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是一种混合的发展理论。
它认为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跨界、跨越分界线的产业融合,这就要求企业得到多元化的对标信息、最新的数据科学和科学分析,以及技术的赋能,从而实现获得最大化的效率与新的市场机会。
产业融合理论更加重视企业转型之后的变革,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内部融合,而且要实现外部融合,通过跨界合作,从而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则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并着重强调企业“孵化”新的产品和服务等创新作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强调企业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创新型企业,以获取技术优势。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与产 业绩效
产业融合成为 传统产业创新 的重要方式和 手段
3.产业融合有利 于产业结构转 换和升级,从而 提高一国的产 业竞争力。
界定统一概念
加强理论与方法研究
研究产业融合发生前提
谢
观
谢谢 观看
谢
看
``````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 合的概 念 01
产业融 合的特 征 02
产业融 合的分 类 03
产业融 合的识 别 04
产业融 合的动 因 05
产业融 合的过 程 06
产业融 合的形 式 07
产业融 合的原 则 08
产业融
合的效
益及理
产业融 合研究 展望 10
论意义
09
技术视角
从需求角度看 , 产业融合是指以产品为 基础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分为分为替 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 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在产业融合中,
分为微观层次的标准融合与宏观层次 的制度融合两类 从产业层面上看,包括产业间融合方 式和产业间融合程度。
四、产业融合的识别
1
是某种产出
2
某种产出 方式的产 出结果扩 大到两种 以上,即产
某一产业 的经济活 动包含两 个以上产 业的经济 活动内容, 即产业经 济活动的 内容增加
3
结果的产出
方式扩大到 两种以上,
即产出结果
所对应的产 出方式增多 了。
出方式所
对应的产 出结果增
多了
了
五、产业融合的动因
六、产业融合的过程
基础技术 融合 通讯革命的基础技术— ——数字技术
网络融合
设备融合
所有网络搭载所有服务 的能力
数量更少的设备(PC、PDA、 电视、手机等)能够实现对过 去分开的、依赖于不同的设备 的服务进行更广范围的无缝 (seamlessly)连接。
《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模式、动力及实现路径,以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分析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有机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括产业链延伸型、产业集群型、产城融合型等。
产业链延伸型指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将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与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产业集群型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产城融合型指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实证研究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包括政府统计数据、企业调查数据、农户调查数据等。
2. 实证分析以某农村地区为例,分析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通过产业链分析、产业集群分析和产城融合分析等方法,探讨该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动力机制。
同时,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农民的参与程度、收益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结果与讨论1. 融合发展现状与成效该农村地区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农民参与度不断提高,收益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同时,产城融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了农村面貌。
《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引言农村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正逐步向多元化、集约化、绿色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
在此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理论分析(一)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市场等,实现产业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首先,它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其次,通过工业的反哺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最后,服务业的融入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证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
(二)实证研究结果1. 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村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正在逐步推进。
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逐渐成为常态。
2. 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
其中,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
3. 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效产业融合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通过工业的反哺农业,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服务业的融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以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框架1.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形成新产业的发展态势。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方面。
政策支持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需求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则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三、实证研究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通过收集相关统计数据、调研资料等信息,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2. 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研究区域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一二三产业比重趋于合理。
(2)产业关联: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关联度逐渐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
(3)融合模式:形成了“农业+旅游业”、“农业+电商”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
3. 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政策支持:政府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升级,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市场需求: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健康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2. 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大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1. 前言产业融合是指将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形成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融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产业结构、产业协同、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产业融合理论进行概述和归纳,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2. 产业融合理论的概述产业融合理论是一种涉及工业、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合作、技术创新、人才共享等问题。
在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2.1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达到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产业链合作产业链合作是指在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企业之间进行协作与合作,构建集成化的产业链。
产业链合作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发和应用新技术,促进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资源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4 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指通过人才的流通和合作,实现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在产业融合中,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进展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产业融合理论主要包括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特征、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创新体系等方面。
