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合集下载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网络言论的特性与形态【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网络言论的特性与形态【圣才出品】

第十章网络言论的特性与形态1.网络传播的特性及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答:(1)网络传播的传播特性①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速度较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更为迅捷,其时效性已由及时性变为即时性,只有广播电视直播节目能与之相竞争。

②信息传播的丰富性网络的海量信息及多媒体传播方式,使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及形式较以往任何大众传播媒介更加丰富与多样。

③传播范围的广泛性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与无国界性,使其传播范围无限扩展,弗远无界。

④传播方式的超链接网络传播突破了线性传播的限制,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为大量信息建立了彼此间相关的联系,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

⑤传播过程的互动性网络变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实现了传者与受者、受者与受者之问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2)网络传播的对网络言论的影响网络媒体的传播性对网络言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网络言论具有除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新闻评论的共同特点之外的一些个性特点。

其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选题的及时性与随动性网络言论的选题大都紧跟网上的热点新闻,及时或即时发表评论,形成热门话题;选题随着热点的升温而升温,随着热点的转移而转移。

②议论的自发性与互动性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与匿名性使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现实了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的自发参与和自主评论;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又使网络言论的互动性得以充分实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交流、论辩与争鸣。

③观点的多元化与情绪化网络的开放性使多元观点找到了自由发表的空间;网络传播手段与方式的低门槛以及网络传播环境的虚拟性,又使网络言论具有情绪化、甚至非理性的特征。

④形式的多样性与随意性网络言论中既有传统报刊评论的体裁如专栏评论中的小言论、论坛评论及杂文等,也有BBS或聊天室上的即兴式言论,而且在写法及语言上也相当随意,不遵循以往的语言表达习惯,使网络言论在不拘一格的同时,显得良莠不齐。

2.网络言论的概念及主要特性。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含新闻采访专题讲解]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含新闻采访专题讲解]

目 录绪 论0.1 复习笔记0.2 课后习题详解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0.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记者篇第一章 记者的历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记者的类型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记者的职责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3.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记者的修养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4.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记者的道德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5.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采访意识与原理篇第六章 采访性质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6.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采访意识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7.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采访原则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8.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采访路线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9.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采访作风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0.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采访方式与方法篇第十一章 采访方式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采访方法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采访重点与环节篇第十三章 采访重点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3.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 新闻线索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4.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五章 新闻策划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5.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六章 采前准备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6.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七章 访问规程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7.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八章 开座谈会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8.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九章 善于观察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19.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章 追踪采访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0.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一章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采访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二章 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三章 旅行采访与旅途通讯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3.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四章 隐性采访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4.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十五章 积累资料25.1 复习笔记25.2 课后习题详解2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25.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附录:新闻采访专题篇[视频讲解]绪 论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1.研究对象(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专指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稿件配置【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稿件配置【圣才出品】

第八章稿件配置课后习题详解1.稿件配置的意义和作用。

答:稿件配置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配置稿件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

每一单篇的新闻稿件,其报道范围、报道深度相对于无限变化的客观存在而言都是极其有限的,难以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也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稿件配置能够弥补单条稿件的这种不足,它以多篇稿件的组合或对稿件的发展,从多种角度、从各个层次上表现客体和深化主题。

(2)稿件配置有助于灵活多样地运用表现手法,加强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具体到任何媒介的某一条稿件,往往只能用一种体裁来表现主题。

因此,对于那些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报道客体,单篇稿件在表现手法上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传播效果。

稿件配置特别是“稿群”的运用,能够弥补单稿在表现手法上局限性,获得更好的报道效果。

(3)配置稿件有助于优化报纸版面表现风格特色报纸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系统,报纸的每个局部,像版、栏之类又是由若干具体的稿件组成的。

所以,新闻稿件是组成报纸的最小的元素。

不同的报纸,新闻稿件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不同,由此便表现出来的版面风格、专栏特色也就不同。

