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合集下载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讲-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讲-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对外政策与外交
现实问题 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 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
恐怖主义 民族主义 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 难民问题 中国与世界
第一讲 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
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
1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2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3
课后思考题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国际政治及有关概念解析
国际 国际 世界 国际 政治 关系 政治 研究
《国际政治学概论》
李少军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
人类从未 有过如此 辉煌的业

也从未面 临过如此 艰难的选

《国际政治学概论》
• 当下之时,人们刚刚庆幸于和平地实现了国际格局的大转换,却又忧心忡忡于帝国 崩溃之后的动荡与纷乱;旧有观念系统被冲击后的迷惘与困惑,以及未被摧毁的武 力所带来的疑虑与恐惧。
之盟《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 还。” •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现代国际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 研究与学科并不是一回事,学科正式产生有一定的标准。
有相应的 学术团体
在大学开 设相应的
专业
有专门的 学术期刊
学科 产生
现代国际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 通常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 早出现于讲英语的国家,即英国和美国。
界政治的范围则要广泛的多,不单纯包括民族国家之间,更涉及 各种不同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政治活动。 • 主权国家依然是最重要的行为体,政府间关系依然是最活跃的国 际互动。
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 在处理国家间关系中应该以一国的对外政策为切入点。 • 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继续。(民主和平论)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二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二
而专制的国家,独裁国家对世界的和平威胁,只有将其改造为民 主国家,才能有效地消除美国和世界的安全威胁。 • 从政治文化看,美国文化中有一种救世主思想,认为自己是上帝 的选民,担负着拯救世界的重任。 • 从利益集团角度看,军工集团积极推动美国攻打伊拉克 • 从民众角度看,美国大部分民众对萨达姆政权没好感。据美国的 多重民意调查显示,开战前,60%以上的美国选民支持这场战争。
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这一特性导致了国际政治生活 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结构)。
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结构)的产物,而非人性 的结果,所以威胁与潜在威胁处处可见。
要面对和应对威胁的考虑和行为决定了国际关系 中的相互关系就是一种紧张状态,敌视是常态。
所以,每个单元(国家)都会尽全力保障自己的 安全,从而导致结盟与军备竞赛。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 无政府性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事实。国际和国内 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摩根索认为政 治家的目的是积累权力,而沃尔兹认为国家所最终关心的不是权 力,而是安全。
第三,国际体系结构决定着国家的行为。摩根索认为因果关系是 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或国家那里寻找原因。沃 尔兹认为因果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某些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相 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结构层次上。
主学、要加试州图大解学伯释克体利系分层校任次教上,的曾国担任际美行国为模式,如为什么会 发对外生政战策争委、员国会委家员为,什美么国会政治去学制会衡会强长大等的国家等大问题。
1职99。4年退休之后,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主要著作《人、国家与战
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 《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2013年去世。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1.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

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

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

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第四章国际体系什么是“国际体系”(Page118)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会系统。

国际体系指涉的社会现象乃是人有意识互动的结果。

由于国际行为体的行为都有意图指导,始终存在着观念交往,因此国际体系是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的存在。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

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行为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都成不同的体系。

有的学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以互动为基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

多元体系的存在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

第一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Page121)按照现实主义的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

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

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

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配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其者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2.从理论上讲,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而拥有较大权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的时候会比权力较小者更成功。

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响力。

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权威,暴力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

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9讲-国际体系之二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9讲-国际体系之二