在实践应用方面,产业融合已经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和区域得到广泛实践和探索。
3.1 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特征产业融合的内涵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包含了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产业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二是产业融合强调产业间的互动和合作,形成横向和纵向的协同效应;三是产业融合体现了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四是产业融合具有地域和区域特色,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存在一定的差异。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_产业融合模式论文导读::本文从思想源流、内涵、类型、模式、动因、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战略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对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以期为学界更加深入地展开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做些基础工作。
论文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内涵,产业融合动因,产业融合模式一、引言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最初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部门,之后伴随着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产业的边界逐渐趋于模糊,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现今,产业融合这一新型产业革命,正如一股浪潮冲击并变更着传统的产业结构产业融合模式,影响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
产业融合是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为基础与核心的产业发展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产业融合可能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广泛态势,并深刻影响着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外产业融合研究现状(一)产业融合思想源流的研究产业融合虽然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理论课题,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以及马歇尔等经济学家就观察到了产业融合的某些端倪并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指出了分工在一定的条件下将趋于收敛,出现分工基础上的结合生产,这实际上就是融合思想的发端。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展示了他对产业融合的朦胧感知和预见。
他说:“…当分工的精细不断增大时,名义不同的各种行业之间的分界线,有许多正在缩小,而且不难越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马克思、马歇尔虽然萌发过产业融合的思想,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产业融合的范畴和理论框架。
(二)产业融合内涵的研究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Rosenberg对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技术的演变的研究当中。
1963年,他在《机械工具产业技术进步》一文中指出,在19世纪中期产业融合模式,相似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产业时,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的机械工具产业就出现了。
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于相同的一套生产技术,因此从技术的角度看,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
《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间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这种模式的发展源于以下几个理论基础:1. 协同理论: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同产业通过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效益。
2. 产业链理论:指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进行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2. 产业链短浅: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等产业链环节发展滞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
3. 创新动力不足:部分地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四、实证研究本文以某农村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该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研究发现:1. 该地区农业基础较好,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2. 该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发展缓慢,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该地区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等产业链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
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
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1],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大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只是零星的出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电信法案通过后,信息通信领域里跨媒体、跨产业、跨地域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才出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大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结果使得其内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
具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等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内涵的。
(一)技术视角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
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该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2]。
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3](Athreye&Keeble 2000;Fai&Tunzelmann 2001;Lind 2004;张磊2001)。
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4](Sahal 1985;Dosi 1988;岭言 2001;卢东斌2001)。
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Lei2001)时,意味着技术融合产生。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
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
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1],开启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研究的大门。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只是零星的出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电信法案通过后,信息通信领域里跨媒体、跨产业、跨地域的企业并购风起云涌之时,才出现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大量研究文献开始出现。
纵观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类型、动力及意义几个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结果使得其内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见。
具体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及制度等视角来界定产业融合内涵的。
(一)技术视角产业融合现象研究最早始于技术融合。
罗森伯格(Rosenberg 1963)在对美国机器工具产业演化研究中发现同一技术向不同产业扩散的现象,并把该现象定义为“技术融合”[2]。
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3](Athreye&Keeble 2000;Fai&Tunzelmann 2001;Lind 2004;张磊2001)。
也是某些技术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并导致创新活动发生的过程[4](Sahal 1985;Dosi 1988;岭言 2001;卢东斌2001)。
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Lei2001)时,意味着技术融合产生。
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理论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日趋增多.产业融合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
20世纪70年代的通讯技术革新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导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这进一步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
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化,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美国学者Greenstei和Khanna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中国学者卢东斌认为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或多种)产业合成一体,逐步成为新产业。
