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合集下载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

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

人生也是如此。

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

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

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

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

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

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

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

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

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与印度的绘画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当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楚画为基础,以雄伟、深沉、浪漫为审美倾向的艺术雏形,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已相当卓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优秀资质。

但从中国绘画的总体看,仍未脱去原始古拙的遗痕,还只是一种简单、直觉的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行为。

直至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聪慧的华夏民族经过分辨、选择、淘汰、消化,才逐渐形成了超越东西方的、成熟而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艺术理论和艺术思维方式。

明·帝释梵天图前殿北壁西侧壁画(局部)北京法海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后汉记》中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臣蔡愔、蔡景赴天竺录求佛法,并携佛经、释迦牟尼像返回京都。

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也是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或许这其中含有太多传说的成份,但有一史实可以肯定,即印度佛教绘画在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和东汉,是一个充满杀戮和毁灭的历史时期。

阶级之间、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都十分尖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

老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生活苦不堪言。

就连皇家贵族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权势、金钱、美女、生命,一切的一切,刹那间都可能灰飞烟灭。

野蛮、残酷、悲苦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万分迷惘与困惑。

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幻想,在无奈中寻求逃避苦难的种种途径和方式。

然而,社会现实让人们失望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巫术让人们失望了,传统朴素哲学也让人们失望了。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TBRM•:<术研究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O刘广忠佛教始于汉明帝时期,《资治通鉴》记载:“帝梦金人,身高丈六,项佩日轮,光芒四射,金色灿烂,匕行亍殿。

”明帝遂派蔡惜等人西访,遇迦叶摩腾及竺法兰持佛像、舍利、贝叶经东来。

一行人来到洛阳后,明帝赐建白马寺。

自此佛教止始传入中原。

此后在历代皇帝的推崇F,学佛、礼佛成为时尚,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來。

绘画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佛教利用这种功能寓教义于艺术,把中国绘画当成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

“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绘画艺术的功能被充分利用。

“佛像有汁:妙相,八十种好”,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充分发挥门身的艺术才能,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程式化、类型化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在注重太现人物个性特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把佛教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审美上。

佛教艺术的审美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形象展示,通过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佛教的“造像图影,颂赞膜拜”成为包括皇公贵族在内的善男信女修功立徳的主要活动。

佛教的兴盛大力推动了中I斤1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佛经对西方极乐世界描述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东晋高僧支遁对此这样描述:“西方有国,国名安养,回辽廻邈,路逾恒沙,非无待者,不能游ttjjiii,非不疾者,焉能致其速,其佛号阿弥陀,晋言无站:寿,国无E制班爵之序,以佛为君,〔乘为教,男女各化育尸莲花之中,无有胎序之秽也。

馆宇宫殿,悉以七宝,皆自然悬构,制出人匠,苑囿池沼,蔚为奇荣,E沈天于渊薮,寓俳仰而率真,闾阖无扇于琼林,玉响天谐于箫管、冥雷陨华以阖境神风,指占而:纳新。

甘露微化而醴被,蕙风导*主而芳流,了«音应感而肃响,恿泽厶垂而沛清……”支遁对极乐世界的描述在敦煌莫高窟220窟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组净七:经变》人物众多,楼阁亭台,包罗万象,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充满着智慧和教诲。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正是通过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教士们将佛教经典和教义带入中国。

在汉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动荡。

这种背景使得中国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各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

二、佛教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中国道教、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都与佛教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情景。

佛教的独特教义和修行方法深深吸引了中国士人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努力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佛教学派,如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学派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涉及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塑造。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改变作用。

在古代中国,佛教徒发起的修建寺庙和僧院为贫困人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与物质支持。

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使得佛教徒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并且,佛教在积极推动和弘扬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充满着宗教和哲学的智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佛教雕塑艺术成为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伟壮观的佛塔、精美绝伦的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关于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分析