2.稿件组织的方法。

答:稿件组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同题组合即将相关的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或提要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或播出。

运用同题组合,首先要对稿件的主题与内容加以分析,以找出稿件的共同点。

确定统领这些稿件的共同的主题,以这一主题为基础制作稿件共同的标题。

同题组合稿件确定主题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组合内容相同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同一性中归纳主题;组合内容性质对立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矛盾性中提炼主题。

②组合内容互为补充的稿件,从稿件内容的互补性中概括主题。

(2)专栏组合专栏是报纸版面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稿件组合成的。

专栏有两类,一类是固定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出现。

还有一类则是不固定的,非连续性出现的,编辑对这类专栏并没有事先的设计,而是在编排稿件时根据稿件之间的某种联系,临时将若干条稿件组合成一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专栏的形式出现。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中国新闻传播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中国新闻传播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二部分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台湾、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考点一:台湾地区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传播事业的畸变★★★1.台湾地区新闻传播事业殖民化的日益加深(1)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准许日本人创办日文报刊。

1915年,台湾第一家新闻通讯社——台湾通讯社在台北创建。

1928年12月,台北广播电台开播,为台湾最早创办的广播电台。

(2)1920年7月,《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由台湾同胞创办,是中、日双语月刊。

《台湾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台湾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3)1937年4月,台湾殖民当局下令宣布所有报纸的中文版、中文栏全部停刊。

2.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劫难(见表2-12-1)表2-12-1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劫难考点二: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新闻宣传活动★★★★1.以“洋旗报”为主干的抗日新闻宣传阵营的建成(1)自1937年11月12日起,上海租界就沦为“孤岛”。

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抗日爱国党派、爱国人士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采用灵活的斗争方式,开辟了新的抗日宣传阵地。

由于以外商名义发行的报纸可以免遭日伪的新闻检查,一批以“英商”“美商”名义出版的报刊(时称“洋旗报”)在1938年前后纷纷创刊。

(2)1939年5月后,由于受日本侵略军的胁迫,上海租界当局推出了一系列限制租界内抗日宣传活动的措施,再加上日伪的破坏与迫害,致使《每日译报》《文汇报》等一批“洋旗报”被迫停刊,但仍有十多种“洋旗报”在租界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出版。

2.迫害与反迫害的殊死搏斗在上海“孤岛”时期,进步报馆与报人在极其险恶的生存环境下坚持抗日宣传。

日伪方面除了通过与上海租界当局交涉,想方设法予以取缔之外,还采取恐吓、投弹、袭击、暗杀等法西斯残忍手段,疯狂捣毁抗日报馆、迫害进步报人。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3.1.1复习笔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勒温传统所代表的研究范式勒温传统主要是指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之后,他与同事、学生及其后继者围绕着场论的思想和方法所进行的研究。

1.勒温传统的主要理论假设勒温传统的假设前提:(1)认知一致性假设,即人们有一种最大限度地提高内在认知一致性的行为倾向,因此人们在群体中也是按照尽可能提高人际关系的内在一致性的方式去行动的;(2)格式塔心理学的信仰,即整体与部分存在这样一种前后关系,即不能用分离的部分事物的特征来推论整体的特性,但与此相反,整体中部分的情况则明显地是由其整体的内在结构的规律性来决定的。

2.该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与课题(1)勒温传统所倡导的仍然是实验的社会心理学,但是实验不单是像过去那样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手段,它还包括了态度、观点和方法论意义,勒温传统的实验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实地研究。