中国学者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产业融合的方式1、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2、产业间的眼神融合3、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三、产业融合的动因1、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主要推动力.2、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
3、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主要推动力。
4、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5、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直接导致产业融合.四、产业融合的趋势1.信息产业的融合趋势2.金融业的融合趋势3.物流产业的融合趋势4.能源产业的融合趋势五、我国产业融合的现状1、我国信息产业出现融合趋势。
(电信、电视、因特网)2、我国金融业出现产业融合的趋势。
(银行、证券、保险)3、我国能源产业融合的情况。
六、对策和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2、深化规制体制的改革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4、制定技术创新政策。
产业融合理论
作者简介:马健南京大学商学院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
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
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
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
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
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一、引言随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指农村一产业(农业)、二产业(工业)和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应用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1. 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和协同发展的过程。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产生新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效应。
产业融合有效解决了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资源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村产业综合竞争力。
(1)产业融合带动模式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企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形成农业产业综合链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2)科技创新驱动模式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推动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孵化和应用。
2. 案例分析(1)山东省潍坊市富鸿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村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发展蔬菜种植、水果养殖等一产业项目,引导村民开设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项目,形成了以“主导产业+多元产业”为主导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该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实现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在农村地区,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和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与协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理论、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理论等。
资源综合利用理论认为农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增值。
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强调农业与农村产业的互动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产业链延伸发展理论则主张在相对发达的工业地区,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旅游等方式,将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实现农村产业的全链条发展与升级。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比较典型的有农旅融合模式、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和农村电商模式等。
农旅融合模式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通过将农村的自然风光、乡村风情和农业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农村旅游景点和农业观光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农业生产。
这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也提升了农民收入。
农产品深加工模式是将农产品进行加工、提纯与提炼,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高营养、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电商模式是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兴起之一。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打破了传统流通渠道的限制,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和范围,有效解决了“卖菜难”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的研究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逐渐向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大力推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摒弃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观念,探索新的理论和模式,使得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其他产业相互补充,协同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和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1)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将现代科技引入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2)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有利于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引导农民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使农村经济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向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转型,进一步发挥农村经济的潜力。
(1)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2)遵循科技创新原则。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3)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生态圈”。
通过突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形成有机的产业生态圈。
(2)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发挥农业现代化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促进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3)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通过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动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1)产业融合型。
以农业生产为主导,逐渐向着其他产业和服务业转化。
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
(2)产业带动型。
通过一二产业的带动,推动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
2.不同模式的应用场景(1)产业融合型模式适用于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
三、总结本文论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和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形成产
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认为,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农村地区的基础产业,工业和服务业是农村地区的增值和发展方向。
通过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可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
产业链条的形成,提高农村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1. 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将农产品的初次加工和
深加工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增值。
农产品加工厂将农产品加工成各
类食品和农副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 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将农业和服务业相
结合,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品牌,提升农村地区的旅游和服务水平。