关于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分析

二、 中国绘 画和佛教的关 系融合及发展影响
在 我 国的 南北 朝 时 期 , 佛 教 是 被 统 治 者所 利 用 , 中国 的 佛 教 化 过程 也 是我 国的绘 画佛 教 化 的过 程 , 在 当 时 的关 于 佛教 题 材 的 绘 画 已经 占据 了整 个 花坛 , 在 艺 术创 作 方 面 也是 将 佛 教题 材 作 为 是 主要 的 创作 内容 , 从 而才 为后 人 留 下 了诸 多 的 艺术 珍 品 。在 这 过程中, 也是 佛 教 传 人 的 初 期 , 我 国 的绘 画作 品 以 及 画 家 均是 在 佛 教 的 影 响下 进 行 的 创作 , 在 佛教 的理 念 当 中 , 对 人 生 的 看 法
佛 教 融 展 从 合 东 , 从 汉 而 时 进 期 一 传 步 人 的 我 促 国 进 , 并 了 逐 我 渐 国 的 和 绘 我 画 艺 国 术 的 绘 的 画 进 艺 步 术 和 相 发

在早 起 的佛 教对 我 国的绘 画 艺术 的影 响 只在 于 服务
家对 吴 道 子 以及 王维 等名 家推 崇 备 至 , 其 中吴 道 子 在佛 教题 材 的 壁 画上 有 了很 大 的发 展成 就 , 其笔 法 强劲 有力 , 其 实 较 为壮 阔 。 吴 道 子 的绘 画风 格对 以后 的画家 都 有着 较 为深 远 的影 响 。 唐 中期 以

是苦难的 , 现实有着其 自身的悲惨性 , 所 以在绘画的过程 中对对 色 彩 均有 着悲 剧性 的方 式来 描 绘 , 对现 世 进 行 否定 , 所 以在 《 萨 垂 本生图》 等画作的表述上都有着 比较 血腥 的意味 , 从而来折射出 对 现世 的否定 。这 一 观念 在 我 国 的传 播 过程 中 , 对 诸 多 画家 产 生 了影 响 , 通 过 这些 也 能 够 看 出 , 从 佛 教 传 人我 国始 端 就 已经 有 了 可深刻 的影响, 也“ 霸 占” 了中国当时的花坛 。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 从汉 至唐初期 , 中国人对佛教艺术从惊 叹 欣 赏 到模 仿 , 然后 再 到 吸 收 , 已经 开 始逐 渐 的形 成 自己 的独 特 绘画风格 , 最为显著的影响就是在题材以及技法上, 当然 , 这只是 比较表 层 的影 响 。 最 值 得研 究 的就 是 针对 于 历史 文 化 的绘 画艺 术 影响 , 这 是 在 深 层 次 的影 响上 进 行 体 现 的 , 也就 是 绘 画 的 思 维 以 及观念f 2 ] 。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中 , 佛教 的原始形态在 我 国逐渐发生了转变 , 尤其是在 中唐后 的禅宗 的盛行 , 一些佛教 的理 论在 中国 的知识 分 子看 来 已经有 了很 大 的局 限 性 , 所 以在 绘 画上 逐 渐 的 脱 离佛 教 , 文 人 画就 大 肆 的 盛行 , 在 对 佛 教 中 的美 学 理 论 以及 思想 进 行 吸收 突 破之 后 , 使 得 这一 时 期 我 国 的绘 画风 格 有 着 中 国化 的佛 教 绘 画艺 术特 色 , 并得 到 了集 中的体 现 。

和平网浅谈佛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和平网浅谈佛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和平网浅谈佛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佛学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与“十二因缘”,初期佛教主要通过开闻“四谛法”和悟解“十二因缘”,以证罗汉果和辟支佛果,获得个人解脱。

随着佛教的发展,后期佛教认为,这种佛教只讲个人解脱(自利),不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佛教应该以普渡众生(利他)为己任,以成菩萨作佛为最高境界。

佛学思想博大精深,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不断地同中国的传统思想、本土宗教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中国化,演变为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形态――中国佛学,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发展三大思想支柱之一,而佛学中的诸多精妙的内涵已经融合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

佛学对中国艺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此限于篇幅,不可能面面俱道,仅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案例来说明。

一、绘画中国古代的绘画与佛教有不解之缘。

一方面,僧人禅师常染指绘画,另一方面,画家也多涉足佛教;佛教经常利用绘画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绘画也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自己的内容。

隋唐之后,佛理禅趣更大量融入绘画之中,画界处处露出禅机佛意。

纵览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懂得佛教,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这种画高远淡泊,超然洒脱,禅机意境,跃然纸上。