取集体行动。

• 由于合作的成本远低于对抗乃至战争,因此在有可 国
能进行合作的情况下,相互依赖的行为体是不会轻 际
易诉诸对抗乃至战争手段的。


国际合作的概念
• 行为体在互动中进行合作,表 现就是协调各自的政策,从而 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形成共同 的目标。任何一方个体的需求 都需要为他方所接受,从而实 现各行为体在互动中寻求到一 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点。
成员越多,讨价还价的过程也会变得愈加复 杂多变(气候谈判)
奥尔森:“除非一个 集团中人数很少,或 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 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 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 利益行事,有理性的、 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 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 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 利益。”这也就意味 着,要么存在有效的 强制,要么能给予合 作者以集体利益之外 的收益才能实现合作。
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
国际关系研究的多元化视角
• 行为体与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行为体实施对外政策 会涉及不同性质的互动,因而建构不同的体系;另一方面,行为 体在国际环境中实施对外政策,必然会受到体系因素的多元影响, 会以不同的对外政策加以应对。
• 沃尔特:竞争中的每一种视角都捕捉到了世界政治的重要方面, 但任何单一途径都不可能捕捉到世界政治的全部复杂性。
制度作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即普适度的变化是外延式的变革。认同 遵守一项制度的行为体越多就说明其普适度越高,作用范围越大,反
之制度就失去了有效性。
制度内外的行为体利益与意愿决定着制度的变迁,但是制度本身作为独 立的存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惯性,因而决定制度变革的因素未必能够立即 就会推动制度的变迁。所以,很多已经较为陈旧的制度依然能够存在并在短 期内很难改变。
加入制度的国家。

PPT教程: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

PPT教程: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

二、新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开始了新的起步。但是,“文化 大革命”使中国刚刚开始的国际问题研究受到严重损害。直到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才重新出现了生机,并开始朝着 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政治学科体系和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方向前进。
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和学者在下述几个研究领域和理论问题上作出了重要 贡献:
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国际政治学又是一门更综 合、更宏观的学科。 ●国际关系史 ●外交学 ●国际法学 ●政治学(狭义的、一般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概论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 的政治相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国际社会 ●行为主体 ●政治关系 ●一般规律
冷战的结束加快了建构义的兴起,使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开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包括:(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 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 益和行为。(3)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 关系。
第四节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2.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 (1)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区分。 (2)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3)民族自决权原则。 (4)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战争。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四、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说
(1)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落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汉 斯·摩根索的“以权力限定利益”的公式以及“现实主义六 原则”乃是其最典型的代表。

