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实录完美版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64054a58f5f61fb636661e.png)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曾懿《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
执教老师在教学《定风波》时,思路清晰,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从读准字音到介绍背景,从知人论世到再读课文,从通晓词义到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学由点及面向纵深拓展,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在座的每个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假如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他就是苏东坡。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很熟悉苏东坡,他是一代文豪。
”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地方。
比如他是一位时尚达人,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作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他写字,有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贪吃,“东坡肉”“东坡饼”都成了传统美食;他打扮,普普通通的海南竹壳帽都给他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
(课件出示图片:旷世奇才,全民偶像——苏东坡)【评析】以学生喜欢的“偶像”一词引出苏轼,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介绍多才多艺的苏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了解苏东坡的兴趣。
师:苏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的人生境遇如何呢?大家请看,这是一张宋朝疆域图。
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在他任江苏湖州知州时,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桩祸事——乌台诗案,因此被抓回京城,在牢里关了103 天;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再之后调回京城;后来调浙江杭州,再到京城,再到安徽颍州、江苏扬州,广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海南的儋州。
终于遇到天下大赦,他总算可以回家了,不料却死在了路上——江苏常州。
看了这张苏轼的贬谪路线图,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身不由己。
(课件出示北宋的疆域图,不断变化的箭头,显示出苏轼的贬谪路线)【评析】在地图上动态呈现苏轼的贬谪路线,使学生对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直观的感受,为理解他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做好了铺垫。
师:有一天,历经坎坷的苏轼走在路上,突然天降暴雨,他会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03b6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0.png)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课堂实录2完美版
![《定风波》课堂实录2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09ba517e21af45b307a88d.png)
《定风波》课堂实录(师生问好)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苏轼的作品《定风波》。
对于今天的课,我并不抱乐观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大家可能并不了解苏轼这个人。
(学生似乎并不认同老师的判断。
)师:自认为了解苏轼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名同学举手。
)师:请大家结合苏轼的作品来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
生: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曾经多次被贬。
比如,我们初中学习过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黄州时的作品。
师: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还远不是他坎坷人生的全部。
1094年,苏轼流放岭南;1097年,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
有人说:“没有苦难,苏东坡也许只能是一个一流诗人,然而老天要成就苏东坡成为超级诗人,所以悲惨的遭遇总是青睐他。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在面对人生磨难的时候总能表现出乐观和旷达的态度。
比如,我们前不久学过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赤壁赋》。
师:面对困难与挫折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确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生:苏轼的作品也并非全都是豪放的,有写给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记梦》就很缠绵,令人感伤。
师:苏轼十九岁那年与王弗结婚,11年后王弗去世了,留下年仅六岁的儿子——苏迈。
王弗很贤淑,苏轼在王弗墓前种了一千棵松树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在王弗去世十周年时,苏轼调任密州,在一个失意孤寂的夜晚,他在梦中依稀见到了久别的妻子,醒来后写了《江城子·记梦》。
生:苏轼曾经在多个地方作过地方官,他每到一地总能留下很好的口碑。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
密州蝗虫肆虐,天又大旱,苏轼指挥百姓灭蝗,又去为百姓求雨。
师:说得很具体。
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黄河决口,苏轼组织当地军民奋力抗洪,全城百姓得以保全性命,皇帝还特地为他颁发了嘉奖令。
生: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并称“三苏”,都是杰出的文学家。
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表达他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情谊的作品,比如《水调歌头》。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01061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6.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课堂实录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事实证明它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
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
我们今天将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名篇《定**》。
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不应该割裂,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和统一,注意课堂语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
二、诵读和背诵:诗词的教学贵在诵读,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诵读才能把握词人蕴藏其中的情感。
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的是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
同学们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设计的是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感受:在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听了一堂语文课《再别康桥》后说“你们课下让学生都干什么了?”。
