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因名师编辑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因病机PPT课件

病因病机PPT课件

13
5、燥邪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燥邪其性干燥,侵犯 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
燥性干涩 人体,最易损伤津液,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
易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涩滞 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
不利的症状。
甚阴损,阴虚生内热。
燥邪伤人,常自口鼻 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
血热 致瘀
瘀 血
血 瘀 发 展
34
望诊:舌有瘀斑
35
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示意图
瘀血
血脉 心肝
脏腑 血脉
脏腑 失养
影响 血行
阻滞 气机
新血 不生
胸痹心痛 口唇青紫 皮肤瘀斑 舌有瘀点 脉涩不畅 出血暗红 局部青紫 肿胀疼痛
血入营分,扰乱心神。 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
易致肿疡
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 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血肉 , “热胜则肿”。
15
寒 邪
寒痹—膝盖的变形
屈伸不利
燥邪
署邪
16
腹部水肿
湿
湿痹 —下肢溃疡,反复发作

下肢水肿
17

口舌生疮

高热神昏
易致疮痈
18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 邪。
●传染途径: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 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疠气致病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 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
19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最新第3章-6病因病机(ymm)ppt课件

最新第3章-6病因病机(ymm)ppt课件
(3)风性主动:所致疾病症状具 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如眩晕、抽搐、震 颤。
(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入肌 体的机会最多,其 他邪气常常依附于
2、寒邪 寒是冬季的主气。寒邪伤于 肌表者,阻遏卫阳, 称为“伤寒”;寒邪 直中脏腑者,伤及脏 腑阳气,称为“中 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寒冷的为阴。 易伤阳气:寒易伤及人体阳气使证候呈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可通 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 群中传播。疫疠发病,既可大 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疫疠 侵犯人体,发为何病,具有一 定的特异性,且临床表现基本 相似。
2、疫疠的发生与流行条件 (1)气候反常:久旱、酷热、 洪涝、湿雾瘴气等。
(2)环境污染:空气、水源、 食物等受到污染。
(1)燥性干燥,易伤津液:燥性干 涩,损伤津液,引起 口咽干燥、皮肤干燥、 口唇干裂等。
(2)燥易伤肺:肺主气,司呼吸, 开窍于鼻,燥邪多由 口鼻而入,肺脏喜润 恶燥,极易伤肺,出
6、火邪 火为阳盛之气,包含温、热之邪。 三者性质相同,程度有异。温为热之渐,火 为热之极。火热旺于夏季,但不同于暑邪有 明显的季节性,且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四 季均可发生。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3)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 气机
湿的本质属于水,故为阴邪,损伤 阳气,阻遏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湿邪 留滞在脏腑经络使气机升降出 入失常出现脘腹胀满大便不爽。
(4)湿性趋下:湿的本质为水,水
往低处流,病变、部位多在人体下部, 如下肢水肿,泄泻、带下等。
5、燥邪 燥是秋季的主气。初秋夏 末多为温燥,深秋冬 天寒气渐起,多为凉 燥。
火的性质具有升腾上炎的特点,火邪致病 出现高热,面红目赤的症状,火热上炎扰动 神明出现神昏谵语、狂妄躁动。 (2)火易消灼津液

最新[医学]第三章--病因及其推断临床流行病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最新[医学]第三章--病因及其推断临床流行病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研究的解说涉及到因果关系问 题,从研究结果如何做出正确 的因果推断,是非常重要的。
2
本章主要内容
1.病因概述; 2.因果推断中常用的逻辑学推理方法 ; 3.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4.正确看待统计学关联 ; 5.因果关联的判断标准
3
第一节 病因概述
4
病因?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什么 是病因、如何判断病因就一 直困扰着人类。
类比推理的结论 是或然性的
27
一、推理方法简介
归纳推理是从 个别知识的前 提推出一般知 识的结论
完全归纳推理(普查)
结论是必然性的
不完全归纳推理(抽样调查)
结论是或然性的
28
三、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中的Mill准则:又称求因果五法,是根据某个现象 与其它先行或后行的现象在某些场合里所显示的关系而概括 出一般性结论。
病因网络模型可提供因果关系的完整路径,
使人们能全面地认识病因与疾病之间的作
用过程,对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病因网络模型
疲劳 精神状态 营养状况 既往感染 遗传因素
居住环境阴暗潮湿
结核杆菌
宿主易感性
感染
侵侵侵侵侵犯犯犯犯犯组组组组织组织织织织
结核病
图4-1 结核病的病因示意图 22
第二节
33
三、归纳推理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推理形式: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A、B、C、F
a