王维之画的特点是将墨色泼成深、浅、浓、淡等多种色调,用来表现山石林木,与青绿山水不同,别有一种清雅洒脱的自然情趣。

从画论角度说,泼墨山水画更注重“妙语”,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妙语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此话颇有禅宗“至理越乎浮言”、“三十年后看山还是山”的味道。

王维深受禅宗影响,他所作之《辋川图》,山谷郁郁,云水飞动,显得清寒、静寂、淡远而又空灵;他的《袁安卧雪图》,雪中有芭蕉,似与常理不合,但却与禅宗跳跃式思维遥相符契;后人论王维之画曰:“意在尘外,怪剩笔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机,此难与俗人论也”。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告学 15级一班谢方圆 1502010130内容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和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对中国宗教的影响(一)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道教与佛教在许多方面都是颇相类似而互为影响的,在用中文翻译佛教著作的过程中,译者随意地使用道教的名词,而道教的众神亦为佛教所承受。

总的来说,道教之所取尤多于其所给。

在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之间,道教正发展着一种礼拜仪式,教会的组织及宗教性著作的规范。

在公元五世纪时,道教的寇谦之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了一个寺院,该寺院具备了僧侣制度的教制、规章,并规定了礼拜和斋戒的仪规,这一切都是仿照佛教的组织和寺庙的。

(二)佛教对儒教的影响周朝以后,儒家的学问,仅限于文字上的订正和文学著作的评注。

自南北朝以至唐朝,研究佛学之风盛,于是文字上的评注一变而为着重于内在的哲学意义。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宋朝产生了一种新儒学派—理学。

宋代的儒家学者,无不深研佛学,而后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研究佛学。

他们常常沉思默想,相信一个人借着“内省”,可以通晓其余的宇宙万物,佛教禅宗`.顿悟”一词,被新儒学派用以表示对真理的领悟。

佛教与儒教混合交融的典型产物就是中国所谓的“居士”。

居士是指那些过着佛教的隐居生活而不出家为僧的儒家学者。

这是中国特有的发明,它容许一个佛教徒过婚姻生活,并在方便的时候吃素。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轼首先以此名词自称,自号“东坡居士”,自他以后,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研究佛学,而成为苏轼式的居士。

二、佛教对中国的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印度原始的绘画与中国汉代以前的绘画,原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因此风格各异,并无相似之处。

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佛教文化与古代绘画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佛教寺庙 中的壁画艺术, 保留了古代绘画 的精髓
创新:当代艺术 家运用现代技术, 将佛教文化与绘 画艺术相结合, 创造出新的艺术 形式
融合:佛教文化 与绘画艺术相互 融合,形成独特 的艺术风格
发展:随着时代 变迁,佛教文化 与绘画艺术在当 代社会中不断发 展,为人们带来 新的审美体验
佛教艺术的传播: 佛教通过壁画、 雕塑等艺术形式 在中国广泛传播, 为古代绘画艺术 提供了丰富的素
材和灵感。
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净 土宗等思想影响 了中国古代绘画 艺术的风格和主 题,如山水画、
花鸟画等。
佛教与文人画的融 合:文人画是中国 古代绘画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佛教 思想与文人画的融 合,促进了中国古 代绘画艺术的创新
启示:古代绘画艺术对佛教文化的表现,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对后世的 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
佛教文化与古代 绘画艺术的融合 发展
佛教文化与古代绘画艺术的相互促进
佛教文化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提供了新的题材、构图和色彩表现手法
古代绘画艺术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作用:通过绘画作品,佛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加深 了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和认同
添加文档副标题
佛教文化与中国 古代绘画艺术
汇报人:
目 录




添加目录标题
佛教文化对古 代绘画艺术的 影响
古代绘画艺术 对佛教文化的 表现
佛教文化与古 代绘画艺术的 融合发展
第一章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佛教文化对古代 绘画艺术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古代绘画艺术的交流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石窟壁画为例内容摘要:佛教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精神之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由于它的存在,东方美学园地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佛教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参与功能。

本文从分析石窟壁画的绘画形象,初步探究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引言佛教自东仅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

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一、儒、道思想对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一起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

儒学以礼乐为中心,把现实生活同伦理纲常结合起来,把怀疑论或天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构成其基本骨架。

孔子的儒学,把它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伦理纲常和现实生活之中,在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抒发、满足、约束人们的感情。