农户可以通过
农家乐、农庄等方式提供农村旅游和观光服务,增加收入。
3. 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
值和利润率。
工业企业可以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为服务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
服
务业可以提供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实现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和互补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兼顾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实现三产融合、互动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与发展动力。
1. 农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工业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工业起着提供生产技术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
通过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实现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探索1. 农业+农村旅游+农村体验农业+农村旅游+农村体验模式是一种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农村体验相结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作为主导产业,与旅游业和体验业相结合,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和农村体验,游客可以了解农村生产生活,从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 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模式是一种将农业生产与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同时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3. 农业+乡村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也要鼓励和支持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主体积极参与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
2. 加强技术支持,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支持,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
政府和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农业、旅游和休闲的产业形态,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逐渐成为国内外的发展热点。
这篇文章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因、现状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共同协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过程。
产业融合理论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各产业之间的创新、协作和联动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所有产业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因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和农业人均收入的下降,传统的单一农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需求。
休闲农业能够为农民提供一种新的产业选择,使得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多元化和差异化。
2.旅游与休闲需求的增长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休闲、度假、休息的生活方式。
休闲农业产业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与大都市喧嚣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体验,满足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风情的向往。
3.消费升级与品牌塑造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品牌、品质、品味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休闲农业产业能够通过品牌塑造、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等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休闲农业产业现状和趋势休闲农业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规模和水平仍需要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1.规模较小、发展不充分目前国内休闲农业产业受到空间、产业链条短、技术创新不足、服务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制约,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效应。
2.发展方向不清、品牌缺失目前休闲农业产业主要以采摘、观光、休闲度假、农村文化体验等形式为主,但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和期望不同,需要相关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和品牌策略。
3.活动单一、内容陈旧休闲农业产业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活动内容,加强互动性、体验性和娱乐性,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新颖的产品和服务。
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是指以一定程度的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开展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产业融合理论视角出发,本文就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探讨。
产业融合理论是指不同产业之间在生产制造、运营销售、技术革新等方面的互相交叉与融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理论。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也是一种产业融合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跨界整合。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吸纳多种产业要素,如农业生产、旅游服务、体育健身等,从而构建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这种跨界整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还有助于提高旅游和休闲服务的品质。
二是创新融合。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创新。
通过技术和创新的引入,可以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的创新融合,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这种创新融合包括农业生产、旅游服务、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可以将产业融合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三是价值共享。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多种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享产业价值来实现双赢。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以农家乐、游乐园、生态旅游等形式开展活动,让游客享受到美食、美景和休闲的体验,也需要通过与酒店、旅行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合作,让游客享受到更为全面的服务。
四是多元融合。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融合,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要素。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管理机制,保障休闲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结合以上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完善市场体系。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依靠良好的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立和健全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模式,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力,让休闲农业产业更加灵活、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马健南京大学商学院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
国外关于产业融合的著述虽很丰富,但大多是现象分析,理论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国内的学者几乎忽视了这个具有重要价值问题的理论研究。
综览近几年来的文献,西方关于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
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路庞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
此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
以数字融合为基础,格林斯腾和卡恩纳(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
植草益(2001)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
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群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
但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群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
产业融合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导致原有产业的竞争激化,因而发生企业合并和企业倒闭,最终直至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