A、D、E、G
a

A、F、G、C
a
……
……
⑴’
- B、C、G
⑵’
- D、E、F
⑶’
- F、G、D

病因病机PPT课件

病因病机PPT课件
分 泌 物 排 泄 面垢、眵多、小便混浊、大便溏泻 物秽浊不清 妇女带下多
粘滞 症状粘滞 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湿滞膀胱:小便涩滞不畅
病程缠绵性 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趋下 伤及人体 下部
下肢浮肿、淋浊、妇女带下、下肢
14
燥邪
1、燥邪的概念 燥,为秋天的主气,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
分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大凡自然界 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心火——口舌生疮
肝——头痛、目赤肿痛 胃——牙龈肿痛 (2)火易扰心神 热邪侵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3)火易耗气伤津 消耗阴津—筋脉失养 (4)火易生风动血 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 B.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 衄血) (5)火热易致肿疡热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痈肿疮 疡。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4)寒性清澈
9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寒为阴邪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致病特点 伤阳气
气血运行迟滞甚至 凝结不通而痛
腠理汗孔收缩 筋脉牵引拘急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 形寒怕冷、肢体不温 寒痹的关节冷痛 伤寒的头身疼痛 中寒的脘腹冷痛 恶寒、无汗、发热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
26
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 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呕吐、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ppt课件
A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先夏至日为病温 B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独见于夏令 后夏至日为病暑 C炎夏季节,气温过高 或烈日之下,长时间露天作业 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 或工作环境闷热 D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六淫 (二)疠气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三、其它致病因素
(一)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二)痰饮(三)瘀血
ppt课件
8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 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 太过和侵淫之意。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 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 六气才能成为六淫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 郁遏卫阳 外寒 :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 寒病 内寒: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
寒病证阳虚内寒之体, 容易感受外寒
(2)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 ③寒性收引
ppt课件 14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ppt课件
6
四、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取决于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体质、精神状态、生活
环境及营养锻炼 1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 邪气盛是发病的外部条件。某些情况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 2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 3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病因病机PPT课件

病因病机PPT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健康宣教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提 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定期检查
鼓励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早期发 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疫苗接种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接种相应疫 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治则
综合治疗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03 疾病传变
传变的形式
01
02
03
04
传经
疾病按照一定的经络脏腑顺序 相传。
直中
病邪直接侵犯某一脏腑,不经 过经络而发病。
转属
疾病由某一脏腑转到另一脏腑 ,以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传。
转由
疾病由某一脏腑转归到另一脏 腑,以表里关系相传。
传变的规律
脏腑经络先后发病
疾病多从皮毛、肌肤、经脉开始,逐渐深入 脏腑,按照经络脏腑的顺序发病。
等。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饮食不规律等造 成脾胃损伤,影响气血生化。 如食积、泄泻等。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长期缺乏运动导致 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如 劳倦过度、虚劳等。
痰饮瘀血
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痰饮, 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瘀 互结导致多种病变。如瘿瘤、
瘰疬等。
其他病因
外伤
包括跌打损伤、烫伤、 冻伤等,直接伤害人体
03
暑邪
暑为阳邪,耗气伤津,易致热扰心神。 如中暑、暑湿感冒等。
燥邪
燥为阳邪,易耗伤津液,造成阴津亏 损。如秋燥、温燥等。
05
04
湿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病因(讲)PPT课件