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才使中国艺术的着眼点不是表现稳定、固体的对象和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韵律,它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协调,是内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是物我如一、情态与外境的相互融合。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审美感知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作用。

老庄哲学以顺应自然的不可知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为核心和基础,强调的是:“游戏污读之甲”的“自恢”,而“无为有国者所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影响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深刻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随着一些印度僧人的到来,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该宗教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哲学理念,深深吸引了中国人民的关注。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承和书信沟通完成的,这使得佛教迅速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2. 佛教的发展和繁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负责推动佛教发展的各个朝代的支持。

无论是南北朝、唐朝还是宋朝,国家的统治者都积极支持佛教的传播,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塔庙。

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为民众所了解,且佛教教义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导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巅峰。

3.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的宗教仪式和僧众生活的规范,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佛教鼓励个人修行和内心的宁静,有助于人们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佛教思想和艺术形式渗透到中国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刻等方方面面。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汉语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如石窟、壁画和佛像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5. 佛教的现状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如今在中国依然有着广泛的信仰群体。

中国的佛教活动包括诵经、修行、禅坐等,吸引了许多人寻求心灵安宁和修身养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与艺术文化揭示佛教对亚洲艺术建筑和文学的深远影响

佛教与艺术文化揭示佛教对亚洲艺术建筑和文学的深远影响

佛教与艺术文化揭示佛教对亚洲艺术建筑和文学的深远影响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传入对亚洲各国的艺术建筑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佛教对亚洲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亚洲艺术建筑的影响1. 建筑风格的变革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亚洲各国的艺术建筑发展,出现了以佛教寺庙为主要建筑风格的变革。

佛寺的建筑风格以庄严、典雅、朴实为主,注重空间布局和比例的协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例如,中国的大雁塔、日本的东大寺、泰国的暹罗寺等都是佛教建筑的典范。

2. 建筑技术的创新佛教不仅影响了亚洲的建筑风格,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在佛教的影响下,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技巧得到了广泛应用。

佛教造像中的雕塑艺术,饰面和绘画技术的运用,使建筑更加精美、华丽。

3. 建筑空间的讲究佛教教义注重修行和内心的静默,因此佛教寺庙的建筑空间设计具有独特的特点。

例如,寺庙中的大殿常常被设计为进深结构,为信徒提供了安静的空间。

此外,一些佛塔还包括了楼梯和走廊,供信众沐浴在阳光下,以实现身心的净化。

二、佛教对亚洲文学的影响1. 佛教故事的传播佛教故事以其动人的情节和寓意深远的内涵而成为亚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经典如《法华经》、《金刚经》等被译为各国语言,传播了佛陀的教诲,激发了作家们的灵感和创作热情。

佛教故事成为了亚洲文学的源泉之一,连续流传至今。

2. 文学作品中的佛教主题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渗透在亚洲文学作品中。

许多作家将佛教的教义与个人生活经历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例如,中国的《西游记》以佛教故事为基础,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生命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3. 文学中的佛教艺术修辞手法佛教对亚洲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式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修辞手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佛教的慈悲主题常常被运用在诗歌中,赋予作品更多的情感内涵。

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来源:文通网
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尤为深远的一项贡献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大量的石窟舞蹈形象,这是中国艺术的宝贵遗产。

石窟艺术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而兴起来的,首先在丝绸之路的西端出现,由西而东,从西域发展到中原,沿路留下了众多的石窟寺。

在这些石窟里的壁画和雕刻中,乐舞的形象几乎是处处可见。

人间是不能没有歌舞的,“极乐世界”当然就更少不了音乐和舞蹈。

佛说,在极乐世界里时时都响彻着“天乐”。

佛和菩萨都需要有香花和伎乐的供养,因而在竭力表现佛国极乐美景的洞窟壁画和雕刻中,就少不了乐舞的场面。

洞窟中有着依据佛经传说中的专职“乐神”——“紧那罗”、“乾闼婆”为形象塑造的飞天、天官伎乐,还刻画了不少歌舞表演的情景,它们和人间的演出如出一辙。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

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85浅析佛教文化对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李艳惠(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在中国很快传播 开来,并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

佛教文化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的影响结果属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特征。

但是它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影响却是不容我们小觑的。

关键词:佛教文化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中图分类号:J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19-0085-01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这么 一个战乱动荡的历史年代后,它在中国很快传播开来,并 被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及利用。