(2)勒温传统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紧张系统理论与蔡加利克效应,奥芙散金娜的确证实验,利斯纳和马勒关于替代价值的实验,抱负水平研究,群体氛围的实验研究,群体压力的实验研究,多伊奇的合作与竞争理论,费斯廷格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海德关于人际关系认知理论的研究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1.基本假设该范式在研究假设方面不同于勒温传统的认知一致性假设,它认为人类和动物的全部行为完全可以从刺激—反应模式中得到解释,这正如行为主义的奠基者华生所说的,行为主义者完全可以重写一部客观的心理学,但决不用诸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灵、内容和在内省上可证实的意象等术语;相反,这部心理学可以用刺激和反应、习惯形成、习惯整合等术语来加以表述。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建立1.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结构与特点。

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即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并充分利用被没收的反动新闻机构的机器、设备等资财,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2)全国新闻传播事业网的特点①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很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向国外发行。

作为公营报刊系统主体的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级、地(市)级乃至个别县级的党委机关报也相继创建。

②195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将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一个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在首都北京设立总社,并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大行政区设立6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

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与地方脱钩,工作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③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l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1950年起开始创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1954年后开办对台湾广播业务,至1956年每天播出5套节目,播音时间累计为38个小时。

④根据中国国情,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

至1954年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l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对私营新闻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答:(1)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在宣传报道上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私营报纸的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新闻学专业)》题库课后习题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一章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1.传播活动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就已出现。

至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前,它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1)口头传播①前语言时期,人类使用的传播方式十分简单(呼唤、体态、手势等)。

随着社会的演进,人的大脑功能及发音器官逐渐完善,才产生音节语言(大约几十万年前)。

此后,口头语言传播成为人类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

②口语传播的具体形式有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行吟诗人的说唱等。

③由于口头语言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代人类还借助体语、标记、图式、声光等多种方式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辅助手段。

(2)手写传播①文字的产生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年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②书写材料的改进a.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公元l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这一技术传到高丽、日本,后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b.纸张发明后,手写传播更趋便利,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商人为获知商情,大量汲取各种信息,使得新闻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c.在数千年的手写新闻时期,具有今日新闻纸性质、正式载入史册而见诸后世的计有以下几种: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威尼斯及欧洲各国的手抄小报。

(3)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它是人类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①印刷术的演进a.公元7世纪初,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即用在版材上雕刻成图文的印版进行印刷。

宋朝庆历年间,毕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术。

公元14世纪初,中国又出现了木活字印刷。

b.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并制成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

随后他用自己发明的印刷设施印出了《圣经》释义辞典。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
第一部分传播理论
第九章传播效果研究
考点一:传播效果研究及其历史★★★★
1.传播效果的含义和层面
(1)传播效果的含义
①狭义和微观层面: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使传播对象发生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②广义和宏观层面: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2)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有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构成和知识量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由认知、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外化为人们的言行。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见表1-9-1)
表1-9-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3.第二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概念(见表1-9-2)
表1-9-2第二时期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概念
考点二: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见表1-9-3)
表1-9-3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见表1-9-4)
表1-9-4传播技法与传播效果。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考点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动物传播的普遍性和局限性动物传播的局限性有:(1)动物的信息传递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

(2)动物的信息传递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不伴随能动的意识活动。

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不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

2.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人类传播诞生的根本标志是语言的诞生。

(1)语言是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协作中产生和发展的。

(2)语言的特性有:①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②巨大的灵活性;③发音的经济性;④无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考点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见表1-2-1)★★★表1-2-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考点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在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不使用任何机器手段。

(2)再现的媒介系统:部分使用机器。

(3)机器媒介系统:完全使用机器。

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掀开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篇章;反之,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媒介系统的发达,也使得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愈来愈重要。

2.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1)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绝对量的增加,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

它是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

(2)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①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

②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而不再是体力劳动者。

③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而不是现金。

④全球贸易和跨国贸易成为主流。

(3)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从媒介普及的角度,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媒体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受到了广大同等学力考生的关注。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是评价考生在该专业领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准备方法以及应试技巧,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一、《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特点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型多样性:《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形式。

考生需要既具备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又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2.知识广度:该科目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媒体发展与变革、传播伦理与法规等方面。