北京大学外交学考研国关政治学概论第一篇

北京大学外交学考研国关政治学概论第一篇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外交学)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专业课一:635政治学概论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2. 海伍德《政治学》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考试科目二: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9中国外交专业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1.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3. 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4.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5. 杨闯《外交学概论》6. 熊志勇《近现代中国外交史》7. 《世界知识》期刊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育明教育·特别奉献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常考考点汇编目录一、政治学原理 (10)【政治】 (10)【政治学】 (10)【行为主义政治学】 (10)【权力】 (11)【政治权力】 (11)【社会公共权力】 (11)【权威】 (11)【政治权威】 (11)【政治合法性】 (12)【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 (12)【权利】 (12)【政治权利】 (12)【合法性权利】 (12)【社会政治组织】 (12)【压力集团】 (13)【院外活动】 (13)【利益集团】 (13)【政治制度】 (13)【国家形式(政府类型)】 (13)【国家的结构形式】 (14)【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4)【权威主义国家】 (14)【法西斯主义国家】 (14)【国体】 (14)【政体】 (14)【政体类型】 (15)【君主制】 (15)【专制君主制】 (15)【立宪君主制】 (15)【共和制】 (15)【民主共和制】 (15)【议会共和制】 (16)【总统共和制】 (16)【委员会制政体】 (16)【民主集中制】 (16)【复合制国家】 (16)【联邦制国家】 (17)【邦联制国家】 (17)【君合国】 (17)【政合国】 (17)【国家机构(政治机构)】 (17)【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18)【分权制衡原则】 (18)【议行合一原则】 (18)【国家元首】 (18)【立法机关】 (19)【一院制】 (19)【两院制】 (19)【行政机关】 (19)【司法机关】 (19)【权力制约原则】 (19)【法制原则】 (20)【选举制度】 (20)【选举渊源】 (20)【普遍选举】 (20)【多数代表制】 (20)【比例代表制】 (21)【相对多数代表制】 (21)【绝对多数代表制】 (21)【政党】 (21)【政党制度】 (21)【政治文化】 (21)【亚政治文化】 (22)【政治社会化】 (22)【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22)【政治发展】 (22)【政治革命】 (22)【暴力革命】 (22)【和平过渡】 (23)【政治改革】 (23)【民主化】 (23)【宪政】 (23)【社群主义】 (23)【传统制度主义】 (23)【新制度主义】 (24)【精英民主主义】 (24)【精英主义】 (24)【多元民主主义】 (24)【理性决策模式】 (25)【团体理论】 (25)【政治系统论】 (25)【地方分权】与【权力下放】 (25)【《美国独立宣言》】 (27)【茶叶党】 (27)【北京共识】 (28)【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30)二、西方政治思想史 (30)【马基雅维利】 (30)【布丹】 (31)【霍布斯】 (31)【洛克】 (32)【休谟】.............................................................................................................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目录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一、古典现实主义二、新现实主义三、新古典现实主义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第二节跨国主义一、理想主义二、新自由主义三、民主和平论四、对跨国主义范式的批评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世界体系理论二、规范理论三、女性主义理论四、批判理论五、历史社会学六、后现代主义七、建构主义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第一节主权国家一、主权的概念二、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一、政府间组织二、国际非政府组织三、跨国公司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第四章权力与世界格局第一节权力一、权力的概念二、影响权力的因素1、领土与地缘因素2、人口因素3、自然资源4、经济发展水平5、军事能力第二节国际权力结构一、“极”与权力模式二、权力体系的变革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二、安全研究的发展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现实主义安全观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一、国家安全的判断二、国家安全的维护三、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第六章国际冲突与合作第一节国际冲突与战争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二、战争的起因第二节冲突战略一、冲突手段的选择二、游戏与对策第三节国际合作一、国际合作的概念二、国际规制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二、影响国家对政策的因素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一、对外决策的类型二、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二、对外政策工具第三节外交一、外交的界定二、外交的历史演变三、多边外交案例分析——八国集团四、外交谈判第八章干涉与干涉主义第一节“干涉”的基本概念一、“干涉”的界定二、“不干涉主权”原则的形成及其受到的挑战三、“干涉例外论”与“正义战争论”第二节新干涉主义一、新干涉主义的概念二、干涉与霸权第九章国际组织与争端解决第一节冲突解决模式一、世界联邦主义二、集体安全三、第三方的介入四、功能主义第二节联合国与冲突解决一、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解决争端2、强制行动3、维和行动二、科索沃危机与联合国的边缘化三、联合国的未来第三节国家与国际组织的两难关系一、共同利益问题二、道德问题三、国际组织的力量大小问题第十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第一节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要素一、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二、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三、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第二节经济发展与安全一、南北的鸿沟二、联合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第三节国际关系中的经济战第四节危机与安全一、石油危机二、金融危机第三部分当代全球问题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与世界政治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人类面对的生态威胁一、人口压力与城市化二、资源的过度消耗三、环境日趋恶化1、气候变暖2、森林在减少3、生物物种减少4、耕地减少与土壤劣化加速5、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第三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冲突一、生态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冲突?二、案例分析——水资源与国际冲突三、生态与政治第四节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第十二章恐怖主义第一节恐怖主义的界定第二节恐怖主义的类别与行为特点一、恐怖主义的类别二、恐怖主义的行为特点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意识形态第三节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一、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第十三章民族主义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一、什么是民族?二、什么是民族主义?第二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一、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二、民族主义与战争危险三、建立独立国家问题四、实现民族统一问题五、对待其他民族问题第三节民族主义能解决民族问题吗?一、民族自决的困惑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出路何在?第十四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第一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二、关于核禁试问题三、关于美苏(俄)的核裁军第二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一、理论观念上的挑战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三、拒签约国家的挑战四、签约国提出的挑战五、体制内在症结提出的挑战第三节有关核武器未来的思考附录:中国与核军控体制一、中国对核武器问题的基本立场与主张二、中国对核不扩散体制的参与第十五章难民问题第一节难民问题的严重性第二节难民的理论界定第三节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第四节国际社会对难民的保护第四部分中国与世界第十六章从文明发展看中国与世界第一节千年兴衰——中国文明的再崛起第二节中西文明对比——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一、源于西方的世界主义二、以“天下”观为特征的中国的世界主义第三节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对外关系哲学一、中华“和合”文化二、中国的外交哲学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6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四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6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四
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 第二,有目的的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
的,不是天然固有的。 • 所以,在温特这里,建构主义就是强调观念因素对国家行为和国
际关系会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
• 国际结构就是一种由观念建构的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对于行为体 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
• 温为特 体认 的为 互, 动社 推会动结了构社的会形建成构与。存霍在文布是化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 • 无政府状态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国家互动中建构而成的:无政府
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洛克文 化
• 不同的无政府状态有不同的内涵,决定性因素是国家怎样通过自 己的行为进行文化建构。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物质性因素,只是强 调意物 义质 的性 影因 响素 。只(有英通朝过核社武会器性对的美康建国德 化构的文才 意会 义对 )行为体的行为产生有
建构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
• 案例:美国对中苏结盟的认识 • 在中苏结盟的过程中,美国人认为莫斯科和中国的最基本的目标
是相对立的,中苏冲突不可避免。 • 原因是: • 美国人认为毛泽东没有像东欧卫星国领导人那样向莫斯科表示顺
从,认为毛泽东是民族主义者,艾奇逊认为民族主义力量是强大 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中苏之 间的紧密关系会持续下去,不会产生严重分歧。 • 美国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会有如此截然相反地观点?
其他理论学派及其发展
世界体系论
• 世界体系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 界体系的范围之内。
• 世界体系的关键性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的。
世界体系论
• 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是世界体系论的代表人物, 1930年生。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 姆顿分校社会学系。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 家,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 。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5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三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5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三