到了唐代,佛教及道教更为 统治者所推崇提倡,佛教思想在我国的地位进一步得以稳 固。

这一时期,佛教在与中国的本原文化、儒道思想、民俗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中很快形成了一种互为融合的状态。

所以,民间美术也很快从佛教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我们可 以先从民间美术创作中常见的莲花图案来看一下佛教文化 与民间美术这一艺术形态的交融结果。

莲花图是在佛教传人中国后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到了北魏时期莲花图案已经普及。

莲花出于水,被喻为地 与水的阴性符号。

莲多子的自然特征适应了多子多孝的封 建伦理道德观念的需要,所以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民间剪 纸艺术中的“抓髻娃娃”就有了进一步的世俗化特征,其 形态多为“娃娃坐莲花”和“娃踩莲”。

在民间艺术创作 中,人们又把它和中国传统的鱼多子图腾崇拜观念结合起 来,形成多子多福的象征形态,即娃莲纹样组合,例如我 们常见的鱼钻莲得娃的娃莲鱼纹样。

敦煌莫高窟曾出土过 唐代“功德花纸”类的剪纸,诸如《持幡菩萨立像》《菩 萨立像》等,其内容与形态特征均出自佛教文化,直接可 见莲花造型,并用其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

明清时 期的文化繁荣也促进了 “抓髻娃娃”形态进一步世俗化,这种形态特点与广大劳苦民众求生存、盼吉祥的愿望充分 结合,并学习同时期的双关语谐音世俗文字游戏,发展为 “吉(鸡)庆(馨)有余(鱼)”“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笙)贵子”的娃莲纹样。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化流派和思想体系,其中佛教文化是其中之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其传入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

佛教文化的传入让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哲学和思想体系。

佛教的“无我”、空性思想在中国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思想体系,甚至包括中医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里所谓“不惑”,是指通过学习来除去对世界的偏见和主观感受,接近事物本身的本质,以达到“知天命”,而佛家的无我思想也是去除主观视角,追求客观真理的思想体系之一。

对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君子不器。

”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拥有一个庞大而独特的文学体系,其中包括经典、论述、传记、诗歌、小说等各类文体。

佛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给了中国一种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也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取材的来源,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内涵。

佛教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诗歌和小说。

在佛教流传的经典中,有许多诗歌作品,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样优美的诗句,开创了佛教诗歌的先河。

而佛教小说则有《佛本生故事》和《西游记》等经典,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之一。

此外,佛教文化也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舍利子”思想,是一种不求有功利目的,以个人的精神追求为主要特点的奉献精神,对中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艾光明宗教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

宗教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大。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文学、艺术、风俗三个方面说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文学的影响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在诗歌方面,首先受印度声明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汉语言四声的发明及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

南齐?沈约“八病”之说,指诗歌韵律的八种禁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基于此理论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诗”或“新体诗”。

因当时皇室推崇,而成文坛主流,以致陈隋嗣其余风,演为唐骈文及三唐诗体。

到唐代,禅宗盛行。

诗人受禅宗的影响,开始追求高远的意境,以情入景的诗风开始流行。

初唐、中唐、至宋代,诗风发展为融景入理。

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佳句,意境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因佛经或是五言、七言诗体,或是长行,长行之中亦有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不象早期中国文学作品所具的单一性,所以唐以后中国文学作品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实是受佛经的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佛教苦空无常和因果轮回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以后的诗词、戏曲、小说之中。

宋词中当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

元曲中,《西厢记》以一场惊梦终结,《桃花扇》以“猛抬头,秣陵重到,残车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中国传统艺术受到的佛教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受到的佛教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受到的佛教影响中国传统艺术受到的佛教影响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在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从而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佛教对艺术,尤其是美术、音乐和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弥足珍贵的,为此也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

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

《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也甚多。

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

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石窟壁画为例内容摘要:佛教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精神之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由于它的存在,东方美学园地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佛教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参与功能。

本文从分析石窟壁画的绘画形象,初步探究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引言佛教自东仅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

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一、儒、道思想对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一起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

儒学以礼乐为中心,把现实生活同伦理纲常结合起来,把怀疑论或天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构成其基本骨架。

孔子的儒学,把它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伦理纲常和现实生活之中,在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抒发、满足、约束人们的感情。