我对此深受启发: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性,如何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这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
基础知识、基本文学常识、课文的熟读、背诵和默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都自主掌握呢?为此,我要求语文课堂预习前移,以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课前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
定风波教学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a8b3852cf84b9d528ea7aa8.png)
《定风波》教学实录牡丹江第三高级中学王馨婵【设计思想】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
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诗词和作者经历导入:师: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他被贬到杭州的时候,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到儋州时写道“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被贬到惠州的时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时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出,苏轼的心胸与境界,旷达与乐观。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2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说说你从这些诗句中读出了什么?生1: 第二首表达了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2:第一首表达了孤傲高洁,乐观向上的精神,生3: 第三首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诵读感悟整体感知师: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66eb6e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1.png)
归乡何处?——《定风波》教学实录【设计说明】:《定风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由生活场景导入。
2、回顾旧知。
【教学实录】:(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请同学们来自由畅谈。
生1:夏季淋雨爽。
(生笑。
)生2:考试考差了,心情不好,蒙蒙细雨更加难受。
生3:离开家来学校,如果下雨更是不舍。
师: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对淋雨的感受,但是情境最重要。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你们认识苏轼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回顾。
【屏显】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并称“宋四家”,在画方面也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师: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会不会想把它记录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初步感知,诵读诗歌。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小序部分会交代那些内容。
(生齐读。
)生4: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时间,地点。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生5:还有当时状况。
师:这位同学看的比较仔细,那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看看作者什么情况下被雨淋?生5:去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因而被淋。
师:同行人与苏轼分别有什么感受?请一位同学来概述。
生6: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师:别人被淋很狼狈,而诗人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小序。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3bc7d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1.png)
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共5篇)第一篇:国学《定风波》教学案例《定**》教学案例《定**》是选自《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第十八课中的第一首词,这首词词文质兼美,音韵通畅,感情真挚,客观见证了苏轼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悠闲、乐观自信的心境。
但是,根据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是国学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教材使用时,灵活处理教材,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苏轼的《定**》为主轴,以欧阳炯《定**》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引权威解读以晓其源,插时代背景以入其情,拓同类词体以悟其法,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学生的学习构建由感性到理性、由物象到意象的发展阶层。
根据词文的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
结合插图与时代背景,联系“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理解词人当时的心境。
3、根据“定**”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定**”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定**”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4、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在这首词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
一、音乐欣赏、激趣导入。
用王菲的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初步介绍苏轼的文学地位。
二、读文晓韵。
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
在初读正音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节奏,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词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诵读中感受词文的声韵之美。
三、读词会意。
借助词文的背景穿插,引导学生抓住词文重点句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5f5df2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a.png)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师:高一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词?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师:作者最后感叹什么?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壮志难酬的苏轼。
师: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感悟(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生1:要读准字音。
生2:要读出节奏。
生3:还要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
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范读)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也表现了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很潇洒,很坦荡,应该强调。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https://img.taocdn.com/s3/m/3d33eb3358fafab069dc028f.png)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1《定风波》教学实录执教:重庆市渝北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秦勤导入——师:这是一个阅读时代。