以上学者揭示的仅限于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
实际上,产业融合除了发生在信息通讯领域,还广泛地存在于其它领域中。
西方关于产业融合基本特征和规律的揭示大致有:(1)从产业融合的原因来说,产业融合源于技术进步和管制的放松(植草益,2001);(2)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即一产业的技术革新或发明开始有意义地影响和改变其它产业产品的开发特征、竞争和价值创造过程(Lei,2000),因而产业融合一般发生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和交叉处,而不是发生在产业的内部(张磊,2001);(3)发生产业融合的产业,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关联性(Fai & Tunzelmann,2001)或技术与产品的替代性(Gaines,1998)。
(4)技术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Alfonso & Salvatore,1998),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5)产业融合的结果是改变了原有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于重划产业界限(植草益,2001;Greensteina & Khanna,1997)。
根据以上论述,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的涵义可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二、产业融合的原因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
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
技术革新对产业融合的作用表现在:首先,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这些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它产业之中,或者改变原有产业生产的技术路线,或者丰富了原有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消费特征。
其次,技术革新由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再次,技术革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的空间。
可见,技术革新给产业融合带来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产业融合对技术革新也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技术革新按其产生的效应和其他技术的关系,可以分为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性的技术创新,二者对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发生了原理性的变化为前提,而扩散性技术革新是建立在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在基本原理不变的框架之内,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融合而产生的新技术。
实现产业融合的技术通常只是扩散性的技术革新,即在革命性技术革新基础上,产业融合发生的仅是革命性技术的扩散和应用。
例如,信息网络就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光纤通信技术的新产品,因而,它只是扩散性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产业融合要求不同的产业之间具有相似的技术基础。
例如,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的技术进步大多发生在本产业边界内部,而不是发生在各产业的边界外。
然而,互联网的到来和广泛运用,为这些产业提供了相似的技术基础和共同的技术平台,带来了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从而使得这些产业发生融合,以致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经济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
经济管制理论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由于存在很大的沉淀成本,大规模的重复投资会造成消费性或破坏性竞争,从而导致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因此,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设置政策性进入壁垒,以保证自然垄断产业的效率。
然而,最近的理论认为,至少两个方面的因素推动了管制的放松:其一,由于垄断者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和依靠成本分摊一类的会计程序,造成价格扭曲,政府对在位垄断者日益增长的效率低下不满;其二,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管制的放松。
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自然垄断的特点会变得微弱,因而政府经济性管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
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以邮电通信产业为例,长途业务的潜在进入者和信息服务提供商需要接入在位的本地网。
这些潜在的运营商进入长途业务不仅受到行业管制,而且存在进入壁垒。
如果没有接入的限制,那么铁路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用公司等潜在运营商都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络来开展长途业务。
随着管制的放松,进入壁垒的降低,原电讯公司将面临着潜在竞争者,如铁路、燃气、电力和自来水公司等有能力提供传输设备单位的竞争。
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产业逐渐与邮电通讯产业实现融合。
同时,产业融合与放松管制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过程:经济管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创造了制度环境;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促使管制理论与政策的不断改善,以适应变化了的技术和经济条件。
三、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
然而,技术融合的产生并不必然带来产业融合。
2000年3月宣告破产的美国铱星公司,最初的目的是想通过全球的卫星通讯系统,实现电视与电话的融合。
但它的失败表明,技术上的先进性并不能保证商业上的必然成功,其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技术融合与其业务和市场的脱节。
阿尔芳松和塞尔维托(Alfonso & Salvatore,1998)以电子行业1984-1992年的数据证实了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关系,指出技术融合并不必然带来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因而并不必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
产业创新研究的权威弗里曼(1997)认为产业创新过程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和市场创新等阶段。
根据弗里曼对产业创新阶段的研究,陆国庆(2001)认为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然后到市场融合的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
并且这几个阶段前后相互衔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进的。
1.技术融合。
爱米斯和罗森伯格(Ames & Rosenberg,1997)指出,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可以从生产过程和通用技术两个角度来考察。
从生产过程角度,技术融合是指广义上类似的新型生产过程被其他众多产业所采用。
如车床在汽车行业和其他机械制造行业的使用等;从通用技术角度考察,在20世纪,铁路运输和蒸汽机、机床等通用技术通过融合到其他产业,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率。
信息化时代,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和融合为特征。
盖恩斯(Gaines,1998)揭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技术基础,认为信息技术融合存在着替代和不断学习的过程,并给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学习曲线。
2.产品与业务融合。
技术融合发生后,要求在创新技术基础上,对原有技术生产路线、业务流程、管理以及组织等进行全面的协调和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改善成本结构,增强核心技术和提高业务能力等。
产品与业务融合突破了技术上的含义,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了企业在管理和流程上的再造与创新。
例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通讯与电视的融合,不仅要解决网络连接的技术问题,而且要赋予互联网全新的业务与内容,因而,要在这些产业间进行技术、业务内容和管理的整合。
3.市场融合。
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
克雷斯腾森和罗森布鲁姆(Christensen & Rosenbloom,1995)认为,许多公司技术融合战略的失败,不在于受到技术能力不足的阻碍,而在于它们联结“新价值网络”能力的不够,体现在与特殊的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联系不够,因而不能充分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
所以,市场融合应考虑的是:技术与业务融合的结果能否改变成本结构,形成产品差别,取得竞争优势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形成的新产品和经营内容是否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能否通过改变人们当前的消费内容和工作方式来创造新的需求,等等。
四、产业融合的效应及理论意义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高技术和传统产业之间。
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之间的行为与关系,因而其不仅从微观上改变了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而且从宏观上改变了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1.产业融合与产业绩效。
阿尔芳松和塞尔维特(1998)的研究表明,20世纪80-90年代期间,计算机、通讯、半导体以及其他电子产品行业发生了较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并且与其它融合现象不明显的产业相比较,该产业的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且产业绩效与技术融合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