新自由主义学派 (Neo-liberalism)
国际体系 主要角色
主要动机
新现实主义 结构无政府状态 单位(民族国家)
国家利益、安全
新自由主义
全球社会复合相互依存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 为体
经济、社会与生态问题 上的合作
新自由主义学派 (Neo-liberalism)
• 对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评价: • 在传统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根基上生长出来,反映了国际社会的
• 第二,在经济方面,中美开始形成结构性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中美 很难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业、美国在华投资和对华 贸易企业都成为各自国内经济的支柱之一。
• 第三,国际制度对中美关系起了有效的制约作用。国际制度具有缓解两国矛 盾的作用。比如当中美遇到经贸摩擦问题时,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 机制来和平解决两国的矛盾。
新自由主义学派 (Neo-liberalism)
• 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系统的结构,但忽视了 国际系统中的进程(process)。
• 约瑟夫·奈指出,国际系统应该有两个并存的方面,一是系统的结构, 二是系统中的进程。进程指系统中单位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单位 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相互交往中所遵循的规则。
• 主要观点:①民主国家绝对不会或者极少与其他民主国家打仗; ②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极少威胁要是用暴力,因 为这样做是非法的。
民主和平论
• 民主和平论的基点是国内因素决定论。 • 民主和平论的两个难题:①民主的标准问题,什么样的国家是民
主国家,达到何种标准才是民国家之间不存在武力威胁,但是却可 能轻易对非民主国家这样做。 • 所以,战争的发生与民主还是非民主是否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2讲-国际政治学的专业学习路径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2讲-国际政治学的专业学习路径

(四个主假定)

事实与价值有别,事实中性而价值不行;


社会领域与自然科学一样也有规律性;