热爱阅读的你,你们,知道如何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谈吗,你知道该怎样摆脱当下“浅阅读”潮流的侵袭,读出深刻来吗, 生:(安静的听)师:同学们,阅读如登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如参禅,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细细推敲,阅读诚如是:初见文本,需触摸文字,寻绎文字表层上的涵义无疑是第一要义,故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第一境界;但要想有更深的领悟,是不是需要“看山水之外的风光”或者说“从山水之外看山水”,那就是由所在文本出发,因文及人,寻觅隐藏在“山”、“水”背后的作者身影;而最后当你所有风景都看透,再回归文本看细水长流之时,你会发现山依然青翠,水依然奔涌,只是这山这水,已具有另一种内涵了,总有一些永恒会映在你的眼里,更留在你的心里。
把参禅的这个道理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形成“文学文本解读三境界”模式。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研讨苏轼词《定风波》。
【投影:文学文本阅读三境界1、看山看水——感知文字,寻绎本义;2、从山水之外看山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3、再看山水——回归文本,重构精神。
】展开1——感知文字,寻绎本义。
师:首先我们进入看山看水环节,初见文本,我们要感知文字,探寻本义。
我们常说“三分诗词,七分读”。
诵读对于诗词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诵读有哪些要求呢,生:读出感情。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诵读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诵读诗词的关键。
能读出情感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那么如何用声音去还原作者的情感呢, 生:必须要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由内发出的感情。
生:我认为诵读的语速有讲究,比如快慢处理可以让人理解到作者的情感。
还需要强调某些字词。
师:说的很好~在技巧上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4d4b2d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b.png)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苏轼的《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定风波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情趣导入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猜猜看他是谁?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
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位人物是谁?众生:苏轼。
师:你如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生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作品、风格都非常熟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定风波》。
(投影)二、诵读悟理师:“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一会大家来共同解决。
”1、学生自由诵读:师:同学们遇到哪些不懂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生:一蓑烟雨的“蓑”怎么读?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读suō,是古代草制的防雨用具。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释很准确,诵读古诗词,那是用声音去还原作者的情感,我想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看看他是如何用声音来处理本文,还原情感的。
生:按自己的感觉朗诵本词。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1:声音响亮,但有些字音没读准,如“萧瑟(sè)”。
生2:读得太快了,好像不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生3:感情是有的,只是节奏不对,太快了。
师:同学们就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给这位同学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建议,看来同学们对诵读古诗词的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
《定风波》教学实录和评析
![《定风波》教学实录和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14a47d14791711cc791774.png)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曾懿《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
执教老师在教学《定风波》时,思路清晰,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从读准字音到介绍背景,从知人论世到再读课文,从通晓词义到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学由点及面向纵深拓展,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在座的每个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假如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他就是苏东坡。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很熟悉苏东坡,他是一代文豪。
”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地方。
比如他是一位时尚达人,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作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他写字,有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贪吃,“东坡肉”“东坡饼”都成了传统美食;他打扮,普普通通的海南竹壳帽都给他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
(课件出示图片:旷世奇才,全民偶像——苏东坡)【评析】以学生喜欢的“偶像”一词引出苏轼,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介绍多才多艺的苏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了解苏东坡的兴趣。
师:苏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的人生境遇如何呢?大家请看,这是一张宋朝疆域图。
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在他任江苏湖州知州时,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桩祸事——乌台诗案,因此被抓回京城,在牢里关了103 天;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再之后调回京城;后来调浙江杭州,再到京城,再到安徽颍州、江苏扬州,广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海南的儋州。
终于遇到天下大赦,他总算可以回家了,不料却死在了路上——江苏常州。
看了这张苏轼的贬谪路线图,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身不由己。
(课件出示北宋的疆域图,不断变化的箭头,显示出苏轼的贬谪路线)【评析】在地图上动态呈现苏轼的贬谪路线,使学生对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直观的感受,为理解他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做好了铺垫。
师:有一天,历经坎坷的苏轼走在路上,突然天降暴雨,他会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7a132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f.png)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c0e207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0.png)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定风波》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展示篇目《定风波》及作者苏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词单元的内容。
