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访问控制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版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
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第 2 页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教案。
信息安全技术使用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
信息安全技术使用教程(第版)课后习题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习题一、1、填空题(1)信息安全是指秘密信息在产生、传输、使用、和存储的过程中不被泄露或破坏(2)信息安全的4个方面是;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
(3)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俩个方面。
(4)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结构由物理安全技术、基础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完全技术及应用安全技术组成。
(5)一个常见的网络安全模型是PDRR模型。
(6)木桶原则是指对信息均衡、全面的进行保护。
木桶的最大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2、思考与解答题:(1)简述信息安全技术面临的威胁。
(2)简述PDRR网络安全模型的工作过程。
第二章(物理安全技术)习题二1、填空题(1)物理安全又称为实体安全、是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网络及通信线路)免遭地震、火灾、水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
(2)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电源系统安全和通信线路安全、(3)计算机的电子元器件、芯片都密封在机箱中,有的芯片工作时表面温非常高,一般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温度在0---45摄氏度。
(4)在放置计算机的房间内,湿度最好保持在40%--60% 之间,湿度过高或过低对计算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都有影响。
2、思考与解答:(1)为计算机系统提供合适的安全环境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计算机机房的外部环境要求、内部环境要求。
第三章(基础安全技术)习题三、1、填空题(1)一般来说,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俩个方面。
(2)面膜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它以很小的代价,对信息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安全保护。
(3)加密使用某种方法将文字转换成不能直接阅读的形式的过程。
(4)加密一般分为3类,是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单向散列函数。
(5)从密码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古典密码、对称密钥密码和公开密钥密码。
(6)对称加密算法又称为传统密码算法或单密钥算法,它采用了对称密码编码技术,其特点是文件加密和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
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规定(四篇)
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和数据资源,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处理、传输、存储等活动的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
第三条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分工协作、职责明确的保密管理机制。
第四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工作应当遵循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保密要求。
第二章保密责任和义务第五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应当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行全面负责,并确保相关人员按照规定履行保密责任和义务。
第六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应当按照规定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和数据资源。
第七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做好防护工作,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漏洞。
第八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者、使用者和维护人员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掌握必要的保密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保密措施和技术要求第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采取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和数据资源。
第十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第十一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采取有效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限制非授权访问。