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才使中国艺术的着眼点不是表现稳定、固体的对象和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韵律,它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协调,是内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是物我如一、情态与外境的相互融合。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审美感知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作用。

老庄哲学以顺应自然的不可知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为核心和基础,强调的是:“游戏污读之甲”的“自恢”,而“无为有国者所羁”。

从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退避。

这似乎是矛盾的、然而庄子尽管避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是对自然、对生命怀着无比珍惜热爱之情,这就使他的人生观和审美意识充满着感情的光辉,这也恰好是对儒家的补充和加深,也就从而与孔学保持了一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生活在与外域隔绝的广阔的大陆上。

山脉、海域环绕四周,以种植农作物而维待自给自足的生活。

其生活的环境和生存的条件使得中国人天生就与自然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依附于自然,广泛地接触自然,并顺应自然地利用自然,创造了与自然息息相关、谐调一致的中国文化。

对于自然,中国人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接受的,像浮士德、但丁那样去上下求索。

因此,自然对于人类既无敌意,也不仁慈,它象动物卜一样富有灵性,人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抗争的对手。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有“我与点也”之趣,庄子也以遨游天地为逍遥。

这正如李泽厚所言:“中国的宇宙意识本就是渗透情感的。

中国将整个宇宙生命化、感情化,另方面又将人的生命宇宙化、自然化。

”因此,山水林壑也就成了理想中的仙境,成了隐居、寄托情感、修养心性的理想的境域。

中华民族协助天地化育万物的精神,使得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形态有着深刻的接触,使他们得知自然的律动,悉晓自然的节奏,他们在身心与自然的有意无意的接触中,体察自然的习性,又将自己深刻敏锐的观察、感受表现在艺术中,力图使自已的创造物妙契自然的真谛.构成自然的新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说,中国人,无论是合理意识、文化思想和艺术领域里,无处不刻下了自然的烙印,使得中国的艺术精神呈现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整体风貌。

而正是这一风貌,才为佛教精神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内在的基础,为佛教的流行、吸收、消化创造了一个精神的环境。

如果没有这一特定的环境,佛教在以后的风行中,也就不会那么深入到中国人的意识中,和中国的文化精神溶为一体,使中国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里独具一种美了。

二、佛教和佛教艺术的兴盛佛教经过汉魏之际的译经、传布,加上魏晋时兴起的玄学使佛教依附于玄学而有所发展,到两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十六国时期它在南北方同时兴盛起来,成为一股具有全国规模影响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力量。

南北朝时期它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把触角伸向社会生活各领域各阶层,在理论上取代玄学成为时代风尚,为隋唐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西晋诸帝尚无奉佛者,东晋明帝、成帝始好佛法,安帝则亲接法事。

宋齐梁陈各代皇帝皆敬信佛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的这一描述,正是南方佛教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崇信佛教,尤其是北魏诸帝,除太武帝一时灭佛外,余皆热心扶持佛教,设立僧官制度,给佛教予合法地位。

“缁衣之众,参半于俗”,足见北方佛教的兴旺不下于南方,至隋而佛教大盛。

佛教功德事业的兴盛必然带动佛教艺术的发展昌盛,闻名中外的三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均是在这个时期开凿。

敦煌石窟由乐僧和尚于前秦二年(366年)始开凿,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

敦煌早期洞窟型制受印度风格影响,为中心柱石窟。

壁画内容题材多是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及本生故事,而以本生故事占主导地位。

佛传故事是描述佛陀生前经历及生平故事。

因缘故事乃是指芸芸众生对佛的供养及表现佛的神通力量与佛有关的度化故事。

本生故事是指佛陀“前生行善”的故事。

早期壁画内容本生故事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灾祸深重的现实生活中人民祈盼一位救世主来拯救他们的愿望。

早期的壁画突破了物理时空画面的组合,稚拙而富有装饰性,豪放泼辣的笔触,给人的感觉是激动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现实,爽朗而又多姿。

敦煌早期佛像的造型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印度笈多秣菟罗的影响,一方面是受中国南方汉文化的影响。

敦煌早期的壁画、雕像在衣纹、面部特征及总体精神状态与秣菟罗一致。

同时,由于敦煌统治者自十六国以来一直都与南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作为京都的建康文化自然西渗敦煌。