本课学习的是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定风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典型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唐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是唐诗,那么宋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就是词,而宋词里面最为杰出的词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这首《定风波》。
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定风波》并不是题目,而是什么呢?生:词牌名。
师:对,除了《定风波》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生:《沁园春》、《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
师:这些都是词牌名,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牌名并不一定指代词的内容,它只是代表词的格式。
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式要求。
除此之外,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对照我们的学案,思考并回答词是如何分类的?生:按照字数来分,58字之内的叫小令;59到90个字之间的叫中调,91个字以上的叫长调。
师:对,这是按照字数分类。
如果按照段落分类呢?生: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或四段的叫三叠或四叠。
师:对,那如果按照风格来分呢?生: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
师:对,那么按照以上原则来看,这首《定风波》可以归到哪几类?生:中调、双调、豪放词。
师:很好,这是关于这首词的分类。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师:我们在此之前还学过他的那些作品呢?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师:看一下我们的《学案》,上面第5题要求我们回顾并列出学过的苏轼的名句,诗词文均可。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c0648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1.png)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54f15d06294dd88d0d26bd2.png)
《定风波》课堂实录【课程分析】苏轼一生经历坎坷。
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
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他屡遭贬谪与磨难,一生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
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实事,处处留有“政声”。
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
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谪中写就的。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这个旷世奇才,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
我们走近苏轼,不仅要欣赏他的豪放词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在赏析这首词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要学习他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坎坷路上,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坎坷的境遇。
这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语文的基础还是不错的,但学生表现自己的热情还不够,所以,组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设置在通过以情激情和恰当的问题诱导,使他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高二的学生对于苏轼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学过他的几篇作品,相信本课的学习难度不会太大。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49389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7.png)
《定风波》课堂实录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品其诗,悟其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生齐读)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35069c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2.png)
定风波课堂实录第一篇:定风波课堂实录一、了解学情,初步诵读1、教师问:“提前预习了吗?”“预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我感到代老师的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全国名家讲课,多是直接切入课文,因为其教学艺术已经炉火纯青,无需修饰;我等讲课,多注重优美的导入这是两个不同的档次,代老师似乎已经步入了返璞归真的档次代老师问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是在了解学情,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2、教师问:“读了吗?”并让生1读生1读后,教师请生2评价生2说:“读得不错”教师追问:“怎么不错?”生2说:“读出了感情”教师总结:“字音、停顿都要关注,但最重要的是感情”(感受:生2的评价太笼统,教师的追问非常及时,这个追问也为下面的主体环节作了铺垫过渡无痕)二、结合全词析感情1、学生诵读全词,思考作者感情2、三个学生上台演板写作者感情3、请演板的三个学生分别阐释在学生引原词句子进行赏析阐释时,教师随机引导,如“‘谁怕’改为‘不怕’行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能‘轻胜马’吗?是客观情形的,还是其他?”“是‘穿林打叶声’淡然还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淡然?”(感受:请学生演板,然后请演板学生阐释,这无疑是整节课的重点板书这种传统的形式在这里运用得恰当好处,更好的是让学生讲解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学生俨然是一个个小老师,在向其他学生讲解着该词的核心当然,如果仅仅如此,学生的水平还是在原有水平上打转学生的感受是粗疏的,还没有深入到文字中去孙绍振老师说:“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面对学生自以为的“一望而知”,代老师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赏析的深水区代老师的引导随学生发言而生成,直指文字本身他没有直接就抛出问题,而是依据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进行精彩的点拨:“‘谁怕’改为‘不怕’行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能‘轻胜马’吗?是客观情形的,还是其他?”“是‘穿林打叶声’淡然还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淡然?”每一个问题或点拨的质量极高,都能启人心智,这使本环节避免了感情的空对空,上出了语文味由作者感情而辐射整首词的赏析,佩服!)4、教师问:“有没有不同观点?”一学生回答:“乐观”教师引《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乐观”的注释“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进行引导,另一学生认为:“这是比乐观更高的境界”最后教师引导说出“达观”5、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6、一学生突然提出新的观点:“这是‘麻木’,因为苏轼受的风雨太多了”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另一学生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如果麻木,心必沉重,怎么会‘轻胜马’呢?”