第十二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及时修复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十三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当备份重要数据和信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保密事件和应急处置第十四条发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事件,应当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保密管理机构,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五条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事故,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事件和应急处置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
第五章监督检查和处罚第十七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工作应当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保密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信息安全技术与实践习题答案第4章
1、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狭义安全和广义安全两个方面。
狭义安全主要是对外部攻击的防范,广义安全则是保障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系统可用性。
2、(1)硬件安全1)存储保护2)运行保护3)I/O 保护(2)身份认证(3)访问控制1)自主访问控制2)强制访问控制(4)最小特权管理(5)可信通道(6)安全审计机制3、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通常由数据库、硬件、软件、用户四部分组成。
4、最小特权策略。
最小特权策略是指用户被分配最小的权限。
最大共享策略。
最大共享策略是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
粒度适当策略。
数据库系统中不同的项被分成不同的颗粒,颗粒随小,安全级别越高,但管理也越复杂。
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策略。
按内容访问控制策略。
按类型访问控制策略。
按上下文访向控制策略。
根据历史的访问控制策略。
5、常用的数据库备份方法有:冷备份、热备份和逻辑备份。
1)冷备份是在没有终端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情况下关闭数据库并将其备份,有称为“脱机备份”。
2)热备份是指当数据库正在运行时进行的备份,又称为“联机备份”。
3)逻辑备份逻辑备份是指使用软件技术从数据库中导出数据并写入一个输出文件,该文件的格式一般与原数据库的文件格式不同,而是原数据库中数据内容的的一个映像。
因此逻辑备份文件只能用来对数据库进行逻辑恢复(即数据导入),而不能按数据库原来的存储特征进行物理恢复。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第4章 操作系统安全
2020/1/31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第2版)
15
存储器保护
• 对于一个安全的操作系统,存储保护是 最基本的要求,包括
内存保护 运行保护 I/O保护等。
2020/1/31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第2版)
16
存储器保护-内存保护
内存储器是操作系统中的共享资源,内存被用户程序 与系统程序所共享。在多道环境下更是被多个进程所 共享。
2020/1/31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第2版)
23
• 分段与分页技术
–分段技术有许多优点:
• 任何段可以放在任何内存空间——假设地址空间 大小足够容纳任何一个段。
• 不同的访问控制可以实施在不同的段中。 • 在分段这种方式下,任何地址的引用必须通过操
作系统,这样操作系统可以进行完全的调度。
2020/1/31
• 因为段大小可变,内存“碎片”成为一个潜在的问题,使 得内存中虽然剩余碎片的总和大于某个段的长度,但仍无 法为该段分配内存的现象发生。
• 如果压缩内存以便于更加有效地利用已有空间,分段表则 会发生改变。
• 总之,分段本身比较复杂,并且它给操作系统带来了明显 的负担。
2020/1/31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第2版)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第2版)
24
• 分段与分页技术
–段的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主要是:
• 当操作系统使用<段址,偏移地址>的方式来进行寻址时, 必须知道段的大小以确保访问的地址在该段之内。但是很 多段(比如那些可以进行动态内存分配的段)的内存是可以 在执行的过程中动态增长的。所以,操作系统中必须保存 可变化段的大小。为了保证安全,要求系统检查所产生的 地址,验证其是否超出所访问段的末端。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计算机系统管理办法(三篇)
计算机系统管理办法1.目的随着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建立的自动控制项目增多,计算机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全厂计算机企业内部网络的正常运行,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和安全,为了能安全有效的保护好计算机信息资源,保证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真正起到为生产、管理服务的目的,推进企业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结合公司计算机系统管理精神和本厂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各车间部门各单位。
