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切削加工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运动是旋转运动时,切削速度计算公式为
vc =
π ⋅D⋅n
1000
式中 n —— 主运动转速(r/s); d —— 刀具或工件的最大直径(mm)。
若主运动为往复运动时,其平均速度为: 2 ⋅ l ⋅ nr 式中 nr —— 主运动每秒钟往复次数(str/s); vc = l —— 往复运动行程长度(mm)。 1000
方格观察法——通过观察试件侧面规则格线的变形情况,研究金 属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实验所作的切削层滑移线示意图
金属切削过程中滑移线和流线示意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研究方法
金相照片——通过显微镜观察金属切屑根部金相照片,研究金属 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vc在20 ~40m/min范围内提高,积
屑瘤逐渐消失,刀具实际前角减 小,使φ减小, Λh增大。
vc 超过40m/min继续增高,由于切削
温度逐渐升高,致使摩擦系数μ下降, 故变形系数Λh减小。
切削速度vc对Λh的影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进给量
f↗ → hD↗ →切削力Fz ↗ → σav↗ → μ↘ → φ↗ → 切削力Fz Λh ↘
1.1.1切削运动 1.1.1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内圆表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平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螺纹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齿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进给速度vf——是单位时间的进给量。
进给速度vf、进给量f、每齿进给量fz 和刀具齿数Z之间的关系如下:
vf=f·n=fz·z·n
mm/s或mm/min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背吃刀量asp——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例:外圆车削
α sp = d w
例:对于钻孔工作
− dm 2
1.1.1 切削运动
切削加工过程中,工件上形成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工件有待切除金属层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 过渡表面——主切削刃正在切削着的表面 过渡表面 已加工表面——工件经刀具切除多余金属层后形成的新表面 已加工表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量f、背吃刀量ap 切削速度vc——切削刃上选定点的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 速度用为 m/s,其他加工的切削速度习惯用m/min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三个变形区对切削加工的影响
第一变形区的切削变形对刀具产生较大的切削抗力。 第二变形区主要对刀具产生(粘接)摩擦阻力以及造成前刀面 磨损。 第三变形区主要对已加工表面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表示切屑变形程度的方法
切屑厚度压缩比(Λh) 切屑长度压缩比(Λl)
hch Λh = hD
第一变形区的变形特征:
切削层金属沿滑移线的剪切 切削层金属沿滑移线的剪切 滑移变形及随之产生的加工 滑移变形及随之产生的加工 及随之产生的 硬化。 硬化。 第一变形区的实际厚度为 0.02~0.2mm, 0.02~0.2mm,切削速度越 大,厚度越小。故第一变形 厚度越小。 区可看成是一个剪切面。 区可看成是一个剪切面。 剪切面 剪切面与切削速度之间的夹 角成为剪切角, 角成为剪切角,体现变形的 剪切角 难易程度。 难易程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变形区的变形特征:
切屑底层金属受摩擦挤压后的塑性变形及晶粒纤维化。 切屑底层金属受摩擦挤压后的塑性变形及晶粒纤维化。 塑性变形
受力:
挤压 摩擦
滑移与晶粒的伸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前刀面内的摩擦(内摩擦与外摩擦) 区域划分: 粘结区lf1: 剪切滑移,内摩擦 滑动区lf2: 滑动摩擦,外摩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形成过程
随着剪应力、剪应变 随着剪应力、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大,达到其屈 服强度时, 服强度时,产生塑性 变形而滑移 切 塑性变形 挤裂 切离 屑
切削层 的金属
弹性变形
切削层的金 属受到刀具 前刀面的推 挤后产生弹 性变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切削加工的理论基础
本章要点
1.1 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 1.2 切削层的变形 1.3 切削力 1.4 切削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切削加工的理论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加工的实质:
工件相对刀具运动,获得一定尺寸、精度、形状的工件。 ① 尺寸:通过调整(刀尖到轴的距离)来确定。 ② 精度:通过工艺决定。 ③ 形状:通过机床的运动(刀具和工件相对运动)来决定。
切屑的类型
带状切屑
挤裂切屑
节状切屑 切屑形态照片
崩碎切屑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的形状
带状屑: 带状屑: 高速切削塑性金属, 高速切削塑性金属, 一般应力求避免 C形屑 : 切削一般碳钢和合金 钢时, 钢时,采用带卷屑 槽的车刀时易得, 槽的车刀时易得, 较好 长紧卷屑: 长紧卷屑: 普通车床上较好 发条状卷屑: 发条状卷屑: 重型机床上较好 宝塔状卷屑: 宝塔状卷屑: 自动机或自动线上较 好 螺卷屑 : 崩碎屑 :
切削变形实验设备与录像装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切屑根部金相照片
切屑 M 终滑移线
A 刀具 Φ剪切角 始滑移线:τ=τs O
切屑根部金相照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变形区的划分
第一变形区
第二变形区
第三变形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τs µ = tan β = σav
外摩擦与内摩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变形区的变形特征:
已加工表面的表层金属受刀具的钝圆刃和后刀面的挤压摩擦,使 金属材料的晶粒再次纤维化并加工硬化。 晶粒再次纤维化并加工硬化。 晶粒再次纤维化并加工硬化
厚度为Δac 厚度为 的一薄层金 属被钝圆刃 挤压塑性变 形后成为已 加工表面。 加工表面。
切塑性材料时切屑之间的转化
带状切屑
↓γ0 ↓v ↑ac
挤裂切屑
↓γ0 ↓v ↑ac
单元切屑
↑γ0↑v↓ac
切削平稳, 切削平稳,力波动小 加工面光洁, 加工面光洁,断屑难
↑γ0↑v↓ac
切削不平稳, 切削不平稳,力波动大 加工表面粗糙 少见
滑移量较大, 滑移量较大,局部 剪应力达断裂强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消耗功率最大 必有一个 形式为旋转或直线往复
铣削和钻削运动是刀具的旋转运动 磨削主运动是砂轮的旋转运动 刨削主运动是刀具(牛头刨床)或 或 刨削主运动是刀具 工件(龙门刨床)的往复直线运动 工件 的往复直线运动 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进给运动——使新的切削层金属间断或连续投入切削的运动。 进给运动的特征(判断依据)
解:
vc =πdn/1000 = π·62·4/1000 = 0.779 m/s f = vf /n = 2/4 = 0.5 mm/r ap = (dw-dm)/2=(62-56)/2=3 mm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切削加工的理论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挤压与切削 正挤压:
金属材料受挤压时,最大剪应力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约 成45° O B a)正挤压 ) 45° M A B b)偏挤压 ) M F O O F 45° M A F
LD Λl = Lch
由体积不变原理:
hch Lc Λh = = >1 hD Lch
Λh =
hch OM × sin(90° − φ + γ o ) cos(φ − γ o ) = = hD OM × sin φ sin 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表示切屑变形程度的方法
剪切面与剪切角
剪切面:第一变形区的实际厚度仅为0.02~0.2mm,故可用一个面 来表示,成为剪切面。 剪切角:剪切面和切削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φ)。其大小反映 了切削变形的大小。 剪切角是影响切屑变形的重要因素,也可反映切屑变形程度。实 验证明:φ大→剪切面积小→变形程度小→切削省力。故:剪切 剪切面积小→变形程度小→切削省力。 φ 公式: Lee & Sheffer 公式: 角φ的大小反映了切削变形的大小。
形态 变形 形成 条件 影响
粒状
剪切应力完全达到 断裂强度 工件材料硬度较 高,韧性较低, 切削速度较低
不规则块状颗粒
未经塑性变形即被 挤裂 加工硬脆材料, 刀具前角较小
切削力波动较大,切 切削力波动大,有冲 削过程不平稳,表面 击,表面粗糙度恶劣 ,易崩刀 粗糙度不佳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进给量f——工件或刀具每转一周,刀具沿进给方向与工件的相对位移。
外圆车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常用进给量f来表述, 单位:mm / r (毫米/转) 。 刨削时,进给运动速度用每一行程多少毫米来表述, 单位为mm / str。 铣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用每齿进给量f z来表述, 单位:mm/z(毫米/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定义:切削运动——刀具与工件间必须作相对运动。 分类:根据切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1)主运动——切除工件多余金属、形成工件新表面所必不 可少的基本运动。 主运动的特征(判断依据)
速度最高
车削主运动是工件的旋转运动
速度较低
车削进给运动是刀具的移动
耗功较少
铣削进给运动是工件的移动
有0~n个 可连续,也可步进,形式 为旋转或直线往复