陈述是真的方式,依赖对事实的检验。

关于方法的学习
• 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 后实证主义,反对经验观察和事实验证,否认社会世界的客观性, 强调国际关系话语观念的作用,不承认人的认识和理论可以与价 值和社会影响的分离,强调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强调权力 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
关于方法的学习
• 欧洲人如何建构环境污染与国家利益的事实关系?
• 在欧盟的推动下,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下称《公约》),并于1997年进一步变成可操作的法律文件 《京都议定书》。在这些法律文件中,环境问题转化为气候问题 并进而在技术上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在法律上产生 各国围绕“碳排放权”展开的全球政治博弈,由此形成全新的 “碳政治”。
• 其次,国际关系事实有表现为实体间的互动。和平、战争、 紧张、缓和等不同的互动造成国际形势的多样化形态,也 反映了国际关系的过程性(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中)。
关于方法的学习
真实存在 的事情
有关事实 的文本
国际关系 的事实
• 国际关系的事实经过研究者的观察和研究就会形成文本,即对 国际关系事实的描述和解释。

主要理论:权力平衡、霸权稳定、集体安全、社

会建构

关于知识的学习
现实研究中,需要 理论知识是为了更 好地理解和解释现
实。
需要经验主义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演绎 出相关的理论和概
念。
• 两种必不可少,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不同学科侧重点的不 同:历史、政治、经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核心章节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核心章节

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Page222)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通常,人们认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

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

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中,放在首位的是确保自己的安全、经济繁荣和独立自主。

因此国家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是方面就是国家安全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

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转化为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安全政策,亦称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为核心;国家经济政策谋求的是对外经济目标,包括贸易谈判,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支持和融入国际经济制度;外交政策主要关注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国家要实施和贯彻自己的对外政策,就要有适宜的手段,即国家战略。

一般而言,国家要有效地贯彻其对外政策,就必须为自己确定现实的目标,即必须符合自身现实能力的目标。

评估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重要的是区分以下三个层面:(1)反映意图的政策;(2)公开宣布的政策;(3)实际操作的政策。

理论上三者是一致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了自己能在国际事务中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并且是别国弄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故意使之模糊化。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包括地理因素、国际互动因素以及国际体系因素等。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内部因素,通常包括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经济现状、军事能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等。

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Page226)一.对外决策的类型全面地观察国家的对外决策,按照对应情况的重大程度,可以分为:1.宏观决策宏观决策是指对外政策指导方针,指方向、路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精品讲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精品讲义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十二章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制二战以后,以冷战为特征的国际对抗导致了无休止的核军备竞赛,最终在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最多时近6万枚核弹头,可把人类文明毁灭几十次的庞大核武库。

第一节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Page360)1945年11月,美国、英国、加拿大敦促联合国建立一个原子能委员会,责成它指定从国家军备中消除原子武器的种种方案,同时履行其他职责。

1946年1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该提案。

这也是联大通过的首个决议。

可以说自从核武器问世开始,世界范围的核裁军问题就被提出来了。

“巴鲁克计划”:1946年6月14日,在原子能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美国代表伯纳德·巴鲁克提交了美国关于国际控制的提议。

内容大致为,在不再把原子弹当作武器的控制原子能的适当制度得到赞同并付诸实施之后,停止原子弹的生产,销毁原子弹,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掌握生产原子弹的知识和技术。

“麦克洛依-佐林声明”:在世界性的裁军呼声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代表于1961年9月20日共同发表了一项声明,确定了这样的目标:销毁所有库存的核、化学、细菌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停止生产这一类武器,并且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有运载手段。

但由于在具体操作上无法达成一致,双方最终放弃了全面核裁的努力。

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的主要成果:1、有关裁减军备的条约;如《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2、有关限制核武器空间部署及有关无核区的条约;如《南极条约》、《外层空间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3、限制核武器发展的条约;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4、有关无核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的联合国决议和政府声明;如安理会255号决议、984号决议5、有关国际安全的其他协定;如《美苏关于减少爆发核战争危险措施的协议》6、有关核裁军和核军控的组织;如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7、有关国际出口控制与核查的机构。