3.管理内容与要求3.1基础管理3.1.1全公司计算机类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机及配件、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等相关附件及各类正版软件)均为厂固定资产,由拥有计算机类设备各车间部门进行使用、管理。
各单位主管领导对本单位计算机类设备负直接管理责任。
3.1.2各车间部门应认真、祥实填报计算机类设备档案表(附表一),并报设备部、电仪车间存档。
3.1.3电仪车间负责收集资料,建立建全全厂计算机类设备的基础档案,并建立每台设备的维修、更新档案。
3.1.4随工程或其它项目含带的计算机类设备,必须填报计算机类设备档案表,并上报设备部和电仪车间,经电仪车间核查属实后方可投入使用。
3.2计算机类设备新增申请办法3.2.1各车间部门因工作需要须新增计算机类设备、新增计算机的配置,均需填写申请表(附表二),写明申请理由和用途,并附所需要的设备所要达到的功能或效果。
经主管厂长签字后上报次年自有资金计划,经厂综合平衡后下达计划执行。
3.2.2由于工作急需配备计算机类设备时,由使用单位填写申请表,写明申请理由和用途,并附所需要的设备所要达到的功能或效果,由主管领导审核并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后报计企部。
由计企部安排资金计划后执行。
3.2.3计算机的配置应根据工作用途确定。
3.2.4各单位不得自行调配计算机类设备。
3.3计算机及网络管理3.3.1计算机病毒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为避免病毒,因此各车间局域网(包括公司内部的其它独立的小型局域网)内、外的计算机不得擅自外挂软驱、光驱等附属设备。
操作系统安全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 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程序模块,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控制软件,其功能简单描述就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部各种资源,有效组织各种程序高效运行,从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可扩展的系统操作环境,达到使用方便、资源分配合理、安全可靠的目的。
2 操作系统地安全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
3 信息系统安全定义为: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在计算机网络化(开放互联)系统中进行自动通信、处理和利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和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机密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抗抵赖性,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的总和。
4 操作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可分为保密性威胁、完整性威胁和可用性威胁。
5 信息的保密性:指信息的隐藏,目的是对非授权的用户不可见。
保密性也指保护数据的存在性,存在性有时比数据本身更能暴露信息。
6 操作系统受到的保密性威胁:嗅探,木马和后门。
7 嗅探就是对信息的非法拦截,它是某一种形式的信息泄露.网卡构造了硬件的“过滤器“通过识别MAC地址过滤掉和自己无关的信息,嗅探程序只需关闭这个过滤器,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就可以进行嗅探。
8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网络接口应该只响应这样的两种数据帧:1.与自己硬件地址相匹配的数据帧。
2.发向所有机器的广播数据帧。
9 网卡一般有四种接收模式:广播方式,组播方式,直接方式,混杂模式。
10 嗅探器可能造成的危害:•嗅探器能够捕获口令;•能够捕获专用的或者机密的信息;•可以用来危害网络邻居的安全,或者用来获取更高级别的访问权限;•分析网络结构,进行网络渗透。
11 大多数特洛伊木马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部分。
不管特洛伊木马的服务器和客户程序如何建立联系,有一点是不变的,攻击者总是利用客户程序向服务器程序发送命令,达到操控用户机器的目的。
12 木马的作用是赤裸裸的偷偷监视别人和盗窃别人密码,数据等,达到偷窥别人隐私和得到经济利益的目的.13 后门: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
信息安全技术使用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
信息安全技术使用教程(第版)课后习题第一章(信息安全概述)习题一、1、填空题(1)信息安全是指秘密信息在产生、传输、使用、和存储的过程中不被泄露或破坏(2)信息安全的4个方面是;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
(3)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俩个方面。
(4)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结构由物理安全技术、基础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完全技术及应用安全技术组成。
(5)一个常见的网络安全模型是PDRR模型。
(6)木桶原则是指对信息均衡、全面的进行保护。
木桶的最大容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
2、思考与解答题:(1)简述信息安全技术面临的威胁。
(2)简述PDRR网络安全模型的工作过程。
第二章(物理安全技术)习题二1、填空题(1)物理安全又称为实体安全、是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网络及通信线路)免遭地震、火灾、水灾、有害气体和其他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和过程。
(2)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电源系统安全和通信线路安全、(3)计算机的电子元器件、芯片都密封在机箱中,有的芯片工作时表面温非常高,一般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温度在0---45摄氏度。