钻削进给运动是钻头沿其轴线方向的移 动 内、外圆磨削进给运动是工件的旋转运 动和移动以及砂轮的横向进给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外圆表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名称 带状切屑 挤裂切屑 单元切屑 崩碎切屑
简图
带状,底面光滑 ,背面呈毛茸状 剪切滑移尚未达 到断裂程度 加工塑性材料, 切削速度较高, 进给量较小, 刀 具前角较大 切削过程平稳,表 面粗糙度小, 妨 碍切削工作,应设 法断屑 节状,底面光滑有裂 纹,背面呈锯齿状 局部剪切应力达到断 裂强度 加工塑性材料, 切削速度较低, 进给量较大, 刀 具前角较小 切削过程欠平稳,表 面粗糙度欠佳
刀具继续切入时, 刀具继续切入时,材 料内部的应力、 料内部的应力、应变 继续增大, 继续增大,当剪应力 达到其断裂强度时, 达到其断裂强度时, 金属材料被挤裂
沿刀 具前 刀面 流出
Leabharlann Baidu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的类型
切脆性材料 不平稳,表面粗糙 不平稳 表面粗糙 应↑γ0↑v↓ac
偏挤压:
金属材料一部分受挤压时,OB线以下金属由于母体阻 碍,不能沿AB线滑移,而只能沿OM线滑移
切削:
与偏挤压情况类似。弹性变形→剪切应力增大,达到 屈服点→产生塑性变形,沿OM线滑移→剪切应力与滑 移量继续增大,达到断裂强度→切屑与母体脱离。
c)切削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研究方法
φ=
π
4
− β +γo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工件材料 强度、硬度越大,切削变形就越小。 原因:
强度和硬度↗ 强度和硬度↗→切削力Fz↗→σav↗→μ(β)↘ → φ↗→ Λh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刀具前角 刀具前角γo增大,则切削变形减小 原因
一方面:γo↗→φ↗→Λh↘ 另一方面: γo ↗→切削力Fz
所增大) 所增大)
↘ →σav
↘ →μ(β)↗ → φ ↘ → Λh↗(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切削速度
切削速度vc是通过积屑瘤使剪切角φ改变和通过切削温度使摩擦 剪切角φ 剪切角 摩擦 系数μ 系数μ变化而影响切削变形的。
vc在3~20m/min范围内提高,积屑瘤高 度随着增加,刀具实际前角增大,使 剪切角φ增大,故变形系数Λh减小 φ Λ vc=20m/min时, Λh值最 小
dm asp = 2
dm——已加工表面直径(mm) dw—— 待加工表面直径(mm)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铣削用量要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例题:
车外圆时工件加工前直径为62mm,加工后直径为56mm,工件转速 为4r/s,刀具每秒钟沿工件轴向移动2mm,工件加工长度为110mm, 切入长度为3mm,求vc、f、asp。
vc =
π ⋅D⋅n
1000
式中 n —— 主运动转速(r/s); d —— 刀具或工件的最大直径(mm)。
若主运动为往复运动时,其平均速度为: 2 ⋅ l ⋅ nr 式中 nr —— 主运动每秒钟往复次数(str/s); vc = l —— 往复运动行程长度(mm)。 1000
方格观察法——通过观察试件侧面规则格线的变形情况,研究金 属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实验所作的切削层滑移线示意图
金属切削过程中滑移线和流线示意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研究方法
金相照片——通过显微镜观察金属切屑根部金相照片,研究金属 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vc在20 ~40m/min范围内提高,积
屑瘤逐渐消失,刀具实际前角减 小,使φ减小, Λh增大。
vc 超过40m/min继续增高,由于切削
温度逐渐升高,致使摩擦系数μ下降, 故变形系数Λh减小。
切削速度vc对Λh的影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进给量
f↗ → hD↗ →切削力Fz ↗ → σav↗ → μ↘ → φ↗ → 切削力Fz Λh ↘
1.1.1切削运动 1.1.1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内圆表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平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螺纹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齿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进给速度vf——是单位时间的进给量。
进给速度vf、进给量f、每齿进给量fz 和刀具齿数Z之间的关系如下:
vf=f·n=fz·z·n
mm/s或mm/min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背吃刀量asp——工件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例:外圆车削
α sp = d w
例:对于钻孔工作
− dm 2
1.1.1 切削运动
切削加工过程中,工件上形成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工件有待切除金属层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 过渡表面——主切削刃正在切削着的表面 过渡表面 已加工表面——工件经刀具切除多余金属层后形成的新表面 已加工表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量f、背吃刀量ap 切削速度vc——切削刃上选定点的主运动的线速度,单位磨削 速度用为 m/s,其他加工的切削速度习惯用m/min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三个变形区对切削加工的影响