考生需要系统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3.时效性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内容与时事紧密相关,其中不乏涉及当前热点事件的考题。

因此,考生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动态,紧跟时事新闻,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应用。

二、准备方法针对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准备方法。

1.学科知识复习:系统学习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借助教材、参考书籍以及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结合习题进行巩固。

2.解析历年真题:分析和解析历年的考试真题,了解考试命题的规律和重点方向。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和解答,可以找到备考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3.跨学科知识整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考试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考生需要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的论文、书籍或者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增强对相关知识领域的了解和掌握。

4.创造性思维训练:考试中的论述题和简答题往往需要考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发挥。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第九章电视评论的特殊样式9.1复习笔记一、电视评论的特点1.定义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在电视媒介中的具体运用,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

2.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1)视听结合的评论在电视评论中,画面与屏幕文字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使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电视评论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所没有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

(2)形象化的政论电视评论将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情感上打动人的综合特征。

二、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1.画面(1)电视画面的组成画面是指用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的,在银幕、屏幕或感光材料上呈现的形象。

电视评论的画面一般由现场画面、资料画面以及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等组成。

①现场画面。

即记者在采访现场摄录下来的有关环境状况、事物状态及人们动作、表情等真实情况的画面。

②资料画面。

即为表现节目主题而选用的有关事物原因、背景和发展脉络的以往拍摄下来的画面,包括影视资料和图片。

③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

即为节目主题及内容的需要,运用特技手法专门制作的表格、图形或活动影像。

(2)电视评论画面运用的原则①摆正画面在电视评论中的位置。

让画面为展示事实和佐证论点服务,并以此为前提拍摄、剪辑和运用画面,使其成为电视评论有机的组成部分。

②恰当处理画面与解说、论述性语言的关系,避免生硬的声画对位和过分的声画分离。

③在使用画面的过程中,应根据评论内容的需要调动各种画面形式,灵活适用各种画面的表现技巧和编排手段,使画面语言更为丰富,以增强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音响电视评论的音响包括现场音响与资料音响两大部分。

同期声是电视声音符号系统中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曲折发展14.1复习笔记一、新闻传播事业的超前发展与全面调整1.新闻传播事业的超前发展①1957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大跃进期间,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步子日益加快,并出现了超前发展的态势。

②时政、理论期刊的纷纷创刊,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一个新现象。

1958年,《红旗》杂志在北京创刊。

③“大跃进”兴起后,县级党委机关报以及面向工人和农民的企业报、农民报在“大跃进”高潮中大批出现。

体育报也开始问世并迅速发展。

④电视事业的早产与初步发展,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超前发展的一大标志。

2.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调整60年代初,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新闻传播事业也从超前发展转为全面调整。

各地的市级日报按规定一律被并入省报或改为晚报。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停办。

国民经济调整结束后,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好转,新闻事业也由收缩再次转入发展时期。

二、新闻工作方针在挫折中改进1.“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与“政治家办报”的提出①1957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在会议期间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进行谈话,一再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方针。

②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标志着反右派运动的兴起。

③在反右派运动前夕,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主张,发展了“全党办报”思想。

政治家办报是指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

2.“大跃进”宣传与调查研究之风的兴起①1958年5月“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后,报刊、电台和通讯社无不大唱赞歌,出现了以大放高产“卫星”为主要标志的“浮夸风”,还错误地宣传了“唯意志论”,错误地批判了所谓的保守派、观潮派、秋后算账派以及悲观论、条件论等。

②1960年后,党和国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新闻界认真回顾与总结了前几年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左”的错误,恢复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九章 新闻传播规律【圣才出品】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九章 新闻传播规律【圣才出品】

第九章新闻传播规律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与特征1.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1)哲学层面上规律的基本含义从辩证唯物主义上看,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些关系是指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的稳定的、持久的关系。

(2)新闻传播规律①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遵循社会活动的普遍规律,也具有自己特殊的活动规律。