(4)在放置计算机的房间内,湿度最好保持在40%--60% 之间,湿度过高或过低对计算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都有影响。
2、思考与解答:(1)为计算机系统提供合适的安全环境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计算机机房的外部环境要求、内部环境要求。
第三章(基础安全技术)习题三、1、填空题(1)一般来说,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俩个方面。
(2)面膜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它以很小的代价,对信息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安全保护。
(3)加密使用某种方法将文字转换成不能直接阅读的形式的过程。
(4)加密一般分为3类,是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单向散列函数。
(5)从密码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古典密码、对称密钥密码和公开密钥密码。
(6)对称加密算法又称为传统密码算法或单密钥算法,它采用了对称密码编码技术,其特点是文件加密和加密使用相同的密钥。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后习题答案(重点简答题)
网络安全问答题第一章:1.网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攻击技术主要包括:1)网络监听:自己不主动去攻击别人,而是在计算机上设置一个程序去监听目标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通信的数据。
2)网络扫描:利用程序去扫描目标计算机开放的端口等,目的是发现漏洞,为入侵该计算机做准备。
3)网络入侵:当探测发现对方存在漏洞后,入侵到对方计算机获取信息。
4)网络后门:成功入侵目标计算机后,为了实现对“战利品”的长期控制,在目标计算机中种植木马等后门。
5)网络隐身:入侵完毕退出目标计算机后,将自己入侵的痕迹清除,从而防止被对方管理员发现。
防御技术主要包括;1)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操作系统是网络安全的关键。
2)加密技术:为了防止被监听和数据被盗取,将所有的逐句进行加密。
3)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对传输的数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被入侵。
4)入侵检测:如果网络防线最终被攻破,需要及时发出被入侵的警报。
5)网络安全协议:保证传输的数据不被截获和监听。
2.从层次上,网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几层?每层有什么特点?4个层次上的安全: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联网安全。
物理安全:防盗、防火、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
逻辑安全:计算机的逻辑安全需要用口令、文件许可等方法来实现。
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软件。
联网安全通过以下两方面的安全服务来达到:a:访问控制服务:用来保护计算机和联网资源不被非授权使用。
b:通信安全服务:用来认证数据机要性与完整性,以及各通信的可信赖性。
第四章:2、黑客在进攻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哪些步骤?目的是什么?隐藏IP:通常有两种方式实现IP的隐藏:第一种方法是首先入侵互联网上的一台计算机(俗称“肉鸡”),利用这台计算进行攻击,这样即使被发现了,也是“肉鸡”的IP地址;第二种方式是做多级跳板“Sock代理”,这样在入侵的计算机上留下的是代理计算机的IP地址。
踩点扫描:通过各种途径对所要攻击的目标进行多方面的了解,确定攻击的时间和地点。
信息安全与保密ppt课件
威胁源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在系统中产生 出虚假的数据或服务。
5、重放 (replay) :
在网络通信中重放以前截收到的过时的信息, 使收方落入陷阱。
6、冒充 (impersonation) :
一个实体假冒另一个实体的身份是一种常 见的网络攻击手段。
5
7、抵赖 :
信息主要是指存放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 程序。信息安全则是指这些数据和程度在被存 储、处理、执行和传输中的安全,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保 密 性
信息的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能被未得到授权 的用户所获取。即信息在非授权情况下的泄露, 保密性是否安全的一个主要标志。
8
2、完 整 性
信息的完整性是指信息在任何情况下 保持不被篡改,不被破坏和不被丢失的特 性。即保持原型。
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抗干 扰(包括人为、机器及网络故障)和保持 正常工作的能力,即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 正确性的能力。
11
下面简要介绍在信息系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
几种基本技术。
1、访问控制: 基本任务: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及合法用户
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
解决的问题:识别、确认访问系统的用户,决 定该用户对某一系统资源可进行何种类型的访 问。
隐通道是指两进程以违反系统安全策略的 方式传输信息的隐蔽通道,它可以造成严重的 信息漏洞。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都可能 存在隐通道,分析并搜索出系统中存在的隐通 道,对其加以清除或限制是计算机系统安全设 计中的一个难点
14