如核出口委员会、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一.关于核不扩散问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状元笔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状元笔记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第一节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要素(Page247)经济安全是就国家的经济生活状态而言的,即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

一.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水灾、旱灾、风灾、生态环境恶化、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自然界的不安全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它有不同的层面,即涉及个人、团体、国家政府,更涉及国际组织乃至全球因素,既涉及经济本身的因素,也涉及军事、政治、文化乃至民族宗教等因素。

二.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有无泡沫成分、通胀率、就业状况、国际收支情况、金融业运转是否正常等等。

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因素。

在安全问题上,经济和政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安全会受到政治和军事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安全问题又可能作为原因引发政治问题。

三.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前资本主义时期,国内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安定与否,统治者的政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间战争。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限定性作用日益下降,经济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日益扩大。

从概念上将,国内和国际因素是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的,主权可支配的是国内因素,反之则是国际因素。

四.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性因素主要是指不以一国国民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别国或国际社会的因素等。

主观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故意行为的影响,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居民的信心以及官员是否腐败等。

通常情况下,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政府政策至关重要。

所谓经济安全,笼统地说,就是国家的经济生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

综合上述范畴来思考经济安全的一般概念所得到的认识就是:(1)在自然环境方面(包括资源)不存在对经济的威胁;(2)国家内部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和经济决策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心稳定;(3)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比较有利,不存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和世界性经济危机。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2讲-对外政策与外交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12讲-对外政策与外交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 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 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 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 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 根据规定,该条约有效期为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会议,审议条 约的执行情况。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 2. 国内因素 • “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继续”。 • 国家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源于国家的立国原则和
国内发展的需要。 • 国家的人口规模、民族状况、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实力、军
事能力、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公众舆论,以及最高决策者的 个人素质等等。
国家的对外政策决策
对外决策的过程
• 3.决策者选择、制定决策方案。 • • 决策者对情报信息分析研究成果、政策意见主张进行综合、评估、分
析和思考,根据国家利益、国内外实际状况尽可能选择、制定出最佳 决策蓝图或方案。 • 决策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是对外决策最后阶段的基本程序。 • • 4.实施、反馈和调整。 • • 在对外政策具体贯彻实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效果,针对变化了的形势 和任务相机地对其进行订正、调整和修改。外交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依据实际的反馈,做出必要的调整、修改,是经常会发生的。外交政 策的调整,本身就是决策。
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
• 对外战略 • 所谓战略是任何行为主体通过调动、培育、组织、运用各种既有
力量和潜在力量达成既定目标的一种行动计划。就一个国家而言, 战略即是为达成国家目标而做的长期性规划和部署。
• 所谓国家对外战略,“指的是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 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 总的认识和谋划。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独家资料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独家资料分享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157)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

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

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163)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165)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166)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十章恐怖主义第一节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Page303)一.恐怖主义的主要现象暗杀(最古老最传统的方式)、劫持人质、爆炸(是当代发生频率最高、造成破坏和伤亡程度最大的恐怖活动形式)、劫持交通工具、武装袭击、生化袭击二.恐怖与恐怖主义1.从“恐怖”这个词来理解,“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们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

恐怖主义是政治性的恐怖活动。

2.并不是所有具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都可定性为恐怖主义。

因为“主义”应是指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和有组织的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孤立、偶然的行动,即使带有政治性,也不是恐怖主义,只能算恐怖活动。

非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通常属于一般的刑事犯罪,而政治性的恐怖活动则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活动,只有有组织、有系统的政治性恐怖活动,才可列为恐怖主义。

如果行为者的行为是出于某种反社会的心理,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个人报复,泄私愤或是为了勒索赎金,那就不是恐怖主义行为,始于非政治性行为。

如发生在校园的很多枪击事件,很恐怖,但无政治背景,属于恶性犯罪。

如果行为者的打击对象是一国政府或者一个种族、民族或一个教派,目的是迫使受伤害者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诸如改变政治态度或者对内对外政策,则这种行为属于政治行为。