②新闻传播,是由传播主体、收受主体、新闻媒介和传收内容四大要素构成的,这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最终可凝结为传收主体之间的关系。

③新闻传播规律要探讨的问题,是新闻传收(传递与收受)过程中,传收之间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

④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就是存在于、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不以主体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传播规律。

2.新闻传播规律的特征(1)新闻传播规律的客观性客观性,是指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新闻传播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的存在和作用,它都在自在地发挥着作用。

(2)新闻传播规律的主体性新闻传播规律是新闻主体——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的一种活动规律,即新闻传播规律具有主体性。

(3)新闻传播规律的稳定性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与作用具有历史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4)新闻传播规律的历史性新闻传播规律,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实践规律,具有随新闻传播水平、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规模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特征,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历史性特征。

(5)新闻传播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基于新闻传播规律的稳定性与历史性,新闻传播规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①普遍性,是指新闻传播规律存在于、作用于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

①特殊性,是指新闻传播规律在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历史性又有共时性。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共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共

第七章公关活动规律与公关策划7.1复习笔记一、公共关系活动规律1.公关状态与公关活动(1)公关状态分析①公共关系状态,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社会组织与公众所形成的关系情况。

它主要通过公众对组织整体形象和具体行为所持的态度评价来判断。

②公共关系状态是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实施、效果评估的依据,又是公共关系活动策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公共关系状态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出发点,又是公共关系活动(改变原有状态)的结果。

③人们一般把公关状态分为“消极型”与“积极型”。

“消极型公共关系状态”是指各方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公共关系状态。

“积极型公共关系状态”是组织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各种活动之后所形成的公共关系状态。

(2)公关活动类型①宣传性公共关系活动。

其特点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向公众传递组织的各种信息,加强公众对组织的了解程度,形成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

②交际性公共关系活动。

其特点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交朋友,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直接的、有一定权威性的信息网络。

③服务性公共关系活动。

这是一种以向社会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为手段的公共关系活动。

目的在于以实际行动和看得见的产品获得公众的了解与评价,用事实影响并改变公众。

④公益性公共关系活动。

这是以各种精心设计的公益性活动、赞助性活动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

它以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人物为主要活动对象,通过调动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达到树立组织形象、改善公众关系的目的,追求的是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⑤征询性公共关系活动。

是指以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主测验等形式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

2.公共关系活动规律:公关活动模式(1)公关活动的几种模式①纳格(Neger)和阿伦(Alien)的轮盘模式②马斯顿(Marston)的螺旋模式③柯特利普(Scott M.CuttliP)和森特(Alien H.Center)等人提出的④环状结构模式(2)公关活动的阶段①公关事前调查。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总论)【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总论)【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一章总论考点一:传播与信息★★1.信息与社会信息(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其功能是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同时反映事物的内部属性、结构、状态、相互联系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指除了人的生理或生物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3)社会信息的特殊性①社会信息及其传递不仅仅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或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

②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产物。

2.社会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社会传播的定义社会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也指一定系统内的社会信息的运行。

(2)社会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互动、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具有社会关系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

③社会传播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进行的双向交流行为。

④社会传播的进行需要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考点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在社会信息系统内进行的。

其基本形态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它们都是不同类型的社会信息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运动规律,执行不同的社会功能。

2.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基本系统(1)布克里的环境适应五要素①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②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③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④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⑤要有保存并扩散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开放性。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

同等学⼒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第九章新闻统制制度的建⽴与国民党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1.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的?答:1927年国民党统治建⽴后,⽴即实⾏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政权的⼒量,通过法律⼿段,建⽴起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

(1)1928年6⽉间,国民党中央制定与公布了具有法律效⼒的《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

l930年12⽉16⽇,国民政府公布《出版法》,将其施⾏的种种新闻出版统制⼿段⽤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l934年1⽉,国民党当局明确提出了“新闻统制”这⼀概念并做了具体解释,即⼀⽅⾯要强化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领导权”,另⼀⽅⾯要限制⾮国民党的即民营的新闻事业的发展。