6、安全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动态变 化的人机系统,仅仅依靠系统提供的安全服务 (它可能是多种安全技术的结合)的支持是不 够的。要想有效地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最大 限度地减少面临的安全风险,还必须有对信息 系统严密的安全管理。
访问控制
1.访问控制技术(一)主体、客体和访问授权访问控制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即主体、客体和访问授权。
主体:是一个主动的实体,它包括用户、用户组、终端、主机或一个应用,主体可以访问客体。
客体:是一个被动的实体,对客体的访问要受控。
它可以是一个字节、字段、记录、程序、文件,或者是一个处理器、存贮器、网络接点等。
授权访问:指主体访问客体的允许,授权访问对每一对主体和客体来说是给定的。
例如,授权访问有读写、执行,读写客体是直接进行的,而执行是搜索文件、执行文件。
对用户的访问授权是由系统的安全策略决定的。
在—个访问控制系统中,区别主体与客体很重要。
首先由主体发起访问客体的操作,该操作根据系统的授权或被允许或被拒绝。
另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相对的,当一个主体受到另一主体的访问,成为访问目标时,该主体便成为了客体。
(二)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通常有三种策略:自主访问控制( 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强制访问控制( 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o1e-Based Access Control )。
各种访问控制策略之间并不相互排斥,现存计算机系统中通常都是多种访问控制策略并存,系统管理员能够对安全策略进行配置使其达到安全政策的要求。
1、自主访问控制(DAC)自主访问控制,又称为随意访问控制,根据用户的身份及允许访问权限决定其访问操作,只要用户身份被确认后,即可根据访问控制表上赋予该用户的权限进行限制性用户访问。
使用这种控制方法,用户或应用可任意在系统中规定谁可以访问它们的资源,这样,用户或用户进程就可有选择地与其他用户共享资源。
它是一种对单独用户执行访问控制的过程和措施。
由于DAC对用户提供灵活和易行的数据访问方式,能够适用于许多的系统环境,所以DAC被大量采用、尤其在商业和工业环境的应用上。
然而,DAC提供的安全保护容易被非法用户绕过而获得访问。
计算机安全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复习
计算机安全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复习一、介绍计算机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损坏或更改的计算机科学领域。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回顾计算机安全中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技术。
二、身份认证1. 身份认证概述身份认证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是否合法,只有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才能获得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
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基于密码、生物特征、智能卡等。
2. 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用户通过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来验证身份。
然而,密码容易被破解或泄露,因此增加了许多改进和补充的技术,如双因素认证、强化密码策略等。
3. 生物特征身份认证生物特征身份认证利用人体的唯一生物特征作为身份验证依据,例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音识别等。
这些技术的高精确度和较高的安全性使得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认证方式。
4. 智能卡身份认证智能卡身份认证通过将用户的身份信息储存于智能卡中,并通过读卡器读取信息进行身份验证。
智能卡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对于一些安全要求较高的场景,如金融交易、政府机构等,智能卡身份认证被广泛应用。
三、访问控制1. 访问控制概述访问控制是一种机制,用于限制和管理对系统和资源的访问权限。
它基于预先定义的规则和策略,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决定是否允许用户对资源进行操作。
2. 访问控制模型常见的访问控制模型包括主体-客体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
主体-客体模型定义了一种基于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访问控制机制,角色和属性模型则将权限分配给角色和属性。
3. 强制访问控制(MAC)强制访问控制定义了一种强制策略对资源进行访问控制,以保护系统免受未经授权访问的威胁。
MAC根据对象的标签和主体的认可来控制访问,确保敏感信息仅可被授权的用户访问。
4. 自主访问控制(DAC)自主访问控制是一种授权机制,允许文件或资源的所有者自由决定对其资源的访问权限。
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访问控制
第4章 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访问控制
本章主要内容: 1.计算机安全的主要目标 2.安全级别 3.系统访问控制 4.选择性访问控制 5.强制性访问控制
4.1什么是计算机安全
4.1什么是计算机安全
主要目标是保护计算机资源免受毁坏、替换、盗窃 和丢失。这些计算机资源包括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软件和计算机输出材料和数据。 计算机部件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电子和机械故障有: (1)磁盘故障; (2)I/O控制器故障; (3)电源故障; (4)存储器故障; (5)介质、设备和其它备份故障; (6)芯片和主板故障等。
4.2 安全级别
(5)B2级
B2级,又叫做结构保护(structured protection),它要 求计算机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要加上标签,而且给设备 (磁盘、磁带和终端)分配单个或多个安全级别。它是 提供较高安全级别的对象与较低安全级别的对象相通信 的第一个级别。