第一变形区的切削变形对刀具产生较大的切削抗力。 第二变形区主要对刀具产生(粘接)摩擦阻力以及造成前刀面 磨损。 第三变形区主要对已加工表面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表示切屑变形程度的方法
切屑厚度压缩比(Λh) 切屑长度压缩比(Λl)
hch Λh = hD
第一变形区的变形特征:
切削层金属沿滑移线的剪切 切削层金属沿滑移线的剪切 滑移变形及随之产生的加工 滑移变形及随之产生的加工 及随之产生的 硬化。 硬化。 第一变形区的实际厚度为 0.02~0.2mm, 0.02~0.2mm,切削速度越 大,厚度越小。故第一变形 厚度越小。 区可看成是一个剪切面。 区可看成是一个剪切面。 剪切面 剪切面与切削速度之间的夹 角成为剪切角, 角成为剪切角,体现变形的 剪切角 难易程度。 难易程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变形区的变形特征:
切屑底层金属受摩擦挤压后的塑性变形及晶粒纤维化。 切屑底层金属受摩擦挤压后的塑性变形及晶粒纤维化。 塑性变形
受力:
挤压 摩擦
滑移与晶粒的伸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前刀面内的摩擦(内摩擦与外摩擦) 区域划分: 粘结区lf1: 剪切滑移,内摩擦 滑动区lf2: 滑动摩擦,外摩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形成过程
随着剪应力、剪应变 随着剪应力、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大,达到其屈 服强度时, 服强度时,产生塑性 变形而滑移 切 塑性变形 挤裂 切离 屑
切削层 的金属
弹性变形
切削层的金 属受到刀具 前刀面的推 挤后产生弹 性变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切削加工的理论基础
本章要点
1.1 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 1.2 切削层的变形 1.3 切削力 1.4 切削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切削加工的理论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加工的实质:
工件相对刀具运动,获得一定尺寸、精度、形状的工件。 ① 尺寸:通过调整(刀尖到轴的距离)来确定。 ② 精度:通过工艺决定。 ③ 形状:通过机床的运动(刀具和工件相对运动)来决定。
切屑的类型
带状切屑
挤裂切屑
节状切屑 切屑形态照片
崩碎切屑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的形状
带状屑: 带状屑: 高速切削塑性金属, 高速切削塑性金属, 一般应力求避免 C形屑 : 切削一般碳钢和合金 钢时, 钢时,采用带卷屑 槽的车刀时易得, 槽的车刀时易得, 较好 长紧卷屑: 长紧卷屑: 普通车床上较好 发条状卷屑: 发条状卷屑: 重型机床上较好 宝塔状卷屑: 宝塔状卷屑: 自动机或自动线上较 好 螺卷屑 : 崩碎屑 :
切削变形实验设备与录像装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切屑根部金相照片
切屑 M 终滑移线
A 刀具 Φ剪切角 始滑移线:τ=τs O
切屑根部金相照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变形区的划分
第一变形区
第二变形区
第三变形区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τs µ = tan β = σav
外摩擦与内摩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2 切削层的变形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变形区的变形特征:
已加工表面的表层金属受刀具的钝圆刃和后刀面的挤压摩擦,使 金属材料的晶粒再次纤维化并加工硬化。 晶粒再次纤维化并加工硬化。 晶粒再次纤维化并加工硬化
厚度为Δac 厚度为 的一薄层金 属被钝圆刃 挤压塑性变 形后成为已 加工表面。 加工表面。
切塑性材料时切屑之间的转化
带状切屑
↓γ0 ↓v ↑ac
挤裂切屑
↓γ0 ↓v ↑ac
单元切屑
↑γ0↑v↓ac
切削平稳, 切削平稳,力波动小 加工面光洁, 加工面光洁,断屑难
↑γ0↑v↓ac
切削不平稳, 切削不平稳,力波动大 加工表面粗糙 少见
滑移量较大, 滑移量较大,局部 剪应力达断裂强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消耗功率最大 必有一个 形式为旋转或直线往复
铣削和钻削运动是刀具的旋转运动 磨削主运动是砂轮的旋转运动 刨削主运动是刀具(牛头刨床)或 或 刨削主运动是刀具 工件(龙门刨床)的往复直线运动 工件 的往复直线运动 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进给运动——使新的切削层金属间断或连续投入切削的运动。 进给运动的特征(判断依据)
解:
vc =πdn/1000 = π·62·4/1000 = 0.779 m/s f = vf /n = 2/4 = 0.5 mm/r ap = (dw-dm)/2=(62-56)/2=3 mm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第1章 切削加工的理论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挤压与切削 正挤压:
金属材料受挤压时,最大剪应力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约 成45° O B a)正挤压 ) 45° M A B b)偏挤压 ) M F O O F 45° M A F
LD Λl = Lch
由体积不变原理:
hch Lc Λh = = >1 hD Lch
Λh =
hch OM × sin(90° − φ + γ o ) cos(φ − γ o ) = = hD OM × sin φ sin 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表示切屑变形程度的方法
剪切面与剪切角
剪切面:第一变形区的实际厚度仅为0.02~0.2mm,故可用一个面 来表示,成为剪切面。 剪切角:剪切面和切削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φ)。其大小反映 了切削变形的大小。 剪切角是影响切屑变形的重要因素,也可反映切屑变形程度。实 验证明:φ大→剪切面积小→变形程度小→切削省力。故:剪切 剪切面积小→变形程度小→切削省力。 φ 公式: Lee & Sheffer 公式: 角φ的大小反映了切削变形的大小。
形态 变形 形成 条件 影响
粒状
剪切应力完全达到 断裂强度 工件材料硬度较 高,韧性较低, 切削速度较低
不规则块状颗粒
未经塑性变形即被 挤裂 加工硬脆材料, 刀具前角较小
切削力波动较大,切 切削力波动大,有冲 削过程不平稳,表面 击,表面粗糙度恶劣 ,易崩刀 粗糙度不佳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进给量f——工件或刀具每转一周,刀具沿进给方向与工件的相对位移。
外圆车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常用进给量f来表述, 单位:mm / r (毫米/转) 。 刨削时,进给运动速度用每一行程多少毫米来表述, 单位为mm / str。 铣削时,进给运动速度常用每齿进给量f z来表述, 单位:mm/z(毫米/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定义:切削运动——刀具与工件间必须作相对运动。 分类:根据切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1)主运动——切除工件多余金属、形成工件新表面所必不 可少的基本运动。 主运动的特征(判断依据)
速度最高
车削主运动是工件的旋转运动
速度较低
车削进给运动是刀具的移动
耗功较少
铣削进给运动是工件的移动
有0~n个 可连续,也可步进,形式 为旋转或直线往复
钻削进给运动是钻头沿其轴线方向的移 动 内、外圆磨削进给运动是工件的旋转运 动和移动以及砂轮的横向进给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1 切削运动
典型表面加工方法——外圆表面加工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名称 带状切屑 挤裂切屑 单元切屑 崩碎切屑
简图
带状,底面光滑 ,背面呈毛茸状 剪切滑移尚未达 到断裂程度 加工塑性材料, 切削速度较高, 进给量较小, 刀 具前角较大 切削过程平稳,表 面粗糙度小, 妨 碍切削工作,应设 法断屑 节状,底面光滑有裂 纹,背面呈锯齿状 局部剪切应力达到断 裂强度 加工塑性材料, 切削速度较低, 进给量较大, 刀 具前角较小 切削过程欠平稳,表 面粗糙度欠佳
刀具继续切入时, 刀具继续切入时,材 料内部的应力、 料内部的应力、应变 继续增大, 继续增大,当剪应力 达到其断裂强度时, 达到其断裂强度时, 金属材料被挤裂
沿刀 具前 刀面 流出
Leabharlann Baidu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切屑的类型、变化、 1.2.3 切屑的类型、变化、形状及控制
切屑的类型
切脆性材料 不平稳,表面粗糙 不平稳 表面粗糙 应↑γ0↑v↓ac
偏挤压:
金属材料一部分受挤压时,OB线以下金属由于母体阻 碍,不能沿AB线滑移,而只能沿OM线滑移
切削:
与偏挤压情况类似。弹性变形→剪切应力增大,达到 屈服点→产生塑性变形,沿OM线滑移→剪切应力与滑 移量继续增大,达到断裂强度→切屑与母体脱离。
c)切削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2.1 切屑的形成
研究方法
φ=
π
4
− β +γo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工件材料 强度、硬度越大,切削变形就越小。 原因:
强度和硬度↗ 强度和硬度↗→切削力Fz↗→σav↗→μ(β)↘ → φ↗→ Λh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刀具前角 刀具前角γo增大,则切削变形减小 原因
一方面:γo↗→φ↗→Λh↘ 另一方面: γo ↗→切削力Fz
所增大) 所增大)
↘ →σav
↘ →μ(β)↗ → φ ↘ → Λh↗(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切削速度
切削速度vc是通过积屑瘤使剪切角φ改变和通过切削温度使摩擦 剪切角φ 剪切角 摩擦 系数μ 系数μ变化而影响切削变形的。
vc在3~20m/min范围内提高,积屑瘤高 度随着增加,刀具实际前角增大,使 剪切角φ增大,故变形系数Λh减小 φ Λ vc=20m/min时, Λh值最 小
dm asp = 2
dm——已加工表面直径(mm) dw—— 待加工表面直径(mm)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铣削用量要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1.1.2 切削用量
例题:
车外圆时工件加工前直径为62mm,加工后直径为56mm,工件转速 为4r/s,刀具每秒钟沿工件轴向移动2mm,工件加工长度为110mm, 切入长度为3mm,求vc、f、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