(2)1932年后,国民党开始酝酿新闻检查制度。

1933年,国民党当局通过了《新闻检查标准》、《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等⽂件,并先后在上海、北平、天津、汉⼝等⼤都市设⽴新闻检查所,要求当⽇出版的⽇报、晚报、⼩报、通讯社稿以及增刊、特刊、号外等必须在发稿前将全部新闻稿件送请检查。

1934年后,国民党当局⼜通过《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组织规程》、《图书杂志审查办法》等⽂件,成⽴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实⾏图书杂志原稿送审制度。

(3)对于⼴播事业,国民党当局在这⼀时期也先后通过并颁布了《电信条例》、《限制民营电台暂⾏办法》、《民营⼴播⽆线电台暂⾏取缔规则》、《指导全国⼴播电台播送节⽬办法》等⼀系列法律、法令。

根据上述法律、法令的规定,凡政府机关、公私团体和个⼈均可经营⼴播电台,但须事先经有关⾏政管理部门特许并领得许可证;各⼴播电台必须按交通部的规定转播中央⼴播电台的播⾳,⽆转播设备者届时⼀律停播。

2.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制度在抗战期间是如何进⼀步强化的?答: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制度的⽇趋强化。

(1)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国家处于战时为由,先后颁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国家总动员法》等⾮常法,要求⼀切思想⾔论和⾏动,⼀律以国民党的意志为准绳。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传播理论-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一部分传播理论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考点一: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又称信源。

(2)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收者或反应者。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或传播工具、手段,是讯息的搬运者,是将传播过程的各种因素和环节相互联结的纽带。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

2.传播过程的特点(1)动态性——体现为讯息在特定渠道内的流动和传受双方的互动。

(2)序列性——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联结是传播过程的序列性。

(3)结构性——传播过程是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

3.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见表1-4-1)表1-4-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考点二: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系统模式下,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信息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信息系统的本质特点:(1)每个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个体系统,有其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并非孤立,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或组织,形成群体和组织传播。

(4)群体和组织传播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联结。

较为有名的系统模式有马来兹克的系统模式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等。

2.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1)总过程理论以田中义久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为代表。

这种理论将现代社会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2)总过程理论把人类的交往分成三类:能量交往、物质交往和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即传播,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第九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及其特征9.1复习笔记一、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新闻事业1.两种新闻事业及其差异(1)两种社会制度和新闻事业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在两种社会制度下运作着两种新闻事业,即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2)两种新闻事业的基本体制和运作模式的差异①新闻事业的所属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所有制性质。

区别不同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除了决定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属于非所有制性质的具体经济制度也会反映到新闻事业的内容和形式当中。

2.两种新闻事业的根本区别(1)两种新闻事业的性质不同。

资本主义的新闻事业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上,多数新闻机构属于私人所有。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大部分新闻机构都是属于公有。

(2)管理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机构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社会主义新闻机构一般实行事业化管理和企业化管理两种管理制度。

(3)对新闻事业的调控方式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直接对法律负责,一般不使用行政干预手段。

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实行“党管媒体”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

(4)新闻事业整体的宗旨及实现宗旨的手段不同。

资产阶级通过经济方式和其他隐性手段控制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使其为资产阶级整体利益服务。

无产阶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通过党对新闻事业明确和强有力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事业。

1.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1)党的报刊的宣传活动是工人阶级政治行动的一部分,党的政治性机关报必须由党来领导。