(6)B3级
B3级或又称安全域级别(security domain),使用安装 硬件的方式来加强域的安全,例如,内存管理硬件用于 保护安全域免遭无授权访问或其它安全域对象的修改。
4.3 系统访问控制
3. Windows NT系统登录 Windows NT要求每一个用户提供唯一的用户名和口令 来登录到计算机上,这种强制性登录过程不能关闭。 成功的登录过程有4个步骤: (1)Win 32的WinLogin过程给出一个对话框,要求要有 一个用户名和口令,这个信息被传递给安全性账户管理 程序。 ( 2)安全性账户管理程序查询安全性账户数据库,以确 定指定的用户名和口令是否属于授权的系统用户。 (3)如果访问是授权的,安全性系统构造一个存取令牌, 并将它传回到Win 32的 WinLogin过程。 (4)WinLogin调用Win 32子系统,为用户创建一个新的 进程,传递存取令牌给子系统,Win 32对新创建的过程 连接此令牌。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5版)习题参考答案.doc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5版)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习题:1.举出使用分层协议的两条理由?1.通过分层,允许各种类型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每一层就像是与另一台计算机对等层通信;2.各层之间的问题相对独立,而且容易分开解决,无需过多的依赖外部信息;同时防止对某一层所作的改动影响到其他的层;3.通过网络组件的标准化,允许多个提供商进行开发。
2.有两个网络,它们都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一个提供可靠的字节流,另一个提供可靠的比特流。
请问二者是否相同?为什么?不相同。
在报文流中,网络保持对报文边界的跟踪;而在字节流中,网络不做这样的跟踪。
例如,一个进程向一条连接写了1024字节,稍后又写了另外1024字节。
那么接收方共读了2048字节。
对于报文流,接收方将得到两个报文,、每个报文1024字节。
而对于字节流,报文边界不被识别。
接收方把全部的2048字节当作一个整体,在此已经体现不出原先有两个不同的报文的事实。
3.举出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两个相同的方面和两个不同的方面。
OSI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工作分为7层,他们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
TCP/IP模型只有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与OSI功能相比,应用层对应的是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网络接口层对应着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两种模型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 TCP/IP在实现上力求简单高效,如IP层并没有实现可靠的连接,而是把它交给了TCP层实现,这样保证了IP层实现的简练性。
OSI参考模型在各层次的实现上有所重复。
(2) TCP/IP结构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考验,而OSI参考模型只是人们作为一种标准设计的;再则TCP/IP有广泛的应用实例支持,而OSI参考模型并没有。
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
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 (3)1.1 网络安全概述 (3)1.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1.3 安全防护策略 (4)第2章网络设备安全 (5)2.1 防火墙配置与优化 (5)2.1.1 防火墙基本配置 (5)2.1.2 防火墙高级配置 (5)2.1.3 防火墙优化 (5)2.2 路由器安全设置 (5)2.2.1 路由器基础安全设置 (5)2.2.2 路由器访问控制 (5)2.2.3 路由器安全防护 (5)2.3 交换机安全设置 (6)2.3.1 交换机基础安全设置 (6)2.3.2 交换机访问控制 (6)2.3.3 交换机安全防护 (6)第3章操作系统安全 (6)3.1 Windows系统安全 (6)3.1.1 系统更新与漏洞修复 (6)3.1.2 权限管理 (6)3.1.3 防火墙配置 (6)3.1.4 病毒防护 (6)3.1.5 安全配置 (6)3.2 Linux系统安全 (7)3.2.1 系统更新与软件包管理 (7)3.2.2 用户权限与身份验证 (7)3.2.3 防火墙与安全策略 (7)3.2.4 安全审计 (7)3.2.5 安全增强 (7)3.3 macOS系统安全 (7)3.3.1 系统更新与安全补丁 (7)3.3.2 用户权限管理 (7)3.3.3 防火墙配置 (7)3.3.4 病毒防护与恶意软件查杀 (7)3.3.5 系统安全配置 (7)第4章应用程序安全 (8)4.1 Web应用安全 (8)4.1.1 安全风险概述 (8)4.1.2 安全防护措施 (8)4.2 数据库安全 (8)4.2.2 安全防护措施 (8)4.3 移动应用安全 (8)4.3.1 安全风险概述 (8)4.3.2 安全防护措施 (8)第5章网络协议安全 (9)5.1 TCP/IP协议安全 (9)5.1.1 TCP/IP协议概述 (9)5.1.2 TCP/IP协议安全风险 (9)5.1.3 TCP/IP协议安全措施 (9)5.2 VPN技术与应用 (9)5.2.1 VPN概述 (9)5.2.2 VPN技术原理 (9)5.2.3 VPN应用场景 (9)5.2.4 VPN安全措施 (9)5.3 无线网络安全 (10)5.3.1 无线网络概述 (10)5.3.2 无线网络安全风险 (10)5.3.3 无线网络安全措施 (10)第6章信息加密技术 (10)6.1 对称加密算法 (10)6.1.1 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 (10)6.1.2 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10)6.2 非对称加密算法 (11)6.2.1 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 (11)6.2.2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应用 (11)6.3 混合加密技术 (11)6.3.1 混合加密技术原理 (11)6.3.2 常见的混合加密技术 (11)6.3.3 混合加密技术的应用 (12)第7章认证与授权 (12)7.1 用户身份认证 (12)7.1.1 用户身份认证概述 (12)7.1.2 用户身份认证方法 (12)7.1.3 用户身份认证技术 (12)7.2 访问控制技术 (12)7.2.1 访问控制概述 (12)7.2.2 访问控制模型 (12)7.2.3 访问控制技术 (13)7.3 单点登录与统一身份认证 (13)7.3.1 单点登录概述 (13)7.3.2 统一身份认证概述 (13)7.3.3 单点登录与统一身份认证技术 (13)第8章入侵检测与防御 (14)8.1.1 概述 (14)8.1.2 原理与分类 (14)8.1.3 部署与配置 (14)8.2 入侵防御系统 (14)8.2.1 概述 (14)8.2.2 原理与分类 (14)8.2.3 部署与配置 (15)8.3 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 (15)8.3.1 安全审计 (15)8.3.2 日志分析 (15)8.3.3 审计与日志分析的实施 (15)第9章网络安全应急响应 (15)9.1 安全事件分类与处理 (15)9.1.1 安全事件分类 (15)9.1.2 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16)9.2 应急响应流程与方法 (16)9.2.1 应急响应流程 (16)9.2.2 应急响应方法 (16)9.3 安全事件取证与追踪 (17)9.3.1 安全事件取证 (17)9.3.2 安全事件追踪 (17)第10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与实践 (17)10.1 安全防护策略设计 (17)10.1.1 策略制定原则 (17)10.1.2 策略内容 (17)10.2 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18)10.2.1 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18)10.2.2 安全防护管理体系 (18)10.3 安全防护案例分析与实践 (18)10.3.1 案例分析 (18)10.3.2 实践措施 (19)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1.1 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其数据不受到意外或恶意行为的破坏、更改、泄露的科学与技术。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管理办法范本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管理办法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管理,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1. 本办法适用于使用操作系统的单位和个人;2. 操作系统包括但不限于Windows、Linux、Unix等。
第三条安全配置管理的目标:1. 安全配置是指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配置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相关的设置,以减少系统的漏洞和风险;2. 安全配置的目标是实施严格的安全措施,保护系统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四条安全配置管理的原则:1. 安全配置必须按照需求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2. 安全配置必须遵循最小权限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权限;3. 安全配置必须定期检查和更新,保持与最新的安全需求和技术发展相适应;4. 安全配置必须严格执行,确保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二章安全配置管理的内容第五条基本安全配置1. 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账户;2. 使用强密码,禁止使用默认密码;3. 启用账户锁定功能,设置密码错误次数限制;4. 设置系统日志功能,记录系统操作和异常事件;5. 禁止共享不必要的文件和目录;6.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补丁。
第六条用户权限管理1. 需要对用户进行适当的权限划分,确保每个用户拥有的权限与所需工作任务相符;2. 禁止普通用户拥有管理员权限;3. 管理员账户的密码必须设置为复杂且定期更换;4. 程序和脚本必须赋予最小权限,避免滥用权限。
第七条文件和目录权限管理1. 删除或禁用不必要的默认共享;2. 设定不同用户拥有不同的文件和目录权限;3. 处理敏感文件和目录的权限时,需严格控制访问权限;4. 设置合适的文件和目录访问控制策略。
第八条网络配置1. 严格限制对系统的远程访问权限;2. 对远程登录进行监控和记录;3. 维护操作系统的防火墙设置,限制网络访问;4. 定期检查系统的网络连接状态,及时处理异常连接。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课件第4章第5节
13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第4版)
4.5.2 Windows系统登录认证
❖ 3. 登录认证
▪ (1)本地登录认证 • 本地登录指用户登录的是本地计算机,对网络资源不具备访问 权力。 • 本地登录所使用的用户名与口令被存储在本地计算机的安全账 户管理器(SAM)中,由计算机完成本地登录验证,提交登录 凭证包括用户ID与口令。本地计算机的安全子系统将用户ID与 口令送到本地计算机上的SAM数据库中做凭证验证。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Windows的口令不是以纯文本格式存储在SAM数 据库中的,而是将每个口令计算哈希值后进行存储。 • 本地用户登录没有集中统一的安全认证机制。
4.5 Windows系统安全
❖ 4.5.1 Windows安全子系统 ❖ 4.5.2 Windows系统登录认证 ❖ 4.5.3 Windows系统访问控制 ❖ 4.5.4 其他安全机制
1
计算机系统安全原理与技术(第4版)
4.5 Windows系统安全
❖ Windows满足TCSEC中B等级安全性的两个要求:
❖ 2. 安全标识符
▪ Windows并不是根据每个账户的名称来区分账户的,而是使用安 全标识符(Security Identifier,SID)。