教师又引《谢安传》中“安吟啸自若”来进行拓展解读(感受:在三个演板的学生陈述完后,代老师极力激励其他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当一学生说出“乐观”时,听课老师都认为不错但代老师却引导学生分析其细微的不足,这一次,代老师引入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乐观”的注释进行引导,此注释一出,学生及听课老师联系作者此时的境遇,恍然觉得“乐观”不妥此处点拨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轻巧无比代老师是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他在学生的诵读中了解到一个学生的理解时,便极力鼓励其大胆发表见解“麻木”一出,课堂横生波澜经验丰富的教师没有直接发表观点,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辩驳由于前面环节的良好铺垫,另一学生的反驳有理有据,教师引《谢安传》进行拓展更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课堂允许误读,但教师如何对待误读,如何点拨则能显出课堂境界的高低我深信,代老师一定还有更多的准备学生无论有什么样的见解,代老师的学识和技巧都能从容应对写到这里,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的来源……所以伊?尼?乌里扬诺夫写道,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代老师的课就体现了这一点整个环节极具生成之美,有大家风范,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三、知人论世,深入解读作者感情1、教师问:“一件下雨的小事,怎么就体现了‘旷达’呢?”教师引导说要“知人论世”,并请一位学生介绍苏轼及本词的背景材料(感受:可能是我没有注意到,“一件下雨的小事,怎么就体现了‘旷达’呢?”问题出来之后,下面的课堂始终没有具体的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2、教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①出示介绍“乌台诗案”②出示介绍苏轼在黄州的表现③苏轼当时喜欢陶潜的诗,如“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④出示《苏东坡突围》结尾,教师激情诵读⑤出示另一首《定**》,强调“此心安处是吾乡”(感受:可能是教师太喜欢苏轼了,在这里教师进行了长时间的激情讲解,是否妥当值得商榷据我了解,在2010年4月,代昆鹏老师曾参加了“首届全国国学课堂教学·中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大赛”并获一等奖,他参赛的课题是《从苏轼到苏东坡》,可以说,他对黄州时期的苏轼了解甚多,故而想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让学生的理解提升一个层次可惜,教师出示的材料有些多,教师的讲解有些多,某些介绍事实上和前面环节有所重复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有问题的,如何更好的处理呢?我相信代昆鹏老师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四、教师抒情小结上午十点四十分左右,王荣生教授开始评课,他的评课高屋建瓴,从教学内容的层面展开,就“体式”和“学情”两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人受益匪浅第二篇:定**《定**》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情感2、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3. 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教学流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词作,了解作品内容。
三、鉴赏、评价诗中的人物形象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的感知作品。
质疑、探究。
2.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发表各自见解。
(注意点拨下列问题)(1)“一蓑烟雨任平生”:平生所经“烟雨”?苏轼的“蓑衣”?(2)“山头斜照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3)“归去”,归向何方?3.你欣赏这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吗?你如何评价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思想境界?四、小结1.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2.认识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
附:【板书设计】穿林打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眼前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乐观、豁达具体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教师宣布上课。
)师:昨天见面的时候,大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告诉大家我来自广东珠海。
其实这话不太准确。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来自广东珠海,但是我本是湖北人。
如果要说得更具体一点,我来自湖北黄冈(生惊叹)——古代被称为黄州府的地方。
刚才大家“哇”的一下,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大家即便没有去过黄冈,但是肯定都做过黄冈的试题。
其实到现在为止,黄冈仍然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但是它一直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郁、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要感谢那些在黄冈的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以及风流余韵的文人们,这其中我一定要感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
余秋雨在他的《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中说,苏轼成全了黄州。
确实,苏轼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作品,而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在黄州时期写出来的,这其中有前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有大家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
我想如果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一点,你们会比我读的更棒。
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词。
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生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生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
序中写的故事在词作中有没有体现出来呢?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生4: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生4:注释中讲的。
师:很好。
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
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生:养老,安享晚年。
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
词作中,哪里写到了雨呢?生:“穿林打叶声”说明下雨了,雨下得挺大。
师:那么何以看出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呢?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师: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何等洒脱啊!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诵读这首词,把你的疑问找出来,然后再就你的问题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我希望大家可以出声朗读。
(生出声自由朗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我看大家刚才刚才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5:我想知道下片的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酒醒”是不是有两层意思。