(2)党的政治纲领是党报宣传的最高准则。

(3)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及党的其他出版物,都必须遵循党的政治纲领,阐明党的立场,贯彻党的路线和政策。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外国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外国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部分 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 新闻传ຫໍສະໝຸດ 业的诞生与发展1.1 复习笔记
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前,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和印刷传播 三个发展阶段。 1.口头传播 口语传播的具体形式有部落、团体、民族的集会,田间地头的传闻,广泛流传的民谣, 行吟诗人的说唱,等等。 由于口头语言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古代人类还借助体语、标记、图 式、声光等多种方式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辅助手段。 2.手写传播 (1)文字的产生 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年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重要 里程碑,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公元 105 年,东汉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这一 技术传到高丽、日本,后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在数千年的手写新闻时期,具有今日新闻纸性质、正式载入史册而见诸后世的计有以下
三、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正式提出这一主 张并加以深刻论述的人是约翰·弥尔顿。1644 年,弥尔顿在国会作了长篇演讲,系统阐述了 出版自由思想,即《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于 18 世纪开始在英、法、美广泛流传,影响日益扩大,至今在西方仍 被认为是关于出版自由的经典论著。 2.美国独立战争和新闻出版自由的确立 ①独立战争期间,出现了一些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1776 年,托马斯·潘恩 出版了他的政论小册子《常识》。《常识》在舆论上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 ②1789 年,美国国会在 1788 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的基础上增加了 10 条修正案, 此法案(又称《人权法案》)于 1791 年 12 月正式生效。其中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 通过建立遵奉某一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 请愿、诉愿之自由”。 3.法国大革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新闻标题
6.1复习笔记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的文字。

标题的作用有:
1.揭示新闻内容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与概括,它运用简练的文字把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告诉读者。

读者在标题的帮助下可以迅速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新闻。

2.评价新闻内容
标题在概括新闻内容的同时。

还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编辑部的立场态度。

新闻标题评价新闻内容,一种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表述来实现,一种是通过对新闻内容直接评议来实现。

前者主要是以事实说话,后者则主要依据事实阐述观点。

3.组织新闻内容
标题可以把相关或相近的稿件组织在一起,突出报道重点,深化报道主题。

大标题和专栏的标题尤其表现出这种特点。

4.美化版面并构建报纸的风格
标题字体突出、位置醒目,字体字号富于变化,还可以运用多种修饰手法,在版面上格外引人注意,对于版面的美化具有重要作用。

5.便于检索
在媒体数字时代,新闻标题起到了帮助读者在数据库内检索所需要内容的“关键词”作
用。

二、新闻标题的种类与结构
1.标题的种类
(1)新闻标题的分类
新闻标题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篇新闻的标题;另一类是多篇新闻共有的标题。

(2)新闻稿的标题
在一篇新闻稿中,可能出现的标题共有五种:主题、引题、副题、提要题和分题。

①主题。

主题是新闻标题中最主要的题目,是标题的核心部分,用以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所用的字号也最大,地位最突出。

②引题和副题。

引题和副题都是辅题,它们依托主题而存在。

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用以引出主题的辅题,又称眉题、肩题。

副题是位于主题之后,用以对主题作补充和解释的辅题,又称子题。

③提要题。

也称提示题、纲要题,它提纲契领地概括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和观点,给读者以比较详尽的内容介绍,一般用在比较重要又比较长的新闻中。

④分题。

也称小标题、插题,是对每个段落的主题的概括,一般用于篇幅较长的新闻中,既是对新闻主标题的补充,又使长稿破除了冗长的感觉,美化了报纸版面。

(3)多条新闻的共有标题
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是指大标题,也称横幅、牌子、刊头等。

它可以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与这些新闻内容相关的口号、语录等。

2.标题的结构
(1)标题的结构的含义
标题的结构,是指一条新闻标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这些部分相互之间关联的方式。

(2)标题的类型
新闻标题的结构有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

①单一型,是只有主题,没有副题,最大特点是标题必须意义完整,只能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即“实题”。

