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课件(共43张PPT)

合集下载

《扬州慢》ppt课件册

《扬州慢》ppt课件册

《诗经•王风》节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 迟缓貌。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 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 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 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 达故国之思。
思考探究1: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
括评价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新知讲解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
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 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思考探究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
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全文中找出相 应的句子来吗?
新知讲解
昔 “名都” “竹西佳处” 繁华 对比
“春风十里”
日 (虚写)

热闹 昔盛

今 “空城”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日 (实写)
破败 荒凉
今衰 的 感伤
“清角吹寒”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新知讲解
豆青 蔻楼 词梦 工好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这里娉的娉“袅豆袅蔻十词三工余,,青豆楼蔻梦梢好头”二,月是初指。杜牧的才华。 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赠样别的》春风词笔,也 难以以表初达春此枝时头悲的怆豆的蔻深比情喻。十前三面四“岁重少到女须的惊美”好为姿一态层。 ,这十里年“一难觉赋扬深州情梦”,又赢进得一青层楼。薄幸名。
新知讲解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 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 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 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 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唐]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扬州印象
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繁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从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写作缘由
所见所闻
他人评价
写作时间
词前小序中提到《黍离》之悲,我们该如何理解?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黍离”
词前小序中提到《黍离》之悲,我们该如何理解?
王风·黍离《诗经》彼黍(黄米)离离,彼稷(高粱)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2.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具体表在: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②这些景物与以前繁荣的扬州城形成对比,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扬州慢 》上课PPT

《扬州慢 》上课PPT

整体把握
名 都
昔 对比 今
空 城
繁华热闹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黍离之悲” 荒芜破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全诗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
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 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 河残破的哀思。
尝试背诵
记行 驻:竹西解鞍(交代行踪)
写景 看:荞麦废池(以昔比今) 深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介绍扬州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 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 多年的建成史,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 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 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 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自古以来, 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人杰地灵。
担有的有扬桥你你扬里黄的月
忧没好没州明留走州长鹤手
-
和有朋有 月
愁人友

江楼 水
童 丽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掌握对比、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 “黍离之悲”感情。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 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 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 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 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2.诗人抒情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将扬州作了今 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概写 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 “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 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 其强烈。
㈡所听:清角吹寒:
❖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 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 通感 ——(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 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 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 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 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倚声协律。
❖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途 经扬州时。十六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两淮沦陷,金 兵一度占领扬州,烧杀抢掠,城池残破不堪。后完颜亮在瓜 州被部下杀死,宋军乘机收复两淮,金兵北去,未能渡江。 但战争给扬州造成的破坏,多年难以恢复,人们的心灵创伤 更难以医治。
❖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 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 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总结:写作特点
❖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巧于用典,隐为对
比,在对比中述悲愤。 ❖ 4、运用移情手法。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姜夔《扬州慢》 比较阅读
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辛弃疾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课件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课件

.
9
从艺术手法上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1、虚实结合
▪ 2、对比
▪ 3、用典
▪ “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 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 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 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
10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像唐代诗人杜牧那样才华横溢,如果今日重到 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因为昔日扬州的繁华 已荡然无存。这个“惊”字暗联上片景物,带动下 片抒情。
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 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今要是杜郎再 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 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
.
4
印象扬州
▪风
▪ 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景
▪ 2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 3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丽
▪ 4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5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华
▪ 6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富

.
5
思考:小序简洁精练,请概括主要内 容并找出奠定本词感情基调的一个字
18词作主旨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扬州慢姜夔.1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词 ▪ 2、置身诗境体味诗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
.
18
写作特色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2/青年才俊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出生于饶 州鄱阳(今江西鄱阳)的一个破落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姜噩,是绍兴 十八年进士,先后官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丞,汉阳(今湖北武汉) 知县。姜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学习与生活。
姜夔14岁那个,父亲病逝在汉阳知县任上,他只能依靠已经嫁人的姐 姐一家生活。姜夔随姐姐一家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 年。因为著籍饶州鄱阳,姜夔曾于淳熙元年(1174年)至淳熙十年 (1183年),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姜夔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 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白石道人歌曲》是历史上注明 作者的珍谱,也是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
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 容?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 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 怎样的图景?(词中原 句) 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 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 图景?
昔一日虚的一扬 实州,虚:虚实写相。生眼,前这“的清是扬角本州吹词:实寒的写”写作特点实。写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
的有图力景表寄寓达着了词作人者昔盛对今扬衰州的感昔慨盛和今感衰时伤的世感的伤意绪—。—黍离之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请根据在《望海潮》中学到的鉴赏诗词的方法,从文本中挑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分享。
这首词写于何时呢?好在作者词前有小序,记录 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与背景:“淳熙丙申至日,予过 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 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作者简介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 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 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 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 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 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花开的越红越艳——突显扬州城的悲凉和破败——作者内心的痛感越强越浓。 (黍离之悲)
小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 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 一片爱国深情。
THANKS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 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 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 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 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 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 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扬州慢》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的“黍离之悲”。 2.掌握情景交融、用典、虚实结合、对比等主要表现手法。 3.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 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 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 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 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扬州慢》课件4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课件4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拓展补充
王风·黍离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
《诗经》
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
知悠我 悠者苍,天内谓 ,容我 此:心 何周忧 人;哉大不?夫知行我役者路,过谓我宗何周求镐。京,解苍看我天那见的啊黍旧人,子,何一时问人行宗我害行把我,庙什离高宫么家粱寻走穗求?儿
形 容 词
荒凉残破
下片 孤独的 二十四桥
荡漾的 波纹
无声的 冷月 凄清冷寂
寂寞的 芍药
这是词人笔下的扬州城,那 么杜牧看到这番景象将会作 何反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 意游赏扬州。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 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 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很高 的赞赏。 算:料想。
赠别(其一)
杜牧
杜牧用描写、比。
写出了那个少女的娇
春风十里扬州路,
美迷人,也写出了扬
卷上珠帘总不如。
州令人为之陶醉不已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十三年华,像是二月 之处。“春风十里”
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是繁华的代名词。
2.词中哪些诗句是关于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的描写?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二十四桥 桥边红药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手法:拟人
深入分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扬州慢》精品课件