又由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力图汉化,使得“秀骨清像”这一南朝中原风格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尤其是太和改制后一直到隋代,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已基本上是褒衣博带,神情飘逸的秀骨清像,一派南朝士大夫的神情了。

最能体现这一风貌的是这个时期著名的佛画家顾恺之、陆探微。

顾恺之开创了“清羸示病”的维摩诘形象,陆发展而为具有一代审美风范的“秀骨清像”,由此对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这个时期著名的佛画家还有东晋的戴逵父子、北齐曹仲达、梁张僧繇,他们在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过程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戴逵的“神明太俗”、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张僧繇的“面短而艳”,充分说明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同时也就开始向着中国化方面发展。

云冈石窟同样显示出这一特征。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于公元460年在文成帝的支持下,由北凉高僧昙曜主持开凿。

初期开凿五窟是为“昙曜五窟”(16-20窟),其中以第20窟为云冈石窟的代表,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笈多文化的结合。

大佛身着右袒式(或通肩式)袈裟,衣纹厚重作平行排列,面相深目高鼻,高起的内髻,宽肩厚胸主要是受笈式造像的影响。

大佛粗犷朴拙,高大雄伟,气势磅礴也反映出鲜卑民族强悍尚武的风貌。

为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并同时在洛阳南郊开凿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

不久龙门石窟便代替云冈石窟成为佛教造像的中心。

北魏龙门石窟造像是中国北方佛教艺术汉族化的重要里程碑,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佛教造像所包含的外来因素,被强大的汉族传统艺术融和消化了,孝文帝推崇汉文化是其重要的推动力。

龙门石窟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此时的佛像褒衣博带与面相丰满的风格并存,还明显有外来影响的余韵。

在稍后一些时间开凿的宾阳洞中,这种余韵便随着汉化政策的强烈推行而完全消失,洞中主佛及两旁菩萨已完全是褒衣博带,神情飘逸,秀骨清像的神态。

从此,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温文尔稚,亲切蔼然的造像风格风行了北魏全境并影响启迪着其后的朝代乃至隋唐,先后达四百余年。

除敦煌、云冈、龙门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还有北方最早开凿的龟兹石窟、甘肃麦积山、炳灵寺等石窟。

从具体表现技法而言,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是外来艺术与我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北方统治者汉化政策的不断推行实施,使得佛教艺术日趋中国化,从而改变了佛教艺术的本来面目,又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三、结束语假如佛教未曾传入中国,中国的艺术仍然会保持这种整体的风貌,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没有从外面汲取来的营养,这种艺术将会发展得薄弱而曲折。

可以说,佛教给中国的艺术带来了形式与主题上一个全新的世界,使中国艺术大大地丰富起来,似乎它注定了要使中国的艺术走向成熟。

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人的意识不是征服,而是融汇,即发扬它本身独特的思想内容,补充到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之中。

这徉,中国人接受佛教时有两点:一是仪释重于信仰。

即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热衷于从中寻求中国传统思想学术中没有解决的对于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另一是儒释道调和。

佛教初入中国时,因其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冲突,使得当时“世人学士,多讥毁之”。

作为文人接受佛教契机的是魏晋玄学的兴起和流行。

玄学是佛教的老庄化,其理论和人生观都与佛教般若学有相通之处。

时人以佛解玄,或以玄谈佛谈玄与悟空合一,名士与高僧合流,对佛教在文人中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佛教认为人生皆苦,苦乃由欲望而来,它又以对于神的寻求,对于解脱世俗和人生的烦恼所作的许诺,与道教的热望也产生了相当的共鸣,因而使它很快地又被接受了下来,并且它以自己崇高、庄严、温和的理论观念,给中国人的思想注入了一种新鲜的山夜。

经过两晋、六朝数百年的吸收、融汇、到了隋唐,佛教更进一步地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融为一体,达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的地步。

禅宗就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知遇的结晶之一。

禅宗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是佛教的中国化。

禅.不诉诸理性的思索,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佛就是思想,它超越于言语和文字之上,至深之理既讲不出来,也写不出来,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心里求佛,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在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顿悟成佛。

在这种顿悟成佛的神秘境界里,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如自然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永恒的存在。

禅宗是非常喜欢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常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和领悟。

花开水流,鸟飞叶落,本是“无心”的,然而,就在这“无心”中,却似乎可以窥见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心”—神,并且只有在这“无心”中才可能感受到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