如哈马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德国光头党、基地组织等的行为。

三.恐怖主义的界定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恐怖主义和战争都是以暴力手段迫使对手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但战争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军事人员和军事设施,而非平民和民用设施;恐怖主义的打击和伤害对象主要是非武装人员,是普通公民,包括非战争状态下的军人和武装人员。

只要是反对外国占领和争取民族解放的使用暴力的行为,就不是恐怖主义。

目的的争议性可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第二节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Page311)第三节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和根源(Page317)一.恐怖主义的类别恐怖主义从行为者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

1.政府行为是指一国政府以组织、支持、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方式对付其他国家。

2.非政府行为主要是指集团的行为,非政府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国内恐怖主义活动。

国际恐怖活动是暴力行为跨越国界的输出;国内恐怖活动是仅限于本国疆界内的行为。

影响较大的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1)奉行民族分离主义的恐怖主义,这一类恐怖主义的组成主要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自治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其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分离或自治。

(2)“宗教”恐怖主义。

这是以宗教为意识形态的派别,其主要宗旨是以暴力改造现存的穆斯林国家,并以“圣战”打击西方社会。

(3)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主义或称种族恐怖主义。

这个派别奉行的是反动的种族主义,突出的表现是仇外、排外。

其袭击的对象主要是外籍工人、黑人以及其他非白人群体等。

(4)黑社会恐怖主义。

这是国际犯罪集团搞的恐怖主义,进行带有政治目的的暴力犯罪活动,目的是迫使政府当局改变打击犯罪的政策。

(5)“革命”恐怖主义。

二.恐怖主义的行为特点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隐蔽性,其又造成了突发性和任意性。

这种突发性和任意性的效果是造成社会的一种恐怖心态。

在当代,恐怖主义者进行任意的袭击,往往是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所攻击的那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是有罪的,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攻击对象,即使某人是无辜的,为了神圣的目标,以之作为牺牲也是应该的。

以这样一种心理为指导,恐怖主义者在行事时是蔑视任何战争规则和惯例的,他们对所有的道德都不屑一顾,热门的手段极其残忍。

造成公开的社会影响,是恐怖主义的需要。

如果恐怖主义暴力行为不为人知,其行动不可能造成恐怖气氛。

其主要目的是给攻击对象造成心理影响,因而恐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战,它是要在精神上打垮对方,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1.从逻辑上讲,恐怖主义大多是强者压迫弱者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弱者反抗强者的产物(成本低、风险低、目标广泛、容易组织袭击、可以否认责任)。

当弱者不能以合法的手段改变现状的时候,他们就只能诉诸非法的乃至极端的手段了。

2.从社会角度来讲,恐怖主义者之所以要搞恐怖主义,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一个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绝望情绪和不满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是一种社会危机的产物,如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阿尔及利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

3.在心理的原因来说,恐怖主义者对自身生活与成就的不满,会造成一特殊的心理状态,即他们存在的理由就是献身于恐怖主义活动。

此外团体性也要求恐怖主义者必须以暴力行为保持团体的自尊和合法性。

恐怖主义者从来不考虑这样一点:他们可能是错的,而别人的观点可能是对的,他们是“真正的信徒”四.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恐怖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也许是流传于欧洲的一种思想传统,即臣民有反抗暴君的权力。

如早期的基督教教父提出,暴政必须抵制,因为它违反了神圣之法和自然之法。

当代恐怖主义者可能并不崇尚“自然法”和“契约论”,但他们的反抗逻辑无疑与之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

在恐怖主义的思想库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哲学”,诸如极端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新法西斯主义或种族主义。

宣传和灌输这些意识形态,就是要鼓动起狂热的战斗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恐怖分子最有力的武器。

第四节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Page326)一.恐怖主义对国际、国内政治进程的影响恐怖主义组织采取恐怖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对政治进程施加影响,改变现状。

1.恐怖主义组织影响政治进程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滥杀无辜造成恐怖气氛,间接影响政治进程。

