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市首年技能大赛)(整理精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市首年技能大赛)必修教案
0327 16:15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一、概述: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散文。它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读准难字字音,读准文言句子。(音频资源)问题设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
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
(2)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整体感知古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古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对宋代诗词较为熟悉,但却是第一次系统接触宋代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宋代文学长于说理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去认识、解读本文。
此外,学生以前学习的游记,都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感情;本文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对这
一点,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深认识。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依据:
情境—陶冶策略:通过朗读来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在朗读中加强理解。
五、教学流程图:开始
结束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寻找过渡句:把握行文思路。PPT:精读
:
学生精读:体味积极的人生态度。PPT:拓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介绍,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由王安石的诗作谈起,引
入课题。
创设情境。2分
钟
(二)初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频资源)师(难点提示):三个长
句的停顿划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读准
字音,读
准句子。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初步感知。
5分
钟
(三)再读: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师(提出问题):找出每
一段的过渡句:把握行文
思路。
提示:“不得极夫游之
乐”、“此余之所得
也”、“此所以学者不可
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生:自读
课文,找
出过渡
句,并理
清思路。
培养学生概括语段的
能力,理清文章思
路,领会文章的思想
内容。
12分
钟
(四)总结:理清思路。(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记叙
——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
——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
结尾补叙同游者。
生(小组
合作学
习):协
作完成
协作完成任务的能
力。
12分
钟
(五)拓展:(视频资源、PPT资源、历史教材资师(提出问题):积累关
于“有志”、“尽吾志”
的名言警句。
提示:高中快毕业了,我
生(小组
合作学
习):搜
集整理
(1)指导学生搜集
整理生活中语文素材
的能力。
(2)领会的写作意
图。
10分
钟
源)们应当如何“尽吾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
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
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六)作业布置:师(提出问题):结合课
文注释,把握重点文言字
词。
提示:(1)文言虚词:于
是、之、以、而
(2)文言实词:随、怠、
至于、相、得
生(小组
合作学
习):协
作完成
质疑:
掌握常见实词、虚词
考点。(为第2课时
做准备)
3分
钟
(1
分钟
机
动)
七、教学评价与设计: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应该怎么朗读?(设计意图:强调学生朗诵的意识。)
提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句中的“也”表语气的停顿)我们在《师说》这一篇古文中也有遇到这一现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高中快毕业了,我们应当如何“尽吾志”?(设计意图:领会的写作意图:)
提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的写作意图: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要尽最大的努力。(全班齐读)
八、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在教学上预设为3课时,第1课时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味积极的人生态度;第2课时将指导学习自学掌握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