词中好像没有提到他喝过酒,他是真的喝过酒还是有什么别的引申意义?师:我也看到很多同学把这个“酒”字给圈出来了,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见解。
生6:我觉得可能是说他没有从以前的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他豁然开朗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意思。
师:那你能不能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生6:我觉得他应该是没有喝酒,“醉”是形容他此时的心情。
师:他有一种如醉如梦的感觉,是不是?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同行皆狼狈”,为什么苏轼“独不觉”?生8:在古诗文里面,“酒”往往和愁联系在一起。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感到非常惆怅,所以他可能就喝了一点酒,但是现在他看到这种天气,心情开朗了,他也想通了,所以酒就醒了,我觉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生9:我认为“余独不觉”是因为在这首词中“雨”象征着仕途的坎坷,随着雨的逝去,冲走了苏轼的烦恼,雨过天晴象征着人生从头再来。
让我不解的问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为什么作者这样说?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是否不仅是他回头看雨,而且是看他以前的经历什么的?师:很好,解决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刚才那位男生关于酒的见解,大家赞同吗?他被贬黄州之后,借酒浇愁,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生赞同)有可能有,是不是?苏轼酒量不大,稍许喝酒就容易醉,况且古人习惯上借酒浇愁,所以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下面请大家继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生10:他以前在官场上做事的嘛,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
在官场上做的不是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现在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觉。
生11:我认为“谁怕”表现了他对于仕途坎坷的坦然自若的人生态度。
师:同学们很聪明,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这叫什么方法?对,这就是“知人论世”。
这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
生12:我觉得“谁怕”表现了作者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13:我认为酒醒仅仅就是酒醉醒来。
他们一行人外出,朋友在一起喝点酒很正常,酒后遇风吹醒而已。
生14:我想问一下,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和他的朋友到沙湖买田,他们买田的时候难道还带着酒吗?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引申的意思?师:难道买田之前要喝酒吗?如果大家读过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
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甫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
所以我不太赞同把喝酒作什么引申的理解。
生15:“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好像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虽然他说不怕“雨”,但是雨过天晴他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他又为什么说“也无晴”呢?师:确实,没有雨了,好像还说得过去。
可明明“山头斜照正相迎”,怎么能说“也无晴”呢?请大家继续说说你的看法。
生16:我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深层意思是苏轼被贬之后,他那种能超越荣辱得失坦然自若地面对生活、不因被贬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能冷静的看待自己的生活。
师:这位同学抓住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很好。
生17:我认为这要联系上文来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说明他原来遭受了一些坎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首先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说明他内心不再在乎这些坎坷,表现出了一种坦然自若的态度。
师:请大家看看注释⑦对这句话是怎么解释的。
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
)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
那是什么没有差别呢?生:心中没有差别。
师:对,在心中没有差别,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
我也有一个问题,上片中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下片中说“归去”,归向何方呢?生18:我认为是归于自然。
生19:我觉得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朝廷,自己的仕途也雨过天晴。
师:大家赞同哪一个说法?(学生沉默)请注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个问题:作者苏轼到沙湖干什么?生:买田终老。
师:就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
那么他还寄希望于重新回到朝廷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归去”一词不能理解为回到朝廷。
生20:“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蓑”可以解释为他的才华,“烟雨”的意思是官场上的坎坷。
整句应该是说他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历经坎坷,壮志未酬,没有什么成就。
师:这种解释看起来很有道理,大家觉得如何呢?生21:我认为“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
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对。
师:我本人赞同这种说法。
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
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吗?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生:心中有“蓑衣”。
师: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生:理想、人生态度。
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22:我觉得苏轼有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
师:说得很好。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
词中多次写到了雨。
首先写到了——生:大雨,“穿林打叶”之雨;生:“一蓑烟雨”;生: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师:对。
前者写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后者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最后写的是他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怀,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师:好,下面请大家试着把这首词背下来。
(生自由背诵,然后请一名学生背诵,最后全班齐背。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词,学习了怎样去鉴赏一首诗歌,大家都很自觉的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认识到了苏轼旷达的一面,可以说,这就是苏轼之为苏轼的最重要的原因。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世上无难题”,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走入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
(教师宣布下课。
)。