《扬州慢》精品课件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 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 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
姜夔词与杜牧诗
一座名城,两个才子,三百多年,词中相逢。
活动任务三
品读姜夔《扬州慢》,找出姜夔词中杜牧 诗的影子,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词句
诗句来源
艺术手法
竹西佳处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赠蔻别梢》头二月初。 青楼梦好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用 典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新知讲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作用: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这句 词中作者突然联想起,假如杜牧来了,此情此景会怎样?纵然有 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 的深情,瞬间令人感受到姜夔杜牧共情的双重感伤。
新知讲解
出 处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歌舞升平,繁华如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你还在何处听美人吹箫作乐?
风光独绝,浪漫美丽
姜夔与扬州
300多年后,扬州又邂逅了另一位才子——21岁的南宋词人姜夔,他路过扬州,自 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写下了千古名词——《扬州慢》。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 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 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精品课件

《扬州慢》精品课件
答案: C 解析: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的“ 东南形胜
, 三吴都会 , 钱塘自古繁华 ”首先点出杭州地理位置的重
要、历史的悠久、城市的富庶,揭示出所咏主题。
(2)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
”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两种景物,以典型景
《扬州慢》
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 乐家。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擅长写词,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 立意幽远。词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异变 之感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姜夔喜欢自创新曲,本篇《扬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
3.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境况。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 “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豆蔻词 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反衬今日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 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物突出了西湖乃至整个杭州四季如画的美景。
(3)柳永在《望海潮》中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杭州人游乐情景的句子是:
“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
(4)姜夔《扬州慢》中“ 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两句,化托当下的荒凉。
(5)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的《扬州慢》中说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 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 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 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 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 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 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 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 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 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 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 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 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 为三等:狂,狷,乡愿。
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取 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 人。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 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 到了乡愿中。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
扬州慢
姜夔
任务一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姜夔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诗词俱工,词尤负盛 名,词风清丽典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集中
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
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出生于一个破落官宦之 家,姜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长大后四次回家乡 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使用这 些典故,有哪些作用?
竹西佳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 不如。
——《赠别》
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使用 这些典故,有哪些作用?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怀》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
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请大家把词中的典故找出来。想想使用 这些典故,有哪些作用?
(1)形象更加鲜明,增加文采 。 (2)用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 荒凉,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 地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四)三读赏佳句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让我们真诚地祝福扬州 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 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
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 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 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Ⅹ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 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 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 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
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 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
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一、说说你记得哪些描写扬州的古典诗词?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徐凝的《忆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杜牧的《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 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 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 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 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 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 的水波之中。月亮仿佛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 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 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 欣赏它呢?这里运用想象、对比的手法,非 常耐人寻味。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 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情感跌宕起伏, 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初读感知
1.阅读词前序言,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序言交待了哪些内容?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眼 前所见所闻的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 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 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序言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 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三、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 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同学们,说说上片运用了哪些主要的手法? 请具体说明。
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昔日:名都,竹 西佳处、春风十里,虚写,过去扬州的繁华热闹; 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实 写 ,今日扬州的荒凉破败。情中有景,景中含情。
(2)学习词的下片:
下片虚拟设想,设想了哪些内容?其一 是杜郎俊赏,难赋深情;其二是桥月仍在, 玉人不在;其三是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一)词牌、作者和背景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 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 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 雅,意蕴谐婉。
(一)词牌、作者和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金兵
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 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 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 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 弛。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 发了黍离之悲。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善于游赏,就算今天重到扬州, 也一定会感吃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 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称颂不已。如今 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 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 了。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 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 知为谁生。
二、走进这首词:
(一)词牌、作者和背景 “扬州慢”,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
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 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 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 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 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扬州慢”一曲是 姜夔首创。
当年杜牧曾写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 人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 景象。而今呢?桥虽在,时已非,水波、冷月, 寂然无声。这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 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 是词人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 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这结局, 宛如百感交集,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 情推向高潮。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 “悲”字,奠定了本词悲切伤感的感情 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概括了这 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 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小贴士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 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 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国风·王 风·黍离》
《扬州慢》 姜夔
江苏省高邮中学
【学习目标】 1.强化诵读,结合注释以及有关资料,整体把
握词的大意,关注引用的典故出处以及含义。 2.学习借鉴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等写作
技巧。 3.体味词中流露出的情感:对遭受苦难的人民
的悲悯,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学习重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清冷”的景物特点, 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小贴士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 “淮左名都”之誉。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 都、芜城、维扬等名称。扬州的古代文明和 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 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 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 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 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
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 凛冽的寒风飘过,回荡在荒凉的空 城之上,令人不胜沉痛之感。
上片,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 呢?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 特点呢?
萧条破败 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同学们,说说下片运用了哪些主要的手法? 请具体说明。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对比。杜郎俊赏, 难赋深情,花开依旧,人事全非,这是虚。 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这是实。今昔对比。 二十四桥、桥边红药均为景,其它语句既有 情,也有理。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不 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 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不知不觉 到了黄昏,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 “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 一起,表明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 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 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表现城 池的萧条,呼应“废池”,一个“都” ,更 显得凄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