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能够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中国建筑实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运用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3)准备相关建筑实例的介绍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收集中国建筑的图片或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什么了解?”;(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中国建筑图片或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2)教师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3)教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的中国建筑图纸;3. 参观当地的中国建筑,拍摄照片并介绍其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2. 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瓦顶、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风格: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4.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如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西北建筑等的区别。

5. 著名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建筑资料和图片。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结合PPT和图片进行展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或者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中国建筑案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举办一个中国建筑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通过镜头捕捉中国建筑的美。

3. 邀请一位建筑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專業知識。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代谱琦【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

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二、初步感知(一)、文体知识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2、作者介绍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定语中心语第二部分3-13段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明确】3-13段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一起来看是怎么写的,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具体陈列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的特点,先总领的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篇一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

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评任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2.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资料等,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有哪些特点?它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PPT,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如宫殿、寺庙、园林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

6.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7.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价值。

8.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参与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对方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合作、讨论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概况,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基本认识,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定义与特征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中国建筑的重要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定义、特征和历史演变。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中国建筑的重要意义。

1.4 教学步骤引入中国建筑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建筑的特征。

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分析具体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掌握其代表性建筑。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代表性建筑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2.4 教学步骤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其独特性。

介绍代表性建筑,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第三章:中国现代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掌握其特点与趋势。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审美能力,激发对中国建筑的创新思考。

3.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与趋势中国现代建筑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展示中国现代建筑的案例。

3.4 教学步骤讲解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现代建筑的特点与趋势,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特征。

展示中国现代建筑的案例,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创新思考。

第四章:中国地域建筑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域建筑的特色,增强对中国地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域建筑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建筑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4. 中国建筑的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5. 代表性建筑案例分析:故宫、长城、颐和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审美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审美特征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辅助材料:建筑模型、图纸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a. 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梳理其历史脉络。

b. 详细介绍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c. 分析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d. 讲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3. 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4. 案例分析:选取代表性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七、练习与作业1. 请学生简要描述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介绍中国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3.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 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

2. 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阐述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四)教学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寓意。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演变和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见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建筑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雕刻、彩绘、门窗等。

4. 中国建筑的寓意:如对称、天人合一、吉祥图案等。

5. 典型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悬空寺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思考中国建筑的特点。

2. 讲解: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

3. 讨论: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和寓意,分享各自的见解。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建筑,总结其中国建筑的特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如寺庙、园林、民居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

2. 开展建筑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作品,可以是建筑模型或绘画作品,展示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

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定位: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说明线索。

2、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

(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

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

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 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

(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3)能够分析并描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2)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能够区分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差异;(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3)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2)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3)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的细节理解;(2)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3)建筑模型或实物模型。

2. 课前准备:(1)教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了解;(2)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实例;(3)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2)提问:“你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2)教师通过比较法,使学生能够区分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差异。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讲解。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2)学生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

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