▪ 标识某个特定账号或组的SID是在创建该账号或组时由系统的本地 安全授权机构(Local Security Authority,LSA)生成,并与其 他账号信息一起存储在注册的一个安全域里。
▪ LSASS策略数据库也保存一些“秘密”,包括域登录 ( domain logon ) 在 本 地 缓 存 的 信 息 , 以 及 Windows服务的用户—账户登录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访问控制
第八讲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计算机安全主要目标、可信任系统的定义
理解安全级别,了解系统的访问控制。
教学重点:安全级别、C2级的操作系统。
教学难点:安全级别、Windows NT安全性标识符(SID)。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部分见后,参见课件)。
一、计算机安全
1、主要目标是保护计算机资源免受毁坏、替换、盗窃和丢失。
这些计算机资源包括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软件和计算机输出材料和数据。
计算机部件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电子和机械故障有:
(1)磁盘故障;
(2)I/O控制器故障;
(3)电源故障;
(4)存储器故障;
(5)介质、设备和其它备份故障;
(6)芯片和主板故障等。
2、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需求
3、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
4、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标准
二、安全级别
1、可信任系统的定义
一个由完整的硬件及软件所组成的系统,在不违反访问权限的情况下,它能同时服务于不限定个数的用户,并处理从一般机密到最高机密等不同范围的信息。
2、安全级别的划分
NCSC领导着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工作,研制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它在1983年提出了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TCSEC-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 ria),规定了安全计算机的基本准则。
1987年又发布了"可用网络说明"(TNI-Trusted Ne twork In terpr
etation),规定了一个安全网络的基本准则,根据不同的安全强度要求,将网络分为四级安全模型。
在TCSEC准则中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分为了四大类,依次为D、B、C和A,A 是最高的一类, 每一类都代表一个保护敏感信息的评判准则,并且一类比一类严格。
在C和B中又分若干个子类,我们称为级,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D类:最小的保护。
这是最低的一类,不再分级,这类是那些通过评测但达不到较高级别安全要求的系统。
早期商用系统属于这一类。
·C类:无条件的保护。
C类提供的无条件的保护也就是"需要则知道" (need-to-know n)的保护,又分两个子类。
·C1:无条件的安全保护。
这是C类中较低的一个子类,提供的安全策略是无条件的访问控制,具有识别与授权的责任。
早期的UNIX系统属于这一类。
·C2:有控制的存取保护。
这是C类中较高的一个子类,除了提供C1中的策略与责任外,还有访问保护和审计跟踪功能。
·B类:属强制保护,要求系统在其生成的数据结构中带有标记,并要求提供对数据流的监视,B类又分三个子类。
·B1:标记安全保护,是B类中的最低子类,除满足C类要求外,要求提供数据标记。
·B2:结构安全保护,是B类中的中间子类,除满足B1要求外,要实行强制性的控制。
·B3:安全域保护,是B类中的最高子类,提供可信设备的管理和恢复,即使计算机崩溃,也不会泄露系统信息。
·A类:经过验证的保护,是安全系统等级的最高类,这类系统可建立在具有结构、规范和信息流密闭的形式模型基础之上。
·A1:经过验证保护。
CSEC共定义了四类7级可信计算机系统准则,银行界一般都使用满足C2级或更高的计算机系统。
3、C2级的操作系统
(1)Unix
(2)Xenix
(3)Novell3.X
(4)Windows nt
课堂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九讲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访问控制。
教学重点:Windows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
教学难点:访问控制技术
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部分见后,参见课件)。
三、系统的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定义 :
访问控制是指主体依据某些控制策略或权限对客体本身或是其资源进行的不同授权访问。
入网访问控制
网络的权限控制
目录级安全控制
属性安全控制
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
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
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
四、Windows NT中的访问控制与安全审计
Windows NT的安全等级为C2级。
其主要特点就是自主访问控制,要求资源的所有者必须能够控制对资源的访问。
1、Windows NT的安全模型
(l)登录过程(Logon Process,LP)
(2)本地安全授权机构(Local Security Authority,LSA)
(3)安全账号管理器(Security Account Manager,SAM)
(4)安全引用监视器(Security Reference Monitor,SRM)
2、Windows NT的访问控制过程
(1)创建账号
(2)登录过程(LP)控制
(3)创建访问令牌
(4)访问对象控制
3、Windows NT中的安全审计
4.NT事件日志管理特征
5.NT安全日志的审计策略
(l)登录及注销
(2)用户及组管理
(3)文件及对象访问
(4)安全性规则更改
(5)重新启动、关机及系统级事件
(6)进程追踪
(7)文件和目录审计
6.管理和维护NT审计
课堂小结:
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