另一种通过打击既定目标,直接改变政治进程。

2.恐怖主义对国际、国内政治进程的影响:就国际关系而言,恐怖主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如斐迪南遇刺引发一战)。

当然对恐怖主义的影响也不能高估,因为从长远来看,恐怖活动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的。

不过,在分析恐怖主义的政治影响时,我们也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恐怖主义有可能成为触发突然事件的导火线(如卢旺达总统遇刺导致政局失控,发生大屠杀)。

二.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1.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不受制约的。

“宗教”恐怖势力的上升,表明国际恐怖主义浪潮已进入了一个暴力日益增大、流血日益增多的阶段,并在将来可能进一步加剧。

(2)由于使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或核武器等,简称CBRN或WMD)的“超级恐怖主义”,谋求的目的不象传统恐怖主义那样是造成最大恐怖气氛,而是杀死尽可能多的人达到最大的毁灭效应,因此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

(3)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得益于现代信息传播不受国界限制,联系的渠道都是跨国和全球的网络的这一便捷,恐怖主义组织正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与传统的恐怖组织是分层和等级的结构相比,这种网络没有居于中心的“伟人”领导,也没有权力的中心,而只有不同的节点,形成松散和分权式的组织体系。

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

对于一个复杂的网络来说,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都不会影响其他环节的运转。

2.宗教恐怖主义的特征:首先,“宗教”恐怖主义通常有不同于世俗恐怖主义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德观念。

对“宗教”恐怖主义者来说,暴力是一种神圣的行为,是在履行神的旨意,因此不受任何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约束。

显然,“宗教”恐怖主义唯一合法性的来源就是宗教。

如果他们认为杀戮异端是神的命令,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

而世俗恐怖主义通常不愿意进行无限制的攻击,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去看而不是去死。

再者,由于“宗教”恐怖主义并不谋求得到民众支持,而只求得到教派自身的支持于认可;不谋求改善目标体系,而是要摧毁目标体系,因此他们很可能并不张扬其目标与宗旨。

3.如何对付恐怖主义:1998年美国驻东非的两个大使馆被炸后,美国进行了导弹报复。

这个事件被认为是“网络战争”(与“网络恐怖主义”进行的斗争)的开始。

事实上美国用导弹对付网络敌人是不能奏效的。

对付网络恐怖主义,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反恐怖的网络。

而要建立全球完整的反对恐怖主义的网络,就必须建立一个反对恐怖主义的大联盟。

进行网络战争,军事行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开展多边外交也同样重要。

在当代,要战胜恐怖主义,就必须清除滋生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

实现这个目标,建立切实有效的防范机制固然重要,但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则更重要。

实际上,只有实现了国家间、民族间、社会间的持久和平,实现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共同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威胁。

第十一章民族主义第一节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Page337)一.什么是民族?民族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统一的政治意愿。

而地理、种族、语言、文化、肤色、宗教信仰等客观实在因素则都是政治意愿用以构造民族共同体的原材料。

所谓意愿,说到底是民族情感,这种情感是民族构成的内聚性因素。

二.什么是民族主义?1.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

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予这些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独立的国家,要么则实现自治。

尽管民族主义的文化构成因素因时因地而异,但它所涉及的问题在本质上却是政治问题。

民族主义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政治目标,这包括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乃至建立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民族自治,实现最大的民族自治,就是取得国家地位。

2.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的本质属性:(1)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3)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3.阿姆斯特茨认为,民族主义通常具有这样几个关键性因素:(1)人们更喜欢的是与其民族性相一致的政治亲和力;(2)人们达到最高的政治满足是把政治愿望与民族性融合在一起;(3)政治权力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政治意志;(4)民族地位的最高实现是被认同为国家;(5)最高的政治忠诚是对民族的忠诚。

第二节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Page343)一.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大体包括四个部分:(1)前苏联、东欧地区发生剧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

前苏联一分为十五,前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前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