病因(讲)PPT课件

-
17
肌肤(溢饮)—痛 饮在
膈上(支饮)——咳喘不得平卧
肠间(痰饮)——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
-
18
-
19
阴疽是由阴痰阻隔气血,郁滞经络所致.病变部位漫肿不红,坚硬如石为其
特征.一般起病缓慢,或伴有全身虚寒性症状.本病多因顽痰阻于经络,或为营血 虚寒,寒凝痰阻,痹滞于肌肉,筋骨,血脉,以致气血凝滞,痰瘀凝结积聚而发.
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人体
病因
症状
推求
淋雨(受寒) 甲: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等 风寒
乙: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痛,口渴等
风热
三、中医病因学的分类:根据发病途径、病邪来源、形成过程分类。
外感性病因、内- 伤性病因、继发性病因、其它病1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一)基本概念
1、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二)六淫形成的条件
1、气候异常:即气候超前(太过)滞后(不及),或急剧变化。——外因
2、正气不足:难以适应。——————内因
(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季节性、地方性
4、湿性趋下 (1)解释:湿性类水趋下,伤人多始于下部。 (2)表现:水肿以下肢较明显,多见淋浊、带下、泄痢等下部症状。 故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内经》)。
-
9
燥 (一)燥的认识 ———— 秋季主气;
实质:空气的湿度降低,气候干燥; 特征:干燥,枯萎,开裂,水分易于蒸发,物体表皮起皱折、缩小; 燥邪:燥成为致病因素时则为燥邪; 外燥病:感受燥邪而发病则为外燥病,临床表现以燥的自然特征比拟。

病因PPT课件

病因PPT课件

湿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也可见于其它季节。湿邪侵 人所致病证称为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 淋雨、居处潮湿而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①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性属水——故为阴邪。 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影响疠气产生(与流行)的因素 ①气候因素 —— 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气、地 震等。 ②环境因素 —— 水源、空气污染,食物污染、饮食 不当。 ③预防措施不当 ——对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与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免疫预防健康人群 等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不当。 ④社会因素 ——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工作环 境恶劣,生活贫困,政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防 疫与治疗措施。

疠 气

疠气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一类有别于六淫的具有强烈致 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 别名——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 乖戾之气等。 传播途径——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 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
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现发热、 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缓者朝发 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 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即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 在发生。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 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 和传变规律。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张仲景的发病途径分类法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 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一为内疾 葛洪三因论 二为外发 三为它犯 巢元方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病多从肌表皮毛、口鼻而入; 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与地域及环境密 切相关;既可单独致病,亦可相兼为 患;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以发生 相互转化。
风 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亦袭阳位; 风性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湿 邪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七情内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变化。 突然、强烈或过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 体的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则可引起脏 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喜伤心,喜则气缓; 怒伤肝,怒则气上; 悲(忧)伤肺,悲则气消; 恐(惊)伤肾,恐则气下; 思伤脾,思则气结。
饮食病因学说
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疾病的 原因就是病因。 病因学说是研究和阐释病因性质及其 致病特点的学说。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审证求因 取类比象 询问推理
病因的分类
外感性病因:六淫之邪 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 内伤性病因:情志、饮食 其他:劳倦、外伤、先天因素等
六淫之邪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 外感病邪的总称。
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 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络的,可影 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 滞于脏腑的,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 气机的升降。


停滞瘀积之血。包括积存体 内的离经之血,或血运不畅,阻滞 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也为继发性病因。 形成原因很多。
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 间痛甚; 肿块,固定不移; 出血,紫暗色,并伴有块状; 久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劳逸损伤
劳神过度 劳力过度 房劳过度 过度安逸
外 伤
主要指损及人体的意外伤害,包 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 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等。
审证求因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 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是中医病因 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取类比象
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广泛地与自 然界某些事物现象进行联系比较,并 加以概括和分类,以认识病因的性质 和致病特点。
燥 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暑 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火(热)邪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生风动血、扰神; 火易致肿疡。
痰 饮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为继发性病因。 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具直接关系。 -肺、脾、肾、三焦
痰饮的致病特点
询问推理
通过仔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 关情况,推断其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