②复合型标题比较复杂,它可以主题、引题和副题都有,也可以只有主题和引题,或只有主题和副题。

(3)复合型标题结构安排的注意事项
①标题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正确。

②虚实结合要恰当。

③标题分行要合理,主题意义必须完整。

三、新闻标题的制作
1.从新闻中选择列入标题中的内容
制作标题的第一步是从新闻中选择应该写进标题中的内容。

选择内容的原则是:
①选择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观点。

②选择新闻中最有特点的事实或观点。

③标题选择的事实和观点要与新闻内容的本质相一致。

2.确定标题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色彩
决定标题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色彩,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寓思想感情于对事实的表述之中。

新闻标题而对事实怎样揭示,本身就有立场态度与思想感情寓于其中。

此外,标题的遣词造句也能够体现报纸的立场态度。

②根据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把握好标题的倾向性。

作标题时,要针对当前的形势考虑标题应该起到怎样的舆论导向作用,使读者有所悟、有所得。

③标题的鲜明要把握好“度”,不可言过其实,感情用事。

报纸一方面要立场鲜明地参与和干预生活,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客观公正的态度。

④标题的含蓄也是一种态度,要因时因地地用好它。

3.确定标题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①根据报道内容和报道意图确定标题的结构。

②使标题状物言情形象化。

③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活泼。

④标题要注意时态与标点符号的正确。

4.锤炼标题的文字
①压缩与概括标题中的内容。

②删除可有可无的词与字。

③改变叙述方法使标题简洁。

④适当地运用简称能够使标题简短。

四、主要新闻文体标题的特点
1.消息类标题
①简讯标题。

简讯标题,大多是一行实题,文字简短,说明最新发生的事实。

②动态消息标题。

动态消息的标题与其文体的特点相一致,即简明扼要地抓住主要新闻事实,具有动态感。

③综合消息标题。

综合消息是全面、概括地反映一个时期或某一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
况的新闻体裁。

④经验消息标题。

经验消息是报道典型经验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的新闻体裁,具有突出的指导性。

2.通讯类标题
①人物通讯标题。

人物通讯是报道新闻人物的先进事迹与成长过程的通讯。

人物通讯的标题一般以主题突出人物的思想或事迹,副题说明报道何人。

②事件通讯标题。

事件通讯是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报道事件通讯的标题着重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交待来龙去脉和结果。

③工作通讯标题。

工作通讯着重报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工作通讯的标题突出新闻中的经验或问题,与经验消息的标题有时比较相近。

④风貌通讯标题。

风貌通讯是着重记叙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报道。

风貌通讯的标题以突出风貌特征和变化为特点。

3.特写标题
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

特写的标题与这种文体表现的特色相一致,以描绘现场、烘托气氛、富有动感为特点。

4.调查报告标题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以揭露事件真相、总结工作经验教训、探讨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体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调查报告的标题一般由主题和副题组成,主题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其复杂性;副题说明是对某某问题的调查。

5.专访标题
专访又称访问记,是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报道体裁。

专访标题的主题以突出被访人物、事件、地方的特点为主,副题说明访问某人或某地。

6.2课后习题详解
1.新闻标题的作用。

答: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简短的文字。

标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揭示新闻内容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与概括,它运用简练的文字把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告诉读者。

读者在标题的帮助下可以迅速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新闻。

(2)评价新闻内容
标题在概括新闻内容的同时。

还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编辑部的立场态度。

新闻标题评价新闻内容,一种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表述来实现,一种是通过对新闻内容直接评议来实现。

前者主要是以事实说话,后者则主要依据事实阐述观点。

(3)组织新闻内容
标题可以把相关或相近的稿件组织在一起,突出报道重点,深化报道主题。

大标题和专栏的标题尤其表现出这种特点。

(4)美化版面并构建报纸的风格
因为标题字体突出、位置醒目,字体字号富于变化,还可以运用多种修饰手法,在版面上格外引人注意,对于版面的美化具有重要作用。

有意识地选择标题的字体字号和排列方式,还能够使报纸版面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