样的。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 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 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 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 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寡 人 之 于孟 国子 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有关常识; 2、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3、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4、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5、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第一课时
走 近 作 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 )
预习案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
字 子舆 ,战国时期 邹 国人,中国古代著
名 思想家 、 政治家 ,战国时期 儒
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
》一书。
《 孟子 》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
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 仁政、民贵、君轻 。
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 仁政 ”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